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毒理学教学设计

药物毒理学教学设计

药物毒理学教学设计

1. 引言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医学必备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科学。药物毒理学涉及药物对身体的毒性、药物代谢、药物剂型、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药物毒理学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这一基础科目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

药物毒理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药物毒性及其分类、发生机理、变异性等内容;

3.熟练掌握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药物剂型与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4.能够分析并解决药物毒性问题,预防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3. 教学内容及方法

3.1 教学内容

药物毒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毒性及其分类:概述药物毒性及其不同类型、不同原因、不同临

床表现以及措施;

2.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讲解药物的代谢途径、药代动力学、药理学、

药物互作、药物剂量、药物配伍以及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等方面;

3.药物配伍及其毒理作用:详细介绍不同药物在不同体内外环境下合用

的应注意事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等;

4.药物毒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动物毒性实验方法、细胞实验方法、化

学分析方法、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等。

3.2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教师利用PPT、黑板等基础教学设备进行课堂讲述,结合

临床病例进行授课。

2.案例分析:将药物毒性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不良

药物反应的实际表现和治疗方案。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其就药物毒理学研究、实验、审核等方面

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加知识技能。

4.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环节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会根

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安全、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教学。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总体评价:从达成教学目标、课堂听讲等方面进行评价。

2.课后作业:将药物毒理学相关考题作为学生课后作业,并进行点评。

3.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药物毒理学的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和理解

水平等。

5. 教学效果

教学要达到的效果主要包括学生掌握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等方面。评价教学效果需要以考试成绩、教学评估等方式进行,最终根据考核分数和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应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药物毒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6. 总结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教学设计应结合时下医学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基础、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将对社会健康的影响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实践。这些都对药物毒理学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药物毒理学word版本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药物毒理学?它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研究?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的有害交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毒效动力学,又称药物毒效学;也研究机体对产生毒性作用的药物的处置动态变化及规律,包括产生毒性作用的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即药物毒代动力学,又称药物毒代学。 第2章药物毒效动力学 详见教材 第3章药物毒代动力学 详见教材 第4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1.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其常见的药物是什么? ⑴肝细胞死亡⑵脂肪肝⑶胆汁淤积⑷肝血窦损伤⑸肝纤维化和肝硬化⑹肝脏肿瘤。 常见药物:①抗微生物药:如四环素②激素类药:如性激素③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④调节血脂药:如他汀类⑤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⑥全身麻醉药:如氟烷⑦抗肿瘤药物⑧中草药及中成药。 2.药物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 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耗竭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②破坏细胞骨架③线粒体损伤④胆汁淤积⑤炎症和免疫反应。 第5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1.药物对肾脏毒性作用按损伤部位分有哪些类型?药源性肾损害表现有哪些临床综合征?请分别举例代表药物。 (一)按损伤部位分类:①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是肾单位中药物暴露的起始部位):如嘌呤霉素②肾小管和集合管损伤(近端小管是药物致肾损伤的最常见损伤部位):如氨基糖苷类③肾乳头损伤:如非甾体抗炎药④肾间质损伤:如青霉素⑤肾血管损伤:如环孢素。 (二)按临床表现分类:①急性肾衰竭:如氨基糖苷类②慢性肾衰竭:如非甾体抗炎药③急性间质性肾炎:如β内酰胺类④慢性间质性肾炎:如非甾体抗炎药、顺铂⑤梗阻性肾病:如磺胺⑥肾性尿崩症:如两性霉素B。 2.常见的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有哪些? ⑴抗生素类:如氨基糖苷类(新霉素的肾毒性最强,链霉素的肾毒性最低)⑵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短期服用NSAIDS停药后通常可逆转,长期服用引发以肾乳头坏死为特征的镇痛剂肾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⑶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⑷抗肿瘤药:如顺铂⑸对比剂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⑺利尿药和脱水药⑻生物制剂⑼中药。 3.肾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是什么? ⑴药物代谢方面:肾脏是绝大多数药物和(或)其代谢物的最主要排出途径⑵血液供应方面:血流丰富,使肾皮质成为肾毒性药物的首要靶器官⑶解剖结构及物质成分构成方面: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成分使其容易受药物免疫机制的损伤⑷生理功能方面:肾髓质及肾乳头部位

