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

思想与模型

摘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地质灾害防治与防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文针对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地质灾害评价

地质灾难是一种灾难性的地质现象或事件,它是一种自然、人为或综合性的自然或连续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损害。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强化对环境、人口、资源三者之间的协调。

1、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区域地质灾害环境体系的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作用水平不同,彼此之间也有联系。而代表地区的地质灾难等级(严重或易发生)等级的各个因子的标志和分界都比较含糊,即使是其范围也很不明确。因此,对地区地质灾难的等级划分和风险等级划分十分含糊,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模式对不同的因子进行统一衡量,同时也难以将复杂的影响因子组合在一起进行评估[1]。有时候从不同的视角或者因素去认识和考虑,采用的方法也会产生互相冲突的结论,而事实上,地区的地质灾害状况(严重或易发生)划分和评估都是一个十分复杂、含糊的问题。所以,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此类大的复杂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影响因子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评价中,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对权重的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的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多层次综合评判理论,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判计算模式和评价效

果进行了研究。它的综合评估和划分将能够更好的反映该地区的灾情强度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2、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2.1基本概念

灾害风险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段中出现的多种可能性的变化,它的实质是一个不确定的期望,一个包含了可能性的预期,而非真实的价值。危险程度的量化表示就是风险度,其主要作用是对危险程度进行对比,并绘制危险分区地图,为地区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灾难危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界定和量化,例如"危险是一个灾难的可能性和一个灾难的后果的总和"风险是指在灾难后所产生的损害,其程度="危险性+脆弱性"[2]。以上结论虽然都是不符合常理的,但为今后进行量化的危险程度提供了依据。联合国人道事务部门随后将其正式界定为:"在特定地区、特定时期,因一次自然灾难造成的人员的生命、财产及经济行为的预期损失,其对应的风险性表示为:风险等级=危险度×易损度,或者R= H× V"。这种概念和表述比较完整地体现了灾害的性质,它是指灾害的危害等级,是灾害规模和发生几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灾害规模、频率、孕育条件等的度量标准,也就是灾害危险性评估或灾害的危害评估;易损度 V反映了社会经济脆弱性和对灾难反应的承受能力,它是一种对人口、财产和经济的度量;对资源与环境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法为: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或灾害主体脆弱性评估;风险程度 R是由灾情的自然与社会-经济两种性质相组合而成的,由危险度与脆弱性之积表示。以上的概念和表述已经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国际组织所认可,并在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中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价的一个基本的模型。

2.2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2.2.1基于格网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历史灾害”与“可能灾害”两类,“过去灾害”是“已经发生灾害”的规模、频次、密度等指标;地质灾害风险是指具备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人类等多种基本情况及引发的环境变化。区域评估是指

一个地域范围的单一或多个地质灾难。首先,根据“少而精”、“易操作”、“数据易获取”的原则,构建了“指数”系统的层级,并对其进行定量分类或编制“指数”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了专家评分、模糊聚类、层次分析、因素分析、特尔菲顾问等多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证据权重,隶属函数法,单一的分析法,不是主观因素过强,就是对数学建模的依赖度过高,导致权重偏低。两者相结合,可以填补这一缺陷,实现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统一[3]。专家评分—— AHP是一种最优的主观和客观综合评判的综合评判法,由专家组组成,然后将各评判因素的评判矩阵发送到每个人的手中,并解释该矩阵的含义和判定方式。再由各个专业人员进行比对,形成各个不同的模型,并仔细核对它们的精确度,收集所有的表格,利用统计学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评判模型,供各位专家参考。这样,经过多次校验和修正,直到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采用分层排序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一致性、随机性和随机性及一致性的测试,得出最后的合理权数。

