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研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而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独创性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颇为活跃,关于一些具体的问题还引起学界长期的争论。有人统计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争论文章至今有不下两百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有十多篇的相关论文发表,可谓硕果累累。

一、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

在这些文章中,相当一部分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伟大贡献,并把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视为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标志。还有部分文章在中国革命道路的表述、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等问题上展开了争论。经过几年的研讨,在多数问题上已经形成共识,但也不乏分歧。

1.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和表述的研究

过去曾将中国革命的道路笼统地表述为“红色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尽管有根据,但并不确切。多数学者认为对中国革命道路比较确切的表述,在内涵上必须反映中国革命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斗争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革命战争和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占农村后取城市。因此学界认同的表述有:“以武装的农村包围并且夺取反革命占领的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等。现在学术界一般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翟作君、邬正洪编:《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2、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几个概念的关系

过去的党史讲义常把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几个概念划等号,80年代以来经过学界的探讨,一般认为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将之割裂或混同都是不对的。

红色政权的概念是根据毛泽东同志所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文而来。然而“红色政权”是一个外延宽广的概念,

如法国巴黎公社、俄国苏维埃都可以称为红色政权。因此红色政权道路不能反映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

刘保全认为红色政权理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一个总体的两个部分。后者是这一理论的主体,它标志着这一理论已经成熟,红色政权理论则是其萌芽状态。二者在概念方面有一致性,但实际上又互相区别。(刘保全:《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道路的起点》,《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区别在于:从内容上二者是有区别的;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开辟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形成的实践看,把二者混同不符合历史事实。两者的相互联系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首先经过工农武装割据,否则农村包围城市就无从实现。同时,只有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才能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最终目的和归宿。(阮银甫:《对〈评蔡和森的两湖根据地思想〉的一点质疑》,《毛泽东思想研究》1986年第4期;秦益珍:《“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二者不能等同》,《理论教研》1984年第2期)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时间和标志

史学界对这一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问题有较大分歧,对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意见:

第一,认为1930年1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际上就是把党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农村,从而形成了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等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盖军认为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反对本本主义》到罗坊会议决议,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形成。理由有三:(1)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核心问题是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强调了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显然是主张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2)夺取全国政权的武装力量最主要依靠农村的红军。毛泽东认为只有创造一支为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服务的工农红军,才能“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3)毛泽东指出抱定六

大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本本”是错误的。

因此虽然文章中没有党的工作重心、农村包围城市的字句,但这些思想是清楚的。(盖军:《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研究述评》,《土地革命战争史新论》)

第三,有学者认为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这是因为:(1)该文明确提出要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认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从而也就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2)该文强调指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认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从而全面提出了中国革命应走道路的依据。(3)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4)批判了在红军弱小时就要攻占大城市“左”倾路线和教条式地搬用苏联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错误思想。毛泽东指出“围剿”和反“围剿”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反复进行,直到“敌强我弱对比起了根本变化时”,这个反复就结束了。(贾蔚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党史研究》1981年第3期)

第四,有学者认为1938年到1939年毛泽东的《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是这条理论形成的标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虽然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仍然没有明确作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结论。而《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才第一次明确的把先占农村,后取城市作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了出来。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最终完成。(张玉鹏:《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

此外,有不少学者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概括。郑德荣《略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一文认为这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袁继成则认为此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

在此问题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对具备哪些内容才标志道路形成看法不一致,对道路内涵认识不一,自然导致在道路形成时间上看法不同;二是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文是否有了农村中心思想有不同看法;三是对毛泽东1930年5月至10月的实践有不同看法。(刘晶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史研究述评》,《党的文献》2003

年第4期)

4、共产国际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共产国际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大革命失败之后,对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共产国际虽起到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其作用是消极的。共产国际以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模式来指导中国革命,而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注意中国革命自身的环境、特点及规律,并且几乎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皆是如此。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革命的挫折和失败。因此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的。(孙其明:《共产国际和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党史通讯》1987年增刊)

