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ppt

自然辩证法ppt

自然辩证法概述

1.1本学科历史渊源

❿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产物

3辩证法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创立,强调运动发展变化,思想素材丰富3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博大精深,是马列哲学的直接来源

3马恩共同创建马主义哲学

.:.恩格斯撰写《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

.列宁撰写《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展自然辩证法

1.2学科体系构造

❿体系构成

3“四大块”--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科技观、科技政策

❿学科定位

3属于马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高度相关,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学说

❿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3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

1.3自然辩证法在中国

❿年发展历程起伏跌宕,与当代中国科技事业联袂而行

3新文化运动中,掀起科学、民主思潮

330年代自然辩证法传入中国,国统区和延安都有传播

350年代以后苏联,自然辩证法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科技政策基石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的重大发展

1.4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❿亦实亦虚,政策说明和思想认知作用

3实用价值(学分、文凭)

3科学思维和科学工作原则

3了解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内在依据

3认识国情民意,感受中国发展趋势

3化解科学与人文隔阂,为科学生涯的增添情趣

本章学习要点

❿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❿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2.马恩创立自然辩证法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程

2.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❿古希腊朴素辩证法

3核心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3思维特征是,缺少科学实验和分析,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❿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异曲同工

3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

3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2.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❿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

31、617世纪,科学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主义思潮兴起

3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颠峰之作,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2.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❿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

3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3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❿近代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利弊得失

3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

3形而上学性

2.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❿变革时代催生全新的思想

3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

3马恩的哲学研究和探索,对欧洲哲学批判继承

3欧洲科学与哲学相互渗透、联袂而行

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真谛

3唯物主义、辩证法、社会实践观相结合,凸显党性和阶级立场3辩证唯物的物质观、运动观、发展观、时空观、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

2.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

3旧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3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石

3开辟科学哲学研究的新天地

3推进社会实践和科技进步

本章学习要点

❿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

❿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

❿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自然界的运动、

联系和发展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程

3.1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

❿系统自然观孕育在世纪年代,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谋而合

3系统观念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体现

3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就是系统科学的典范

3.2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❿系统自然观强调物质世界的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

3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❿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无限丰富

3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质和量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3.3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❿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进化,又有退化

3马哲强调:自然界有进化发展的本性,四大演化就是例证

3进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多样性

3开放体系、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系统涨落,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

3.4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❿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辩证关系

3对立性:有质的区别,物质基础、发生条件、发展方向截然不同3统一性:都是物质客观属性,相互包含、共生依存、融合交替、此起

彼伏

3进化是有条件的

3(用热力学熵变观点说明解释自然界的演化进程,不可取、不可信)本章学习要点

❿运动、发展和联系的自然观念,及其近现代科学依据

❿进化一退化的辩证关系,(注意,进化是有条件的)

4.人与自然

授课教师:黄颖黔

4.1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

■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变自然,也改变人类自身

■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

■现代人的体质、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态的进化也与此同步4.2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

•人与自然关系的四个阶段

•古代一一人类被迫屈服自然

•近代一一人类力求征服自然

•现代一一人类屡遭自然惩罚

•当代一一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20世纪全球生态危机

•主要表现: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自然观备受瞩目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4.3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客观的、第一性的、先在的、无限的

•人工自然:人化的、第二性的、创生的、有限的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内在联系

•两者本质统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

•变动趋势: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天然自然逐渐向人工自然转变。在现代社会中,天然自然日渐消失,人工自然大幅扩充、比比皆是

4.4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生态文明

•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国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本章学习要点

•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

•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说明谋求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程

5.科学认识与科学价值

5.1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

M科学认识与哲学、人文和日常认识全然不同

■实践检验是科学划界标准,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志

M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特征:

■可检验性(客观对象、可控条件下研究、可重复、可检验)

■系统性(逻辑工具、形式结构、内容完备自洽)

■主体际性(科学范式相近相通、指称一致、主体通约、社会承认)

5.2科学认识过程

M科学认识过程:获取经验事实、酝酿科学概念、构造理论

■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

■概括总结科学概念,构造科学假说,萌生科学发现,酝酿科学理论

■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结果为基础,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科学理论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真理性、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和预见性

