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内容提要】以两所普通中学的573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被试,随机将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干预组接受名为“远离香烟”(SAFT)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方案包括四个成分:即健康教育、识别并抵制同伴压力、大众媒体影响以及吸烟认知,以达到延缓或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目的。方案共包括7次活动,每次45分钟,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共持续7周。结果发现:(1)干预组后测中的上个月吸烟行为比前测降低了5.2%,而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则上升了2.3%。同样的趋势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身上;(2)预防和干预方案对减少干预组偶尔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尤其有效;(3)在吸烟认知的转变上,干预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或接近显著地反对吸烟会带来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更赞同吸烟的危害性。而控制组则正相反;(4)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干预组的抵制技能;(5)在所有的干预成分中,只有后测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干预组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而没有一个变量可预测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6)预防和干预条件通过后测吸烟好处、吸烟危害认识

间接地对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产生影响。【关键词】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adolescent/smokingbehavior/preventionandintervention【正文】1 问题提出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香烟生产和消费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1993),在过去30年间,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香烟消费逐年下降,而我国却呈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香烟生产和消费分别占全球香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0%和31%。不仅如此,青少年吸烟者正成为庞大的香烟消费人群。卫生部组织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吸烟者已增至500多万。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吸烟人数约为20%,而江西省中学生曾经吸烟者达到30%左右。同时,青少年吸烟还存在增长速度快和低龄化的特点。青少年吸烟给其带来严重的身心问题。研究表明,吸烟对青少年健康造成的危害在吸烟开始后的头几个星期就已变得非常明显。青少年吸烟后头一秒钟的呼气量与他们吸烟的支数成显著的负相关。烟龄越长,其呼气量比正常呼气量少得越多。而且,吸烟还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研究发现,吸烟与学习困难、饮酒、吸毒、逃学和性行为等有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吸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构成极大威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已势在必行。但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健康教

育入手,这种强调吸烟长期危害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进行干预的研究在我国尚很少见。西方现有以学校为基础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4种理论模式:(1)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该模式将预防和干预的重点集中在吸烟对健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上,强调提高学生对吸烟长期危害的认识。但这种干预方法的效果却令人失望,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学生的吸烟行为没有或只有轻微的影响[9,10]。(2)社会影响干预模式。该模式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强调让青少年了解对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教给青少年识别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高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一些基于该模式的实证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追踪研究表明,干预组的吸烟人数要大大地少于控制组[11,12]。(3)生活技能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引入干预方案,强调教给青少年一般的生活技能、沟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等,在发展个体一般的生活应对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抵制吸烟的特定能力和认识。以此为基础的预防和干预研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后测中实验组吸烟人数少于控制组,实验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为人所接受的个性特征[13,14]。(4)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以上3种干预方法都忽视了个体

吸烟行为的发展过程。在他们看来,个体从不吸烟者变成一个经常吸烟者平均需要两年的时间,要经历很多阶段和过程,但前面的干预法只将重点集中于开始阶段,也就是从从不吸烟到第一次尝试的过渡。因此在青少年发展为经常吸烟者的过程中,它们错失了许多干预的机会。同时,该模式针对以上3种干预方法忽视青少年使用抵制技能动机的问题,提出干预的重点应集中在改变青少年的认知上,通过让青少年合理地解释吸烟与同伴友谊、情绪应对和成熟的关系,来达到干预的目的。威斯康辛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即时后测、6个月的后测和18个月的后测中,比控制组的学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小,且后两次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的水平。纵观国内外已有的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三个问题:第一,国外已有的一些干预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着千定的问题和缺陷。例如,Donaldson认为,健康教育和社会抵制模式之所以只能改变青少年有关吸烟危害的认识和抵制技能,却很难在根本上改变其吸烟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方案在理论上存在只重视社会抵制技能、忽视其他重要影响因素等缺陷。不仅如此,4种模式干预的方向不同,干预的成分迥异,这就难免使干预方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割裂的倾向,因此,将这四种理论模式中的有效成分结合起来

实施干预,是合理而必要的。第二,国内有关的于预研究主要着眼于健康教育,但青少年吸烟问题既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问题,因此急需从心理学角度发展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特点的预防和干预方案。第三,以自我报告法测查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容易出现隐瞒或虚报吸烟行为的情况,这个问题成为困扰吸烟干预研究的难题。因此,本研究采用伪装测验法和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的有效性在以往的国外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伪装测验要求被试提供他们的唾液样本,并假称可以从他们的唾液样本中获得他们是否吸烟的证据,以此来提高被试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鉴于此,本研究拟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我们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健康教育、抵制社会影响和改变与吸烟有关的认知等多种干预成分有效地结合起来,旨在于探讨各种干预成分的有效性及其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以延缓或减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2 研究方法2.1 被试选自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各两个班共662人,前测中回收有效问卷643份,后测中回收有效问卷587份。经过前后测匹配剔除无效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73份。在选取各个年级的班级时,

事先要求学校所挑选的班级具备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成绩相当以及班主任水平相当等条件,在此基础上随机将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并将干预组记为"1",控制组记为"2"。其中,干预组为311人,男143人,女168人。控制组为262人,男128人,女134人。2.2 测查内容2.2.1 被试吸烟行为选自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的吸烟调查,分成被试曾经吸烟行为和上个月吸烟行为两个指标。(1)曾经吸烟行为要求被试报告至今为止的吸烟行为,答案分别为“从不吸烟”、“以前吸但现在不吸”、“偶尔吸”和“经常吸”。在数据分析中,将选择“偶尔吸”答案的被试称为“偶尔吸烟者”,将选择“经常吸”答案的被试称为经常吸烟者。(2)被试上个月吸烟行为。答案为2点量表,要求被试报告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是否出现过吸烟行为,答案为“不吸”和“吸”两类。2.2.2 吸烟危害项目选自Kathryn的研究,要求被试回答吸烟的短长期危害,为5

点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7道题,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为0.72。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编码,青少年得分越高,则越赞同吸烟具有各种危害。2.2.3 对吸烟好处的认识项目选自Kathryn的研究,要求被试回答对吸烟益处的认识,为5点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在此基础上

