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3.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需要一个健全的中央银行制度?

(1)从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提出了对金融业加以管理的必要性;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2)从产生中央银行的客观经济原因来看,首先缓解政府融资的压力,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上需要有一个机构对政府的收支、资金往来和融资进行专门管理。

(3)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央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央行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一个健全的中央银行制度为国家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6.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何特点?

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又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特点::一元式央行制度权利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二元式央行制度中央级和地方级完全统一,但中央级和地方级又相对独立且两级非隶属关系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特点: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央行职能的央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央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央行职能的央行制度。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特点: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央行,而设立类似央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央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央行的职能。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特点: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央行,由这家央行在其成员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

分央行的职能的央行制度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质相对应

7.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一般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一、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结构

二、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

三、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

8.概要说明中国人民银行目前的组织结构状况。

(1)权力分配结构:最高权力三权合一,在行长负责制下由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实施。

(2)内部机构设置:行使职能部门有条法司、货币政策司、金融市场司等。咨询调研部门有调查统计司等。行政管理部门有办公厅、人事厅等。

(3)分支机构设置:按经济区域设立9家跨省级单位的分行,在不设分行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和省厦地区和市设立或改为中心支行;县级支行依然保留。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海外设立了若干代表机构。

第二章

1.如何看待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体系运转看,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2)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3)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央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

3.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央行的独立性是指央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央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央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央行应该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央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6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有哪些?中国人民银行的内设机构及其分工是怎么样的?

另:对中央人民银行独立性有什么认识?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及相关机构之间能否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自由度。具体来说,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作为货币当局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所享有的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且不受或者基本上不受政府千预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即“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这些规定确立了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目标独立性不强。《银行法》第十二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决策独立性不强。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财政部、建设部等部委的经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定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政策事项只有制定权和执行权,但是最终决策权属于国务院。

3、法律独立性不强。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并取得较佳效果的国家,其央行的法律地位却比较高。中国银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管理金融业的行政职权;

另一方面它拥有资本,可以依法经营某种业务。

第三章

2.中央银行业务活动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央行在进行业务活动时可以行使的特殊权利。

二、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范围: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其地位和职能具有特殊性,这也决定了其业务的特殊性。

三、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为了确保中央银行认真履行职责,有效地进

行货币政策操作和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需要正当合理地运用其拥有的特权,保持其高度的信誉、权威性和超然地位。

3.试分析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大致可分为哪些种类?

一、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银行性业务可分为:资产负债业务、支付清算业务、经理国库业务和会计业务

二、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所从事的业务。管理性业务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管理、货币流通管理、货币市场监督、黄金外汇管理等业务。

第四章

1.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有何不同?

(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存款准备金制度。而商业银行办理业务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是出于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需要,而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是为了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即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存款成本,扩大资金运用,争取盈利。

(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只吸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特定部门的存款,而商业银行则直接吸收社会个人、工商企业的存款。

2、试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一比率规定了所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照法定比率提取准备金并缴存中央银行,其余部分才能用于放款或投资。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所以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实际上也就控制着放款与投资的数量,从而进一步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的内容。在西方国家,存款准备金又分为第一准备金和第二准备金。在中国,银行的库存现金不属于存款准备金的范畴,法定存款

准备金是准备资产的惟一形式。

(3)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如何确定存款余额;其二如何确定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基期。

4.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

(1)垄断发行的原则。这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有利于统一国内货币形式,

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还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生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得到发行钞票的经济利益。

(2)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这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这是因为现代不兑现纸币制度下,纸币的发行量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客观的货币需要量之间,必须保持相对适应的关系,否则将出现通货不稳定,扰乱正常流通和生产的运行,以致引起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

(3)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这是指货币发行要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不断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避免因通货不足导致的经济萎缩;也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避免因通货过量供应造成经济混乱。

9.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票据操作带来了什么问题?以央票为对象的公开市场操作是具有可持续性?为什么?

