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 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

4 蜡烛燃烧石蜡 + O2 H2O + CO2

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

“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

3 、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块状固体(如大理石、石灰石等)用镊子;“一斜二放三缓立”

4、液体药品的取用

(1) 多量且不需准确体积:倾倒。注意瓶塞要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2)少量:用胶头滴管滴加。悬空滴加,不能伸入容器内.

(3) 定量:用量筒量取。先倾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注意:①瓶塞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防止瓶塞沾上杂质而污染药品。

②标签向着手心是为了防止残留在瓶口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量筒无零刻度。一次性量取,且量筒规格要与所量液体体积接近。

量筒读数时,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仰视会使读数偏小,量取液体体积偏大.

俯视会使读数偏大.量取液体体积偏小。

5、酒精灯的使用.

(1) 三禁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2) 酒精的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不能超过2/3.

(3) 处理酒精着火的方法:用湿抹布扑灭.

(4) 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灯帽,否则酒精挥发,留下水分,下次使用时点不着火.

6、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需要注意:

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0。

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7、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需要注意:

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试管夹或铁架台的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必须用外焰;

8、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9、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必须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九年级化学上册方程式汇总

( 1 )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

1 . 锌和稀硫酸 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

2. 铁和稀硫酸 Fe + H 2 SO 4 = FeSO 4 + H 2 ↑

3 . 镁和稀硫酸 Mg + H 2 SO

4 = MgSO 4 + H 2 ↑

4 . 铝和稀硫酸 2Al +3H 2 SO 4 = Al 2 (SO 4 ) 3 +3H 2 ↑

5 . 锌和稀盐酸 Zn + 2HCl === ZnCl 2 + H 2 ↑

6 . 铁和稀盐酸 Fe + 2HCl === FeCl 2 + H 2 ↑

7 . 镁和稀盐酸 Mg+ 2HCl === MgCl 2 + H 2 ↑

8 . 铝和稀盐酸 2Al + 6HCl== 2AlCl 3 + 3H 2 ↑

( 2 )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9 .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 4 === FeSO 4 + Cu

10 .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Zn + CuSO 4 === ZnSO 4 + Cu

( 3 )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11 .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 Fe 2 O 3 + 6HCl === 2FeCl 3 + 3H 2 O

12 .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 Fe 2 O 3 + 3H 2 SO 4 === Fe 2 (SO 4 ) 3 + 3H 2 O

13 .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CuO + 2HCl ==== CuCl 2 + H 2 O

14 .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 2 SO 4 ==== CuSO 4 + H 2 O

15 .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 MgO + H 2 SO 4 ==== MgSO 4 + H 2 O

16 .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 CaO + 2HCl ==== CaCl 2 + H 2 O

( 4 )酸性氧化物 + 碱 -------- 盐 + 水

17 .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18 .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2NaOH + SO 2 ==== Na 2 SO 3 + H 2 O

19 .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 2NaOH + SO 3 ==== Na 2 SO 4 + H 2 O

20 .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 Ca(OH) 2 + CO 2 ==== CaCO 3 ↓+ H 2 O

21 .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 Ca(OH) 2 + SO 2 ==== CaSO 3 ↓+ H 2 O

( 5 )酸 + 碱 -------- 盐 + 水

22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 HCl + NaOH ==== NaCl +H 2 O

23 .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 HCl + KOH ==== KCl +H 2 O

24 .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2HCl + Cu(OH) 2 ==== CuCl 2 + 2H 2 O

25 .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 2HCl + Ca(OH) 2 ==== CaCl2 + 2H 2 O

26 .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 3HCl + Fe(OH) 3 ==== FeCl3 + 3H 2 O

27 .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3HCl + Al(OH) 3 ==== AlCl 3 + 3H 2 O

28 . 硫酸和烧碱反应: H 2 SO 4 + 2NaOH ==== Na 2 SO 4 + 2H 2 O

29 . 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 H 2 SO 4 + 2KOH ==== K 2 SO 4 + 2H 2 O

30 . 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H 2 SO 4 + Cu(OH) 2 ==== CuSO 4 + 2H 2 O

31 .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 3H 2 SO 4 + 2Fe(OH) 3 ==== Fe 2 (SO 4 ) 3 + 6H 2 O

32 . 硝酸和烧碱反应: HNO 3 + NaOH ==== NaNO 3 +H 2 O

( 6 )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33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 O + CO 2 ↑

34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 Na 2 CO 3 + 2HCl === 2NaCl + H 2 O + CO 2 ↑

35 .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 MgCO 3 + 2HCl === MgCl 2 + H 2 O + CO 2 ↑

