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常规 (2)

(一)灵活分组,明确分工 (2)

(二)提供有利讨论的场所 (3)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3)

(一)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兴趣 (3)

(二)要巧妙指点,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3)

(三)要学会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 (3)

(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

1、培养小组集体,形成共同奋斗目标 (4)

2、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4)

3、发挥团队的力量 (4)

三、要合适的评价和鼓励 (4)

(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5)

(二)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5)

参考文献 (6)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地

进行小组讨论

陆秋逢 07秋小教

内容摘要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它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教学改革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觉得要在小学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小组讨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要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二、要培养良好的讨论。三、要合适的评价和鼓励。

关键词:小组讨论合作常规讨论习惯评价鼓励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又是“活动单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而小组讨论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它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实践证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学习中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因此,探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要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来操作:

(一)灵活分组,明确分工

首先,在课前或课上,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如可以把学生分为合作讨论小组(一般由四个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或由学生自由组合,(即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小组)等。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二)提供有利讨论的场所

相对来说,单人单桌单列的课桌椅排列,用革命的眼光看,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这样的“活动场所”未免过于“戒备森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合作学习。我对学生课桌椅的重组煞费苦心,我认为由“秧田式”变为“品字形”或“圆桌式”,这样可以拓宽了信息的多路传递和反馈途径,促进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

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一)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兴趣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小组讨论之前,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黑板跑了》的第一课时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讨论题:“安培为什么会把马车车厢后壁当作黑板呢?”要求学生根据此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也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要巧妙指点,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我常采用的讨论形式有三种:①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作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他同学将其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补充,得出完善的答案,再有小组长归纳。②辩论式:组长负责,按步交流,组员提出不同意见,并说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由组长综合归纳。③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的见解,由小组长归纳。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激发学生交流、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到知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要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利用学生自私的一面,创设这样的讨论环境:“讨论出的结果可是你们组的秘密,千万别让其他人听见了!”这样几个人在讨论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头凑在一起,声音放轻,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别组听见了,从而减少了小组间的相互影响,也确保了热烈有序的良好课堂气氛。并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发挥出最佳效果。

此外,还要加强激励机制。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学会表达。必要时可要求写出发言提纲,相互了解对方的看法,特别是对于组内那些平时发言机会少的学生,教师就更要深入到小组中,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加以激励,使他们也有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创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自发形成的,需教师精心培育。

1、培养小组集体,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在小组讨论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这样,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促使学生乐于合作。

2、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汇报讨论

成果,开头词一般应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教师评议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小组讨论成果的价值,突出对合作意识的评价,突出对小组成绩的肯定。教师通常可这样说:第几小组表现出色。比比,哪一小组的方法更多、更好。

3、发挥团队的力量。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与个人学业成绩挂钩,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体现合作的乐趣。可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优秀生答出奖1分,后进生答出奖2分。这样可让优秀生主动帮助后进生,使之共同成长。

三、要合适的评价和奖励

好的小组评价能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形成小组合力。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评比,看一看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同样要关注课标中指出的“过程与结果”、“学习水平与情感态度”。因此,在注重对小组群体评价的同时,教师爷应注意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设立“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不如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可经常性的评比“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让学困生得到教师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

(二)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要让每一个都抬起头来走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本着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量用科学、规范、赏识、激励性的语言作出评价,而少用或慎用批评或责备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只要交是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的投入学习。评价语言不知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可以快步上前与其握手祝贺;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可以送上一个期待、信任的眼神……让学生从老师那亲切多样的体态语严重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赞赏,更感受到那无声的动力,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

