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带一路战略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

改革的探索

摘要: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之下,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对于周边国家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带动和影响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时也会给沿线的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实现全面的建设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重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也在全面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相关措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材料课程;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建设,可以将亚欧非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下,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之间建立亲密联系的重要纽带。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顺利建设,选拔高水平的土木工程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先进教育理念的开发和应用,同时也在加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改革,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提高土木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创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

首先,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架构达到完整、脉络清晰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材料专业知识。全面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工作,教学时间更加的充足,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如水泥标准稠度水量检测,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检测等方面,进行基础内容的强化,组织相关的专

业教师进行学生的实验指导和教学,把实际操作和多媒体手段联合起来,让学生

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材料有足够的了解。

其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的环节,构建

多层次的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材料的性能参数和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在学校内

部建设多个关联性的实验室,整合各项实验资源,比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时,该环节包含多个章节的内容知识点,如骨料性能、拌合物检测、和易性检测、抗

压强度检测等多方面内容,这是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同时还要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将

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全面融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

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再次,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智能化制造的引入。在我国科技强国的发展

理念之下,新产品、新技术不断的研发和应用,使得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加速,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先进科学技术的教学,让学生

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才能满足当前土木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需要。以大数据

研究和人工智能系统开发作为基础,加强复杂产品的集成化设计,在材料、工艺、结构性能等方面都能够有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实现。

最后,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操作平台。从当前的土木工程领域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很多新型材料和技术全面应用的实践中,所以学校应该购置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加强实践操作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对于土

木工程材料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使得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顺利地进行,

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在目前我国的多个学科教学中,实践平台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

要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的理论

知识有所应用,才能够提高应用知识水平。与此同时,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

时,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学习活动中,进

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促进自身水平的全面提高。

土木工程高校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尤为重要,建设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

各项实验任务能够顺利的完成,促进实验效果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实验的任何

环节中,每个学生和教师都必须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各项安全培训工作

之后,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入到实验训练场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创新研究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训练思维,激发学生从事

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土木工程专业最为重要的是给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

能力和实践水平,才能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具备较高的工作意识和能力。为了能

够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发

挥出先进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创新实践管理工作平台,每项工作机制都

能够有效执行到位,进而确保各项实践学习活动顺利的完成,提高教育教学的水

平和质量。深入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中,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责任心强、技术精湛、基础扎实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同时还要组织落实不同

层次的实验教学,让各个专业年龄的教师搭配,发挥出集成化的作用,才能实现

多层次融合,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发挥出智慧教学媒体的优势,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让

实验教学和过程管理都能够有效落实到位,进而保证各项实践教学活动顺利的完成。高度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有效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工程教育实践机制

的改革创新,丰富实践机制内容,每项工作措施顺利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也能有序推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转变

在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引导之下,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有

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更加重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在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环节,重视课程的教学改革,同时还要突出

学生的国际化视角,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的思想观念,能够认识到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优势,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各项政策执行环节。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在国际化改革的环节,高校要积极和国际上的其他院校保

持长远的合作,并且还要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教师也要进入到国外高校学习先

进教学模式,增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完善的政策扶持

机制。利用国际化交流平台的建设,使得国际教育交流更加顺畅,学校之间的交

流更加密切,也能够吸引和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进和

完善。

通过国际之间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多方面手段实

现教育信息的共享,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提高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此外,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在教学中优化教学结构,让各项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学生,实现教学改革和效率的提升,培养更

多实用型的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是我国首次提出并承担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战略,使得沿线国家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和发展。因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之下要进

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电力、建筑、通信等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才能够保证各项建设措施顺利的完成。高校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落实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为“一带一路”

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彭妙娟.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土木工程研究生的教学改革探索——以"高等建筑材料学"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3(8):92-95.

