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辽中县于家房镇总体规划

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绪论 (2)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基本概况及现状建设情况 (3)

第三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4)

第二部分镇域规划 (6)

第一章镇域规模和性质 (6)

第二章城镇化水平预测 (6)

第三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7)

第四章镇域交通设施规划 (9)

第五章镇域共用工程设施规划 (10)

第六章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12)

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2)

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13)

第九章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4)

第三部分镇区规划 (15)

第一章镇区现状用地评价 (15)

第二章镇区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15)

第三章镇区性质和规模及规划范围 (15)

第四章镇区建设用地布局 (15)

第五章镇区空间管制及控制指标 (18)

第六章镇区综合道路交通规划 (20)

第七章镇区公用工程规划 (21)

第八章镇区风景风貌景观规划 (23)

第九章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24)

第十章镇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5)

第十一章镇区环境卫生规划 (26)

第十二章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27)

第五部分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29)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总则

1. 总体规划编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沿海化双重趋势的引导下,沈阳经济发展的未来必然面向大海,面向世界市场。作为沈阳距离营口港最近的地区,于家房镇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产业大道的修建切实改变了于家房的区位条件。产业大道连接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沈阳和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营口,在这两个城市的带动下,必然会带动下,必然会带动沿途各节点城镇的发展。另外作为沈阳南向出海的必经之地,沈阳城市大型重化工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的升级必然将部分产业搬迁出来,这些企业为了降低交通运输费用,必然会选择布局在产业大道附近,这就为于家房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于家房镇新的发展形势,为更好的发展其职能,改善自身建设,必须编制一部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由此对原有的总体规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在满足其发展条件的前提下,吸收其原有的有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制《于家房镇总体规划(2011-2030)》

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试行)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220-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6、建设部《县域体系规划编制要点》(2002年);

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8、《辽中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6)

9、《于家房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研究内容

3.1规划的指导思想

1.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依托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建立城镇规划的新观念,分析研究于家房镇发展变化及新趋势。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将于家房镇建设成辽中县地区经济的主要空间载体和战略依托点之一。

2.镇区建设以富民、强镇为宗旨,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经济,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全镇第一、第二产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造,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振兴经济,使于家房镇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完善于家房镇的基础设施,创造一个良好镇区生态人居环境。

3.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方针,适应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着力有效地建设3.2 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并重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于家房镇经济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保证后人的需求不受威胁”。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为人服务” 的城镇建设宗旨,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与规划的全过程,为人们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做到镇区发展要以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镇区规模的发展能为居民提供合理有效的生产生活空间,镇区环境的建设能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和工作乐园,镇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最合理的服务半径来界定。

3、协调发展的原则

协调发展就是协调好区域与镇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于家房镇的规划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全面促进于家房镇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4、可行性的原则

坚持从于家房镇自身的基础和外部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出发,使规划方案具有最大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及科学性。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相应的努力措施。重视基础状况和数据的调查分析。对全镇非农业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针对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采用多方案比较,提高规划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5、环境价值原则

区域的总体环境质量,不仅直接影响于家房镇资源开发和居民生活的质量,而且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规划要充分体现环境优先原则,提升于家房镇区的整体环境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镇区及周围的水系、等自然条件及环境特色,融城镇于自然环境之中,创造高质量的城镇景观环境。

6、“节约用地”原则

坚持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珍惜土地合理开发、尽量少占耕地,对现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节约土地的关系。

3.3 规划重点研究的内容

1、于家房镇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通过对辽中县于家房镇的发展条件、现状基础的研究,根据省、县提出的战略目标,科学合理地为于家房镇定位,并制定出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合理布局。

2、完善于家房镇的道路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和提高全镇人民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

3、镇域规划

通过对镇域内城镇发展的分析,合理确定于家房镇域范围内城镇的发展布局,制定各村镇在规划期内的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等级规模和主要职能,对镇域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的同时落实辽中县城镇体系规划对于家房镇城镇发展的布局,促进区域城镇化的发展。

4、镇区规划

在充分总结以前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于家房镇现状的经济基础、发展能力,科学地定位镇区的功能,研究和确定中心城镇的职能、性质、规模,提出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以此确定主要公建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用地和选址。

3.4. 规划期限

2011-2030年

3.5 规划范围

于家房镇现辖2个社区居委会和9个村委会

第二章基本概况及现状建设情况

1。区域位置

于家房镇地处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最南端,辽、浑两河之间,东与辽阳隔浑河相望,南与海城毗邻,西与台安县接壤,北与朱家房镇相连。

2. 自然概况

2.1 气候

于家房镇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最高气温达37℃,最低气温—25℃。长年主导风向为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年平均降水量625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全年无霜期为169天。年平均气温8℃。一月平均气温-12℃,最低气温-31℃;七月平均气温24.5℃,最高气温35℃。

2.2地质及水文

于家房镇地质结构由上到下为地表土、粉土(或粉粘土)、细砂、中砂,细砂层约—6.2米左右。地下水位—1.2M,水资源总量为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4500万立方米,地下水为5500万立方米。

2.3 土地资源

于家房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全镇共有土地面积10.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

2.4 农副资源

农业是于家房镇的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已经形成了以插拉村为代表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和以陡沟子村为代表的畜禽养殖基地。从下图可以看出农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49%,而农业中蔬菜的产值最大,占到了71%。而牧业产值中猪的饲养产值最高,达到了60.21%。

3. 现状建设情况

3.1 现状经济概况

于家房镇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丰富、质量较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2007年镇域总人口26011人,其中农业人口25605人,占总人口的98%。全镇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9%。1998-2007年于家房第一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07年第一产业值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68.5%,第一产业增加值比1998年增长了69%。

于家房镇是典型的农业型乡镇,农业发展相对突出,工业刚刚起步,服务业仍处于萌芽状态。于家房经济型作物种植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比较突出,比如大棚蔬菜的发展,马铃薯的集中种植以及规模化养殖专业户的出现,都显示了于家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工业方面,虽然有几家以机械加工为主的规模企业,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主要用周边的资源做一些简单的加工生产;服务业方面,以简单传统的商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为主,发展水平较低。

3.2 现状城镇化水平

于家房镇下设于家房、漾子泡2个社区居委会:上顶子、高家、花家房、陡沟子、青麻坎、代家房、韩家、范家、插拉9个村委会。2008年全镇现有总人口2.6万人。

人口等级现状:现状人口等级规模共分为三级。首位为镇区人口5298人,第一等级为>3000,第二等级为2001-3000,第三等级为1000-2000.

等级规模结构现状表(2008)

3.3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1.镇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1)行政管理

现状行政管理用地主要包括镇政府、派出所等机构。

2)教育机构

镇区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所。

3)商业金融业

商业金融用地大多分布于原107省道两侧,包括银行、商店、饭店等

2. 基层村公共服务设施

各基层村有自己的村委会以及一定的商贸设施。

插拉村、青麻坎村、陡沟子村、范家村、高家村各有一所小学。

3.4 现状用地布局

各村的建设用地现状如下图:

3.5 现状基础设施

1.公路交通现状

于家房镇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107省道从镇区穿过,在镇区的东侧有正在新建的沈西产业大道,这些都为于家房镇的对外交通提供了便利。

2 .给水工程现状

于家房镇现有用水均取自地下,供水系统不太完善,有待在规划中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用户用水的水量与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水标准。

3 .排水工程现状

目前镇区内有部分排水管道和沟渠,但不成系统,缺乏管理。其它村庄均无排水设施。除少部分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污水排放系统外,大部分没有排污系统。

4.供用电现状

于家房镇有66/10kv变电所一座,位于镇区外,承担于家房整个镇域的电力供应

5.通信工程规划

于家房镇区有线电视已与辽中县联网,镇区内有线电视收视户达到90%。镇区内设有一处邮政支局。

3.6 现状生态环境状况

于家房镇域内主要以农田为主。在镇区北部有一排干渠,两侧有防护林带。在各乡道两侧都设有防护绿带。在起到生态保护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

3.7 现状防灾设施

在现状镇区内有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设施,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防灾减灾。但由于设施不够先进和完善,不能够在出现重大灾情时进行及时的应急和处理工作,在各个村庄内基本没有关于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

第三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 镇域发展条件分析

1)沈阳发展近海经济给于家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沿海化双重趋势的引导下,沈阳经济发展的未来必然面向大海,面向世界市场。

首先,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经济的交流,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旋律,是一种普遍的、不可抗拒的主导力量。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带来了国际间产业的转移,也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在国际间的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刻。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化直接促进了国际投资的增加以及区域间的不同分布,从而影响了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改变。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是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的大中城市。