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子:吸烟与情绪关系的认识(以下简称“情绪”)、吸烟与友谊关系的认识(以下简称“友谊”)以及吸烟者形象认识(以下简称“形象”)。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分别为0.62、0.80和0.74。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编码,青少年得分越高,则越赞同吸烟能带来情绪、友谊和形象方面的好处。为便于分析,最后将“情绪”、“友谊”和“形象”变量合并后得到“吸烟好处”变量。2.2.4 抵制技能项目选自Elder等人的研究,要求被试在感知到同伴的吸烟压力时,在“直接而简单的拒绝、说明不吸烟理由、拒绝吸烟并提出替代性活动、对同伴吸烟行为予以支持、避而不谈吸烟的事、以攻击性行为反驳对方以及接受香烟”7种方法中选择1至2种抵制方法。在参考Elder 研究的基础上将抵制技能进行再编码:若被试选择了前3种方法中的至少两种抵制技能,则记为“高”抵制技能;若被试只选择了前3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后4种技能中的至少一种,则记为“一般和差”抵制技能。2.3 实验方法2.3.1 实验方案采用自编的名为“远离香烟”(StayAwayFromTobacco,简称SAFT)的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和干预方案。该方案共包括7次活动,每次活动45分钟,每周开展1次活动,共持续7周,同时在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实施。

方案包括4个成分:即健康教育、识别并抵制同伴压力、抵制大众媒体影响以及吸烟认知。“远离香烟”方案与以往国内外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本方案借鉴了以往众多的基础研究结果,将青少年吸烟行为放在生态化、系统化的背景中进行考察,认为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是综合性的,它会同时包括环境、动机和认识等多种因素。也就是说,本方案将青少年吸烟行为视为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将健康教育、抵制技能和吸烟认知等多种干预成分综合起来进行干预,势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远离香烟”方案改变了以往健康教育只注重长期身体危害的做法,更多地强调吸烟给青少年带来的长、短期危害、身体和心理的危害,力图使健康教育内容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并综合运用录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演练和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以抵制两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通过改变青少年对吸烟利弊的认识和态度降低他们的吸烟动机,由此从多角度、多成分入手以达到预防和干预的目的。2.3.2 实验程序2.3.2.1 前测前测以班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充当主试,以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测查中将伪装测验和学生自我报告法相结合,以

提高自我报告的真实性。2.3.2.2 干预阶段前测结束后马上进行,干预持续时间为两个月,共有4名课题组成员参加了预防和干预实验,为保证实施者信度,制定实施者手册以统一干预过程中的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在干预前对干预成员集中进行七次培训,以切实保证干预效果。同时,在干预过程中要求干预组被试不得将干预的内容泄露给其他的班级,以更好地对控制组实施控制,从而保证干预效果的信效度。2.3.2.3 后测方案实施结束后马上进行后测,获取预防和干预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的数据。3 结果3.1 前后测中青少年上个月吸烟行为的转变运用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干预组和控制组前后测中上个月吸烟行为的变化,得到以下的结果。从表1可知,干预组后测中的吸烟行为要显著地低于前测,后测吸烟行为降低了5.2%,而控制组则呈现出后测吸烟行为上升的趋势。同样的趋势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身上。干预组的男生和女生后测中的吸烟行为比前测分别降低了6.4%和4.2%,而控制组男、女生后测吸烟行为则上升。干预组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测吸烟行为比前测分别降低了4.4%和7.1%,而控制组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测吸烟行为则分别上升了3.3%和0.9%。可见,干预方案对男生和高中生的作用更为显著。同时,干预组中的偶尔

吸烟者后测中的吸烟行为几乎比前测减少了近3倍,而控制组中的偶尔吸烟者后测吸烟行为仍在上升。但无论是哪个实验组,经常吸烟者的后测吸烟行为均未发生变化。3.2 前后测中青少年吸烟认识的转变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干预组和控制组前后测中吸烟认识的转变,得到以下结果。从表2可知,干预组后测比前测更反对吸烟会带来情绪、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后测中更赞同吸烟能带来各种危害。其中,在吸烟有利于友谊形成、吸烟者形象很帅这两种认识上,干预组后测的反对程度要显著或接近显著地高于前测。表1 前后测中青少年上个月吸烟行为(%)附图{图} 表2 前后测中青少年吸烟认识的转变附图{图}与之相比较,控制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地认为吸烟具有情绪、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而在后测中则认为吸烟所带来的危害较小。3.3 前后测中青少年抵制技能的转变从结果可知(见表3),干预组后测中高水平的抵制技能显著地多于前测,后测高抵制技能增加了10.9%。而控制组后测高水平抵制技能则比前测减少了2.1%。表3 前后测中青少年的抵制技能(%)附图{图}3.4 后测吸烟好处认识、吸烟危害、抵制技能与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为了进一步考察在各种预防和干预成分中,哪一种成分能显著地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运用了

stepwise多元回归方法,分别考察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吸烟好处认识、吸烟危害、抵制技能与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

表4 干预组后测吸烟好处认识、吸烟危害、抵制技能与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的关系附图{图}从表4可知,在干预组中,所有的干预成分里只有后测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的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干预组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而控制组则没有一个变量可以预测其后测吸烟行为。3.5 各干预成分的中介作用为了深入分析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我们运用路径分析考察了干预条件(实验组和控制组)、各预防和干预成分与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的关系。附图{图} 图1 “远离香烟”方案作用机制从图1可知,预防和干预方案可以有效地预测后测中的吸烟好处、吸烟危害和抵制技能。表现为控制组青少年更认可吸烟好处、更忽视吸烟危害,以及抵制技能水平更差。而更关键的是,后测中的吸烟好处和吸烟危害认识对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起显著的预测作用。当青少年更认可吸烟好处、更忽视吸烟危害时,其后测吸烟行为就越多。以上的模式图充分说明,干预条件可以间接通过吸烟好处和吸烟危害认识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作用。

4 讨论4.1 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本

预防和干预方案能收到较好的预防和干预效果。其中,干预组后测吸烟行为比前测降低了5.2%,而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却比前测增加了2.3%。同时,方案有效地降低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其中,男、女生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分别下降了6.4%和4.2%。可见,该方案对男生的效果要稍好子女生,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相符。这些研究比较了不同实施者的预防和干预效果,结果发现由老师或其他成人主持的吸烟干预活动对男生的效果要比女生好,而同伴主持的干预活动则对女孩的效果更好。同时,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分别下降了4.4%和7.1%,这说明本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高中生作用较为显著。而国内以健康教育为主的预防和干预研究则认为,年龄越大,干预方案的效果越不明显。之所以存在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预防和干预的成分存在根本的差别。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健康教育角度出发对青少年进行预防和干预,干预中更多地强调吸烟所带来的长期危害而非短期危害,而研究者认为,高中生普遍存在“现实定向”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更关注吸烟所带来的眼前的社会和心理益处而非长远的危害,因此,尽管绝大多数高中生知道吸烟对身体

