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马与汉朝

罗马与汉朝

罗马与汉朝
罗马与汉朝

前言

衰亡原因之比较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灭亡,都是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是,罗马帝国灭亡是由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奴隶制的灭亡,而汉帝国的灭亡,只是封建社会中由于阶级矛盾激化而使汉帝国灭亡,并非整个制度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衰亡的根本原因是都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奴隶,农民大起义,造成了帝国的灭亡。除了帝国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外部因素在两个帝国灭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与罗马相比,汉帝国虽然也经常面临匈奴人的威胁,但匈奴人最终没能形成灭亡汉帝国的优势,而且在对付强大的外部敌人时,汉帝国显然比罗马帝国更有经验。

汉帝国的灭亡与东汉的黑暗统治和腐败政治,也与东汉后期的自然灾害有关。东汉后期,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豪族势力不断扩张,外戚宦官竞相压榨农民,使农民处境日益恶化:“寒不敢衣,饿不敢食。”五原地区的农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水旱虫蝗风雪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袭击广大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人民只有铤而走险,举行反抗斗争。公元222年,汉朝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游牧部落的侵捞中推出了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这和西罗马崩溃后的情况相似。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各自的社会性质和所面临的形势不同,必然会出现差异性,罗马帝国存在期间,正是蛮族人大迁移时期,蒙古的一个联盟,迫使避难的游牧部落沿入侵欧洲的路线向西行进,他们像前匈奴人那样,以匈牙利为基地向四面八方发起袭击。由于地理上相隔较远,侵略者鞭长莫及,中国南方和印度一样均未受到严重侵扰,中国的北方虽然遭到蛮族的蹂躏,但保存了古典时期的独特文明。另外,由于中国汉政权是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汉帝国时期长期形成外戚宦官独揽朝政的混乱局面。

总之,通过对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比较,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当时两个帝国内部和外部矛盾,认清当时形势。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

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

公元前后数百年间,古代世界并存两个“超级大国”——汉帝国与罗马帝国。

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乃为古代世界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之前百年内,欧亚大陆形势巨变,先后经历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印度孔雀王朝的短暂统

一、中国秦朝的瞬息兴衰;三者都不长久。这三大国解体后,西起地中海、东至中国东海的辽阔的欧亚大陆上,面临着重建世界秩序的大问题。

汉帝国(包括西汉与东汉)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末,灭亡于公元3世纪初,统治中国延续约400年。几乎同时罗马勃然兴起,先是共和国体制,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尊号,罗马成为帝国,直到公元3世纪走向衰落。476年灭亡于蛮族入侵。

汉帝国处于欧亚文明地带最东端。跟西汉同时兴起的匈奴不仅威胁汉朝,而且也威胁河西走廊西域各族。月氏人正是在这威胁下西迁,引起中亚塞种人的迁徙,最后形成贵霜帝国。汉帝国在与匈奴的长期艰巨斗争中终于获胜,公元1

世纪末,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于汉,逐渐转向农耕生活。而北匈奴挥师往东欧,号称“上帝直鞭”所向披靡,在4世纪推动了日耳曼族大迁徙,终于造成西罗马帝国的毁灭。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公元1至2世纪,世界上存在着罗马、安息(波斯)、贵霜、汉四大国,就领土、人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论,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实力空前、旗鼓相当,人口各有五千万以上;而其他两国无法同日而语。(根据《欧洲史》所载,罗马帝国全盛期领土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

本文对公元前后数百年间雄踞世界的汉与罗马两个“超级大国”作比较研讨:

罗马帝国创建于征服,汉帝国创建于统一

罗马帝国围绕海洋,汉帝国以大陆为主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都是开拓型的、重对外通商

罗马帝国的行省制,汉帝国的郡县制

罗马帝国主要继承了希腊文化,汉帝国主要继承了周文化

罗马帝国多民族多文化,汉帝国汉民族与汉文化占绝对优势

罗马帝国亡于日尔曼等蛮族,汉帝国则制伏匈奴

罗马帝国创建于征服,汉帝国创建于统一

汉跟罗马两大帝国,都是在战争中产生的,但是罗马帝国表现为武力征服,而汉帝国则表现为武力统一。

罗马帝国的广大版图,是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而得。早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作为一个城邦把本城和周围的人当作“公民”、把战败后与罗马结盟的拉丁人、意大利人当作同盟者;到公元前227年在西西里建立行省时,又把西西里人当作臣民。共和国晚期,拉丁人和意大利人都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行省数目大为增多。罗马帝国正式形成后,保持了共和国时期的传统。罗马国家是征服者,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行省臣民是被征服者,行省是“罗马公民的财产”。行省的城市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待遇,通常享有地方自治权;行省城市居民的地位略与同盟者相当,处于臣民与公民的中间状态。公元1至2世纪,罗马公民权逐渐授予行省更多的居民。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每个自由民都得到了公民权;但这时罗马帝国已处于军阀统治下,公民权已无多大意义,且还成为一种负担(如公民有从军作战的义务等)。

汉帝国则是秦帝国的继承者。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并没有使秦国百姓获得高于六国人的特权。秦代民众都称为“黔首”,并无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差别。

汉高帝刘邦原本是楚国人,率领义军攻入关中推翻秦朝,又靠关中的支持打败东方的项羽,终于在关中的长安建都。刘邦既没有也不可能把楚人当成“征服者”、把秦国百姓和其余各地人当作“被征服者”。在汉朝境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等都是“编户齐民”。编户是都编入户籍,齐民是地位齐一。编户齐民既不象罗马公民早期那样有参政特权,也不象罗马行省臣民那样被排除于政治权利之外。汉帝国的百姓分处于不同的“爵”级:低爵者只能为民,高爵者就可当官。尽管绝大多数有爵的“齐民”仍只为民,但在原则上,爵级作为阶梯,对于“齐民”开放。因此,汉帝国的建立,对于各地的编户齐民是统一,而非征服。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都是开拓型的、重对外通商

