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联网产业链介绍之汽车厂商V2X目前技术总结

车联网产业链介绍之汽车厂商V2X目前技术总结

车联网产业链介绍之汽车厂商V2X目前技术总结
车联网产业链介绍之汽车厂商V2X目前技术总结

车联网产业链介绍之汽车厂商V2X目前技术总结

1. 丰田

2016年在日本销售的最新版本的Prius,Lexus RX和Toyota Crown,都有ITS Connect系统可供选择。车辆之间通过两个小天线直接相互通信。发送和接收的消息非常小且频繁,并且不需要太多的处理能力。这三种型号都可以处理V2I或车队基础设施的通信。一些交通信号可以用它们当前的颜色发送信息,并且在光线改变到下一个颜色之前的秒数。如果信号灯要换成绿色时,汽车会提示司机。如果即将变成红色,普锐斯将进入积极的再生制动模式,以恢复更多的能量。

除了管理交通信号灯之外,ITS Connect还会再驾驶时与前方的汽车通信,以改善自适应巡航控制,并让你知道紧急车辆是否正在朝您的方向前进。通过V2V通信,驾驶员现在有更多的时间来应用刹车或逃避,而不是等待即将发生的碰撞,并且安全系统在最后一秒时才介入。

为了进一步研究联网汽车中V2V与V2I装置的有效性,丰田将与密歇根交通大学研究所(UMTRI)展开密切合作,投放5000辆联网汽车在密歇根州无人驾驶示范区进行测试。丰田美国研发中心位于全世界最大的专用短途通信(DSRC)技术测试地的密歇根州安阿伯市。

2. 通用

凯迪拉克的V2V技术是基于DSRC和GPS信号完成的,它每秒钟可以接收到距离最远300m之外的上千个信号。例如,当车辆靠近城市交叉路口时,它可以接收周边车辆位置、方向和速度信息,提示驾驶员潜在的风险,这样就能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常见的危险场景如紧急刹车、湿滑路面和故障车辆。在下一代凯迪拉克娱乐系统,驾驶员可以自定义仪表和抬头显示中的预警设置。

通用汽车是最早开始进行V2X研究的汽车厂商之一,2017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市场生产的凯迪拉克CTS将标配V2V通讯,使用联邦通讯委员会分配的5.9GHz的频谱,可以提供全速范围内的自适应巡航、前碰撞预警、车道保持等功能。早在2016年时凯迪拉克首先将后摄像头影像集成在车内后视镜中,将驾驶员后部视野增加将近3倍。2016年通用在中国对外演示V2X通讯技术,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地区也会有支持V2V技术的车型量产。

3. 奔驰

奔驰一直在追求的是通过革命性技术实现在未来智能出行时能够更加安全、舒适和高效,在2018年奔驰E-class车型将具备“Car-to-X Communication”,Car-to-X 技术负责人Christian Weiss说,Car-to-X Communication是基于广播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交通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工作时可以让车辆提前看到将要遭遇的工况,提前警示驾驶员和其他其他车辆。

当车辆接收到风险预警时,Car-to-X将车辆位置和风险位置做对比,当车辆靠近危险地点时,驾驶员会接受到语音和可视预警,这样就可以让驾驶员提前准备,提前调整驾驶行为避免事故发生。V2X不仅可以减少交通事故,让交通更高效,由于没有交通瘫痪,车流更顺畅。目前奔驰开始启动” Drive Kit Plus”计划,这样可以将客户的苹果手机加入到整车网络中,通过Drive Kit Plus可以实现所有品牌车辆实现车与车之间通讯,同时几乎所有现有车辆都可以通过iPhone实现Car-to-X Communication。

4. 奥迪

奥迪将要成为首家进入基于蜂窝通信的V2X技术的汽车厂商,目前已经开始LTE-V2X的相关测试,奥迪有些车型已经能和智能交通设施互联,借助于车载LTE/UMTS模块,车与车之间能够实现匿名的信息交互用于警示道路上危险路况。2016年底,奥迪成为首个将汽车与城市联网、与交通信号灯系统互联的汽车厂商,这套系统称为“Time-to-Green”,车辆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与城市交通管理中心连通,这就意味着驾驶员可以知道交通信号灯还有多长时间会变化,从而相应的调节自己的车速。作为V2I项目的一部分,奥迪最近进行A9高速公路的测试,来评估联网的车辆与交通指示牌之间的交互,这些实时的交通数据将会提示驾驶员限速、超车和封闭的车道。这些收集的数据最终流向Here高清实时地图,它是未来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