不利,但他们仍然会因为吸烟会带来社交等好处而开始吸烟[21]。可见,与健康教育相比,高中生吸烟的动机对其吸烟行为的影响更为巨大。而我们的预防和干预方案综合运用健康、社会影响和吸烟动机等多种干预成分,这样的训练方案从根本上抓住了高中生吸烟的主要原因,满足了高中生的内心需要,因此在高中生中效果更好,这一结果也得到国外一些研究的支持。可见,根据预防和干预对象的特点制订有效的方案尤其重要。4.2 预防和干预方案对不同吸烟地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还发现,该干预方案对偶尔吸烟者尤其有效,偶尔吸烟者的后测吸烟行为下降了47.1%,这一结果与国外的干预研究相一致。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偶尔吸烟者的吸烟动机以及偶尔吸烟者的特点紧密相关。一方面,偶尔吸烟者吸烟的主要原因是好奇、感受到同伴影响和压力以及缓解紧张情绪等[22,23]。而我们预防和干预方案的重点恰恰在于教给青少年抵制同伴压力技能、正确地认识吸烟与友谊、情绪以及吸烟者形象的关系。同时,干预中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模式,综合运用了小组讨论、行为演练和头脑风暴法等充分调动青少年积极活动性的手段,使青少年能真正投入和参与到活动中,用“心”去感受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偶尔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尚未形成规律,

往往是由一定的情景诱发而生,因此抓住偶尔吸烟者的主要吸烟原因进行干预是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应在青少年吸烟尚未成瘾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该方案对经常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却没有影响,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相符。这是因为,经常吸烟者已形成了吸烟的习惯和意识,其中一部分吸烟者甚至已经对香烟成瘾。同时,这一人群不愿戒烟的最大顾虑征于,他们非常担心戒烟会给他们带来体重增加、生病和其他的一些危害。因此,仅从增强抵制技能、改变吸烟危害和好处认识等成分入手进行干预显然是不够的。只有综合运用医学和心理等手段,运用药物、行为和认知等干预方法才能对这一人群有效[24]。这也从另一侧面告诉我们,尽管在青少年中经常吸烟者人数并不很多,但如何有效地对这一人群开展干预、如何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制订干预方案,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4.3 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认识的影响研究发现,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能有效地帮助干预组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吸烟好处和吸烟危害认识。其中,干预组青少年后测较前测显著地反对吸烟能带来友谊以及吸烟者形象很酷。这一结果与国外的干预研究相符。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控制组后测中更显著地认为吸烟能给他们带

来好处,吸烟危害不大。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周围环境中同伴、父母和大众媒体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对吸烟的态度也更趋向于认同。因此,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活动应尽早开始,应在青少年开始吸烟年龄的早期就对其进行预防和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吸烟认识和吸烟观念,从而有效地拒吸第一支烟或减少吸烟行为。4.4 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本预防和干预方案的多种成分中,干预组后测中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这充分说明这两种干预成分对改变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符[24]。国外众多的健康教育取向的预防研究表明,单独的健康教育对改变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作用不大,但尽管如此,健康教育仍可以成为预防和干预的有效组成成分之一。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吸烟与友谊认识对预防和改变青少年吸烟行为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青少年友谊观的最大特点是认同,他们倾向于将是否对事物拥有同样的行为、态度和认知视为友谊形成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样一种观念和想法的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内心中希望将吸烟行为作为获得吸烟青少年友谊的手段。可见,只有改变青少年不正确的吸烟动机,

才能激发其不吸烟的内在动力,并能使其自觉、主动地使用所学的拒烟知识和技能。我们的研究结果再次证明,只有将健康、抵制技能和动机等多种预防和干预成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路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本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机制。在所有的干预成分中,吸烟好处以及吸烟危害的认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调节作用,干预方案通过这两种成分间接地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作用,从而延缓或减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5 结论在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上,干预组后测中的吸烟行为比前测降低了5.2%,而控制组则呈现出后测吸烟行为上升的趋势。同样

的趋势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身上。干预组的男生和女生后测中的吸烟行为比前测分别降低了6.4%和4.2%,干预组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测吸烟行为比前测分别降低了4.4%和7.1%。同时,干预组中的偶尔吸烟者后测中的吸烟行为几乎比前测减少了近3倍,而控制组中的偶尔吸烟者后测吸烟行为仍在上升。但无论是哪个实验组,经常吸烟者的后测吸烟行为均未发生变化。在吸烟认知上,干预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地反对吸烟会带来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而与前测相比,干预组在后测中更赞同吸烟能带来各种危害。而控制组则正相反,控制组

后测比前测更显著地认为吸烟具有情绪、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而在后测中对吸烟危害性的认识则有所降低。在抵制技能的转变方面,干预组后测中高水平的抵制技能比前测增加了10.9%。而控制组后测高水平抵制技能则比前测减少了2.1%。在干预组中,只有后测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的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而控制组则没有变量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后测吸烟行为。预防和干预条件通过后测吸烟好处、吸烟危害认识间接地对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产生影响。【参考文献】1

FangXY,LiXM,DongQ.Adolescents'smokingbehavioranditsrelativefactors(in Cinese).ChineseMentalHealthJournal,1996,10(2):77~80(方晓义,李晓铭,董奇.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77~80)2

StanleyK.ControlofTobaccoProductianandUse.In:JamisonDT,MosleyWH,Meash amAR,etaled.DiseaseControlPrioritiesinDevelopingCountries.Oxford:Oxfo rdUniversity,19933

FangXY.Smokingbehavioramongadolescent(inChinese).AdvancesinPsychologi

calScience,1998,6(4):39~42(方晓义.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心理学动态,1998,6(4):39~42)4

MeiJM,etal.SurveyonadolescentcigaretteuseinJiangxiprovinceandJapan(in Chinese).JournalofChineseEpidemiology,1993,14(2):87~91(梅家模等.江西省和日本中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和比较.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3,14(2):87~91)5

AdamsL,LonsdaleD,RobinsonM,etal.RespiratoryImpairmentInducedbysmoking inchildreninSeeondarySchools.BritishMedicineJournal,1984,288:891~

8946

NeukirschF,LiardR,CooremanJ,etal.PrevalenceofRespiratorySymptomsinPar isianTeenagersaccordingtosmokingHabits.JournalofEpidemiolocicalCommun ityHealth,1982,36:202~2047

MillerSK,SlapGB.AdolescentSmoking.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Care,1989, 10:129~1358

ThorlindssonT,VilhjalmssonR.FactorRelatedtoCigarettesmokingandAlcohol

UseamongAdolescents.Adolescence,1991,16(102):399~4189

ChassinL,PressonCC,ShermanSJ.SocialpsychologicalContributionstotheund erstandingandPreventionofAdolescentCigaretteSmoking.PsychologyBulleti n,1990,16(1):133~15110

JohnsonCA,HansenWB,CollinsLM,GrahamJW.High-Schoolsmokingprevention:Re sultsofathree-yearlongitudinalstudy.JournalofBehavioralMedicine,1986, 9(5):439~45111

EvansRI,RainesBE.Applyingasocialpsychologicalmodelacrosshealthpromoti oninterventions.SocialInfluenceProcess,199412

