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xyy

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xyy

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xyy
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xyy

摘要

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亦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装饰美及东方式的含蓄美受到当今世人的喜爱与推崇。旗袍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蕴藏了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现代服饰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以及服饰国际化的背景下,分析比较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描述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旗袍的概况、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契合点,提出一些创造性意见,为中国旗袍的现代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旗袍;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Cheongsam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 costumes,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amorous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symbols. Although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ime still have a lot of debate, but it is still in its unique aesthetic, decorative beauty and the Oriental implicative beauty by the love and esteem of the world today. Cheongsam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 has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valu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lothing industry.

This article is in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prosperity,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clot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other researchers, using the survey method, literature research, description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ese qipao,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qipao culture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the final purpose is to find and the correspondency of modern clothing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creative ideas,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qipao.

Key words:Cheongsam; cultural connotation;cultural valu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目录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中国旗袍的概况---------------------------------------------

(一)中国旗袍的缘起--------------------------------------------- (二)中国旗袍的演进------------------------------------------ (三)中国旗袍的分类-------------------------------------------- (四)中国旗袍的总体艺术特点----------------------------

三中国旗袍文化

(一)中国旗袍文化形成------------------

1、中国古老历史文化下的旗袍民族服饰

2、外来文化对中国旗袍的熏陶---

(二)中国旗袍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四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中国旗袍的文化价值

(二)中国本土服饰遭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冲击

五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方式------------------------

(二)中国旗袍未来的发展道路---------------------------

1、走出误区,重新认识中国旗袍------------------------

2、中国旗袍服饰样式及文化意蕴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契合点-----

3、中国旗袍的创新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即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在全球化的整体趋势下,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为重要,多元化的文化观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在国际大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了各国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大舞台。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审美观念和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但是对于现今社会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大众化而感到反感。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生态;尊重差异,珍惜本土;喜爱独特,向往个性。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为中国旗袍这一独具魅力的东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化氛围。此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服饰进入了一个全球国际化的时代;发展到21世纪,服饰国际化趋于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人们更加喜爱具有个性的服饰;2001年,中国加入WTO,正式被纳入到国际化竞争的大环境中。虽说中国旗袍自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黄金时代以来,受到了很多挫折与挑战,甚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中国旗袍具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时代背景给中国旗袍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综上,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战略实施和服饰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误区,重新认识中国旗袍,积极找出中国旗袍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为中国旗袍的现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中国旗袍的历史演变,所传达出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结合其实际发展的现状对中国旗袍进行相关的研究,推动中国旗袍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旗袍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从诸多方面对旗袍进行研究,一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旗袍文化的精髓,肯定中国旗袍的地位,发掘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二是为了从旗袍的历史意义和本身的文化内涵上找到与现代服饰需求的结合点,以此来突破旗袍原有的存在模式,寻求全新的发展契机。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发掘旗袍自身的价值,为现实生活中相关行业的从事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可以带领人们走出对旗袍认识的误区,还能从中发现旗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旗袍今后的良性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关于旗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当时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对中国旗袍这一特殊的名族服饰进行了小规模的讨论。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旗袍

凭借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诗情受到了国际国内人士的青睐,不少学者执笔欲试。至今,无论在专著方面,论文方面,还是在服装通史等方面,都有了广泛的研究。

在国外,关于中国旗袍的研究如:日本教授大丸宏堪称是一位“旗袍专家”,曾发表过很多关于旗袍的论文,著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日本冉旭光也写有关于中国旗袍的论文,名为《民族服装的时代感与传统性---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中国妇女对旗袍的认识》,此专题研究中国旗袍的广度与视觉与中国有所不同,这为人们从多方面认识旗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加之,某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还完好的保存着一些中国最具珍藏价值的旗袍,并记载着相应的数据和相关的研究报告。

在国内,研究旗袍的专著有袁杰英的《中国旗袍》、徐冬的《旗袍》,江南、谈雅丽的《旗袍》,大同小异,都是从历史的角度用综合的分析手法对中国旗袍的由来,演变,艺术特色等要素进行阐述;此外,还有相关的论文研究,如研究学者国文的《从旗袍的演变及设计特色看服饰民族化与国际化》、研究专家高守信的《说旗袍》、朱丙根的《旗袍的由来》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旗袍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中国旗袍的概况

(一)中国旗袍的缘起

谈及旗袍的溯源,有学者认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的深衣。考古界与服饰界的相关研究人士一致认为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被体深邃的服装,也是我国最早的服饰之一。根据相关历史文物考证,这种观点有其立足的合理性。而在翻阅与旗袍相关的书籍时发现,普遍认为,现代意义的旗袍是由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长袍演变而来。两者相比较,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袍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之一,出现于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据《诗经·秦风·无衣》记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此时的袍服只当作家居的便服使用,不作为正服。直到东汉时期,汉明帝设定了袍服之制,定袍、深衣和禪衣共为礼服。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诏定:“除元旦、冬至的朝会及祭祀着外,一律着袍服。”随着袍服之制的普及,袍服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传统服装样式,并为历代沿用。

历代袍服在形制上都发生过变化。交领、直裾,衣身宽博、衣长至脚踝,袖肥阔,在袖口处收缩,臀肘处形成圆弧状,大袖翩翩,这为中原地区早期通用的袍服;而当时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袍服与中原袍服是相反的,由于受到当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圆领、左衽、窄袖为主要特征。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不断发生碰撞,某些紧身合体的袍服也传入中原,逐渐被汉民族人民接受、采纳。

历史记载:“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通称八旗,满族人因此也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着之装统称为旗装。”旗装被后人称为旗袍,旗袍之名由此而来。

(二)中国旗袍的演进

中国旗袍从缘起初期,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影响,风雨兼程经

历了数年的演变。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对服饰的审美需求,旗袍样式在旧更新替的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旗袍这一服饰文化也不断趋于成熟。