2015年7月份宝马宣布成为首家支持V2I通讯的汽车厂商,用户可以用手机下载“Enlighten App”,通过USB线将手机与汽车相连,驾驶员可以实时用中控显示屏查看交通信号数据,Enlighten App帮忙驾驶员预测交通信号变化从而提高整车安全,减少不必要的加速从而节约燃料。

它的工作需要这个城市具备一套完整的智能交通网络,目前支持的城市有美国波特兰、尤金、盐湖城,Enlighten App除了能显示前方交通信号灯状态以外还可以显示倒计时信息。根据当前车辆位置、车速等信号,它推荐驾驶员是通过还是等待下一个绿灯。

6. 上汽荣威

上汽是首家公开演示V2X技术的中国品牌厂商,计划到2019年实现具备量产条件,上汽的V2X技术由上汽集团、中国移动和华为联合开发,在2017年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上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C-V2X产业的发展。上汽集团和同济主要负责在嘉定校区内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用于V2X各种功能的测试和验证;华为主要负责提供所需的车载设备和网络接入设备等;移动则负责V2X测评基地的网络建设。此外,由上汽和阿里共同打造的“斑马”还负责将V2X提醒功能嵌入到车载多媒体系统中。

奇瑞汽车建成安徽首条V2X测试道路,全长4.4km,涉及8个红绿灯路口,1条隧道。改装开放道路下行驶车辆10辆,安装路侧设备12套。一期示范道路实现的V2X应用场景包括:V2V场景:①无红绿灯交叉口碰撞预警;②换道辅助/盲区监测;③前向碰撞预警;④车队间视频传输;⑤前方事故车辆提醒;V2I场景:⑥红绿灯信号提醒+车速引导;⑦隧道提醒;⑧施工路段提醒;V2P场景:⑨路口行人提醒。二期项目主要场景应用包括区域(RSU)交通管理,路侧及车载信息采集传输,云平台搭建实现区域显示及策略控制等,同时二期还会把V2X技术与无人驾驶车辆全面融合,实现智能召唤、自动泊车、动态路径规划等一系列典型应用场景。

8.吉利

吉利一直在推动V2X相关的技术,包括5G技术参与自动驾驶闭环的一些应用,比如在宁波与住建部着手做基于5G网络+MEC边缘运算实现的高度无人驾驶的智慧交通项目。

吉利在这边一直在做V2X相关的车路协同高度自动驾驶项目,包括我们在宁波这边正在帮住建部做基于5G网络+MEC边缘运算实现的高度无人驾驶的智慧交通项目,全中国来说车路协同这一块工作吉利自动驾驶研发应该是走得非常早,甚至全球情况看也是领先的。

西班牙当地时间2月26日,吉利、高通、高新兴在2019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共同宣布,将在2021年发布吉利全球首批支持5G和C-V2X(蜂窝车联)的量产车型。这也是吉利与高通此前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度合作。

在三方确定此次合作后,高通将通过骁龙汽车5G平台,助力吉利部署首款支持5G及C-V2X技术的汽车,高新兴则会启动针对5G和C-V2X的整体研发。

吉利提出用于发展自动驾驶的G-Pilot策略。未来三方推出带有5G和C-V2X的车型后,也意味着吉利的自动驾驶将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吉利还认为,此次三方合作在2021年发布的新车型将会激发市场对L2级别车型上5G和C-V2X的通信需求,以及对L3级别无人驾驶技术的探索。

9. 长城

2018年3月24日,河北移动与保定长城汽车公司、华为公司共同完成雄安新区首个5G-V2X自动远程驾驶启动及行驶测试,实现了通过5G 网络远程控制20公里以外的车辆完成启动加速、减速、转向等操作,网络时延保持在6毫秒以内,仅为4G的十分之一。这是河北移动在推动雄安新区信息化和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为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的精彩献礼。

2019年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期间,中国联通受邀出席WEY全新车型发布会,并与长城、上海移远、高通等伙伴共同宣布WEY品牌5G、V2X领域战略合作,共同催化智能生态体系。此前,双方在河北举行了5G&V2X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同探讨了5G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业务落地的具体场景,并在智能出行等重点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在此次上海车展上共同发布这一战略必将充分夯实双方的合作信心,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智能出行领域的生态圈构建。

10. 长安

长安汽车已掌握碰撞预警、紧急制动预警、盲区预警等12项V2X技术,国内首次实现V2X与自动驾驶的融合。2018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期间,长安CS55分别搭载基于华为、高通lte-v2x方案的V2X系统,实现与其他终端、车企V2X系统的互联互通,成功演示八个V2X应用。

