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作者:杨玉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网络学院

制度建设2010年第9期字号:【大中小】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解释了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含义,分析了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即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政企混合型,并探讨了三种管理体制的共性和区别。

关键词: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比较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含义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而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必然需要一定的活动规则以约束、规范成员的行为,体制也就应运而生,所以,“体制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约束其行为规范的框架”。管理与体制的结合构成管理体制,它是指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对管理经验总结归纳,并排除某些细节做出的理论抽象和制度建构的基本框架、特征的概括及其主要运行原则的总和。

具体到开发区来说,由于开发区建设离不开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企业和一些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所以,从参与主体的角度界定,开发区管理体制就是指参与开发区建设的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企业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权限、法规制度等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

根据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参与主体,尤其是政府和企业的参与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企业主导型管理体制和政企混合型管理体制三种类型。

(一)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

所谓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就是由开发区所在地政府或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开发区进行管理,强调政府在开发区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政府权力的强弱,又可以分为政府直管型管理体制和政府授权型管理体制。

1.政府直管型管理体制。政府直管型管理体制就是由开发区所在城市的政府全面、直接负责开发区的各项管理工作。虽然所在城市政府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或开发区办公室,但其职责只是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处理开发区的重大问题,监督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审查监督建设规划的制订、实施及政策的执行情况,并不直接参与开发区的管理。开发区的各种管理仍由原行业或主管部门负责。

由于这种管理体制只是旧体制下管理模式向开发区的延伸,因此有利于城市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开发区的发展格局与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保持一致。但正由于它基本上还是采用原来政府组织管理体制中的条块管理模式,开发区管委会的权力较少,不利于开发区的创

新和试验,有悖于建立开发区体制创新的初衷。

2.政府授权型管理体制。政府授权型管理体制是由所在城市的人民政府授权组建专门的派出机构──开发区管委会,由开发区管委会自行设置各种行政管理部门,并享受所在城市的市级各管理部门权限。开发区管委会受所在城市人民政府委托,对新区的行政、经济等事务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在开发区内的城市规划、土地审批、建设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财政税务、工商行政、出国审批等方面享受市级管理权限,全面实施对开发区的管理。尽管管委会对区内事务行使市级管理权限,但在工作上要受原市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

这种管理体制与政府直管型管理体制相比,最大特点在于开发区管委会的权力不同。在政府直管型管理体制中由于开发区管委会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因而具有很强的政府功能,但也因此事实上削弱了这一组织的功能,相应地各职能部门依然把持着对开发区的有效管理。而开发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受政府的委托或授权从事开发区的建设与管理,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管理权限,有利于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各职能部门避免了双层领导的局面,也避免了各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从而有助于办事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开发区的相对独立地位,使原城市主管部门对其控制力相对减弱,开发区有可能脱离原城市的发展规划而独立发展。这一方面加重了因其只能依靠自身积累而起步建设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新区与原城市争夺资源、人才,导致新区扩张而旧城区衰落。

(二)企业主导型管理体制

企业主导型管理体制又称无管委会管理体制或公司型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主要是以企业作为开发区的发展者与管理者,通过设立独立的经济贸易开发总公司来具体规划和管理开发区。经济贸易开发总公司作为经济法人,其职能一是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二是承担部分政府协调职能,如土地开发、项目招标、建设管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和规划管理等职能。由于开发总公司作为经济法人,不具备社会管理职能,所以开发区的各种社会性和行政事务仍由城区政府统一负责管理,其他管理事务还是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来行使,开发总公司直接向所在地政府负责。

企业主导型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是开发区管委会由一个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实体担任。这一实体名义上有管理权,但实际上并不能行使完全的行政管理,仅在其中起一定的协调作用,其主要职能在于对一个区域进行开发和经济管理,开发区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的职能则由原城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行使。

这种管理体制因机构精简,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管理机构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管理机构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开发区的建设与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开发机构通过资本积累扩大经营规模及领域。但由于开发机构作为经济组织,缺乏必要的政府行政权力,从而影响管理能力的发挥;由于开发机构是一个企业,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会利用各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可能偏离开发区应有的定位和职能,使这种体制作用的发挥有一定局限。

(三)政企混合型管理体制

政企混合型管理体制是介于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之间的一种管理体制,也可以说是采用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来运作的一种管理体制。根据开发区管委会与发展总公司的关系,政企混合型管理体制又可以分为政企合一型与政企分离型两种具体的管理体制。

