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间接渗透防范机制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间接渗透防范机制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间接渗透防

范机制研究

所谓文化渗透,其目的性大多是不单纯的,以西方文化的渗透为例,其中就大肆的宣扬西方的政治观念、鼓吹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等,以此毒害国人。如“情感教育”,一方面,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自由”的言论,影响了不少人的爱情观、价值观。一方面,在其国内宣扬的却是责任、忠诚等思想,以维护个体家庭的稳定和团结,以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对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一定要理智而客观,要用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模、数量、结构、层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它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培养国际型人才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中更加直接的中外文化交流,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以此推销西方的社会政治理念、民主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即以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腐朽文化,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变成了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场所。

1.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

西方文化的渗透曾被我们称之为“糖衣炮弹”,足可见其隐蔽性,这是西方文化渗透的最可怕特点,让我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沦陷”,特别是学生人群,“沦陷”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例如,西方文化渗透的形式,或以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基金、交流协会等为载体,或以合作办学为载体,很少有人能看清其目的性,更多的人会认为人家是在“帮”咱们,因而“沦陷”其中。其次,西方文化的渗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抨击,利用“小事件扩大化”、利用两国的文化差异,大肆鼓吹自己国家的“民主、文明”等,让人对其羡慕,从而对自己的国家政权产生不满,其目的性就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让更多的国家成为其附属国,好为自己的国家谋求更大的国际利益。如,一些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招摇过市,却不断的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在一些区域“兴风作浪”,带有一定强迫性的与某些国家结为同盟,意图分裂和瓦解一些国家的政权、遏制其经济发展,以确保自己在国际上的“至高”地位。再次,西方文化的渗透涉及的范围极广,大到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小到生活琐事、情感问题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向其他各国人民传播着希望他们接受的文化内容,以达到他们某一些利益目的。

2.西方文化渗透的形式

西方文化间接渗透的形式非常多,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文化渗透形式,第一,网络渗透方式,这是一个包罗万

象的世界,通过网络浏览文章、观看视频节目、游戏等,西方文化的渗透往往隐含在人们的这些活动之中,如不能客观、理性的认知文化的内涵,就会深受其害。第二,影视、报刊、杂志等形式的文化渗透,当学生贪婪的观看、阅读一些作品的时候,其不知一些腐朽的、糟粕的思想就暗藏其中,若不加以分辨就会深受其害。第三,教师宣扬,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崇尚西方文化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在教学中就会有意无意的宣扬西方政治思想、价值观等,会对学生造成较大影响。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渗透的现状思考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的西方文化间接渗透,与通过其它以“直接灌输式”为主体的文化渗透途径相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更为明显的渗透效果,已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予高度警惕。

1.湖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伴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入而兴起的。湖南省中外合作办学始于199年湖南大学美雅国际教育学院的成立。之后的十几年里,湖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相继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办合作项目。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中外合作势头迅猛发展,国际化脚步更加迅速,合作办学的项目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省内已有

十几所高校开设合作办学项目,招生规模达上千人,合作的国家也已达30余个。目前湖南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教育发达的长沙、湘潭等城市,合作的对象也主要是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

2.西方文化渗透对湖南中外合作办学师生的影响

湖南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将国外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学理念带入湖南高校建设当中,为促进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西方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不可小视,特别是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人格还不定性,部分学生还处于迷茫之中,这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会给其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带来极大的矛盾与冲击,很有可能使学生形成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的思想。

西方文化间接渗透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西方文化渗透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使其忘记中华忠义、孝廉等优秀文化传承,变得急功近利、自私狭隘,这种价值观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秩序更加混乱。第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倾销占据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有利资源,使部分人形成不科学、不健康的文化发展理念,影响了我国对优秀文化的传播。第三,

