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

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小结: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师板书集合图)

等式

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注意: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与方程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2页例3第一幅天平图。

谈话: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天平两边增加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出示左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10=50+10。

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克的砝码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a=50+a。

谈话:观察这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出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

谈话: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先完成填空,再比较你所写出的等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填写的等式。

板书:x+a=50+a→x+a-(a)=50+a-(a)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刚才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教师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板书:等式的性质)

(4)完成教材第3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提问:为什么填“+25”和“-18”?加、减号如何确定?可以填写其他数吗?

学生交流: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左边“+25”和“-18”,右边也要“+25”和“-18”,加号、减号、数字必须完全一样,否则等式左右就不相等了。

2.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3页例4,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方程。

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x+10=50。

(2)提问: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40)+10=50,x=40。

②因为50-10=40,所以x=40。

学生反馈,教师肯定这两种方法。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用等式的性质来求x的值。

教师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

①首先要写“解”字;

②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这道题要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

③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上下对齐。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格式错误。

(3)指导检验。

谈话: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即可。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

(4)师生共同回顾求x值的过程,并明确: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馈:第1题中天平的两边同时拿走一个梨,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看出1个梨和3个桃同样重。第2题中天平两边同时拿走3个橘子,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看出2个橘子和1个苹果同样重。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到黑板前板书自己;列出的方程。

集体订正:第一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x+22=84、84-x=22,如果学生列出84-22=x这样的方程,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列方程时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方程。第二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x+x+x=96、3x=96,可以让学生比较哪个方程更简洁。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小结:可以用解方程的思路解答,也可以根据方程的检验方法来找答案。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学会了用它来解只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第 2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性质(2)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方程:75+x=105 x-4.6=8。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些性质,谁来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引导:这就是我们刚学习的等式的性质,你觉得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外,还会有其他性质吗?

学生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小结: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验证。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等式的其他性质,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成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学生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并解答。

指名交流,并要求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还学会了用这样的性质来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一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方程,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能列简单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自觉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巩固对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的掌握。

教学难点: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解方程时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谈话:之前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等式的性质完成“练习一”。(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板演。

找出解方程的过程中有省略步骤的解法,集体评价。

提问: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

教师小结: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9题。

出示题目。

谈话:要先把x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与“○”右边的数比较大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0题。

指名说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周长。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1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找到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吗?与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3题。

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等式的性质思考并口答。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2.师生共同小结。

第一单元课题: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未知数是减数的

方程。

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方程的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正向思考来解决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培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7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交流。(两个学生在测量体重)

谈话: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十分旺盛的时期,身高和体重时刻都在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测量体重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7。

(1)出示教材第8页例7情境图。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提问: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数量关系。

指名回答。

回答预设:

①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

②小红去年的体重减去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板书: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教师强调:这里要写“解”字,表示下面是解题过程,而“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这句话必须写出来,表示下面列出的方程是什么意思。

现在,去年的体重相当于已知,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这道题。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解法:

x+2.5=36

x=36-2.5

x=33.5

提问: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指名回答。

板书:36-x=2.5

提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先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x,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师边指导边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板书: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2)讨论:我们已解出x的值为33.5,这个值是否正确?你打算怎样检验?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可以先检验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也可以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强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记得写“答”。

(3)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①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②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并写出“答”。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提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你是根据那句话找到的?

学生回答,并补充数量关系,如果有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另外补充。

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口答检验过程。

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怎样解。

学生独立解方程。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2题。

先同桌之间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解答。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步骤是:先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再设未知量,列方程并解答,最后检验作答。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解题的基本步骤。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素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期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地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图。

谈话: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它们气势雄伟,是西安的标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和它们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教材第9页例8)(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8。

(1)提问:认真阅读题目,想一想,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汇报。

提问:你能从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让学生独立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2)学生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集体交流。

板书: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提问:你会解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的形式,再用之前学过的方法继续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x-22+22=64+22

2x=86

x=43

答:小雁塔高43米。

提问:你打算怎样对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独立检验,指名汇报检验方法。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香港青马大桥的长度×16+0.8=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怎样列出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步骤和依据,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7、8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列方程。

四、课堂总结

你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解方程吗?请阅读教材第10页“你知道吗”,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小结:学会了列方程解决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二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ax÷b=c的方程,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2.在探索并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列形如ax±b=c、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解形如ax÷b=c的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之前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的部分题目。(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20x÷2=360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0题。

(1)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S=ah÷2

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指名口答。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2)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指名板演,结合学生的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4.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4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5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收获?对今后的解题有什么帮助?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此类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点: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出示颐和园图片)这是颐和园,坐落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它是清末皇家园林,为我国的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出示例9的文字部分)

提问: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已知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要求颐和园的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大约各有多少公顷。(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继续教学例9。

1.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颐和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看得更清楚,你有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提问: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是怎样知道的?如果用方程来解,你觉得设哪个量为x比较合适?