1.政企合一型管理体制。政企合一型管理体制就是在开发区管委会下设立一个发展总公司,管委会负责决策和其他服务性职能,发展总公司负责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发展总公司是经济实体,但管理上仍具有很强的行政性质。管委会和发展总公司在人员的配置上相互混合,管委会主任和发展总公司总经理通常是一人兼任。这种管理体制下,管委会的管理具有双重性,不但行使审批、规划和协调等职能,还负责资金的募集、开发建设等具体经营性事务,发展总公司很少有决策权。

这种管理体制的设立有助于发挥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及发展总公司的经济职能,在开发区建立初期对开发区的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发展总公司基本上没有自主决策权,随着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开发区管委会不但负责宏观的决策,还要负责具体的微观管理,权力的过分集中降低了管理效率,也容易造成政企不分,使总公司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政企分离型管理体制。政企分离型管理体制就是管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来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不直接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把重点放在协调和监督方面;开发区的总公司和专业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权和企业的经营权相互分离。这种管理体制,又可以分为管委会与总公司并存、管委会与专业公司并存、管委会与联合公司并存、管委会与中外合资公司并存等四种类型。

这种管理体制体现了“小政府、大企业”的原则,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也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来弥补开发区本身的不足,发挥企业的经济职能,这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开发区的经营、建设和管理。但这种管理体制不适合在开发区初建时使用,因为政企分离,就很难集中有限的人、财、物用于开发区的建设;且在开发区初期阶段,在开发区管理手段不科学、配套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难以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易于分散开发区的建设力量。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的比较

(一)三种管理体制的共性

1.各管理体制都离不开政府。可以说,任何一种管理体制都是在政府的指导、重视下形成的,因此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介入各类管理体制的程度有深有浅,但开发区的建设,包括管理体制自身建设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政府的指导。

2.在各管理体制运作中,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具体实施机构。这一机构是开发区的重要实施者,开发区的规划、建设、项目招标、管理等都需要它作出决策,只是具体实施者因管理体制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3.各管理体制所承担的使命基本相同。开发区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扩大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另一方面是进行体制创新,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经济体制、传统政治体制的新路。

(二)三种管理体制的区别

1.政府作用的程度不同。按政府在实施中的作用由大到小排列,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中政府的作用最大,其次为混合型管理体制,最后为企业型管理体制。当然即使在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中,由于存在政府直管型管理体制和政府授权型管理体制,所以政府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直接是政府的开发活动,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在开发区的延伸,虽设有开发区管委会,但它仅起协调、监督作用,并无实质性的权力;后者则是由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发区管委会直接行使在开发区的规划、建设、招标等职能,具有实质性权力。在企业主导型管理体制中,政府的作用不在于开发区经济事务,而在于行政、社会性事务。在混合型管理体制中,政府的作用则由于政企合一或政企分离而不同。

2.开发实施的主体不同。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中,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是开发主体,尤其在政府直管型管理体制中,各职能部门开发责任责无旁贷。在政府授权型管理体制中,实施的主体是开发区管委会。在企业主导型管理体制中,实施开发职能的是开发机构(经济法人);而在政企混合型管理体制中,管委会、开发公司都在起作用,只是存在着二者对经济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的分与合的不同管理而已。也就是说,当开发区的发展已度过最初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初步阶段后,随人口的增加,行政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应运而生,相

应的行政管理、社会

服务等职能增加时,需要有关主体的参与,而不同管理体制中的具体实施主体不同。

3.实施效率不同。开发区的建设效率决不能否定政府的作用,也决不能认为只要政府参与就降低了效率。这需要具体分析。在建设效率上,尤其在开发区建设初期,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参与事实上为开发区的快速建设、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但当开发区建设已步入其运行轨道后,这种结构必然由于老城区政治体制的局限而阻碍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体制的创新。与此相反,在实施企业主导型管理的类型中,从其发展轨迹看,由于一开始就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发挥其“看不见的手”作用,所以,人员、机构精简,有利于效率的提升。但当开发区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相应地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事务就不是一个企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不利于效率的提升。