西方文化的渗透破坏了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联盟安排及人才培养方向,降低了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不利于我国高校对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输送。此外,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了一定的愤世、消沉的思想,甚至对我国的基本方针和发展路线产生强烈的质疑和不满,这种盲目的思想理念使其不顾国情、崇洋媚外,以不恰当的方式将西方文化全盘移植到自己的交际圈、社会圈,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渗透的防范机制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良影响,我们应建立积极的防范机制,第一,应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一条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和防范西方文化渗透的办学之路,同时加强高校管理,使西方“糖衣炮弹”的计划落空。第二,适度控制中外合作办学学校规模的发展,对其文化活动等进行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使学生在校园内更多的接触到中、西方的优秀文化,将文化分为优质文化和糟粕文化,打破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局面,使师生能够理性的、客观的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并科学的分析文化的内涵,从而理智的选择文化的接受和传播,使整个校园文化环境更加健康。第三,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修档次,使在校学习

人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有很高的基础,自身能够对不良文化加以正确的辨别和抵制。第四,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和目的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宣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观,他们对于“糟粕”的文化就不会好奇和接受。另一方面,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向学生宣传世界人民的爱国、爱和平情感,让其早日认清一些国家的不良企图,使其能够客观的、理智的看待西方文化,学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五,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使更多的学生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树立爱国、爱民的高尚思想,那么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就难以侵入,西方文化的渗透就能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抵制。在湖南地区,西方文化的渗透对高校建设的影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例如湖南工业大学等学校积极的开展爱国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社会认识观。又如湖南农业大学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觉和发扬,以此防范西方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及处事理念等。由此可见湖南地区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比较关注的,其防范工作开展的也小有成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旧不能放松警惕,放松对“糖衣炮弹”的辨别、防范和抵制。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有其精华、有

其糟粕,我们必须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不能全盘接受、亦不能全盘否定。对于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也应坚持这种防范心态,加强中、西文化交流的科学性,建立共赢的文化交流模式,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保持中、西方的良好交往局面,以国外的优质资源促进我国高校建设发展,同样以西方的优秀文化资源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展,使国与国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模式。

积极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积极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意识文化不断的进入我国。然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活跃,易接受新思想,敢于尝试新事物。尤其对外来的西方的文化感到特别的新鲜和好奇,一般不假思索和鉴别就欣然接受。比如近几年大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节日兴趣极大,每逢这种节日,都要好好庆祝一番,更有甚者期待学校能对这类节日放假。对西方的餐饮更是感兴趣,他们大口吃着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评论美国大片,分享外国电视剧的同时,却往往对自己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感兴趣;他们宁愿在节日选择去吃洋餐,也不喜欢去吃浓郁中国风的饺子、汤圆;他们宁愿看欧美的暴力片、日本的恐怖片、韩国的偶像剧,也不愿看国产的优秀爱国影片。由此可见,西方意识和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大学生们。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我国进行经济渗透,武装威胁和颠覆活动的同时,在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多种形式的渗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他们从思想上,学术上,文化的内容上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无所不入。如在外语学习中,要想理解语言和进行熟练的交流,就必须掌握西方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这些就嵌入在西方的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学习这些语言的我们更容易的接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然后他们大力宣传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使得大学生们对党、社会主义产生怀疑,产生动摇,这是极其不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们几乎手机不离手,用手机看新闻,上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间接渗透防范机制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间接渗透防 范机制研究 所谓文化渗透,其目的性大多是不单纯的,以西方文化的渗透为例,其中就大肆的宣扬西方的政治观念、鼓吹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等,以此毒害国人。如“情感教育”,一方面,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自由”的言论,影响了不少人的爱情观、价值观。一方面,在其国内宣扬的却是责任、忠诚等思想,以维护个体家庭的稳定和团结,以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对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一定要理智而客观,要用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模、数量、结构、层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它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培养国际型人才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中更加直接的中外文化交流,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以此推销西方的社会政治理念、民主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即以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腐朽文化,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变成了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场所。 1.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