参考文献

〔1〕韦荣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策略”,《小学教学论文集》。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7-01-12T15:45:27.59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作者:史治宪 [导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梓潼县玛瑙镇小学校梓潼 622150)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重视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学习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实际创设有效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以小组讨论的方法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以小组讨论的方法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山西省孝义市第三中学董桂萍 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 目前,一些地方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习惯于“填鸭式”,照本宣科满堂灌,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这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不符合新大纲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尤其是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为了改革外语课堂教学,试行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自信心,而且也能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解、相互合作。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以锻炼和发展,学生成绩能够大面积提高。 而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分组阅读训练是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钻研书本及有关阅读材料,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小组阅读后,通过笔答、口答、讨论、信息转换、测验、应用等渠道,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采用小组阅读训练,可以增强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使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馈变得更及时,更详细、更确切,且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发现,许多讨论表面上气氛热烈,但实际效果不佳。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从八个方面探讨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方法。 一、科学的混合编组 1.编组方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讨论编组方式是将学生与前后左右邻近的同学组成二人或四人小组。实践中发现,这样分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讨论的有效性。作为一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混合编组。“组内异质”使具有不同长处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在组内实现优势互补,为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形成积极依赖关系创造条件;“组间同质”使小组之间的水平尽量接近,为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打下基础。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个性、兴趣、态度、英语语言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包括学业水平低、中、高各个层次的学生,分组后各组的平均成绩应大致相同,为有效开展小组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组人数 人数的多寡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小组人数少,观点、信息来源少,学生在讨论较难的问题时会有困难,致使讨论无法继续;人数多,讨论会变得更加热烈,但平均到每个成员的发言、交流时间会相应减少,某个学生被忽略的可能性会提高,会给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带来“不作为”的机会。实践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小组的人数以四人为宜,这样既有利于集思广益,又便于分配角色,提高参与度。如果在阅读活动后只剩下少量时间可供讨论,四人小组还可以随机应变改成两人一对;一对学生相互讨论后,随即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换看法。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二、灵活的座位编排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教师要改革传统的固定的秧田式座位编排,使小组成员能紧密地围坐在一起,分享学习材料,充分开展讨论,同时不会影响其他小组。另外,还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室墙壁之间留出空间,这样便于教师巡视检查、监督各小组讨论情况,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必要时到其他小组交流和获取信息。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常组织前排同学转过身体和后排同学面面相对而座,组成四人小组实现生生互动。这时,有些学生是背对着讲台坐的,当小组讨论转变为全班互动时,他们必须安静地转过椅子,否则就注意不到教师和其他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 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计算教学: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策略:根据学习目标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思考、精心策划和有效调控的技能。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与方法。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3、陶行知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应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因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循”理”入法(即依据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驭法(即依据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互有区别,但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要想立足于教育之林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要想立足于教坛就必须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正因为如此,多少教师都不惜余力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求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神方”,我也是其中的一员。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与思索探求,终于找到了一些可行之法,下面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表我的浅陋之见。 一、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扫出学生心理困惑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多事之秋,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理与指导往往会使其困惑无法安心学习。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想让学生安心学习,要想让学生听信自己,特别是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他们的“知心大姐”,为其排忧解难,让学生走出困惑的池沼,让其一身轻松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这时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不能排除学生心中的困惑,即使你用强硬的手段逼着他学也只不过是“管得住人管不住心”其至造成师生矛盾,因此,作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使教与学和谐,就必须做到这点,也只有做到这点,才可望提高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什么样的故事最精彩?什么样的故事最吸引人?

我想你一定知道答案:情节生动有趣,跌宕起伏的故事。那我们何不换位思考一下:学生最喜欢上什么样的课呢?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上课生动、有趣应该是教师追求的境界,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人们不是常说:“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吗?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较关键的一步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激发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导入激趣 课堂导入十分重要,它关系着你这堂课能否被学生接受,也关系到你这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好的课堂导入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本堂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入可采用讲故事、讲时事、讲感受、提问思考、欣赏音乐、欣赏图片、观看影碟、放幻灯片等方式导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记得我第一次播放关于《林中小溪》的彩色图片给学生看时,同学们都瞪着眼专注地欣赏每一幅画,脸上挂着惊喜的表情,当看到美的图画时,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赞美着……结果,那天的课上得非常轻松,学生都纷纷站起来发言。 (二)上课形式灵活 现目前,以课堂为主的单一教学形式,远远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层次知识的需求,再加上课堂所授内容的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多变地把课内、外课堂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如:上课时,除了课堂教学,还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论有效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论有效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他是教学的生命。所以,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这里我重点谈谈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组建,增强合作学习效率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实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水平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协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造氛围,激发兴趣。 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以此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