4.建设的条件不同。在开发区建设中,之所以可以由一个公司成功运作,其前提是开发区一般离老城区较近,开发面积不大,甚至就是老城区内的一块“飞地”。在靠近老城区的局部范围内各种公共基础设施齐全,如各开发区投资商普遍要求的“六通一平”借助原城区设施就可基本满足。与上述条件不同,有的开发区上百平方公里,远离老城区,在这种条件下由开发公司独立开发是不现实的,因为它不可能完全承担硬件建设的额外费用,也不可能由其完成如此大范围内的行政与社会管理事务,因此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就成为必然。由此看来,某一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在某一地域的成功并不等于放在另外不同条件下也会同样取得成功,亦即开发区运行的外部条件成为各地选择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因素。

干部管理制度

干部管理制度 (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规范集团公司管理干部选拔、考察、聘任、问责,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管理层、集团公司部门中层、二级企业管理层、二级企业部门中层管理人员。 二级企业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的人事变动要及时提交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三条管理干部的层级划分 第四条管理干部选拔、组织考察和聘任原则: (一)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二)恪尽职守、开拓进取原则; (三)务实创新、民主集中原则;

(四)权责对等、效益优先原则; (五)综合评价、群众公认原则; (六)公平竞争、择优选拔原则。 第五条管理干部晋升原则 (一)必须和岗位的要求结合起来。晋升必须严格考评,有业绩支持,有能力评估,并根据公司发展计划,按岗位编制配备。 (二)职位空缺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公司内部员工;能积极培养人、有继任/储备人才的管理干部优先考虑晋升。 (三)一般不跳跃提升,只有特别有能力的管理干部方可破格提拔。到集团公司总部工作的管理人员,有五年以上一线工作经验者优先。 第二章选拔方式 第六条管理干部选拔方式: 管理干部选拔原则上推行竞聘上岗,并经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程序。 第七条竞聘上岗的基本程序 (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管理干部空缺或任职期满等情况,编制管理干部竞聘方案,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二)竞聘者报名; (三)对竞聘者资格审查; (四)符合条件竞聘者参加公开竞聘演讲; (五)竞聘演讲后进行民主测评;

(六)依据民主测评及年度综合评价考核结果,初步拟定聘任侯选人。 第三章组织考察 第八条考察管理干部,要按照选拔聘用条件和不同职位要求,全面考察德、能、勤、绩、廉,尤其要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第九条考察管理干部,应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全面、准确了解考察对象的表现。 第十条考察管理干部的基本程序 (一)由集团公司党委(或二级企业党总支委)和人力资源部(或综合办公室)组织考察组,对候选人考察。 (二)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情况。 (三)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主要领导交换意见。 (四)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提出聘用建议,向公司报告。 第十一条对选拔任用的管理干部,考察后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并归入个人档案。考察材料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内容包括: (一)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主要特长。 (二)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第四章研究决定

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阜政发[2009]20号 【发布部门】阜新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04.13 【实施日期】2009.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阜政发[2009]2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直各单位: 为促进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稳定各级财政收入来源,按照国家和省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市政府决定对我市现行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一、完善市县(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我市在下放县(区)部分企业的情况下,基本维持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市本级与县(区)收入的财政管理体制,保证了各级财政的既得利益,对市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其体制弊端不断显现。一是我市现行的财政管

理体制是全省唯一未实行分税制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公平竞争,给税收的混库、串库和抢拉税源行为创造了条件,影响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稳定。二是影响了市本级与县(区)收入的均衡增长,不利于城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政策效益未达到最大化。三是与国家和省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一致,不利于各级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在继续贯彻执行国家、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我市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十分必要。其具体作用是: 1.有利于调动县(区)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分企制”调整为“分税制”,把市本级绝大多数企业下放到县(区),有利于增大县(区)政府培植财源的空间,激活县(区)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促进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严格按属地纳税,使市县(区)共同关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共同培植税源,共享企业税收增量,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 2.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 按税种划分收入,有利于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结构的兼并、重组、联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为企业改革提供有利环境。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利于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及企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3.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合资、联营、股份制企业相互交叉,经济成分日益复杂,企业隶属关系模糊,市与区之间,区与区之间混库、串库、争拉税源现象不断发生,扰乱了税收秩序。建立较为完善的财政管理体制,有利于规范税收秩序,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二、调整范围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发布日期: 2004-05-29 谢维和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析我国近年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从这一角认识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任务,是很有必要的。 一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第一、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它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这一管理模式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吻合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较好地利用教育资源,维护教育活动的有序性,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更进一步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机决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等等,同时也给予了其对所属各级政府教育管理权限的决定权。其二,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的法人实体发展。 第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过去,学校的办被完全看成是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也完全纳入了中央的计划调控之中,由形成了政府作为唯一的举办主体的现象。对于有效地贯彻势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无疑给予了体制的充分保障。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政府在财政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同时也限制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和发展教育。近年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 告 目前,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约、高效、创新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统计表明,我省各类开发区在全省0.8%的土地上,实现了52%的利用外资,45%的进出口,24.6%的工业增加值,13.8%的税收,解决就业人员245万人。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但是,最近许多开发区反映,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我们向145家省级开发区(原批准开发区63家,新核准设立的开发区82家)发出了调查问卷,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情况进行了摸底。同时,对40多家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济南、威海、烟台、济宁等市外经贸局对本辖区内的开发区也提报了基本情况。总的看,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问题之一,管理体制不顺《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98]7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XX]78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管委会。管委会作为同

