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概况 (1)

二、项目起止时间 (1)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1)

(一)立项依据 (1)

(二)立项背景 (3)

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6)

(一)“安全岛”评价 (6)

(二)地质安全评价 (8)

(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 (15)

(四)存在问题 (16)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18)

(一)目标任务 (18)

(二)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20)

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20)

(一)技术路线 (20)

(二)技术方法 (22)

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24)

(一)具体实施方案 (24)

(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27)

八、预期成果 (28)

(一)预期总成果 (28)

(二)年度成果 (29)

九、主要实物工作量 (30)

十、质量保证 (31)

十一、组织管理 (33)

十二、2010年经费预算 (34)

十三、专用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78)

十四、单位资质情况 (81)

一、概况

1.项目名称、承担单位

项目名称: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承担单位:

2.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

计划项目名称: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二、项目起止时间

1.项目起止时间2010年~2015年

2.项目所属计划项目的工作周期:2010年~2015年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一)立项依据

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重要依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依据,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国际上,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环境安全的概念并进行了专门阐述,并著文提出“重新定义安全”。之后,《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约宣言》等重要文献中都强调了环境安全概念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环境安全概念和地位、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关系、全球环境安全的模型与评估、国家

环境安全问题、环境安全理念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的重要依据。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时,需要地质环境方面的评价,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构造活动性、地下水环境、特殊不利地球化学背景、斜坡稳定性等等方面的评价。开展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为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国土资源综合基础支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谋求地质环境良性演化与实现人类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保护国土资源的迫切要求。

2、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是履行国土资源部职责的要求

《国土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规定,“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组织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调查评价,编制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组织监测、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遗迹”、“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等是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责。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测绘、国土资源大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等地

质环境调查工作成果,分析基础地质环境与国土开发的空间匹配关系,评估现状国土开发的地质环境安全程度,是履行上述职责的重要基础。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重大问题之一,“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及长远规划框架”明确提出: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区划,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开展重点区域国土资源综合调查,加强调查数据的系统整合与综合集成,建立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体系,为国土空间规划、资源保护与利用、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宏观布局提供依据。

3、地质环境安全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关键问题

不论是汶川、玉树和还是舟曲的“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都是在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的破坏后,在灾区恢复重建时,寻找具有地质安全的和一定水土资源保障的城镇恢复重建和民宅恢复重建用地,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而开展的。评价的基本思路是以灾后重建安全第一,而造成灾害的主要问题是地质环境问题,因此,地质安全评价就成了汶川、玉树、舟曲这三次“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关键问题。

地质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为人类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空间,而且它是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

(二)立项背景

1、近年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恶化需要从“安全的视角”重新认识和评价地质环境

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地质环境是一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且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在我国,随着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地质环境的规模、强度、速度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受到的影响和压力与日俱增,地质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开挖和加载,破坏了地壳表层的力学平衡,使工程设施产生沉降、位移、失稳,有些地区还会产生采空区地面塌陷以及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引起了地面沉降和岩溶塌陷;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排出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在内的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特别是“5.12“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舟曲泥石流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惊中外。

这些地质灾害或地质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今天,人们终于认识到,地质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从“安全的视角”重新认识和评价地质环境。

2、地质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基本点

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3个区域规划,并升为国家战略,这13个区域包括: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横琴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压力必将大大增加,这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需要”和“限制”这2个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而维护地质环境安全正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同时也是对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强制性限制。实现地质环境安全,既要使地质环境能够提供给经济社会必要的安全空间,又要避免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水土环境污染给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造成的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 地质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可持续发展为达到地质环境安全的目的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质环境状况能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它的地质环境是安全的;反之,则不安全。

3、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支撑

近年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主要是在汶川、玉树和舟曲进行,从地质环境类型上是山地地质环境,从灾害类型上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而编制国土规划需要分析全国及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本底,综合评价全国及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性,提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因此,需要在不同地质环境条件区域弄清地质环境主要特征,揭示地质环境特有的演变规律,研究地质环境质量和地质环境承载力,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研究的开展,对于如何有效地控制或调整人类活

动去适应地质环境条件、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谋求地质环境良性演化与实现人类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一)“安全岛”评价

六、七十年代, 李四光教授曾提出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的“安全岛”作为工程建设基地和场址的重要论点。这一论点已被较多事实所验证, 如1920 年宁夏海源8.5级大震, 在震中区内出现烈

