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肠息肉分型标准

结肠息肉分型标准

结肠息肉分型标准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上突起的肿块,有时可能是良性的,但也可能是癌前病变。结肠息肉的分型通常是根据其形态、大小、结构和组织学特征来进行的。以下是一些通常用于描述结肠息肉的分型标准:

1.小型息肉:

•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通常被认为是小型息肉。

2.大型息肉:

•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通常被认为是大型息肉。

3.腺瘤性息肉:

•大多数结肠息肉属于这一类别,通常是良性的。

•包括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亚型。

4.高级别腺瘤:

•包括高级别腺瘤、非典型性腺瘤等,这些息肉可能存在癌前病变。

5.腺癌:

•具有癌细胞的息肉被诊断为腺癌,可能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

6.超大型息肉:

•直径大于4厘米的息肉有时被描述为超大型息肉。

7.多发性息肉综合症:

•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等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有多发性结

肠息肉。

8.细胞学分类:

•根据结肠息肉中的细胞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腺瘤型、腺瘤-管状腺瘤过渡型、管状腺瘤型、绒毛状

腺瘤型等。

结肠息肉的分类和术语可能会因医学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而有所更新。医生通常会根据结肠镜检查和组织学分析来确定息肉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指导治疗和随访。及早发现和治疗结肠息肉有助于预防结肠癌的发展。如果您或他人怀疑存在结肠息肉,请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

肠息肉的防治与治疗

肠息肉的防治与治疗 一、肠息肉 1、概述 肠息肉指的是一组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部的隆起性病变,息肉并不是“肉”,指的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主要包括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的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都统称为息肉。 息肉的大小与形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可能有蒂,也可能因基底部比较广而无蒂,在确认病理性质之后,将会按照部位直接冠以病理性的诊断名称,例如结肠炎性息肉、结肠管状腺瘤等。 当肠道内广泛地出现数量多于100颗的息肉,并且具备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之时,则可以被称之为息肉病(即intestinal polyposis)。 2、疾病类型 肠息肉可根据发生部位进行划分,主要包括直肠息肉、左半结肠息肉、右半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等。 临床上比较重视息肉的癌变可能性,所以常常将息肉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即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3、病因 因为息肉属于没有明确病理性质的一种异常生长组织,所以,对于不同类型息肉而言,其病因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而言,肿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以及遗传因素等有着比较大的关系,炎性息肉通常都是由于受到了长期的慢性炎症的刺激而形成的。肠息肉发病率将