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管委会可自行设置内部机构,不搞上下对口,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内设置工作机构。开发区中层干部由管委会实行聘任制。从调查调研情况分析,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省政府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原批准设立的63家省级开发区中,15家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区合一,体制和机制基本沿袭了政府的管理办法。其余48家实行独立管委会的开发区中,21家没有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的权力,工作机构由上级单位或部门委派,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所在地政府雷同,开发区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职能,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新核准设立的82家开发区中,9家没有设立开发机构,21家仅设立临时开发办公室,从不同部门抽调3-5人,难以承担开发区的建设任务。从145家省级开发区的调查问卷中反映,68家开发区管理人员属于事业编制,103家没有内部中层干部任免权,中层干部由当地组织或人事部门选派,111家没有自主用人调配权,需要的管理人员由当地人事部门调配。问题之二,职能权限不到位《办法》和《意见》规定,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区内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出口业务等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投资项目的申报和审批;负责组织实施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

怎样完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怎样完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就是对企单位金运动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的过程,并处理单位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中,财务管理制度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我国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后,经济全球化及我国“与国际接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决策环境日益复杂,经营风险日益加大,我国要在世界经济浪潮中上占有一席之地,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控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那么,怎样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缺乏严肃性 首先,财经法规、纪律、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有部分地区存在法制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处理财会问题不讲程序、流程、手续,财经纪律松驰、违规违纪现象突出,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处理问题仅凭习惯经验。其次,财务工作存在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缺乏严肃性,经常有“主管领导调走,财会人员调整”,造成了清理不完的乱账等现象。最后,有个别部门对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专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不按规定办理财政票据的核销手续,管理不善。诸多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完整性,往往流于形式。 2、资产管理不规范,存在隐患 (1)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存在安全隐患。 在现实的管理中,有些部门没有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有的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互串岗位和干私活等,财务监督小组监督工作不到位,力度不足。大额支出或超预算开支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公款私存现象较为突出,设立“小金库”或账外账,这种现象成因复杂,且有蔓延的势头。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当前,存在财务分析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账务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脱节,致使资产存量不实,虚增收入和利润,虚盈实亏,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调拨、处置,以及对外出租出借等手续不全,未按时进行自查、项目手册应办未办,并造成资产管理混乱无章。 3、预算管理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预算编制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这些资金都没有发挥相应的功能。部分人员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作茧自缚”,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对编制采购预算的重要程度不够,编制工作重视不够,因而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态度,形成了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

财务管理体制.doc

财务管理体制 一、财务管理主要原则 1.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国有独资企业组建的公司,则是国有资产的最大增值化。 2.企业运营资金总成本最小化,促进企业内外资金充分合理流动,提高奖金使用效益、效率。 3.企业财务管理实行撏骋涣斓肌⒎旨斗止す芾頂体制。 4.企业财务管理,体现行业、区域、所有制特征,遵循国家财税、会计法律法规,也要注意吸引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并与国际财务惯例逐步接轨。 5.企业财务具有可控性,促进财务管理与企业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相吻合,通过必要的财务手段鼓励、支持、扶植、限制、禁止下属企业财务行为,使其运作在预定的发展轨道上。 二、财务机构设置 1.母公司级 (1)设立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部门,如财务部、审计部、融资部、投资部、财务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 (2 中心。 (3)财务机构由公司财务副总经理统一分管负责。 2.子公司级 (1)子公司一般仅设置财务部。对较大规模的子公司还可增设审计、地区性结算中心。 (2)对规模较小的子公司不单独设立财务机构,仅设立不少于2名的财务岗位,附设于公司行政部(秘书处)。 3.分公司、工厂级 (1)分支机构可以设立财务部,主要侧重核算和成本控制。 (2)分支机构亦可由上级公司总部财务部单独立帐,进行内部核算。 4.关联企业、协作企业 参照核心企业财务规章制度设置财务机构。 三、财务人员任用 1.母公司财会人员,尤其高级财务主管,必须由资深财务专家担任,精通管理会计、责任会计、成本会计、投融资运作、资本市场等。 2.母公司财务部长为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任免。 3.对下属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 (1)企业群体内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的财务主管和高级财会人员均由其上级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员推荐、审查,由人事部门审批并办理有关手续; (2)会计人员的工资、人事关系和岗位职务任免级划归母公司,由母公司派遣和考核,负责对全体财务人员的培训、业务指导; (3)会计人员定期向上级财务部门述职;