1、20世纪初期:悄然过渡

随着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推动了旗袍新款式的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权,服饰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剪短发、易服色”成为了年代的印记。由于这段时间的中国处于历史的转折期,破旧重新的思想使得传统服饰的地位快速降低,穿旗袍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服饰呈现汉服、满服与西服并存的多样化格局。旗袍在遭受冷落期间悄然声息的发生着些微的改变。此时的旗袍不仅继承了满族袍服的基本特征,在镶、嵌、刺绣等方面又融入了汉服文化,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旗袍以“元宝领”为主要特色,无论是旗袍还是袍裙,都带有立领,从正面看形如元宝。除此之外,当时社会形成了一股崇尚自然的风气,对旗袍进行了简化,整体风格趋近于简洁、素雅。炮长缩短至脚踝,衣袖缩短变紧,色调变得淡雅等。

2、20世纪20年代:新式旗袍的诞生

早期的“五四运动”成功的打破了旧思想,女性的身心得以解放。在此过渡期,由于新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女性的穿衣打扮显得随意,可以对服饰的美进行大胆的追求,这为新式旗袍的诞生打下基础。20年代中期,受到日本服饰的影响,时兴“文明新装”,即流行一种“上为短袄,下配黑色长裙”的风格,显得淡雅清纯、大方朴素,颇受人们喜爱。虽然沿承了清代的上袄下裙,但又与其有所不同。样式简单,只在衣缘上点缀细微的花边作为装饰,不显臃肿。上衣摆长不过臀,袖为喇叭袖;配群为黑色长裙长至脚踝,不加任何修饰。发展到20年代末,旗袍丰富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色彩明朗、绚丽,明艳动人;面料柔滑、舒服,特别流行上衣和下裙均印有海棠花、梅花等花纹的面料。下裙由早期的长裙变为到小腿上部的短裙,剪裁更为简洁。这一时期的服装除了受到日本的影响外,还引进了一些西方服饰元素,如在旗袍袖口装上是效仿西方服饰的袖形。上海作为中国开放口岸,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来往,各种文化荟萃于此。随着布料越来越丰富,上海地区不断对旗袍的样式进行创新式改良,不断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了新式旗袍的发源地。1926年,上海女性穿上了改良的马甲旗袍,马甲与短袄合为一体,一身宽松,线条垂直,袖子采用倒大袖,下摆至脚踝或小腿处,领、襟和摆等部位做镶滚装饰,成为新式旗袍的雏形。

3、20世纪30、40年代:黄金时代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璀璨的时期,30年代又可谓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也就在这段时间,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上海成为了“风尚之都”。当地的人们热衷于追求时尚,一些商家竞相举办以展示新款服装和潮流为目的的时装展,不少名媛和时髦女性尽情的展示着旗袍的风情,旗袍款式不断完美成熟,堪称经典。30年代初期,随着高跟鞋的流行,旗袍裙摆不断加长,发展到中后期时,旗袍被称为“扫地旗袍”。基于旗袍自身不便行走的缺陷,旗袍开衩越来越高。随后又转为低开衩,以露女性小腿为尚。虽然女子穿着这种风格的旗袍显得姿态柔美优雅,但受到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再加上不适用的缘故,并未流行很久。此时的改良旗袍受到了

西方服装特点的影响,引入了许多欧美元素,如拉锁、垫肩等配件;在结构上吸取了西式的剪裁方法,用肩缝连缀衣身的前后片,衣片上出现了省道,外加腰省、胸省等,使得袍身更为合体,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由于旗袍设计吸收了许多西方服饰的特色,旗袍也被人们称为“海派旗袍”,风靡全国,成为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正是因为30年代旗袍的辉煌,中国才拥有了具有现实意义上的时装,旗袍文化也随之得以升华。

进入40年代后,由于战争连年,旗袍样式更加的趋于简洁,实用,旗袍的衣领变低,甚至直接去掉;衣摆和衣袖大大缩短,衣袖变细,而后又成短袖、无袖;开衩也逐渐升高。装饰上崇尚淡雅朴素,没有繁复的装饰,盘扣改成按扣。战争结束后,旧上海的奢华卷土重来,新式旗袍的改良程度不断加深。样式设计的更为突出女性的曲线美,面料多采用蕾丝、花边等作为装饰,并借披肩、西式帽子等来搭配,逐渐向现代化,时装化,国际化的总体趋势发展。

4、新中国成立以来

(1)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新面貌,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服饰更加趋于平民化。这时的旗袍形成了一种立领,长身收腰,低开衩的固定模式,主要特征为简洁实用,样式更倾向于美观大方,增添了自然健康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50年代末期,旗袍受到反帝反资热潮的影响,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遭到严重的批判,逐渐被中国式的服装,如中山装、人民装等所代替。

(2)1966——改革开放

从1966年至1976年,中国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开展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文革”初期,就明确的指出: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简称“四旧”。中国旗袍被列入到了四旧的范畴之中,成了剥削阶级生活法式的代表。随之,旗袍在中国大陆基本上销声匿迹,甚至连同首饰、化妆品、高跟鞋等配饰也消失了,只有在香港、台湾等地方还在慢慢的沿承着、发展着。

(3)改革开放至今

20世纪80年代,在旗袍历经了20多年的沉寂以后,又重新的回到了人们的视野。1978年,中国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改变中国长期封闭状态的同时,也改变了国人的思想。因此,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对服饰的追求也有了转变。虽然,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中国旗袍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多空间,但并未再次流行于世。多数人认为旗袍服饰是近代中国的印记,过于陈旧,在如今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唯有一些女外交家,为了展示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在参加外交活动的时候,会请私人为其定制样式精美的旗袍。旗袍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成为了中国女性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除此之外,旗袍还被当作特定环境下的装束,如工作于娱乐场所、餐厅酒店和商业大厦等地方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甚至女性服务员,身穿旗袍,使其被赋予为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制服旗袍”;又或是在电视、电影中,旗袍作为服装道具被用于反映特