[2]任璐. 材料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素养的实践[J]. 化工管

理,2023(10):23-25.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word精品文档5页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外语教育事业上已经逐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并为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注入了丰富的血液,在推动经济水平增长的同时也在综合国力的体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使得人们在人才的需求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复合型的人才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因此,通过探讨当前外语人才培养的完善方法对于我国人才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外语人才需求的特点 1、综合能力极强复合型人才 在“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实施的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交流将会成为商贸业务展开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对外交流合作业务,需要双方从多个角度展开业务合作,如果只是拥有基本的外语知识则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可以说,采取综合性能力极强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在团队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应当及时应对,才能有效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并展开更深层次的经贸业务。 2、创新能力卓越的专业型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的交流,除了基本的语言障碍之外,还需要在具备强大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其将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做到有机的结合,并以此为基础突破原有工作的壁垒,进而推动各个企业在多个领域来展开合作,进而促进企

业的高效发展。 3、品德素质水平极高的管理型人才 在新型的对外开放模式展开背景下,不同的国家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在经济交流上往往会产生更多的火花,而这将会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着更加深入的需求,如何统筹双方的文化差异来进行战略合作,将会是企业深入了解的重要内容。对于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除了要有基本的沟通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完善的管理经验,在确保基本职能工作完成的基础上,以战略的眼光来建立经营管理计划,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很多高校的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主要强调其专业基础的技能与知识储备,比如在英语听力、基本词汇、口语表达等内容,很少在专业知识的内容上开设课程,使得当前学生的英语素养储备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措施实施下所需要的语言服务需求下,虽然高校在外语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模式下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将经贸、法律等知识纳入到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但是在这类教材的准备更多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很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得教材缺乏系统的锻炼,无法满足预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2、教育手段与方法单一 随着当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尝试与实践,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地区间的资源