镇机关干部管理制度(修订稿)

***镇政府机关干部管理制度(定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促进机关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增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参照县委《关于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精神,综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学习及工作纪律制度 第二条机关干部须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全年政治理论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两万字。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不得少于三篇,调研文章不得少于一篇,干部每年自费订阅“一报一刊”。 第三条严禁在公务活动中滥用权力,以权谋利或其他营私舞弊行为发生。 第四条严禁参与赌博或任何赌博性质的活动; 第五条除特殊情况外,严禁在工作期间酗酒或借工作之机在村组吃喝。 第六条每周的例会和各类业务工作会,需汇报的工作情况和学习资料必须会前充分准备。开会时所有参会的干部不得迟

到、早退、接打电话和做与会议无关的事。 第七条镇干部要主动服从机关统一调配,并按时参加各种会议、集会和劳动。 第八条所有干部必须保持电话畅通,随叫随到,因关机造成工作延误,按机关考勤制度对待。 第九条严禁干部、职工在上班时间打扑克、下棋、上网打游戏、聊天等,发现一次扣工资100元、情节严重者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第十条包村工作组必须保证每周有3天以上时间深入村组,全面了解、掌握各村组在农业生产、社会稳定、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工作。 第十一条机关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作好记录并及时处理,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汇报。 第三章机关工作人员的考勤制度 第十二条机关工作人员考勤主要由日常出勤、会议出勤、值班出勤和突击性工作出勤(临时交办工作、各种集会、劳动)组成。 日常出勤,机关工作人员每天早晨8:20前到一楼大厅签到后统一做操,未签到仍在单位上班的按迟到对待,上班迟到、早退1小时的每次扣款20元,迟到、早退1小时以上按旷工对待;凡旷工者,每天扣津补贴50元,并罚款50元;月旷工累计3天 - 2 -

工业园区管理方案计划体制和运作机制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研究课题组组长:课题组组长:陈积康牵头单位:牵头单位:经贸局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新碧镇当前的缙云工业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园区开发步伐,是建设“四型缙云”,加快撤县建市进程的有效举措。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已成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制约因素。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近期组织有关人员就进一步完善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一、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缙云工业园区是我县最具区位地理优势的发展平台,也是我县承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阵地。(一)、发展基本情况缙云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00 年 6 月至 2003 年 3 月,属新碧镇镇管园区,规划面积 530 亩;第二阶段是 2003 年 3 月至 2006 年 3 月,提升为县级工业园区,成立新碧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负责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规划面积包括新碧镇、新建镇、城北乡两镇一乡六个区块共 24.97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6.2 平方公里;第三阶段是 2006 年 3 月开始,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 4.16 平方公里。 2005 年底,

到缙云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9 亿元,完成开发 1.94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75 平方公里。共有协议入园企业 87 家,开工 87 家,投产 79 家。工业总产值从 2002 年 3.5 亿元上升到 2005 年的 20.4 亿元,年均增长 79.96%,税收从 2002 年的 960 万元上升到2005 年的 4256 万元,年均增长 64.28%,初步形成了以五金机械、摩托配件(电子仪表)、建材制品、灯管等为主的主导产业。2006 年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 30 亿元,实现税收 6000 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46.7%和 41%。(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工业园区开发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已对工业园区的发展造成了束缚,影响到园区的正常开发、建设和管理。目前,新碧工业园区现已开发范围内共有两个平行的行政主体,即工业园区管委会和新碧镇政府,在当前的体制下,存在管理“两张皮”和权责不清的现象。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城镇建设职能不清。目前园区的规划几乎包括整个新碧镇范围,理应承担所在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但从行政角度讲,新碧镇的城镇建设主体是镇政府。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导致事实上的主体缺位,双方都难以承担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同时由于工业园区与乡镇的定位不同,相互缺乏有效衔接,规划上存在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工业园区范围内的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与园区路网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总述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 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 教育管理体制 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