度Ⅶ度的地方, 如极震区中的袁家窝窝, 清朝同治年间所掘的土窿

口处仅有轻微的破坏, 相当于烈度Ⅶ度;又如1976 年7月28日唐山7.9 级大震, 在极震区中存在烈度Ⅵ度区, 房屋震害率仅30 %~

40 %。更令人注目的是位于极震区内的凤凰山顶的亭阁建筑物,震后仍巍然峙立, 未遇破坏。这种高烈度地区, 出现低烈度异常, 如果不是由于建筑物本身材料、结构因素所左右, 而仅仅是地基岩(土) 体介质、结构因素的影响, 可以认为这就是相对稳定的“安全岛”。反之, 在低烈度地区出现高烈度异常, 则可称之为“危险区”。如距唐山市约60 余公里的乐亭县滨海地区烈度等震线不超过Ⅶ度, 但发生了地陷、地滑和地裂等一系列严重震害。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 在内、外动力(以内力为主) 的综合作用下, 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 以及这种稳定

程度与工程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胡海涛,1996)。通过区域

地壳稳定性的分析评价, 最终获得相对稳定的“安全岛”作为工程建设的基地和场址。

“安全岛”—相对稳定地块选择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选址, 进行地震地质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的一种指导思想, 并在多处重大工程如青藏铁路、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规划选址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1 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图

图2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图

其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要指标评价法、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法和区域稳定专家系统。主要成果有殷跃平等“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易明初等1986、1997年编制的“长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和“全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

(二)地质安全评价

1、汶川地质安全评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的破坏。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时,需要寻找具有地质安全的和一定水土资源保障的城镇恢复重建和民宅恢复重建用地,以保证当

地居民的安居乐业。为此,2008年5月底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

查局组建了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按照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需要,全面收集利用各重灾县已有地质资料,开展四川省12个极重灾县地质安全评价、水土资源保障程度论证以及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估,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方面的科学依据。

评估的基本思路是以灾后重建安全第一、水土资源保障为前提,遵循自然地质环境规律和地质安全相对性的原则,首先从地形地貌、活动断裂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特殊不利的地球化学背景等方面,做出灾后重建规划的地质安全评估;其次,进行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保障程度论证;进而做出灾后重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提出基于地质条件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的灾后重建规划建议。

地质安全性评估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按照“一票否决”原则,划分“不宜建区”。选择地形坡度、地表高程、地质灾害、活动断裂、斜坡稳定性、特殊不利地球化学背景等指标,对评估区符合条件的区域直接划为“不宜建区”,其余区域化为“可能的建设区”。第二步,在“可能的建设区”进行地质安全性评估,选择地形地貌、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斜坡稳定性等评价指标,按照取差原则进行评价,将可建区划分为“相对安全区”、“次安全区”和“不安全区”。第三步对提高安全性的治理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将不安全区划分为次安全区和不安全区。

图3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安全性分区图

图4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图主要结论是:(1)12个重灾县总体上地质安全性较差。(2)县、乡镇场址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沿革选择出来的,除个别城镇需要异地建设外,经过地灾治理大多数乡镇场址是可以恢复重建的。主要建议:(1)开展活动断裂详细勘查与评价,确定活动断裂带位置,厘定断裂两侧的避让距离,制定相应的建筑物抗震标准。(2)尽快开展重要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加强监测预警。最大程度减少强降雨和余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3)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土地资源稀缺。山区部分乡镇人口严重超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应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调整产业结构,限制人口数量。(4)山区城镇恢复重建,合理避让活动断裂和地质灾害,给活动断裂和地质灾害留有一定的缓冲地带,灾后重建必须严格控制乡镇的规模。对学校、医院等重要建筑要适度提高建筑设防。

主要成果有“四川省重灾区灾后重建规划地质安全性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评估总报告”和附图册(10张);“重灾区县(市)地质安全性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评估分县报告”(14套),各分县报告分别附图8幅;“汶川地震灾区土地利用规划-地质安全性评估报告”1套,包括“汶川地震灾区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报告”、“汶川地震灾区土地利用规划-活动断裂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报告”和附图3张。此外,还完成18个重灾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易发程度分区图,提交中科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组使用。

2、玉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3公里,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至4月20日17时,玉树地震死亡人数已多达2064人,失踪17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4月23日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按照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的部署,“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青海省等参加单位共同协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家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其主要任务是:对地质灾害、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和隐患、工程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适宜重建的地域范围。

评价范围为国务院确定的地震受灾范围。共7个灾区县27个乡镇。其中,青海省6个县19个乡镇,四川省1个县8个乡镇。土地面积35 862km2,受灾人口246 842人。

评价依据玉树地震灾区资源环境的基本特征、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的基本判断,得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适宜重建地域范围评价的核心结论是:

1)重建方式:就地重建,局部避让,积极设防、科学规划。

2)人口分布:小集中、大分散。

3)重建分区:生态保护区、适度重建区、综合发展区。

4)战略布局:全区总体保护、重点城镇建设、适度复合发展、各地特色分工。

其中,地质环境方面的认识是:地震加剧了局部地区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应采取充分避让、积极设防的措施解决由此带来的不妄全问题。地震造成了断裂带,地震加剧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这对局部地区的恢复重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进行居民点恢复重建时,应加强动态监测、工程治理,并应按照以下标准设立避让带:地震断裂带两侧各避让100m,滑坡和崩塌区避让50~100m,泥石流地段避让200~500m。在避让带内,原则上禁建公共和民用建筑设施,达到充分安全避让,确保居民安全。

3、舟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8月22日,温总理在舟曲主持召开“舟曲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会议”,并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同时宣布成立“国务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导协调小组”,该小组下设7个工作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组”是其中之一,主要任务是对本次灾害的成因、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及容量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提出适宜人口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的范围。该工作组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成员包括来自甘肃省、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环境保护部等单位的专家。工作组成立以后,相关专家对现场做了考察,

与省、州、县地方政府召开了座谈会,结合国土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等长期积累的大量资料,完成评估报告。

国土资源部专家负责完成的《甘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地质灾害部分)》的报告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山洪泥石流灾害史,概述三眼峪沟清朝以来的十余次山洪泥石流史料记载,说明三眼峪是一高频度、成灾重的山洪泥石流沟谷。

二是舟曲县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包括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状况(直接威胁县城的地质灾害9处;直接威胁县城以外居民点的地质灾害150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三是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包括白龙江干流70处地质灾害点的详细调查和勘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治理、综合治理、搬迁避让,以及应急能力建设等方案,其中,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突出远程监测预警。

四是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包括泥石流泄洪避让区、灾前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损毁情况。

此外中科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土部还对舟曲城镇建设选址进行了会商,初步选定老城区、瓜咱坝和杜坝村-沙川坝为居民安置地。

图5 舟曲城镇建设选址示意图

(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

近年,已形成大量基础地理测绘、国土资源大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等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成果。

为减灾防灾、全面提升国土整体的调查研究程度和水平,原地质矿产部从“八五”开始,以省(市、区)为单元,先后在全国不同地区部署了以地质灾害为主的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至2003年底,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完成了除天津、重庆外29省(区、市)946万km2的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国以省为单元的环境地质背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初步查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遇到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省(区、市)为单元编制了环境地质图、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预测图、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等系列成果图件(以1:50万比例尺为主),其中部分省市建立了数据库。

1999年以来,在全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开展了以县(市)为单元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调查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截止2009年,共进行了164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的调查与区划工作。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已完成700个县(市)信息系统的集成和综合研究。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陆续开展“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与地下水监测与研究成果汇总集成”、“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监测与研究成果汇总集成”、“上海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与地下水监测与研究成果汇总集成”等项目,形成系列成果和图件。“国家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专项,每年汇总全国主要城市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并编写分析报告。“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从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出发,建立了“影响-状态-后果”模型,并分别建立了调查指标体系。

2001年起,每年发布《地质环境公报》和《地质灾害通报》反映年度地质环境大事件。

(四)存在问题

1、以往地质安全评价尚未形成综合成果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等成果,都是在灾后重建规划时期应急之作,虽然初步形成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也为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尚未形成综合成果,致使我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成果

显示度不够。

2、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现状评价分区尚未开展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一种表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大气候环境评价等,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现状评价分区是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区划的一部分。目前,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现状评价分区尚未开展,评价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分级等都没有开展研究。

3、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尚未建立

由于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刚刚起步,什么是地质环境环境安全还没有提出,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尚未建立。

全国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各地区地质环境不同,国土开发需求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和内容也不相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服务的,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当我们着眼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角度来研究地质环境安全时,应着重于其整体性和综合性。类似地,当我们着眼于从一个省、一个县、一个乡甚至一个村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所需要知道的情况就更加具体、更加细致了。因此,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需要假以时日进行深入的探讨。

4、重大地质安全事件形成条件复杂,不确定性特征突出

通过地震极震区中存在房屋震害率低的现象,提出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的“安全岛”作为工程建设基地和场址的重要论点。通过汶川地震中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惨重的事实,开展地质安全与水土保障程度评估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都是从重大地质安全事件研究入手的。

但是,由于控制和影响重大地质安全事件形成条件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重大地质事件形成机理尚需要进一步认识。因此,本项研究工作也具有一定风险。