西方文化的渗透曾被我们称之为“糖衣炮弹”,足可见其隐蔽性,这是西方文化渗透的最可怕特点,让我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沦陷”,特别是学生人群,“沦陷”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例如,西方文化渗透的形式,或以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基金、交流协会等为载体,或以合作办学为载体,很少有人能看清其目的性,更多的人会认为人家是在“帮”咱们,因而“沦陷”其中。其次,西方文化的渗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抨击,利用“小事件扩大化”、利用两国的文化差异,大肆鼓吹自己国家的“民主、文明”等,让人对其羡慕,从而对自己的国家政权产生不满,其目的性就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让更多的国家成为其附属国,好为自己的国家谋求更大的国际利益。如,一些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招摇过市,却不断的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在一些区域“兴风作浪”,带有一定强迫性的与某些国家结为同盟,意图分裂和瓦解一些国家的政权、遏制其经济发展,以确保自己在国际上的“至高”地位。再次,西方文化的渗透涉及的范围极广,大到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小到生活琐事、情感问题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向其他各国人民传播着希望他们接受的文化内容,以达到他们某一些利益目的。 2.西方文化渗透的形式 西方文化间接渗透的形式非常多,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文化渗透形式,第一,网络渗透方式,这是一个包罗万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探究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探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青睐。它是一种以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外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共同合作办学,共享教育资源、知识和技术的方式,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水平。本文将从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 1、学分互认 学分互认是指国内高等院校和其他国家高等院校在学分转移上的互认,通过已有的课程和学分来达到教育目标和认证标准。这种合作办学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是指两个或更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联合举办学位教育项目,共同管理、监督和拥有该领域教育项目的学位授予权。它的优点是能够加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在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度。 3、独立办学 独立办学指的是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

格的学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积极合作,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二、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1、文化融合难度大 中外合作办学往往面临文化融合的难题。尤其是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中外教学理念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往往会给合作办学带来不同的难度和问题。 2、管理机制不完善 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师生,往往面临着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如何在国际范围内合理有效地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其质量和水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合作办学质量难以确保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师生、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加之相关法规政策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合作办学质量的确保一直是一个难题。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对策 1、完善管理体制

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研究第一章引言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这种办学形式将中外双方的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育服务。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第二章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办学和举办境外校区。合作办学项目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针对某一领域或专业开展的教学合作项目。联合办学则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开设专业,由双方共同制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并由国内外教师共同授课。举办境外校区则是指国内高校在国外设立教学机构,向当地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第三章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以下几种风险: 1. 监管风险: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多样性,相关监管机构难以统一管理,容易导致监管失控、监管短板等问题。

2. 质量风险:由于国内外教育标准的不一致,中外合作办学的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所获得的学位和学历的价值也难以保证。 3. 运营风险:中外合作办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 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的招募、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存 在风险。 4. 文化风险: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冲突等问题,容易影 响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 为了降低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在合作办学之前,应当充分考 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值得信赖的国际知名高校、教育机构 作为合作伙伴,尤其需要关注合作方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质 量保障等方面。 2. 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制度和本地化 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度研究,确保管理制度能够顺利落地生根。 3. 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 作机制,积极发挥双方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 4.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将风险 提前掌控和控制,确保教学过程安全与有序。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冲突融合及创新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冲突融合及创新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设办 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 化水平,还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存在一些跨文化冲突的问题。研究中外 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冲突融合及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跨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育法制等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重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考试制度,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理念存 在很大的差异,容易引发冲突。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这就 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转换,也很容易引发跨文化冲突。 为了解决这些跨文化冲突,中外合作办学需要进行跨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双方应该 加强沟通与理解,对彼此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充分的交流。通过双方的互相理解,可以 找到最佳的教育模式,既能够满足中国学生的需求,又能够符合外国高等教育的标准。应 该加强师资培养和交流。中外合作办学需要招聘有丰富国际教育经验的教师,这样可以更 好地适应跨文化教学的需要,并且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学校还可以 组织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和教育方式。应该注重涉外教育 法制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遵守中外相关教育法规,并建立起互相了解的法律机制,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及时解决。 与此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冲突也是跨文化创新的源泉。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可以 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国际交往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跨文化冲突也促使学校与社会各 界进行深入合作,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课程,为学 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冲突融合及创新研究是重要的课题。通过加强沟通与理解、师资培养和交流、涉外教育法制建设等措施,可以减少和解决跨文化冲突,促进中外合作 办学的发展。跨文化冲突也是促进跨文化创新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 创新创业能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冲突融合及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学术 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外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某些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培养学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背景、合作模式、发展现状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一、历史背景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欧美国家开始向亚洲、非洲等地区传播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开始与苏联、东欧等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合作,引进了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合作,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至今,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合作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的教育项目,由中方学校和外