罗马帝国是在希腊化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继续向外(特别是向地中海西部迦太基等地区)大肆扩张;汉帝国则是在秦帝国基础上,继续向外(特别是向西域等地区)大肆扩张。

古代东、西方之间,逐步开拓了重要商道,即“丝绸之路”——汉帝国与西方的交通命脉。公元前2世纪以前,只有葱岭以西一段业已打通,而葱岭以东中国境内一段却尚待开拓。公元前138年,奉汉武帝之命,张骞出使月氏国,中途却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归还。公元前121年、119年,霍去病、卫青率领汉帝国军队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使匈奴远走漠北;这时张骞又奉命出使乌孙国(在今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司马迁《史记》把张骞两次出使称为“凿空”,正因为他首次走通了空前的道路。

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东段,据《汉书·地理志》,有两条分道。“自玉门、阳关(今敦煌西)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傍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北波(循着)河(指二山以北诸河)西行,至莎车(今新疆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今新疆吐鲁蕃西)随北山(今天山)波河(指今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奄蔡(约在今咸海至里海间)焉”(原作焉耆,误)。这两条道都在天山以南:北道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以北沿塔里木河西行,南道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以南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有河水之地西行。张骞第一次出使,去时从匈奴脱身经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所行线路可能是《汉书》所说的北道;归时“并(傍)南山”,则所行肯定是《汉书》所说的南道。两道都由张骞开通。其实在这两道以外,天山以北还有一条道。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地直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这样,他们就又走通了天山以北的一条道,只是在《汉书》里对这一条道没有作具体记载。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已经到了安息西界,准备渡海(向拜占廷)被安息西界船人劝阻,未能实现。这是汉朝使者在“丝绸之路”上达到的最西点。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帝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在罗马帝国成为贵族豪富们普遍爱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此外,中国的铁器、漆器等也输入西方。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汉帝国。此外,佛教也经由这一大道,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同时传入的还有犍陀罗艺术风格。

除了陆路以外,《汉书·地理志》篇末还记载了一条汉帝国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路很重要,尤其在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时。例如印度(天竺)在汉和帝时曾多次派使节经陆路来中国;到东汉后期西域路断,公元159年、161年,印度使节就改从海路到中国。公元166年,东罗马帝国使节访问东汉帝国,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

汉帝国派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东罗马帝国使节来华,中西方交通开拓了陆、海两“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交流,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是可惜!汉帝国与西罗马帝国都灭亡了以后,中西方交通被长期阻断了。

汉帝国的郡县制,

与罗马帝国的行省制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作为幅员辽阔的跨地区大国,都要划分行政区。罗马广泛实行行省制,汉朝则广泛实行郡县制。二者都由中央委派官员统治地方,有相似之处。但具体说来,二者又有明显区别。

汉帝国承继秦朝的郡县制,有中央直接统治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系统。郡有郡守(后改称太守)和郡一级官员若干人。郡以下是县,大县有县令、小县称县长,各有县一级官吏若干名。官员都由国家任命,并按制度从国库领取俸禄(五铢钱和粮食)。县以下为乡,乡的“三老”是由地方官从当地民众里面选拔的,受命管理本乡,也从国家领取俸禄。汉代中国没有任何自治或半自治的城市。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也名存实亡了。只有在西域这样的边疆地区才没有推行郡县制度。

而在罗马帝国,各行省的情况差别很大,它们所受的待遇也不全相同。例如,对于设在西西里的行省,罗马派一个总督去统率那里的罗马军队,并掌握那里的最高审判权,另外派两名财务官主管财政税收。总督和财务官都是每年一任,他们手下并没有整套的官僚机构。当地的事,仍然由从属于罗马总督的各个小邦自己管理。行省对罗马帝国的最大义务就是向罗马纳税,西西里省的定额是交纳收成的1/10。又如埃及则属于皇帝的私产,由皇帝派总督统治。总督和财务官等高级官员由罗马人担任,人数很少,他们有一批希腊人出身的官吏和包税人作为帮手。在广大基层,埃及人的原有机构继续存在。公元1至2世纪时,不少行省都兴起一批自治或半自治的城市,各有一片或大或小的土地。总之,在罗马的行省体制中,不同程度的地方自治相当广泛地存在。

这样,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来看,罗马帝国跟汉帝国是难以比拟的。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与汉帝国

罗马帝国多民族多文化,

汉帝国汉民族与汉文化占绝对优势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都是多民族的大国,各有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要地位。这是二者相似之处。但就具体情况来看,两大国在民族构成上差别悬殊。

罗马帝国在政治上,罗马族处于主要地位。罗马族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意大利人不仅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与罗马人关系密切,而且是共同打天下的核心力量;希腊人作为罗马文化的前导者,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罗马人把意大利和希腊人以外的臣民称为“蛮族”,处于异己的地位。罗马民族在帝国政治中无疑占优势,但又存在明显的劣势。首先,他们在帝国人口比例中占少数。据一

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罗马帝国人口约5400万,但罗马族约有600万,只占总数1/9。再说,在罗马帝国中,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是东部各族,有着杰出文化贡献的是希腊族;而罗马族本身,除了在法学上作出突出贡献之外,文化建树并不显著。况且,帝国的“罗马化”程度也不深。帝国东部通用希腊语,是希腊化地区;西部通用拉丁语,才是所谓罗马化区域。而且无论东部、西部,拉丁语或希腊语(除在意大利或希腊外)只通行于政府和城市之中,在广大农村则仍是各地语言的世界。罗马帝国在文化上实际是不统一的,终于分裂为西(拉丁语文区)和东(希腊语文区)两大块,以及一些破碎的小块。