会随着年龄地不断增长而有所上升,除此之外,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会诱发肠息肉。 慢性炎症刺激。异物、大便中粗渣的长期停留、某些炎性肠道疾病,例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肠黏膜受到损伤。另外还包括长期刺激肠黏膜的上皮,肠黏膜上皮出现凋亡,细胞的产生增加,都有可能会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遗传因素。在所有的结直肠癌患者当中,大概有10%的患者是有家族患癌病史的。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当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家族中其他成员出现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也将明显的升高。除此之外,若其他部位曾经患过癌肿,例如乳腺癌、子宫癌、消化道癌、膀胱癌的患者,患结直肠息肉的概率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升高。 某些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酗酒、便秘、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过度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都有可能会导致息肉的发生率提升。 4、症状 早期症状。在肠息肉患病早期,由于息肉的体积比较小,所以对于肠道的影响也比较小,大部分患者起病比较隐匿,通常都不会出现特殊的自觉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等不适症状。 典型症状。便血是最为常见的症状,通常都指的是隐性出血,很少会出现大量出血。当位于直肠部位与乙状结肠部位的息肉发生出血现象时,大都属于间断性少量出血,主要表现为鲜血附着于大便的表面。排便习惯的改变通常都表现在结肠远端与直肠体积较大的息肉上,主要体现为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等,对于体积较大的绒毛状息肉而言,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黏液便,病情严重时将会出现腹泻,使得蛋白质与电解质大量丢失,最终导致电解质紊乱与低蛋白血症。 伴随症状。对于长期的慢性失血患者而言,通常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患者的面色通常都表现为苍白、萎黄与消瘦。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 一、大肠息肉的概念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原因是上皮增殖异常,向腔内突出形成局限性隆起。(Polyps) 息肉初发如米粒大小,形态如半球状,以后逐渐长大,表面可出现凹凸不平的炎性表现或呈分叶状,并有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蒂形成。临床根据息肉的有蒂程度可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无蒂型息肉。息肉的发生可分布于全肠各个部位,但多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文献介绍及北京市二龙路医院临床统计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占全大肠检出例的70%—75%。发病年龄组广泛,分布于10岁左右至80岁以上年龄组。发生比例基本上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从40岁以上其检出率明显增加。大肠息肉的总检出率占大肠疾患总检出率的22%—25%左右,40~60岁为高发年龄组。根据大肠息肉发生的数目可分为单发性、多发性息肉,全大肠仅一枚息肉发生时为单发息肉,两枚以上为多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的数目可达数十、数百至千枚以上,多发息肉在100枚以上时临床称为大肠息肉病(Polyposis) 大肠息肉一般无自觉症状。由于粪便通过的刺激或伴有炎性改变的息肉时,便潜血可表现为阳性,严重时粪便表面可附着血液,粘液,并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少数患者排便可见便条表面车轨样改变,另距肛门较近的长蒂息肉在用力排便时可有脱出肛门并可还纳的状况等。确诊大肠息肉时应主要依靠内镜检查,从而对息肉发生的部位、形态、大小,分布状况一般性质等进行观察。另通过镜下取检的病理检查可确定息肉的性质,以选择镜下治疗或外科治疗的方法。 大肠息肉具有逐渐长大和反复再生的特点,临床所见再生的息肉在同一部位发生较少见,一般在其他部位再生一枚或数枚息肉的情况较多见。为不失去内镜下可治疗的机会,及时发现再生息肉,确保微创治疗的方针,临床一般要求患者在1~2年内进行定期复查。 二、大肠息肉的形态及分类 根据大肠息肉的形态,有蒂程度临床有不同的分类法。 北京市二龙路医院使用的息肉分类法是在日本山田.福富分类法基础上,为临床治疗及观察的需要,增加分叶状息肉的分类。 临床所见息肉头部形状改变,对息肉性质的诊断极为重要。从形态上看,分叶状息肉多为绒毛状腺瘤,由于绒毛状肿物的癌变率极高,为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大肠息肉,便于观察治疗,北京市二龙路医院增加了分叶状息肉的类型。 三、根据大肠息肉病理组织学特点的分类

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

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 摘要】目的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不管它的大小、形 态及其组织学类型。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 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讨论结肠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腺瘤为癌前期病变,遗传及环境因素可能为腺瘤性息肉的主要病因,APC基因发生突变可致腺瘤癌变。内镜下切除息肉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结肠息肉(病) 诊断鉴别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其组 织学类型。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 (一)病因 病因不清,有些与长期炎症刺激或遗传相关。 (二)分类 根据息肉多少,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若息肉大于100枚,称结肠息肉病。 (三)临床表现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 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 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4.肛镜、直乙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5.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 (四)诊断及诊断标准 1.肿瘤性息肉 (1)大肠腺瘤(adenoma of colon):腺瘤为癌前期病变,遗传及环境因素可能为 腺瘤性息肉的主要病因,APC基因发生突变可致腺瘤癌变。内镜下切除息肉为一 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断要点:一是腺瘤可单发,也可多发,左半结肠多见;二是临床表现可有 腹痛、腹胀、便血等,但多数患者无症状;三是病理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绒毛 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 (2)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polyposis coli):又称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染色体5q上APC基因突变结果。本病治疗应及早做 全结肠切除。 诊断要点:①多于青春期发病;②可表现为大便带血,黏液,大便次数增多,长期反复便血为最突出的症状;③内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弥漫分布的息肉,大小不等,以左半结肠多见,息肉短蒂或无蒂;④病理活检为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 (3)Gardner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息肉有一定癌变倾向,应 及早做结肠切除。 诊断要点:一是本病由两种病变组成,包括大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和骨瘤(好 发于头盖骨、长管骨);二是硬纤维瘤,好发于手术后肠系膜;三是皮肤瘤变,如 脂肪瘤、皮脂腺囊肿。上述病变可不完全出现。息肉性质、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