方学校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 2.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设立的教育机构,由中方学校和外方学校共同出资、共同管理。 3.中外合作办学中心: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设立的教学、科研、文化交流中心,由中方学校和外方学校共同出资、共同管理。 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的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在中方学校和外方学校分别学习一定时间,获得中外两国学位证书。 三、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速和全球教育市场的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截至2021年,中国已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所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涉及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和各个学科领域。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最为常见的形式,涉及面最广,合作模式也最为多样化。 总的来说,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推动世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和灵活化,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中国文化安全之防止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中国文化安全之防止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摘要:在国际交往频繁、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空前活跃、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转换的新形势下,在我国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甚至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家安全。相对经济而言,如果说当前社会发展是我们的“短腿”,意识形态如何抵御“西化”,文化领域如何抵御渗透,则是我们的“软肋”[1]。 论文关键词:渗透,维护,创新,主流文化,文化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一、目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隐忧 1.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愈演愈烈 随着世界交通、电信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愈来愈亲密,交流愈来愈频繁,国际格局也向多极化发展。我国在加入WTO 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基本缓解军事政治对抗、致力于经济科技合作的情况下,对我国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渗透。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改革”等旗号,利用各种能利用的资源和手段,极力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说不清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英语和西方文化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国对外开放,要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不得不学习英语,这好象是不学好英语就不能体现出国际水平。从这方面看,这些年,在国内英语形式完全比国语要强盛的多。家长,学子把狭隘的目光只盯在英语上去看,而国语则变为了一种附属品,英语的考级就象成了度量人才的一个标准。我们被笼罩在英语文化之中,升学、上大学、出国、找工作、评职称等等,都要先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很自然地说着“脱口秀”( talk show)、“肥皂剧”( soap opera)、“绿色食品”( green food)、“背景音乐”( background music)之类的,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就好像这些本来就是中国话,并未想到“外来语”这类概念。[2] 2.互联网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工具及载体 互联网的诞生,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界限,实现了信息制造与传播的瞬间化。但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深度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使得我们对信息的控制力度明显减弱,一些局部和地区性热点问题很容易通过网络扩散为全局性问题,一些小事件也很容易通过网络引发跨地区的连锁反应,甚至被人煽动、利用后发展成恶意事件,使个体矛盾群体化。另外,随着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垃圾信息和不健康信息也在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占据着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利用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网上论坛、跟贴、网上广播、网上电视、电影以及电子商务等散布各种诋毁、我国政党的信息,传播煽动性、破坏性言论和政治谣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文化思维和价值判断。网络难控制、易参与,在缺少传统约束力的情况下,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福建农林 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张志新;罗志雄;庄佩芬 【摘要】本文从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入手,以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出国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影响因素,然后从学术指导、社会文化指导、心理指导三个模块出发,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国内阶段)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方案.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8)011 【总页数】2页(P86-87)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跨文化适应;培养方案 【作者】张志新;罗志雄;庄佩芬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9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要求、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重要办学形式。它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促进对外交流、升级高

