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病理分类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病理分类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病理分类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内的息肉沿着侧向发育而形成的病变,通常呈现出平坦丘状或枕形等特殊的形态。这种肠息肉病变常见于结肠,且常常与结直肠癌有关。侧向发育型肠息肉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疾病,其分类包含许多不同的类型和亚型。本文将就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的病理分类进行详细的介绍。

1.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

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是侧向发展型肠息肉的一种常见类型。这类息肉通常呈现出平板形或半椭圆形的形态,大小一般在数毫米到几厘米之间。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可以分为三个亚型:炎性型、细胞型和低肿瘤性型。

1.1 炎性型

炎性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它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细胞数量增多,围绕着黏膜层的某些化学物质也相对较多。这些特征导致了肠黏膜的充血和炎症反应,常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受感染的病变。

1.2 细胞型

细胞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亦称为平板变异型,主要表现为肠黏膜上皮的细胞增生和肿瘤的局部侵蚀。这种病变在组织结构上与炎性型有所不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展成为低肿瘤性型的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一旦发展成为低肿瘤性型后,便

可能会出现癌变的风险。

1.3 低肿瘤性型

低肿瘤性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通常表现为肠壁厚度的增加和组织的不规则化。组织学检查表明其结构呈多个孔状,孔周围常常出现有少许鳞状细胞癌变的迹象。病变区域的肿瘤细胞常常具有高度的异型性,且有向深部浸润的累积趋势。

2.枕形侧向发展病变

枕形侧向发展病变是另一种常见的侧向发展型肠息肉病变类型。枕形侧向发展病变通常呈现出耳朵形状,其主要特征是在黏膜下层有一个肌肉组织普及的膨出部分。该类型的侧向发展病变可以分为两个亚型:典型枕形型和半枕形型。

2.1 典型枕形型

典型枕形型通常发生于下半部结肠,病变区域往往不能被完整地清除。这种病变区域可以呈现出两个以上的突出部分,肠黏膜上有细小的结构缺陷。该类型的侧向发展病变一般对切除术反应很好,治愈率高。

2.2 半枕形型

半枕形型具有类似于典型枕形型的特征,其主要区别在于肠壁缺乏肌肉组织。因此,对这种病变的治疗要更加复杂和困难。

3.串珠型侧向发展病变

串珠型侧向发展病变是一种较少见的侧向发展型肠息肉病变类型。串珠型病变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小肿块组成,其中每个肿块的大小通常不超过10毫米。该病变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非常特殊,因此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4.鸡冠型侧向发展病变

鸡冠型侧向发展病变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侧向发展型肠息肉病变类型。它呈现出较为特异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通常呈现出尖锐的外形和与血管有关的血管瘤。该类型的侧向发展病变一般较为危险,存在着癌变的风险,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总之,侧向发展型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其分类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类型和亚型。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枕形侧向发展病变、串珠型侧向发展病变和鸡冠型侧向发展病变都是不同类型的侧向发展型肠息肉。对不同类型的肠息肉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肠息肉的防治与治疗

肠息肉的防治与治疗 一、肠息肉 1、概述 肠息肉指的是一组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部的隆起性病变,息肉并不是“肉”,指的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主要包括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的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都统称为息肉。 息肉的大小与形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可能有蒂,也可能因基底部比较广而无蒂,在确认病理性质之后,将会按照部位直接冠以病理性的诊断名称,例如结肠炎性息肉、结肠管状腺瘤等。 当肠道内广泛地出现数量多于100颗的息肉,并且具备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之时,则可以被称之为息肉病(即intestinal polyposis)。 2、疾病类型 肠息肉可根据发生部位进行划分,主要包括直肠息肉、左半结肠息肉、右半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等。 临床上比较重视息肉的癌变可能性,所以常常将息肉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即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3、病因 因为息肉属于没有明确病理性质的一种异常生长组织,所以,对于不同类型息肉而言,其病因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而言,肿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以及遗传因素等有着比较大的关系,炎性息肉通常都是由于受到了长期的慢性炎症的刺激而形成的。肠息肉发病率将