总之,地质环境安全有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不论是概念的统一,构建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的改进,还是评价的标准化,地质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一)目标任务

在总结前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地质环境典型区,建立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为国土规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阶段目标任务:

第一阶段:2010年

收集整理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或承载力评价成果,开展国内外文献研究,梳理评价的主要指标和评价方法,建立区域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的初步框架,结合国土规划的需求调研,研究提出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分区的初步工作流程,研究编制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方法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2011-2011年

梳理和筛选重大地质环境安全事件和问题,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建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宏观评价指标,制作

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概况 (1) 二、项目起止时间 (1)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1) (一)立项依据 (1) (二)立项背景 (3) 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6) (一)“安全岛”评价 (6) (二)地质安全评价 (8) (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 (15) (四)存在问题 (16)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18) (一)目标任务 (18) (二)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20) 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20) (一)技术路线 (20) (二)技术方法 (22) 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24) (一)具体实施方案 (24) (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27) 八、预期成果 (28) (一)预期总成果 (28) (二)年度成果 (29) 九、主要实物工作量 (30) 十、质量保证 (31) 十一、组织管理 (33) 十二、2010年经费预算 (34) 十三、专用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78) 十四、单位资质情况 (81)

一、概况 1.项目名称、承担单位 项目名称: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承担单位: 2.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 计划项目名称: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二、项目起止时间 1.项目起止时间2010年~2015年 2.项目所属计划项目的工作周期:2010年~2015年 三、立项依据和背景 (一)立项依据 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重要依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依据,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国际上,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环境安全的概念并进行了专门阐述,并著文提出“重新定义安全”。之后,《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约宣言》等重要文献中都强调了环境安全概念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环境安全概念和地位、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关系、全球环境安全的模型与评估、国家

地质勘测报告地质环境评估及生态保护建议

地质勘测报告地质环境评估及生态保护建议地质勘测报告 地质环境评估及生态保护建议 一、背景介绍 地质勘测是对地质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报告旨在对某特定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建议。 二、地质环境评估 1. 地质条件 经过现场勘测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包括山脉、河流、沉积物等地貌特征。其中,山脉地带出现了多个断层和褶皱,地层变化较大。 2. 水文地质状况 该地区水文地质状况较为复杂,包括地下水位深度、水源稳定性等因素。我们建议在进行相关工程之前,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勘测,并采取相应的水源管理措施。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根据地质情况和历史灾害记录,我们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 据分析结果,该地区存在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包括山体滑坡、地面 塌陷等。为保障安全,需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 三、生态保护建议 在对地质环境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生态保护建议,以 确保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规划 根据地质环境评估结果,建议编制相关的生态规划,明确生态保护 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2. 植被恢复与保护 为防止土壤水源流失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议在开发过程中进行植 被恢复和保护。选择当地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植物的引种和绿化工作。 3. 水资源保护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建议加强监测和管理,合理安排水量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污染。 4. 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 对于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建议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并 制定相关的预警与应急响应计划,确保人员的安全和防灾工作的及时 响应。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指一份以科学、系统、全面地评价地质勘查项目的可行性并 给出建议的报告。在国家加大对资源开发的力度之下,的需求也 越来越多。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报告编写的目的和意义 编写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地质勘查项目的可行性,明确项目的可行性,制定科 学合理的方案。报告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勘查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方法,通过预测、 分析和比较等手段,从各个角度出发权衡利弊,确定可行性,以 此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可靠的方案。 2、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报告是对决策 者和管理者对项目决策和管控的重要参考。报告通过详实准确的 数据和清晰的思路,为了提供有力的依据,使决策者和管理者在 领导和监督各个环节时更为确切、详细、全面。

二、报告编写的基本流程 编写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立项和前期调研。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内容、目的和研究范围。针对需要研究的地域范围、资源勘察目标以及所需要的数据等进行前期调研。同时,还需确定团队人员,分别确定任务和责任。 2、数据分析和处理。这个环节是对前期所调研整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并加以解读和分析。整理的资料和数据一般包括矿产资源资料、地质环境资料、人民生活资料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 3、方案分析和设计。在这个阶段,报告编写者需要综合前期的调研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可研性方案的设计和分析。同时,针对各项风险和影响因素,进行可行性的评估。报告需要明确各项方案的预算、资金流向等。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 (一)评估范围确定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有关规定: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情况确定。 结合本矿山的特点,针对矿山开采对周边可能影响的范围,本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潜在地质灾害(滑坡)和土地资源破坏,确定本次方案编制的范围为矿山采矿活动最大的影响范围。依据开发利用方案,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成果分析研究,根据矿山分布范围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沟谷的分布及发育程度、矿山布局、采矿影响范围等向外扩展到有可能遭受影响的自然灾害,确定评估区范围。 AA有限责任公司X石灰石矿属于生产矿山,结合矿体分布区域并参照分水岭及开发设计影响范围综合测定评估范围(见附图),划定X石灰石矿评估区范围由7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1.376km2(见表3-1)。该区基本包括了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区域,同时,矿业活动可能影响到的人居环境区域也涵盖其中。 表3-1 评估区范围坐标 (二)评估级别确定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 1、评估区重要程度 1)、评估区内居民居住分散,常住人口在200人以下;