定时代的生活。这类旗袍千篇一律,色彩鲜艳,开衩较高,采用面料多为化纤真丝,做工略显粗糙。因此,穿旗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20世纪90年代早初,女性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理想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旗袍作为最能突显中国女性完美曲线的服装也再次受到人们的喜爱,出现了超短、蕾丝以及国画等风格的旗袍,材料丰富,样式多样,装饰华美,色彩亮丽...有的设计师别出心裁的借用了欧洲礼服的样式,推出了带有国际特色的时装旗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人把中国的龙凤吉祥图案及文字形象视为新鲜的设计元素,中国风席卷世界时装舞台。西方时装设计师将旗袍上的圆弧形下摆、盘扣、立领等应用于时装的设计上。无疑,旗袍性感的曲线,精美的刺绣,婉转曲折的盘扣以及矜持而高贵的立领,都成为现代服饰设计的灵魂元素。

对以上旗袍演变的四大阶段进行总结,可以看出旗袍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与外来文化的吸纳,以及受到中国政治改革,意识形态的影响。它经历了国家化、民族化、现代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变迁,是系统发生的过程,也是历史沿袭演变的过程。

(三)中国旗袍的分类

旗袍样式多种多样,从开襟、衣领、袖口和开衩四个方面都有体现。如开襟分为双襟、斜襟、如意襟等;领分为高、低、无三种;有长袖、短袖、无袖等。

?从剪裁样式看,旗袍分为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从地域文化看,旗袍主要分为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主要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不同风格。

①京派旗袍:由于北京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旧京官僚军阀的阻止,没有吸收到外来文化,无论从款式上,还是面料的选择上,都极大的类似与过去,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旗袍样式带有官派作风,着重突显本土气息,显得矜持拙朴。

②海派旗袍:是相对与“京派旗袍”而言的,发源于上海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及当地人民思想观念的超前,旗袍服饰设计大量的吸收了海外服装的风格,再与中国传统旗袍样式高度兼容,中西合璧,形成了款式比较标新的服装。海派旗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肆彰显女性完美的曲线,引得众人追捧。

?从旗袍的用途看,旗袍有生活类旗袍、演出类旗袍、职业类旗袍与礼仪类旗袍。

通过对以上对旗袍种类的划分与梳理,可以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旗袍,而且还能尝试着为旗袍的市场开发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启示,有利于旗袍的市场化运作。

(四)中国旗袍的总体艺术特点

旗袍的美是为世界认同的。它不仅能体现中国女性完美的曲线,还能突出为中国独有的优雅柔美的时代韵味。合体的剪裁,明显的曲线,高度满足女性对美

的追求;在面料择取上,无论采用的是棉布与花丝绒,还是羊绒与丝绸,或者更多,一致讲究的都是舒服柔软的质感;色彩搭配精妙,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场所以及不同季节,采取不同颜色的配置,使之显得清新脱俗,高端典雅,热情洋溢,稳重平和;纹饰丰富多样,有层次有内涵,以其来区分不同人的身份和地位,恰到好处。总体而言,旗袍稳重而不失开放,端庄而不失妩媚,是古典气息与现代元素高度融合的一种民族服饰。

三中国旗袍文化

(一)中国旗袍文化形成

美国人类学家莫菲说:“一个文化项目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还是外来渗透的结果。”的确,当今社会上一切存在的、被列为遗产的事物,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是在其有了之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以及外来文化侵蚀下的成果,旗袍服饰文化也毫不例外。

1、中国古老历史文化下的旗袍民族服饰

根据中国旗袍的发展史可知,旗袍是满洲人穿着的一种民族服装,那么旗袍及其服饰文化的形成跟满族古老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具体涉及到满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时代变迁、区域特色、地理环境以及民族生活习惯、服饰习俗等。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满族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族,依次经历了汉、三国时期的挹娄族,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族、隋唐时期的靺鞨族、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族、大金国时期的满洲族,发展到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改“满洲族”为“满族”。

据历史考证,最早的肃慎族人民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形态比较封闭,穿衣打扮略为原始,简单。到了挹娄族时期,当地人己经学会种植谷物,过上了男耕女织、以渔猎狩猎为生的生活,但扔保持着质朴的生活风格。这个阶段,挹娄族已经开始定期的与中原地区民族进行交流,改变了以往相对封闭的文化形态。唐朝靺鞨族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全面迅速发展,以及中原文化的大量渗透,为当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发展到元明时期,靺鞨改名为女真。直到这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袍服,也就是说袍服这一名词起源于女真族。后来,由于战争的混乱,周围的蒙古族、汉族不断与女真族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族的加入,影响了女真袍服的一贯风格。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与这一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文化更为明显的交涉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谐共处,大融合,大发展。

因此,旗袍服饰文化的形成究其主观原因,一方面源于当地人民居住在中国东北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以及长期以捕鱼、打猎为生,以射箭、骑马为习的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与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笔者将从客观方面着手,浅析外来文化对旗袍形成的影响。

2、外来文化对中国旗袍的熏陶

(1)中原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旗袍的影响

满族是以女真居民为主体,与迁徙至此的蒙古族居民和中原汉族居民融合的一个多源的民族。外来文化的融入大大的影响了当地的生活习惯,服饰文化也被注入新鲜的活力。由于历史原因,满服与汉服起初是并存的,只是在相互的影响下逐渐融合,形成了最早较为成熟的袍服形式。不仅如此,在满族形成之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之间已经开始了密切的交流,由于生活环境的接近,造就了他们相似的生活习惯以及把上下连体的袍服穿作为他们的外服,且穿着的服饰也较为简单,注重紧窄适体,以服装的实用性为主。早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水平比较发达,满族先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必须向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进贡,也借此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随着中原文化的注入,当地服饰日趋丰富。到了唐朝,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事业得以全面发展。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开放的政策,尤其提出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主张。当时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日本、朝鲜等国家都给唐朝带来了本土文化,同时带回了唐朝先进的文明。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为满族先民提供了学习外来文化的机会。在先进民族文化不断融入的过程中,当地服饰文化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中原的儒道哲学和美学思想,对满族服饰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服饰造型更为保守,体现出含蓄朴素、天人合一的情感;而随着美学思想的萌发,人民们逐渐开始注重服饰的颜色及装饰,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显得更为绚丽多彩。