结肠息肉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肠息肉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肠息肉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 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病因;病因不清。有些与长期炎症刺激或遗传相关。 结肠息肉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 1、长期腹泻,很多病人肠道黏膜容易过敏,例如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出现腹泻,有些病人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这样,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易导致肠道息肉生长。 2、长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会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易生长息肉。 3、遗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 4、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现息肉。 分类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

肠息肉

肠息肉 文章目录*一、肠息肉的概述*二、肠息肉的典型症状*三、肠息肉的病因病机*四、肠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肠息肉的并发症*六、肠息肉的防治方案 肠息肉的概述 1、定义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结肠和直肠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男性 6、科室消化内科 肠息肉的典型症状

1、肠息肉的典型症状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临床表现不同。 1.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 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 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 1.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1.3、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2、肠息肉的分类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 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肠息肉的病因病机 1、感染 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 毒感染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管状腺瘤呈息肉状,单发或多发,多发肿瘤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有蒂或无蒂,大小不等。镜检见肿瘤细胞主要为单层柱状上皮被覆的腺体组织,腺体大小较不一致,形状较不规则,上皮有轻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偶见。绒毛状腺瘤肉眼见肿块体积往往较大,呈乳头状或绒毛状。镜检见,主要由绒毛状结构,绒毛表面覆以分化较成熟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关于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标准的背景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概括。 下面是一个示例: 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术,用于治疗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上凸起的肿瘤样病变,一旦发现,应该尽早切除,以防止其发展为恶性肿瘤。然而,在进行结直肠镜息肉切除之前,医生需要根据特定的标准来确定切除的合适时机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讨论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标准的重要性、应用和展望。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结直肠镜检查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接着,我们将探讨结直肠镜息肉切除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选择结直肠镜进行切除。最重要的是,我们将详细阐述结直肠镜息肉切除的标准,包括切除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切除的技术要点。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标准的意义,包括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我们将讨

论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到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这将有助于医护人员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手术,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在概述中可以简要介绍结直肠镜息肉切除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在文章结构中可以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安排。在目的中可以明确本文的目标,即介绍结直肠镜息肉切除标准的相关知识,以帮助读者了解标准的意义、应用和展望。 正文部分包括结直肠镜检查、结直肠镜息肉切除的重要性和结直肠镜息肉切除的标准三个小节。在结直肠镜检查中可以介绍结直肠镜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以及其在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在结直肠镜息肉切除的重要性中可以说明息肉切除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治疗结直肠息肉相关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意义。在结直肠镜息肉切除的标准中可以详细介绍切除标准的制定依据、内容和方法,包括息肉大小、

大肠息肉诊疗指南

大肠息肉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注意便血、贫血、腹痛、腹泻。 2.发病年龄及家族史。 【物理检查】 1.贫血体征、营养状况。 2.唇、口腔粘膜、皮肤色素斑。 3.骨及软组织包块。 【辅助检查】 1.肛门指检、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 2.钡灌肠X线照片检查。 3.结肠镜检查及息肉活检。 4.钡餐或胃镜检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小肠息肉等。 【诊断要点】 1.便血、腹泻、贫血等。 2.钡灌肠X线照片、结肠镜检查可明确息肉的部位、数量、大小、形状。 3.息肉活检及电切息肉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类型及有无癌变等。 4.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1)家族发病史。 (2)息肉数量:几百至千个,黄豆大至数厘米大小,

密集、成串。分布全结肠和直肠,多数有蒂、息肉系腺瘤性。 (3)可伴胃、十二指肠息肉; (4)有高度癌变倾向。 5.Gardner综合征: (1)息肉特点:似家族性息肉。 (2)伴骨、软组织肿瘤:如颅骨瘤、脂肪瘤等。 (3)高度癌变倾向。 6.Peutz-Jephers综合征(黑色素-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1)全胃肠多发息肉,小肠多见。 (2)起病年龄轻,癌变年龄常<35岁。 (3)唇、颊、面、手等处粘膜、皮肤色素斑。 (4)息肉系错构瘤性。 【鉴别诊断】 1.痔疮及肛门裂。 2.溃疡性结肠炎。 3.大肠癌。 【治疗原则】 1.有蒂、亚蒂息肉结肠镜下电切或微波治疗。 2.手术切除: (1)宽基大息肉经内镜无法电切或微波治疗病例。 (2)广泛分布全结肠息肉。