一带一路战略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 改革的探索 摘要: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之下,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对于周边国家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带动和影响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时也会给沿线的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实现全面的建设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重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也在全面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相关措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材料课程;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建设,可以将亚欧非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下,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之间建立亲密联系的重要纽带。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顺利建设,选拔高水平的土木工程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先进教育理念的开发和应用,同时也在加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改革,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提高土木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创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 首先,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架构达到完整、脉络清晰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材料专业知识。全面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工作,教学时间更加的充足,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如水泥标准稠度水量检测,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检测等方面,进行基础内容的强化,组织相关的专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战略,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国内推动工程管理领域发展的主要责任方 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出发, 探讨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一、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已逐步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工程管理领域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较少注重 实践与技能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仍然存在传统课堂教学和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师资力 量也相对不够优秀,许多教师既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也缺乏国际交流经验。教学设备、手 段等方面也需要不断改进提高。 二、发展策略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对 于此,我们需要探索出合适的发展策略,以推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培养学生具有独 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技 能和职业素养,注重对学生的项目管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全方位培养。 2、推进课程体系创新 面向“一带一路”倡议,应深入挖掘工程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推进课程体系创新, 开设多传承文化、多语言应用、多领域交叉的工程管理课程,使学生获得全球化思维和跨 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吸引国际一流工程管理专家来校授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提高学生的海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增加优秀教师的招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重点发 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国内外交流经验的工程管理专家,引导其参与教学,探讨符合 中国国情、适应国际工程管理需求的合理教学方案和方法。此外,高校还应注重构建合理 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投身工程管理教育事业。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材料作为重要的工程材料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和改进后,成为了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各大学院和学校在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和实践。本文将针对该领 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 1.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 教师讲授和学生观摩的模式,存在以下局限性: (1)学生缺乏主动性,上课时多数只是听而不是思考和做笔记; (2)实验缺乏鲜明的实际应用领域及具体的实用价值; (3)教学内容层次不够分明,难度从浅到深,随机组合,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 2. 实践教学方法的推行 为了改革和提高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足,许多著名的大学和学校已经开始推行实 践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小组研究、实验、毕业设计等,具体的做法如下: (1)建立统一的理论基础,将实际的工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注重理论阐述与实例 解析的相互融合。 (2)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问答,以及网上信息查询、 实地调查等方式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互动性”,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步骤和内容的操作, 更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实践教学方法的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土木工程 材料的制造过程,掌握实际应用技能,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法中难 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得到了解释和说明,学生们凭借着自己的创造性和合作性,深入地 探索了所学课程的实践应用,从而获得了更加丰富和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4. 总结 作为现代建筑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教学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 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此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实践教学方法的推行 和效果,相信这些实践经验和方法对于该领域的教学改革和进步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 学改革实践 摘要:在“课程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 以立德树人为教学根本,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并围绕“爱国主义、工程伦理、 价值观、法制教育”,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运用 多种教学方式,发挥课堂教育的特点,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合理融合,培养出 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知法懂法守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引言 建筑材料是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对口升学考试的考查科目,更 涉及后续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发掘学科德育元素,有助于培养 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建筑专业的热爱和职业使命感,有助于传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1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物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费用通常要占工程造价的50%-70%,同时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 普通老百姓的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样也是影响地方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脱贫攻坚战役、成渝经济圈建设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重要决策里,基础设 施工程建设都占据很大的比重。《建筑材料与检测》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教学中,更需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高质量融合,培养出职业道德好、职业素 养高、职业态度正和团队精神强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添 砖加瓦。 2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土木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钢材、胶凝材料、混凝土砂浆、砌体、建筑塑料、木材、沥青等)的生产、技术要求、特性、应用及其试验技能,以便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能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开展 思政教育,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教师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但并没有把它作为 教学目标制定到教学大纲中,思政教育的内容也没有作为硬性的教学任务加以完成,它的重要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另外,工科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和政治素 养参差不齐,要承担这个课程思政教育,对多数老师来说,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 思政水平,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3思政教育融入建筑材料课程的实践 3.1提升思政素养,精准发掘德育元素 相对于专业的思政课教师而言,建筑专业课教师在思想道德理论方面的知识 还比较欠缺。自身的思政素养不高,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学科德育的融合。笔者认 为专业课教师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和德育知识的学习,向思政课教师听课学习,增 进德育元素的探索广度和发掘深度。此外,个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应该与讲 授建筑材料课程的其他老师协作探讨,精准发掘知识中的每一个德育元素,集思 广益。并将探索出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案例整理成册,编写进授课使用的教案,多 加打磨和凝练。 3.2建筑材料课程思政资源挖掘 建筑材料课程是一个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有和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实践 类课程。我们通过各种建筑材料的原材料、生产过程、材料的性质,应用及检测 内容的教授,让学生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把材料的发 展普及,国内外现状的对比,以及现在的国家政策(国家“一带一路”“2025智 能制造”的战略部署),从长城、故宫、三峡水利枢纽、上海中心、杭州湾跨海 大桥到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从李春、詹天佑、茅以升到林鸣等这些专 家的付出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中国造”短短三个字,藏 着艰辛,也孕育着底气。2020年,武汉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我国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刘杏 【摘要】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起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现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的不足,通过实验课独立设置,实验内容整合更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改变,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效果显著提高;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名称】《安阳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6)002 【总页数】3页(P126-128)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刘杏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土建工程系,山东临沂273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0-4 D01:10.19329/https://www.doczj.com/doc/6f18985521.html,ki.1673-2928.2017.02.036 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结合我校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要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1]。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土木工程材料在当代土木工程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