36 .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HCl + AgNO 3 === AgCl↓ + HNO 3

37 . 硫酸和碳酸钠反应: Na 2 CO 3 + H 2 SO 4 === Na 2 SO 4 + H 2 O + CO 2 ↑

38 .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 H 2 SO 4 + BaCl 2 ==== BaSO 4 ↓+ 2HCl

( 7 )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39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 2NaOH + CuSO 4 ==== Cu(OH) 2 ↓ + Na 2 SO 4

40 .氢氧化钠与氯化铁: 3NaOH + FeCl 3 ==== Fe(OH) 3 ↓ + 3NaCl

41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 2NaOH + MgCl 2 ==== Mg(OH) 2 ↓ + 2NaCl

42 .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 2NaOH + CuCl 2 ==== Cu(OH) 2 ↓ + 2NaCl

43 .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 Ca(OH) 2 + Na 2 CO 3 === CaCO 3 ↓+ 2NaOH

( 8 )盐 + 盐 ----- 两种新盐

44 .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NaCl + AgNO 3 ==== AgCl↓ + NaNO 3

45 .硫酸钠和氯化钡: Na 2 SO 4 + BaCl 2 ==== BaSO 4 ↓ + 2NaCl

46. 2HCl + Na 2 CO 3 = 2NaCl + H 2 O + CO 2 ↑

CO 3 2 - 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47. Ba Cl 2 + H 2 SO 4 = BaSO 4 ↓ + 2HCl

SO 4 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48. (NH 4 ) 2 SO 4 + 2NaOH= Na 2 SO 4 +2H 2 O+2NH 3 ↑

铵盐与碱(可溶性碱)反应,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

49. Na Cl + AgNO 3 === AgCl↓ + Na NO 3

Cl - 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怎样学好初三化学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大多数同学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化学第一节课《绪言》中有三个演示实验,有颜色改变、沉淀生成、发热发光等鲜明的现象,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加上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第一次测验成绩都很好,所以同学们刚开始学习化学时,都非常的开心、兴趣很浓。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的加深,部分同学的新鲜感会慢慢消失,学习成绩就可能渐渐下滑,所以我们还要注意保持住浓厚的学习兴趣,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2、专心听讲

课堂专心听讲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因为在课堂上,老师都会反复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老师还可能会补充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当然我们不是消极被动地听,而是主观上积极努力地听。比如我们在听课时可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下课后再征求老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老师在讲新课前,一般都用五分钟来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或者把今

天要讲的材料引个头,概述讲课的目的,或者预习、概叙要阐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很快地记下教师在最初五分钟里所讲的主要内容,那么,它将是最有价值的笔记的一部分,或许会提高整堂课的听课效率。而一堂课的最后五分钟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大部分教师会在这段时间总结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一起复习,对笔记进行补缺补漏。

3、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人们研究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学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初三一学年中共有82个演示实验和10个分组实验。这些实验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等能力,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培养我们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看老师演示实验或者我们动手做实验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包括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观察中还要积极地思考,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如实填写实验报告。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4、灵活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易学难记,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同学们普遍反映化学课“学得会,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改进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提高记忆效果。学习化学是需要适当的记忆的,元素符号是需要记忆的,但不等于死记硬背,需要记忆的元素符号有20多个,可以分散记忆,先记几个常见的如:氢H,氧O,碳C,氯Cl,钠Na,镁Mg,铝Al,氦He,氖Ne,硫S,其余的以后学到了再背。化合价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必须掌握。开始学习化合价时对最常用的元素化合价可以用“卡

通人”的形式或顺口溜的形式背,如: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铜、钡、锌,铁,铝三价氯负一,氧、硫负二要记清。但是,光是死背是不行的,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应用,在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更牢、才能灵活运用。书写化学式时,应该依据化合价,以及数学规律来书写。在学习“水的电解”实验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对于这个实验现象同学们总是混淆,我们就用谐音“父亲”来记忆“负氢”。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我们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来记忆实验的操作顺序。此外还可用图表记忆、对比记忆、数字记忆、规律记忆、浓缩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把枯燥的化学知识趣味化,这样就能记得清,记得牢。

5、联系生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二氧化碳时,我们可上网查询有关“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我们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 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学会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用硫磺漂白银耳,用工业酒精兑制假酒,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6、加强计算

初中化学计算题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中考中化学计算只占百分之十,但是属于得分率较低的部分。初中化学计算包括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解度的计算、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由于计算题的综合度比较大,在解题时或概念不清,或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或式量算错,或比例式列错,或在进行溶液计算时,公式记错以及数学计算本身的问题,在不同的步骤与阶段,发生不同的差错,因而使计算题得分率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做到仔细审题,透彻理解概念,找准关系,格式规范,强化计