另一种观点观点认为共产国际并不是始终坚持城市中心论,而是经历了轻视、怀疑、观望、支持、鼓励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共产国际比当时的中共中央更早地认识到中国史革命道路的正确,中共从接受到抛弃城市中心论的整个过程都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共产国际把指导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标志是1931年的国际执委十一次全会。理由是:(1)共产国际明确强调把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高度评价了建立苏区的伟大意义;(3)明确提出城市工作必须为农村斗争服务,并高度赞扬毛泽东开辟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历史功绩。(袁南生:《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是否始终坚持城市中心论》,《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

国外一些学者也对此问题做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苏联一些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的学者,历来强调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战略的“正确性和深远意义”。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单位编写了一本《参加过中国革命的著名苏联共产党员》,书中特别提到共产国际1930年10月来信“建议中共‘以农民起义来包围城市’”,“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证明了这个建议的深远意义”。而日本国际研究所的学者对此则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封信虽然“指示依靠发动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通过农民暴动去包围城市,”但是,这只是最后在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发动暴动的准备工作,城市暴动仍是信的中心思想。他们并不认为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事先为中国设计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有一些美国学者认为以农村包围城市为特征的中国革命道路是斯大林首先提出的,“在大革命失败

后的关键时刻,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建议中共撤退到农村,积蓄军事实力,最后夺取城市”。此种观点亦遭到其国内同行的批驳。(《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论文摘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译处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5.“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另外,过去把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建立完全归于毛泽东同志一人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界一致认为这个理论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朱德、方志敏、贺龙、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均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梁尚贤、郭德宏总结了六大以前党中央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贡献。他们认为从1927年秋至1928年夏,在各地举行武装起义和初创根据地过程中,党中央和一些地方党委先后提出了武装上山、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这种设想尽管未摆脱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但已触及中国武装斗争道路的根本问题,即夺取城市与农村的先后顺序问题。可以说这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萌芽或最初形态,为以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应该充分肯定。(梁尚贤、郭德宏:《六大以前党中央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贡献》,《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此外,还有不少文章以丰富的史实阐述了各个根据地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创立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正是把党和人民的斗争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系统完整的理论。

二、9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90年代上半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一度又成为一些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如鲁振祥就认为学界已经认同把“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它们代表着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两个阶段。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文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工农武装割据”问题,同时也有解决“农村包围城市”的趋势,但并未真正解决,它们代表了革命道路形成第一阶段成果。他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为整体战略,此后在全党正式确立。(鲁振祥:《略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道路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

王福选并不认同此观点。在他看来,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之所以众说纷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确立”和“形成”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概念。研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是由研究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只要已经提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就应说此理论基本形成;而研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路线问题,则是由党何时接受这一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工作的指导方针的态度决定。

1930年1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所以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确立,就是因为文中已经包括此理论的基本内容。但还要经过和“城市中心论”的斗争、中国革命的发展与顿挫,到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标志着此理论最终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王福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道路理论是怎样确立为党的指导路线的》,《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年第3期)

徐文俊、吴兴农则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开辟作了一番史的考察。他们认为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为日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城市暴动的失败和武装起义在农村的成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红色政权理论的阐述,为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徐文俊、吴兴农:《对中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史的考察》,《浙江学刊》1995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黄少群、张培材:《毛泽东的独特创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李鸿文:《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刘晶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史研究述评》,《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

4.翟作君、邬正洪编《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5.《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论文摘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译处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提起“农村包围城市”的话,大家会联想到什么? 可能是“秋收起义”、“农民革命根据地”还是“工农武装割据”,或许还有更多的东西···但大家一开始想到的这些可能都只是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建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典例了:秦朝末年因为赵高执权柄,二世形同虚设,而陈胜和吴广所发动的农民造反势力,达到了历史上破天荒的势头,打开了以农民为力量集中的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混乱局面,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五千年来这样的事件发生过许多许多,大者绵延到大半个中国,小者被地方镇压后很快成为过去,甚至都没有向上方汇报,而且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但它们被大多数人认为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不会有人把他们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直接联系起来。所以现在当我们提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中国近代革命上至关重要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那我们就不禁要想中国革命在那几千年后为什么又必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 下面是我们小组根据一些相关研究所做的讨论结果: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经过 要讨论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历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等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对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的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把建立红色区域和夺取全国政权联系起来,初步解决了把农村作为党的工作重点这一重大问题,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占领农村、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从而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之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 历史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它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 二、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革命形势严峻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