在汉帝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汉族是由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与夷狄各族融合而成的。原来在中原地区华夷杂处的现象普遍,春秋时期还有华夷之间风俗不同、语言不通的困难。可是到战国时期,夷夏之别在广大中原地区基本消失了。例如,中山国本是狄族一支鲜虞人所建,可是从河北平山所发现的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的铭文来看,他们与华夏族已经没有差别了。华夷交融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到了汉朝统称为“汉人”,也就是形成了汉族。在汉帝国,汉族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总数59,594,978人,又记载各郡国的人数。中原汉族居住的各郡人口数字总和,比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人口数字显然高得多。再从西汉早期曾经严重威胁北边的匈奴族来看,“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后来南匈奴内附汉朝,成为汉帝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少。汉族人口在汉帝国占大多

数,这是罗马帝国不能比拟的

汉族不仅在人数上是国家主体,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主流。先秦的灿烂文化和汉代文化一脉相承。汉武帝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思想来维护国家统一。这就更不是罗马帝国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了。

西罗马帝国亡于日尔曼等蛮族,汉帝国则制伏匈奴

浅析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

浅析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 共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清末至今,中国大规模移植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已持续了百余年之久。罗马法是西方现代私法的源头,中国很多自西方移植的法律都可以溯源至罗马法。土地制度在罗马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私法范畴,不仅形塑了当代的很多私法制度,也对古罗马的经济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考察罗马土地制度的发展轨迹,可知马克思所言的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的历程①正是古罗马土地制度的变迁轨迹,这一转变对罗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重大。而在中国汉朝也发生了类似变革,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土地制度实现了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型。分处截然不同的时空之下,却发生了类似的发展运动轨迹,这不得不引人遐思。 比较法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制度和话语其实完全可以承载相同的社会功能。两次相似的制度转型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值得深入思考的相似之处,抑或是存

在某种隐蔽的规律?笔者分析发现,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其实就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的追求是引发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动力。回顾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无论是革命、改革还是治理,土地制度都是其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改革方兴未艾,国家发展理念亦处在变革关头,完善土地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古罗马还是汉朝初年,土地公有制与当今中国颇有相似之处,而当时为提升社会生产力而引发的土地制度变革,理所当然地可以被作为完善当今中国土地制度的借鉴。 一、公有制的主导性:古罗马与汉朝中国的早期地权分布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公有土地的形式包括罗马全体公民所有制和氏族全体成员所有制两种,其公有土地一部分来自于建国之初的氏族土地,一部分来源于对外战争的掠夺。 古罗马起源于城邦,而城邦则又源于氏族联盟。在城邦建立之初,土地属于各氏族所有。在经过氏族联盟建立城邦之后,部分氏族土地归入城邦,这是罗马人民公有制土地的最初来源。而未被划入城邦的剩余氏族土地,则依然保留在氏族之内,维持氏族公有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对比论文

古代世界亚欧大陆两大帝国的“对战” 【摘要】“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分布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公元前后数百年间,古代世界并存两个“超级大国”——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他们的实力空前强大,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两大帝国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战役。在此,我们对两个帝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进行一些对比,来看看两大帝国之间的优劣势。 【关键字】罗马帝国汉帝国对比 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横跨欧亚非三大陆,将整个地中海都括入自己的版图之中,罗马的军事力量在当时的欧洲所向无敌,通过征服的手段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同时悠久的文化底蕴也使整个罗马成为象征欧洲文明顶点的标志。几乎与古罗马同个时代,在遥远的东方,也有着一个同样伟大的帝国——汉帝国,他不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不输于处于大陆另一端的罗马帝国。 在经济上,汉帝国是以农业为主,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汉朝建立之初鉴于民生凋敝,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朝的田租基本维持在十五税一的水平上。作为一个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农业税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汉朝的田赋制度使得农业税收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汉武帝时期国有国营的经济项目众,汉朝的国有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官田,又叫公田,官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井田时代。汉武帝时期是官田扩张最迅速的时期,官田的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屯田,屯田制度在解决军队粮食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是租佃制,将官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收取高额的地租。其二是官办手工业。其三是官办商业,官办商业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是盐和铁的国家垄断,称为榷盐铁。与商业的官办相伴随的是对私人商业的压制,武帝时对商人和高利贷者课以重税,称为算缗。汉朝的这种经济体制是完全受到中央掌控的,虽然缺乏活力,但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罗马帝国最初是由一个城邦发展起来的,奴隶制经济占主体。奴隶暴动经常发生,经济的发展极为缓慢,新技术无法应用。商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还有就是战争赔款。罗马国内的经济制度是和战争相适应的,战争就是一种生产,国内经济与海外战争互相促进,在罗马征服东方的马其顿、希腊和埃及以后,罗马的财富激增。不过这只是短暂的现