会随着年龄地不断增长而有所上升,除此之外,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会诱发肠息肉。 慢性炎症刺激。异物、大便中粗渣的长期停留、某些炎性肠道疾病,例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肠黏膜受到损伤。另外还包括长期刺激肠黏膜的上皮,肠黏膜上皮出现凋亡,细胞的产生增加,都有可能会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遗传因素。在所有的结直肠癌患者当中,大概有10%的患者是有家族患癌病史的。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当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家族中其他成员出现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也将明显的升高。除此之外,若其他部位曾经患过癌肿,例如乳腺癌、子宫癌、消化道癌、膀胱癌的患者,患结直肠息肉的概率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升高。 某些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酗酒、便秘、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过度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都有可能会导致息肉的发生率提升。 4、症状 早期症状。在肠息肉患病早期,由于息肉的体积比较小,所以对于肠道的影响也比较小,大部分患者起病比较隐匿,通常都不会出现特殊的自觉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等不适症状。 典型症状。便血是最为常见的症状,通常都指的是隐性出血,很少会出现大量出血。当位于直肠部位与乙状结肠部位的息肉发生出血现象时,大都属于间断性少量出血,主要表现为鲜血附着于大便的表面。排便习惯的改变通常都表现在结肠远端与直肠体积较大的息肉上,主要体现为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等,对于体积较大的绒毛状息肉而言,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黏液便,病情严重时将会出现腹泻,使得蛋白质与电解质大量丢失,最终导致电解质紊乱与低蛋白血症。 伴随症状。对于长期的慢性失血患者而言,通常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患者的面色通常都表现为苍白、萎黄与消瘦。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

息肉病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疾病概述本综合征是以累及结肠为主的多发性息肉病,大部分伴有肠道外表现。按照胃肠道累及的程度、伴随的肠外表现、有无遗传倾向及其不同的遗传方式和息肉的大体与组织学表现而分类。一般可分为腺瘤性与错构瘤性息肉病综合征两大类。 (一)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特点是多发性腺瘤伴有结肠癌的高发率。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本病息肉并不限于大肠,如22例本病患者中有15例伴有胃息肉,并随访10年发现有9例也伴有十二指肠息肉;同时还发现有半数患者伴有骨骼异常,13%有软组织肿瘤,提示本病与Gardner综合征有相互关系。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数在20~40岁时得到诊断。有高度癌变倾向。据报告,在息肉发生的头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50%。 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最早的症状为腹泻,也可有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经乙状结肠镜活组织检查一般即可确诊。患者应尽早作全结肠切除与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仍需定期作直肠镜检查,如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治疗。 2.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一般认为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其息肉性质和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相似,但息肉数目较少(一般<100),体积较大。也有高度癌变的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骨瘤主要见于头颅、上下颌、蝶骨和四肢长骨。软组织肿瘤可为皮脂囊肿、脂肪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等。此外这些患者也有甲状腺、肾上腺、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变的倾向。 本病的骨和软组织肿瘤常先于肠息肉出现,因此有阳性家族史而体检发现有骨或软组织肿瘤者,应作肠道检查。 本病治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 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附件的改进和内镜技术的提高,治疗的适应证有所放宽,经常根据新的研究结果而修正。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病理分类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病理分类 侧向发育型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内的息肉沿着侧向发育而形成的病变,通常呈现出平坦丘状或枕形等特殊的形态。这种肠息肉病变常见于结肠,且常常与结直肠癌有关。侧向发育型肠息肉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疾病,其分类包含许多不同的类型和亚型。本文将就侧向发育型肠息肉的病理分类进行详细的介绍。 1.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 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是侧向发展型肠息肉的一种常见类型。这类息肉通常呈现出平板形或半椭圆形的形态,大小一般在数毫米到几厘米之间。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可以分为三个亚型:炎性型、细胞型和低肿瘤性型。 1.1 炎性型 炎性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它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细胞数量增多,围绕着黏膜层的某些化学物质也相对较多。这些特征导致了肠黏膜的充血和炎症反应,常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受感染的病变。 1.2 细胞型 细胞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亦称为平板变异型,主要表现为肠黏膜上皮的细胞增生和肿瘤的局部侵蚀。这种病变在组织结构上与炎性型有所不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展成为低肿瘤性型的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一旦发展成为低肿瘤性型后,便