FlayBR,RyanKB,BestJA.Aresocial-psychologicalsmokingpreventionprograms effective?TheWaterlooStudy.JournalofBehaviorMedicine.1985,8(1):37~5913

BotvinGJ,BakerE,FilazzolaA.Acognitive-behaviorapproachtosubstanceabus eprevention:one-yearfollow-ap:AddictiveBehavior,1990,15:47~6314 BotvinGJ.Substanceabusepreventionthroughlifeskilltraining.PreventionC

hildhoodDisorders:SubstanceAbuseandDelinquency.SAGEPublications.19971 5

LeventhalH,FlemingR,GlynnK.Acognitive-developmentalapproachtosmokingi ntervention.HealthPsychology,1988:79~10316

DonaldsonSI,GrahamJW.Testingthegeneralizabilityofinterveningmechanism theories:UnderstandingtheeffectsofAdolescentdrugusepreventioninterven tions.AcceptedforPublication,1993,9:196~21517

KathrynS.TobaccoTruths:Theimpactofrolemodelson{图}attitudestowardsmok ing.HealthEducationQuarterly,1986,18:172~18218

ElderJP,SallisJF.Tobacco-refusalskillsandtobaccouseamonghigh-riskadol escents.Journalofbehavioralmedicine,1993,16(6):629~64119

TianL,XiongS.Smokingpreventionandinterventionamongmiddieschoolstudent sinYunnanprovince(inChinese).JournalofChineseSchoolHealth,2000,21(3): 180~181(田丽春,熊世杰.云南中学生预防及控制吸烟项目中期效果.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180~181)20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成因和教育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成因和教育 摘要文章对当今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成因和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青少年吸烟的现状、特点、成因和教育方法,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在青少年吸烟这个问题上深思和警醒。 关键词青少年吸烟成因和教育 据中新网报道:“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出台《无烟学校标准》。”2010年2月23日,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和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控烟专家座谈会”上,专家提出了这一建议。 预防青少年吸烟一直是全球控烟的重点。据悉,中国青少年吸烟人数早在2006年就高达5000万人,而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的比例仍在上升,吸烟的年龄还在提前。 专家提出,建议教育部将“吸烟和被动吸烟有害健康”等内容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建议教育部出台政策,明令禁止学校接受烟草企业冠名捐助,应将控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并在一定期限内将全国各类学校建成无烟学校,将青少年不许吸烟纳入校规、校纪,与“三好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等评定挂钩,学校应把禁止教职员工在校内所有场所吸烟纳入《师德公约》进行规范。 我国的《中学生守则》第六条规定:“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国务院早在1979年就在《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中指出:“鉴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最容易受烟草中有害物质的毒害,建议教育部门在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并作为纪律,禁止中小学生吸烟。”对于青少年吸烟的行为,我们的社会一直对此作出努力。但是,依然有不少青少年不断加入吸烟的行列。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警醒和深思了。 一、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现状 中国烟民正趋于低龄化。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在逐步上升。目前约有1500万名青少年是烟民,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不少于4000万。与1984年相比,2002年开始吸烟的年龄提早了4-5岁,其中男性由22岁降至18岁,女性由25岁降至20岁。少数烟民开始抽烟的年龄甚至在10岁以下。 女性青少年烟民增长的幅度很大。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女性的吸烟率是2.6%,而青少年女性的吸烟率却高达4.1%;成年男性和青少年男性的吸烟率分别是57.0%和7.1%。 二、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特点

青少年吸烟的危害 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青少年吸烟危害的调查与研究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方法验证香烟是否有毒性,从而去体验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调查分析中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情况,让学生去体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3、让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明确香烟的危害,倡导无烟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二、活动主体 1、活动学校: 2、活动班级:八年级 3、指导教师: 4、活动小组: 三、活动背景 1979年轻7月23日,中国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轻工业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1979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守则》明文规定:中学生不准吸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关怀和爱护。 吸烟对人类的危害,已经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吸烟不仅危害自己,也影响和危害他人,对社会、国家、民族都会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中国有几亿烟民,其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人是从中学时代开始接触香烟,或者偶尔以好奇之心品尝香烟,从而走向吸烟的漫漫长路的,如何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中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在中学时代不沾染吸烟恶习、并且终生不吸烟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研究方向:一是对香烟的毒性进行研究,二是调查中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程度。 四、研究方法 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查阅资料法、观察法。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主要任务: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各小组通过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研究目标和已学知识,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最终确定主要待调查和研究的问题。 2、活动地点:八年级(11)班教室 3、活动时间:1课时 4、活动主体:全班学生 5、前期准备:通过网络、图书查阅资料,了解香烟的主要成分及危害。 6、活动形式:小组讨论交流 7、活动流程: (1)教师分发材料: 近30年来,许多国家的医务工作者,对纸烟的烟雾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对吸烟与人体健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现已查明,纸烟的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有害物质,包括焦汕和尼古丁等。气体占90%,其余为微粒(每毫升约含10亿微粒)。焦油中有多环芳烃、亚硝基胺以及苯芘等40多种致癌物质。它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释放一种物质,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脏排血量增加,产生短暂兴奋感。一氧化碳占烟雾的1%——5%,它与血红蛋白结合比氧大21倍。由于大量吸烟者血红蛋白质摄氧能力降低,心肌缺氧,因而容易发生冠心病。还原血红蛋白使动脉内壁水肿,血液循环滞留,血小板和

作文-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烟草被视为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当前全世界烟民已达12亿,每年因吸烟导致疾病死亡者约300万。在我国有3。5亿吸烟者,其中未成年人吸烟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卫生部门近年来所作的抽样调查发现,在大学、高中和初中男生中,吸烟的比率分别高达46%、45%和34%,形势是异常严峻的。 当孩子还未成年时,家长有责任关心孩子的健康,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积极引导他们健康发展。研究证明,10岁以下的儿童对烟普遍反感,认为吸烟又呛又难闻,11-13岁的儿童,才逐渐对吸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15岁以后则开始把吸烟作为自己长大成人的“标志”,由此可见,11-15岁是中小学生有可能染上吸烟嗜好的危险年龄。 家长和老师首先应做到自己不抽烟,有了吸烟嗜好应戒烟,作孩子的表率;并且应对孩子讲解吸烟的危害,让孩子了解什么才叫行为美,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能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制定吸烟干预计划时,都把对青少年进行反吸烟教育作为重点,我国也制定了“控制吸烟--从青少年抓起”的政策,因为降低了青少年的吸烟率,也就意味着降低了今后成人的吸烟率。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禁止向18岁以下的未成