5.3科学价值观

M当今时代,科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

个层面

M科学蕴含丰厚的社会价值

■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探求真理、开拓创新、有条理怀疑)

■科学思想

■科学方法

M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建设

5.3科学价值观

巳两种科学价值观的论争:

■科学价值中立说

■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题。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

■科学负载价值说

■在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的规律性,是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方面,应用科学认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自由

本章学习重点

M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

巳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M两种科学价值观的分析对比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程

6.科学理论的形成

6.1科学问题

M科学问题的界定

■科学问题都有现实依据,且与科学认识能力有关

■合理的科学问题都有明确指向,具有可解性,暗含求解套路

M科学问题源自社会实践

■现有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

■理论内部的矛盾

■不同学派的争论

■社会现实需要

■科学家的兴趣和心智偏好

6.1科学问题

M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

■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常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M科研选题至关重要,必须考量诸因素

■社会需要原则

■理论创新与创新性原则

■科学逻辑性原则和现实可行性原则

■适度超前和冒险原则

6.2科学事实的获取

M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单称的客观陈述,具有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尽可能给出定量描述,通常还要说明实验和理论背景

■科学事实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获得,这两种方法各有适用范围■观察和实验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要留心意外的事件"不期而遇的事件可能导致科学发现

6.2科学事实的获取

M观察实验与科学理论的辩证关系

■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白板说并不成立

■科学理论都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经过了科学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了人的主观创造

■观察实验也渗透着科学理论,描述和解释方式都有理论负载,观察实验的价值取决于科学理论

■科学活动是依据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设计观察实验,构造科学理论

6.3科学假说的形成

M科学假说的界定

■依据现有理论和感受,对未知事物的推测性说明或解释,是新科学理论的雏形

M科学假说的产生

■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事实(科学发现、反常实例)

■原有理论的推广和衍生

■协调理论内部的矛盾

■纯粹的思维创造(实际意义若有若无)

6.3科学假说的形成

M科学假说的特征

■有科学依据,合乎逻辑规范

■思维创造的能动性,个体认知差异较大

■科学认识的探索性,多数是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过渡进化为科学理论

■构造科学假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之路

6.4科学思维方法

M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区分(补充内容)

■形式逻辑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属逻辑学或基础数学,以人工符号模拟“客观理性”,探索思维认知的特征和规律

■辩证思维是注重对立统一性(矛盾)的思维原则,归属辩证法哲学,通常用自然语言表述,涉及面宽泛,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全然不同,两者无法相提并论,也无高低贵贱之分。厚此薄彼全无道理

本章学习重点

M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课题的原则

M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M科学假说产生条件,科学假说的特征

7.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程

7.1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

・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认知和科学理性

・相容性评价(理论背景)

・自洽性评价(逻辑严密)

A科学悖论

・简单性评价(科学认知偏好)

7.2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

■经验检验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

取得共识

・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观点)

・反驳证伪(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证伪主义观点)

・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观点)

7.3科学理论评价的困难

•科学理论的鉴别和评价意义重大

•科学共同体需要去伪存真

•国家和社会各界需要扶优汰劣

•理论的鉴别和评价困难重重、异常艰辛

•实践是终极标准,但检验无休无止,永无定论

•逻辑检验也有难言之隐,对逻辑以外的认识无能为力,很难做到完备周详

7.4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

•科学理论的扩散传播和社会确认是科学社会学问题,这属于科学理论的外在评价

•科学创见具备主体际性(主体间性)

•科学理论讲求“修辞技巧”、“合时而用”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

本章学习要点

•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科学理论的社会评价(外在评价)会涉及哪些因素

8.科学理论的发展兴替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程

8.1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

对科学理论变迁兴替,西方科学哲学先后提出过多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不同认知策略

■演变线索:经验主义证伪主义科学社会学

■研究策略:宏观描述个案分析社会分析

■基本趋势:从理想到现实,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8.1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