交通仿真技术国内外详情分析及发展概述

交通仿真技术国内外详情分析及发展概述 1、国外的发展概况 交通仿真技术发展较快,发展较早的国家是美国,世界其他国家的仿真软件全部都是在美国的交通仿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的。美国在1967年有计算机专业的专家组织建立了美国的计算机仿真学会(SocietyforComputerSimulation),仿真学会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美国在交通仿真研究的发展。在美国成立了仿真学会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慢慢地开始了对交通仿真的研究,与此同时,也陆陆续续开发设计了许多不太成熟的交通仿真软件,到现在为止,有很多开发设计的仿真软件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许多都已经基本实现了仿真软件的商业化。 从整个交通仿真软件的发展历程来看,交通仿真软件经历了初步阶段、飞速发展阶段和商业化阶段。 1.1交通仿真软件发展初步阶段 初步阶段交通仿真发展的主要目标还是实现交通信号的合理设计,这个阶段,设计模型

主要还是运用的宏观设计模型,这种模型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他的机动性以及表述性不够理想,通过这种模型的到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虽说这个阶段的仿真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如车辆的跟驰行为、超车变换车道、车流的速度密度流量模拟等。初步阶段出克可以对车辆速度、延误、里程、排队等常规性指标外进行模拟仿真之外,对于车辆的燃料消耗、废气废物的排放也可以进行模拟计算,对于道路几何条件、交通标志标线以及交通设施的描述也有很强的机动性。 初步阶段交通仿真模型的领头羊以罗伯逊在开发设计的仿真软件TRANSYT实至名归,这款软件主要定位还是一款宏观软件,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较为合理的计算出交叉口配时的最佳信号周期;在1963年由Ger-lough仿真专家开发设计出的适合用于道路面控信号配置的仿真软件TRANS可以与TRANSYT媲美。此外,美国政府部门开发设计的美国SICOP 仿真系统也是这一时期具备代表性的交通仿真软件。 在交通仿真初步阶段交通仿真模型的发展主要还是收到了当时计算机技术的滞后的影响导致发展比较缓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的限制,交通仿真模型处理数据问题的准确性以及仿真效果的可视性都不高。 1.2交通仿真软件飞速发展阶段 1970年到1980年间,交通仿真软件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同步飞速发展,这其中交通仿真软件便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有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作为基础,仿真软件的仿真模拟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软件的功能也倾向了多元化色彩。在宏观软件全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微观交通仿真也踏上了时代的高速列车,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两款软件便是NESTSIM、AIMSUM2交通仿真软件,两款软件中,有以美国政府开发设计的NETSIM仿真软件为代表。这款模型是对于单个车辆的运动状态的网络微观交通仿真,NETSIM的出现将城市道路的交通现象的描述推到了一个新的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命题角度1 :毛泽东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8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呢?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毛泽东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把实际斗争中累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吸取了秋收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反对李立三“城市中心论”及党内革命悲观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在毛泽东1928-1930 年写的一系列报告,特别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得到系统阐述。 命题角度2 :在中国革命中,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1928 年6 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面对当时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城市中心论”,毛泽东等人在领导根据地的斗争过程中,对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近代中国,人民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为争取民主权利,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而中国革命中敌强我弱的态势与敌我实力分布状况确定了我们必须到农村去,团结广大农民方有可能取得革命胜利,逐渐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束缚。 命题角度3:在中国革命中,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有条件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深刻分析和论证了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前三个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后两个是主观条件。 命题角度4:在中国革命中,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如何坚持革命、发展壮大力量为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

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摘要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 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这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必要性可能性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进程 继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当年9月l 1日,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五千余人。经转战和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于10月下旬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毛泽东率部接应下,两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必要性

交通问题基于vissim仿真研究现状

1.3.1国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交通系统仿真技术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tl3〕。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诞生期。该时期的工作大多讨论的是如何进行交通流仿真,直到大约1%O年,用仿真技术研究交通流状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才得到普遍承认,并且开始开发一些交通系统仿真软件。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为发展期。该时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主要都是关于交通流仿真方法及其模型建立的内容。与此同时,大量的交通系统仿真应用软件被开发出来,这些软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宏观交通仿真模型为基础,另一类则以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为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为成熟期。这一时期,交通系统仿真技术在美国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阶段,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①系统建模开始突破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出现了混合模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由schwerdtfeger于1984年提出的DYNEMO仿真模型,采用交通流的一般关系式来描述车流运动,而将每辆车看作是一个基本单元。另外,、乞nAerde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的INTEGRATION,混合使用了微观和宏观交通流模型,被认为是准微观模型。 ②仿真软件开始向大型化、综合性方向发展。例如,由Hubschnelder