可能会出现癌变的风险。 1.3 低肿瘤性型 低肿瘤性型平板型侧向发展病变通常表现为肠壁厚度的增加和组织的不规则化。组织学检查表明其结构呈多个孔状,孔周围常常出现有少许鳞状细胞癌变的迹象。病变区域的肿瘤细胞常常具有高度的异型性,且有向深部浸润的累积趋势。 2.枕形侧向发展病变 枕形侧向发展病变是另一种常见的侧向发展型肠息肉病变类型。枕形侧向发展病变通常呈现出耳朵形状,其主要特征是在黏膜下层有一个肌肉组织普及的膨出部分。该类型的侧向发展病变可以分为两个亚型:典型枕形型和半枕形型。 2.1 典型枕形型 典型枕形型通常发生于下半部结肠,病变区域往往不能被完整地清除。这种病变区域可以呈现出两个以上的突出部分,肠黏膜上有细小的结构缺陷。该类型的侧向发展病变一般对切除术反应很好,治愈率高。 2.2 半枕形型 半枕形型具有类似于典型枕形型的特征,其主要区别在于肠壁缺乏肌肉组织。因此,对这种病变的治疗要更加复杂和困难。

肠息肉

肠息肉 文章目录*一、肠息肉的概述*二、肠息肉的典型症状*三、肠息肉的病因病机*四、肠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肠息肉的并发症*六、肠息肉的防治方案 肠息肉的概述 1、定义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结肠和直肠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男性 6、科室消化内科 肠息肉的典型症状

1、肠息肉的典型症状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临床表现不同。 1.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 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 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 1.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1.3、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2、肠息肉的分类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 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肠息肉的病因病机 1、感染 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 毒感染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管状腺瘤呈息肉状,单发或多发,多发肿瘤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有蒂或无蒂,大小不等。镜检见肿瘤细胞主要为单层柱状上皮被覆的腺体组织,腺体大小较不一致,形状较不规则,上皮有轻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偶见。绒毛状腺瘤肉眼见肿块体积往往较大,呈乳头状或绒毛状。镜检见,主要由绒毛状结构,绒毛表面覆以分化较成熟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它一般形成在大肠的黏膜层,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容易出现。肠息肉病理报告是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可以很好地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 一、病理报告的重要性 病理报告是病理医生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写出的有关疾病诊断的文书,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肠息肉病理报告中会详细地描述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组织结构、细胞学特点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病情判断。 二、肠息肉病理报告的内容 1、基本信息 肠息肉病理报告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资料、病史和临床表现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可以作为医生做出病情判断的参考。

2、肿瘤大小和形态 肿瘤的大小和形态是肠息肉病理报告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病情和肿瘤的发展情况。病理医生会详细地描述肿瘤的大小、形态等特征,这有助于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组织学结构 肠息肉病理报告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组织学结构,这个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性质。组织学结构包括肿瘤组织的细胞类型、组织结构、肿瘤细胞分裂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信息对于医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4、肿瘤类型 肿瘤类型是病理医生根据组织学结构和其他指标判断出来的,它是病理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肠息肉病理报告中会详细地描述肿瘤的类型,并且给出医治建议。

三、如何应对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通常会表明肠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类型等信息,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出正确地治疗决策, 并且避免患上肠道癌等严重的疾病。在收到肠息肉病理报告后, 患者可以就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同时 还应该注意饮食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注意休息。

结肠息肉疾病研究报告

结肠息肉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结肠息肉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肛肠外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便秘,便血,排便频率异常 疾病介绍: 什么是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是怎么回事?结肠息肉是指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 1,长期腹泻,很多病人肠道黏膜容易过敏,例如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出现腹泻,有些病人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这样,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易导致肠道息肉生长 2,长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会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易生长息肉 3,遗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 4,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现息肉 症状体征: 结肠息肉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关结肠息肉症状的介绍: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化验检查: 结肠息肉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有关结肠息肉要做的检查: 1、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2、肛镜、直乙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3、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