9月19日,我国第一部V2X应用层团体标准《合作式智能交通系统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V2X应用层团体标准,为国内各车企及后装V2X产品提供了一个独立于底层通信技术的、面向V2X应用的数据交换标准及接口,以便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V2X应用的开发、测试,对于V2X大规模路试和产业化具有良好的推动效应。

该标准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牵头,会同通用汽车、长安汽车、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制定,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V2X应用层标准的空白。

不同品牌车辆及后装V2X系统要求数据交换标准及接口,而该标准正是基于这个需求,在17种DAY1应用的基础上,对数据集和数据交互接口进行规范,对推动V2X应用开发、测试的规范化意义重大。

总结

目前大部分V2X技术大部分还处于测试阶段,尤其是V2I、V2P、

V2M未能大规模量产的原因如下:

(1)相关通讯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C-V2X技术还处于标准制定阶段,尚未大规模测试,技术成熟度达到量产条件尚未有时间表;

(2)V2I、V2N技术的需要相关交通技术设施的配套升级,目前各大汽车市场仅进行智能交通示范测试,未大规模在某一地区部署;(3)会增加整车成本和重量,汽车制造商无主动安装车载V2X设备的动力;

(4)目前生产的汽车无相关法规强制安装V2X设备(美国要求2019年底生产的车辆必须支持V2V通讯);

(5)对于安装V2X带来的网络安装问题目前尚未有很好的对此,由于牵涉到整车的安全问题,各大汽车厂商也是十分谨慎。

但是V2X应用以后又面临以下问题:

(1)未来V2X技术的应用对整车感知数据融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借助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数据的融合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V2X采集到的数据,如何将他们有效融合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对于感知信号如何划分主次之分,哪些场景下以雷达摄像头信号为主,哪些场景以激光雷达信号为主,哪些场景以V2X信号为主。

(2)V2X中V2V技术可能是最先可以进行量产的,各大汽车厂商采用的V2X通讯标准有些是基于DSRC标准,有些是基于C-V2X标准,不同通讯标准间的汽车如何进行V2V通讯呢?即使是采用同一套通讯标准的各大汽车厂商整车信号的定义也不相同,如何能够保证不同厂商汽车间的正常通讯也是一大难题,目前支持V2V通讯的凯迪拉克也仅仅实现CTS汽车间的信号交互。

(3)消除客户对数据隐私的疑虑问题,汽车厂商需要向客户承诺绝不收集客户的个人信息,收集的整车数据仅用于驾驶员辅助系统或者无人驾驶系统。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链行业市场开发与拓展战略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20-202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链行业市场开发与拓展战略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市场开发与拓展战略研究概述 (5)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5)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6) 一、研究原则 (6) 二、研究方法 (6) 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开发与拓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8) 一、重要性 (8) 二、研究意义 (9)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8-201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链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0) 第一节物联网产业链简介 (10) 一、物联网产业链简介 (10) 二、万物智联是5G时代的重要愿景 (11) 第二节我国物联网产业链行业监管体制与发展特征 (12)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2)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13) 三、部分物联网应用领域的行业政策 (16) 四、相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19) 五、物联网产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19) (1)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网络传输的主要载体 (19) (2)接入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20) (3)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成为物联网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 (20) 六、主要进口国的相关规定及竞争情况 (20) 第三节万物智联是5G时代的重要愿景 (20) 一、5G时代最大的变革即服务对象由人延伸至物 (20) 二、基于人的连接的价值已饱和,基于物的连接价值有待挖掘 (22) 第四节物联网技术已实现规模应用,5G让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 (24) 一、物联网技术已实现规模应用 (24) 二、高速率传输支持“万屏互联” (26) 三、边缘计算推动物端智能 (27) 四、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支持海量物联网应用 (27) 五、低时延网络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27) 第五节政策引导,行业巨头助力,产业发展动力十足 (28) 一、物联网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 (28) 二、运营商:网络建设+补贴刺激应用,全面推进ICT业务发展 (31) 三、华为:鸿蒙系统打破设备互联边界,引领全球物联网潮流 (32) 四、阿里巴巴:全面进军IOT,5年100亿连接数目标 (35) 第六节产业链投资机会:连接先行,应用后至,平台为王 (37) 一、物联网模组:连接先行,正在爆发 (37) 二、物联网平台:龙头卡位布局,第三方或有机会 (39) 三、物联网应用:从成本控制走向效益提升,市政-工商-消费级顺序发展 (41) 第七节物联网公司梳理比较 (44)