(3)息肉癌变。 【疗效标准】 1.治愈:息肉全部切除或摘除。 2.好转: (1)部分息肉摘除或切除。 (2)息肉所致便血停止。 【出院标准】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直肠 息肉

结、直肠息肉 大纲要求 (1)病理类型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一、病理类型 1.肠息肉 (1)新生物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公认的癌前病变。包括: ①管状腺瘤(最多见) ②绒毛状腺瘤 ③管状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可能性越大。 (2)非肿瘤性息肉: ①幼年性息肉: 储留性囊腔——错构瘤;

②炎性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肠阿米巴等慢性炎症刺激所形成。 2.肠息肉病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青春发育期出现,癌变倾向性很大。 (2)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 (Gardner综合征):与遗传有关,癌变倾向明显,30~40岁。 (3)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 Jeghers综合征): 错构瘤。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①多发性,腺瘤>100个; ②多形性,管状、绒毛状、混合腺瘤; ③癌变倾向性很大。 Gardner综合征 ①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 ②与遗传有关;

③癌变倾向明显。 Peutz-Jeghers 综合征 黑斑息肉病 口腔黏膜、口唇、口周及双手指掌黑色素沉着 错构瘤 二、临床表现 1.肠道刺激症状: 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 2.大便带血。 3.肠梗阻及肠套叠。 4.直肠息肉——间歇性便血、肛门可复性肿块、便频、里急后重及便不尽感。 三、诊断

1.症状+大便带血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2.直肠息肉——直肠指诊; 3.钡灌肠——重要检查; 4.结肠镜——明确诊断。 四、治疗 【实战演习·解析】 1.对于直肠内高位带蒂息肉,最合理的切除方式是 A.经肛门用丝线从根部结扎切除 B.腹腔镜直肠部分切除 C.剖腹行局部切除术 D.经肛门用血管钳钳夹切除 E.内镜下高频电切除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对于直肠内高位带蒂息肉,最合理的切除方式是内镜下高频电切除。 2.家族性息肉病首选的治疗是 A.内镜下摘除 B.内镜下圈套电灼切除 C.开腹手术 D.肛门镜下显微手术 E.扩肛后拖出手术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家族性息肉病首选的治疗是开腹手术。 3.男,16岁。腹痛、腹泻消瘦3年。腹部阵发性疼痛,大便3~4次/日,伴黏液和血。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史。查体:营养不良,贫血貌,腹平软,下腹部有轻压痛。结肠镜检查见结肠内全部布满息肉,直肠病变轻。最佳手术方式是 A.单腔回肠造瘘术 B.结肠次全切除术 C.全结肠切除、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 D.电灼摘除术 E.经腹会阴联合全结肠直肠切除术

全面了解——肠息肉

全面了解——肠息肉 结肠镜报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肠息肉的描述。那么,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息肉有哪些类型?息肉跟癌有什么关系?发现息肉该如何处理呢? 一、概述 大肠息肉:人体的肠道黏膜的表面也会长一些突出到肠腔的局限性隆起,这些隆起在没有明确性质前会统称为大肠息肉。 二、分类 大肠息肉根据病理可以细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而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确定性质后,按照部位加上病理诊断学名称,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专业名词,比如:直肠管状腺瘤,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横结肠绒毛状腺瘤,升结肠增生性息肉或盲肠炎性息肉等。

1、单发或多发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两个以上就称为多发息肉。因此如果您的报告写的是多发息肉,一定要看看数目。也许只有两个。 2、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扁平息肉。 3、息肉的内镜分型 (1)日本山田分型 山田I型:息肉基底部平坦、基底宽,略隆起于肠壁表面。简单地说,这个类型的息肉就是扁平,没有蒂的。山田II型:息肉基底部突出较明显,息肉呈半球状。虽然突出黏膜面,但蒂还没有成型。山田III型:息肉基底部突出明显,与周围肠壁黏膜成锐角,息肉呈类球形。这是种粗蒂息肉。山田Ⅳ型:息肉表现为球形,通过短、长蒂与肠壁相连接。真正的带蒂息肉。 (2)P-S分型 这种分型使用的是英文,P(pedunculated)指的是有蒂的,S(sessile)指的是平坦的,而PS指的是亚蒂的。因此如果是Ip指的是I型带蒂的,依此类推,Is指的是平坦的,Ips指的是亚蒂的。一般专业人士会分得更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知道息肉是不是带蒂就够了。 三、病理报告