鉴别诊断: 结肠息肉要做什么鉴别诊断?以下就是有关结肠息肉要做的鉴别诊断: 1.家庭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腺瘤病。 本病属常染色显性遗传性,外显率为50%,估计每700010000新生儿中有1人发病。国内已有多个家系的报告。亦有20%无家族史,可能是基因突变发生 的新病例。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开始只有少数息肉,以后进行性增加,大小不一,腺瘤无蒂呈半球形,少数有蒂或呈绒毛状,分布常密集,排列有时呈串,总数大于100枚,可见于全结肠或直肠。常见症状是便血、脓血便或腹泻,有 的可腹痛或腹部不适。若不切除病灶,最终都要发展为结肠癌。钡灌肠和结肠 镜检查对诊断本病有帮助,还应重视家族成员的检测,动员其子女、兄弟姐妹、双亲到医院作系统检查,及早发现无症状的患者。 本病一经确诊,以早手术为宜。对20岁以下患者,如症状不明显可暂不手术;若息肉体积增大,或息肉直径>2厘米,或息肉已癌变者;腹痛、腹泻、便血的症状加剧者,应及时作外科治疗。手术方式以全结肠直肠切除或剥脱直肠粘膜至 齿线,回肠经直肠肌管与肛管吻合,必要时末端回肠作储袋。若直肠息肉已癌变,应行根治性切除。 2.GARDNER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 的肠息肉病。临床表现与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特点相同,息肉数目一般 3.TURCOT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较少见。临床表现除有家族 性结肠腺瘤病外,伴有其他脏器的肿瘤,通常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如 脑或脊髓的胶质细胞瘤或髓母细胞瘤。因此也有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之称,结 肠腺瘤的癌变率高,常在十几岁时已发生癌变而导致死亡。 4.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本病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0%患者有家族史,多为双亲与子女同胞间有同时发病的。大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粘膜皮肤黑色素沉着和胃肠道 多发性息肉病。色素沉着主要分布在口唇、颊粘膜和手指、足趾掌面,呈褐色,黑褐色。由于本病息肉广泛,恶变率相对较低,因而一般予以对症治疗。若息 肉大或有并发症出血或肠梗阻时,可外科治疗,结肠息肉可在内镜下电灼切除; 大息肉可手术,分别切开肠壁摘除息肉,避免日后发生肠套叠。对本病患者, 术后仍需长期随诊,因息肉可复发。 5.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又称息肉病色素沉着秃发指甲萎缩综合征。 本病为获得性、非家族性的疾病。主要特点有四: ①整个胃肠道都有息肉; ②外胚层变化,如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 ③无息肉病家族史;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 样本信息及病理号:XXX,大肠右半部息肉样本。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持续 时间半年。 镜下所见:镜下观察,可见一个明显的息肉样病变,约 0.8cm×1.2cm,表面呈粗糙不规则,颜色灰白。切面见乳白色 粘液溢出,基底宽约0.7cm,密度松软。 组织学特点:镜下观察显示,病变部位结构紊乱,上皮增生,管腺和柱状细胞增生,上皮细胞不规则,大小不均匀,并形成不同大小和形态的腺腔。上皮细胞核染色质轻微增多,核分裂活跃,核分裂像可见。在病变表面和腔道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深部组织也可见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大肠右半部息肉。 讨论及建议: 肠息肉是指肠壁突出于黏膜面的真性肿瘤样病变。根据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可将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两种。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由腺窦形成。根据病变程度和形态特点,腺瘤性息肉又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低级别腺瘤性息肉的上皮部分仅存在少量核分裂像和局限的高度上皮细胞