同桌讨论后汇报。

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怎样表示水面面积?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图上标出来。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继续完成板书。

小结:设陆地面积为x公顷,水面面积就可以用3x公顷来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问:根据题中的哪句话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完成板书:

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3.尝试解方程。

提问: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请同学们试着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方程并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3x=290。

谈话:这个方程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会解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独立解方程。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

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及步骤。

小结:我们在解答这个方程时,首先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变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解答。

4.检验。

提问:如何得知我们解出的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你准备怎样检验?

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把x=72.5代入到方程检验,看x+3x是否等于290。

谈话:除了把x的值代入方程进行检验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检验,看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想法应该怎样检验?

学生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

72.5+217.5=290(公顷)

217.5÷72.5=3

教师小结:解形如ax±bx=c的方程时,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变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解答;检验时,可将得数代入原题,也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检验。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适时提示: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异同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我们设一个数为x,另一个数用几x来表示,再根据数量间相等关系列方程作答。

第一单元课题: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第 2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形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列上述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和交流能力。教学重点:准确找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3小时行驶()千米。

(2)一辆货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3小时行驶()千米。

让学生独立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速度×时间=路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行程中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0。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

谈话: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填线段图。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填的线段图,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找到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并集体汇报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提问:你能根据“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列出方程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

3x+95×3=540

3x+285=540

3x=25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提问: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列怎样的方程?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汇报。

(3)小结方法。

2.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小结:应用学过的公式、数量关系或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并利用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4题。

提问:解这些方程的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如何检验。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三”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说说每道题列出的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根据“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总路程”及“速度和×时间=总路程”等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三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 学 教 案 s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学中加法和减法法则,并能够熟练运用。 2、了解小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小数计算问题。 3、掌握数的倍数和约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倍数和约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了解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的面积和体积问题。 5、知道温度计、量角器、半圆规等测量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加减法的运算。 2、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数的倍数和约数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倍数和约数解决实际问题。 4、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简单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5、测量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解决小数计算问题,使用倍数和约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小数计算 【教学目标】了解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

(1)小数的概念 让学生们举例子说明什么是小数,引导学生们熟悉小数的概念。小数是用数字和小数点表示的有理数,小数点后至少有一位数字。 (2)小数的加减法 (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一步:先将加数和被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二步:从十位开始,从右往左依次加和,如果有进位,则在下一位加上进位。 第三步:小数点仍然对齐。 (Ⅱ)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一步:先将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二步:从十位开始,如果需要借位,则向左邻数借一。 第三步:从右往左,依次减和,如果不够减,则向高一位借一。 第四步:小数点仍然对齐。 (3)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数在购物、税收、计算比例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通过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应用。 2、倍数与约数 【教学目标】掌握数的倍数和约数的概念,了解倍数和约数的应用,能够使用倍数和约数解决实际问题。 (1)数的倍数和约数的定义 学生发现多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发现数的倍数和约数的定义。数的倍数是某个数乘以一个整数后得到的数,而约数则是某个数除以一个整数后得到的数。 (2)倍数和约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最新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5篇 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 就的主要标志了。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 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 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 )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习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__2/9= 跳绳的人数 (未知) (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习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习、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学之所以有高名誉,另一个理由就是数学使得自然科学实现定 理化,给予自然科学某种程度的可靠性。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 准备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 学习!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 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 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运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 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 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运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 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 学习代数的全部进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 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 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控解方程及检验的 方法,并知道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掌控解方程的一样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动身,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 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全部教材中将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 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知道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 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 点是: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控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体会 动身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控坚固, 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程, 具有视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样能力,在小组合 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换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由于他们之 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摸索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常常会遭到干扰。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照,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 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侧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爱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 发学生的数学摸索,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 方式,通过顺向摸索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 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 数的认识 1.1 数的读法和写法 研究目标: - 研究认识0-1000的数,并能正确读出和写出这些数。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唱歌的方式回顾0-100的数,并提问学生最大的数是多少。 2. 概念讲解:介绍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概念,并给出示例。 3. 练:制作一个数的卡片游戏,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快速读出数来。 4. 拓展: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速准确地读出给定的数。 课堂作业:

- 完成课堂练册第一章的题。 第二章: 数的比较和排序 2.1 数的比较 研究目标: - 研究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教学步骤: 1. 导入:出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问他们是如何判断的。 2. 概念讲解:介绍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并给出示例。 3. 练:给出一组数让学生两两比较大小,判断符号。 4. 总结: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和规则。 课堂作业: - 完成课堂练册第二章的题。 第三章: 商数和余数