年人出售香烟,否则将对销售者课以数额较大的罚款。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 吸烟对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健康危害很大,对骨骼发育、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生殖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青少年时期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善,功能尚不健全,抵抗力弱,与成人相比吸烟的危害就更大。此外,由于青少年呼吸道比成人狭窄,呼吸道粘膜纤毛发育也不健全,因此吸烟会使呼吸道受损害并产生炎症,增加呼吸的阻力,使肺活量下降,影响青少年胸廓的发育,进而影响其整体的发育。 烟草中含有的大量尼古丁对脑神经也有毒害,它会使学生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调查发现,吸烟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不吸烟的学生低。此外,青少年正处在性发育的关键时期,吸烟使睾丸酮分泌下降20%-30%,使精子减少和畸形;使少女初潮期推迟,经期紊乱。青少年吸烟还会使冠心病、高血压病和肿瘤的发病年龄提前。有关资料表明,吸烟年龄越小,对健康的危害越严重,15岁开始吸烟者要比25岁以后才吸烟者死亡率高55%,比不吸烟者高1倍多。 上述专家们关于吸烟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研究、调查和呼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论文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原来越严重,学校、家庭、社会高度的关注。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特点犯罪类型犯罪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中的孩子一般都为独身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让孩子想到什么就要什么,没有就可能去偷、去抢,还有现代电影、电视的武打、帮派等内容也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常常带入角色中,给社会的管理造成了困难。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结合当今社会,我个人认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疯狂性。 现在的青少年在不好的视频教导下,由于某些青少年在步入社会的进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格,依样学样,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二)突发性。 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因为心情不好、哥们义气等因素的刺激,一时的感

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三)连续性。 有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只是因为图一时的心快,一次过后,后面去享受犯罪行为带来的快感等,就像电视放的去抢劫就是去证明自己行,头脑聪明,所以就很有连续性。(四)团伙性。 有的就是几个人之间互相看的顺眼,脾气相投,一说就同意,就聚众一起从事犯罪行为,时聚时散,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 (五)动机的单一性和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六)心态的逆反性。 不愿受到管束,喜欢自己想就怎么做,有时一被管教就发脾气,离家出走,最后干出错事。 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一)盗窃犯罪。 从我县的情况看,青少年犯罪涉及的类型包括盗窃、抢

青少年如何抵社会不良现象(讲稿)

《青少年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讲稿 团县委韩鸿儒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青少年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看到这个题目,我们要问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二是为什么要抵御社会不良现象?三是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 一、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 同学们,这个问题牵扯到一个定义的问题。就像我们在定义什么是好人一样。什么是好人?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人。只有搞清楚什么是人,才可以探讨什么是好人。现在也是一样,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人类共同体有关的活动。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看过穿越剧,就是一个现代的人,一不留神,回到了古代,她手里还拿着MP3。于是,在那个时候的社会中,只有她一个人有MP3,这个就算不上当时的社会现象。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之前的一段时间,你们的哥哥姐姐们,甚至你们自己也有很多人有MP3,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台MP3。这就是现在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必须是与当前的人类群体相关的现象才能称之为社会现象。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了,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呢?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种社会不良现象叫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 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这三张图片是我国贫困山区的孩子,第一个小男孩的父母都在打工中意外去世了,他只能跟着爷爷生活;第二个小女孩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因过度劳卧床不起,她不但要照顾母亲,还要带着弟弟生活;第三张照片中的人是罗桂红,2 3岁的罗桂红是湘潭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由于母亲生病,她毅然把母亲接到学校,母女二人只能依靠她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的钱生活,她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200元…… 第二种社会不良社会现象是公民道德严重滑坡。我给大家讲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捡垃

禁烟知识竞赛题库

禁烟知识禁赛题库 一、填空题 1.我国每年因吸入"二手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 2.烟焦油是引起肺癌和喉癌的主要原因(√) 3.少数肺癌是因吸烟引起的(×,90%以上) 4.吸烟可以引起消化性溃疡和胃炎(√) 5.吸烟妇女死于乳腺癌的几率与不吸烟妇女无差异(×,高25%) 6.青少年吸烟更容易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癌(√) 7.二手烟受害者发生肺部疾病的风险不会增加(×,增加20~30%) 8.防止"二手烟"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室内全面禁烟(√) 9.我市的"无烟城市-从卫生部门做起"项目于2011年启动(×,2010) 11.全体职工都负有劝阻吸烟的责任和义务(√) 12.我国青少年开始吸烟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 13.吸"低焦油"卷烟可降低烟草导致的疾病风险(×,不能) 14.吸烟会降低人体对心脏病发作先兆的感应能力(√) 15.吸烟可以促发甲状腺疾病(√)

16.孕妇吸烟对胎儿健康没有严重损害(×,有) 17.青少年吸烟不会直接影响智力和学业(×,会) 18.法国认为二手烟草烟雾是"职业致癌物"(×,美国) 19.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0.烟草烟雾中至少含有150种有毒物质(×,250种) 21.烟草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会诱发或加剧心血管疾病(√) 22.吸烟可以使冠心病的患病时间提前6年(×,10年) 23.吸烟可引起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等眼科疾病(√) 24.孕妇吸烟会对胎儿发育的各阶段造成严重影响(√) 25.吸烟不会影响青少年品德行为和心理情绪(×,会) 26.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几率比常人高3倍(×,6倍) 27.《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在所有国际法中生效最快的(√) 28.医生吸烟会传递给病人"吸烟未必真有害"的错误信息(√) 29.烟草危害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的可预防危险因素(√) 30.烟草烟雾中含有50种致癌或促癌物质(×,69种) 31.烟草烟雾中含有强致癌物苯并芘、甲醛等(√)

青少年预防吸烟

青少年吸烟预防方案 姓名:李婧学号:094010324 班级:应用心理学A班一.项目名称:青少年吸烟干预方案 二.项目简介 (一)项目提出目的及意义 青少年吸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研究表明, 我国青少年低龄吸烟者的比例增加, 而开始吸烟的年龄提前。中学生的吸烟者已成为新增烟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控制我国的烟草使用和降低吸烟率, 必须从预防青少年吸烟入手,将青少年作为预防吸烟教育的重点人群。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 也是有效控制我国人群总吸烟率, 减少烟草对健康影响的关键。 (二)针对对象:中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 (三)现状 我国现有青少年1.3亿,现吸烟者约1500万,尝试吸烟达4000万,目前,青少年尝试吸烟率33.4%,男女生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现象,初中阶段增长速度最快,高中一年级男生尝试吸烟率出现高峰。(07年数据)(四)干预原理及创新点 将预防和干预的重点转移至影响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上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让青少年识别并抵制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提高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技能和改变青少年对吸烟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提高预防和干预效果的目的。 (五)项目依据 1.相关心理学理论背景 (1)中学生自我控制与吸烟行为关系密切,情绪自控、行为自控、思维自控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低的中学生的吸烟行为是自我控制高的中学生的吸烟行为的两倍多。