■逻辑经验主义

■注重归纳-演绎方法论,认同循序渐进发展模式

■科学假说从经验中归纳得来,再借助演绎法推出理论预见,预见经受新的经验检验

■批判理性主义

■看重猜思-演绎-反驳方法,认同“否定之否定”发展模式

■科学研究是“思维的自由创造”,“没有逻辑通道”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催生假说,假说相互攻讦,去伪存真

■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看重科学文化背景,主张“范式”发展模式

■科学认识与文化背景、科学组织息息相关,科学进步就是“范式“更新■前科学f常规科学一科学革命,循环往复的过程

8.2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

■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结构变动全然不同

■科学理论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

■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理论结构微调,是原有理论的应用、深化、完善和修改,相当于调整“保护带”

■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结构更新,“反常”冲击此起彼伏,理论饱受冲击,假说激烈竞争,“保护带”失效,“核心”丧失权威。最终“胜者为王”,重建全新”核心“和”保护带“,导致理论更替变革

8.3科学理论的创新

•科学理论创新的关键是提出新问题、新观念和新假说,这只能求助于创造性思维

■科学蕴含人的首创性。从经验事实到科学假说“没有逻辑通道”

•科学创造思维的基本形式是直觉、灵感和想象等

•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形式与逻辑思维兼收并蓄、同等重要本章学习要点

•科学理论的三种发展模式(三种发展观)

•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9.技术结构与技术认识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程

9.1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活动是人类独有的社会实践

一技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劳动

一技术是人与自然互动作用的结晶

一技术与社会进步变革息息相关(唯物史观)

一技术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9.2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

•三种技术结构及演变态势

- 经验型技术结构(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

- 实体型技术结构(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 知识型技术结构(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制约技术变革演化的诸因素

- 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技术基础

- 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统治阶级意志

9.3技术认识特征

•技术认识的界定

-技术认识源远流长,是认识、利用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技巧、途径和操

作模式

•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合理性

一社会价值性

一实践指向性

一复杂综合性

9.3技术的方法论特征

•技术与科学是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 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深受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和制约

- 技术注重改造自然、创造世界,是主观见诸于客观

- 技术注重经验、技能,多快好省地解题

- 技术强调从普遍到特殊、从要素到综合

- 技术选择受到社会诸因素限制

本章学习要点

■三种技术结构形态和技术演进变迁

■技术认识特征

■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辩证关系

10.技术价值与技术活动

10.1两种技术价值观

口关于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存在两种对立思潮

■技术价值中立论:技术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社会意识影响技术效能,但不会改变技术内涵。技术的正、负效应与技术无关

■技术价值负荷论:技术主体有价值取向,技术活动渗透了人的所思所

虑,技术活动就是社会实践

10.2技术伦理问题不容回避

口技术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无所不在

■现代技术全面介入社会生活,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技术严重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导致文化焦虑,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运行态势

口技术伦理问题的化解之道

■技术人性化:技术创新兼顾社会现实,服务普罗大众,创造民生福祉,防范技术风险,遏制技术滥用

■社会伦理道德与时俱进:技术创新不可阻挡,社会进步理所当然,社会道德伦理应主动更新,包容适应技术创新

10.3技术活动三种形态

口技术是社会实践,三种技术活动各有侧重

■技术引进:解决技术上的从无到有问题,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对于落后地区至关重要

■技术改造:解决技术的从低到高问题,持续推动生产力变革提升,这是最为普遍的技术活动

■技术创新:前瞻性、原创性的发明创造。引领生产力革命,引发社会经济持续进步

口当代中国的技术进步浪潮,正在改变中国社会面貌

本章学习要点

口两种技术价值论对比分析

口当代社会的技术伦理问题

口辨析分析三种活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大纲-根据陶建文老师所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 任课老师:陶建文jwtao@https://www.doczj.com/doc/ca19040415.html, 考试时间: 第19周星期四07月09日上午9:00-10:30 考试地点:340301、340302 考试形式:辨析题(4 X10分),论述题(2X30分)参考书籍:《自然辩证法概论》清华大学吴国林主编下面是根据陶建文老师最后一节课讲述的大纲内容整理的复习大纲,老师说可直接根据PPT课件(PPT在群文件),将大纲中讲述到的要点找资料补充完整复习。 第一讲:导论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原子论自然观 2.数学自然观—核心思想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观点和特征 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系统的若干规律: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生态自然观(重点) 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工业文明、环境问题的根源、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了解)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研究目的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核心不 同、社会规范不同……(重点) 3.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4.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 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演绎法的定义?演绎的问题:演绎的问题在于前提的正确性没法 得到保证?哲学背景? 2.归纳法的定义?归纳主义方法论?归纳问题?波普尔对归纳法的 批判? 3.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可能是辨析题) 4.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5.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的方法?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2.PPT中的图,社会的变迁,科技革命的变革….. 3.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4.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第六讲: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不考)