ESGE2017-指南: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及-EMR-管理建议

ESGE2017 指南: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及EMR 管理建议 近日,欧洲消化内镜协会(ESGE)在Endoscopy 上发表了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及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管理指南,在制订推荐意见时主要依据息肉的类型和大小,其核心内容整理如下。定义、分类1. 建议使用巴黎分类系统描述息肉的大体形态,大小用毫米(mm)描述(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2. 建议平坦或无蒂(巴黎分型II 和Is)≥ 10 mm 的息肉,命名为侧向发育区域(LSLs)或侧向发育肿瘤(LSTs),表面的形态学描述使用颗粒样或非颗粒样(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3. 建议将除微小(≤ 5 mm)的直肠息肉或直肠乙状结肠高度怀疑增生性息肉外的所有息肉予以内镜下切除(高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4. 建议将所有切除的息肉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在专家中心,有高度自信的专家往往进行选择性诊断,并对微小息肉考虑实行「切除和丢弃」的策略(中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针对息肉<20 mm 的切除建议1. 微小息肉(≤ 5 mm)的切除建议1)建议对微小息肉行冷圈套切除术(CSP),这一技术完全切除率高、可提供足够的组织学样本且并发症发生率低(高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2)不建议使用不完全切除率较高的冷活检钳(CBF)钳除术,当息肉大小在1~3 mm 且冷圈套切除术技术难度高或不可行时可考虑使用CBF 钳除术(中等质

量证据,强烈推荐)3)不建议使用热活检钳(HBF)钳除术,该技术不完全切除率较高、无法提供足够的供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样本,且不可接受的不良事件(如较深的热损伤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较高(高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2. 小息肉(6~9 mm)的切除建议1)建议对6~9 mm 大小的无蒂息肉行圈套切除术,因活检钳除术的不完全切除率较高,故不建议对该类息肉行活检钳除术治疗(高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2)尽管目前缺乏热圈套切除术(HSP)和CSP 治疗安全性的对比研究,仍建议对6~9 mm 大小的无蒂息肉行CSP 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弱推荐)3. 10~19 mm 大小的无蒂息肉切除术建议1)建议对大小在10~19 mm 的无蒂息肉行HSP 治疗(用或不用黏膜下注射),因多数病例均存在深度热损伤的风险,故行HSP 前可考虑黏膜下注射(低等质量证据,强烈推荐)2)在特定情况下,为减少深度热损伤风险可适当考虑使用CSP,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低等质量证据,弱推荐)4. 带蒂息肉的切除建议建议对带蒂息肉行HSP 治疗,为了预防息肉头部直径≥ 20 mm 或蒂部≥ 10 mm 的带蒂结直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建议治疗前在息肉的跟部注射稀释的肾上腺素和/或机械止血(中等质量证据,弱推荐)5. 哪些息肉需内镜专家来行切除治疗?建议对于大的无蒂息肉(≥ 20 mm)和侧向生长或复杂息肉应该由经过专业培训或有经验的内镜专家来进行操作,并且在资源丰富

2020恶性结直肠息肉识别和处理(全文)

2020悪性结直肠息肉识别和处理(全文) 恶性结直肠息肉指肿瘤侵及黏膜下层但未达固有肌层的病变,TMN 分期pT1 ,也称黏膜下层漫润性病变。黏膜下层的肿瘤浸润可能导致淋巴血管转移,结直肠息肉的癌变率约0.2%-5%。 如何通过内镜下特征,判断息肉应直接交给外科手术还是予以内镐切除?内镐切除后结合病理结果,应继续内镐监测还是追加外科手术?这些都是临床上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USMSTF )于今年11月,发布了恶性结直肠息肉的内镜识别和管理策略建议,对以上几个问题做了解答。 该建议围绕6个关键问题,提出以下中心观点:内镐下发现结直肠息肉伴深层黏膜下浸润(黏膜下浸润深g>1mm ),应直接提交外科手术;当发现注层黏膜下浸润(深风险増加时,应予以最佳的内镐切除技术和标本处理;当发现内镜下切除的息肉有黏膜下浸润时,应权衡外科手术的风险和益处。

