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⑤、解方程。⑥、检验。⑦、答。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18、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小数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

19、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1、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

22、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3、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2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

a÷b=a/b(b≠0)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25、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26、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把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整数部分乘分母再加上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

27、分数大小比较方法:通分法、化成小数比较法、二分之一比较法、1的比较法。

分数小数大小比较方法:把其中的分数化成小数比较或把其中的小数化成分数比较.

28、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9、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作约分;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作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30、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作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作通分;相同的分母叫作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2

3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先把几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通分—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得数能化简的要化简)

32、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33、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34、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35、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可以在分数加、减法中运用,使计算简便。第六单元:圆

36、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以前所学的图形如长方形、梯形等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37、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8、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先两脚叉开,再固定针尖,最后旋转成圆。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39、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r=d÷2)

40、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就是直径。

41、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所以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直径或半径.

42、正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边长=直径

画法:(1)画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2)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边长为直径画圆。

43、长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宽=直径

画法:(1)画出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2)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边长为直径画圆。

44、同一个圆内的所有线段中,圆的直径是最长的.

45、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路程就是车轮的周长.

每分前进米数(速度)=车轮的周长×转数

46、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读pài)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

我们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47、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C=πd或C = 2πr

48、求圆的半径或直径的方法:d = C

圆÷π r= C

÷π÷2

49、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 C

半圆

= πr+2r

C

半圆

= πd÷2+d

50、常用的3.14的倍数:1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6π=18。84

7π=21.98 8π=25.12 9π=28.26

51、圆的面积公式:S 圆=πr 2.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π倍。

52、圆的面积推导:圆可以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即S 长方形=S 圆);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即b =r);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a ==πr ).即:S 长方形= a × b

↓ ↓

S 圆 = πr × r

= πr 2

S 圆 = πr 2

注意:切拼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了两条半径。C 长方形=2πr +2r=C 圆+d

53、半圆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S 半圆=πr 2÷2

54、大小两个圆比较,半径的倍数=直径的倍数=周长的倍数,面积的倍数=半径的倍数2

55、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面积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的周长最短。

56、求圆环的面积一般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还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S 圆环=πR 2—πr 2 S 圆环=π( R 2— r 2)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57、割补法

58、倒推法

59、找规律

第八单元 整理与复习

60、数的世界

61、图形王国

62、统计天地

63、综合实践

(完整版)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⑤、解方程。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例:x+50=150、2x=200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 60-4X=20, 解4X=60-20 4X=40 X=10 检验: 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6、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7、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8、四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梳理总结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四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 3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6。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两类偶数和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 7、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作互质数 8、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9、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10、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11、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图示法、短除法 ......) ①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举例:15和5,[15,5]=15,(15,5)=5 ②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举例:[3,7]=21,(3,7)=1 ③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 12、质因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3、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相邻的偶数(奇数)相差2。 14、2 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3 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数字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20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020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作等式。如:20+30=50 a+20=30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如:X+Y=40;30+b=50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20+30=5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它不含有未知数。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如x=30是20+x=50的解;不能说30是20+x=50的解。 6、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解方程步骤:(1)写解;(2)=上下对齐;(3)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4)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把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式。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⑤解方程。⑥检验。(把方程结果代入原题检验)⑦写答句。 注意书写应规范:设句中要有单位名称;求得的x的值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9、找等量关系的方法:①根据条件想数量间的相等关系。②根据计算公式确定等量关系。③稍复杂的条件可以画出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直接表示增减变化的速度;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平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4、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举例:15和5,[15,5]=15,(15,5)=5 素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举例:[3,7]=21,(3, 7)=1 一个素数和一个合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5,8]=40,(5,8) =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知 识 点 总 结 姓名: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概念部分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解方程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6、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 量用X表示。 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答。 二、例题分析部分 1、方程与等式 下列式子:8+3=11;x-5=5;7x+8;…6x>9;a+6=17;14+5<24;4x=26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等式的有:8+3=11;x-5=5;a+6=17;4x=26 方程的有:x-5=5;a+6=17;4x=26

注意:集合图表示包含关系,因而x-5=5;a+6=17; 4x=26 只能填入内圈方程处。 2、解方程 方法: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求解,当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时有时也可利用加、减、乘、除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熟练了左边可以简写即变成了移项变号) 40.8+x=57.3 2x-0.82﹦8.2 2x +0.4x=48 8x-0.8×9﹦26.4 13-0.5x ﹦7 20÷χ= 8 解方程注意:①写解、②等于号对齐、③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3、列方程解应用题 (1)几倍多(少) 几的问题 例题: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少? 解:设食堂运来面粉x 千克 面粉重量的3倍-30=大米的重量 3x-30=150 解:40.8+X-40.8=57.3-40.8 X=16.5 利用了等式性质1进行解题 解:2x-0.82+0.82=8.2+0.82 2X=9.02 2x ÷2=9.02÷2 X=4.51 两步计算的方程先利用了等式性质1再利用等式性质2 进行求解 解: 2.4x=48 2.4X ÷2.4=48÷2.4 X=20 含有相同未知数的方程先合并化简再利用了等式性质2进行求解 解:8x-7.2=26.2 8X-7.2+7.2=26.4+7.2 8x=33.4 8X ÷8=33.6÷8 x=4.2 三步计算的方程先计算然后分别利用等式性质1和等式性质2 求解 解: 13-0.5x+0.5x=7+0.5x 0.5x=17-7 0.5x=10 X=20 当x 在减号后可利用等式性质1也可利用减数=被减数-差直接得出0.5x=17-7 解: 20÷χ×χ=8×χ 20=8χ X=2.5 当x 在除号后可利用等式性质2也可利用除数=被除数÷商直接得出8x=20 3x-30=150 3x=180 X=60 面粉重量的3倍-大米的重量=30 3x-150=30 3x=180 X=60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方程(重点)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⑤、解方程。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重点)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方法汇总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检验格式:60-4X=20解4X=60-204 X=40X=10 ①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②检验:方程左边=60-4×10=20 =方程右边所以,X=10是方程的解 8、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10、 10、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12、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例:x+50=150、2x=200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 60-4X=20,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

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 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 3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 成两类偶数和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 6、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作互质数 7、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全部内容。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 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⑤、解方程。 ⑥、检验。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方程 1.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2.方程必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等式有两个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数仍为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除同一非零数仍为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的解。解方 程时需养成检验的好惯。 5.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偶数)的和等于中 间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偶数)的和等于中间数的5倍。 6.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 所求问题,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能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需注意 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2的倍数末尾为偶数,非2的倍数为奇数。2、4、6、8是2的倍数的特征,末尾为0或5是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数 字之和是3的倍数是3的倍数的特征。 12.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为质数(素数),有别 的因数的数为合数。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表示出来的形式为分解质因数。 1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 的一个称为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是有限的。

14.几个数公有的倍数称为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 的一个称为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15.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6.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17.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1,最小公倍数为它们的乘积。对于一般的两个数,可以用小数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奇数乘奇数等于奇数,奇数乘偶数等于偶数,偶数乘偶数等于偶数。 一个物体、计量单位或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称为单位“1”。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 示一份或几份的数称为分数。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数单位由分母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