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中主要材料的技术性能、品种规格、适用范围、储运及检验方法等基本知识,以便在设计中合理选材、在施工中正确用材,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实际工 程所需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的训练。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质上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重要的教 学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教学,验证基本理论,学习试验方法、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但目前实验课往往依附于理论课,以我校区 为例,土木工程材料共40学时,理论课程32学时,实验课时8学时,实验课时 少且实验项目的安排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比较少,创新性或研究性实验无或很少,实验项目缺少创新。同时,实验课安排同理论课一样,一次两个学时,有限的学时无法将必要的材料试验的内容做完或是即使匆忙做完了,由于学时有限印象也不深,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过去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先介绍实验原理、目的、仪器设备、注意事项等,学生再按教师或教材所讲的 步骤重复实验,读取数据,验证规律、公式或性质。这种教学模式实质上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从属的地位,缺乏实验主动性和兴趣性;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数据量少,分析无对比性,不能对课堂理论融会贯通;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4]。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和实验教学流程再造能有效转变学生被动学习地位,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方法[5]。文章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的 措施。 将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实验课的成绩评定在最终成绩里所占比例很少,据我们这几年的统计,没有学生会因为实验成绩不合格,而导致课程不及格,这样导致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也很差。为此,我们将实验课设置为独立的必修课程(1学分,16学时),这样教师在实验安排、内容调整、实验考核等方面有了发挥空间,也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 识及能力培养研究 一、研究意义 1.1相关研究动态 国内外学术界大多将霍尔的《无声的语言》视为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渗透领域的奠基之作。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渗透的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渗透领域,初期的研究重点侧重于外语教学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高校英语教学的跨学科文化渗透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而大部分都侧重于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研究。归纳总结,已有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邵莘(2018)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在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英语教学有效渗透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和芝兰(2019)就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问题来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提出相关培养策略。刘延玫(2019)在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阐明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国内学者关于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学科文化渗透研究的已有代表性成果:王小彩(2019)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耀萍(2018)认为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将文化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中,通过对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学习,增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敏感性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才能。 国内学者关于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已有代表性成果有:刘霞,吴敏(2019)从高校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对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阐述高校院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方法。刘雪莲(2019)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周荷莲子(2018)分析了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学习现状,阐述了当下培养高校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尝试性地探讨了跨文化意识在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新基建在土木工程学科中的定位及新专业建设研究

新基建在土木工程学科中的定位及新专 业建设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新 基建贯彻了智慧经济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吸收了新科技革命成果,具有极大的创 新性与系统性。在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建造专业应运而生。文章介绍了智能建造专 业的学科背景与培养目标,并根据国内外高校土木工程学科调研情况,提出了智 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关键词:新基建,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国竞争已逐渐转变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包括人工智能、交 通运输、大数据、信息通讯等七大领域,涵盖各大基础产业链,是为推动我国经 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创新型智慧基础设施体系。相较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是新兴事物,瞄准了产业转型升级,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对既有科技的提 升与改良,能够引领新一代的经济革命。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基建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我国 是建造大国,但由于对核心建造技术的研发不够深入,粗放型的建造方式产生了 一系列诸如资源浪费严重、恶劣环境建造困难、劳动力日益短缺、生产效率低下 等问题,且我国建造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社 会需求的扩大使得工程建造趋于复杂化,土木工程行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在新 基建环境下,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均强调了要把 “智能建造"当成行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顾名思义,智能建造强调“智能化",能极大地提高工程建造的效率与质量,同时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为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土木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及 培养模式有了新的要求,国内高校越来越注重培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新基建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土木工程学科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与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文化素养熏陶较弱、专业教育面狭窄、教育存在 功利化现象等特点,使大学生容易偏重于专业知识学习、文化底蕴肤浅、社会责 任感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教 书育人”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秉持的宗旨,若把“教书”理解为传授专业知识,则 潜移默化的“育人”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土木工程 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工程意识;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协同育人 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明晰思政教育的理 念内涵,才能整合教育管理者、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等各方教育力量, 从顶层规划上夯实课程思政的基础,成体系地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在实施层面,专业课程中蕴藏着育人的元素,专业课程教师唯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点,在专业课教学中一方面基于人才培养要求深入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另一方面将身 正德高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切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政元素基 因式地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 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意义、目标、重点及要求等。针对工科类专业课程,提 出相应的思政元素侧重点即要求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 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土木工程材料课程 思政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逐步形成“三