Tis T1 T2 T3 T4 图1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 )癌症浸润深度分类 本文总结了 USMSTF 共识要点,并结合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 (2020年版),供临床医师参考。 以下为文中所用的内镜及组织学分类: k 内镜下表面形态分型 表1 : NICE 分型(可无放大) NICE 分型 1型 理 3型 色泽 与周国黏膜同色或賂淡 与周圈黏膜相比呈褐色 与周国黏膜相比呈棕色至黑色 血管 无或单独花边状血管 棕色血管围绕白色腺管 区域血管中断或无血管 表面腺管 统一的黑点或白点状 橢圆形、管状.树枝状白色腺管 无定型或无腺管 最可能病 理 增生性息肉或无蒂锯齿状息 肉 腺瘤~浅层黏膜下浸润 深层鮎膜下浸润 表2 : JENT 分型(将NICE 2型分为2a 和2b ) 黏膜层 黏膜肌层 黏股下层 固有肌层 浆膜层

关于结肠息肉的疾病与手术编码探讨

关于结肠息肉的疾病与手术编码探讨 探讨结肠息肉的疾病与手术编码。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类型,结肠息肉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其疾病编码均有所不同。根据手术入路、切除的范围及重建方式,手术方式可以分为结肠息肉内镜下摘除、经腹结肠息肉切除、结肠部分切除和结肠全部切除,其手术编码均有所不同。编码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编码原则和方法,才能做到编码的准确。 标签:结肠息肉;编码;ICD-10;ICD-9-CM-3结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性疾病,指的是结肠粘膜上各种局部隆起性病变。在组织学类型上可以有多种分型,包括肿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1]。息肉的具体分型,病理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2]。肉眼上看来同样是一个息肉,实质上却大有不同,疾病编码也会有所不同。然而,临床医师在填写病案首页时,通常只写结肠息肉,没有标明组织学类型。在日常的编码工作中,假如没有对病案进行深入研究,对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不加以区别,而是简单的编码为K63.5,势必会犯严重的编码错误。该文将对结肠息肉的疾病与手术编码分别探讨,以供同行交流。 1结肠息肉的疾病编码 1.1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是大肠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单发的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可以分为管状腺瘤(D1 2.6 M8211/0)、绒毛狀腺瘤(D37.4 M8261/1)和混合腺瘤(D12.6 M8263/0)3类。多发的肿瘤性息肉常见为家族性结肠腺瘤病(D12.6 M8220/0)、非家族性结肠腺瘤病(D12.6 M8221/0)、Gardner氏综合征、Turcot氏综合征等[3]。大部分肿瘤性息肉有不同程度的恶变率、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肿瘤性息肉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将其分类于肿瘤章节。如果肿瘤发生癌变,应编码于恶性肿瘤,并注意有无其他器官和淋巴结转移。如有转移,还应编码转移性肿瘤。 1.2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此型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按照病因不同,分类于各章节。例如,结肠炎性息肉K51.4,血吸虫性息肉B65.1,肠结核A18.3+K93.0*。 1.3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又称间变性息肉,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粘膜肥厚增生性病变。结构基本正常,细胞分化完全,编码于K63.5。 1.4错构瘤性息肉错构瘤样息肉分为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等。幼年性息肉(Q85.9)主要见于10岁以下儿童,尤以5岁左右为最多。Peutz-Jeghers 综合征编码为Q85.8。 2结肠息肉的手术编码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 引言 肠息肉,也被称为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病变。它指的是肠壁上突出 的良性肿瘤样病变,通常是由于结肠黏膜的过度生长所导致。肠息肉可以发生在整个消化道,但最常见的部位是结肠和直肠。 根据肠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腺瘤型息肉、 增生型息肉、炎症型息肉等。肠息肉的病理报告可以提供关于病变的详细描述和分类,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以肠息肉的病理报告为主题,介绍其基本内容和常见的病理学特征。 病理报告概述 患者姓名:XXX 年龄:XX岁 性别:XX 就诊日期:XXXX-XX-XX 病理号:XXX-XXXX-XXX 标本来源:结肠/直肠 肠息肉数量:X个 肠息肉大小:X cm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XXX 病理学特征 1.形态学描述:肠息肉呈圆形/椭圆形/结节状突出物,表面覆盖有规则 的黏膜。颜色常为浅灰色/淡红色。 2.大小:肠息肉直径约为X cm。 3.形态特征:肠息肉表面黏膜平滑,边缘清晰。切面坚实,质地柔韧。 4.炎症程度:肠息肉周围黏膜可有轻度/中度/重度炎症反应。 5.组织学类型:经镜下观察,该肠息肉为腺瘤型息肉。 组织学描述 1.上皮组织:肠息肉表面覆盖有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 2.组织结构:肠息肉主要由腺体结构组成,腺体形态较规则,大小相近。 3.染色特点:肠息肉中腺体细胞核染色质呈深染,核仁明显。 4.细胞形态学:肠息肉中腺体细胞形态规整,细胞体积适中,无异型性。