其次,经济发展的沿海化趋势明显。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说,经济发展的沿海化趋势不可逆转。近代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沿海城市成为世界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的端口,人口、经济的重心沿海化成为全球空间分布的重要特征。作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东北地区传统的商贸物流中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等沿海城市迅速崛起的压力下,沈阳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必须面向大海,向南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沈阳制定了沈西工业走廊和近海经济区发展战略,这是沈阳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沿海化趋势的明智选择。

另外,产业大道的修建切实改变了于家房的区位条件。产业大道连接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沈阳和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营口,在这两个城市的带动下,必然会带动沿途个节点城镇的发展。另外,作为沈阳南向出海的必经之地,沈阳城市大型重化工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的升级必然将部分产业搬迁出来,这些企业为了降低交通运输费用,必然会选择布局在产业大道附近,这就为于家房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自上而下的优惠政策为于家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①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综合出台了产业扶持、国企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税收、金融、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和扶贫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对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辽宁省沿海“五点一线”的发展战略

2005年初,辽宁省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制定了减税、免税、税收返还、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和资金支持等12项优惠政策以支持沿海经济的发展

③沈阳市沈西工业走廊发展战略

2005年时任沈阳市委的陈政高在市人代会上提出沈西工业走廊发展战略,而后提出要融入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发展战略中来。战略提出后,沈阳注重改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如2006奶奶9月12日沈西工业走廊开发大道建成通车,另外着手在该区域内安排大型装备制造、化工等项目。

④近海经济区

2007年3月,沈阳近海经济区正式得到批准成立。近海经济区位于沈西工业走廊南端,处于辽中县境内。沈阳市对于近海经济区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如给予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工业发展基金,协调建设用地指标,给予项目贴息、减免税,规划引导和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用以支持近海经济区的发展。

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给身处其中的于家房带来了非常优越的发展条件,也为于家房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

应以提高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为出发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进于家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时进行村庄整治和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1)统筹城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为出发点进行村庄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积极申请“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结合”的土地整理政策,适时在全镇范围内尤其是在南部几个村进行村庄整治和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把村庄的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以此全面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通过申请土地“双挂钩”政策,于家房镇既能为南部自然条件差的村庄的搬迁提供集中居住的土地,又能整理出一部分建设用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

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首先,应规划好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适于近海区域的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如石化产业。大规模工业企业的入驻不但给于家房带来非常可观的财政收入,还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就业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其次,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积极与工业园区企业进行协作配套,争取把相关产业链条延伸至本地,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在引进大型企业入驻工业园的同时,应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与之做配套,既有利于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降低引进企业的生产成本,促使产业集群的产生。

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于家房的服务业也将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应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和老百姓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还有利于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

3)继续支持发展高效农业

继续支持发展高效农业对于保持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下降,对于实现社会的顺利转型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农业仍然是于家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要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保持所有的老百姓收入水平不下降,继续发展农业特别是高效农业仍然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另外,有一部分年老的农民,学习能力比较差,转向非农产业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继续给他们保留一定的发展农业的空间是必要的;当地的农业发展的生机勃勃,继续发展仍然有潜力,农民仍然愿意继续在土地上进行投入,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应该继续支持高效农业的发展。

3. 镇域发展战略

1)创造条件,建设成为沈阳地区的石化工业城

于家房2030年将形成以石化产业为主导,以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发达的石化工业城镇。通过合理规划、项目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争取到2020年把于家房石化工业园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技术先进、清洁化生产、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并具备循环经济特色的上下游一体化、资源配置生态化、科技及管理现代化的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土地整合、技术培训、发展中介组织等手段,把于家房建设成为沈阳地区的特色农业基地。通过规范管理、市场引导等手段发展为石化工业和服务业,使于家房发展成为生产和生活相得益彰的小城镇。

2) 迅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成为沈阳西南部的重要城市组团

未来十几年,于家房镇的镇区规模将迅速扩大,初步形成一个拥有4万人口的小城市。随着于家房的经济发展,农民日益向镇区聚集;再加上石化企业的入驻,又将给本地区增加2万多城镇人口,所以于家房最终将发展成为4万多城镇人口的小城市,同时于家房也将以沈阳地区石化城的职能,成为沈阳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施完整的分税制财政体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对于家房实施完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收入方面,争取辽中县能给于家房更多的财政分成,并给予一部分可持续的主体税种,以支持其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财政支出方面,在保持一定稳定收入的基础上,逐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

4)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规划,完善道路路网体系、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分层次推进和创新公共医疗体系建设,不遗余力地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科技文化事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4. 镇域总建设目标

根据于家房镇发展的现实基础,考虑其将来发展面临的机遇,未来于家房镇将继续发挥其近营口港和近海的区位优势,以石化等重化工产业为主导,发展相关配套加工业和高效农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建设上将逐步实现全镇农村整治,以镇区为基础建设发展小城镇,成为沈阳西南部的重要城市组团。

4.1 经济发展目标

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7.9亿元,年均递增16%,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预测为60:15:25。

人民生活目标:2030年实现人均收入20000元,年均增长9%。

4.2 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目标

2030年全镇人口5万人,镇区人口为4.5万人

4.3 社会发展目标

2030年居民恩格尔系35%以内,人均住宅居住面积35平方米,全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镇区养老保险和理疗保险覆盖面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100%,燃气气化率50%,集中供热普及率75%。

4.4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2030年镇区空气质量保持一级标准;镇区人均公共绿地达9平方米;镇区人均公共绿地达6平方米;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100%。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60%。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第二部分镇域规划

第一章镇域规模和性质

1,于家房镇性质

据于家房镇现有的农业产业现状,及未来的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预测。结合对于家房镇的战略构想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提出确定于家房镇的镇域性质为:到2030年,把于家房镇建设成为以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特色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举,富有地方特色的田园式城镇。于家房镇发展为沈阳南向出海的重要窗口。

2.镇域人口规模

在于家房镇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化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建立,会有更多的人来到于家房镇,现对于家房镇20年末的人口规模确定为5万人。

第二章城镇化水平预测

1.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1.1 人口现状与变动情况

1.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于家房镇人口由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两部分构成,2008年末全镇总人口25692人,;镇区总人口8897人(包括于家房、漾子泡)。

从人口历年变动情况看,于家房镇自然增长率不太稳定,最高自然增长率在0.17‰左右,总的趋势是呈平稳逐年下降态势。

2.暂住人口

随着于家房镇石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吸引周边人流、物流等要素向于家房镇聚集;其次商贸业的发展,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同样会带来大量的人口集聚,集聚的结果会推动农工商贸业的更进一步发展,进而再次推动人口的集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2 人口规模预测

结合于家房镇人口的历史资料,采用增长率法、带眷系数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等方法对乡域、镇区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1.镇域总人口规模预测

(1)近期人口规模预测

1)近期常住人口自然增长

结合于家房镇近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依据于家房镇计生办推荐指标,确定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利用人口自然增长发预测可得:

按公式Q(2015)=Qo(1+K)n计算。公式中

Q(2015——近期常住人口预测数(人)

Qo ——现状常住人口数(人)

K ——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n ——规划期限(年)

Q2015=25692×(1+3.0‰)5=29785(人)

2)近期人口机械增长

随着于家房镇石化园区的建设,一些工业项目的启动将产生对劳动力的强力需求。由于工业对于就业人口的需求较大,今后,于家房的机械人口增长将出现大幅度增加。

预计于家房镇今后的机械人口增长每年在200-500人左右,确定2010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机械人口增长数为300人。

P2015=300×5=1500(人)

(2)远期人口规模预测

1)远期人口自然增长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们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高峰即将到来,根据于家房镇近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结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确定远期规划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利用人口自然增长法预测可得:

Q2015=25692×(1+3.0‰)15=47850(人)

2. 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0年全镇总人口25692人,其中镇区人呢口8897人,镇区人口占全镇人口比重34%。

2015年全镇总人口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2万人,镇区人口占全镇人口比重为40%。

2030年全镇总人口5万人,其中镇区人口4.5万人,镇区人口占全镇总人口比重为90%。

3. 城镇化途径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因,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镇区建设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于整个村镇的发展是关键。

以工业发展为主导,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镇区的“扩容”。

以第三产业为拉动,集贸、商贸、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可直接大来弄个转化农业人口。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顺应劳动力合理流动趋势,放宽对劳动者居住权的限制。

第三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1. 镇村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1.1 人口等级规模规划