以此为依据,对该地区进行了多个评估单元的评估,其划分方式包括网格单元、地域单元和均一条件单元、分流域和坡面5个类型[4]。这些方法或以自然单元、行政区等划分为规整单元,在风险评估时,采用格网单元十分适宜。但是网格的尺寸要视研究区域的特点、研究的精度和规模而定,如果网格尺寸过小,会给资料的加工带来困难,如果网格尺寸过大,就会达不到精度的标准。最后,通过构建评估模式,对各网格单位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各网格单位进行风险划分和归类。

2.2.2基于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社会经济脆弱性的评估受灾害主体的自身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区域评估中,承灾体的特定数据难以获得,而以行政区划(县级市、县、市)为基础的区域脆弱性评价较好,以人口密度、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成区等为代表,综合分析耕地密度、货物(旅客)运量、人均用电量、人口素质、人均保险金额等[5]。在进行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时,所使用的权值和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与所使用的方法是相同的。

2.2.3区域综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危险评估以危险度和脆弱性为依据。通过对危险性评估的定量(危险程度的

量化)和易损性的评估结果,即易损度(易损程度),采用R= H× V的方法,

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 R、 H、 V分别设为不同的数值,对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形成风险分区,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最后,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测、防灾,为政府决策机构和领导人提供救灾等基本信息。

结语

地质灾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即使用最完善的数学手段,在进行地

质灾难的分析时,也不能做到统筹规划,缺少对各种问题的全面认识。如果不能

从解释地质灾难产生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知识,就很难得到更好的风险评估结论。

因此,需要在全面了解地区地质灾难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区域地质灾难评估。在指标选取和定量方面,对各个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并对其

进行最优组合,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连远, 焦德智, 司栋栋,等. 海岛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以岱山县衢山镇为例[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1, 23(1):9.

[2]何静、刘强、许丁友等. 基于聚类-信息量耦合模型下的广元市滑坡灾害

易发性评价[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 43(12):7.

[3]铁永波, 徐勇, 张勇, et al. 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主要进

展与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20, 7(2):12.

[4]陈朝亮, 彭树宏, 钱静,等. 基于AHP-Logistic熵权模型的西南浅丘区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研究——以内江市为例[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 37(2):7.

[5]常亚婷, 刘征宇, 向刚,等. 信息量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

应用[J]. 贵州地质, 2021, 38(4):7.

作者简介:李浩然,男,1992年10月生。工学硕士,工程师,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邮箱:*****************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 思想与模型 摘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地质灾害防治与防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文针对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地质灾害评价 地质灾难是一种灾难性的地质现象或事件,它是一种自然、人为或综合性的自然或连续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损害。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强化对环境、人口、资源三者之间的协调。 1、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区域地质灾害环境体系的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作用水平不同,彼此之间也有联系。而代表地区的地质灾难等级(严重或易发生)等级的各个因子的标志和分界都比较含糊,即使是其范围也很不明确。因此,对地区地质灾难的等级划分和风险等级划分十分含糊,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模式对不同的因子进行统一衡量,同时也难以将复杂的影响因子组合在一起进行评估[1]。有时候从不同的视角或者因素去认识和考虑,采用的方法也会产生互相冲突的结论,而事实上,地区的地质灾害状况(严重或易发生)划分和评估都是一个十分复杂、含糊的问题。所以,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此类大的复杂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影响因子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评价中,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对权重的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的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多层次综合评判理论,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判计算模式和评价效

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概况 (1) 二、项目起止时间 (1)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1) (一)立项依据 (1) (二)立项背景 (3) 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6) (一)“安全岛”评价 (6) (二)地质安全评价 (8) (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 (15) (四)存在问题 (16)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18) (一)目标任务 (18) (二)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20) 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20) (一)技术路线 (20) (二)技术方法 (22) 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24) (一)具体实施方案 (24) (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27) 八、预期成果 (28) (一)预期总成果 (28) (二)年度成果 (29) 九、主要实物工作量 (30) 十、质量保证 (31) 十一、组织管理 (33) 十二、2010年经费预算 (34) 十三、专用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78) 十四、单位资质情况 (81)