基于CBI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CBI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林妙岚 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31期 文/林妙岚 【摘要】我国土木行业在“一带一路”的开放战略下逐渐步入国际化轨道,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针对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基于CBI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从听、说、读、写、译等多维度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CBI模式;教学改革 【Abstract】Under the opening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civil engineering industry in China has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track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reform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CBI teaching mod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English ability i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aspect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which is better in line with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English for Civil Engineering; CBI Mode; Teaching Reform 【作者简介】林妙岚(1993-),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教学。 一、引言 1.教学改革背景。在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一带一路”全面开放战略下,我国土木行业的国际化发展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将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且精通国际通用语言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在此新形势下,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既是专业需要,又是行业需要,更是就业需要。如何顺应土木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使其能胜任“一带一路”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工程建设,达到以上目的的重要一环,即需要教学改革领域的英语化跨学科性尝试研究。 2.教学现状与改革意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我校土木系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无论从学生的重视度还是教学内容和模式等方面,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学生还未意识到新的形式需求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仍有学生抱有学英语纯粹为了过四六级的错误认知。 (2)多数高校缺乏对“双语型”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视,多由专业课教师肩负教学任务。相较于专业课来说,专业英语成了相对边缘化的课程,鲜有教师重视其教学建设和改革。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杨菂高巍张宁光陈放 来源:《大学教育》2022年第02期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等教育肩负着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大连海洋大学与新西兰奥塔哥理工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大连海洋大学的机械学科优势为基础,引入新方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164-03 一、中外合作辦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跨国工程项目合作日益增多。“一带一路”沿线合作项目占比接近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总数的50%,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交通、电力、建筑、港口及通信等领域的业务增势尤为明显,因此对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连海洋大学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基于学校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优势,引进新西兰奥塔哥理工学院工程类专业的优势办学资源,在本科阶段实施国际化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新西兰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将日益增多。中新合作办学将为中新两国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开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教育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2016年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选择优质资源引进来,兼容并包,互学互鉴,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1]。在此开放背景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教育互融互通。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考_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 考 摘要:新工业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中国的工程教育将如何发展?本文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期的实施情况与当前我国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阐述了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计划2.0”的主要思路为支撑新时期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要积极探索并实施“融合创新”范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专业设置逻辑和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一带一路”工程教育的深度合作和新的专业评估和认证制度,加强和改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新工业革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工程教育范式,卓越计划2.0 一、为什么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1.“卓越计划”回顾。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速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奋进的步伐,2010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从设计理念上看,卓越计划具有三大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5年9月,中国工程院对“卓越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四年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和变化。[1]