2)、矿区附近有乡村公路,无主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 3)、评估区内无自然保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分布; 4)、无重要、较重要水源地。 5)、采矿破坏灌木林地。 综上所述,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附录B“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评估区为较重要区。 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如下: 1)采场矿体位于地下水水位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政策涌水量小于3000m3/d,采矿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中厚层状结构为主,岩溶裂隙发育一般,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厚度小于5m、稳固性较差,采场边坡岩石浅表较破碎,土层薄,坡顶存在少量危岩,局部可能产生边坡失稳; 3)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区构造较简单,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较不发育,断裂对采场充水影响小。因此,该矿区工程地质属简单类型;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多、危害较大; 5)设计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6)矿区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对高差较大,有大量的顺向坡,地形地貌为较复杂类型。 综上所述,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附录C.2“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矿山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 3、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根据《AA有限责任公司X石灰石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采矿许可证,设计矿山规模为200万t/a,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表D.1“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生产建设规模属大型矿山。 4、评估级别的确定 评估区重要程度为较重要区,矿山建设规模为大型水泥用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附录A“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表3-2),评估级别确定为一级。 表3-2AA有限责任公司X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为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具有开采 某种矿产资源的可行性而编制的报告,其包括了地质调查、经济 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本文将介绍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流程及其相关要素,旨在帮助有需要的人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 二、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是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其主要目的 是了解勘查区域地质情况以确定其潜力和可采性。地质调查应包 括野外地质调查、钻探调查、岩石化学分析等多个方面。在野外 地质调查中,需要对矿种的赋存状态、矿化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进 行详细记录与描述。在钻探调查中,主要通过钻孔获取地下的岩 石样本,进一步分析矿质和地质条件,确定矿床性质。在岩石化 学分析中,可以通过对岩石成分和结晶矿物的分析,对矿床进行 进一步的分析。

三、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是指对勘查区域内矿产资源开采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这一环节可以细分为市场分析、资源储量评估、成本估算和 收益评估多个方面。通过市场分析,可以了解矿物品种、市场需 求等信息,从而预测市场前景。资源储量评估则是对勘查区域内 矿藏的总量和开采量进行估算。成本估算则需要综合考虑开采、 加工、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并进行计算。收益评估则考虑到销售 收益、产权转让收益等各方面,并综合考虑现实利益因素,评估 矿产资源开采的经济效益。 四、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勘查区域内矿产资源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影 响进行评估。其主要所包括环境基线调查、环境风险评估、环境 管理方案和监测计划设计几个部分。环境基线调查的目的是对勘 查区域内环境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并为之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 测做好准备。环境风险评估是根据勘查质量,综合考虑矿床性质,选取合适的采矿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环境管理方案是为 提高矿山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而编制的具体行动计划。监测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背景介绍 地质勘查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调研工作,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旨在对某地质勘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全面评估地质勘查项目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调研: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该地质勘查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方法。 2. 实地考察:对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质状况、环境特点和社会背景。 3. 数据分析:收集并分析项目相关的数据,进行可行性评估。 4. 综合评价:综合各项评估结果,得出结论和建议。 四、技术可行性评估 技术可行性是地质勘查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本研究通过分析项目所需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的现有情况,确保项目具备相应技术支持。

五、经济可行性评估 经济可行性是地质勘查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取得经济效益的 重要因素。本研究结合项目的投资规模、预期收益和风险评估,分析 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六、社会可行性评估 社会可行性评估主要考虑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社会稳定、资源利用等因素。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评估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七、环境可行性评估 环境可行性评估是地质勘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本 研究通过评估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水质、气候、生态等方面,确保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八、综合评价与建议 在完成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的 研究后,本报告综合评价了该地质勘查项目的整体可行性,并提出了 相应的建议。 结论: 经过全面研究和评估,本报告认为该地质勘查项目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方面均具备实施条件,具有较 高的可行性,对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进一步推进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力和人为活动的作用, 导致地球表层发生破坏、改变或破裂的现象。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 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塌陷等。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频繁的背景下,地质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 的威胁。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报告进行了地质灾害的可 行性研究,旨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可行性研究。首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 文献调研,梳理了地质灾害的分类、成因、发生规律以及防灾减灾的 方法。其次,我们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开展了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 的地质数据,并对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解读。最后,结合数学统计 方法和模型模拟,我们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进行了全面研究。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和成因 地质灾害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其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地质构造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人为灾害则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如开 采矿产资源、修建水利工程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 自然因素的作用,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地质灾害的分类和成 因是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