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于家房镇的人口将不断向镇区聚集。随着农业产业设施化的有序进行,大量剩余劳动力必须选择转移,然而在这一转移的过程中,中间必须经过一些过度形式,同时为了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求选择镇区外一些村庄区域的集聚点。据此,在各村人口预测的过程中,在人口增长率的选取上,特别是人口机械增长率的选取上,必须根据各村庄不同的区位,特别是距离镇区的远近,来确定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同时在于家房镇的稍远地区,必须选择一个中心村作为经济的增长点以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中点,因此该中心村必定有比其他村要高的人口机械增长率。

规划村镇体系人口等级规模分为两级。其中镇区为一级,规划人口4.5万人;1000人左右的中心村为二级,规划为插拉村、陡沟子村、高家村、代家房村。

2.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目前于家房镇镇域村庄与镇区的分工只停留在镇区的中心地职能上,至于村庄和村庄之间的协作还谈不上,说明于家房镇的经济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部门分工不够,导致区域分工不够,产业链还有待于进一步延长,现阶段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需要进一步发觉开拓。于家房镇的发展取决于辽中县的发展,取决于沈阳的发展,还取决于整个沈阳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强化专门化职能,是一个城镇快速发展的动力。辽中县作为沈阳出海产业带的开发,必然会增强于家房镇的专门化职能,增加城镇同其它区域的联根据于家房镇的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及区位、交通、资源等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规划将于家房镇划分为四大经济片区:西部畜禽养殖区;东南部工业加工区;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设施农业区,四大经济区的划分以突出各自不同资源条件赋予下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主导思想,依据经济区的划定,各经济区的建设功能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特点,与周边区域形成合理分工,发挥资源优势的最大效益。

根据于家房镇的四大经济区的划分,确定镇区及各村的只能如下:

区域中心:镇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职能以商贸和旅游业为主。

中心村:插拉村,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建立农产品初加工基础。陡沟子村,以生态农业畜禽养殖为主。代家房村,由于其基础设施和交通区位优势良好,沿一O七省道,发展迅速,作为中心村。高家村,靠近东南部的石化工业园区,目前暂时以发展示范农业为主要产业。

2.1 村庄空间结构规划

空间结构上,采用“一心二轴四区”的发展战略。

一心:即以于家房镇区为核心;

二轴:沿腾大公路、沈西产业大道形成两条空间发展轴;

四区:即西部畜禽养殖区;东南部工业加工区;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设施农业区。

2.2 村庄建设规划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向集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已成为必然趋势。于家房镇节约资金、集中配置基础设施、集约经营土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工业现代化、镇区规模化发展,已于1997年进行了村庄合并规划,将原有分散建设的村庄予以撤并,统一规划建设居民区,使农民和乡镇企业逐步向集镇、中心村和工业区集中。

2.3 乡村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要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各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加大交通、市政、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项用地集中布局,鼓励周边村庄人口和产业向集镇集中。合理控制村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已确定为撤并对象的行政村和自然屯,不再新批宅基地,不批旧房改、扩建,不批新的建设项目,促使其自然消亡,有意识引导人口向集镇和中心村集镇。

2.4 乡村建设标准

根据规划期内村镇的职能特点和城镇化发展进程,规划确定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分别按《镇规划标准》终点一般镇标准和中心村标准进行控制,已达到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近期全乡域内的住宅建设以类别别墅为主,远期人口增加后,镇区住宅以3-4层为主,中心村以1-2层为主,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3. 村庄治理规划

3.1 治理目标

将村建设成为生态、环保、舒适、安全、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利用河流、农田、村庄等自然环境作为基地生态单元,各单元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以保护节约为纽带,形成可循环的生态链。

环保:主要保证村庄内空气清晰,水质洁净,无烟尘、噪音、垃圾污染,无地方性疾病,环境整洁卫生,定期清扫、维护和管理。治理后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收集垃圾、转运处理率达100%。

舒适:要做到公用工程设施完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使村民日常有保障,生活服务更加方便,内容更加丰富。治理后道路路面硬化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秸秆燃气推广率达100%。

安全:建立防灾防患的应急预案,尤其是水灾和火灾。建立村内独立的消防设施系统,修建防灾疏散通道,加强村民的防灾防患意识。

文明:加强村内学校的师资力量,增设教学设施,全村村民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法律知识。

3.2 治理原则

自然融合为前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以破坏乡村特色和传统民居为代价。秉承这种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保持乡村原有风貌,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创造田园式的居住环境,避免大拆大建。

3.3 治理规划

1.住宅治理规划

(1)建设住宅小区或农民示范小区,拆迁村内零散住宅,将其逐步并入住宅小区,形成规模适中,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居住小区。

(2)拆除危房、简易房、露天粪坑和简易厕所及一些影响村容村貌的农村附属用房,对布局不合理影响景观及道路畅通的建筑也予以拆除。拆除后重建的住宅平面排列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这样可节约用地。

(3)对于一些质量较好、环境较差、风格一般的建筑予以治理,通过修缮改造,使其风格、色彩协调,远期遵循住户意愿在规划指导下进行更新。

(4)新建住宅形式主要采用独立式和联排式两种形式,住宅层数以一至二层为主,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控制在1.8以上。

(5)住宅建筑在改造建设中应保留农村屋舍的田园风格,不宜过分追求城市建筑的大跨度、大体量的样式。

2.围墙大门治理

(1)院门、院墙可选择相同或相似的院墙、院门形式,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和合理性。对沿路的院门和院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沿街改建治理围墙距路边沟距离范围在2米至2.5米之间。

(2)院墙院门的修整,采用封闭式砖混结构,遮掩柴草等杂物。前院墙、院门采用半通透式,使院内绿化与路边绿化融为一体。

3.生活居住环境治理

(1)院落的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前院主要以交通空间、附属空间、休闲空间和绿化空间为主,后院可根据需要适当预留田园地。通过田园地的转化降低建设面积,既节约用地,又使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使宅院整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宜人的适居性和亲和力。

(2)结合道路;广场进行绿化,形成绿化景观系统。树木的选择搭配本着经济、适用、不易招虫害、耐活、见效快的特点,乔木、灌木相结合,多立体化绿化,使整个村庄更具田园气息,进入村庄即感到绿意盎然,又充满生机。

(3)选择经济适用的树种,灌木与乔木合理搭配。以槐树、京桃、水腊、丁香、连翘为主。乔木树间距6米。

2.公共设施治理规划

(1)文化活动中心

对村委会装修美化,以提升村庄公共中心的形象和地位,并结合村委会设置文化活动中心一处,配置电视、音响、DVD、图书、棋牌等文化娱乐设施。同时搞好广播、电视等传媒和信息事业,使无线广播、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2)医疗卫生设施医疗设施

保留村内现有卫生所,完善医疗保健设施,增设医疗设施和医疗器械,提高医疗水平,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综合保障制度,满足居民使用需求。

(3)教育实施

村内设幼儿园,增设教学设施及游戏设施,并对现有建筑经行装修,以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满足居民使用需求。

第四章镇域交通设施规划

1.镇域道路交通规划目标

1.完善镇域的道路系统,使村镇的工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组成部分互相协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2.道路主次分明,满足村镇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交通安全,流畅和迅速。

3.结合旧镇改造与新建道路的有机联系,满足地方特色。

4.改善道路环境,达到现代化小城镇的景观风貌。

2.镇域道路系统规划

1.镇域内的道路应顺应地形,采取截弯取直、局部拓宽、分期改造的做法,逐步提高道路等级。

2.改造镇域范围内的两条乡道(福佑路、安民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作为与其他镇相联系的主要道路。

3.改造镇域范围内原有的乡道北熙路,新建欣荣路,富民路,东昌路三条乡道,增强完善镇域道路体系,腾大公路,沈西产业大道和一O七省道三条快速路之间的互通与发展。

4.完善村级道路系统,以两条快速路(一O七省道和沈西产业大道)为骨架,实现村村通公路,而且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3.镇域交通运输组织规划原则

1.结合镇域地形地貌,避免大开挖、大填方,保持原始自然生态风貌。

2.根据镇域经济发展,形成快捷、方便的道路系统。

3.以镇区为全镇的交通枢纽,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衔接。

4.镇域内外交通系统

货运交通:沈西产业大道和一O七省道作为两条过境的货运线路。两条货运线路主要是从辽中通向营口以及台安县和大张县,到达镇内的货物的集散点在镇区中心。

客运交通:过境公路腾大公路以及福佑路和安民路作为最主要的客运交通路线;镇区内部纵向联系的道路(学府路、市府路、清吟路)和镇区外围为腾大公路起分流作用的规划路富民路作为客货运交通混行路线。从沈阳始发,经由于家房镇区内,可到达营口、辽阳、大张及腾鳌。客运集散点在镇区内。在各个中心村设有公交车站点,定时发向镇区中心。