药物毒理学

第一章总论 1、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 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3、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有害作 用的科学。 4、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有毒: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6、毒性: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7、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 组织),(毒性靶器官) 8、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简介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 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 9、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1、描述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 10、毒理学研究内涵:1)验证梨花或生物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本质2)评价特殊染毒情况 下毒性出现的可能性。 1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 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有毒作用的发生。 12、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13、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4、毒物可根据(靶器官)、(用途)、(来源)及(毒性作用)来分类。 15、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赢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 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 16、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种? 答: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6、特异质反应 17、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速发型毒性作用。 18、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称为迟发型毒性作用。 19、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20、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成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21、药物仅在直接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 22、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成为全身毒性作用。 23、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 4、寻找毒性靶器官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4、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1)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 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2)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25、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1)由于进化而产生遗传背景不同的种属差异; 2)毒性试验动物数量有限,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现行的评价方法中很难发现 3)常规毒理实验用动物多为实验室培育的健康动物品种,年龄及其他生理状态较一致;4)现有的毒理学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尚不能完全满足新药安全性评价的需要。 第二章药物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1、吸收: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的科学。它是保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介绍药物毒理学的 研究方法。 一、急性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皮肤接触或注射等方式给 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是否死亡,并计算LD50值 (半数致死剂量)。 二、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长期暴露下的毒性作 用的一种方法。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 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在数周或数月内是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此外还可以进行血液、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等。 三、遗传毒理学实验

遗传毒理学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生殖细胞和基因的影响的一种方法。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的生殖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并进行染色体畸变和突 变等检查。 四、生殖毒性实验 生殖毒性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生殖能力和后代发育的影响的 一种方法。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 予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的生育能力是否下降,并观察其后代是否出 现任何不良反应。 五、致癌性实验 致癌性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致癌作用的一种方法。这种实验 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然后观察 动物是否出现肿瘤,并进行组织学检查。 六、免疫毒理学实验 免疫毒理学实验是评价某种化合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的一种方法。这种实验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给予化合物, 然后观察动物免疫系统是否受到影响,并进行免疫学检查。

毒理学第一讲 绪论 基本原理

第一章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X enobiotics )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 外源化合物(X enobiotics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及环境化学物等。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已广泛体现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是研究药物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其特殊性在与药物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它一方面可以解除人们的病痛,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化学异物,可能会对用 药的有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 药物毒理学工作者即研究、分析和阐述药物对机体的这种损害作用。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目的 1、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 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剂量依据,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关键取决于剂量。 16世纪 瑞士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 )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that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 在新药开发阶段有助于评价一个新药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倘若一个新化合物其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十分接近,则开发成新药的价值就几乎不存在了。 在临床上有助于医生合理地使用药物,临床医生安全、合理地用药有赖于对药物毒理学知识的详尽了解,包括人所能耐受的剂量及不同剂量下产生的中毒症状,从而密切注意和及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治病 致病 药物毒理学 Pharmaceutical toxicology 药理学 pharmacology 安全合理用药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药学本科生(学分:2;学时:36,24理论课+12实验课)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药物毒理学是高等综合性大学院校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本课程将详细介绍药物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六大系统的毒性作用,和对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临床研究人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时应关注的毒理学作用,为后续从事药学有关的科学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独立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药物毒理学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具体内容如下: 1.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药物毒性的类别;了解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的作用类别;从临床使用角度分类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的毒性机制(4个步骤)。 2.药物的毒代动力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体内过程中的毒性作用。 教学内容: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吸收环节的毒性;药物在分布环节的毒性;药物在代谢环节的毒性;药物在排泄环节的毒性。 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毒理学25415

药物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生物类药物。 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P120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因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故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值,其并不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故称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P128致畸性:指药物等外来物引起胚胎永久性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缺如(先天性缺陷)的特征P129致畸指数:指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通过试验获得。 P突变(mutation):是一种遗传状态,是指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永久性改变。P137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指使用某药物后能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欣快感觉,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的欲望,产生钱婆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是指反复用药后,机体调整内稳态而出现一种新的平恒状态,处于适应态的病人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这种平衡;一旦这种新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将出现戒断综合征。 微核(micronucleus)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此主核小,故称为微核 二、填空题 沙利度胺药害事件导致胎儿畸形属于遗传毒性和发育毒性 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包括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 会判断量反应和质反应:量反应:毒性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量,如:血压的升降。质反应:有些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P4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含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 P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肝细胞死亡、脂肪肝、小管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血管损伤、胆道损害、过敏性肝炎、肝肿瘤 P29微泡脂肪变性与四环素丙戊酸钠、水杨酸盐、治疗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有关 大泡脂肪变性与乙醇等有关 P36尿排出速率的三个过程: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 P61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按神经毒性靶器官作用类型分为:神经元损害、轴索损害、髓鞘损害和影响神经递质功能 P65药物对神经系统损害按损害部位和功能障碍可分为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