研究生个人学习总结ppt

研究生个人学习总结ppt 从踏入研究生生活开始至今已有一年有余,回顾这段不短也不算长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总体感觉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发展个人特质提供了时间和制度的条件,但由于研究生创新性学习的目标要求,使得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真正做出一些贡献性的工作显得比较难,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与大部分时间在众多相关文献的研习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上是非常必要,甚至是必须的。 研一上学期主要学习了政治类、外语类、军事类、数学类的公共课和部分专业理论课,其中政治类课程包括《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外语类课程即《当代研究生英语》(上、下册);军事类课程即《战役后勤学》;数学类课程包括《应用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专业理论课为《弹塑性力学》。教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学习,我顺利的通过了各门课程的考核,我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自己在本科的基础上丰富了自己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加深了理论认知。 研一下学期主要学习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课,其中专业理论课包括《高等结构动力学》、《工程有限元》、《随机振动》;专业课包括《现代结构试验技术》、《高等混凝土结构》、《土

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原理》、《防灾工程学》。由于在本科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些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初步学习和掌握,然而通过研究生的再学习,自己对本科知识的理解有了很大深入,特别是经过教员的精细讲解,使得自己在本科里学习的一些结论性知识的来历有了初步认识。在这个学期自己顺利通过了研究生学位英语课程的考核。 研二上学期的课程比较少,包括《专业英语》、《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讲座》和《施工新技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自己掌握了如何查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的方法,这样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并且自己利用课程时间阅读了比较多的外文文献,丰富了自己的专业词汇和增强了专业理论的描述能力。学科前沿讲座扩大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增加了一份内容,即经常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 以上基本是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个人体会与总结,除此之外,在此期间自己在谢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小论文的撰写工作,已发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核心期刊并同意收录。通过论文的撰写掌握了论文的基本构成是什么与何为论文的核心内容,为以后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通过辅助导师制作课件、编写教材、作业批改等工作,丰富

浅谈自然辨证法的学习收获和改进建议

引言 本学期的《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已经圆满结束,开放性的教学课堂让我们同学间得以充分的交流,老师所选定的几个讨论方向也让我们有发挥的余地,让我们从中学会查阅资料,综合整理并上台发言。这门课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以下我就从上课的心得体会和对这门课的改进建议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心得体会 本课程所讨论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社会观和创新型国家。 1、自然观部分 第一部分自然观的范围比较宽广,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观概述、生态自然、宗教自然观、中西方自然观的对比、音乐和自然观、机器人和自然观。 在自然观的概述中,我们了解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 随后我们讨论到了人类与自然,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以下全球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能源匮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起。首先,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赖以生存的环境;其次,人类无节制的消耗着自然资源。正是因为这种不节制的消耗和浪费,使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于是出现了当前我们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对自然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最初,人类对自然认识有限,且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自然界巨大的力量,有着极强的敬畏心理,继而产生了原始神话与宗教。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迅速提升,继而逐步出现了对自然蔑视与统治的观念(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人类反过来遭受到环境的惩罚,从而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增长模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必然消耗自然资源而谋求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当消耗殆尽时,人类文明开始退步。自然界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恢复,自然资源不断积累,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继续开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类发展与消耗自然的平衡。 2、科学技术观部分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课程中我们也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究,所研究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从此英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并开创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有:艾萨克·牛顿、詹姆斯·瓦特、亚当·斯密。 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运用这些定律,牛顿把星星、地球和自然界的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他的天平上。牛顿的发现,结束了人们看待世界的被动状态。他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他告诉人们,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规律是能够被认知的。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