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近年 教育管理体制 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学等等,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举办主体多元的走向,并呈现出逐渐深化和扩大的趋势。其次,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同一也逐渐走向分离。过去,在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中,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由政府任命的学校领导基本上都是同一的。如今,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体制外不同的举办主体,而学校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便带来了三者之间的分离和差异。这有利于更好地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教育,有利于调动办学者的积极性,但它同时也向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难度。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转变 这里所讲的“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分别指的是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教育及总的数量,和社会各个层面在上述种类和质量方面对教育的需求。这一走向表现为:社会的教育需求逐 教育管理体制 渐从完全由政府提供的教育供给的约束和控制中分离出来,并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教育供给本身也呈现出多元的状况。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利益主体,有了相应的利益驱动和约束,成为教育需求的现实主体;而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招生及毕业分配制度等改革,也使得教育,尤其是非义务阶段的各种教育,与人们的自身利益有了内在的联系,并促使个人在教育需求上有了更为实际和主动的选择。 总之,上述三个走向基本上是围绕着改变过去教育管理权限高度统一和过度集中的现象而展开的。而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职称职务制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对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目录 论文摘要 (1) 一、XX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状分析 (1) 二、开发区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现实矛盾与冲突 (2)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开发区管理体制 (3) 参考文献 (8)

对XX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 创新的思考 内容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并对存在管委会制度竞争,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等创新路向关键词: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我国的开发区是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建立起来的,然而,开发区诞生30年后,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开发区所处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来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所建立的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区必须不断的微调其发展目标和运行方式,实现其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一、XX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状分析.......................................................... ..................................................... 二、开发区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现实矛盾与冲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开发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而首当其冲的是管理体制上存在的矛盾和突出。 (一)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主要是行政主导模式,通过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的形式来进行运作。但目前管委会的地位缺乏法律依据,尽管人们习惯于把管委会看作是一级“政府”,但实际上我国行政机构设置序列中并没有开发区,在法律上也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关于开发区的法律体系。尽管可以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颁发开发区管理条例等地

政府机关干部职工日常管理制度

---------------------------------------------------------------范文最新推荐------------------------------------------------------ 政府机关干部职工日常管理制度 一、财务管理制度。 (一)机关各部门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及财政、物价部门规定的项目范围、标准收取各项费用,不得擅自增加项目、调整范围或标准收费。 (二)机关各部门所有经费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各部门实行零帐户管理,只设报帐员,单位备用金3000至5000元。所收预算内外资金(包括自筹资金、经营服务收入、其它收入、暂存款收入等)必须当天内缴存财政过渡账户,严禁坐收坐支,帐外设帐、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等违纪现象发生,否则,将追究单位负责人及经办人的责任。严禁挪用财政资金和违规报销各类票据;严禁任何人以集体名义向镇机关以外的单位借款私用和收取赞助费。 (三)各类收入必须使用统一的正式票据,否则,一律视为白条收费。坚决杜绝收费不开票和白条收费,一经发现,严格按”收支两条线”有关规定处理。 1 / 29

(四)严格支出程序,各种支出必须先请示领导同志后方能开支,经办人注明支出事由。财政所负责人审定票据,分管领导签署意见。镇长审定报销,书记审签得五人汇签制度。或经办人填写好报审单,写明开支事由后,由财务负责人,再由分管领导审查签注意见,最后由镇长审定签字是否报销。 (五)费用的管理 1、办公用品。机关所需办公用品,必须经党政主要领导批准后,由财政所统一采购,领用人员必须签字,该由县采购中心采购的必须上报。 2、水电费。各单位工作人员,应厉行节约,做到人走灯灭,闭门关水,违者处当事人5元/次罚款。 3、会议费。各单位要本着精减会议的原则,尽量少开会,开短会,会议期间可根据情况发会议补贴(标准是村干部10元/人,组干部5元/人)。 4、招待费。政府及其各部门接待来客,原则上在机关伙食团就餐,严格执行接待标准,实行对口接待;确需在外接待的,必须请示主要