《药物毒理学 》教学大纲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药物毒理学研究是指导新药研究与开发,对药物的毒性进行危险性评估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本门课程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基础理论,药物的各种毒性作用和评价方法,以及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研究内容。通过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为将来从事药物的实验研究和申报,以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本门课程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暂未开设实验课。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240107Z10 课程名称(中/英文):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课程类别:选修 学时/学分:16/1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 适用专业:药学专业 教材、教学参考书: 楼宜嘉主编:《药物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第4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药物毒理学研究是指导新药研究与开发,对药物的毒性进行危险性评估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本门课程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基础理论,药物的各种毒性作用和评价方法,以及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研究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掌握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规律和化学性疾病的特点,了解毒理学在生理、生化、胚胎发育、遗传、疾病研究及新药开发研究中的应用,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科研思维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物毒理学的概念,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药物的毒性作用的类别;掌握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药物对全身各系统(心血管、呼吸、神经、内分泌,泌尿系统等)毒性作用特点及机制;掌握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原则;这些理论知识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药物毒理学教学设计

药物毒理学教学设计 1. 引言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医学必备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科学。药物毒理学涉及药物对身体的毒性、药物代谢、药物剂型、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药物毒理学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这一基础科目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 药物毒理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药物毒性及其分类、发生机理、变异性等内容; 3.熟练掌握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药物剂型与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4.能够分析并解决药物毒性问题,预防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3. 教学内容及方法 3.1 教学内容 药物毒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毒性及其分类:概述药物毒性及其不同类型、不同原因、不同临 床表现以及措施; 2.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讲解药物的代谢途径、药代动力学、药理学、 药物互作、药物剂量、药物配伍以及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等方面;

3.药物配伍及其毒理作用:详细介绍不同药物在不同体内外环境下合用 的应注意事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等; 4.药物毒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动物毒性实验方法、细胞实验方法、化 学分析方法、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等。 3.2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教师利用PPT、黑板等基础教学设备进行课堂讲述,结合 临床病例进行授课。 2.案例分析:将药物毒性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不良 药物反应的实际表现和治疗方案。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其就药物毒理学研究、实验、审核等方面 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加知识技能。 4.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环节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会根 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安全、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教学。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总体评价:从达成教学目标、课堂听讲等方面进行评价。 2.课后作业:将药物毒理学相关考题作为学生课后作业,并进行点评。 3.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药物毒理学的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和理解 水平等。

药理毒理学

药理毒理学 药理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副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到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一、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物的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药理作用可以是治疗性的,也可以是毒性的。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机制,如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或非药理作用引起的对机体的损害。毒副作用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如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药物的毒副作用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药物代谢产物有些具有药理活性,有些则无活性或活性降低。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的产生。

四、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连续使用时,药物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效应的变化。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是药效的协同或拮抗,也可以是毒副作用的增强或减弱。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因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或药效降低。 五、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 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是指不同年龄段、性别、生理状况等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差异。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用药时特别关注这些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药物反应。 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包括对药物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等方面的评估。安全性评价旨在确保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人体无害,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七、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及安全性的科学。它涉及到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目的是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药理毒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药理毒理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毒理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源食品毒理学学时:64_课程所属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它为后期食品卫生检验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贮存与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绿色食品加工等学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民以食为天,“食”是国家大事,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我们每天要摄入各种食品,要注重营养、注重食品的卫生,更要注重食品的安全—无毒无害,这样才能吃出健康、才能充满活力。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做到科学的饮食,达到掌握动物源食品毒理学基础知识,学会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食品的目的,杜绝或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动植物食品检验、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解。最终,让人们食人安全食品,身体健康,具有充沛的精力、稳定的情绪及敏锐的头脑,让人们吃出健康,吃出美好的未来。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 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食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和技术,为学习本专业的相关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上 《动物源食品毒理学》是绿色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动物源食品毒理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动物源食品和毒理学两部分内容。动物源食品主要研究与人体营养的生理基础、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肉食品的营养价值、公共营养卫生等相关动物源食品的营养学及食品安全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知识与方法。毒理学主要研究食品中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包括食品污染及预防,食物中毒及其预防措施,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教学设计