四、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首先,地震在特定地区有周期 性地发生,而且其发生的规律性也受到地质构造和应力分布等因素的 制约。其次,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更易发生。此外,火山喷发和岩溶塌陷等地 质灾害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与地震和滑坡相比发生频率较低。了 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五、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方法 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发 生环境,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进行预防和减灾。例如,在地 震频发地区可以采取地震预警系统、建筑物抗震设计等措施,提高地 震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和抗震能力;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可以通过筑堤、引导流向、加固山体等手段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不 同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和减灾措施,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 确定合适的防灾减灾策略。 六、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行 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为制定科 学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其次,可行性研究可以评估不同防灾减 灾措施的效果和可行性,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决策提供参考。最后, 通过可行性研究,我们可以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人们对 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I. 简介 本报告旨在对地质勘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评估,以提供对该项目的全面了解和决策支持。本研究报告将从项目背景与目标、可行性评估、风险分析和推荐结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确保对地质勘查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II. 项目背景与目标 地质勘查项目的背景和目标对于了解项目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在本节中,将介绍该项目的背景信息,包括地理位置、资源潜力、市场需求等内容,并进一步明确该项目的目标,以确保对项目的目标和期望有清晰的了解。 III. 可行性评估 可行性评估是对地质勘查项目进行核心评估和分析的主要部分。在本节中,将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行性以及社会可行性进行详细评估,确保全面地了解项目在不同方面的可行性和潜在挑战。 A. 技术可行性评估 技术可行性评估将侧重于对该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和资源的可行性进行评估。通过详细的技术分析,我们将确定项目所需的技术能力和设备,并评估其是否满足勘查的需求。

B. 经济可行性评估 经济可行性评估将对地质勘查项目的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我们将进行市场研究和成本分析,确定项目的预计投资和预期收益, 并进行风险评估,以提供关于该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全面报告。 C. 环境可行性评估 环境可行性评估将对项目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我 们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评估项目的环境风险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D. 社会可行性评估 社会可行性评估将对项目对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影响进行评估。我们 将考虑项目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包括就业机会、社会福利和社区发 展等方面,并提供相应的社会责任建议。 IV.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将对地质勘查项目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挑战进行评估和 分析。我们将详细研究项目在技术、市场、环境和政策等方面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风险管理建议,以确保项目在面临风险时能够 有效应对和管理。 V. 推荐结论 基于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和风险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推荐结论: 1. 该地质勘查项目技术上可行,具备所需的技术能力和设备。

地质勘测项目总结报告某地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与设计

地质勘测项目总结报告某地水土保持工程可 行性研究与设计 地质勘测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背景和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水土保持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与设计,并总结 地质勘测项目的相关情况及结论。该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评估水土保持 工程在某地的可行性,为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的质量和 安全。 二、项目概述 1. 项目地点 该水土保持工程位于某地,地理坐标为XXXX,地形复杂,地质条 件多变。 2. 项目规模 该水土保持工程涉及面积为XXXX,包括山体采石场治理、道路工程、坡面整治等多个方面。 3. 项目目标 通过本次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旨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地质勘测结果

经过对项目地点的详细地质勘测,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 地层分布 项目地区主要由岩石、土壤和沉积物构成。根据勘测结果,我们确定了不同地层的厚度、稳定性及其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影响。 2. 断层情况 在项目地区,存在多条活动断层,这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了挑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降低断层对工程的影响。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通过地质勘测和对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分析,我们对项目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防灾对策和应急预案,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四、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案 基于地质勘测的结果和相关研究,我们提出了以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案: 1. 山体采石场治理 针对山体采石场,我们提出了采石场整治和植被恢复的方案,采用了梯田整治、植被覆盖和地面覆盖等手段,以减少坡面侵蚀、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2. 道路工程设计