(2)西方文化对中国旗袍的影响

伴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清朝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封建思想逐渐成熟稳固,儒道哲学及美学思想仍是当代的主流思想。这样一来,使得中国旗袍沿袭了历代袍服平面、直线的造型方式。但在另一个国度,西方人沿袭了希腊时期以人体为美的思想。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意大利人极力主张个人主义以及个性的解放,在人体的绘画、雕塑等作品上更为体现人体的曲线美,追求高度的人体艺术。因此,西方人在服饰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突出人体的完美曲线,塑造为立体窄衣的服饰造型。1840,鸦片战争打响,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陈求新,关注世界,萌发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新思潮。特别是在广州、上海等沿海通商城市,最先遭到西方服饰文化的洗礼,对服饰的造型设计有了更新的认识。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旗袍的自然美,另一方面旗袍样式又不断由宽大转为合身,平面转向立体,逐渐突出中国女性的人体曲线。

综上可知,中国旗袍服饰文化不仅源于满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及其周边民族文化,而且还深深的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具有独特的服饰艺术形态。

(二)中国旗袍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低调而富有内涵;西方文化个性多元,极具时尚潮流气息。在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下,旗袍服饰呈现出更为丰富奇特的文化意蕴。

旗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的集体反映,在造型、面料、色

彩与图案纹饰等方面都均有体现。

①与满族先民生活环境、捕鱼打猎的生活方式有关,当地居民崇尚自然,服饰设计突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自然朴素为美。因此,旗袍面料多以质朴的麻布为主;色彩与纹饰的元素均来源于自然之色,自然之物,突出本土气息与自然美。

②中原文化的引进,儒道思想的渗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审美意识。传统旗袍受到儒家等级观念、中庸思想、求同思想以及人文思想的影响,逐步出现以繁缛富赡为美、温柔敦厚为美、简洁单一为美的审美形态,偏重于旗袍服饰本身传达的精神内涵。旗袍造型由左衽转为右衽,面料多采用丝绸类为主,借花鸟蝴蝶、龙凤等图案纹饰以象征吉祥美好的生活寓意。随着儒道思想的互补,造就了中国人心平气和的天性。旗袍宽松的造型,平滑柔顺的线条,高度契合了人们内敛含蓄的心理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中国传统旗袍在岁月洗礼下逐步走向成熟,而发展到中国近代时期,时代的特殊性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都处于一个新旧更替的转折时期。由于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服装设计师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服装设计理念以及在服饰制造上的先进技艺,使得中国旗袍在造型等方面均实现了创新,衍生出具有时代印记的改良旗袍,以传统旗袍含蓄端庄、优雅柔美的基调作为主体,化繁为简,由平面转向立体,化单一为多元,注重突出人体的曲线美,呈现出露而不妖、自由多样的审美倾向,反衬出西方文化中平等、人本以及自由等思想。四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那么自然会涉及其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了。综上旗袍的概况、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旗袍除了有其自身的价值外,在国际服饰大环境的驱使下,也迫使我们必须得加快弘扬旗袍服饰文化的脚步,使其价值不被新时代的流行服饰所掩盖。接下来,笔者将从旗袍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因素两大方面对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加以阐述,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保护旗袍文化的迫切性。

(一)中国旗袍的文化价值

旗袍服饰是满族人民生活的直接产物,它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文化质量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价值,如历史参考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具体如下:

1、历史参考价值

旗袍是古今服饰文化的融合,见证了漫长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跟随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习惯也会发生转变,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染上了所属时代鲜明的印记。根据服饰,我们可以推断历史年

代,身份地位,穿着喜好、生活方式等,触碰到一些未被考古研究者涉及的领域,发掘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为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们提供一个参考平台。

2、审美价值

中国旗袍服饰主要特征表现为色线条流畅、质感柔滑,形式多样,色彩鲜明,图案丰富多彩。就图案而言,旗袍图案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古朴之美、具有乡土和世俗气息的自然之美、融精湛技艺和和非凡想象的工艺之美等,诸多元素构成了满族服饰图案纹饰艺术美。受到这些元素的影响,形成了旗袍图案纹饰的美学观念,并以此为标准,指导、衡量满族服饰图纹的式样、色彩和装饰的形式与布局,并进一步形成满族服饰的独特风貌,表现出其个性化的审美特征。从美学上看,一件精美的旗袍服饰,就是一件绝世的民族工艺品、艺术品,是美的体现,是美的象征。

3、社会价值

旗袍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物质性与精神性两大方面。在物质性方面,旗袍经典的样式,能够恰到好处的表现女性之美,突出东方人内敛含蓄、自信朴素的气质。由于采用的是衣裙一体的剪裁形式,造型曲线从领至肩、腰、臀以及下摆的线条一气呵成,显得非常流畅,具有书法般的线条美,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精良的制作工艺,面料与款式的有机结合,无不体现富有生命力的美感,高度的满足了人类在服饰上的需求。在精神性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始终如一的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因此对传统服饰的影响较为深远,首先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从本质上来说,中华文化是一种“礼”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可以理解为礼仪文化,因此旗袍服饰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法治与道德规范甚至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单纯的功能性服从于社会功能;其次旗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多次改良与创新发展都是在满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周边文化以及海外文化进行的。因此,旗袍是各种文化交融的产物,是矛盾调和的结果,是时代的选择,是创造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杰出代表,为其他传统民族服饰的弘扬带来了诸多启示。