等教育办学层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研究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培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合作办学事业持续发展尤为必要。 一、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概念界定 本文将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界定为“国际学生个体内部心理调整、个体与东道国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体与东道国高校相互调整的过程”,三种调整分别称为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心理适应具体指学生情感和认知状态,具体表现为幸福感、对异域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以及能否产生对本国、东道国文化的正面看法并在两种文化的转换中采用整合策略;社会文化适应具体指学生学习东道国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状态,表现为是否掌握东道国文化知识技能、具备与其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学术适应具体指学生与东道国高校学术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学术系统整合指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智力发展,社会系统整合指学生的同伴群体交流和师生交流等,学术适应的结果有完成学业和辍学两种。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 (一)跨文化适应的整体状况 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中已出国学生为调查对象,经调查发现,学生普遍遇到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三类挑战。其中,挑战最大的是学术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次之,心理适应占比较小(17%)。在留学生活中,学生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其次为文化冲击、学习困难和经济困难等。 (二)跨文化适应实践与认知 1.师生关系 90%的受访学生与国外高校教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互动积极的、交流自由的;73%的受访学生认为国外阶段师生关系对其学业、成长的影响很大。 2.社团参与、兼职或志愿活动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产生的背景及动因研究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产生的背景及动因研究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指本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教学、科研、 人才培养等活动,共同办学并颁发学位。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在近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中 不断兴起,具有重要的背景和动因。 一、背景: 1.国际化的需求: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的需求。学生希望能够接 受国际化的教育,培养国际化的竞争力。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水平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2.资源优化利用:高等教育资金、师资等资源有限,合作办学可以有效地优化资源的 利用。国外合作伙伴能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研究平台和优质的师资力量,使本国高等 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3.教育质量提升:合作办学模式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能够使本国高等教育机构更好地借鉴和改进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和学 生学习质量。 4.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也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通 过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办学,学生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教师,开展学 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入交流与互鉴。 5.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许多国家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给予了政策支持和鼓励,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 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动因: 1.资源互补:合作办学能够实现资源的互补,促进优势资源的共享。国内高等教育机 构可以通过合作办学与国外合作伙伴共享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 质量。而国外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合作办学来分享中国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丰富和提 升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国内需求的增加:国内高等教育人口在快速增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合作办学可以 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满足国内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3.提高教育质量:合作办学模式能够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外合作伙伴能够通过引 进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材,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或学术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活动。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本文将从合作办学模式的背景、形式、特点和挑战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成为了各国高校发展的趋势。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国内资源不足、专业不全、师资不足等问题,通过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可以互补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2.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求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高校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办学的方式扩大在国际教育市场的份额,并提高学校在国际间的声誉和影响力。 二、形式 1.办学模式的种类 2.合作层次的不同

合作办学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和非学历教育合作办学两个层次。学历教育合作办学是指两个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学 历教育项目。非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则是指两个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职业 教育培训、短期培训等非学历教育项目。 三、特点 1.双方资源的互补性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实现合作双方在师资、课程、教学设备等方面 的资源共享与互补。外方合作伙伴通常能够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技术, 而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则能提供土地、基础设施等各类资源,双方通过合作 可以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 2.培养质量的提高 3.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挑战 1.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解决双方合作中的师资问题。一方面,国内高校需 要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教学经验的高水 平教师;另一方面,国外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培养具 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籍教师。 2.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双方合作办 学项目的教学质量应该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历的有效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述评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述评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与中国高校进行了合作办学,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教育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本文将对中外合作办学 进行研究述评,探讨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随着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与中国高校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了 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涵盖了各 个学科领域。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多样化的合作形式。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合作形式也愈加多样化。除 了传统的合作办学项目外,还出现了跨国办学、项目合作等形式,丰富了教育资源的供 给。 2. 合作办学项目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纷纷选择与中国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开设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文科、理工、医学等多个专业领域,满足了不同学 生的需求。 3. 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效果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让中国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也为国外学生提供了到中国留学的机会。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也为推动中国 教育国际化作出了贡献。 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参与主体众多,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导致 一些项目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一些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设施条件等方 面存在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分互认存在问题。由于中国和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合作办学 项目的学分互认存在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毕业学分认定带来了困扰。