5.基底部变化:肠息肉腺体基底部可见轻度/中度增生。 6.形态特征:肠息肉腺体呈分叶状排列,某些腺体内可见小囊腺。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Ki-67染色:肠息肉核浸润指数(LI)为X%。 •CK20染色:肠息肉上皮细胞呈阳性染色。 结论 根据以上所述的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学描述,本例病例可确诊为结肠腺瘤型息肉。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密切监测肠息肉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参考文献 1.XXXXXXXX 2.XXXXXXXX 以上是对肠息肉的病理报告的详细描述。病理报告是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和 判断病变性质的重要依据。通过充分了解病理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通常是在结肠内形成的黏膜突起。肠道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因此,对肠道息肉进行早期发现和分类十分重要。 肠道息肉的大小是评估其临床意义和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肠道息肉的大小、性质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肠道息肉的大小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希望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在引言部分,将介绍肠道息肉的背景和定义,以及本文的目的。在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肠道息肉的分类以及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意义和应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通过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1.3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和诊断肠道息肉的大小,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不同大小的肠道息肉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误诊或漏诊,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本文也旨在推动肠道息肉领域的研究和进展,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愿通过这一标准的建立,为肠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依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2.正文 2.1 定义和背景: 肠道息肉是指肠道粘膜上生长的良性肿瘤性病变,通常表现为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小肿块。肠道息肉是肠道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肠道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有些肠道息肉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也有一些肠道息肉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治疗。

结肠息肉概述(上)

结肠息肉概述(上) 翻译:韩如冰, 主治医师译审:李正荣, 主任医师,副教授 我们的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的证据和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 2020-04 .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 2020-03-04. 引言 结肠息肉是指高于周围结肠黏膜凸向肠腔的隆起物。结肠息肉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发生溃疡和出血,直肠的息肉可导致里急后重,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结肠息肉可能是肿瘤(如,腺瘤),也可能不是(如,炎性息肉)。 本文将总结结肠息肉和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征与处理。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筛查和切除后监测详见其他专题。 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是非肿瘤性腔内黏膜隆起物,由间质、上皮和炎性细胞组成。炎性息肉包括炎性假息肉和脱垂型炎性息肉。 炎性假息肉—炎性假息肉是指局限性或弥散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发生黏膜溃疡和再生后,残留的完好结肠黏膜所形成的形状不规则孤立区域。 ●内镜特征和组织学–炎性息肉可能有蒂或无蒂,直径通常<2cm。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炎性假息肉通常有多个,往往呈丝状,散布在整个结肠病变区域。炎性假息肉在新近炎症区域内也可表现得更为孤立,并且为亚蒂型息肉,息肉顶部有黏液附着。炎性假息肉由发炎的固有层和变形的结肠上皮构成;表面可能有糜烂。 ●恶变风险–炎性假息肉不会转化为肿瘤。但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炎性假息肉周围可能有异型增生。如果假息肉成群出现,务必仔细留意活检区域。 ●处理–炎性假息肉如果没有出血、梗阻等症状,就无需切除。针对基础炎症给予治疗即可。 脱垂型炎性息肉—脱垂型炎性息肉是由于肠蠕动引发的创伤导致