一、概况 1.项目名称、承担单位 项目名称: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承担单位: 2.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 计划项目名称: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二、项目起止时间 1.项目起止时间2010年~2015年 2.项目所属计划项目的工作周期:2010年~2015年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一)立项依据 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重要依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依据,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国际上,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环境安全的概念并进行了专门阐述,并著文提出“重新定义安全”。之后,《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约宣言》等重要文献中都强调了环境安全概念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环境安全概念和地位、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关系、全球环境安全的模型与评估、国家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十分重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通过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地质灾害风险的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进行分析,确定其可能发生的程度,从而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从而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精确评估。 在定性评价中,可以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原因、影响因素、发生频率等进行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例如,在地震风险评价中,可以通过对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地震历史记录等进行分析,确定地震的可能发生程度。在滑坡风险评价中,可以通过对地质构造、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等进行分析,确定滑坡的潜在危险性。定性评价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判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进行量化,从而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精确评估。在定量评价中,需要收集地质

灾害的相关数据,包括地质条件、地震历史记录、地质构造等。通过建立概率模型,可以计算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同时,还需要建立损失模型,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以评估地质灾害的造成损失。定量评价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但在数据获取和模型建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还包括多指标评价、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指标评价是通过选取一系列指标,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易损性和暴露性,从而确定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影像数据,对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建模,从而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和风险等级,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还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一种综合分析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和造成损失的方法。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可以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多指标评价、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可以为地质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提纲、斜坡精细调查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提纲.docx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1设计书编写提纲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目标任务: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起始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工作区划定依据、地理位置、坐标范围、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包括以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情况和与本次调查有关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缺乏。 第二章区域环境地质背景第一节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类活动等。 第二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包括隐患点的类型、分布、数量、规模、可能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现状等。 第三章工作部署第一节工作部署原那么:包括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那么。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包括不同规模、类型隐患点的工作部署,分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第三节进度安排:包括分阶段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针对紧急或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作安排要详细具体。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分节论述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分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经费预算按国家相关预算编制方法编写。 第七章组织管理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工程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八章技术管理措施第一节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平安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第九章预期成果成果报告:包括精细调查报告、勘察成果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及附图、附表;提交成果报告时间。 附(插)图: a)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b)工作区风险及隐患点分布图。 c)工作部署图。 2成果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序言 主要包括:目的任务;经济与社会开展概况;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概况;以往调查工作程度;本次调查工作进展、方法、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岩土体类型与基本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类型及特征。 第三章地质灾害隐患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 水与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等。 第四章地质灾害隐患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地质灾害隐患勘查工作布设及成果、地质灾害隐患结构特征、地质灾害隐患稳定性分析。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的动力学特征、不同工况及防治标准下的稳定性及影响范围。针对高位远程灾害、链式灾害以及流域性灾害危险区划分可另进行专题论述。第六章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分区评价主要包括:承灾体和规划论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地质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探讨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探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水工环境地质灾害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施工、 地质条件、气候等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这类灾害不仅对工程安全和 人员财产造成威胁,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水利工程的不 断发展和水资源的不断利用,水工环境地质灾害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如何有效评估和防范水工环境地质灾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关于水工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成因有了 一定的认识,但在评估和预防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的评估 方法和指标体系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和不足。