算,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订正,要真正搞懂。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步骤清晰,过程简捷,答案准确。解题的一般步骤为:一设(设未知数);二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关关系);三找(找出关系量);四列(列出算式);五求(求解结果);六答(回答解中问题);七验(验算解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

7、学会归纳

在学习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在学习《绪言》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化学)后,可整理一下常见的物理变化有哪些,常见的化学变化有哪些,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局限于课文中)。在学习化学式前可把前面学习过的化学符号整理一下,以利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后,可整理一下,原子有那些微粒构成,各有什么特性。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由于初中化学共介绍了五种混合物、四种单质、十六种化合物,同学会感到量多面广,难以掌握。我们在学习时要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要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要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 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 4 蜡烛燃烧石蜡 + O2 H2O + CO2 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 “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 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6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6篇 1.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学习化学的特点(三个关注):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2、科学探究的方法: (1)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或假设; (3)制定计划; (4)进行实验; (5)收集证据; (6)分析解释及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3、吸入的空气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少;水蒸气的含量少。 4、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作坊。 2.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二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H2O=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 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三 1、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2、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3、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4、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5、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学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综合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这门学科。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 3.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的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注意] 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白炽灯通电会发光、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 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知识点2】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与化学变化无关。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水溶性、挥发性等。 2.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与化学变化有关。氧化性、可燃性、还原性、腐蚀性、稳定性等。 【知识点3】化学常见仪器 1. 反应仪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垫石棉网)

2. 贮存仪器: 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3. 加热仪器: 酒精灯、酒精喷灯(高温) 4.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量体积)、温度计(测量温度) 5. 分离仪器: 漏斗(过滤) 6. 取用仪器: 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7. 夹持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8. 其它仪器: 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水槽等 【知识点4】药品的取用 1. 取用原则 (1)“三不”:不用手触摸药品;不尝药品的味道;不凑到容器口闻气味。 (2)“少量”:液体取1ml-2ml,固体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用过的药品不放回原瓶,不乱扔,不带出实验室,放到指定的容器。 2. 取用方法: (一)固体: (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平、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 “一平、二送、三直立” (2)液体: (较多量液体)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贴容器口。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3.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4.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5.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6.酒精灯的使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 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 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 2、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导热性、挥发性等。 4、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 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实验的内容: 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药品取用的原则: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3、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 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1)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 ②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③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2)给液体加热:①预热、用外焰加热;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例:石蜡熔化、 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的性质。、、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

相应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状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 ⒊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三层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最外层最亮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 外焰温度最高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 白烟是石蜡的。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 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 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化学是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 实验仪器和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四、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五、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XXX、呼吸 2、推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别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XXX、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别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群、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爽朗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不是:物理性质别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干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不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能够”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群,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不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XXX、呼吸 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别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别浮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浮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办法: 办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不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马上熄灭的是二氧化碳;办法②:分不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索的办法: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举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别能写错不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截了当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能间同意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滴瓶(装少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 3.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的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注意] 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白炽灯通电会发光、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 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知识点2】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与化学变化无关。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水溶性、挥发性等。 2.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与化学变化有关。氧化性、可燃性、还原性、腐蚀性、稳定性等。 【知识点3】化学常见仪器 1. 反应仪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垫石棉网) 2. 贮存仪器: 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3. 加热仪器: 酒精灯、酒精喷灯(高温) 4.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量体积)、温度计(测量温度) 5. 分离仪器: 漏斗(过滤) 6. 取用仪器: 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7. 夹持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8. 其它仪器: 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水槽等

【知识点4】药品的取用 1. 取用原则 (1)“三不”:不用手触摸药品;不尝药品的味道;不凑到容器口闻气味。 (2)“少量”:液体取1ml-2ml,固体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用过的药品不放回原瓶,不乱扔,不带出实验室,放到指定的容器。 2. 取用方法: (一)固体: (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平、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 “一平、二送、三直立” (2)液体: (较多量液体)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贴容器口。 (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滴加时滴管要悬空垂直。 【知识点5】药品的称量 (1)称固体用托盘天平,精确度0.1g。左物右码。 (2)量液体用量筒,读数: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平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知识点6】物质的加热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 的变化。例:石蜡熔化、 化学变化——有 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 )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 有 。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

、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 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 、 、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的性质。 、 、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 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 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状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 . ⒊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 . . 三层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最外层最亮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 外焰温度最高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 白烟是石蜡的 。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 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