(二)中国本土服饰遭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冲击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避免在物质领领域与发达国家趋向统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审美情趣、思想方式、语言表达、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在朝向一个标准靠拢。当我们都在享受同质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思想与生活方式的渗透,人们越来越对西方事物感到好奇,同时大量的进行跟风与效仿。在服饰方面,人们把西方时装当作是潮流的标志,忽视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对于旗袍而言,虽然拥有雄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但是一旦将其放在国际环

境这一大背景中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只要对旗袍文化设施保护,大力对其进行宣传与弘扬,才能使旗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永垂不朽。

五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方式

中旗袍民族服饰文化是满族人民历经数千年所积累和积淀下来内涵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服饰乃至国际服饰不断发展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旗袍在造型、面料、色彩、图案等方面都反映了浓厚而丰富的满族文化,这是满族先民留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民族财富。作为后人,我们必须在尊重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不遗余力的将其魅力传承下去,使之发光、发亮。

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人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其采取的传播途径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针对旗袍这一具有原创性、唯一性、民族性的服饰形式而言,传承方式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

1、从旗袍文化内涵上

根据上文笔者对旗袍文化内涵的研究,我们知道,旗袍本身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因此,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对旗袍服饰进行传承是相当有必要的。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最先人们只能通过最为直接的“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其文化进行传播,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了旗袍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之后,才能对其文化元素进行借鉴与继承,才能剪裁出更富有寓意的民族服装。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给旗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载体,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还增强了传播的时效性,避免了语言的重复性与短暂性。如此一来,有关旗袍的书籍、专著等资料,无论出于何时何地,只要保存完好,都能被现今世人所查阅、认识,甚至研究。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电子网络成为了传播世界万物最为快速、便捷的媒介。旗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的传统民族服饰,颇受人们的喜爱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专家解读、旗袍纪录片以及播放有关旗袍的电视电影等诸多形式对旗袍文化进行大量的挖掘与宣传,达到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舆论力量强等效果,使人们更为及时、广泛的掌握到旗袍的最新消息,对旗袍文化有更多更为成熟的认识与看法,极有力的推动旗袍文化事业的发展。

2、从旗袍服饰形式上

(1)世代相传的传统形式

中国旗袍是一种具有原发性的服饰形式,是人类衣、食、住、行四个层面之一,它在传播的过程中与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整体而言,旗袍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而经世代相传的形式发扬至今的,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旗袍形式迎合时代的需求发生过许多改变,但蕴藏在旗袍服饰中的文化内涵的精髓仍然被原滋原味的保存下来,韵味犹存。随着旗袍服饰的流传,旗袍文化也潜移默化的被人们所认同、所欣赏、所传承。

(2)对旗袍诸多文化元素加以借鉴

旗袍文化主要是通过其多样的款式、绚丽的色彩、丰富的面料及富有内涵寓意的图案装饰等元素体现出来的。旗袍在演变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某些服装设计师沿承了旗袍的本土风格,按原型加以制作更为精华的现代旗袍服饰;而另一些则在现代时装样式的基础上引用旗袍的龙凤吉祥图案作为新鲜的设计元素,将旗袍上的圆弧形下摆、盘扣、立领等应用于时装的设计上,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风席卷世界时装舞台。旗袍各元素的被利用从侧面来看对弘扬旗袍文化具有促进性。在大国际背景下,一方面让中国人得以反思,开始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加以重视,各界人士都纷纷加入对旗袍文化的研究当中;另一方面使得中国旗袍文化在国际上大范围传播,这对于旗袍文化的传承与良性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3)服饰复兴的形式

服饰复兴,是利用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是本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在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服饰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祖国为终极目标的一场文化的复兴。服饰复兴是中国人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这种形式主要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以活动为主要实践方式,范围涉及到海内外,传播范围特别大。因此,在时代背景的驱使下,中国旗袍可以采取服饰复兴的形式对传统旗袍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承。满族人民除了在重大节庆时穿着旗袍外,可以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多穿。在网络上或是社会中都可以开展一些关于旗袍文化的专题讨论,还可以举办世界性和国家性的小姐大赛、世界各种大型赛会、大型旗袍秀、全国或全球的旗袍设计大赛等,并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宣传、户外广告、报纸杂志、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旗袍,喜欢旗袍,从而传承旗袍文化。

(二)中国旗袍未来的发展道路

中国旗袍经历过几个时代的璀璨,也遭受过20多年的风雨敲击,可以说其发展面对极大的挑战,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当今国际时尚潮流的要求,旗袍服饰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总是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但从服饰的整体趋势上看,中国旗袍的发展还是充满了无数的机遇与可能性。因此,要想让中国旗袍这一特殊的民族服饰屹立于世界时尚服饰之林,还需要我们大量的去总结旗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对其加以改之的基础上对服饰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我相信这会给旗袍文化的发展迎来新一个阶段的契机与辉煌。

1、走出误区,重新认识中国旗袍

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中国人逐渐对西方的事物感到好奇,同时积极的对其进行效仿,服饰设计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当时的中国服装行业发展并不成熟,业内人士大量吸取西方服饰的流行元素,并引以为尚。中国人穿西装,打领带等成了当今最为普遍的现象,欧美范在年轻的一代人中尤其受到欢迎,无论大学生,还是商业白领等。由此可见,西方服饰文化体系已经占据了今天服饰行业的主导地位,绝大部分人认为现代的就是西方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造成了中国服饰设计一味的对西方风格进行跟风,忽视了中国本土独特的服饰文化。就中国旗袍而言,大量元素的被利用没有从根本上表现出中国精深的传统服饰文化,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服装也并不能被概括为“中式服装”,这种设计理

念是狭隘的。中国旗袍有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再加上90年代就开始的多元化时尚的现代主义思潮带动下,不少设计师开始从传统服饰中找寻灵感,使得旗袍服饰文化成了众多国内外人士挖掘灵感的源泉。因此,走出误区,找到自身的立足点,才能为时代性、民族性的道路上发展中国现代服装业铺平道路,并创造无限空间。