文档 古罗马与汉朝

I.《帝国文明》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II.在2009年最值得期待的网页游戏《帝国文明》中,玩家将重返公元1至2世纪的欧亚非大陆展开古罗马,古埃及,古波斯和古中国四大文明的精彩角逐,而在历史上这段时期也的确并存着四个极富盛名的大帝国:罗马(含埃及)、安息(古波斯继承者)、贵霜(突厥)、汉,在当时就领土面积、人口数字、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而论,罗马与汉都大体旗鼓相当,而其他两国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我们可以对罗马和汉作一个比较,看看这两个古代大国有些什么异同。 III.第一,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都是在战争过程中形成的,但是罗马帝国表现为武力征服的结果,而汉代中国则表现为武力统一的结果。罗马国家是征服者,罗马公民在法律上是国家权力的主体;行省臣民是被征服者,行省是“罗马人民的财产”。汉王朝是秦王朝的继承者。秦始皇灭六国时,并没有使秦的人民获得任何地位高于六国人民的特权。秦代中国中的一切自由民都称为“黔首”,没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区别。因此,在汉朝国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都是“编户齐民”。编户是说他们都编入户籍,齐民是说他们地位是一样的。编户齐民既不象罗马公民早期那样有参政的特权,也不象罗马行省臣民那样被排除于政治权利之外。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爵”级之中:有低爵者只能为民,有高爵者就可以当官。 IV.第二,罗马和汉代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跨地区的大国,不可避免地都要划分行政区域加以统治。罗马广泛实行行省制,汉朝则广泛实行郡县制。二者都由中央派官统治地方,具有相似之处。可是具体地说,二者又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在罗马帝国中,各个行省的情况差别很大,它们所受的待遇也不全相同,不同程度的地方自治相当广泛地存在着。汉朝的郡县制则是中央直接统治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系统,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来看,罗马帝国与汉代中国是难以比拟的。 V.第三,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自也都有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要的地位。这是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就具体情况来看,两个大国在民族构成上的区别是很大的。在罗马帝国中,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要地位,但他们在整个帝国人口的比例中只占少数,在帝国东部,通用希腊语,是所谓希腊化的世界;在西部,通用拉丁语,才是所谓罗马化的世界。而且不论在东部或西部,拉丁语或希腊语(除在意大利或希腊外)只是通行于政府机关和城市之中,在广大农村则仍是各地语言的世界。罗马帝国在文化上实际是不统一的。在汉代中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而且汉族人口在汉代中国占大多数,这是罗马帝国不能比拟的。汉族不仅在人口上是国家的主体,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中坚。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和汉代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创造这一文化的主体民族也是前后一贯的。汉代统治者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的思想来维护国家的统一。这就更不是罗马帝国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了。

汉代与古罗马妇女民事法律地位之比较

汉代与古罗马妇女民事法律地位之比较 发表时间:2019-06-10T16:00:58.20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9期作者:赵悦 [导读]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展现。在汉代与古罗马社会,妇女均作为重要的民事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对两个时代妇女民事法律地位进行比较法上的研究,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分析二者的异同,能够考察不同制度下妇女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法律文化。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63) 摘要: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展现。在汉代与古罗马社会,妇女均作为重要的民事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对两个时代妇女民事法律地位进行比较法上的研究,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分析二者的异同,能够考察不同制度下妇女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法律文化。 关键词:妇女;地位;财产权;离婚 一、汉代妇女的法律地位 未嫁谓之女,已嫁谓之妇。妇、女之别即是嫁与不嫁的区别。女子未出嫁时,与父母及兄弟姐妹同住,称为“在室女”;嫁为人妻则为“已嫁妇”;生儿育女后,则“为人母”。 (一)“在室女”的民事法律地位 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伦理思想浓厚。在汉代,在室女一方面要一切唯父命是从,但另一方面,在同辈中年长的女性却又与年幼的弟妹享有不同的待遇。汉代十分重视长幼、尊卑有序的规则。如《二年律令·贼律》规定:“殴兄、姊及亲父母之同产,耐为隶臣妾。”即殴打兄姐的,要被降为奴隶和臣妾。可见法律之维护礼教名分与秩序的功能。 财产权方面,《置后律》规定:“死毋子男代户,令父若母。毋父母令寡,毋寡令女,毋女令孙……”,可见,户主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代为户主,既没有儿子,也没有父母和妻子时,其女可作为户主拥有家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室女的财产继承权。 (二)“已嫁妇”的民事法律地位 在汉初,夫与妇结婚以后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名义上是平等的。《杂律》规定:“诸与人妻和奸,及其所与皆完为城旦舂。其吏也,以强奸论之。”可见,对于不守贞节的男女,双方处罚都很重。到汉武帝时期,随着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夫权在家庭中地位逐渐强化,恪守贞操慢慢变成了对妇女的单方面的要求。比如汉律中规定丈夫与人通奸最严重的“耐为鬼薪”,而妻室若与人通奸,要被处以极刑。关于婚姻的解除,儒家虽然有保障男子离婚权利的“七出”原则,为男子休弃妻子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但是又有“有所取无所归”、 “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的“三不去”原则来限制“七出”,以此维护女性的家庭地位。 财产权方面,汉代妇女对于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可以自由处置。并且在一定情况下,即便已经出嫁,仍享有对娘家财产的继承权。《二年律令·置后令》规定:“女子为父母后而出嫁者,令夫以妻田宅盈其田宅。宅不比,弗得。”此外,在丈夫去世后,妻子也享有财产继承权。《置后律》规定:“其弃妻,及夫死,妻得复取以为户。”可见,已嫁妇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财产继承权的,法律对其也是给予了一定的保护。 妇女在“为人母”后,在家庭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贼律》规定:“……父母告子不孝,皆弃市……教人不孝,黔为成旦舂。” 二、古罗马妇女的法律地位 古罗马家庭制度实行父权制,家长在家庭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家庭都在家父权的控制之下。这种家长权构成了罗马家庭的基础和核心。在这样的家长制下,妇女是没有什么法律地位可言的。但是随着古罗马社会的发展,这种父权制不断地受到了限制和削弱,妇女的法律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妇女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方面。 (一)人身权 古罗马时期,未出嫁的女子完全处于家长的控制之下,基本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完全依附于家父。这一点在女子结婚以后有所变化。古罗马的婚姻制度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有夫权婚姻”到后来的 “无夫权婚姻”,妇女的地位也在一直发生着改变。在有夫权婚姻中,妇女嫁入夫家后,就与原生养自己的父家脱离宗族上的关系,转受丈夫或丈夫家庭的权力支配。无夫权婚姻中,妇女不因出嫁而变更其身份。父权与夫权发生冲突时,父权优先于夫权。在无夫权婚姻中,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受夫权或丈夫父亲的控制,而是仍然归家父控制,在婚姻缔结中的自主权利也逐渐加强。 关于婚姻的解除,在有夫权婚姻与无夫权婚姻中也有所不同。在有夫权婚姻形式下,通常的离婚理由一般是以下几种:妻子通奸、无子或者有重大过失行为。当时离婚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夫权或父权的支配下,离婚对于妇女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即使是丈夫提出离婚,也需要有正当的理由,还需与女方家长进行协商,出于以上种种限制以及维护家庭利益的需要,丈夫一般不会随意就提出离婚,但这一情况在无夫权婚姻的形式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夫权婚姻是以双方的合意为基础的,自然也可以合意而解除,因此离婚之风渐盛。 (二)财产权 在有夫权的婚姻形式下,夫妻财产实行“统一财产制”,妇女一旦结婚,即丧失对原家庭的继承权,继而取得对丈夫家庭的继承权。而在无夫权婚姻形式下,夫妻财产实行“分别财产制”。若妻子为自权人,那么她可以在监护人的协助下,自己管理自己的财产。若为他权人,那么她因劳动所得的一切利益及其他所得,都应归原家长所有。 三、汉代与古罗马妇女法律地位之比较 (一)相同点 1、父权、夫权至上。汉代尊崇儒学,统治者通过儒家“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政治制度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由此形成了夫为主,妻为从的尊卑关系。再观古罗马,在室女的人身自由完全依附于家父。嫁为人妇之后,从有夫权婚姻到无夫权婚姻中,虽然妇女的法律地位逐渐提高,但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父权和夫权。 2、均不同程度上限制妇女权利。虽然汉代妇女和古罗马妇女在人身权财产权享有一定的权利,但相比于男子在社会和家庭中所享有