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教学设计简介 药理学是医学、药学等学科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药物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而在许多医学和药学专业中,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必修课程,涉及中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等内容。为了更好地教授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实验教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 实验教程设计 设计1:药物的化学与药理学研究 本实验旨在教授药物的化学与药理学研究方法,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选取一种具有化学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2.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观察阿司匹林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情况。 3.将实验结果与已知阿司匹林的药理学作用进行对比。 4.结合实验结果及对阿司匹林药理学作用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药物的化 学反应和药理学机制。 设计2:药理学实验——酒精的药理作用 本实验旨在使学生了解酒精对人体的药理作用,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将实验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实验生进行初始检测,以了 解两组实验生在初始状态下的生理指标。 2.将实验组实验生口服一定量的酒精,对照组实验生不口服酒精。 3.同时监测两组实验生的生理指标变化,并分析生理指标的变化与酒精 的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

4.通过实验结果及对酒精的药理作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药理 作用和其对人体的影响。 设计3:中药药理学实验——黄芪的药理作用 本实验旨在教授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选取黄芪作为实验材料,制备出黄芪水提取液。 2.将实验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实验生进行初始检测,以了 解两组实验生在初始状态下的生理指标。 3.实验组实验生口服一定量的黄芪水提取液,对照组实验生不口服黄芪 水提取液。 4.同时监测两组实验生的生理指标变化,并分析生理指标的变化与黄芪 的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 5.通过实验结果及对黄芪的药理作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中药的药理 作用和研究方法。 设计4:药物毒理学实验——铅的毒性作用 本实验旨在教授药物的毒性作用,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将实验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实验生进行初始检测,以了 解两组实验生在初始状态下的生理指标。 2.实验组实验生注射一定量的铅化合物,对照组实验生不注射铅化合物。 3.同时监测两组实验生的生理指标变化,并分析生理指标的变化与铅化 合物的毒性作用之间的关系。 4.通过实验结果及对铅化合物的毒性作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 毒性作用和毒性的研究方法。

药用有机化学教学设计

药用有机化学教学设计 前言 药用有机化学是医药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以有机化学原理为基础,研究药物的组成与结构、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合成中间体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将介绍一种药用有机化学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本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药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方法; 2.药物的合成方法及化学反应; 3.药物的应用和毒理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药物结构和分类 本节课程的重点是介绍药物的结构和分类方法,帮助学生对药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课程内容的设置如下: 1.药物分类和各类药物的特点; 2.简单的药物结构描述,让学生能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及区分。 第二节课:药物的命名 在本节课程中,学生将深入了解药物的命名规则,重点掌握有机化学命名术语和规范。课程内容的设置如下: 1.各类药物的命名方法;

2.各类命名方法的使用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三节课:药物的合成及化学反应 本节课程的重点是介绍药物的合成方法和药物化学反应,让学生掌握药物合成方法及其原理,并培养培养其实验能力。课程内容的设置如下: 1.药物的主要合成方法和优缺点; 2.大量实验及反应方程式的展示和讲解。 第四节课:药物的应用与毒理学 在本节课程中,学生将学习药物的应用及毒理学,了解当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毒性特征。课程内容的设置如下: 1.药物的当前应用及临床情况; 2.药物的毒性种类和毒性机制。 教学方式和方法 本设计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兼顾授课及实验学习。具体方法包括: 1.实验操作培训——在教学楼设立药用有机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 验操作培训及实验器材; 2.课堂经验分享——安排专门的学生分享课堂经验和实验操作技巧; 3.实验成果展示——在期末安排药用化学实验大赛,成果及表现优异的 学生将得到相应的奖励。 总结 药用有机化学教育设计采用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素质、推动现代医药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医学中的药物代谢和毒理学

医学中的药物代谢和毒理学药物代谢和毒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两个领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是如何影响人体以及药物如何被排出体外的。 一、药物代谢 有很多种不同的药物代谢途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三种是肝脏代谢、肠道代谢和肾脏代谢。 肝脏代谢是最常见的药物代谢途径之一。肝脏代谢通常是通过酶的参与,将一些比较大的化学物质分解成比较小的分子,以便人体更容易排出。这种代谢方式通常发生在口服药物后,因为口服药物是经过口腔、胃、肠道进入肝脏的。肝脏代谢对许多药物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代谢速度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维持药效所需的时间长度。 肠道代谢是另一个重要的药物代谢途径。这种代谢方式发生在口服药物进入肠道之后,并与肠道中的细菌进行交互作用。肠道