增生,绝大多数病变局限于黏膜内。高级别腺瘤性息肉则有较明显的上皮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和侵犯性生长。 对于发现的息肉病例,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一般而言,小型单发的低级别腺瘤性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术进行切除,切除后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切除范围和病变的性质。对于较大的或高级别腺瘤性息肉,可能需要更加侵袭性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等。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性息肉病等,需要进行更加频繁的筛查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恶变风险。 此外,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预防息肉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应保持规律的饮食,多食用含纤维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同时减少摄入高脂肪和加工食品等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减少应激也有助于肠健康的维护。 总之,对于发现的肠息肉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复发和恶变的风险。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主因,腹痛、腹泻不适,查体发现腹部压痛,肠镜检查示,直肠息肉。 镜下所见,镜下组织标本呈灰红色,质地中等,切面见灰白色结节状病灶,直 径0.5cm×0.3cm,质地较软,质地不均,表面见黏膜充血,质地较软,质地不均,表面见黏膜充血、粘膜糜烂,病灶周围见炎性细胞浸润。病理诊断,肠息肉。 病理诊断,直肠息肉。镜下组织标本呈灰红色,质地中等,切面见灰白色结节 状病灶,直径0.5cm×0.3cm,质地较软,质地不均,表面见黏膜充血、粘膜糜烂,病灶周围见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直肠息肉。病理诊断,肠息肉。 参考文献: 1. 杨文新,肠息肉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03): 301-304. 2. 刘宇,肠息肉的病理学特点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8(07): 78-80. 3. 王小明,肠息肉的病理学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2019(10): 102-105.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通常在结肠黏膜上形成小的息肉状突起物。肠 息肉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比例的肠息肉可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因此对于发现的肠息肉应及时进行治疗和随访。根据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 在镜下观察肠息肉组织标本时,通常可以看到灰红色的组织,质地中等,切面 呈现灰白色结节状病灶,直径大小不一,质地较软,表面可能出现黏膜充血、粘膜糜烂的现象,病灶周围还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病理学特点对于肠息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微波消融、冷冻治疗等方法。对于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的肠息肉,应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肠息肉的病理学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诊疗依据,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加强对肠息肉的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对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息肉动;有的蒂粗短,息肉呈小结节状。息肉大小不等,一般为3~5mm,绝大多数小于10mm,偶见直径达到10mm的息肉。组织学显示息肉由集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其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偶见胆囊被胆固醇沉积呈草莓样改变。胆固醇息肉无肿瘤倾向,也未肠、中肠、后肠,也往往有盲囊或其他附属器官(如中肠腺、马氏管等),环节动物的肠按体节有狭缢。脊椎动物的肠接续于胃,在哺乳类(单孔类除外)及硬骨鱼类后端以肛门开口于外界,其他种类开口于泄殖腔。在肠中除了由开口于其前部的肝、胰以及肠壁上的肠腺等肠息肉病述息肉是指任何起源于胃肠粘膜表面并凸入腔内的病变。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息肉病的意义在于其引起出血及其恶性转变的倾向。肠息肉及肠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儿童型直肠息肉、结肠与直肠腺瘤、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外科治疗原则:根据肠息肉的剖腹术加结肠镜经肛门插入摘除大肠及回肠息肉或微波摘除小肠及结、直肠息肉。 4.空肠内息肉以及镜所见到的大息肉不能经镜子摘除时,应切开肠壁逐个切除,如果息肉较密集者,可行肠段切除。可采用剖腹探查切口。 术中注意要点

1.内镜医师向肠腔内送气,送水要适当,送气过多肠腔膨胀,不利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色素增加。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多,有人发现黑素细胞集中在真皮乳头之上方。真皮上层载黑素细胞数目亦增加。 息肉常为腺瘤性。小肠之息肉在组织学上可以有恶变。 诊断检查 典型的色素斑伴有复发的腹部症状,如有家族史则更有助于诊断。 雀斑常肠病毒属中文名称 肠病毒属 英文名称 Enterovirus 分类类型 属 分类 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 >肠病毒属 肠病毒属成员 种

肠道里检出息肉!离癌症有多远?

肠道里检出息肉!离癌症有多远? 体检是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主要方法,而 现在越来越多人的体检报告上出现“息肉”两 个字。作为似乎与肿瘤相关的指标,息肉仿佛 是一颗“定时炸弹”,让不少人内心纠结,到 底会不会癌变,要不要治疗?今天,云南省第 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宋正己就来告诉你: 最凶险的肠息肉长什么样,并教你如何应对肠 息肉。 专家简介 宋正己,医学博士,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全国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专业急性胰腺炎学组全国委员 从事消化病临床诊疗工作20年,擅长慢性肝病、胰腺疾病和疑难危重消化疾病诊治,并熟练掌握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肠息肉是个什么“鬼”? 近年来,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不断升高,随着内镜检测设备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被检查出肠息肉。那么,肠息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宋正己主任说,用百姓通俗的话说,息肉,就是“小肉椎”“小肉丁”。有时候我们也会在皮肤上看见长了一个像小肉丁一样的东西,如果它长在肠道里,就叫肠息肉。 息肉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并且男性更为多见。肠息肉很常见,做肠镜检查的人群中,大约15%会发现息肉。在肠道中,

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 这些因素引来肠息肉 ·慢性炎症:增生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有关。 ·病毒感染:某些炎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生活习惯:超重、低纤维饮食和高脂饮食人群中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 ·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息肉离癌到底有多远? 宋正己主任说,息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或增生性息肉,一种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且部分在生长过程中部分会有恶变倾向。 腺瘤性的息肉需要我们特别关注。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通过五年、十年时间慢慢长大,有的会恶变成肠癌。 息肉有些不长或者长得慢,有些长得快、长得大。 息肉按长的形状有几种,有的像个柱子、有的像个指头、有的是扁平的像摊了个饼子…… 肠道表面水平生长的扁平型息肉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其癌变速度跟普通息肉不同。 普通息肉像蘑菇一样长在肠壁上,有一个蒂与肠壁相连,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 扁平的这种侧向生长的息肉,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上,不容易检查出来,也不好切除,相对来说癌变的发生率要高一些,因此这种息肉最为凶险,就像是埋藏在肠道里的“定时炸弹”,需要尽早发现,尽早排除。 哪些人容易长肠息肉 ·家族当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