世界古代史知识梳理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阶段特征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亚洲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从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陆续出现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出现。此后,欧洲希腊、罗马也相继进入奴隶社会,西方文明开始。 第1课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人类起源: 1、科学证实:人类是从早已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 2、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出土于非洲。 3、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大陆的南方古猿学会了制造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标志着人类的形成。是今天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 二、人种的形成: 1、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2、划分依据:根据人的体貌特征。 3、形成的原因:受到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各人种主要分布:黄色人种:东亚、东南亚。 白色人种:欧洲、大洋洲、北美洲。 黑色人种:非洲。 三、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人类最初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说明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父系氏族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占了主导地位,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四、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亚非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又由于位于东方,被称为东方文明。主要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 一.古代埃及: 1、时间:约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国家建立。(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 2、地点: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3、文明成果:金字塔、象形文字、木乃伊。 4、金字塔的功用: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古代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二、古代巴比伦: 1、古代巴比伦文明在亚洲西部“新月沃地”产生。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五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3、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 2、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突破 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象征东西叫的“丝绸之路”和象征中外交流与朝、日及欧洲的往来,而本课的重难点也自然凸现出来,因此,要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就必须让学生认识两汉时期对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认识西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而同时把两汉以前封闭的社会比起来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

东汉疆域图 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叫中“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按要求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其大致走向是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亚洲和欧洲,并且明白这条路线上之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商路上外输出的主要是汉朝的丝绸。)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呢感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两汉政府派兵平息了匈奴的骚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保护往来商旅。) 5、以此为契机,请学生联系自己收集了解的有关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6、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从汉代看罗马