(2)同伴影响的四个因子:同伴吸烟认知、同伴吸烟行为、同伴压力、同伴提供吸烟机会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同伴吸烟认知、同伴吸烟行为、同伴压力、同伴提供吸烟机会得分越高,中学生的吸烟率越高。 2.相关文化背景 (1).对于男生来说,心理上的成人感使青少年男生迫切需要显示自己是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一个“男子汉”。“吸烟是成熟的标志”、“吸烟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吸烟会让人对你另眼相看”、“边作愁眉苦脸状边抽烟足以表现自己久远的涉世经历”、“吸烟能表现出男子汉的风度”等等,这些社会误导和他们本人的幼稚想法导致他们开始尝试吸烟。 (2).日渐增长的自主意识使青少年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外界对“吸烟有害健康”,尤其是“吸烟可缩短寿命”这类空洞的口头上的宣传越多,他们心理上就越反感,越是对烟草充满“好奇心”,这个好奇心驱使他们开始尝试吸烟。 (3).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的情绪大多不稳定,身体、学习、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很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出现不平衡、情绪出现大的波动。这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排遣方式,吸烟便成了他们解闷、发泄的最好途径。而且有时候即使父母、老师、朋友等主动地去关心、帮助他,由于中学生心理上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也使得他们不一定与你配合,因为他们心理上期望“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解决,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4).中学生大多有自己的偶像或崇拜者,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是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上成功的成熟的英雄式人物是他们的最爱,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欢吸烟。于是模仿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抽烟也就成了“必修课”了,香烟便成了他们向往的酷型装扮的必须品了。 (5).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每一位中学生都羡慕别人朋友多。与校内外各种人士频繁交往,渐渐地学会了吸烟,也学会了这一套传统。这类由于交际需要而开始吸烟的现象正像瘟疫一样在校园内广为传播。 三.项目论证情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讲话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安宁和幸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体现了中央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市上召开这次专门会议,就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政法、综治系统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坚决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政法、综治部门如何进一步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简要发言。 一、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帮教和矫治工作 各级政法、综治部门要从青少年特点出发,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 。 。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违法和轻微犯罪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二、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创建活动,夯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基础 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综治委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切实改善学校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减少违法犯罪案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街道、乡镇和社区,要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安全文明小区”、“无毒社区”和“无毒村”等创建工作,把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教育服务与治安防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基层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能力。 在全面深化安全文明创建活动中,要进一步夯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已经建立的县、乡(镇)、社区(村)、三级基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组织的作用。在社区(村)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社区(村)党支部和居(村)委会为领导,以社区综治干部、社区民警、司法干部为核心,吸收驻社区(村)单位、志愿者、中小学校负责人以及社区(村)群众代表参加,合理分工、明确责任。要按照中央综治委和中编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专群结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队伍,切实做好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帮教助困、社区矫正和心理辅导等工作。 三、充分发挥综治优势,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各级综治组织要与宣传、文化等部门紧密配合,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宣传工作,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粮,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氛围。 要更加有效整合政法和行政执法相关力量,加大整治力度,解决突出问题,大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各级政法、综治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滚动排查学校及校园周边治安突出问题,及时开展校园周边治安整治行动。各级公安机关要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整治工作。要一手抓集中整治,一手抓长效机制建设,巩固整治成果,逐步解决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深层次问题。各级政法部门要把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犯罪案件作为严打斗争的重点,在办案的各个环节,依法从重从快坚决打击教唆、诱骗青少年犯法犯罪,以及引诱、强迫青少年卖淫、赌博、吸毒的犯罪分子,坚决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分子。 四、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和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 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机制。各级政法、综治组织要进一步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今年市委、市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健

中学生吸烟的危害

中学生吸烟的危害 同学们,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就连香烟盒上也写着这样的警世标语。可最近,校园里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学生染上吸烟恶习的现象有所增加,对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正值第十七个世界无烟日的到来,特举办《中学生吸烟的危害》专题知识讲座,希望让同学们对香烟的危害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也希望通过你们向你们的亲人做吸烟有害健康的再宣传教育。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十七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控制吸烟,减少贫困”。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的烟民人数将由目前的12亿上升到16亿,因吸烟致死的人数将会由目前的每年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研究发现:几乎一半的长期使用烟草的烟民死于吸烟有关的疾病,他们至少减寿10-15岁。每年有75万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疾病,每天有将近2055人因吸烟死亡。如果说:“世界上最严重的毒品是什么?”,最确切的答案是——烟草。 我国是烟草生产和销售的第一大国,目前已拥有3亿多的烟民。如果每人每天吸3元一包的香烟,全国每天要烧掉9个亿,一年要烧掉3285个亿。香烟有如鸦片一样,正在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财富,并将深深影响下一代。目前,主动戒烟的人已越来越多,吸烟者戒烟主要有2种原因:一是身体健康已受到损害,不允许再吸烟,如患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另一种是深刻体会到吸烟的危害性,自觉戒烟。对于前者,一般发生在老年人,且危害已明显发生。而后者,则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危害相对较小。所以,我们应该对香烟的危害性有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才能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 一、烟草烟雾中的有害成分及其危害。 吸烟者吸入香烟的过程,使香烟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化学反应,形成大量新的物质,其化学成分很复杂,从烟雾中分离出有害成分达3000余种,其中主要有毒物质为尼古丁(烟碱)、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一系列有毒物质。 1.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粘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粘在皮肤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渗入体内,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小白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当于20-25支香烟的尼古丁的含量。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英国一个长期吸烟的40岁健康男子,因从事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夜吸了14支雪茄和40支香烟,早晨感到难受,经医生抢救无效死去。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在一个俱乐部举行一次吸烟比赛,优胜者在他吸了60支纸烟,未来得及领奖即死去,其它参加比赛者都因生命垂危,到医院抢救。 那么,为什么每日吸卷烟一盒(20支)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过人的致死量,但急性中毒死亡者却很少呢?原因是烟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烟雾中的毒物甲醛中和了,而且大多数不是连续吸烟,这些尼古丁是间断缓慢进入人体的。此外纸烟点燃后50%的尼古丁随烟雾扩散到空气中,5%随烟头被扔掉,25%被燃烧破坏,只有20%被人体吸收。而尼古丁在体内很快被解毒随尿排出。再加上长期吸烟者,体内对尼古丁产生了一定的耐受性,因此发生急性中毒的现象较少,这就使得许多人忽视香烟的危害性而继续吸烟。 2.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能致癌的物质。———就是说,它能在它所接触到的组织中产生癌,因此,吸烟者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和咽喉)都有发生癌的可能。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平时,呼吸道上的绒毛能不断摆动,连续将肺中的微粒和病菌扫入粘液中形成痰并将其排出,而烟草烟雾中的化学物质除了会致癌,还会逐渐破坏这些呼吸道上的绒毛,使粘液分泌增加,病菌长时间存留于肺中,于是肺部发生慢性疾病,容易感染支气管炎。吸烟者咳嗽就是由于肺部清洁的机械效能受到了损害,而使痰量大大增加了。此外,焦油还会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影响并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最终将导致肺气肿。这就是吸烟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 3.一氧化碳。非常容易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降低携氧能力,因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病的发作,严重的会导致人的死亡。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通过下列一组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全部肺癌的85%是由吸烟引起的; 在口腔癌中,50%-70%与吸烟有关; 在肾癌和膀胱癌中,30%-40%与吸烟有关; 有10%的婴儿猝死是由被动吸烟引起的。 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人,患肺癌的机率比常人多出6倍;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由于香烟的危害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短时间内难于察觉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所以同学们往往对香烟危害性的知识了解不少,但内心深处并没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未能下定决心远离烟草。我们生物组曾在2000年以《探究香烟的危害》为课题,组织学生以金鱼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方法是:向两个盛有金鱼和500ml水的鱼缸中分别排入无过滤的香烟烟雾(模拟被动吸烟)和经棉花过滤的香烟烟雾(模拟主动吸烟),观察并记录金鱼的活动情况及致金鱼死亡的香烟支数。结果:直接排入无过滤的香烟烟雾,5支香烟可致金鱼死亡;而排入经棉花过滤的香烟烟雾6支半也可导致金鱼死亡。这个实验清楚地说明了香烟的烟雾对金鱼有明显的伤害作用。同时也说明了香烟的过滤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被动吸烟(即二手烟)的危害性更大。本课题也因此在2001.8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活动项目全国三等奖。 二、吸烟的三大误区。 1.只吐不吸。有的人也意识到了吸烟的危害,但又无法解脱,于是,便认为只要不吸进去就不会造成伤害,其实不然。吸烟所散发的烟雾,可分为主流烟(即吸烟者吸入口内的烟),和支流烟(即烟草点燃外冒的烟)。支流烟比主流烟所含的烟草燃烧成分