细菌可以将一些药物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类似于胃酸对药物的分解。 肾脏代谢与肝脏代谢不同,它通常是将药物过滤出血液,通过 尿液排出体外。这种代谢途径通常用于控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以 及减少副作用。 二、药物毒理学 与药物代谢不同,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毒性机制 以及药物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 药物毒性通常会影响人体中的机制,例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 和心血管系统等。毒性的影响可能因药物类型、剂量和药物组合 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药物毒理学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 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的有害作用,并确定药物使用的安全标准和正 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案。 药物毒性还与个体差异相关。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而另一些人可能不会出现任何反应。研究个体差异和药物毒理学

的关系,可能会有助于医生预测特定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 总之,药物代谢和毒理学是医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药物是如何影响人体的,也可以帮助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1-3-药物毒理学绪论

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绪论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是一门与药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密切相关和交叉的药学边缘学 科。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 (toxicology) : 传统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一、毒理学简史: (一)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萌芽 5000前(3000-2000 B.C),有文字记载约3500年历史。 ✹最早的毒物研究开始于1500 B.C,人类最早的医书、古埃及的《埃伯斯草文稿》已记载了700多种的毒物和药物,如毒芹、铅和锑等。 ✹公元50年希腊医生迪奥斯克理德斯(Dioscorides)所著的《药物论》,把毒物分成动物、植物和矿物,描述配图,成为之后16世纪毒物的主要资料。 ✹我国明朝初的《本草纲目》等也记载了有关毒物。如砒石、钩吻、乌头、番木鳖等。 (二 )启蒙时代毒理学 ✹产业革命前 由于社会上中毒、误服——法医毒理学 化学药物的合成——药物毒理学 ✹产业革命后(19世纪)

工业革命快速发展,职业中毒——工业毒理学 (三 )现代毒理学 ✹二次世界大战药品、农药、工业化学物生产的大量增加,毒理学研究亦应运而生。 ✹ 20世纪20年代许多药物毒性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毒理学研究的雏形:砷中毒、氨基比林退热、 2,4二硝基酚减肥、磺胺事件等。 ✹ 20世纪50年代,FDA对毒理学的职能开始加强 ✹ 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极大地推动了毒理学科学的发展。 1.现代毒理学特点: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研究机构应运而生。 ✹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在宏观管理和立法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危险度评定开始成为现代毒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趋于早期参与新产品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间学术交流不断发展。 2、众多学科交叉渗透 3、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4、新技术新方法在毒理学研究的应用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原理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建立高通量毒性检测、有害因素鉴定方法提供了技术支特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确定,为工业毒物、药物、环境毒物的危险度评价提供了工具。 5. 系统毒理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90启动) 环境基因组计划(EGP,1998启动) 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2000) 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2002) ……

《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目的 药物毒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 机理,本门课程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基础理 论, 床前安全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程 序,并结合实验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掌握药物对机体毒作用的本质及规律, 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将来从事药 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新药的申报工作或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学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表 章节 授课内容 理论教学时数 实习教学时数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药物的生物转运 4 4 第三章 药物的生物转化 2 2 第四章 药物毒副作用机理 2 2 第五章 影响药物毒作用的因素 2 2 第六章 药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6 8 14 第七章 药物的致突变作用 4 20 24 第八章 药物的致癌作用 4 4 第九章 药物的生殖发育毒性作用 4 8 12 第十章 药物的免疫毒性作用 2 2 第十一章 药物其他毒性试验 2 8 10 第十二章 新药安全性评价程序 2 2 学时合计 36 44 80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 1•了解药物毒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2•了解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3. 理解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讲授内容] 课程编码: 英文 名称: 授1003627085 Drug toxicology 学分数:5 课程名称:药物毒理学 课程类别: 学时数: 执笔人: 专业课 80 李秀东 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及其 药物的各种毒性作用及其药物临