自然辩证法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点总结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 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累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考点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 考题形式:随便给一段话,让谈对其理解、其实是让你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作答。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区别于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具体研究,这是自然辩证法作为独立学科的存在根据之一。自然辩证法从整体上去研究和掌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功能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自然辩证法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存在于各门科学技术所揭示的特殊自然本质和特殊自然规律之中,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ppt

自然辩证法概述 1.1本学科历史渊源 ❿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产物 3辩证法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创立,强调运动发展变化,思想素材丰富3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博大精深,是马列哲学的直接来源 3马恩共同创建马主义哲学 .:.恩格斯撰写《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 .列宁撰写《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展自然辩证法 1.2学科体系构造 ❿体系构成 3“四大块”--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科技观、科技政策 ❿学科定位 3属于马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高度相关,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学说 ❿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3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 1.3自然辩证法在中国 ❿年发展历程起伏跌宕,与当代中国科技事业联袂而行 3新文化运动中,掀起科学、民主思潮 330年代自然辩证法传入中国,国统区和延安都有传播 350年代以后苏联,自然辩证法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科技政策基石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的重大发展 1.4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❿亦实亦虚,政策说明和思想认知作用 3实用价值(学分、文凭) 3科学思维和科学工作原则

3了解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内在依据 3认识国情民意,感受中国发展趋势 3化解科学与人文隔阂,为科学生涯的增添情趣 本章学习要点 ❿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❿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2.马恩创立自然辩证法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课程 2.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❿古希腊朴素辩证法 3核心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3思维特征是,缺少科学实验和分析,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❿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异曲同工 3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 3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2.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❿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 31、617世纪,科学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主义思潮兴起 3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颠峰之作,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自然辩证法PPT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研究对象 科学史: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规律//科学的哲学思考//哲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科学与宗教关系//科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伦理学:科学的伦理维度//科学批判理论 研究对象1: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规律和方法 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方法,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总体科学和具体科学 研究对象2:科学技术的哲学观念意义 从具体的科学和技术核心理论中抽离和升华出自然观与世界观,进而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 研究对象3:哲学观念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 哲学的问题能够给科学的基本问题以问题域、理论来源,以便于基本科学理论的形成。 研究对象4 科技伦理:科学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何谓伦理: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对人的评价问题。(如基因决定论还是文化决定论)(基因测序影响,公务员考试) 科学技术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道德问题。如,基因禁止停止呼吁。(医生案例) 研究对象5:科技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发展 社会建制如何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研究对象6:心灵哲学:用科学解决哲学问题 心灵哲学:心理学、脑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研究。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解决哲学问题。自我自由意志 研究对象7: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之间不是简单的对抗关系,而是关联、渗透、有时对抗的关系。 牛顿难题、基督教末日审判,1666瘟疫大火、布鲁诺、科学院院长、加加林、 研究对象8:对科学进行批判 在法兰克福批判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科学技术代表的技术理性的扩张是对人主体地位的进攻,也是统治阶级实行的新的控制手段,所以法兰克福批判学派对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科学技术——工具理性——威胁人本身(平托门)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2从研究角度上看,它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3.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很强的综合性。 三、自然辩证法的特点 1/“自然辩证法”严格地说,应当算作思维科学领域的学科。它并不具体研究某一门科学和技术,它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它的思路应当说更为开阔一些。这也正是哲学的思辩特点和反思性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10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100501)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秉承我校“为国家需要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型专业人才。 (一)知识目标 1.全面、系统、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2,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中医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掌握本学科及方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一)能力目标 1.具有能运用所掌握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中医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完成1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2.具有一定的带教工作能力,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3,具有较强的中医学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问题。 4.具备中医临床及社会服务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专业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具有热爱中医学事 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的中医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4.尊重生命,正视医学伦理,充分认知中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教育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责任的态度关爱生命。 5.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热爱中医药事业。 (四)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目标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6.具有自我完善、独立思考和从事专业工作能力,具备相应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中医思维能力。 7.能够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自觉开展中医学科研工作。 8.较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 9.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要持续更新知识和终身学习。 二、研究方向 (一)藏象学说研究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本方向基于中医脏腑理论,主要采用临床调研和文献学的方法,对中医临床常见病证进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概念:(二到六,ppt上没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 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题: 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 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统称为自然观。 其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它不是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项技术的特殊方法的叠加,而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探讨科学认识的一般特征和科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探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技术方法的原则和程序。这些内容统称为科学技术方法论。 再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不像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那样具体的探讨科学或技术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而是从价值论的角度着重演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三.简述古代朴素自然观(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副有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一切都是发展的、变换的、联系的。 3.思辨性。缺乏实证,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四.为什么用科学革命表征近代科学的产生?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血液循环,人体结构理论使科学以革命的形式产生。1.科学:确认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否定了地球中心论的基本观点,是天文学上的重大突破。2.宗教:基督教认为地心说在很长时期里被宗教绝对化和神化,并被利用为宗教教义辩护。日心说把颠倒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这就超出了天文学学科的范畴,而具有冲破宗教神学束缚和科学革命的意义。世界是为人的安适和利益而创造的,人居住的星体自然是宇宙的中心,让人从宇宙中心变成一个自转并绕日旋转的星球,这是向宗教挑战。3意识:哥白尼的学说深刻撼动了人类意识。日心说天翻地覆地把人类意识倒转过来。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和人体机构的研究,是生理学研究的突破,也是科学革命的重大事件,也为宗教不容,也是人类意识的革命。五.简述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 科学方面、哲学意义、现实意义。科学方面:它是理论力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可以补充但不可超越的基石。实际上这是对所有地上物体和天上物体机械运动基本规律的发现。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太阳系结构假说;伽利略发现了地上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以观察事实支持了哥白尼;开普勒发现了天空中行星运动的真实状况,但他是用磁石那样的磁力来维持运动的;而牛顿则把他们的所有伟大成就统一起来了。完成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哲学意义:他不仅回答了物体如何运动的问题,也回答了物体为什么按规律运动的问题。明确定义的质量、动量和其定律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近代欧洲的哲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实意义:万有引力理论还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天文学上的新发现。 六.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理想十七世纪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特点和局限性)+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进步(反之退步) 1.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自然,认为自然事物从来如此,一成不变。只考察事物是什么,不能深入考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 机械性: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揭示一切自然现象,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在物质的外部,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机械决定论是唯一的决定论。 3.不彻底性:对自然界做唯物的解释,可是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唯心主义揭示,唯心主义历史观使其具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性质。 七.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有什么地方体现了它的进步/退步? 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