4. 域道路的命名原则与依据

1.镇域内道路的名称

过境公路:沈西产业大道、腾大公路

省道:一O七省道

乡道:福佑路

村道:富民路、安民路、东昌路、欣荣路、北熙路

2.道路命名原则与依据

(1)采用有名称原则:镇域内个别道路在规划中没改动或改动很少,就采用其原有的道路名称,如沈西产业大道和一O七省道;

(2)意义原则:镇域内的道路多以意义原则来命名,如福佑路、富民路、安民路和欣荣路。

(3)方位原则:根据道路在镇域中的方位来给规划道路命名,如北熙路和东昌路。

第五章镇域共用工程设施规划

1.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1.1 规划依据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2001年版)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1.2 规划原则

(1)、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共用同一系统,镇区以外工业用水由另外一个系统供应,实行低压制供水。

(2)、给水管网环状布置,确保生产、生活和消防等用水安全。

(3)、多层建筑生活用水由管网直接供水。

(4)、供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各生产部门水质的要求。

1.3 用水量标准

综合用水标准:镇区近期为120L/人?d,远期为150L/人?d;其它村庄近期为80 L/人?d,远期为100L/人?d,供水普及率为100%。

工业用水标准:按综合生活用水的30%计算。

消防用水量标准:镇区为25L/s,并按同一时间内有一处发生火灾;其他村庄为20L/s,并按同一时间内有一处发生火灾,灭火持续时间均为2小时用水计算。

1.4 水源和自来水厂规划

镇区生活、工业和消防用水主要是地下水,近期于辽河排干渠北侧建若干水井作为水源地,并在水源地南侧建一水厂。近期供水能力达到6000吨/日,远期为8000吨/日。

给水水质必须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的规定。

1.5 给水管网

镇域给水管网结合环状网和枝状网两种布置形式,在干路之间采用环状网形式,干路至支路则采用树状网形式。

对不合理的管段逐步取消,对供水不足的管段加以更换完善。

消防供水与镇域供水共用一套管网系统,沿道路按不大于120米的间距设置市政消火栓。

1.6 给水管材

给水干管可根据需要选用球墨铸铁管、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配水管由于经过加压后送水,要考虑管材的耐压性,可选用钢管、UPVC、PE等强度高的管材。

2. 镇域污水工程规划

2.1 规划依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于家房镇总体规划》

2.2 规划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2)、排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均排入镇域污水管网。近期镇域的污水分片排入就近的生态湿地进行处理,远期规划各中心村的污水分区排入生态湿地进行处理,镇区的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分片区排入工业园区中的污水厂集中处理。

(3)、污水综合治理采取集中处理的原则。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后排入地下污水管道,与城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到污水厂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地表水体。

(4)、根据本地段地势地形特征,以及河流水系分布情况,按照分散布局和就近排放的原则规划布置雨水排除设施。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排水设施,积极扩建和新建排水设施,逐步达到合理完善,根治雨涝灾害和水体污染的目标。

2.3 规划污水量

根据《镇规划标准》,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并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1)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85%进行计算;镇域取80%进行计算;

(2)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可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于家房镇取75%进行计算;

2.4 污水处理厂规划

(1)、本规划利用工业园区即将拟建的污水处理厂一座作为镇区远期的污水集中处理方式,位于规划外的南侧,负责处理整个镇区及工业园区的污水。

(2)、处理级别为二级污水处理指标(二),其工艺流程大体为泵房、沉砂、初次沉淀、曝气、二次沉淀、消毒及污泥提升、浓缩、消化、脱水及沼气利用。

2.5 污水管网规划

1、地貌分别设两条主干管、6次干管;

2、镇区富民路和安民路设置污水主干管,镇域经过初步处理的生产污水向南汇集,送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3、镇域其他四个中心村的污水几乎全部是生活污水,主要的处理方式是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到各村附近的沼气池进行发酵,特别是陡沟子村的养殖业所产生的粪便,需要较大规模的沼气池对此处理,所产生的能量用于解决各村的燃气问题。

4、污水管道主干管径DN400mm,次干管径DN200mm。

5、污水管道埋设在道路下,主要采用重力流,部分采用压力流,设置污水泵站3处。

2.6 污水提升泵站

根据本区的水系和地形,规划设置污水提升泵站3座。具体设置位置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泵站规模及用地面积详见下表。

3. 镇域雨水工程规划

3.1 规划依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3.2 雨水规划原则

1、雨水排放方式采用沿路敷设管渠方式,利用现有的水塘,河流作为雨水汇集点,根据整个区域的地形、地势划分排水区域,采用分片排水的办法,以经济的方式达到最佳效果。

2、雨水排水系统尽可能采用分区布置,在高地区和低地区分别布设管道,避免对管道的严重冲刷。尽可能采用自流方式排放,避免设置雨水泵站。雨水排放根据雨量、汇水面积及地形,确定其排水量管径和走向,建立合理的排水体系。

3.3 雨水管网规划

1、红线宽度20m以上的道路上,雨水管道沿道路布置在中间。

2、雨水管以重力流为主,宜顺坡敷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雨水管道管径最大为1200mm,最小为300mm。

3、雨水管道排入内河的排放口采用一字式。

4镇域内雨水分为两个片区排放,南部排入浑河,北部排入辽河。

4. 电力工程规划依据与原则

4.1规划依据

1、国家规网[2000]28 号;农发12000145 号;电总[12000]134号文件

2、《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4.2规划原则

1、根据区内项目发展的不确定性,容量控制应满足逐步开发、灵活多变的要求。

2、合理布局,正向送电,减少迂回,线路走向尽量短捷,降低投资。

3、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过渡协调,实现规划。

4、合理预测用电负荷,保证供电容量,提高供电质量。

5、镇区和村庄采用统一供电。

4.3 电网规划

1.电荷预测

镇域内规划预测用户15700户,用电负荷预测 1.6万kw。规划农业用地8.472 万亩,用电负荷0.13万kw。工业用地约为6.6平方公里,用电负荷预测66万kw。

镇域内总用电负荷预测:67.73万kw

2.供电电源:为了满足镇域生活和生产需求,为了满足镇域生活和生产需求,规划将从辽中县引入的66KV 电源至220kv,近期镇域电源主要为现状66kv电源,远期征求上级批准同意,将电源电压增值220kv。

3.电网规划:220KV主干电缆构成单回路的网络。镇域内设置一个220kv变电所和两个66kv变电所。220kv 和66kv配电线路采用地上架空形式。镇域统一采用10kv电压供电,采用地上架空形式。

4.电力线路规划:根据电力电量的预测,可得知镇域内需要220kv电压来满足生活生产需求,同时根据负荷分布合理布置并深入负荷中心,电线的敷设可采用架空。

5.电力设施方面:建设电管所电管站各一处。电管所和电管站分别建设在新区市政府大楼内,为全镇提供电力维修和电费收缴的工作。

5. 电信工程

5.1电信设施

镇域内设置了一个有线电话模块局,随着城镇的发展,可以对模块局进行扩容。有线电话近期普及率为30%,

远期普及率为50%。移动电话信号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信号为有缝隙覆盖,镇域内设置四处电信服务代办处,。

5.2 电信线路

规划的电视电信管道的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并采用同井共沟,沿镇域内的道路敷设。有效形成片区综合的通信网络系统,满足电话、数据通信、有线电视等不同信息服务行业的地下管道空间需求。

未来镇区的发展,应该利用信息化技术,引进更多的信息网以及提高信息网的综合能力。

5.3 邮政工程

根据现状情况,可确定近期邮政局不足以满足整个镇域需求,规划新建一处邮政局,各村设置邮政代办点。

6. 镇域燃气工程规划

6.1 规划原则

(1)燃气工程规划应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节约能源、方便居民、安全可靠、易于实施、保护环境。

(2)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和技术规定,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应用多种气源。其中镇区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要气源,生物质能为辅助气源;中心村以秸秆气化炉为气源。