1.药物毒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基本概念

3. 药物毒理学发展史 4.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和教训 学时 Drug toxicology 课堂讲授 第二章药物的生物转运 [目的] 1. 掌握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机理及相关概念 2. 了解药物的吸收、排泄途径 3. 理解药物体内分布的特点及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的因素 4. 了解毒药物毒代动力学的概念、目的、基本理论 5. 掌握不同毒性试验的毒代动力学的试验设计方法 [讲授内容] 1. 生物转运机理 2. 吸收 3. 分布 4. 排泄 5. 药物毒代动力学 [授课时数] 4 学时 [夕卜文专业术语]Biotransportation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三章药物的生物转化 [目的] 1 .掌握生物转化的概念、意义及代谢活化的机理 2. 了解各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3. 理解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的概念、机理及结果 [讲授内容] 1.1相反应 2. II 相反应 3. 代谢活化 4.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授课时数] 2 学时 [夕卜文专业术语] Biotransformation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四章药物毒副作用机理 [目的] 1. 掌握毒副作用机理 2. 理解药物过量毒性原因 3. 了解药物毒性作用的定义及几种抗菌素的毒性作用 [讲授内容] 1. 药物毒副作用定义 2. 药物毒性分类及机理 [授课时数] 2 [外文专业术语] [教学方法和手

药物毒理学实验指导

药物毒理学实验指导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中心 二0一0年八月

目录实验一、药物急性毒性实验(LD50测定)实验二、急性肺损伤实验 实验三、药物免疫毒性试验 实验四、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五、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实验六、药物生殖毒性实验

实验一 急性毒性试验 [盐酸二甲弗林(回苏灵)LD 50测定] 一、实验目的 化学物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毒性效应的基本试验。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根据体重按随机分组的方法,依据LD 50计算的设计原料则将动物分成数个染毒组。一次或24h 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情况等,根据各组动物死亡数计算半数致死量(LD 50)。据此分析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并根据LD 50值对化学物进行毒性分级。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1ml 注射器、烧杯、电子天平、苦味酸、镊子、剪刀、酒精棉球等。 2、药品 0.4%回苏灵注射液(经预试验后按比例稀释)。 3、动物 健康成年小白鼠若干只,体重18-22g ,雌雄各半。 四、实验方法 1、预试验 (1)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与0%的致死量为实验的上下限剂量,即Dmax 和Dmin 。取动物若干,每4只一组,按估计量给药,如出现4/4死亡时,下一组剂量降低,当出现3/4死亡时,则上一剂量为Dmax ;如降低一剂量出现的死亡率2/4或1/4时,应考虑到4/4死亡剂量组在正式实验时可能出现死亡率低于70%,为慎重起见可将4/4死亡剂量乘以1.4倍,作为Dmax 。同法找出Dmin 。 (2)确定合适的剂量分组方案:组数(n )以5-8组为宜,根据下面公式计算组间剂量公比r 。 r=1/ 1 min max/ n D D 各组剂量分别Dmax 、(Dmax) r 、(Dmax)r2、(Dmax)r3……。 2、正式试验 (1)动物的称重、编号和分组: 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随机分组和用苦

《毒理学》网上教案

《毒理学》网上教案 第一单元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㈠毒理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但近些年来,毒理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各种有害因素,如核素、微波等物理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不只限于化学物质;但经典的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仍然是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 ㈡卫生毒理学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可能接触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它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为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等学科提供毒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㈢外来化合物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常见的外来化合物有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药物、食物添加剂、日用化学品、各种环境污染物及霉菌毒素等。 二、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 在预防医学领域中,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研究机体与外来化合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理;二是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三是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卫生毒理学研究方法 ㈠动物实验 1、体内实验法 通常在整体动物进行,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人体实际接触方式接触一定剂量的受试外来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可能出现的形态或功能变化。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通常检测外来化合物一般毒性,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2、体外实验法 大多利用游离器官、原代培养细胞、细胞系和细胞器等进行。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可对肝脏、肾脏、肺和脑等进行灌流,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外来化合物接触,观察脏器出现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同时还可观察受试物在脏器中的代谢情况;游离细胞和细胞器多用于外来化合物对机体各种损害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理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有许多优点。 上述整体、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研究,各自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应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目的和要求,采用最适当的方法,并且相互验证。 ㈡人群调查 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体上进行验证,有时需要进行人群调查。根据动物试验结果和外来化合物本身的性质,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人群调查。人群调查的特点是可以取得在人体直接观察的资料,但易受许多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结果和评定必须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并与动物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分析,才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二节毒理学主要基本概念 一、毒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