2、中国旗袍服饰样式及文化意蕴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契合点

通过对中国旗袍诸多方面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其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的共通之处,受益其中,从而更为全面、科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旗袍服饰文化。综上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关的结论:

(1)崇尚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满族先民因受到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一直处于和大自然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把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视为他们生命之源。这种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也融入到了民族服饰的制作中去,以致于袍服具有自然和谐的基调,功能性较强的特征。这种观念也被沿承至今,恰好迎合了现代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审美取向以及体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虽然旗袍融合了中西服饰设计的元素,但其简洁自然的风格、流畅的线条又有别于传统遮盖式的保守型和西方刻意的雕琢美,这正是我们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应该加以重视与弘扬的。

(2)彰显女性的生命力

旗袍服饰除了能散发出一种自然的气息外,还能体现出中国女性完美的曲线。旗袍柔美的气质其本质在于女性的生命力,柔滑的面料,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等元素都极力地流露出女性的韵味美。现代女性个性张扬,魅力十足,与旗袍所传达的内涵恰好契合,这一点也是值得当代设计师去思考、揣摩的突破点。

3、中国旗袍的创新发展

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最具代表之一的旗袍仍然存有许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但在试图对旗袍进行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尝试之前,当下我们应该先对旗袍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改正,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旗袍才能以更佳的状态发展并沿承下去。

(1)中国旗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旗袍是历史沉淀与多文化交融的产物,至今在国内外仍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及深厚的参考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等也有所改变,旗袍的实用性、功能性逐渐减弱,其用途及穿着的场所也越来越窄,穿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在大型的晚会、颁奖典礼、礼仪等场合上被当作为礼服来使用。除此之外,服饰多元化、国际化局面的出现,人们纷纷投入于对国际时尚潮流的追逐当中,中国旗袍与现代人们对服饰的需求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大大冲击了中国旗袍的地位与文化价值。于此同时,中国旗袍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并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相契合的地方,更多的现代服装设计师把眼光投到了中国旗袍的身上,随之诸多旗袍元素被引用到现代时装的设计中去,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追捧。

针对旗袍的现存状况,结合旗袍自身的优势,在过去的一长段时间里,不少人试图让旗袍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如吴海燕、陈家强、张天爱等国内设计师多次取材于旗袍等民族服饰设计出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作品;一些服装实业家还创办了民族服饰企业甚至中国旗袍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今,这种民族风的服饰越来越多,成了人们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表现。这种时尚趋势超越了工业文明,逐渐达成与全球化相悖的格局。即使如此,

旗袍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出现了大量模仿、跟风或拼凑的现象,或是生产出许多适用性不强的奇装异服等,通通不具有自身独特的设计法则及鲜明特色,并且服饰面料相当拙劣,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中国旗袍的发展并不是一味的复古或照抄照搬,需要从文化内涵中找出新颖之处并在设计上进行创新才能得以突破,为旗袍的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2)创新发展

中国旗袍的传承与发展是从古至今都是世人非常关心,亦较为复杂的一个难题。在对旗袍创新发展的这个问题上,相关学者、研究专家等也纷纷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言,传承中国旗袍服饰,必须进行旗袍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设计,工业化生产以及大众化的传播。

?东西结合,传承文化,突显特色

中国服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较大差距是被国人众所周知的,以致于中国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这段期间就开始借鉴西方文化进行大量的改良设计,从而突破了旗袍一贯的传统结构,让人耳目一新。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及异族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旗袍服饰设计越来越多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如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将现代新制材料和肌理效应与传统统服相结合是他一贯的创作特色。他的作品常常源于传统风格,民族文化极为鲜明;又充满了前卫精神,不失时尚。三宅一生之所以能拥有国际舞台的一席之地,正是因为他在继承本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的吸纳西方的先进文化。三宅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旗袍的传承与发展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模仿,而是要不断的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用前沿的眼光去分析与探讨,吸取精华,传承文化,不断创新,以多元化、个性化的理念来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的产品;既能突出人物个性,又能体现极强的功能性,方便实用,时尚美观,突出现代人的身材、气质与品味,实现人们对人体曲线的需求。

?多元化设计,走系列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

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崛起,竞争成为了永恒的话题,并由原来的质量之争转为了品牌之争。树立鲜明的、完整的公众形象的品牌,往往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能够成为销售的保证。品牌产品注重主题系列设计,在新产品的开发前,都需要确定好服装的设计主题,为设计师指明设计方向,有规划、有核心的进行服装的设计。而旗袍在设计上基本是没有核心或主题的,多采用单量单裁的形式进行制作,这样的产品不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旗袍服饰只有通过树立独特鲜明的主题形象,才能够使得旗袍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此来占据一定的市场。但在设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关键的问题,如设计作品要具有新鲜感、时尚感,满足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建立品牌风格,把握服装产品的定位,将高贵典雅与时尚的合二为一,注重产品外形、品质、工艺的完美融合,以此来回应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等。

?利用自动化生产,扩大旗袍的生产规模,逐步形成生态环保型产业

中国旗袍要想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形成独特的产业,仅仅依靠家庭式的个体生产是做不到的。必须利用自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以此来适应不断扩张的消费群体。除此之外,还需采用一体化的产业高端技术进行生产,使得旗袍时装化、流行化、工业化,达到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如根据品牌定位,进行实地考察,提取独有的、特色的民族元素,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旗袍制作,再利用各种服饰硬软件系统进行旗袍打板排料、款式构想与设计图的绘画、样板管理等,最后,使用服装CAM进行剪裁,周期较短,