从1983年开始研制的MlsSION软件,既可用于高速公路,又可用于城市道路;既可用于一般的交通流仿真,又可用于公共交通系统的仿真试验。再如,由英国M琳公司开发的T班PS和美国caliper公司推出的肠anscAD软件包,都是以四阶段模型为基础,用于区域交通规划。值得一提的还有,由英国Quadstone公司从1992年开发奴它ARAMIcs,能够持100万个结点,,_400万个路段,32000个区域的路网。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研制出用于信号交叉口的CALSIG(1988年)、CAPSSI(1986年)、POSIT(1985年)、SIDRA2.2(1986年)、sIGNA 乓55(1986年)、soAP一84(1984年),用于高速公路的CoRQ以及用于乡村道路的TWOPAS等。 ③研究重点从软件开发逐渐转向了系统模型的改进,包括模型的精炼,如加入优化子模型和加入有效性测定、仿真模型集成、向个人计算机移植等等。于是,己开发出的软件不断推出新的版本,比如,到1983年,sIGOP己上升为SIGOP一111;到1987年,TRANSYT已经上升为TRANSYT7F;到1985年,FREQ已上升为FREQSPE,TRARR 己提出了第三版等等。 中国智能交通网https://www.doczj.com/doc/c63076208.html, 国内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https://www.doczj.com/doc/c63076208.html,/tech/show-8818.html ④新的计算机技术开始用于交通系统仿真,主要表现为仿真界面更加友好,人机交流更加方便。另外,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应用使得仿真过

国内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仿真,顾名思义是指对真实事物的模仿,也称为“模拟”,它是指为了求解问题而人为地模拟真实系统的部分或整个运行过程。由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对象是兼有方法论与工具意义的系统仿真问题,因此,我们讲的仿真一般也就是指系统仿真。雷诺(T.H.Nayfor)在其专著中定义:仿真是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的数学化技术,它包括数字与逻辑模型的某些模式,这些模型描述某一事件或系统(或者它们的某些部分)在若干周期内的特征。 国内学者认为:系统仿真就是在计算机或实体上建立系统的有效模型(数字的、物理的、数字一物理效应混合的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系统试验。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系统仿真是以相似原理、控制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综合技术。 系统仿真是20世纪50年代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最早的通用仿真器是由美国IBM公司研制的,1%7年更名为通用仿真系统,并增加了许多功能,直至后来发展成应用最广的一种离散系统仿真语言。时至今日,仿真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仿真技术研究,并得到了迅速发展。60年代末,在开展连续系统仿真的同时,已开始对离散事件系统(如交通管理、

企业管理)进行仿真研究。 70一80年代,在训练仿真器方面获得飞速发展,自行研制的飞行仿真器、舰艇仿真器、火电机组培训仿真系统、化工过程培训仿真系统、汽车模拟驾驶仿真器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在行业操作人员培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9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正式立,标志着仿真学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90年代,我国开始对分布交互式仿真、虚拟现实仿真等先进仿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复杂系统仿真[‘2一。 系统仿真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它综合集成了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的知识。现代仿真系统已经成为任何复杂的系统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研究、设计、评价和训练的手段和工具,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1.3.1国外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交通系统仿真技术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tl3〕。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诞生期。该时期的工作大多讨论的是如何进行交通流仿真,直到大约1%O年,用仿真技术研究交通流状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才得到普遍承认,并且开始开发一些交通系统仿真软件。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为发展期。该时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主要都是关于交通流仿真方法及其模型建立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的历史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发展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摘要: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持续三年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同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国民党通过“宁汉合流”以及张学良“东北易帜”等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胜利的道路,也为打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探索;内容;意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革命工作应当以城市为中心,这是一个时期内党的共同认识。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毛泽东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集中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大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果断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一、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性 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以及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科学论证了当时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党从生死存亡的危机里解救出来,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伟大胜利。 第一,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历史决定的。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由若干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内外各种力量的刺激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经济结构开始破坏,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得以生长。这时的中国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依然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同时,幅员辽阔的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已经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的边缘地带生存下来。 第二,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封建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又对民族资本实行限制政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极其弱小,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强大,而农民却占到全国人口的80%。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但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却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必须先占农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判断和领导决定的。中国的早期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目标,一方面是受西方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革命的传统