现行财政体制对区经济的影响

现行财政体制对区经济的影响

浅析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行财政体制对桥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体制是指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原则和形式。由于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人们通常把预算管理体制习惯地称之为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制定是与当时地方经济的发展相适宜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市对区财政体制,在保基层政权运转、保社会稳定、保公教人员工资发放、支持地方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但是,随着时序的变迁,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管理体制也与时俱进和变化的新经济形势谐拍共鸣,相应作了多次调整和完善。研究财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完善和规范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努力缓解区财政实际困难,是目前财政部门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根据《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的通知》(办字[2008]82号)和《关于邢台县、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邢市财预〔2008〕42号),目前市对区实行“统一征收、比例分享、超额奖励、小税留区”的财政体制。按照该体制规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收入仍执行原体制,即“统一征收、比例分享”。一般营业税下划到区,按属地征收分别缴入区金库,省分享10%,区分享90%;金融营业税缴入区国库,仍作为省级专享收入。一般营业税区分享部

分增量实行分段分成。当年增幅10%以内部分,市与区按基期年比重分成;增幅10%-20%之间部分,提高区分成比重20个百分点;增幅20%以上部分全部留区,环比计算。市应分成部分通过年终结算由区上解市财政。小税种超基数部分,市与区实行定比分成办法,市级与桥东区分成比例为4︰6。市分成增量财力,由区财政通过财政结算上解市财政。 二、现行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一)县(市、区)域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县(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制约 近年来,在多数县(市、区),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工商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能力增长艰难,成为其财政增 收难的重要原因。1.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县(市、区)域企业的发展难度增加,从而制约了县(市、区)域企业对县级财政收入贡献能力的增长。2.在县(市、区)域范围内,税收贡献能力比较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比较少,即使有若干这样的国有企业, 县级财政也很少能够参与其税收分享。就桥东区而言,区位劣势制约桥东经济发展,直接导致税收流失和经济增长乏力。具有邢台“牛城”之称的桥东,具备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裕的企业经济资源。但近年来受历史因素、宏观政策、产业结构等影响,桥东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桥东区的经济发展也长期受此掣肘。一是发展空间受制约。桥东区辖区面积仅有33.87平方公里,占

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走向

————————————————————————————————作者:————————————————————————————————日期: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总述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 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 教育管理体制 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重点开发区管理模式优化探究 【第一章】我国经济开发区管理机制探析绪论 【2.1】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2】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第三章】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现行管理制度分析 【第四章】创新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系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国家级开发区管理形式创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节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自全国各地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以来,各个开发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区发展环境,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创新实践,使得开发区的体制始终保持活力,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成为开发区取得巨大成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各个模式各具优势,也面临不同的挑战。同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均保持了开发区体制机制的精髓,即精简高效。这不仅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的作用。各开发区在体制

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没有最优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本节将通过对目前我国开发区现有模式和成功经验的梳理,探寻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可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 结合不同开发区的功能及地区背景环境,地方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制度创新实践,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已走向多元化。在实践中,大致形成了管委会、区政统筹、企业管理三种基本管理模式。管委会模式是我国开发区最初体制创新的产物,也是目前我国开发区最普遍采用的体制模式。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开发区一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后,管委会模式出现分化,部分开发区仍坚持管委会模式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部分开发区在管委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区政统筹的一种新模式;另外,企业管理模式也在第一批14个开发区中出现。 (一)管委会模式 管委会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在总体组织框架上,管理委员会是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关,而非一级人民政府,主要行使当地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职能;管委会模式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体制的区别是所在市委派出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的资金管理;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是合理的资金流动。因此,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的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报告为信息用户的决策提供较强相关性的信息,因此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在财务体制管理中占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笔者对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几种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并对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提出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发展的思路及财务报告体系改革思路。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现实选择;财务报告体系 Enterprise financial control system research Abstracts: The financial control goal is the enterprise manages finances the activity to hope the realization the result, is appraises the enterprise to manage finances moves whether reasonable primary standard. Establishes the reasonable financial control goal, all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he financial control activity is enterprise's fund management; Guaranteed the enterprise normal operation is the reasonable resource flow. Therefore, financial control in particular fund management into business management activity important constituent; The financial report provides the strong relevant for the information user's decision-making information, therefore our country financial report system reform hold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management. Through to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control research author several kinds which exists to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academic circles about the financial control goal viewpoint proposed own view, thought the enterprise value maximization is Our country Enterprise financial control goal reality