青少年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青少年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就青少年的压力与其吸烟行为的相关关系。方法主要运用青少 年生活事件的问卷,调查应对问卷以及中学生吸烟行为的调查问卷对于2626位 中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之间的吸烟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以 及年级方面的差异。压力对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之间呈现的是显著相关的关系。 消极的应对方式,同时在压力以及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之间有着一个明显的中介的 作用。结论压力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直接原因之一。 【关键词】青少年压力;吸烟行为;关系研究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338-02 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大多数的吸烟者的吸烟的行为,都是从青少年的时期开始[1],特别是吸烟的年龄,越早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吸烟者,并且在成年之后的吸烟量相 对会更大的困难程度也会越来越高[2],甚至会引起一些心血管疾病,有很多具有 吸烟行为的青少年的个体,同时还会伴随有品德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烟草属于 青少年之中物质滥用的一个入门的物质,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社会的程度的日 渐加深,同时其他的不健康的行为会和他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吸烟率同时还 会随着年级以及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增加。 在以往的研究过程当中[3],研究对象通常都是成年人,并且都从医学及心理 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成年人吸烟成瘾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和探索,同时戒烟 方法的研究同时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以往的研究当中对于青少年的研究却相对 于较为稀少,并且具有不同的人格的特征的个体都倾向于去选择一种不同类型的 相对的压力的应对方式,但是对这几项研究当中都是很少将中学生这一个特殊的 群体作为其研究对象。 本文将对青少年压力与其现状的关系进行相关的探究,希望可以减少青少年 吸烟的行为。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河北省衡水、邯郸、石家庄,甘肃省的庆阳等4个地区的6所中学, 都为初一至高二5个年级,年龄分别在10到17周岁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 对企业一共发放了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共计2760份,共计回收所得到的相对有效 的问卷共为2626份,其中男生共计1328人,女生1032人,初一563人,初二426人,初三342人,高一362人,高二236人。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的生活事件相关问卷 青少年的生活事件的相关问卷是由Hekabs进行编制,问卷一共有57个相关 的条目进行构成,青少年生活的事件相关问卷主要是评估学生在其过去的一个月 的学习,家庭,以及情感等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整套问卷共分为5级计分制, 其总分越高就说明学生所遭受的相对负面的生活的事件就越多,ALEQ属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群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调查问卷,它的效度十分符合测量学的相关 要求,并且其阿尔法系数在0.3到0.95之间。 1.2.2青少年应对方式的相关问卷

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家庭

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表现、成因、和预防措施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全社会的一个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多样化智能化教育感化法制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及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 近年来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

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05年1月发生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大学生王彬持枪抢劫杀人案等等。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更加引人警醒的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六)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引导矫正 嘉定区新成路小学赵青 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来自社会、家庭等各种环境的熏陶,造就了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时代的学生。鲜明的个性无疑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一份多姿的色彩,却也对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他们,我们教师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当他们幼小的心灵发生微小的变化时,我们是否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是否有足够机智的头脑与丰富的经验,从而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呢?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尤其是那些行为上有些偏差的学生,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 学生行为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品德不良的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在引导的过程中,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都会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小A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经常和一些年龄较大的中学生在一起,不太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渐渐的,在她的身上就失去了小学生该有的天真和童心,整天向往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久而久之,它的行为举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得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学校里有部分学生爱憎颠倒、经常会,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小B很调皮,总喜欢去惹这个惹那个,大家都不喜欢他,老师有时会发现他一个人无趣的对着墙壁,桌椅发泄,也时常会搞一些小破坏。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小C就生活在这种关系复杂的家庭里,爸爸妈妈离婚了,都不再身边,他跟随着年迈的奶奶寄居在大伯的家里,不了大伯也离婚了,于是不再顾家,只留下了两个孩子和奶奶,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成了个问题学生。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引导及纠正 (一)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

关于校园禁止吸烟的倡议书

关于校园禁止吸烟的倡议书 校园禁止吸烟倡议书【1】 全体师生员工: 20xx年5月31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无烟日。吸烟有害健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禁烟活动中来,吸烟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危害,存在重要消防安全隐患。根据《关于全市教育系统全面禁烟的通知》(渝教体卫艺〔20XX〕17号)《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教基一函〔20XX〕1号)文件通知。学校为保障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远离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危害,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学校风尚,营造一个清新的校园环境,校爱卫会向全体师生员工发出如下倡议: 1、自觉抵制烟草,提高健康意识。拒绝吸二手烟,学生干部带头戒烟,并力劝身边吸烟的同学戒烟,鼓励帮助吸烟的同学戒烟、禁烟。 2、严禁在寝室、教室、图书馆、会议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吸烟,人人自觉自律,相互监督,教职员工公共场所、学生面前不吸烟,做戒烟先锋。 3、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禁烟”主题班会或团组织活动。 4、积极响应倡议,人人参与实践。