1、央行票据的政策成本相对较高

与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再贷款)、窗口指导等政策工具相比,央行票据是成本性的工具,央行必须对发行的央行票据还本付息。因此,扩大票据发行总量和延长票据期限,无疑都直接加大了央行票据的成本支出,提高了央行的调控成本。

2、央行票据新的制约性因素已经形成

外币占款对冲压力沉重是央行票据充分发挥效用的最大制约性因素,在这一因素没有得到明显缓解的同时,央行票据大量到期兑付又成为其发挥效用新的制约性因素,据统计,2005

年到期的央行票据将创纪录地达到了8300亿元。

3、央行票据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央行票据就本质而言是“柔性”工具,其政策影响是传导性和间接性的;央行票据的参与对象是央行公开市场的准入单位,这又决定了直接受央行票据影响的主体数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央行票据政策效应递减已经非常明显,除了必须对央行票据的自身进行创新和变革之外,还需要其他政策,包括汇率政策、利率政策等配合与协调。

4、央票发行量持续加码,货币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收紧

虽然央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发行规模力度已经比之前有所减小。

央票的可持续性分析:从长远来看,央票始终是过渡性工具,不具有可持续性。原因:

(1)央票市场操作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

(2)边际效应递减,央行回笼的资金大部分是用于兑付早期发行的、到期兑付的央票,所以其功效大大降低,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央票的可持续性也受到质疑。(3)被动发行压力大。

第五章

1.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有何意义?

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

二、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5.中央银行在证券买卖业务中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1)不能在一级市场购买有价证券

(2)不能购买流动性差的证券

(3)不能购买未上市证券

(4)一般不能购买国外的证券

7.你认为应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

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从总体上讲应该注意两方面:一是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二是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

(1)对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国际储备过多是对资源的浪费,过少则将面临丧失国际支付能力的可能,因此,确定合理持有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保有多少国际储备,并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需要根据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的政策确定。一般来说,首先,要从国家支付债务和商品进口方面考虑,满足其周转需要,防止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其次,还要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国际储备在许多国家也是货币发行准备金,它对于调节货币发行、稳定对内对外币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国家都是从安全性、收益性、可兑现性这三个方面考虑其构成比例。在黄金与外汇储备比例为一定的条件下,目前各国在外汇储备上也是从外汇资产多元化入手,争取分散风险,增加收益,获得最大的灵活性,通过一篮子货币来解决外汇资产多元化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适当减少美元资产的比例,增加其他币种的规模,特别是应当发挥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

第七章

1.由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何在?

由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可利用其政府银行的特殊身份及便利条件,对提高国库管理效率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国库资金是国家行使各项权力和管理职能的物质保障,国库工作效率事关国家预算执行、财政收支平衡、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之大局,需要一个可以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并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职能机构。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最具资格,负有经理国家金库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利于国家预算收入的及时入库和预算支出的按时拨付。(3)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及相互监督,有利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4)国库收纳的预算收入存款,在财政部门尚未拨付使用之前,形成存放于中央银行的财政存款;财政盈余资金也可构成中央银行的长期资金来源。

(5)中央银行通过规范各级国库、征收机关的业务操作程序,对国库的日常收付及预算资金转移进行逐笔监督,有效保证了国库资金安全、及时、准确地解缴入库,有效地保护国家财富。

9.我国现行金融统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一、货币统计

二、金融市场统计

三、国际收支统计

四、资金流量统计

五、景气调查

11、征信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

一、对于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形成有效地市场约束至关重要。

二、有助于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

三、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

四、有助于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从而影响总供求平衡,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就业。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当经济过度膨胀时,适当地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进一步膨胀;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适当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抑制经济的衰退,促使其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

(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稳定,而不适当

的货币政策讲导致金融动荡。

3.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有哪些?

主要标准: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客观条件:经济管理机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4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一定条件下,贷款量和汇率亦可作为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目标是互不相容的,两者进行比较:1可测性,利率似乎比货币供应量便于测量,作为中介指标似乎更有用。

2可控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总量确实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3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即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货币供给总量和利率对经济活动都有重要影响,但是何者的影响更大目前很难计量。贷款规模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计划指导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对贷款规模进行统计检测,有利于有效调控。汇率充当中介指标,特别是在一些实行本币与某国货币挂钩的发展中国家。

5.. 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1)准备金。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法定准备率的变动直接导致准备金的变动,再影响到中介指标;再贴现率的变动即通过昭示作用影响市场利率,也通过影响再贴现贷款数量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储备;公开市场业务则通过债券的买卖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储备再影响中介指标。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其增加贷款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准备金的增加,意味着市场银根宽松,反之则意味市场银根紧缩。因此,以准备金为操作指标,有利于监测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及时调节和有效控制其方向和力度。