(3)控制民用燃气普及率,鼓励居民使用生物质能作为原料及燃料。

(4)由于气源能源所限,规划期内只考虑供居民生活用气和公共建筑用气;规划近期以瓶装供应到用户和秸秆气化炉供应到用户为主,远期考虑管道供气和生物质能供气。

6.2 气源规划

于家房镇域内没有自建气源厂的条件,也不适合从其他地方引入气源。从于家房镇现状情况看,镇区内液化石油气罐供气已初具规模,气源也有一定保证,建议规划期内仍采用液化石油气作为部分气源。通过液化石油气罐、32瓶组式液化石油气和基站式三种供气方式供应到用户,并且鼓励居民使用生物质能气源。

6.3 燃气输配规划

在未来的20年内,在全域范围内除了各家各户用能基本靠小型化,家庭型用能。规划拟在镇区内分散建设基站式液化石油气站2座,32瓶组液化石油气站3座。基站式液化石油气站主要为二类居住用地服务,占地总共0.04公顷。32瓶组液化石油气站为一类居住用地服务,占地约0.03公顷。生物质能厂拟在工业区内建设,未来将为整个镇域服务。

7. 镇域供热工程规划

7.1 规划原则

(1)热负荷测算

根据地块性质、用地面积等规划指标,参照国家现行的各项用热量标准和有关经验热负荷指标进行测算;

(2)大力发展集中统一供热,严格控制新建小锅炉群,以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减少占地,综合利用,降低造价的目的;

(3)整体规划、分期实施,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7.2 工程规划

镇区一类居住用地内的靠近供热接入点的用户采用集中供热,其余用户可以采用秸秆炉供热。二类居住用地内的用户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采用区域集中供热。各中心村主要通过土暖气供热,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秸秆炉供热。

第六章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1. 行政管理机构

镇域内规划建设新政府,其中成立各项管理机构,每个村设置村委会。

2. 区域性商贸设施

规划区域性商业服务设施主要布置在镇区内腾大线东侧沿线,包括银行、商店、饭店等,占地22.1公顷。镇区居住组团各形成商业中心,各村内形成分散商业网点,规划后商业金融设施完善,用地规整。

规划将现有集贸市场移至规划集贸市场用地,满足镇区发展的要求。

3. 文化体育设施

镇域内规划一处文化中心,主要设置文化活动站、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农科站,位置在中学南侧,占地6.15公顷,形成镇区标志性建筑景观区。

4. 医疗卫生设施

镇域内规划医院一处,占地2.86 公顷,在各个村庄内建立卫生所。

医院内设置计划生育站、防疫站、卫生监督站,,以满足居民对社会化公益事业的需要。

5. 教育设施规划

镇域规划中学一处,位于镇区内,同时镇区设置小学两处,各村不单独设置小学。

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 规划目标

1.1 大气环境目标

镇域大气环境整体上保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主要道路两侧不低于二级标准。

1.2 水环境目标

镇域内的水系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内。

1.3 森林植被保护

在镇域范围你保持树木植被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1.4 噪声强度

各类环境噪声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控制。

2. 生态功能区划分

镇域生态环境空间划分为水域生态系统,设施农业生态系统,耕地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其中部分生态环境空间的范围相互涵盖和交错。

1)林地生态系统

主要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生态敏感性较高的林地、苗圃、草场(涵盖部分一般林地);公路防护林带;地表水保护区绿地等。

2)水域生态系统

(1)严禁建设有污染的工业、乡镇企业等项目,确保浑河水系安全。

(2)生产、生活污水必须进行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才允许排放。

(3)垃圾必须进行收集,运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严禁向河流水系倾倒垃圾、弃土,污染水体。

(4)严格保护水源涵养地、地下河出入口。在镇域内建立环境监测点、水质监测点,进行环境、水质监控。

3)村镇生态系统

加强镇区、中心村的管理力度,处理好工业企业和村民生活、生产废渣、废水、废气等,其排放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3.规划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管理,依法监督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健全执法体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3.2 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宣传力度

环境保护投资近期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远期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5%以上,抓好镇供热工程和绿化工程等。增加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推动农村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传授广大村民正确使用农药,农膜,化肥等农资的方法。

3.3 调整工业结构,防止工业污染

按规划布置新建工业及对部分老工业的调整,从单纯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改变,逐步形成工业园区,使基础设施配套,污染集中控制,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企业的污染防治水平。引导且也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4 防治大气污染

加强绿化,到2030年集镇绿地40.5公顷,人均绿地9平方米,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混合型绿地系统,以改善乡城特别是集镇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3.5 改善水环境质量

(1)完善排水体制,生活污水处理后污水处理厂。(2)工业废水全部要事先企业内处理,达标排放。

(3)对浑河沿岸拟建的有污染建设项目一律实行严格控制,现已建成的污染项目坚决治理整顿,不能完成治理任务的关停处理。

3.6 改善声环境

(1)集镇声环境质量按环境噪声躬耕分区控制和管理。重点加强交通噪声的管理,在居住小区,生活性干道禁鸣喇叭。

加大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美化环境,同时降低噪声的影响范围与影响速度。

(2)对工业噪声扰民的企业限期治理,对严重扰民娱乐场所的社会噪声坚决取缔。

3.7 固体废物处理

(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要提倡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为主,控制和减少废弃物的生产量,防治固体废物的二次污染。

(2)生活固体废弃物要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结合改厕,改灶,改圈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秸秆气化,使用清洁能源。

3.8 增设环境空气,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检测点位

随着镇域建设规模的扩大,为加强环境质量的管理,增设环境空气,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检测点位。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要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各类水源涵养林,加快浑河及干渠两岸防护林体系建设,近期绿化覆盖率达到25%,远期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1. 消防规划

1.1 消防安全布局

消防安全重点保护区域

依据国家及省有关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划分甲、乙、丙类消防安全保护区域。

甲类消防安全重点保护区域为镇政府办公楼、商业街、集贸市场、医院、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站等。

乙类消防安全重点区域主要有中小学、文化体育中心等用地。

丙类消防安全区域为除甲、乙类消防安全重点区域外其他区域用地。

消防安全布局规划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供应站及加油站的建设须满足集镇建设规划的要求,不应随意增设。燃气管道及其站点的建设要接严格国家有关规范规定选址、选线、保证安全距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高压输电线路应符合总体规划。电业部门应完善集镇的送、配电系统,实现环网供电。

集镇内新建的大型商贸及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级应接一、二级要求审批,重点建筑要严格按消防有关规定,设置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

1.2 消防供水规划

消防标准:根据规范确定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内发生火灾一次,持续时间为2小时,一次灭火用水量近期为35L/S,远期为45L/S,采用环状低压消防供水系统,并与集镇给水共用同一管道,靠近河流及水塘处可利用河水。

现状小管径的给水管网,应按总体规划逐步进行改造,以保证消防用水。集镇的重要区域、商业建筑区,供水管网末端水压不足地区应设加压设施。

保证市政自来水管道服务水头不低于10米水柱,有消火栓的给水管道管径应小于DN100。

1.3 消防通道建设

根据规范要求消防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5米,住宅小区消防间距不应小于6米,沿街建笳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4米的消防通道,小区内的尽端式道路不宜大于120米,并应设置l2×l2 米的回车场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乱设摊点路障,以保证消防车畅通。

1.4 消防设施

消火栓沿道靠近路口设置,隔90-120米设置一个地下消火栓,保护半径不超过150米。

2. 防洪排涝规划

规划期内对河要进行加固、整修堤防,保证汛期洪峰流量能顺利通过。

(1)防洪标准:根据规范,确定浑河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2)工程措施:规划对河进行综合治理, 按标准修建堤防,清淤、清障,使河道有足够的过水断面,保证汛期洪峰能顺利通过。同时,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小流域治理,从根本上解决防洪问题。

防滞规划:规划后,在镇区东侧,建立滞水区,在各个村庄范围内建立一些小型的滞水区域。在雨季能够保证全镇域范围的排滞顺利进行,不会出现其他大规模的滞水现象,

3. 防震规划

3.1 抗震设防标准

镇区新建的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接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的抗震要求设防,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执行抗震规范,对原有的建筑物逐步接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的抗震要求进行加固。

3.2 避震疏散场地和通道

避震疏散场地要求空间开敞、通道顺畅,根据集镇用地布局,确定公园、广场、中小学校的操场用地、绿化用地、空闲地为避震疏散场地及医疗救援场地,人均疏散用地不小于3平方米。

集镇主干道做为疏散的一级道路,承担中远程疏散及救援、救护任务。集镇应根据避震场地的设置,详细制定疏散路线图以示居民。为确保疏散道路的通畅,地震时应使沿街建筑倒塌后,遭路上仍有不小于6米宽路面供人员疏散,以房屋倒塌堆积高度为其高度0.5倍计,确定道路两侧建筑物限高或退道路红线距离。