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水工环境地质灾害的认识,为减少其发生提供重 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通 过系统整理水工环境地质灾害的概述、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评 估模型等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策略,为水工工程建设和管理提 供可靠的灾害防范措施。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水工工程中地质灾害的 特点和影响因素,通过灾害危险性评估,揭示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潜在 风险,为水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水工环地质灾害对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 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灾害评估体系,更好地识别和管理 潜在的灾害风险。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水工环境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 治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灾害应对方案提 供依据,最终实现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水工工程建设方面,水工环地质灾害是重要的工程安全隐患,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地质勘探、工程设计等环节都提出了 严峻挑战。通过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 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 对于水资源管理方面,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水资源保护 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水工环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水库、堤坝等水利设 施的损坏,进而导致洪水灾害或水库溃坝等严重后果,威胁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通过对水工环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潜 在灾害隐患,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 进水利工程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2. 正文 2.1 水工环境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方法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受灾风险区域划定 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历史记录、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地区划分为高、中、低风险区域。高风险区域需加强监测与预警,中风险区域加强管理与防范,低风险区域注重宣传与教育。 2.地质灾害潜势评估 地质灾害潜势是指某一区域内某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对地质因素的调查和分析,利用地质灾害潜势评估模型,可以定量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 3.风险评估与评价 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潜在风险和系统脆弱性,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与评价。常用的方法有碳酸盐岩地区的岩溶演化风险评估、断裂地区的地震活动风险评估等。 三、地质灾害风险处理方法 1.风险防范与管理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范与管理措施。例如,在高风险区域,可以搭建地震预警系统,提高居民的防震意识,以及强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灾后应急响应与救援 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展开应急响应与救援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包括组织人员疏散、提供紧急救援物资、进行灾后重建等工作。 3.科技支持与创新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 行实时监测与预警。此外,不断推动地质科学研究的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 人工智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大量的地质数据与历史记录进行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同时,还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提供更快速、准确的应急响应。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理的挑战 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风险评估与处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地 震的发生时间和规模很难准确预测,山体滑坡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改进评估与处理方法。 六、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之间需要进行紧密合作与经验交流。可以借鉴 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进行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进,加强灾害预防与处理的能力。七、公众参与与社会责任 地质灾害的防范与处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事业单位、专家学 者以及普通民众都应加强灾害防范的意识,积极参与预防与处理的工作。 八、总结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评价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评价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地质 灾害发生之前,对地质灾害进行准确的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 文将探讨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一、地质灾害评价的基本原则 地质灾害评价的目的是提供科学依据,预测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方案提供参考。评价的结果需要准确、可靠,并能够反映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潜在影响。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多学科综合评价:地质灾害评价需要结合地质学、地理学、工程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形成综合的评估结果。 2. 数据支撑:评价结果需要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和先进的监测技术。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影像等数据可以提供评估所需的基础信息。 3. 风险分区:根据评价结果,将潜在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区划定, 以指导规划建设和灾害管理工作。 二、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 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研 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1.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和演化规律,通过对地质环境、地震动力学和地质灾害历史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这种方法适用于地质灾害的普查和评估。 2.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通过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借助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量化地质灾害风险。常用的方法包括灾害概率模型、灾害损失模型、统计模型等。 3.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风险程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综合利用各类数据和模型,还能够考虑专家意见和公众参与,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地质灾害评价的应用意义 地质灾害评价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城市规划与建设:地质灾害评价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区进行大型建设项目,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地质灾害评价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 自然遗产保护:地质灾害评价可以为自然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保护自然遗产资源免受地质灾害的影响。 四、地质灾害评价的挑战与展望