(完整版)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主要组织形式便是武装。敌人的统治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薄弱地带.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组织发动武装农民,获得广大群众基础。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所以中国革命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最后胜利。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又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经过陈独秀及苏联顾问的右倾投降主义统治后,中共经过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再依靠军阀,和两面性很强的资产阶级的结论。“政权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那么多的工人运动有很多都以失败告终,都和没有军队支持由关系。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条新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革命应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东关于以农村革命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 并且,国民党的主要武装力量在城市,要革命只能争取农村的力量,但并不是放弃城市的力量,因为最终目的还是夺取敌人的重要城市! 总结以上,可以知道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根本原因有三个:1、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农民占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2、国民党在城市统治力量强大,农村薄弱,且当时共产党力量较弱,不宜直接夺取城市。3、国民党是资产阶级党派,却没有议会等机关,不能民主,只能枪杆子中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高频考点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高频考点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被捕、被杀。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 000多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 在这无比艰难的情况下,怎样坚持革命,中国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一是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二是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三是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第一,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会议提出,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三,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战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总之,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际合作实现后,党开始将主要的精力投向了开展民众运动。在城市中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人运动,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关于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也是比较重视,但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深入基层,国民党形成了对农民问题只有政策而无行动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国民党缺乏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人才,使得下层民众运动方面工作就由中共党员承担。这样大革命时期党虽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但是毛泽东、彭湃等人不畏艰险、深入乡村、开展农运,为日后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积累了经验。 在合作破裂后,全国掀起了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在共产党员由六万锐减到一万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在大革命悲惨失败之后的关键时刻,党做出了正确抉择,结束了陈独秀右倾中央的工作,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讲了领导权,农民和军事的三大问题,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命的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在发起的起义的武装占领城市的探索中,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退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毛泽东又经过一番实地调查,了解到井冈山地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落脚点。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慢慢做通了袁文才,王佐二人的工作,毛泽东才将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各地起义军撤到农村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怎么生存,怎么发展。为争取农民的支持,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最初探索出了打土豪的简单办法来扫清革命障碍并鼓励农民起来革命。但土豪的存粮和资财也是有一个积累的周期,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而要取得农民的支持就要用事实证明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毛泽东抓住了土地这个核心问题,开始组织领导起了边界各县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分地也是个很复杂的事,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协调分配,都需要有人牵头,都需要组织来领导,这样在广大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什么说走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呢? 第一,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历史上专制性就比较较强,没有民主的传统。虽然近代建立了民国,但民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中国不存在全法斗争的条件。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斗武装斗争的形式,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不能选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城市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农村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三、从领导阶级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这与俄国有明显的不同。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要比中国充分地多,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要比中国强大。俄国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对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威胁。俄国可以依靠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就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中国由于在大城市里各种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胜利的。第四、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容易为革命积蓄力量。把革命力量转入农村更有利于革命力量开展和反动势力的割据斗争。 第五、从各种社会矛盾来看,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造成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缝隙。 第六、从革命的同盟军来看,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并且中国的工人阶级大都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民阶级很容易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这样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第七、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山区,易守难攻,容易开展游击战。 第八、从主观上来看,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

道路 文献综述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 题 目: __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综述____ 姓 名: 张泽坤 学 院: 机械交通学院 专 业: 交通工程 班 级: 交工081 学 号: 083733117 成 绩: 指导教师: 斯拉海提·阿不力孜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2月23日

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综述 学生:张泽坤指导老师:斯拉海提·阿不力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及其死亡人数增加迅速,社会经济损失惊人,当前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也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道路安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事故;影响因素