第九章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 空间管制目标

规划整合协调镇区发展,产业空间,生态保护,景观体系与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根据不同土地适宜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将全县空间分为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各分区实施不同开发建设管理要求。

2.“三区”“五线”

“三区”

禁止建设区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辽河水域、浑河水域控制区,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和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区内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任何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必须限期搬迁。

控制建设区

(1水域建设控制区,须对区内各类建设活动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给予控制。辽河外侧各100-400米为建设控制区,一般水域廊道外侧各50米为建设控制区。

(2)缓冲绿带:包括基础设施隔离带,安全防护带以及城市防灾避难系统等;主要河道两侧防护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镇区地段防护带不小于50米,镇区以外地段防护带不小于100米。

(3)区域性交通廊道控制用地:包括腾大公路、107省道、沈西产业大道等区域性交通沿线控制用地等,严禁村庄夹公路发展,防止公路街道化,规划区内公路旁绿带宽度每侧按30—50米控制,规划区外国道,县道,乡道两侧分别设置15米,10米,5米以上的绿化带。

(4)控制预留电力,电信,燃气等区域性市政设施走廊用地。

(5)水源地,雷达站,气象站,军事设施,外事机构,微波站,微薄通道,危险品等有关设施应按照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确定控制范围。

(6)一般农业生产用地是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水产等为主要的用地区域,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和自然村落为主,土地利用功能以农业为主导,居民点有明显的农业地带。

适宜建设区

指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包括镇区建设区,乡村居民点及文化古迹的环境协调区。适宜建设区是称呼四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需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与迁都,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

镇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之内,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之内,。严格控制村庄零散建筑的数量。不增加新的用地指标。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建设,集中建设的同时提高生态绿地面积,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

“五线” 分别为蓝线、黄线、绿线、紫线和道路红线。在这些控制线两侧留有不同的控制性用地。

第三部分镇区规划

第一章镇区现状用地评价

1.于家房镇在地质构造上属于下辽河内陆断陷,以裂隙式喷发的偏碱性玄武岩为主。地貌上属于下辽河冲积平原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在7~25米之间,除东部和西北部沙岗、沙丘外,其余均为平原。

2.镇区北侧有辽河干渠穿过,东侧有浑河经过,镇区内分布有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的水塘。

3.镇区内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建筑质量及道路质量质量不高,绿化率普遍较低,镇区周边有基本农田相围绕,南部还有一片林区覆盖。

第二章镇区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1. 规划原则

1.1突出于家房镇作为辽中县南部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为特色产业,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生态宜居型的田园式镇区。

1.2坚持镇区辐射带动作用,以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动周边基层村的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13体现人文关怀,为居民提供和谐、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生产环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重。让居民真正的感受生态融入镇区

2. 发展目标

2.1“和谐”型镇

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要求,也是镇域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镇人民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根本目标。规划在全面提升镇区建设水平的同时,加强人口素质的提升,将于家房镇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社会。

2.2“生态”型镇

在生态环境日益受关注的时代,无论是选择居住地还是发展生产,生态环境都是被首先考虑的因素。于家房镇区内得天独厚的水系构成于家房镇内生态环境秀美的一方宝地,具有竞争发展的特色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构建生态景观系统,全面提升镇区品味,将于家房镇打造成生态型镇。

第三章镇区性质和规模及规划范围

1. 镇区性质的确定

镇区性质是镇区主要职能的概括,也是镇区重要特色的反映,具有现状及发展追求双重性。一方面着重体现镇区主要功能和规划发展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政府行政方面的体现,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镇区建设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上一次规划对城镇性质的定位已经不太符合现状要求。本次规划将通过政府对于家房镇的重新定位,以及结合沈阳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并对镇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探索,确定镇区性质为:至2030年发展为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特色产业,服装、商贸业为主要第三产业,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生态宜居型的田园式镇区。

2。发展规模

2.1 人口规模预测

规划区内人口主要由于家房村和漾子泡村构成,2008年常住人口为8897人,规划在2030年末镇区人口达到4.5万人。

2.2 用地规模

居住用地应本着节约用地、紧凑布局的原则,着重在现有框架内调整布局,提高密度,适当向外拓展用地,确定镇区建设用地为499公顷。

2.3 规划范围

规划在原有镇区用地的基础上,依托沈西产业大道,采取向东、向难发展的策略,拓展镇区的发展空间。

结合现状用地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以人口发展规模为依据,确定于家房镇区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临辽河干渠,南到高家村原有耕作道,东达沈西产业大道,西以陡沟子村原有耕作道为界,规划区用地面积为8.99平方公里

第四章镇区建设用地布局

1. 规划结构

在充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镇区形成轴线中心布局型结构。

根据现状镇区形态,结合镇区空间发展情况,镇区的结构形态特征是“两心两廊四组团”,形成以河流及绿带相间的田园城镇。

两心:全镇的综合性中心,是集政治、经济、商业、医疗为一体的中心,并相应设置镇区中心广场、绿化及一定的文体娱乐设施建筑;全镇的文化中心,主要包括图书馆、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农科站等,形成镇区标志性建筑景观区。

两廊:穿越镇区的河流及周边绿带形成的景观通廊,以及以腾大线为依托的政治、商贸、公共服务设施为主的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走廊。

四组团:规划考虑现有镇区居住形态、居住空间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对外交通等因素,将镇区划分为三个居住组团及农产品加组团。

1.西部居住组团:此地区人口较为分散,沟塘水渠较多,以此作为镇区特色,形成密度较低、以一类居住用地为主的田园风光。

2.东部两居住组团:现状人口相对密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镇内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于此,在此基础上,组团内居住用地结合绿化、水系形成以多层住宅为主的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3.农产品加组团:结合镇域经济发展特点,在镇区东部打造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组团,充分利用腾大线、

沈西开发大道、107省道等交通优势,形成农产品加工、销售及物流为一体的加工组团。

2.用地布局

2.1 规划原则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应贯彻以下原则:

(1)合理利用和调整现状用地;

(2)有利于集中紧凑发展;

(3)有利于组织城镇用地的功能结构;

(4)符合工程评定要求。

2.2 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

(1)存在问题

1)居住建筑开发规模小,整体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缺乏。

2)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影响居民生活。

3)平房住宅区建筑密集,质量、环境皆较差,服务设施落后,建筑风格不统一。

4)住宅单体设计风格落后,缺乏与之配套的小区外部环境,难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居住用地布局原则

1)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环境水平,大力提倡建设节能住宅,推动住宅产业化,现代化。

3)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努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真正为居民提供和谐、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

4)提倡住户参与精神,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可选择,适应性强的住宅小区,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条件。

5)加强里面和外部环境审查,提高小区建设档次。

6)适当增加居住用地内公共绿地面积,配备相应的活动设施和休闲设施,小区内绿地率不得低于30%。

(3)规划布局

以节约土地、方便生活、生态良好为原则,创造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具有田园风光的居住用地。

规划将镇区分为三个居住组团。西部居住组团结合自然条件及人口分布,规划为以一类居住用地为主,建筑多为低层住宅。东部两个居住组团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建筑为多层住宅。对于原有平房住宅区的改造,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宅基地的用地标准,严格宅基地的审批。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应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建筑风格,道路系统、绿化布置、市政管网设施等逐步完善。加强居住小区的公共设施建设,社区管理机构、公共绿地、商服公共福利设施配套要齐备,形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建筑日照间距依据辽中县规定作适当调整,满足国家冬至日采光要求。

适当增加居住用地内部幼儿园数量,注意结合道路及绿化系统布置,幼儿接送方便,服务半径均匀。

规划居住总用地 209.3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1.94 %,人均建设用地 46.52平方米。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存在问题

1)公共设施的发展普遍滞后于镇区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不够。

2)缺少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及体育活动场所。

3)公共设施布局单一,没有形成分级体系。

4)农贸市场占道经营,严重影响镇区交通和镇区环境、景观。

5)公共设施的建筑风格不鲜明,无特色。

6)建筑风格缺乏特色,环境景观建设落后,镇区建设档次低,品位低。

(2)规划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结合镇区总体发展前景,对现有商业服务业设施进行改造、调整,建设集行政,文化,商业金融业为一体的镇区中心。

2)简历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采取集中分片布局,分级分类配置,分片配套的原则,合理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主次分明,配套完善,构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3)强化科研和教育设施的建设和规划,科教兴镇,强镇富民。