研究生个人学习总结ppt

研究生个人学习总结ppt 从踏入研究生生活开始至今已有一年有余,回顾这段不短也不算长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总体感觉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发展个人特质提供了时间和制度的条件,但由于研究生创新性学习的目标要求,使得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真正做出一些贡献性的工作显得比较难,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与大部分时间在众多相关文献的研习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上是非常必要,甚至是必须的。 研一上学期主要学习了政治类、外语类、军事类、数学类的公共课和部分专业理论课,其中政治类课程包括《*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外语类课程即《当代研究生英语》(上、下册);军事类课程即《战役后勤学》;数学类课程包括《应用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专业理论课为《弹塑性力学》。教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学习,我顺利的通过了各门课程的考核,我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自己在本科的基础上丰富了自己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加深了理论认知。

研一下学期主要学习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课,其中专业理论课包括《高等结构动力学》、《工程有限元》、《随机振动》;专业课包括《现代结构试验技术》、《高等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原理》、《防灾工程学》。由于在本科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些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初步学习和掌握,然而通过研究生的再学习,自己对本科知识的理解有了很大深入,特别是经过教员的精细讲解,使得自己在本科里学习的一些结论性知识的来历有了初步认识。在这个学期自己顺利通过了研究生学位英语课程的考核。 研二上学期的课程比较少,包括《专业英语》、《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讲座》和《施工新技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自己掌握了如何查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的方法,这样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并且自己利用课程时间阅读了比较多的外文文献,丰富了自己的专业词汇和增强了专业理论的描述能力。学科前沿讲座扩大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增加了一份内容,即经常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 以上基本是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个人体会与总结,除此之外,在此期间自己在谢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小论文的撰写工作,已发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自然辨证法作业 科研方法访谈心得