精度较高。此外,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和建立诚信的宣传和销售渠道,扩大消费群体,增加销售量。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更加注重对大自然的保护以及原生态的追求,用环保材料做成的服饰受到更多的欢迎。而旗袍在传统的手工制作中,一般采用柔滑的丝绸、棉等布料与刺绣工艺相结合,构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内涵丰富,环保舒适,。因此,现代旗袍的设计,应将生态意识融入其中,使环保面料、自然纹样成为流行的主题,这将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旗袍产品的开发能力

在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基于对民族与时尚的把握不到位,既能深刻的知晓旗袍文化,又能把旗袍文化传承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加以创新的设计师并不多。有的虽然都具备了专业的服装设计知识,然而却无法发掘出旗袍文化的实质,以至于设计出的作品千篇一律,带有极强的拼凑感,不具有任何的特色;有的了解旗袍文化,却又在服装设计知识上有所欠缺,在服装的设计结构上不够完美。因此,必须采取院校、企业等培养方式,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塑造,让他们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双重熏陶,增强对高质量旗袍产品的开发能力。

综上所述,旗袍的现代发展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时装舞台之上。因此,努力弘扬传统旗袍服饰文化成了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以至于能够更好地推动旗袍工业化的发展,使其得以继承与创新。

结语

旗袍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情趣;既有定形的曲线美,又有朦胧的模糊美;既可以表现高端典雅,又可以展现简洁朴素。无论是旗袍的形、色、质、图案装饰等都能体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满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正因为旗袍独有的民族韵味,所以仍能在遭受冷落、打击之后发展的更为成熟,这也是旗袍服饰的魅力所在。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我相信,这会给旗袍服饰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给旗袍服饰的发展带来更为宽阔的市场。

本文通过对中国旗袍文化较为初浅的研究,找出了旗袍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的契合点,并根据当今旗袍发展的现状及其优缺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研究旗袍的创新发展上还不够深入,论述的核心主要在于对旗袍定性的探索上,在现实的应用上还存在着诸多的欠缺。此后,还需要切实结合中国服装市场的特点,对中国旗袍的实际穿着情况进行深入地市场调查、综合分析并制定出可行性的方案,由此来充分挖掘旗袍民族服饰的商业价值,进而促进中国民族服装行业的发展,拖动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南,谈雅丽.符号中国·旗袍[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2]袁杰英.中国旗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周爱红.中国旗袍文化研究[D].陕西: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2004.

[4]徐冬.中国红·旗袍[M].安徽:黄山书社,2011.

[5]高守信.说旗袍[J].文化长旅,1998,(5):45

[6]刘育红,姚海燕.论旗袍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底蕴[J].包装工程,2002,(S1):43-44

[7]于君.女性与旗袍[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8]王姝画.论旗袍款式的演变与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

[9]江成,叶燕.论旗袍的创新发展[J].美术大观,2013,(4).

[10]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9-20.

[11]国文.从旗袍的演变及设计特色看服饰民族化与国际化[D].山东:山东大学,2010.

[12]胡小平.现代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3]盛羽.旗袍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初探[J].浙江:宁波大学学报,2003,(3):92-95.

谢词

回顾大学四年,顿时所有的真情实感涌上心头,曾经在校园里的每一个画面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放映。有欢笑,有泪水,有挫折,有成长。感谢师长们对我的教导与包容,感谢舍友们对我的悉心照顾,感谢家人对我的无私奉献。因为你们,我的学习和生活变的充实而美好,因为你们,我的心里才能存有永恒的记忆和无限的感动。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向所有的师长、朋友和亲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本论文是在屈华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具体的写作,导师都给予我许多创造性的建议与帮助,以致我能顺利的写完这边论文。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都让我受益匪浅,并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踏踏实实的做人、实事求是的做事。在此,对屈华导师的淳淳善诱和深切关怀表示感谢,并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

中国旗袍历史

中国旗袍历史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装。“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旗袍的起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企业文化 这本《中国文化一本通》虽然很厚,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绝不是仅仅四百多页就能记载详尽的。我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段文字,就仿佛置身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中;为一曲汤显祖的《牡丹亭》而沉醉;为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所叹服。 从书中,我似乎闻到了十大名茶的芳香;从书中,我似乎品到了一道道中华美食;从书中,我感受到了养生和中医的神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结果,也是孕育我们民族辉煌未来的基础。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文化宛若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展现于世人面前。在文学方面,古人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从先秦到民国,细说名家名作。烂漫的八国风、迷人的庄子,经苍凉魏曹、闲宕晋陶、恣肆唐李、阔达宋苏,历元明剧曲\散曲,至清曹惊世骇俗《石头记》,抵民国诸家,痛快鲁迅、顿挫曹禺,高举沈张钱杨,从容托出一部私家文学史。经典妙处,人物趣味,一一囊括。口角生风,笔下撒泼,滚滚红尘。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 戏剧方面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向来是不缺少音乐和舞蹈的。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秦、汉以前音乐、汉、唐时期音乐、宋、元时期音乐、明、清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音乐文化。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有多钟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本该在我国倍受关注,然而如今,政府却连连发出“传承中国文化”等字眼,为这一事件增加节日的假期,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这一现象——传承中国文化,似乎一反常态。传承中国文化成了中国的梦。 近年来,每年的2月14号的情人节,在街上的玫瑰花大卖,价格暴涨了平时的几倍;圣诞节也风靡全中国,苹果在当天热销成河。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被冷落了。大家各自忙着工作、学习,冷淡了这些被留下来的文化。这到底是没有时间还是中国人对自己的节日感到不削一顾?或者觉得外国的节日更有趣,更吸引人? 近年来,政府对保护继承传统节日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增加各种传统节日的假期和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总算有点成效!我想作为一个中人,应该过自己的节日,当然,我也不反对在过中国的节日基础上过外国的节日。 英语是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交际语,全球开始重视英语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中国也在这个行列中,一直对汉语有些疏远了。近日,全球又掀起了“汉语热”。学习汉语成了外国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国人却不以为然。在这信息时代,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们做各种事,写信也不用手写了,很多人对汉字只是认识,却不懂他。看着一个字,也许你认得,让你写出一个字,你却不一定写得出来。试问最为中国人,这一切正常吗?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有记录的年代,到王羲之震撼人心的《兰亭序》,各种字体的出现,无不点点滴滴贯穿着文字的流传。那是用笔尖一点一滴地积累、沉淀下来的,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字、语言,为什么还让它像悬崖边的小草一样?中央电视台推出《 汉字听写大赛》,聚集了各种对汉字很熟悉的人,这不也为了让中国人重视汉字。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把自己的文化至于九霄云外。这些文化是古人给现代人的礼物。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作为炎黄子孙,把这些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吧!学习外国文化并没有错,只是不要本末倒置。传承中国文化是中国的梦,实现它也是功绩一笔! 传承中国文化是一个美梦,让我们一起携手将它实现,不要让这个梦化为乌有!