肠息肉到肠癌病变要多久

肠息肉到肠癌病变要多久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大肠是息肉的高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不适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及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被发现。 因大肠息肉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没必要过分惊慌。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肠息肉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高热量饮食与大肠癌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哪些人是肠息肉的高发人群? 1、家族成员中有肠癌或既往有肠息肉者; 2、既往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 3、长期进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以及油炸食品者; 4、年龄大于50岁; 5、久坐,不爱运动者。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前提,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将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的类型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息肉发展成癌要多久? 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80%-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腺瘤性息肉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个过程一般可能需要5-10年(但个体有差异)。腺瘤性息肉癌变与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有关,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如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癌变风险高,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将大肠癌拒之千里! 大肠癌发病率的显著下降得益于美国对50岁以上人群使用结肠镜进行筛查并切除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率从2000年的21%提高到2015年的60%,这一结论的反面佐证是同期未普及结肠镜筛查的年轻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则以约2%的比例逐年增加。而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对具有大肠癌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既往有大肠息肉史(腺瘤),直系亲属得过大肠癌或癌前息肉(腺瘤),各种家族性遗传性大肠癌病史,炎症性肠病,反复大便隐血等)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结肠镜筛查,在结肠镜检查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病变并对病变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同时亦可在镜下切除病变进行治疗,在癌前病变演变的过程中及时切除及治疗,便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消除后患。术后根据病变的病理类型决定随访复查的期限或是否进一步治疗,对病变的持续随访能防患于未然。 对于一般人群,50岁可考虑进行大肠癌的筛查,可行结肠镜检查,如无异常,5-10年后复查。 因此,重视结肠镜检查及筛查,及早发现并治疗癌前病变,就能将大肠癌拒之千里!

直肠 息肉

结、直肠息肉 大纲要求 (1)病理类型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一、病理类型 1.肠息肉 (1)新生物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公认的癌前病变。包括: ①管状腺瘤(最多见) ②绒毛状腺瘤 ③管状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可能性越大。 (2)非肿瘤性息肉: ①幼年性息肉: 储留性囊腔——错构瘤;

②炎性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肠阿米巴等慢性炎症刺激所形成。 2.肠息肉病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青春发育期出现,癌变倾向性很大。 (2)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 (Gardner综合征):与遗传有关,癌变倾向明显,30~40岁。 (3)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 Jeghers综合征): 错构瘤。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①多发性,腺瘤>100个; ②多形性,管状、绒毛状、混合腺瘤; ③癌变倾向性很大。 Gardner综合征 ①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 ②与遗传有关;

③癌变倾向明显。 Peutz-Jeghers 综合征 黑斑息肉病 口腔黏膜、口唇、口周及双手指掌黑色素沉着 错构瘤 二、临床表现 1.肠道刺激症状: 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 2.大便带血。 3.肠梗阻及肠套叠。 4.直肠息肉——间歇性便血、肛门可复性肿块、便频、里急后重及便不尽感。 三、诊断

1.症状+大便带血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2.直肠息肉——直肠指诊; 3.钡灌肠——重要检查; 4.结肠镜——明确诊断。 四、治疗 【实战演习·解析】 1.对于直肠内高位带蒂息肉,最合理的切除方式是 A.经肛门用丝线从根部结扎切除 B.腹腔镜直肠部分切除 C.剖腹行局部切除术 D.经肛门用血管钳钳夹切除 E.内镜下高频电切除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对于直肠内高位带蒂息肉,最合理的切除方式是内镜下高频电切除。 2.家族性息肉病首选的治疗是 A.内镜下摘除 B.内镜下圈套电灼切除 C.开腹手术 D.肛门镜下显微手术 E.扩肛后拖出手术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家族性息肉病首选的治疗是开腹手术。 3.男,16岁。腹痛、腹泻消瘦3年。腹部阵发性疼痛,大便3~4次/日,伴黏液和血。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史。查体:营养不良,贫血貌,腹平软,下腹部有轻压痛。结肠镜检查见结肠内全部布满息肉,直肠病变轻。最佳手术方式是 A.单腔回肠造瘘术 B.结肠次全切除术 C.全结肠切除、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 D.电灼摘除术 E.经腹会阴联合全结肠直肠切除术