从汉代看罗马 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末,西汉建国。其后双方日臻强盛,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霸主;汉朝也奠定了西逾流沙、东濒沧海的广袤版图,君临“天下”。这两个分处东西、遥相辉映的大国,在人种、语言、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极大,是从全然不同的背景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明。由于两国间缺乏直接联系,汉代人很少有机会目睹罗马制品。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这类文物亦不多见。中国境内发现的约20枚东罗马金币,均出土于北朝及隋唐墓。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绿色鸭形玻璃器,虽应产于罗马,但传入中国的时代已晚于汉。在这类文物中,最重要的实例为洛阳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长颈玻璃瓶,它在深褐、橘黄、绀青、暗紫之不规则的地色中缠绕乳白色线纹,又由于表面有风化层,浮现出闪烁的金黄色光泽,斑驳绚烂,非常美观。这是一件典型的罗马搅花玻璃器,吹制成型。它在汉地出现,会令人耳目一新,惊奇不已。所以《汉书·地理志》中有汉武帝时使人入海市玻璃的记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也说,大秦出产“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对之盛加赞誉。不过洛阳出土的这种瓶子,罗马人本用于盛香水。而中国长期使用熏炉燃香;香水初名“蔷薇水”,始见于五代时。则汉代人可能将这种珍贵的瓶子移作他用,从中亦足觇两国风习之不同。 除了洛阳出土的玻璃瓶外,广州横枝岗西汉墓出土的蓝色玻璃碗也是罗马产品。广州为汉代交通海外的门户,这里的玻璃器很有可能来自海路。汉代海船已能航行至中南半岛甚至印度洋,但尚无远航波斯湾,登上罗马属地美索不达米亚行省的记录。当时汉代的造船技术相对先进。本次展出的公元1世纪罗马战船图石雕,船上站满执盾荷矛的战士,两舷有12 — 14对桨划水,却只在船尾两侧各设一支操纵桨掌握航向。这种做法在欧洲长期使用,直到公元1200年前后,才在尼德兰出现尾舵。而广州先烈路东汉墓出土的陶船,却已在船尾正中装舵,其板叶宽大,障水有力,且安装在专设的舵楼中。尽管它们均不能代表双方之远洋航船的船型,但纵使乘大船出海,汉与罗马的海上运输能力也只能从东、西两个方向到达印度,进一步地往来就要靠间接转运了。 中国出土的罗马玻璃除上述诸例外,新疆楼兰遗址也曾发现过它的碎片。楼兰位于亚洲腹地,这里的标本无疑是循“丝绸之路”来的。提起丝路,人们立即会想起驼铃、商队,以及甘英赴大秦受阻、恺撒穿丝绸衣服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也是当时东西方贸易之主要的商品。可是还应该提到的是,在这条世界上最漫长而艰辛的商道上运输之物,除丝绸外,还有高质量的汉代钢铁制品,即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所亟口称道的“中国铁”。沉重的铁器何以能成为丝路上的商品呢?这与中国早在先秦时已能生产铸铁,汉代又发明了铸铁炒钢的新技术有关。汉代炒钢的夹杂物少,性能优良,从而使中国冶铁业的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公元15世纪以前,铸铁技术并未在中国文明影响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西方使用的铁器多以海绵铁煅打而成。通过丝路,中国始将这一特产与远西的邻人共享。 不过无论通过陆路或海路,汉代均未能与罗马直接接触。已知之汇聚双方文物的遗址均与中国边境尚有一段距离。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南端金欧角上的俄厄,是公元2 —6世纪古代扶南国的一处海港。这里的出土物中有汉代的规矩镜、夔凤镜和罗马皇帝安

罗马与汉朝

前言 衰亡原因之比较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灭亡,都是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是,罗马帝国灭亡是由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奴隶制的灭亡,而汉帝国的灭亡,只是封建社会中由于阶级矛盾激化而使汉帝国灭亡,并非整个制度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衰亡的根本原因是都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奴隶,农民大起义,造成了帝国的灭亡。除了帝国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外部因素在两个帝国灭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与罗马相比,汉帝国虽然也经常面临匈奴人的威胁,但匈奴人最终没能形成灭亡汉帝国的优势,而且在对付强大的外部敌人时,汉帝国显然比罗马帝国更有经验。 汉帝国的灭亡与东汉的黑暗统治和腐败政治,也与东汉后期的自然灾害有关。东汉后期,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豪族势力不断扩张,外戚宦官竞相压榨农民,使农民处境日益恶化:“寒不敢衣,饿不敢食。”五原地区的农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水旱虫蝗风雪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袭击广大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人民只有铤而走险,举行反抗斗争。公元222年,汉朝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游牧部落的侵捞中推出了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这和西罗马崩溃后的情况相似。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各自的社会性质和所面临的形势不同,必然会出现差异性,罗马帝国存在期间,正是蛮族人大迁移时期,蒙古的一个联盟,迫使避难的游牧部落沿入侵欧洲的路线向西行进,他们像前匈奴人那样,以匈牙利为基地向四面八方发起袭击。由于地理上相隔较远,侵略者鞭长莫及,中国南方和印度一样均未受到严重侵扰,中国的北方虽然遭到蛮族的蹂躏,但保存了古典时期的独特文明。另外,由于中国汉政权是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汉帝国时期长期形成外戚宦官独揽朝政的混乱局面。 总之,通过对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比较,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当时两个帝国内部和外部矛盾,认清当时形势。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 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 公元前后数百年间,古代世界并存两个“超级大国”——汉帝国与罗马帝国。 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乃为古代世界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之前百年内,欧亚大陆形势巨变,先后经历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印度孔雀王朝的短暂统

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

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 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以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为中心 清末至今,中国大规模移植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已持续了百余年之久。罗马法是西方现代私法的源头,中国很多自西方移植的法律都可以溯源至罗马法。土地制度在罗马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私法范畴,不仅形塑了当代的很多私法制度,也对古罗马的经济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考察罗马土地制度的发展轨迹,可知马克思所言的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的历程正是古罗马土地制度的变迁轨迹,这一转变对罗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重大。而在中国汉朝也发生了类似变革,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土地制度实现了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型。分处截然不同的时空之下,却发生了类似的发展运动轨迹,这不得不引人遐思。比较法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制度和话语其实完全可以承载相同的社会功能。一两次相似的制度转型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值得深人思考的相似之处,抑或是存在某种隐蔽的规律?笔者分析发现,两

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其实就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的追求是引发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动力。回顾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无论是革命、改革还是治理,土地制度都是其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改革方兴未艾,国家发展理念亦处在变革关头,完善土地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古罗马还是汉朝初年,土地公有制与当今中国颇有相似之处,而当时为提升社会生产力而引发的土地制度变革,理所当然地可以被作为完善当今中国土地制度的借鉴。 一、公有制的主导性:古罗马与汉朝中国的早期地权分布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公有土地的形式包括罗马全体公民所有制和氏族全体成员所有制两种,其公有土地一部分来自于建国之初的氏族土地,一部分来源于对外战争的掠夺。 古罗马起源于城邦,而城邦则又源于氏族联盟。在城邦建立之初,土地属于各氏族所有。在经过氏族联盟建立城邦之后,部分氏族土地归人城邦,这是罗马人民公有制土地的最初来源。而未被划人城邦的剩余氏族土地,则依然保留在氏族之内,维持氏族公有的状态。在古罗马王政时期,土地的氏族公有制依然