3.1 商数和余数 研究目标: - 研究计算除法的商数和余数。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分发物品的方式,引导学生猜测每个人能得到几个。 2. 概念讲解:介绍除法的概念,并给出示例。 3. 练:给出一组数让学生计算商数和余数。 4. 拓展:让学生设计一道除法题目,并交换给其他同学互相解答。 课堂作业: - 完成课堂练册第三章的题。 第四章: 数字的计算 4.1 数的加法和减法

研究目标: - 研究使用竖式计算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出示一个简单的加法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 2. 概念讲解:介绍竖式加法和减法的方法,并给出示例。 3. 练:布置一些竖式计算的作业题目,让学生练计算。 4. 拓展:给出一些能够发挥想象力的计算问题,让学生解答。 课堂作业: - 完成课堂练册第四章的题。 第五章: 数的整数倍 5.1 数的整数倍 研究目标: - 研究什么是整数倍,并能根据给定的数判断是否为其整数倍。教学步骤: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 1、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的知识,能够进行相互间的转化。 2、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能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掌握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5、学习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能够绘制简单的平面图形。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分别是:分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百分数、统计、长方形和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梯形和组合图形。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包括例题、练习题和课堂活动等。 重点:分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百分数的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难点:分数和小数之间的相互转化,百分数的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第一单元:分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2、学习内容: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单位,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分数和小数意义的理解。 第二单元:百分数 1、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学习内容: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相互转化。 3、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 第三单元:统计 1、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一 一、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一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和。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三部分是;第四部分是。第五部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一个单元,是。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共安排四次。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2、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解决问题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 —11 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 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展沟通的重要工具。”教育心理学讨论说明,每个人的空间观念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和进展起来的。而“空间与图形”学问的教学正是培育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以“空间与图形”学问为载体,讨论和探究了“空间与图形”学问的教学策略,进而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供应现实性学习情景,构建生活化课堂,感受空间观念 丰富的情景所承载的是生活中鲜活的问题,学生喜爱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空间与图形”学问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动身,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开放小课堂,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几何的大课堂,为形成和进展空间观念奠定坚实的根底。 1、捕获生活素材 《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要严密联系生活实际。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供数学学习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学问。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为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

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真实的生活背景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增加直接阅历,启迪思维火花,以便更好地帮忙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采撷生活实例 生活实例是学问的源头活水,生活原形与课本学问之间需要通过一件件实例进展联结与沟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搜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将学生熟识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在学生生活和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像或相对的联系,让教学合情合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学《熟悉平面图形》一课时,在由“体”引出“面”以后,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的根底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生活中的实例,可以问学生:“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的?”学生就能说出,国旗的面是长方形,粉笔盒前边的面是正方形,硬币的正反面都是圆形等等。 4、激活生活阅历 基于阅历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最显着的特征,生活阅历是学生感知的根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缩短文本感知与学生个体熟悉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利用生活阅历发觉数学问题,理解数学规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回归生活实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环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环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进一步应用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应用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圆规,环形图片,教学情境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自然界中的一些环形图片。

(l)观察图片,说说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2)你能举出一些环形的实例吗? 2.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1)出示例11题目,读题。 (2)提问:这是由两个同心圆组合成的圆环,要计算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独立思考。 (3)小组讨论,理清解题思路。 (4)集体交流 ①求出外圆的面积。 ②求出内圆的面积。 ③计算圆环的面积。 (5)学生按步骤独立计算。 (6)组织交流解题方法,教师板书 ①求出外圆的面积:3.14×102 =314(平方厘米) ②求出内圆的面积:3.14×62 =113.04(平方厘米) ③计算圆环的面积:314-113.04=200.96(平方厘米) (7)提问: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8)学生回答后,小结:求圆环的面积一般是把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

2023年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 下册数学 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 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小结: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师板书集合图) 等式 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注意: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反思总结

2023年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旳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达数”旳基础上编排旳.第一次教学方程,波及旳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提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旳含义与方程旳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旳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旳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旳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旳整顿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有关等式性质旳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旳两边同步加上或减去同一种数,成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旳两边同步乘或除以同一种不等于零旳数,成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旳性质后来,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旳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详细旳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旳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步加上或减去同一种数,所得成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具有加法或减法运算旳简朴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步乘或除以同一种不等于0旳数,所得旳成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具有乘法或除法运算旳简朴方程;会列方程处理一步计算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旳认识及其四则计算旳学习,积累了较多旳数量关系旳知

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达数.我们在教课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旳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测.分析.和比较,由详细到抽象理解等式旳性质. 四.教学目旳规定: 1.理解方程旳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旳关系;初步理解等式旳性质,会用等式旳性质解简朴旳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测.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旳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旳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旳性质,能运用等式旳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朴旳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方程旳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旳例1.例2和试一试,完毕练一练和练习一旳第1~2题. 教学目旳规定: 理解方程旳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旳联络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旳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 下册)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小结: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师板书集合图) 等式 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注意: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最新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