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以道路交通事故为主要表现的重大灾难。自汽车发明以来,全世界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数量触目惊心。这些在人口众多,地域宽广复杂,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改善的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1[。道路交通事故对社会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尽管如此,人们对交通、对汽车的需求,同对安全的需求一样,还不断的增长。因此,深入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总结其发展规律、探索其改善途径、找出其影响因素及分析对策将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等有重大的意义]2[。 1 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性 道路交通事故是涉及千家万户,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出差、探亲、访友、旅游都希望平平安安,但愿不要发生交通事故,然而道路交通事故仍时有发生。在当今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一样,严重地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 近几十年来,由于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车辆急速增加,交通流量增大,造成车辆与道路发展比例的严重失调,加之交通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交通事故频繁,伤亡人数增多,已成为世界性的一大社会公害]3[。 2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交通安全的系统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主要集中于对交通事故的分析研究,包括事故预测、事故产生的原因和事故的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交通事故的居高不下,我国对交通安全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一些专门从事交通安全研究的机构也陆续成立,2003年6月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交通部公路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研究:(1)交通安全评价;(2)交通安全实用技术;(3)交通安全经济计量;(4)交通安全人机工学;(5)交通安全软件;(6)交通安全测试技术。 在2004年初中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中国交通部做出决定:从2004年开始投资50亿用三年时间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成立专门的技术组对安全保障进行研究,对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等交通隐患开展以交通工程措施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避实就虚,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呢?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国内大背景 1927年,由于蒋介石新军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地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国民党新军阀取北洋军阀而代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走狗。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人民实行出北洋军阀更黑暗、更残酷的统治。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之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然 而“左”倾中央一再强调的进攻大城市的计划相继遭受失败。毛泽东毅然带领起义的残余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始了中国革命重心的伟大转移,并找到了一条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二、关于“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争论 当时,之所以出现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对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城市中心论——坚持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在中国,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单斩断他们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们的头脑、炸裂他们的心腹,是不可能置他们最后的死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他们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取得成功,才可能影响小城市和乡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一味地主张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发展革命,夺取胜利。 农村中心论——残酷的革命斗争现实让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员人冷静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国内外交通信息平台研究现状介绍_共6页

国内外交通信息平台研究现状介绍 来源:智能交通观察网作者:李锐东 1.1国外研究情况 美国:2003年3月,佛罗里达州交通部被联邦公路局选中参与到一个名为iFlorida的项目中,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扩展和集成现有的数据采集和监视系统,收集及共享数据,利用运行数据来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他性能,并且在恰当的时候将数据发布出行者。同时该项目还将用实例来说明如何从技术和组织两方面集成交通、天气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GCM GATEWAY旅行信息系统是美国运输部资助的旨在提升地面运输多式联运效率的项目,主要覆盖伊利诺州、印第安纳和威斯康星州。GCM GATEWAY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处理和发布旅行时间、道路建设和维护、交通事故、天气状况信息等等,所有的信息面向用户实时提供,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访问,同时提供给政府组织、运输服务运营者以及其他公共旅行信息机构。在系统网络结构上,GCM GATEWAY采用混合型分布式配置,通过位于三个地区的交换网关进行互联,中心网关位于芝加哥运输部的交通通信中心,在每个网关之下,带有来自各个子网、各个道路监测点的下级接入点; 在系统逻辑结构上,GCM GATEWAY分为数据采集、中心处理和数据发布三部分,数据采集来自各个网关下的道路监测点、气象站、事故现场、运输机构等等,采集的手段多样,包括网上交换、传真等。GCM GATEWAY的特色是实时性、公共性和开放的技术标准。GCM GATEWAY通过多个具有扩展数据计算、通信和存储能力的服务器、客户机与网关组成的群组,达到了实时信息收集、处理和海量存储、宽带访问的能力,向用户提供了一个集成的、多模式的运输信息和管理系统,满足了公众、旅行者、运营者和相关管理机构的需要。 欧洲:欧洲的智能交通系统从研发初期就瞄准了多交通方式,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向前发展,欧洲的相关部门也开始意识到平台的概念和作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意大利都灵市实施的5T系统中包括一个骨干网络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其它各个子系统间的信息和数据交换。英国公路局的国家交通控制中心一个内容是建立为道路使用者提供信息的平台,通过开放的通信环境,实现多信息源的交换与共享。在ERTICO的研究项目中,项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在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