2、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这个步就是让学生明确即将实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实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实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以此为后面的合作探究作出准确的目标导向。 3、合作探究。 明确学习任务以后,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实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实行。所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策略研究 李黎 关键词:概括繁琐解题思路、步骤检验事倍功半粗心大意验算素质教育一丝不苟题海战术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改革后,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我对每次的测试卷进行分析,在计算这个大题里,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在所有失分的题目中,因计算而失分的题在总失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因为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如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二、小学数学计算的实用价值 1.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巨大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收益的事情,同时,教师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2.学习计算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在数与计算中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小学数学计算的启蒙教育教学要阐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程改革的呼声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教师有效地教。 1.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意味着高中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乃至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方面要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其核心在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1.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也是判断教学是 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的教学必须是在有效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的,而有效目标的预设必须是在教师综合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完成的。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体现的应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从目标的确定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 1.2研究教学对象

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资源日渐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教学对象,认识教学对象的知识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熟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研究教学对象就要研究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设计教学。 1.3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把教材钻研得越深,悟出来的道理就越透彻。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要始终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和主干作用。教师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懂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不同知识在教学中应适时体现,以使学生在最适宜的时间保持最佳的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和学习发展的要求,要讲知识之间的关系,要讲学习的方法,力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内容应深讲,哪些内容可自主学习。上课前要参照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切入点,理清思路,重点突破。即该浓即浓、须淡即淡,能简不繁、应详不略,把时间多留给学生,使课堂富有内涵,真正有效。“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适当地拓宽教材是必要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开阔眼界。 1.4体现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现代的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是天性,怎样组织这群孩子在课堂上按教师的指导进行 活动、有效教学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要上好一节课,功夫在课外。如果想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就让我们一步一个阶梯地走,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点滴 积累,用心教学,把课外工作做充分,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平 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运用直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中的直观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具 和学具,通过实际操作、考查、观察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 的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具独立自主的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动手操作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形象思 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一、乏味、 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所以直观的东西在教学时更容易被学生认知和理解。例如,在教 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我准备好实物教具,预设课堂情境,创设游戏规则,课上 让学生们通过用手摸一摸,仔细观察,正确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 扮演售货员与顾客,顾客挑选商品并付钱,售货员就计算钱数并找钱。通过这样的模拟情境,使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加深学生思维上的形象记忆,不仅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心理需要,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很好 地完成了教学效果,一举两得。再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课前准备小棒、计 数器等教具,让学生利用实物教具推导、探究出加减法算理。多媒体的应用更是为直观教学 提供了技术支持,有些难以动手操作的内容,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看得更是清楚,达到了直 观教学的效果。学生们经历这样的实物教学,自己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学习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 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经常运用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是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工具,对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以问题为支架,构建和谐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验研究表明,问题教学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问题教学”不 仅仅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需要我们在掌握学情、熟知教材的情况下 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 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 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校的宋老师在讲授《认识三角形》一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们 在问题的驱使下主动利用手中的工具探究起三角形的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活动中 宋老师进一步提出了探究要求,按照宋老师提出的要求,学生们顺利地探究出了三角形的这 一性质,整堂课就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展开,既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又提 高了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这种以问题为主线进行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主 体意识、主动精神和探究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 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 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 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 的能力。