旗袍发展史

旗袍的源头 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1644年,旗袍随着满族的统治者进入北京,因满族人素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所穿的袍服就被称为“旗袍”。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穿的“旗袍”在领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绣花装饰。关外寒冷异常的天气,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这种保暖适体的服装的重要因素。他们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料不同之分。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于顺治二年(1 645年)下达剃发易服政令,逼迫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旗服饰。但是,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也由于满人骑射生活方式的改变,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妇女的旗袍变化尤为显著,马蹄袖被改去,袖口渐渐由窄变宽至8寸至1尺;领口、衣襟及袖端边缘等处都镶绣着花纹,甚至旗袍满身都绣有当时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图案,做工越来越细,旗袍也越来越俏丽。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

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 旗袍的发展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 满族人住中原后,游猪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如:不宜于农耕的窄袖油马蹄袖,就变成了喇叭袖;不常骑马、四开衩就改变为两开衩,甚至不开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宽袖大袖长袍样式。用料也有变化。以前定都东北盛京后,已由以皮袍为主改为多用棉布,这时,不但仍多用棉布,绸缎料也多起来。男人旗袍虽仍以蓝、黑二色为主,但读书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白、红、紫色的。至于黄色,因是皇家独尊之色,若用就会被砍头,且可株连九族,所以,民众是忌用的。妇女的旗袍变化就更大,如圆口领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制工也精巧得多,不仅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步步的丢失,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应该传承它,不应该放弃它,或遗忘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1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2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旗袍

第八课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旗袍 旗袍,中国传统服饰,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是中国灿烂辉煌的服饰的代表作之一。 旗袍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着典雅而崇高的中国美,演绎的是看得见的传统文化,书写的是最低调的爱国情怀。让世界了解旗袍,让旗袍改变生活。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一.生词: 旗袍服饰辉煌诞生演绎低调顶峰承载风靡热衷崇尚玲珑突兀时髦遮掩模式沧桑变幻 二.语言点 是…….之一以……的形式…….. 由于…….以至于……. 从………到………… 既有………更有……… 三.练习 1.填词 旗袍辉煌演绎低调顶峰承载风靡 热衷沧桑变幻既有………更有……… 1).()是中国传统服饰,现代的中国女孩子很多人也喜欢。2)让我们用阳光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 3)这本书()帮助我们学习文化的作用,()教我们学习做人的作用。 4)唐朝是中国的最()的时代。 5)我的朋友小王为人非常(),从不宣扬自己。 6)昨天我们几个奋力爬到了山的()。 7)这种流行的款式在北京()一时。 8)很多同学都()于足球比赛。

演讲稿《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第11周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爱国?气节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敬长?知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704班***** 2014年11月10日

中国旗袍发展史

中 国 旗 袍 发 展 史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轻工系 09服装设计一班 吴亚丽 2009120204029 导师:卢自飞

提起旗袍,它还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至于这种旗袍是谁设计的,又是怎样得以推广的呢?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帮助她们打扮哩。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 时间:2019-09-30 10:11:02 | 作者:姝瑞 物质和人事的变迁往往出人意料,它不似花开花落、潮涌潮退那般循环往复。它往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不为人知的。当杜甫和辛弃疾的头像被人恶意涂鸦。当他们严肃深思的表情被曲解甚至被随意涂改不被重视时,我们不禁要深思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原因。 曾经被人口口相传的《静夜思》被如今的学生改得面目全非。他们无非理解“举头望明月”的凄凉愁思,理不能体会“低头思故乡”时的撕心裂肺。高速的工业发展、时代的演变甚至让这些孩子们看不到城市的月亮,不能让这些孩子明白“月是故乡明”中饱含的痛苦和无奈。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沟通有更多的渠道,故乡的概念甚至在年轻的一代中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试想,在这样一个“在家靠网行千里”的年代,思乡怀人之情怎能被人理解?由是,孩子不能理解“他乡非故国”的凄惶,不能明白“月是故乡明”的痛苦失落,他们看不懂杜甫眼中的忧伤,看不懂辛弃疾亡国的深切痛苦。 许许多多的人看不到这滑稽表面背后反射出的现代人内心的巨大空虚和文明的缺失。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理解甚至轻视中国古代的文明,或许这种差距来自于历史演变中的代沟,但我们仍亟须改变现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下五千年,华夏儿女应该变这深邃、绵长的过去感到骄傲,而并非一再沉湎于物质富足内心空虚的巨大人生缺口。我们应当摆正立场,这种随意可笑甚至滑稽的涂鸦不是创造性的体现,恰恰相反这正是一个民族病入肌理的巨大反映!我们应当积极地直面问题,寻求问题根源。 可以想见,如果问题不被解决,文明的流失继续加剧,那么终将有一天,人们不再记得杜甫忧虑天下的目光;人们不再记得辛弃疾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甚至在孩子心里就会形成恶搞插图的认知。这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回首一顾,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金戈铁马,马里河山,不要让这画面成为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仍需我们的努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