(3)规划布局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以现状公共设施为依托,充分考虑未来镇区发展需要,个公共设施满足服务半径,镇区内形成一个行政、商业、金融中心、一个文化中心、两个片区商业中心。

行政、商业、金融中心:布置在镇区腾大线东侧沿线,包含政府、医院、商业金融等,是全镇的综合性公建中心。

文化中心:布置在规划中学南侧,主要包括图书馆、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成镇区标志性建筑景观区。

片区商业中心:为满足居民生活,在两大居住片区相对中心位置形成商业中心,主要包括超市、饭店、药店等共建。

1)行政管理用地

规划用地布置在腾大线一侧,以政府为中心,周边布置广场及公园等公共空间,政府用地内布置各专项管理机构,该区可建综合性办公楼,构成镇区轮廓线控制高点。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5.27 公顷。

2)教育机构用地

镇区内设置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个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规划用地为原政府所在地,可将建筑进行置

换使用,并进一步加强校区建设,完善教学设施,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规划后的插拉村和陡沟子村内的小学生进入九年一贯制内的小学就学,高家村和代家房村内的小学生进入镇区东部的小学就学,各村内不单独建设小学,学生上、下学规划有校车接送。

幼儿园及托儿所建设,除了利用原有的幼儿园外,可在新建的居住片区里建设小规模,方便居民的托幼机构。

规划教育机构用地8.28 公顷。

3)文体科技用地

规划在中学用地区域形成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农科站等,中学内的操场、健身场地及场馆可向市民开放,进行体育活动。文体科技用地结合公园布置,形成文化气息浓厚,活动空间良好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区。

规划文体科技用地 6.15公顷。

4)医疗保健用地

医院用地与公共绿地结合布置,与周围用地形成一定的隔离,用地内结合布置防疫站、卫生监督局、计划生育站,满足全镇人民的卫生医疗需求。

规划医疗保健用地 2.86公顷。

5)商业金融用地

腾大线东部沿线两侧布置主要的商业金融用地,主要包括商店、宾馆、娱乐、金融、餐饮等机构,满足商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并结合绿化、水系、广场等开敞空间布置,形成现代化、环境优美的商业金融中心。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 22.1公顷。

6)集贸市场用地

综合考虑交通、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的需求,集贸市场布置在镇区居住用地的东侧,并与物流仓储用地及部分金融用地结合,形成采购、仓储、运输为一体的集贸交易中心。

规划集贸市场用地 7.35 公顷。

3.生产设施用地

(1)存在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工业企业与生活居住用地相互混杂,影响,未按性质,功能合理分区,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产业集团形成缓慢。

规划将镇区内工业企业全部移至石化产业园区,镇区内在建设用地东部形成农产品加工片区。

(2)农业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1)充分考虑镇区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土地使用中的市场作用因素,为农产品加工区土地使用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2)立足镇区内农业优势,结合镇域产业政策,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加工。

3)加工片区内同类加工及生产商联系密切的加工应结合布置,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佳性组合,污染做到共同处理,提高规模集聚效益。

4)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出发,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区。

5)用地的开发建设要确保周围环境良好,在用地边缘设置绿化带,宽度应达到10—50米,各企业用地周围也要有不少于10米的防护林带。

6)片区内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3)规划布局

规划充分考虑交通的便捷及农产品的来源,布置在腾大线、107省道及沈西开发大道的周围地段,形成运输方便、基础设施完善、耗能少、科技含量高的高科技设施农业的加工区。

加工区内各类加工按性质集中布置,应有机结合生态因素,时其成为低污染的生态加工园区,区内废水可排入管道内镇区一同解决,其余污染在厂区内部自行解决,达到排放标准。

规划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61.55 公顷。

4.仓储用地

规划仓储用地与集贸市场、金融等结合布置,形成冷链物流,主要进行农产品的冷藏及一般储藏。其用地面积为20.87 公顷。

5.对外交通用地

规划设置乘降站一处,位于,解决居民出行需求。

规划对外交通用地 0.95 公顷,占建设用地的 0.3 %,人均 0.21平方米。

6.道路广场用地

(1)道路用地

结合现状道路,规划形成相对自由的道路骨架,镇区内对外交通同镇域及县域统一考虑布局,将原107省道移至镇区外侧,减少其对镇区的影响,解决好各路交叉问题。镇区内道路系统划分四级:公路、主干路、干路以及支路。

(2)广场用地

规划在政府前建设休闲广场,广场为硬铺装为主,辅以主体雕塑、喷泉、绿化等,形成居民休闲、日常使用和交流的开放空间。

规划广场面积为12.59 公顷。

规划道路广场总面积为82.86 公顷,占镇区建设总用地的 16.53%,人均 18.41平方米。

7.工程设施用地

规划邮政局一处,集中供热锅炉房两处,一处集中式石油液化汽站,环卫站一处以及消防站一处。

规划公用工程用地面积为 6.88 公顷。

8.绿地

绿地系统规划注意与自然环境及大环境绿化相结合,同时与镇域环境统一考虑,充分利用水系及周边绿化构筑城区的生态体系,以河流及沿河绿廊、公路、绿廊楔入镇区,辅以绿地公园,道路绿化,力求布点均匀,等级分明,点、线、面相结合,营造田园风光。

规划绿化用地总面积为64.71 公顷,占镇区建设总用地的12.96 %,人均 14.38 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35.21 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 7.05% ,人均7.82平方米,防护绿地总面积为29.5 公顷。。

9.水域和其他用地

镇区内利用现有河渠进行改造,形成一条较大水系从而起到划分镇区空间的作用,同时和两侧的绿带形成镇区内独特的滨水景观。

镇区内结合水系和绿带楔入一些农田,将乡村风光融入到成正当中,已达到田园城镇。

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为399.41 公顷。

镇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第五章镇区空间管制及控制指标

1. 空间管制区划和管制要求

针对地域空间特点,本规划将于家房镇区范围划分为禁建区(严格控制发展区),限建区(一般控制发展区)和适建区(鼓励发展建设区)等三种用地类型并制定相应管制要求。

1.1禁建区(严格控制发展区)

(1)区划范围

主要包括:大辽河滨河、浑河景观带,生态农业用地,环镇防护绿带,道路绿化带及生产卫生防护绿带。

(2)管制要求

①上述景观带级绿化带内原则上禁止进行任何与公园、绿化景观性质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②合理确定城区范围内河、渠等水系的保护控制线(蓝线),在镇区蓝线内严禁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严禁擅自填埋、占用镇区蓝线内水域。

1.2限建区(一般控制发展区)

(1)区划范围

主要包括:镇区远景备用地。

(2)管制要求

规划期内应严格控制该类地区的开发建设,保护植被或作农业用途,必要时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可进行临时性使用。

1.3适建区(鼓励发展建设区)

(1)区划范围

主要包括:除上述严格控制发展区、一般控制发展区以外的规划镇区建设用地。

(2)管线要求

镇区建设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用地安排应符合镇区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建设现代化生态镇区为目标,构建合理的镇区空间结构,完善镇区功能,对于中心城区实施调整,完善和更新,对于新区实行整体开

发。

2. 四条控制线制定

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四条控制线,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

2.1镇区绿线

主要控制镇区公园,街头小游园,防护绿地和园林生产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等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范围内的各类绿地,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语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绿线控制范围内进行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项目的配套绿化都应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2.2镇区红线

主要指道路红线,广场红线、公交站场红线及客运中心红线,其中道路红线是规划的主要控制线。规划要求红线内土地不得进行任何与道路功能不相符的使用。新建道路应严格执行《道路绿化规划图》的要求。实行统一的城市道路断面、道路退后距离,保障城市道路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特殊道路的断面形式,可按城市规划另行确定。

道路红线两侧建(构)筑物应根据相应规划管理要求有规划红线两侧分别向外退后,退后范围内属道路防护绿地,不得建设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

2.3镇区蓝线

大辽河和浑河的蓝线范围为辽河提防边线外50米内、其他水系为提防边线外30米内禁止进行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污染城市水体的行为;禁止进行填埋、占用城市水体的行为;禁止其他对蓝线构成破坏性影响的行为。

纳入蓝线控制的各类用地、建构筑物、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做好规划控制工作。其他控制范围详见《总体规划图》。

2.4城市紫线

主要控制镇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地下文物、历史建筑等用地范围的控制线,其他用地范围内的各类建筑或构筑物将以紫线范围内进行新建、改建或者维修工程,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在紫线划定的地下文物保护范围内实施建设须先进行考古勘察。如紫线与红线、蓝线或绿线等控制线发生冲突,应遵循紫线优先原则,红线、蓝线、绿线应修改设计方案避让紫线。