黏膜被牵拉、变形、扭转。这可导致局部缺血和固有层纤维化。脱垂型炎性息肉的典型组织学特征包括:固有层不同程度的纤维肌性增生,黏膜肌层伸入固有层,隐窝延长、增生、结构扭曲,变为锯齿状。息肉可能伴有炎症、溃疡和反应性上皮改变。根据损伤的解剖位置和基础病因,这些息肉分别称为肛门移行带炎性一穴肛源性息肉、深部囊性结肠炎、憩室病相关息肉或炎性帽状息肉。如果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有症状则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合并直肠脱垂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修复。炎性帽状息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详见其他专题。 错构瘤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由该部位正常存在的组织生长成的紊乱肿块。 幼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性病变,由黏膜固有层和扩张的囊性腺体构成,而不是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形成的。虽然幼年性息肉可在任意年龄诊断出,但相对而言在儿童期更常见。散发型结肠幼年性息肉在10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生率高达2%,通常是孤立病变,不会增加CRC风险。单纯幼年性息肉最常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但也可发生于近端结肠。幼年性息肉若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或经直肠脱出,则需切除。无症状患者不需要治疗。 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 JP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是遍布胃肠道的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JPS患者发生CRC和胃癌的风险增加。JPS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详见其他专题。 Peutz-Jeghers息肉— Peutz-Jeghers息肉是腺上皮的错构瘤性病变,息肉的平滑肌细胞与黏膜肌层相接。这些息肉的平滑肌起源于下方的黏膜肌层,排列成独特的树枝状。Peutz-Jeghers息肉多与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有关,但也不一定,PJS由STK11突变引起。Peutz-Jegher息肉应予以切除。 该息肉通常为良性,但可能进行性生长,继而产生症状或恶变。PJS患者发生胃肠道(胃、小肠、结肠、胰腺)癌症和非胃肠道癌症(包括乳腺癌)的风险增加。PJ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详见其他专题。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是一种

结肠息肉的癌变学说

结肠息肉的癌变学说 结肠息肉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 1、长期腹泻,很多病人肠道黏膜容易过敏,例如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出现腹泻,有些病人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这样,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易导致肠道息肉生长。 2、长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会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易生长息肉。 3、遗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 4、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现息肉。结肠息肉的五项原因 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具体介绍如下: 1、感染: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5、遗传: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 结肠息肉延迟出血原因 一、电凝不充分; 二、结肠息肉及息肉样病变蒂部直径>2cm,套切不彻底,残留蒂过长; 三、电凝面正好位于较大血管处,因电凝面继发感染; 四、血管弹性差;

五、切除后患者饮食、活动控制不好等。 症状 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 一、是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专家表示,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二、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三、是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小儿结肠息肉临床特点 1、小儿结肠息肉较大,直径多在0.5cm~3.0cm之间,有蒂者多见,可能与其病理分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有关。幼年性息肉为错构瘤,由粘膜腺体及粘液囊肿组成,结缔组织间质较多,有炎性渗出; 2、也有认为与粘膜慢性炎性腺体阻塞粘液潴留有关,成年后往往由于细长蒂扭转自行脱落,故30岁以上人中只占6.21%,幼年性息肉绝大部分为良性,仅有少数恶变报道。但我们发现,大于10岁结肠息肉患儿中,腺瘤性息肉不少见,占17.67%,而且混合性息肉中可兼有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特征,因后者癌变倾向高,尤其是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推测小儿腺瘤性息肉在若干年后有癌变可能。 因此,我们主张对小儿进行纤维肠镜检查时,对进镜过程中发现的小息肉,立即活检或切除,以免移镜后目标消失.对所有息肉,尤其>10岁患儿的息肉,应尽可能全部切除,并进行随访.尤其是对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无论系术后或有异型增生者或多发、广基者应1a 内复查,若复查阴性者,可在3a内复查,并应经常查大便潜血。 分类 据相关的医疗报告中,结肠息肉的常见分类有以下7种,具体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