科研方法访谈心得

第1章写论文的诀窍 1.1 选题 选题是制约论述深度的首要因素。选题太大、内容太多往往难以驾驭,挂一漏万,需要深入分析的却没有做到;即使能够照顾全面也往往面面俱到,平铺直叙,使分析浮于表面选题应当坚持以小做大、难易适中的原则。在具体选题时,要善于“分解”。从大题目中选择小选题。 即使需要选择大的题目,也要注意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新产生的问题解决起来有难度的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不仅体现在新论题、新理论、新观点,也在于比已发表的论文有更深入的分析。 要研究具体的、特别问题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比较。同时,要做到关注大事情、研究小问题。关注大事情是分析思考小问题的基础。“大事情”是与小问题相关的时代背景、技术基础、基本概念、全面情况、发展目标等等。关注大事情,才有联想,才有思考的深度。 1.2 论文论点 论点、论据、论证是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使论文言之有意,论据使论文言之有据,论证使论文言之有序。三者中论点是核心。 因此,要把论文写作的重点放在建立论点上面。有的论文的总论点就体现在标题上。因此,选题、拟定标题后就要考虑总论点。在考虑论文结构时就要考虑分论点,形成全文的理论逻辑结构。论点来自于材料。 材料的主要作用不仅在它可以成为论文的文字成份,更在于它是立论的基础。论点来自于思考,在于对材料的比较深入的认真细致的分析、思考、提炼。这需要培养科学的富有创造力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正确的思想方法、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幻想力、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随机应变的思维能力、广泛而深刻的思维能力、发展中的思维能力。从大的方面说,一篇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说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怎么样——为什么这样——怎么办”、“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意见、措施、要求或建议”。要细致思考每个部分、每个层次、段落的论点,层层推理,步步深入。 1.3 论文论据 为了保证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写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不要罗列所有数据,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论据堆砌会冲淡论点的论证,打乱读者接受观点的思路。必须选择与论点有本质逻辑联系的材料作为论据。同时,要注意论据的典型性,兼顾多样性。 在论据的叙述上要做到扣题。注意叙述语言的概括性,兼顾艺术性,突出论点表达所需要的部分,做到详略得当,有些论据可以制成图表。特别要注意论据

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教学设计

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掌握其基本原理。 2.掌握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 理解。 二、教学内容 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如矛盾分析、统一性和 唯物论。 3.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如对生物进化的 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 4.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其他学科和理论,如生态学、系统论、 信息论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教材等方式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 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研讨法:通过小组研讨、讨论、辩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对 自然辩证法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实际案例、实践环节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自 然辩证法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

四、教学资源 1.教材:可以参考《自然辩证法概论》等相关教材。 2.教具:可以使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具,以及实 验器材等。 3.实验室或场地:可以需要一定的实验环境和空间,以开展 一些实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估 1.课堂测验:可以通过随堂测试、小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 对自然辩证法的掌握程度。 2.作业评估: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作业的评估方式,检查学 生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应用和思考能力。 3.实践评估:可以综合考评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所展现 的能力和表现情况。 六、教学进度安排 展示次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 间 1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基本概念讲授法1课时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讲授法2课时 3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 的应用讲授法、研讨 法 3课时 4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环境保护研讨法、实践 法 2课时