3. 控制规定性指标

3.1用地性质

指规划地块内进行开发建设时必须遵循的主要使用性质,允许少量必要的其它性质。建筑的建设。采用《镇规划标准标准》(GB50188-2007)进行分类,一般应按图纸标注的性质进行控制。

各类用地不宜互换,严格控制公共设施用地(特别是非盈利性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绿化用地,不得任意改变其用途。对有条件可互换的用地,应申请征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同意后方可改变

3.2建筑密度:指规划地块内建筑物基底面积之和与地面面积的比值(单位:%)。规划区内各地块总平面布置必须执行规划中提出的不同用地性质的控制建筑密度。

3.3 建筑限高

指地块内从建筑物室外地坪起到其计算最高点不得超过的最大高度限制,限高以米为单位表示。

3.4容积率

指建筑物各层建筑面积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单位:万平方米/公顷)。

镇区各类地块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如下:

一类居住用地不大于0.35;

二类居住用地大于1.2;

办公写字楼不大于1.2;

商业金融用地在不同的区位其容积率分别制定,原则上不大于2.5;

宾馆酒店不大于3.0;

综合市场不大于2.0;

文化娱乐用地不大于2.0。

3.5绿地率

是规划地块内绿地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单位:%)。

镇区作为一个镇的中心区域,规划特别强调环境的优美,在开发建设时必须满足本次规划所提出的绿地率。

3.6出入口方位

是指规划地块允许设置的机动车辆的出入口位置,是对规划地块与街坊联系的规定。原则上地块机动车辆出入口方位尽量减少向主干道开口,其中以“E、S、W、N”代表出入口方向为东、南、西、北。

3.7 禁止开口路段

指对地块机动车道与外围道路相交的出入口方位和位置的控制,其确定主要考虑减少对外围交通干道的干扰,并合理组织引导地块内部交通。

道路交叉口半径的切点向主干道方向延伸70米,向次干道方向延伸50米,向支路方向延伸30米范围内,为禁止机动车开口路段。

3.8停车泊位

是指规划地块内应设置停车场(库)所能容纳的最少机动车辆的数量,其中包括室外停车场与室内停车库(以小车为标准,每辆车泊位按25平方米计)。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宜为25-30平方米。

机动车配建指标表

建筑类型

机动车配建指标

办公建筑0.4个停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商业建筑0.5个停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旅馆饭店0.3个停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文化娱乐、学校0.5个停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综合医院 1.0个停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体育场馆 1.5个停车位/100个观众席

居住组团 3.0个停车位/10户

注:一般居住区内机动车停车标准参考有关国家小康居住区标准,按居住总户数的30%安排,基本上也是居住小区中经济安排地面停车的极限。远期如有需求,可结合居住区中组团之间的公共空间进行半地下车库的改造建设。

3.9建筑间距

(1)住宅间距应满足日照、通风、消防管线设置、安全防护等要求,原则上规定住宅南北向距高比大于1.5:1。

(2)底层商店的住宅:计算间距时可以不计底层商店的高度。

(3)办公等公共设施的建筑间距原则上不小于住宅建筑的间距标准。

(4)建筑之间的侧距,多层最少为6米,高层最少为13米。

3.10 非盈利性公共设施

市政设施、公园等用地严禁改变其使用性质。

3.11 配套公共设施

指地块内应配套建设的停车场、公交站场、供电、通讯、消防、交通、垃圾转运、公厕等公共设施。上述设施在地块开发建设中必须同步建设,用地不得挪作它用。

4、控制指导性指标

4.1 人口容量

指地块可容纳常驻人口的数量,以每公顷居住用地容纳人口数表示。

本规划对人口容量作如下建议:

居住用地:≤500人/公顷

4.2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注重城镇形象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应体现传统民居风格。

4.3 建筑体量

建筑体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宜过高过大。4.4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应结合不同地段的使用功能和景观要求进行综合设计。

第六章镇区综合道路交通规划

1、存在问题

1)城区路网总体质量不高,等级不够明确。

2)路面总体质不高,部分道路较狭窄,路面质量较差。

3)缺少休闲活动广场,居民休闲活动不便。

2、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2.1 交通发展战略

1.对外交通:

建立以一O七省道与沈西产业大道为主轴、内部为腾大公路的全方位联运、功能强大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

2.内部交通:

完善城镇道路交通网,建立均衡而高效的路网系统,适当发展私人机动化交通,建立现代化交通管理系统。

2.2 城镇综合交通发展总体目标

结合于家房镇镇区地形地貌,以城市对外交通为导向,城市主干路和干路为骨架,形成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安全、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建立一个以镇区主干路和干路为骨干,并与城镇对外交通联系干道有机结合,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

3、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3.1 规划原则

1、完善镇区路网结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建立布局合理的道路网络,提高道路使用率。

2、镇区道路系统规划与镇区用地功能分区相结合,以利于促进镇区土地价值的提升,改进土地开发条件,以道路建设带动镇区建设的发展。

3、妥善处理镇区道路交通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3.2 城镇道路网结构

1、规划充分依据用地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采用自由式的路网结构,以一O七省道和沈西产业大道以及腾大公路疏导过境交通。

2、道路等级分为三级,即过境公路、主干路、干路;以主干路联系城镇各功能区和对外出入口,以干路形成二级分流系统。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镇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批前公示 2013年4月,金口镇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承编《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金口总规”)。2015年5月,“金口总规”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5年7月,“金口总规”通过专家及即墨市相关部门评审会。为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金口总规”进行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次规划公示期限为三十天,公示期为2015年7月30日至8月30联系电话:0532-******** 地址:即墨市金口镇人民政府、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 公示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

1、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健康、高质量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生态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地方财政、社会公共事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时代背景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这也为即墨东部城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岛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大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由环胶州湾地区向全域拓展,全域统筹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南北统筹,这也为即墨金口小城镇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即墨行政区划调整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简介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 (2018-2030)》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1.大致坡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为115.42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南接文昌市东路镇,西邻海文高速公路,北达乌土城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78.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62.16公顷。 二、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高效绿色农业、南洋河等资源及便捷的交通优势,秉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建成以商贸、“互联网+”为支撑,以琼剧文化为底蕴,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 三、总体发展定位 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重要示范区、形成琼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创建以琼剧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四、空间发展结构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大致坡镇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心、五区”结构。 一廊:以海文高速公路和琼文公路形成的交通发展廊道。

两心:为大致坡镇区综合发展中心和咸来片区综合发展中心。 五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反季节瓜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建材加工产业区。 五、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公墓用地、水域、农林用地等。 六、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组织,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三个等级。 中心镇:大致坡中心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村:咸来墟、大东村、咸来村、崇德村、美桐村、大榕村。其中咸来墟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辐射能力在大致坡镇西部片区中作用明显,是周边行政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其他中心村是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村:金堆村、昌福村、栽群村、美良村、永群村,特色村是作为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同时根据村庄特色建设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发展乡村旅游。 七、城镇性质 大致坡镇城镇性质为:琼东北地区以商业贸易、现代服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镇总体规划

关于《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的公告 《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规划成果已经舒城县汤池镇人民政府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即将上报舒城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依法向社会公告,诚请广大市民踊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详情可在汤池镇人民政府网站、舒城县规划局网站及舒城县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查询。公告期自2018年4月5日起至2018年5月4日止。 附件:《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结合汤池镇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完成《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五统筹的和谐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城市双修等为思想,以塑造生态镇为标准,合理调整城镇发展空间,协调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以及与周边景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3)优化结构,完善功能

(4)提升品位,塑造特色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镇域、镇区两个规划层次。 1、镇域 包括整个汤池镇域范围,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2、镇区 镇区规划范围共1049.1ha,分为中心片区、三江片区和城冲片区三大片区,中心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万佛湖大道(三江快速连接线),西抵倒淌河西侧山体、东达高速公路,南至镇区南侧山体,范围大小为856.2ha;三江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三江北环以北用地边界及往东至城冲河边、南达三江南环及万佛湖大道、西以环湖旅游路为界、东至城冲河堤,规划范围约144.3ha;城冲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城冲河和舒桐路外绕线、西以现状建成区边缘及平行南延为界、南至敬老院南侧附近、东抵城冲河,规划范围约48.5ha。 五、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城镇化发展目标 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全面改善投资发展环境,重点建设旅游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成以温泉为特色,地方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综合服务业繁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