信息量模型法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应用

关键词:GIS;信息量模型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 地质灾害包括地裂缝、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地震、火山、泥石流等,是指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环境造成损失和破坏的地质作用现象。我国是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的地质灾害都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基于GIS中信息量模型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进行评价和分析不仅符合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点的实际情况,对模型参数也有很好的拟合。1GIS的概念 GIS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可以按照空间位置或地理坐标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空间的实体、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GIS是一门信息产业,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世界上GIS软件就有四百多种,它们风格不同,大小也不一样。在国外有ARCGIS、MGE、GENAMAP;国内有CITYSTAR、MAPGIS 和Geostar等。 2GIS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虽然有很多GIS软件,但是大体上分为在GIS的基础上,应用函数库二次开发出特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GIS系统来处理用户数据这两种情况。现今已经应用到设施管理、资源管理、城市和区域的规划、教育、石油和天然气自动制图等方面。目前GIS已经成功应用在政府管理、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等很多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GIS在测绘、交通运输、军事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GIS的应用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评价与模拟预测;在地理空间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建立专题信息系统和区域信息系统;在地图制图中的应用等。 3GIS信息量模型法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3.1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确定 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方法较多,主要模型有信息量模型、专家系统模型、灰色系统模型、非线性模型及模式识别模型等。考虑到各模型的可行性、数据的易获取性,本次沁源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采用信息量模型法。信息量模型反映了一定地质环境下最易致灾因素及其细分区间的组合;具体是通过特定评价单元内某种因素作用下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与区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相比较实现的。对应某种因素特定状态下的地质灾害信息量公式可表示为:式中:I——对应因素A、j状态(或区间)下地质灾Aj→B害B发生的信息量;N——对应因素A、j 状态(或区间)下地质灾害分布的j单元数;N——调查区已知有地质灾害分布的单元总数;S——因素A、j状态(或区间)分布的单元数;S为调j查区单元总数。当I>0时,反映了对应因素A、j状态(或区间)下地Aj→B质灾害发生倾向的信息量较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或者说利于地质灾害发生;当I<0时,表明因素Aj→BA、j状态(或区间)条件下,不利于地质灾害发生;当I=0时,表明因素A、j状态(或区间)不提供有关地质灾Aj→B害发生与否的任何信息,即因素A、j状态(或区间)可以剔除掉,排除其作为地质灾害预测因子。 3.2评价单元及评价指标选取 本次该县一般调查区采用10m×10m大小的栅格单元进行,经统计共划分为254.9万个评价单元。本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侧重的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的数量多少及其活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包括地质环境条件(地貌、坡度、坡高、工程地质岩组、河流、植被)和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两大类。 3.3各单因素评价指标信息量的确定 本次信息量模型中求出每一因子图层中各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为统计地质灾害在每种因素的各个类别中的分布情况,需要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来实现,在ArcGIS平台下计算各因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变化和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调查和评价。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出发,阐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地质灾害的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面隆起、地震等。这些灾害类型各具特点,具体如下: 1.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坡面受到外力作用,土壤失稳而发生的坡体整体向下滑动现象。滑坡的特点是滑坡面呈弧形或波浪形,坡面上覆盖着一层土石混合物,滑坡区域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大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土石混合物沿坡面流动形成的灾害。泥石流的特点是速度快、体积大、含有大量碎石和泥沙,容易阻塞道路和山沟,危害性极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岩石层发生变形或溶蚀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地面塌陷的特点是常伴随土地沉降和地表上下的变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容易造成建筑物倾斜和损坏。 4.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指由于岩溶地貌发生崩塌和塌陷等现