5.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5张PPT)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 ——《共产党宣言》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 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 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他遇到的一切问题,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他逝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马克思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家园,一个是归宿。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3.梳理文章的结构,总体把握内容。 4.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段,明确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5.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化恶意义的正确观点,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设想作者演讲时候的现场氛围、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想象其表情和肢体语言,学会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化恶意义的正确观点,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三、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对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悼(dào)词芜(wú)杂不可估量(liáng)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 1、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古希腊自然观主要内容(世界本原论):1、米利都学派(米利都三杰)—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2、毕达哥拉斯学派,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者。3、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5、柏拉图:理念论。6、亚里士多德:四元素(水、土、火、气)说。二,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信仰的时代):1、上帝创世说:自然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客观唯心主义。2、地心说: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人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故是上帝之外的自然中最高贵者——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3、上帝的第一次推动:自然界的万物不会自己运动,是受动的,运动的最终原因是非受动的始动者上帝——机械自然观或力学自然观的萌芽;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4、目的论: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2、还原论: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一切学科可还原为力学;3、(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式的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物质观,自然界式物质的;2、运动观,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3、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当代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当代自然观的基本形态:系统自然观。①、从存在到演化;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④、从线性到非线性。2,当代自然观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生态自然观。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系统。 2、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科学背景:近代科学的力学化。1、哥白尼——近代科学的先驱:日心说(《天体运行论》,1543年。与托勒密的地心说相对立)。2、伽利略—近代科学和近代科学方法论之父。3、开普勒)—星空的立法者。4、牛顿—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和近代文化的教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背景: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辩证法带入了天文学和自然科学。2、维勒人工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3、赖尔地球地层渐变假说(地面的变化是由各种自然力的缓慢作用造成的),把理性和辩证法带进了地质学。4、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使“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被揭开了”。5、迈尔、焦耳、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表明了运动不灭以及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6、达尔文《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7、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内在联系和世界(在元素上)的统一性。8、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向牛顿机械自然观提出了挑战,揭示了物质的另一种形态——场的存在。 3、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济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部门的布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 政治与地理环境:政治体制、战争与地理环境。 文化(文明)与地理环境:三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大陆文明(黄色文明)和游牧文明(绿色文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与人密切相关,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自然界。 4、科学研究的起点。 一、经验论或归纳主义。通过归纳法从观察逐步上升为理论或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或科学始于观察。 二、唯理论或演绎主义,从某些公理或假设出发通过演绎法推出结论或科学始于理性(逻辑推理或直觉)。 三、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始于问题。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TT→EE→P2······。

自然辩证法复习适合用于华南理工大学考试-

自然辩证法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科学基础:牛顿的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收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世界由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构成。 主要观点: (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2)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 特征:(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性,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怀抱中。 (二)辨证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等自然科学理论,它们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辨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了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主要观点(PPT主旨):(1)运动形式学说:以运动形式为基本范畴来把握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以运动形式的逻辑展开来揭示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从低级到高级 (2)自然的演化图景:存在图景(从唯物主义看待自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从存在图景到演化图景(自然界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 特征: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2、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定义主要强调: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 (1)系统的组成一一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基本组成是指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的或无须再分解的那一个层次的组成。单一组成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的组成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系统的结构一一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结构与元素的关系) (3)系统的环境一一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对系统的作用:①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②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 (4)系统的功能一一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表现出来。 3、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自然辩证法》是想要揭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毕竟,这本书中的资料是建立在百年间无数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索,研究和实验过后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之上的。那么自然辩证法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然辩证法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为期六周的自然辩证法结课了,时间有点短促,可是这六节课却很实在:有钟教师自我讲课,有看短片,有学生自我做ppt讲课。我们在一齐讨论讲课的主题,气氛很活跃,想法更是天马行空,似乎这才是我们该有的上课形式。 在学习自然辩证法之前,我甚至不明白它是什么,只明白它是一门哲学课程,估计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差不多。六节课下来,虽然不会有什么深入的体会,但也确实填补了一个知识空洞,对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研究的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他们共同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关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它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现代科学技术正不断的向医学领域转移和渗透。基因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内镜技术、实时监测技术、原子核医学技术、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技术、生殖技术和医药新技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从非洲黑曼巴毒蛇毒液中提取出的蛇毒蛋白能够制成新型强效镇痛剂,其镇痛成分效果能够与吗啡相媲美,只是作用机制不一样,并且没有吗啡类镇痛剂的常见副作用,能够展望它将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贡献。 我们透过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对于科学技术探索活动的好处好比渔网之于捕鱼,斧头之于砍柴,要进行科技创新务必借助于必须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自然辨证法中提到的科学技术方法。 如果说科学方法为我们认识自然,探索未知带给了重要的原则、程序、途径和方法,那么技术方法则主要回答怎样变革、控制和利用自然的问题。科学技术方法具有其基本特

《自然辩证法》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