机关干部管理制度

※※镇机关干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为了加强镇政府机关管理,切实改进干部作风,充分调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年初的工作目标,真抓实干,奖优罚劣,特制定《机关干部管理制度》。 第二条基本原则:干部实行线上工作与驻点工作相结合,工作任务与工作业绩相结合,责权利紧密挂钩,严格实行制度管人,鼓励争先创优。 第三条机关干部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财政所全体干部职工,其他站办所干部职工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制度 第四条干部岗位责任目标考核细则分“线上工作、点村工作、作风建设、中心工作、民主测评”五项,与工作津贴挂钩,具体细则附后。 第三章学习制度 第五条为了贯彻中央决定和省、市、县委精神,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讲三树”的教育活动,中心小组每季度学习一次,由分管领导结合上级精神确定学习主题,中心学习小组成员围绕主题认真讨论发言,并做好学习笔记。 第六条干部学习每周一次,由分管领导组织,内容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修改党章、党和国家的现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经济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及工作业务知识。 第七条鼓励干部自学和撰稿。每名干部要自备专项学习记录本,党委书记将对干部的学习记录及会议记录本不定期查阅。鼓励干部参加自考和各类专业培训,凭文凭或合格证报销学费;鼓励干部在市以上党报党刊上发表正面宣传报道。所发稿件按照市级100元、省级200元、国家级500元的标准奖励干部。干部进行再教育学习,并取得提高一级的文凭。大学本科,每学年奖励1000元,最高不得超过3000元;专科每学年奖励800元,最高不得超过1600元;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一次性奖励2000元,取得专科学历一次性奖励1500元,都不得另行报销学习费用。干部自学取得中级职称的,奖励500元,高级职称的奖励1000元,但不得报销学习费用。 第四章考勤制度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得研究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组长:陈积康牵头单位: 牵头单位:经贸局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新碧镇当前得缙云工业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得关键阶段。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园区开发步伐, 就是建设“四型缙云”,加快撤县建市进程得有效举措。通过几年得努力,我县得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存在得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就是体制机制上得缺陷,已成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得一个制约因素。根据县委、县政府得部署要求,近期组织有关人员就进一步完善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一、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得问题缙云工业园区就是我县最具区位地理优势得发展平台, 也就是我县承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得主阵地。 (一)、发展基本情况缙云工业园区得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 2000 年 6 月至2003 年 3 月,属新碧镇镇管园区,规划面积 530 亩;第二 阶段就是 2003 年 3 月至 2006 年 3 月,提升为县级工业园区,成立新碧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负责工业园区得开发、建设与管理,规划面积包括新碧镇、新建镇、城北乡两镇一乡六个区块共 24、97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6、2 平方公里; 第三阶段就是 2006 年 3 月开始, 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 4、16 平方公里。 2005 年底, 到

缙云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9 亿元,完成开发1、94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75 平方公里。共有协议入园企业 87 家, 开工 87 家, 投产 79 家。工业总产值从 2002 年 3、5 亿元上升到 2005 年得 20、4 亿元, 年均增长 79、96%, 税收从 2002 年得 960 万元上升到 2005 年得 4256 万元,年均增长 64、28%,初步形成了以五金机械、摩托配件(电子仪表)、建材制品、灯管等为主得主导产业。2006 年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 30 亿元,实现税收6000 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46、7%与 41%。 (二)存在得主要问题随着工业园区开发得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得问 题逐渐显现,尤其就是管理体制等方面得问题,已对工业园 区得发展造成了束缚,影响到园区得正常开发、建设与管理。目前,新碧工业园区现已开发范围内共有两个平行得行政主体,即工业园区管委会与新碧镇政府,在当前得体制下,存在管理“两张皮”与权责不清得现象。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就是城镇建设职能不清。目前园区得规划几乎包括整个新碧镇范围,理应承担所在范围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但从行政角度讲,新碧镇得城镇建设主体就是镇政府。因此,在具体得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导致事实上得主体缺位,双方都难以承担城镇基础设施得建设 任务。同时由于工业园区与乡镇得定位不同,相互缺乏有效衔接, 规划上存在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得浪费, 如工业园区范围内得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与园区路网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二就是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