象引起的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的特点是可造成地表通常出现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陷坑,极易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地面隆起:地面隆起是指由于地下水、煤层气等物质的运移,造成地面隆起现象。地面隆起的特点是常伴随着地面抬升、地表裂缝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6. 地震:地震是由地质构造变化或地下岩石运移等原因引起的地壳的震动现象。地震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居群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能够引起地面破裂、建筑物倒塌等灾害。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对某种具体灾害或区域的灾害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找到灾害目标(人、房屋、道路、桥梁等)所承担的风险和潜在损失,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灾害因素分析:主要是对灾害型态、性质、成因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判断其对目标的危害性。 2. 风险源分析:即对灾害风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其规模、面积、位置,判断其对目标的可能损失。 3. 风险接受体分析:即对可能受灾目标进行评价,了解目标的分布、规模、数量以及其对灾害风险的敏感程度等。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 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 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 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 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地质灾害:指由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某一地区或工程项目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从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提供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可以确定出高风险区域,从而采取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加以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还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机制、诱发因素和历史灾害事件进行分析,评估某一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地质灾害敏感性分析:分析某一地区的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敏感性程度,从而判断该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的损失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敏感性和损失评估结果,对某一地区或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管理措施制定: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预警机制、应急预案、防范工程设计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地震、滑坡等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救援中,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可以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灾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展望未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有更加先进的地质勘测技术和方法被应用到风险评价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地质灾害认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_0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主要围绕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了地质灾害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而论述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具体方法,以期能够为我国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做出有意义的参考。 标签: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方法 1前言 地质灾害对社会和人类的伤害巨大,随着人们对地质灾害研究的深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评价方法也日益增多,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下比较常用的一些地质灾害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评价类型 伴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蓬勃兴起。特别是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3S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数据集成化更简便、计算速度更快、评价精度更高,大大促进了该领域发展。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二类:第1类,单一型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经验模型法、指标量化敏感性统计模型法、灰色模型法、数理统计模型法、模糊评判模型法、非线性模型法等;第2类,交叉型评价方法,如: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灰色聚类综合评价等。每一种评价方法各有自身优点和缺点,实际操作中可选择2种或以上评价方法,以弥补单个方法的不足,起到对评价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的目的。 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3.1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 根据风险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区的具体条件,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确定风险分区原则和评价方法;全面调查各项基础数据,并根据风险评价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编制历史地质灾害分布图、易灾性岩土分布图、地震与活动性构造分布图、地貌图、降水量与暴雨强度图、人口密度图、交通设施分布图、水利工程分布图、土地类型图等各种基础图件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表;根据危险性构成、易损性构成,进行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期望损失分析;综合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伤亡、经济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破坏作用,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并分析评价区风险分布特点与形成条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减灾对策建议。 3.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关键指标是期望损失。期望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风险区范围及其危险性程度,风险区内各种受灾体数量、价值及破坏损失率,防治工程

矿区地质环境定量评价的FAHP与可变模糊集模型

矿区地质环境定量评价的FAHP与可变模糊集模型 徐佳 【摘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特征,难以进行定量评价的问题,将模糊层次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与可变模糊集相结合,以宁夏某地区为例,构建了一种适用于矿区地质环境的定量评价模型.首先构建了涵盖矿区地质背景、地质灾害、资源毁坏、环境污染等4个一级指标,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人类活动强度等16个二级指标的矿区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可变模糊集求解方法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并结合FAHP法求解出矿区地质环境等级特征值,依据各特征值对矿区地质环境所属等级进行了准确划分.研究表明:该矿区地质环境等级特征值为2.489,综合地质环境等级为II级,区内地质环境总体良好;该区矿区地质背景、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级均为II级,资源毁坏等级为III级,表明该区资源毁坏程度处于预警状态,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ining area are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and uncertainly,which cause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ining area is difficult.In order to improve e-valuation accuracy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ining area,taking the area of Ningxia as the study example,a new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ining area based on 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FAHP) and variable fuzzy set is established.Firstly,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based on the 4 grade I indicators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mining are-a,geological hazard,resource de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the 16 grade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刘勇;邢育刚;李晋昌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并构建评价模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目前中国对于土壤风险评价大多数是针对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污染,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来表征或评价包含物理压力、化学压力和生物压力在内的土地生态风险,如何在实践中辨识土地生态风险的压力因子,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风险评价并用之于土地管理还没有成熟的方法。研究结论:将土地生态风险压力因子分为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可为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further develop an assessment model for l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were u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stream of current studies focuses on soil risk assessment regarding heavy metals and pesticides; however the methodology and an indicator system characterizing practical land risk in terms of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are not well developed and combined with land administ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identifying the chem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of land ecological risk i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 【年(卷),期】2012(026)006 【总页数】6页(P20-25)

简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

简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主要内 容 篇一: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学习心得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班级: 姓名: 学号: 心得 2016年12月28日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地质灾害调查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灾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灾害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我觉得,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应该是最接近实际的,地质灾害就在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总在电视上看见有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把我们所看到的与书上的联系起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发现的,这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感,一种满足感!这学期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课程我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主要类型,灾害评价等。了解到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概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