《学会小组讨论》教案

学会小组讨论 课程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者王霞单位卓楼中学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通过对“中学生是否应该用手机”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来学习小组讨论。这个话题很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涉及中学生自己。中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一种校园普遍现象,特别是现在,寒假刚开学,同学们好像都添了一部新手机。下课后,你看看:同学们都拿着自己新买的手机,有的左拍拍右照照,有的放着音乐引吭高歌,有的拿着手机不知道在谁发短信,因此要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这个活动,讨论一下,从而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通过小组讨论还可以培养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有些同学虽然坐的比较近,但是互相不怎么说话,所以友谊不深厚,而现在小组讨论是相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展开讨论,同学之间自然就要讨论问题了,通过互相的讨论,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同学们懂得互相帮助。在学习上展开了小组讨论法,同学们能发现其他同学的不懂与错误之处,并互相帮助改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有很大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有小组讨论但是同学们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不会同学们间讨论,学生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参与不足。同学们的不过若有一个好的领导者同学间就会很好的讨论,突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些老师还滥用小组讨论,有的老

师就把小组讨论当做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学生组织讨论。所以小组讨论会利用就会带来好处不会利用就会浪费时间。所以小组讨论是我们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组织小组讨论 2、会利用小组讨论 3、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活动讨论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班级凝聚力 2、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 3、锻炼学生的胆量 本课重难点: 重点:讨论手机的利与弊 难点:组织和利用讨论来完成任务 三、教学策略建议 教法建议: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参加本节活动课的欲望,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与合作相结合。

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沙角小学苏银开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要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提问引导 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

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3、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9-03-18T15:03:39.03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6期作者:梁汉庄[导读] 课堂的有效性,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梁汉庄(广西岑溪市水汶镇中心小学广西岑溪 543200) 摘要:课堂的有效性,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关键词:有效性;自主能力;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092-01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比赛,在学生一步一步计算时,教师已迅速说出了结果,这样几道题下来,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疑问。趁此机会教师可以发问:看到老师算得这么快,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新课,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 加强直观操作 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操作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比如,在学习时间的认识,每位同学拿出一个钟表,自己动手操作转动指针,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亲身体验到时间的转动,理解1分=60秒的得出。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这是一种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概括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 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协调性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维、正确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指导学生用语言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数学问题、表达自己的思维程序,是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于适当的数学活动,如:动手操作或观察教师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或数学原理,使学生能够达到语言和思维的一致。 5 适时的指导和总结 适时的指导和总结,使学生自觉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乘法是怎样转化成整数乘法的计算的,在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否也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呢?转化成什么图形?再组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再逐步推导出计算公式。以此类推,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或概念时,都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借助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长期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6 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例如:在教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后,让学生试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困难自然会动脑筋思考,会努力联想前面学过的知识,再由教师引导着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试做例题,结果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比较灵活地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在试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于有兰.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索[J].科学教育,2012(4):35-36. [2]洪雪茹.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初步探索[J].科教导刊,2013(25):109-110. [3]胡国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2015(22):80.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3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3篇 二、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三、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四、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数学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多重视对一个正确结果的追求,而忽视了具体计算过程的重 要性。致使学生也将目光放在计算出正确答案上,而不在乎是怎么 算的。这样会使学生在算法的运用上以及计算方法的提炼上很难提高,有时还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 所以教师要重视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在对算理有一定的良好理解 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算法。例如在进行200÷5这样的例题 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40,算法就是先将200看成20, 除5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 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200看成20的算法在 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200看做20,未必就真成了20。而是将200看成是20个10,用每个20除5,得到4个十,4个十就是4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 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 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从而最终提高教学 的有效性。 五、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 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认真备课,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力求所备课程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并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小组比赛、游戏、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形式来上课。同时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出结论。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对课后作业的辅导,对于一些课后作业完成得不太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其进行辅导,不仅在知识方面对其进行辅导,更要上升到思想层面,让孩子们自觉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而对于一小部分的后进生,更要以朋友的角色去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这部分孩子愿意和老师交流,然后再逐步地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及时与其家长进行跟踪交流,力求通过家校合作使这一小部分的后进生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实现转变。 (四)注重方法指导,传授做题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做错了,力求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后,然后改正。 (六)对于孩子们,我都是采用“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能通过鼓励、表扬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七)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参与听课,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为了积累更多的上课经验,我也会在网上搜索一些经典的优秀上课视频进行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为教学增添新的元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