罗马汉朝军事实力比较

1、兵员素质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军功鼎盛,主要是因为结束了文景时期一脉相承的修生养息政策,建立了一支职业化军队。相比之下,之前临时征召的乡勇团练战斗力基本等同于农民起义军,农忙时节不打仗,上了战场还要挂念家小,战斗力可想而知。 同理,罗马共和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也已经是职业化军队了,确切地说缘起于格拉古兄弟的平民改革,军事上真正施行则是始于马略-苏拉时期。无论是马略、苏拉、前三头、后三头(前三头的克拉苏和后三头的雷必达有点水,题外话)麾下都有一支极其职业化完全脱离生产生活服役期长达十年甚至更多的身经百战的职业军队。 举个例子,法萨卢战役中庞培在后勤、海军、兵力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落败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临时征召的杂牌军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当时在西班牙的七个老兵军团在手,结果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就兵员素质上讲,罗马军团和汉武帝时期的职业军人相比,应该说还略占那么一点点优势。毕竟汉武帝之前有一个很长的和平时期,罗马那厢打了一百多年的仗基本没消停过。 2、战争规模 以拿破仑时期为分界点,在此之前从没有一场会战的规模超出过“指挥官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外,一场国家战争的结果往往又取决于一两次大规模会战的结果。这种情况在西方最终也是辉煌的顶点就是恩格斯大书特书的奥斯特里茨三皇会战,消亡则发端莱比锡会战,经过其后的几场战争如普丹、普奥、普法、克里米亚之后,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彻底消亡。而这一规律在东方要显得持久一些,一直到清末才渐渐显出疲态。 所以不要以为欧洲自古都是些小打小闹,日本都是村长互殴,中国历朝历付各次战争中主体会战的规模(参战兵力,战场跨度和持续时间)也远没有从小说演义里看来的那么恢弘,当然如果把战争期间一些更接近的斗殴的接触战也算进去那当我没说。这也导致经常会出现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军政超人就左右国祚的情况,例如亚历山大、凯撒、始皇帝、汉武帝、凯撒等。这种情况从自有战争起一直延续到拿破仑时付并不是偶然的: 1)以拿破仑之前东西方各国的生产力而言,无法支持数以十万计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持续数年的大规模多地域的交战,因此拿破仑之前的所有战争即使是跨年战争也都是打打停停,斗殴为主会战为辅,这与自一战以降的现付形态战争相去甚远。注意,这种情况同样适合远隔万里的东方。 2)以拿破仑之前的技术水平,也无法支持大规模现付战争所需要的指挥、通信、后勤能力,直到铁路和电报应用于战争,老毛奇及其参谋部算是第一吃螃蟹的人,从此开创了现付战争指挥系统的雏形。自此之后,再没有诞生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政超人(如果有人把希特勒、毛主席硬往上靠,那我也没办法)

汉朝VS罗马 汉代中国全方位领先欧洲

汉朝VS罗马汉代中国全方位领先欧洲 2009年09月25日15:14北京青年报 汉和罗马东西辉映 -中国著名文物学家精心研究并全方位讲述汉与古罗马文化差异。 -两个文明很多地方是很难比较的,有的是不能比较的,有的是不好比较的。 -中国在汉代的生产、生活方面,不仅领先罗马,而且领先世界。 -哪些方面难做比较 把汉和罗马两个不同的文明放在一起展览,这在咱们国家还是第一次。把两个文明做比较是很难的。在谈到两国文明比较之前,有一些事情应该说清楚。有种观点是,丝绸之路的两端是汉和罗马,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出现这个名称。直到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在地图上还只是一条虚线。据唐朝《大

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的说法是根据马粪或枯骨作为路标,然后进行九死一生的探险式穿越。 丝绸是通过很多的间接的渠道,一站一站的逐渐传过去的。这时候罗马和东汉不是丝绸之路的两端。所以,两个文明很多地方是很难比较的,有的是不能比较的,有的是不好比较的。 首先,不可比较的是社会制度。 罗马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上是奴隶,是奴隶制国家,罗马公民后来一般不参加劳动。而汉代不是奴隶社会,是封建社会。到了东汉中期一个贫苦的农民还能保持差不多有25亩地。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无法比较,就是宗教。汉代人宗教观念比较淡,没有形成一个全国人民共同崇拜的大神。 还有一层不太好比较,有的民族有一些艺术的或者文化上的特殊成就。它是很长的历史的积累,不在这个环境很难出现。比如罗马雕像。西方注重人体美,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人家都是光着身子跑的,这个传统中国没有。而且西方出现了雕塑家艺术家,而汉代以前中国没有这个职业。所以不同的民族在历史过程里形成的一些特殊成就有时不太好比较。 除此之外,一些生产生活的具体领域是可以比较的。但是,我们应把它的背景弄清楚。比如罗马金铜的水龙头阀门,罗马的铅管,还有中国六角形陶管。六边形陶管是下水道,走脏水的,罗马那个阀门及渡槽是供水的,是世界建筑的奇迹。不能据此得出古罗马文化比汉文化先进或落后的结论,因为不能用下水道和人家上水的阀门相比。 在西方学者有一种说法,认为罗马后来的衰落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铅中毒,就是因为铅的水管里铅超标了,以至于使罗马人的智商降低了。如果这个说法有一点成立的话,那么还不如干脆喝汉代的井水更加安全。所以,有些东西的比较还是要慎重。如果是把性质不同的相比较不太合适。 我把汉代和罗马的一些生产、生活方面据我所知做一下比较。 -农业