划,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县(市)地质灾害排查,单灾种地质灾害评价,县(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总之,学了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我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地质灾害是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包括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其它种类的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地质灾害调查应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关部门和群众报险与专业人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前人文献已有记载的以及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报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于主要的居民点,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分布,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对于据地质条件判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一般居民点,也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必须做到“一点一卡”。按照卡片要求的内容逐一填写,对地质灾害的主要要素的描述不得遗漏。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列入年度计划的县(市),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须编制调查设计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展调查工作。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含文字报告、图件、附件、附表和有关原始资料等)均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光、磁盘)两种形式汇交。所汇交的资料均应严格按 照有关规定、标准复制。光(磁)盘数据资料,必须与纸介质成果资料内容一致。每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应在一年内完成。 一、调查要点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 一、易发区分区原则、方法 (一)分区原则 易发区分区遵循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即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即“区内相似,区际相异”,是区划的通用原则。在区划中,将基本条件相似的单元划分为一个区,而将基本条件相异的单元划作不同的区。 (二)分区方法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是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本次区划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和评价,首先根据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样本统计数据和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基于GIS的综合评判法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成果进行定性分析,最终得出区划结果。 1、评价模型 综合评判模型通过数据归一化处理后,将各种灾害数据网格化,之后按下式计算,最后将各因素进行图形叠加,形成评判成果图。计算公式如下: B =∑ =⨯ n i i i r b 1 式中:B—崩滑流发育程度指数; i b—评价指标归一化值; i r—权重。 2、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模型特点,根据对野外调查实际资料的掌握和前述章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论述,综合评判模型指标选用地质灾害的点密度、地

质灾害发育的坡度、坡高、坡型、岩土体类型等地质环境条件、地震、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做为评价指标。 已有地质灾害群体统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数量和规模,在此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时,采用本次实地调查的159处资料作为样本来计算单元内已有地质灾害的点密度。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坡度、坡高、坡型、岩土结构等4项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诱发因素为地震、工程活动和降雨。在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表4-1)。 表4-1 XX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指标及权重 3、评价指标量化 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如斜坡的坡度、坡高等,取其原始观测值,并作适当的数值变换即可;对于定性指标,如岩土结构、坡型等,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的分级划分标准,根据各项指标对不同级别的相对贡献来取值。 4、计算单元的剖分 本次采用以幼年期沟谷斜坡作为评价单元,该评价单元是以分水线和河谷所限汇水区域,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基本地形地貌单元。可根据水文学方法,基于DEM借助计算机自动实现斜坡单元的划分。 5、基于GIS的综合评判 在前述评价指标分析和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首先,利用ArcGIS 系统的空间叠加与统计功能,统计每一评价单元的所有指标值;然后,再利用ArcGIS平台提供的分析计算功能,将研究区各评价单元数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1 基本概念 1.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 1.2 地质灾害易发区 指在地形地貌、岩土结构性质、区域地壳活动性、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可借用的概念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或敏感区。 市县区域或1:25万精度以下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细分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敏感区,共具体布置地质灾害减轻措施使用; 国家和省区域或1:50万精度以上划分地质灾害多发区,供宏观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用。 1.3 地质灾害危险区 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域或地段。可借用的概念是地质灾害危害区或地质灾害风险区。 1.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

四个等级: (1)特大级:威胁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 (2)大级:威胁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3)较大级:威胁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4)小级:威胁1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 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工程建设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有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地区对拟建工程区、在建工程区或正在运行的工程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可能的危害程度评估,评价建设用地的地质适宜性,提出防治措施。 它是为保证工程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运营安全而超前进行的一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主要适用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阶段,是有效预防、减轻乃至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种前期宏观性质的工作。 这个阶段的工作报告是工程规划或工程建设用地审批的必备材料,是作为是否批准用地决策的依据之一。这项工作可以为专门的地质灾害勘查防治指明方向,但不能代替为保证工程建设安全或工程运营安全而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勘查工作。 1.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有效期(地质环境是变化的) 1.7 评估成果应用的监管问题(与评估工作同样重要) 2 基本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