2022肠息肉镜下切除术及术后复查(全文)

2022肠息肉镜下切除术及术后复查(全文)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所以,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 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当然,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1976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10年。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肠息肉切除必须做活检,以排除癌变。 一、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一般步骤: 目前的内镜技术发展,肠镜下切除息肉成为非常简便、安全、有效的微创操作。

让我们通过肠镜下图片,来了解一下息肉切除的几个步骤: 步骤一:发现息肉,并将其暴露于视野正中。 步骤二:通过肠镜上的孔道插入特殊器械(电圈套器),并在息肉旁伸出钢丝圈。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 根据息肉表面的形态分为平滑型、颗粒型、不规则型等。 二、病理报告 1.病理类型 根据组织学特点,将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前期,需要高度重视。 2.病理分级 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级。分级越高,癌变风险越大。 3.病理分期 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期。分期越高,治疗难度越大,预后越差。 总之,肠息肉的种类繁多,肠镜和病理报告是对其进行分类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病人来说,了解自己的报告内容,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 本文介绍了肠道息肉的不同类型以及其病理特征。肠道息肉可分为带蒂和平坦型,其中带蒂的称为P型,平坦型的称为S型,XXX的则称为PS型。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只需知道息肉是否带蒂即可。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构成的良性肿瘤。根据绒毛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最常见,多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多为带蒂型。绒毛状腺瘤不常见,但异型增生和癌变率较高。管状绒毛状腺瘤是混合型,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对于混合型腺瘤,需密切随访。 增生性息肉多为无蒂型,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mm,通常发生于大肠近端。虽然过去认为增生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但现在认为有些可出现异型性增生,需密切随访。锯齿状腺瘤是一种表现为锯齿状外观的腺瘤,结构特点和细胞学特征兼具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的特点。对于锯齿状腺瘤,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大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结肠息肉,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广基型和传统腺瘤。广基型腺瘤好发于近端结肠,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通常为5-10mm,肉眼观为扁平或无蒂轻微隆起的息肉。传统腺瘤则常见于远端结肠,外形类似管状腺瘤。目前,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 引言 肠息肉,也被称为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病变。它指的是肠壁上突出 的良性肿瘤样病变,通常是由于结肠黏膜的过度生长所导致。肠息肉可以发生在整个消化道,但最常见的部位是结肠和直肠。 根据肠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腺瘤型息肉、 增生型息肉、炎症型息肉等。肠息肉的病理报告可以提供关于病变的详细描述和分类,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以肠息肉的病理报告为主题,介绍其基本内容和常见的病理学特征。 病理报告概述 患者姓名:XXX 年龄:XX岁 性别:XX 就诊日期:XXXX-XX-XX 病理号:XXX-XXXX-XXX 标本来源:结肠/直肠 肠息肉数量:X个 肠息肉大小:X cm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XXX 病理学特征 1.形态学描述:肠息肉呈圆形/椭圆形/结节状突出物,表面覆盖有规则 的黏膜。颜色常为浅灰色/淡红色。 2.大小:肠息肉直径约为X cm。 3.形态特征:肠息肉表面黏膜平滑,边缘清晰。切面坚实,质地柔韧。 4.炎症程度:肠息肉周围黏膜可有轻度/中度/重度炎症反应。 5.组织学类型:经镜下观察,该肠息肉为腺瘤型息肉。 组织学描述 1.上皮组织:肠息肉表面覆盖有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 2.组织结构:肠息肉主要由腺体结构组成,腺体形态较规则,大小相近。 3.染色特点:肠息肉中腺体细胞核染色质呈深染,核仁明显。 4.细胞形态学:肠息肉中腺体细胞形态规整,细胞体积适中,无异型性。

5.基底部变化:肠息肉腺体基底部可见轻度/中度增生。 6.形态特征:肠息肉腺体呈分叶状排列,某些腺体内可见小囊腺。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Ki-67染色:肠息肉核浸润指数(LI)为X%。 •CK20染色:肠息肉上皮细胞呈阳性染色。 结论 根据以上所述的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学描述,本例病例可确诊为结肠腺瘤型息肉。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密切监测肠息肉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参考文献 1.XXXXXXXX 2.XXXXXXXX 以上是对肠息肉的病理报告的详细描述。病理报告是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和 判断病变性质的重要依据。通过充分了解病理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