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勘查

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勘查 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勘查 一、项目背景介绍 地质勘查是对地下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和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项目的可行性、投资风险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报告旨在对地质勘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地质勘查,获取地下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分布情况,为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具体目标包括: 1. 确定地下资源的类型和储量; 2. 分析地下资源的质量和可采性; 3. 评估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 4. 分析地质环境对资源的影响。 三、可行性研究内容 1. 项目可行性分析: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市场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项目的风险和收益。 2. 地质勘查方法研究:对不同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选择适合项目的方法,并制定勘查方案。 3. 地质勘查实施:根据勘查方案进行地质勘查的实施,包括地质调查、采样、实验分析等工作。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勘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地下资源的相关信息。

5. 结果评估和决策支持:根据分析结果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1. 项目背景介绍:对项目的背景情况进行介绍,包括项目的目的、地理位置、背景资料等。 2. 可行性分析: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市场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项目的风险和收益。 3. 勘查方法研究:对不同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选择适合项目的方法,并制定勘查方案。 4. 勘查实施计划:根据勘查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配备等。 5.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对勘查获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进行说明。 6. 结果评估和决策支持:根据分析结果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的决策提供支持。 7. 总结和建议:对可行性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以上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勘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具体的报告编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希望能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针对某一特定地质勘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报告。本报告旨在对地质勘查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二、项目概述 地质勘查项目旨在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对特定地区的岩矿、地下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以获得与之相关的地质信息及资源储量。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调查区域的选定: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估指标和研究目标,确定合适的调查区域,并确定勘查范围。 2. 地质勘查方法的选择:根据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项目要求,选择合适的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 3. 地质勘查数据的收集:通过实地考察、采样、测量、勘探孔及钻井等方式,获取相关的地质勘查数据。 4. 地质勘查数据的分析与评估:通过对收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综合判断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 5. 经济效益评估:在确定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和预测,包括资源开发潜力、投资回收期等。 三、调查区域选定与勘查范围确定

1. 调查区域选定:根据项目背景和目标,通过综合分析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环境影响等因素,确定调查区域。 2. 勘查范围确定:在调查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目标,确定 勘查的具体范围和深度,包括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岩性、矿产等要素。 四、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手段选择 1. 野外地质勘查:优先选择地质构造明显、地质信息相对充分的区域,通过实地考察、采样、测量等方式,获取大地构造、岩性、结构、变形等关键地质信息。 2. 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查:通过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地震勘查、重 力勘查、电磁法、磁法等技术手段,获取宏观地质信息,并为进一步 的细部勘查提供参考。 3. 钻探与观测:根据勘查目标和要求,采用常规钻探、工程钻探、 岩芯采样、地下水位监测等技术手段,获取更为详细和准确的地质信息。 五、地质勘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 数据收集:通过野外地质勘查、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查、钻探与观 测等手段,获取地质结构、岩性、矿化物质等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揭示 区域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资源潜力等信息。 六、经济效益评估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是自然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给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如何预测、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成为了一种必要而又重要的工作。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及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因地壳运动或构造变形等原因,自然界中发生的对生命、财产和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等。 滑坡是指土地由于地形、地质、气象等原因,导致整个或局部一定斜度范围内的土层运动而形成的地表现象。泥石流是一种混合了岩石、泥土、水和空气的流体,在自然条件下流动并对周围环境造成灾害的现象。地震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地壳断裂而引起的振动现象。火山喷发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火山岩浆和气体向地表的排放现象。 二、地质灾害可行性的研究与意义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是一种通过对地质环境、气象条件、人类 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判定灾害可能性,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的科学工作。它的必要性在于: 1.预测灾害危险性。对地质灾害的可行性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已 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结合地形、地貌、气象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评估未来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 2.制定治理与防范措施。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可行性研究,可以 确定防范、治理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包括加强监测、提 高预测的准确性、加强技术应用等方面,从而掌控地质灾害风险。 3.对社会进行预警与指导。提供地质灾害的预警与指导是地质 灾害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目的。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以及对当 前地质灾害的分析,可以进行灾害预警和预测,及时通知公众和 当地政府进行应对和应急措施。 三、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矿产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在大量开垦领域已经饱和的情形下,有必要开展更为深入的地质勘查,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本次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对地质勘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为其后续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项目概述 地质勘查项目是通过对地质体进行系统观察、采样和测试,以获取地质信息,探明矿产资源的产状和分布规律,为合理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本项目拟选择我国某省的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地质勘查,旨在探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潜在矿产资源的存在与规模。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 1. 市场需求分析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当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于供应量,特别是稀缺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且与不同县市的矿产资源开发情况相比,该地区地质条件较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因此,本项目有望满足市场需求,进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 技术可行性分析 地质勘查项目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地球物理探测、遥感技术、地球化学分析等,并结合野外实地观察和采样测试。有广泛的技术支持,在当今科技水平下,研究如何应用这些技术手段对目标区域的地质信息进行准确获取是可行的。