西方文化渗透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分析

西方文化渗透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分析 作者:翟屿潼 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4期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技术优势,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渗透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隐蔽性、煽动性、目标确定性。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维活跃和流动性强的群体,从而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和目标。当前,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汇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在意识形态制度机制、队伍建设、阵地管理上下功夫,从而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进行有效防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性。 关键词:西方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策略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间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众多不确定性,人口结构呈现出深刻复杂的变化,现行的国际秩序正在进入瓦解与重构。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世界正在孕育着一种新格局、新模式,也需要面临新工业革命、新的全球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一些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各种方式向中国肆无忌惮地宣扬“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不断诋毁、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性不足,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认识,危害大学生思想健康和成长成才。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现状及特点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松过对我国经济上的制裁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西方一直將中国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曙目的辉煌成绩,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坏我国国际形象,借口阻碍和打压我国经济政治发展。2020年,西方国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新冠肺炎疫情污名化中国,捏造事实,将疫情暴发的责任“甩锅”给中国,抨击我国社会制度,抹杀我

论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及对策

论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及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教育国际化重要途径。基于中外合作办学兴起的动因分析,深入指出了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有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中外合作办学;动因;问题与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应运而生。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平台,引进和输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中外联合培养,是合作办学教育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国际化的教育模式能够克服原有的教育体系弊端,使得教育改革更具灵活性。但与此同时,在合作办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解决国外教育资源的融合性与适用性,切实提高合作办学水平,依然是有待破解的难题。 1 中外合作办学兴起的动因 1.1 顺应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与管理模式,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相对较高的学费标准也能给高校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对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也大有裨益。 1.2 符合国家教育的多元需求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利用中外合作培养的优势,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涉外知识、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外向型经济需求,符合国家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与趋势。 1.3 缓解教育的供需矛盾 近年来,国内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二是劳动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高层次”文凭倍受青睐;三是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彰显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诉求。在自有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愈发突出。相比较而言,国外高等教育拥有大量优势资源可供输出,能够提供更多的求学选择,因此,从一开始,合作办学教育便备受追捧。 1.4 满足外方的经济利益诉求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资源相对富余,愿意从经济利益考虑,

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风险防控探究

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风险防控探究 作者:汪昊任春雯王金鹏甄诚 来源:《大学教育》2022年第03期 [摘要]中外高校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已经走上了高水平发展的快车道。我国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防控与管理依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结合国外高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方法与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现阶段实现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并探讨该体系在我国高教领域运用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高等教育;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248-04 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由于涉及中外双方,它所面临的风险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是不完全一样的,而这些风险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结构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果中外合作办学中现存或潜在的风险不能及时地被风险管理者发现并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就会直接对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乃至高校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我国,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机构的数量逐年增长,涉及的学历学位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可见中外合作办学覆盖范围之广与受重视程度之高。但在实现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一部分风险会在发展中不断显现,中方与外方合作办学的教育资源相匹配的程度缺少双方合作沟通后的改善;在合作办学中,学科的结构、专业的方向、区域的布局等,仍需要双方通过前期更为充足的准备而避免产生风险;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过程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 一、高校风险防控的演进与发展 全美大专院校行政事务官员理事会与普华永道于2001年发布了《高等教育全面風险管理策略》[1],其中定义了风险以及20个风险驱动因素,介绍了风险管理和监控的一些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到校园管理中。与此同时,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也开始倡导英国高校引入风险管理,并撰写了关于风险管理的报告[2],文中详细介绍了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和一些应用案例,特别是逐一列举了高等教育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种类。2003年,美国大学风险管理和保险协会撰文[3]阐述了高校施行风险管理战略带来的收益,以及应该如何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在2004年提出了内部控制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文简称ERM框架)[4-5],此框架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被全球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及应对 措施 [摘要]介绍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经营管理问题、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和德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不久,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指示精神,以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领的中国大学校长一行于1979年11月赴美国考察,揭开了中外高等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沿海地区合作的数量大大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已经开始起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300个,覆盖了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夕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诸如上海、北京、山东、扛苏、辽宁、浙江等省市,这种发展趋势符合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 切需求。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合作办学的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电气信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等。 近年来,我国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向高层次、宽领域发展。国务委员陈至立还代表中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这是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签署的第一个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标志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达到了— 个新层次。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和应对举措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问题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合作者大部 分是国外二、三流和名气不大的院校,其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