“卓越计划”将于2020年到期。应该说,“卓越计划”对引导高校将工程人才的培养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激励和引导高校再次将注意力和重心转移到工程人才的培养、转变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对于扭转当时我国工程教育“科学范式”进一步深化的势头、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并没有完全实现当初的设计理念,我国的工程教育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由于“卓越计划”自2013年10月第三批公布以后没有再批准新的学校或专业,近年来关于“卓越计划”的“声音”少了,大有被忽略的风险,使得到目前为止“卓越计划”惠及学生的比例不足工科学生的5%,并没有达到“卓越计划”预期10%的目标[2];许多困扰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比如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经营管理、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实际动手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如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虽然教育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参与的配套政策,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其次,没有针对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优惠措施和激励政策,一些企业仅凭一时热情和当时领导的认识参与了卓越计划,其积极性、主动性没有保障,企业的参与也缺乏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三,卓越计划专业的知识体系更新速度缓慢,专业设置逻辑仍然以学科为主,专业管理亦不利于新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专业改革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上;第四对“卓越计划”相关实践教学和教改经费的持续投入不足或不到位,不能持续调动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施无法深入开展,进而影响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五,高水平、“双师型”师资短缺,教师队伍国际化不够,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仍需加强。 2.为什么要实施“卓越计划2.0”。 为适应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挑战,美、德等世界发达国家纷纷致力于工程教育的改革。2016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联合发布了《21世纪的信息物理系统教育》(A 21st Century Cyber—Physical Systems Education)[3]蓝皮书,他们将CPS定义为“新的工程学科”,阐述了其原理、基础知识、系统特性及补充技能,从K-12、职业学院和社区学院、本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 究 摘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体系已经有了比较 成熟的指导性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仍然存在专业新、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招生规模扩张快等问题。目前,我国有247所以上本科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已成为建筑与土木领域的第二大专业。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逐步实施,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建筑业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与机遇。当前建筑行业 仍然存在技术水平低、劳动力密集、环境污染严重、施工效率低、产业链割裂、 国际竞争力低等问题,面临工业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迎来了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管理;教学改革;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 新工科理念是针对国家工程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此背景下, 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专业发展的重点课题。可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 构建、促进多方协同育人等途径,构建新工程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新型人才培 养目标,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且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人才。 1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1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核心能力不强 许多高校将本专业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核心课程细分,课程很散,如分别开设项目管理概论、工程监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招标投标、工程合同 管理等课程,课程数量众多,课程学时都比较少,而这些课程往往由多名教授主讲,内容随意性较大,容易出现内容重复和知识点缺失等问题。例如:网络进度 计划技术知识在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施工组织管理等多门 课程同时出现;最新BIM技术如何融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程估价等专业课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高校“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高校“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胡程程 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09期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西部地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大机遇,“新工科”建设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西部高校存在“双一流”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和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通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产教融合,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設,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高校的合作交流,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联盟等措施,提高西部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西部高校“新工科”国际化 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提出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深层次综合改革,提升中国教育综合质量和竞争力创造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1]2016年,我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该文件作为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文件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落地方案,为“一带一路”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支撑。加强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大势所趋。“一带一路”为我国和沿线国家高校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平台,既有力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也促使我国的来华留学事业登上一个新台阶。 (二)“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针对未来工程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中“工程国际化”这一特征,“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全球胜任力——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交流、竞争和合作”的人才培养标准。“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求人才培养以完成“全球视野”为基础的目标,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以英语为主的各类国际语言,通过积极努力学习外语和广泛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熟悉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艺术、风俗等知识,努力开阔思路和丰富眼界,能够进一步理解、认识和尊重世界各国家、地区和民族间不同类型文化传统、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能够实现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相关专业同行、不同学科专业的外籍人士相互尊重、沟通交流、合作共事、平等竞争,在多语言和跨文化环境下共同完成国际合作工程项目,协同解决复杂国际工程问题,提升中国工程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话语权和全球胜任力。[2]“新工科”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国际化工程人才。 (三)西部地区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 西部地区包括了陕西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的中国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幅员比较辽阔,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0.6%。地理位置上,西部地区分别与包括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在内的13个亚欧国家和地区接壤,其中多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优势。2020年5月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支持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促进西部高校国际人才交流,相关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探索——以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探索——以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作者:赵德刚,王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3期 目前,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倡议与战略的部 署以及以数字化、智能化等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产业的推动下, 整个产业行业正在呈现一种以创新驱动、产学融合为核心的新经济和新业态,新经济和新产业 的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了在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形势下新工科培养的内在 和外延特征,各高校必须加强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类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路 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下的新经济催生出了很多新兴产业和交叉产业,而新工科绝不单单 指新兴工科专业,如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工科还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然而目前工科产业的人才需求和实际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严重不匹配和脱节的现象。以材料 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大多数的学生存在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同时高校的 人才培养中也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慢、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工程教 育的新理念布局新的材料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新的产学融合的培养模式,教学过程 中实现教材课程的产学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 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从而实现高校专业与产业的匹配,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类专业综合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一)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出“学科交叉,产学融合”的特征。专业需要建立以企业、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领军人才和专业领域专家为主的专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探求并实践与 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依托济南大学材 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上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区域与行业发展对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行业内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 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专业依托山 东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先进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无机功能 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教学 团队建设为先导,以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点,重点强化建 设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精英教育计划及订单式培养试点计划,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造就一批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 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与建材行业产业链对接的教学体系根据新工科的内涵特征,特别是建材行业及 区域经济发展对材料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增强职业素质为主线,坚持先进性、针对性、应用型和综合化的原则,构建与产业 链结合紧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二级专业的知识点为重点,向一级学科拓展,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全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20XX年、20XX年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GJ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

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