准备金有不同的计量口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借入储备、非借入储备等。

借入储备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形成的储备,非借入储备则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储

备。不同的准备金指标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我国在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后,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将法定准备率下调至8%。这样,超额储备便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一个主要的操作指标。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充分显示了其在货币创造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货币供给总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在货币乘数一定的情况下,

或货币乘数变动可预测的情况下,控制住基础货币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给总量。基础货币是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组成,二者均是货币创造的基础。因而,作为操作指标,综合考虑二者在内的基础货币比只考虑其中之一的准备金更为有利。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现金流通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基础货币显然比单纯控制准备金更为重要。此外,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还取决于货币乘数是否稳定可测。在我国,据统计显示货币乘数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经常波动的一个变量。这必然影响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效果。不过,货币乘数的变动还是比较有规律的,一般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基础货币因而是基本可预测的。由于我国目前货币乘数相对稳定,基础货币在货币供应总量形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能力有决定性影响。在基础货币中,现金这一指标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其可控性越来越低,尽管我国目前仍实行现金管理,但这种管理的有效性正在递减。鉴于此,我国目前将现金纳入货币供应量的层次目标体系之中进行监控。第十章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而不是对特种信用量进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类。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经济领域和特殊用特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2.请比较中央银行的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法定存款准备金: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规定准备金率,强

制地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

优点:它对所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它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缺点:(1)对经济的振动太大

(2)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

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优点:(1)中央银行可以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避免金融恐慌(2)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

(3)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缺点:(1)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不能准确的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政策意向。

(2)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3)缺乏主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

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手中,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而不像再贴现贷款规模不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

(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

(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

(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

缺点:(1)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其对公众预期的

引导作用较差。

(2)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3)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5.结合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试分析我国近五年来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用。

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最明显,对经济冲击最大。

央行小幅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仅可以对货币乘数施加重大影响,加强货币调控的主动权,还有利于促使商业银行有序调整贷款行为,抑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

(1) A时期(平稳上升期):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活跃,导致银行信贷需求猛增,国内经济出现过热的苗头,通货膨胀的风险较大,为此,央行由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渐转向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流动性过剩问题凸显,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从而直接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2) B时期(小幅回调期):外汇储备的持续性攀升造成外汇占款增加,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市场上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吸纳过剩的外汇,货币投放又以乘数效应扩大货币供给,从而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激增。

(3) C时期(上升摸高期):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

受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中国经济发作面临严峻的考验,此时CPI涨幅不断回落,而金融机构和企业银根紧张、股市持续下跌,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旨在放松银根,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增大货币供应量,避免危机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

第十二章

1.什么是金融监督?其必要性何在?

狭义的金融监督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督是在上述监督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

必要性:

(1)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其监管的必然性

(2)金融业高风险特性需要金融监管的有效防控

(3)金融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4)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

2.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一致性与相互支持

(1)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是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的前提;

(2)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是建立货币政策有效传导机制的关键,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3)金融调控工具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差异与冲突。

(1)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着眼点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金融监管则是着眼于金融系统的有序与安全,其活动围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运用的工具与手段存在差异。货币政策主要是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等经济手段实现对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金融监管主要是运用法律、行政手段,通过确定审核监督指标、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

3.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目标:

一、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二、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促进金融体系公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原则:

一、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二、依法监管原则

三、“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四、稳健运营与风险预防原则

五、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督原则

主要内容:

一是为防止银行遭遇风险而设计的预防性监督

二是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而提供的存款保险

三是为避免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由货币当局在非常状态下所提供的紧急救助

4.试比较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的异同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可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有时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即同一个金融监管当局实施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

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这种监管机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银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商业银相适应,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5.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结合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试析现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的模式。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这三个金融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承担金融业的监管责任

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

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保监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分业监管有利于集中专门监管人才,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也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分业经营的原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运行体制是一致的。与此同时,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设立了内部稽核部门,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也已起步。

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下行压力加大。面对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论断给了我们走出困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勇气和信心。

金融业战略转型能否成功,不仅取决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也与金融监管创新息息相关,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监管创新的意义重大,应立足于全局和长远,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变革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传统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政策,主动促进金融业的转型发展。

创新金融监管模式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改进金融监管思路,实行综合性监督

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统一监管的制度体系

三、改进金融监管体制,建立统一监管的组织体系

四、加强统一的金融信息系统建设,防范系统性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