老师们、同学们,为了自己及他人的身体健康,让我们积极参与到禁烟行动中吧,尽可能的减少吸烟,争取早日戒烟。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建无烟校园,在清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做文明健康的大学生,建无烟清新新校园。 校园禁止吸烟倡议书【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众所周知,吸烟正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一支小小的香烟竟含有4000多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有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可使吸烟者患上肺癌和其他多种疾病。同学们,你可知道?每月吸烟花掉的钱少达150元,多则达300元以上,这对于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吸烟也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因吸烟夺去无数宝贵生命的事例在我们身边频频发生,造成了无数的悲剧,这不得不令我们深刻反思! 传统的旧观念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昔日“瘾君子”的种种得意之举都已被崇尚文明、追求健康的现代人所摒弃,“吸烟是交际的重要手段”、“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等正在远离我们的世界,并终将被拒之于健康的门外。 学校是教育场所,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摇篮,川科是文明

吸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结题报告.

吸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结题报告 通过资料收集 , 调查 , 分析 , 可以让更多青少年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 , 影响家庭和谐 , 从而能远离香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 健康成长 . 通过我们的社会调查问卷中 , 初步了解了青少年的吸烟原因主要是 :好奇心和受环境影响 . 各个吸烟的青少年的吸烟理由不同,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 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就是经过我们筛选的几点他们的观点: A 同学:“我认为应该是他们的时髦心理做怪,他们一般认为吸烟是一种时髦,不吸烟就会落伍,只有加入吸烟队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赶上时髦。” B 同学:“好奇心理是主要的原因,他们一般是在好奇心理下开始抽烟的,什么事都要试一下,这样就导致了他们染上烟瘾。” C 同学:“一些同学总喜欢模仿, 青少年模仿心理强, 见到伟人在思考问题是总是叼着根烟, 自己就模仿他们,认为自己就好象伟人那样伟大了! ” 同学们的看法是对的,下面就是社会上的一份调查结果: “全国少年儿童禁烟宣传调查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青少年吸烟是由于“好奇”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27. 6%;在受周围人影响的原因中,受周围同学影响的人数占 23. 5%,受家庭、社会影响的人数占 21. 3%,此外还有媒体等方面的影响;认为青少年吸烟是为了增添个人魅力的占总数的 20. 1%;认为青少年吸烟是迫于学习、生活压力的占总数的 5. 6%;属其它原因的占总数的 1. 9%。 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烟民的人均年龄在不断下降, 初始吸烟的年龄 1996年比1984年提前了 3岁,年龄最小的烟民仅 7岁。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孙江平博士介绍说, 在 1999年面向 186所中学的 11957名学生的调查发现,有 22. 5%的学生尝试过吸烟,开始吸烟的年龄平均为 10. 7岁, 83%的吸烟学生并没有遇到过因年龄小而买不到烟的情况。调查显示, 84. 5%的少年儿童都能认识到吸烟不仅对吸烟者本身和被动吸烟者身体有害, 而且会造成空气污染。一部分少年儿童认为,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1引言 在我国,大约有1500万青少年吸烟,尝试吸烟者不下于4000万,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32.4%。青少年吸烟呈低龄化趋势,13岁前吸完一支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6.8%和68.2%。一般来说,吸烟开始年龄越早,成为常吸者的可能性越大。吸烟会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发育造成伤害,还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低自尊等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吸烟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因此,探究吸烟行为的心理机制是预防和干预吸烟行为的重要途径。吸烟不仅与神经生理过程有关,也取决于吸烟者的认知决策过程。大多数风险性健康行为的决策模型,例如健康信念模型、保护性动机理论,都以理性决策理论为指导思想。该理论认为人作为理性的信息加工者,能够系统地评估物质滥用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在权衡利弊后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但上述理念对成瘾行为并不适用。吸烟无疑是典型的非理性行为,成瘾行为的典型问题不在于成瘾者是否意识到成瘾行为的消极面大于积极面。其悖论在于,成瘾者意识到其危害但是还要持续其成瘾行为[1]。因此,内隐社会认知取向的成瘾行为研究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ing Models,DPMs)出发,认为吸烟行为是受控过程和自动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传统的基于理性决策视角的吸烟行为研究忽略了自动化过程在引导吸烟行为中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其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指导干预和治疗的有效性[2,3]。本研究试图基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探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预测效用,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是当前社会行为研究的主导性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个体行为是自动化过程(内隐认知)和受控过程(外显认知)两种信息加工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刺激物能够引发个体自动化的反应(尤其是情绪反应),随后受控加工过程对自动化反应进行调节,它们就这样决定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外显行为[4,5]。Bechara等基于上述观点提出了成瘾的双重加工模型,认为成瘾行为的原因在于冲动性的、聚焦于当前的认知系统超越了成瘾者深思熟虑的、聚焦于未来的认知系统[6]。近年来,Hofmann等构建了风险性健康行为模型[7]。该模型认为,风险性健康行为受到冲动性先导因素、反思性先导因素和限定条件三者的交互影响。基于长期的生活史,个体对风险性健康行为的特定对象(例如吸烟、喝酒)持有自动化的情感反应或趋避反应,同时能够习得与自动化情感反应相冲突的社会规范和标准,两者如何影响风险性健康行为则受到情境或特质性因素的制约。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酗酒、暴食、吸毒等风险性健康行为的成因,是当前最具整合性的成瘾行为的心理学模型[8-10]。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吴明证1孙晓玲1,2刘友山3 (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2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杭州310038; 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杭州310003) 摘要:研究探讨了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以及工作记忆容量的交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吸烟行为的。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吸烟 者对吸烟行为持有消极的内隐态度;(2)积极后果期望和内隐态度与吸烟行为的关系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调节,但却表现出截 然不同的调节模式:工作记忆容量高的吸烟者的积极后果期望能够预测吸烟行为,而工作记忆容量低的吸烟者的内隐态度能够预 测吸烟行为;(3)工作记忆容量高、内隐态度积极的吸烟者的消极后果期望能预测吸烟行为,而工作记忆容量低、内隐态度消极的 吸烟者的消极后果期望能够预测吸烟行为。 关键词:吸烟后果期望;内隐态度;工作记忆容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XLX005,10YJCXLX04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9CGJY012YBQ, 11JCJY03YB)、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909134)。 通讯作者:孙晓玲,女,博士。Email:psysun@https://www.doczj.com/doc/651707775.html,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2,5(1):49-554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