【易错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试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两河流域地区比较活跃。该“法典”指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汉谟拉比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2.“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上述材料中的“他”是指() A.史蒂芬孙B.毕昇C.阿基米德D.欧几里得 3.2020年元旦刚刚过去。“元旦”所依据的历法,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该历法的基础是 A.古埃及的太阳历B.苏美尔人的阴历 C.中国的夏历D.罗马人的儒略历 4.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下列古罗马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罗马共和国 ②东罗马帝国 ③罗马城邦 ④罗马帝国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5.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帝国对于法学的主要贡献有() ①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②制定《十二铜表法》 ③制定用于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④制定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越小的国家越容易实现民主。”下列能够证实孟德斯鸠观点的是 A.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雅典D.斯巴达 7.古代希腊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下列属于这一地区宝贵遗产的有 ①雅典民主政治②麦加大清真寺③《荷马史诗》④佛教⑤狮身人面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

第三讲 罗马环地中海帝国的形成及其原因

第三讲罗马环地中海帝国的形成及其原因 有一位西方著名的学者曾说过:“如何说明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如何说明罗马帝国的衰落,是历史上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都对此带有浓厚的兴趣。大家总是在思考:罗马原本是一个位于意大利中部非常不起眼的村落,后来竟然发展了一个囊括地中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而这样的帝国自从罗马帝国解体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确实是世界历史上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罗马是怎样从一个小村落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的呢,也就是说,它是怎样走完这一既辉煌而又悲壮的过程的呢?这正是本讲想要阐述并加以探讨的。 一、罗马的崛起 根据传统的说法,罗马创建于公元前753年,经历过罗慕鲁斯等7位国王的统治。公元前509年,罗马结束王政统治而进入共和国时期。不过,即使到这一时期,罗马的力量也很小。它还不过是意大利中部第伯河畔的一个小国,处境十分艰难,随时有被邻国消灭的危险。当时,在它的北边有实力强大的埃特鲁里亚人,在它的南边和东边则有强悍好战的厄魁人和伏尔西人。此外,拉丁人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很复杂、激烈。新共和国的最初100年,罗马人就是在不断地与近邻的战斗中度过后。 到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罗马人在与近邻的斗争中逐渐转入优势。公元前431年,他们战胜了厄魁人,接着又多次打败伏尔西人,夺回被伏尔西人占领的拉丁沿海地区。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还是罗马人和维伊人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一共进行了3次,历史上把它称为“维伊战争”。 经过10年的艰苦作战,公元前396年,罗马人终于用围城的方法攻克维伊城。3次维伊战争不仅使罗马的领土增加了一倍,使罗马的财富有了明显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罗马的埃特鲁里亚之患亦从此消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维伊战争是罗马开始实现其征服世界的宏伟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过一百多年的对外战争,罗马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但罗马并没有将它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被征服地区的各种不同情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依靠各部落和各地区社会上层对意大利进行治理。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保证了罗马后方的稳定。同时,罗马又以建立殖民地来巩固其对被征服地区居民的统治,维护社会的安定。殖民地居民有些由拉丁同盟所遣,有些由罗马直接派出。通过这种方式,罗马人在用“剑”征服意大利不久,很快又用“犁”完成了对它的征服。 罗马在征服意大利以后,继续向西部地中海发展,这就与当时的海上强国迦太基发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曾进行3次战争。因为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而罗马人又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因此人们常常将这场战争称之为“布匿战争”。 公元前216年,罗马指挥官在罗马人民迫切要求罗马军与迦太基军作战的压力下,匆忙与汉尼拔在坎尼激战。当时罗马方面约有8万步兵和6000名骑兵,迦太基方面约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就双方兵力而言,罗马居绝对优势。但汉尼拔这位绝顶聪明的天才指挥家并没有因为人数的劣势而怯战,却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采取两翼包抄的战术,击溃了罗马军队。罗马军遭到了空前的失败,5.4万人被歼,1.8万人被俘,而迦太基只损失了6000人。坎尼之战是西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极好战例,为后来的军事家所广泛重视。 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它的疆域面积十分庞大,版图西起英格兰北部,东至亚美尼亚山区、叙利亚沙漠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达撒哈拉沙漠,北到莱茵河、多瑙河;东西约3000英里,南北约1000英里,包括今日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西)、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西)、罗马尼亚(部分)、希腊、马其顿、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小亚细亚、叙利亚、马勒斯坦、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西欧、南欧、中欧、北非、西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辖人口约5400万,庞大的地中海完全成了“罗马的内湖”。它与我国的汉朝遥相对应,一东一西,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综上所述,罗马的建成并非一日之功,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经受了无数次的考验;它把握了时机,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测试题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湖北名校联考)公元前454年,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经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这一协议( ) A.扩大了古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B.实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上的平等 C.是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 D.适应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 解析:选 A 材料“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说明打破了贵族垄断一切权力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A项正确;材料“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经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体现了贵族政治上的绝对优势,故B项错误;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标志着进入成文法阶段,故C项错误;适应罗马疆域不断扩大需要是万民法出现,大约在公元3世纪,故D项错误。 2.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盖尤斯也在《法学阶梯》中指出“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据此,罗马法学家强调(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诉讼程序的规范 C.法律行为必须亲自履行D.法律形式的完整 解析:选C 题干强调要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没有提及私有财产,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诉讼程序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要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即一切法律行为要亲自履行,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法律形式完整问题,故D项错误。 3.(2019·泉州一模)公元前5世纪中期,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国家最高立法权威“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肯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可见罗马法律的制定( ) A.推动共和政体的确立B.本质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解析:选C 根据所学,罗马共和政体确立的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初,《十二铜表法》颁布时已是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本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B项错误;据材料“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得出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本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 4.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来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