3. 经济可行性分析 进行地质勘查项目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并在项目周期内维持一定的运营费用,因此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该地区存在较大的潜在矿产资源,投资与回报之间具备一定的平衡性,项目具备一定的经济可行性。 4. 社会可行性分析 地质勘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对于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地质勘查项目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土地破坏、水源污染等。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确保项目同时具备社会可行性。 四、项目风险分析 1. 地质勘查工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2. 项目涉及的资金风险,投入与回报之间需要保持平衡,以 降低经济风险; 3. 项目可能面临一些法律法规变化的风险,需要及时调整和 应对。 五、项目实施计划 1. 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目标、时间节点和资 源投入; 2. 召集专业人员组成项目团队,进行系统的地质勘查; 3.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目标地区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和采样 测试; 4. 分析和评估数据,并编制出详细的地质勘查报告; 5. 根据报告结果,评估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作出决策。 六、项目结论 本次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该地区地质勘查项目的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的物质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非自然性 的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对于地理环境复杂、潜在地质灾 害较多的区域,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了解潜在的危害程度,并制 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本报告旨在对地质灾害可行性进行研究和 分析,为防范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1.1 研究背景 地质灾害是我国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 社会经济稳定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对社会的影响, 需对潜在的灾害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制定科学的防灾预案。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潜在地质灾害的威胁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通过可行性研究,探索有效的灾害防 控策略,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和整理 通过现场调查、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对研究区域的地质、地形、 地貌等基础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还需获取相关的历史灾害数据、气象数据等,用于后续的研究分析。

2.2 风险评估和分析 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潜在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构建综合评估模型,考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暴露度 等因素,对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2.3 防灾预案制定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 和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潜在地质灾害评估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域的潜在地质灾害进行了 评估。结果显示,该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同时滑坡和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威胁。 3.2 风险分析与评价 在潜在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风险分析与评价。通过综合 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得 出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风险等级。 3.3 防灾预案制定

工程地质勘查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

工程地质勘查项目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与分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经济活动(工业项目)决策前的一种科学判断行为。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精确系统、完备无遗的分析,完成包括市场和销售、规模和产品、厂址、原辅料供应、工艺技术、设备选择、人员组织、实施计划、投资与成本、效益与风险等的计算、论证和评价,选定最佳方案,作为决策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类——按用途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容和框架 1、项目投资预算、项目总体投资环境 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2、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 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在国、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与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项目建成投产与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等等。 4、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系统归纳,包括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框架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东省电白县细凹镇银溪村七姑石废弃瓷土矿山地质环境 综合治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电白县自然资源局 编制单位:广东XX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广东省电白县细凹镇银溪村七姑石废弃瓷土矿山地质环境 综合治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负责: 编写人员: 审核: 总工程师: 单位负责人: 编制单位:广东XX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一、项目背景 (1) 1.项目名称 (1) 2.建设单位概况 (1) 3.编制工作依据和参考资料 (1) 4.项目提出的过程和理由 (1) 二、项目概况 (2) 1.建设地点 (2) 2.建设内容与规模 (2) 3.资金投入与来源 (3)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4) 一、项目建设背景 (4) 1.项目区概况 (4) 2.项目的实施与产业规划具有相符性 (5)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 1.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化的需要 (6) 2.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6) 3.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提高了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6) 第三章场址现状与建设条件 (8) 一、场址现状 (8) 1.地点、地理位置 (8) 2.场址占地面积、用地性质 (8) 3.场地现状 (8) 二、建设条件 (9) 1.地形、地质、地震情况 (9) 2.水文特征 (10) 3.气象条件 (11) 4.交通运输条件 (12) 5.其他条件 (12)

7.施工条件 (12)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13) 一、方案设计原则和依据 (13) 二、工程建设规模 (14) 三、工程方案 (14) 1.工程分区划分 (14) 2.方案设计 (14) 3.主要工程措施设计 (15)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18) 一、环境评价依据及执行标准 (18) 1.法律 (18) 2.行政法规 (18) 3.相关标准 (18) 二、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19) 1.项目建设期污染环境因素分析 (19) 2.项目运营期污染环境因素分析 (21) 三、环境保护措施 (21) 1.项目施工期环保措施 (21) 2.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23)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3) 第六章节能、节水措施 (24) 一、节能措施 (24) 1.建筑节能措施 (24) 2.公用工程节能措施 (24) 二、节水措施 (24) 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26) 一、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26) 二、消防措施 (26)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与招标 (27) 一、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