《车联网体系架构分析》

《车联网体系架构分析》 车联网体系结构与解决方案 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道路承载容量在许多城市已达到饱和,交通安全、出行效率、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大背景下,汽车联网技术因其被期望具有大幅度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运输效率、提升现有道路交通能力等功能,而成为当前一个关注重点和热点。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较早进行了智能交通和车辆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应用,xx年3月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与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建车联网联合实验室,4月在重庆建立国内首个“智能驾驶与车联网实验室”等,充分表明当前国内外对车联网研究的迫切性和广泛性。 车联网与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主体,兼容各项信息技术,为社会不同领域提供可定制信息化服务的具有泛在化属性的信息基础平台。物联网的概念和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同阶段人们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演进,因其接入对象的广泛性、运用技术的复杂性、服务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理解和追求上的差异性,很难用已有概念和标准来准确完整地给出权威定义。然而,车联网概念的出现,因其服务对象和应用需求明确、运用技术和领域相对集中、实施和评价标准较为统 一、社会应用和管理需求较为确定,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已

被认为是物联网中最能够率先突破应用领域的重要分支,并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源于物联网的车联网,以车辆为基本信息单元,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拓展信息交互方式,进而实现智能交通管理,使物联网技术这一原本宽泛的概念在现代交通环境中得以具体体现。本文立足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模型,以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智能交通系统为背景,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通信架构及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车联网基本概念和分类车联网概念是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概念实现。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体系,实现任何物体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不刻意强调物体的类型,更多的是强调物理世界信息的获取和交换,以实现当前互联网未触及的物与物信息交换领域。车联网是物联网概念的着陆点,将这个具体的物理世界限定到车、路、人和城市上。车联网利用装载在车辆上电子标签rfid获取车辆的行驶属性和系统运行状态信息,通过gps等全球定位技术获取车辆行驶位置等参数,通过3g等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共享,通过rfid和传感器获取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最后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对车辆运行监控以及提供各种交通综合服务。 从技术角度区分,车联网技术主要有电子标签技术、位置定位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

车联网产业链深度报告

2014-07-22易欢欢阿尔法工场 本文由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方竹推荐 导读:2020年全国的汽车总规模将突破2亿辆,假设每车能带来3000元的增量效益(车载导航设备以及各种保险、流量、通讯等增值服务),车联网将拥有1200亿元的市场空间,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下一个蓝海 一、车联网前景广阔,千亿市场可预期 我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手机、汽车、互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等的发展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 巨大的牵引力。我国利用后发优势,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靠引进国外先进卫星导航技术和新产品而 迅速崛起的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逐渐成熟,技术创新对未来对我国GNSS 企业的要求对产业今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信息产业与国家军事安全、信息安全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国家安全保护变得越发重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网以及国家基准设施建设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一)汽车市场繁荣带来车联网千亿需求 我国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汽车行业迎来春天。2013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4.8%和13.9%,比上年分别提高10.2和9.6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提升,创全球产销最高纪录。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国内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约占全球汽车保有量 的十分之一,随着我国汽车销量不断增加,汽车行业附加服务将越来越多元化,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市场空间也将随之 增长。 在国内汽车销量不断创新高的背景下,汽车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汽车密切相关的车联网市场将得以迅猛发展。 易观智库分析数据表明,目前车联网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不到5%,预计2014年至2015年,国内车联网渗透率即将突破10%的临界点,而到2020年,车联网渗透率有望突破20%。 目前我国拥有大约1.4亿汽车,按现在每年2000万辆的增速,2020年全国的汽车总规模将突破2亿辆,这意味 着车联网的用户数将从500多万激增至4000多万,假设每车能带来3000元的增量效益(车载导航设备以及各种保险、流量、通讯等增值服务),车联网将拥有1200亿元的市场空间,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下一个蓝海。 (二)两客一危先行,政策指引车联网落地 政府的导向和投资是车联网落地的推动因素。今年以来的政策也表明政府在不余遗力推动整个车联网生态系统的 建设。国家颁布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已经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 车和半挂牵引车,各地应合理制订安装计划,确保于2015年12月31日前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道 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 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及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要在出厂前安装符 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对于要求两客一危车辆使用卫星定位装置,这意味着国家将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促进车联网 的发展。 随着交通系统的进一步铺设,对于卫星定位装置的要求将从客车和载货车逐步渗透到个人汽车上,带动整个机动 车车联网的融合和连接。在未来几年时间内,政府将鼓励个人汽车也使用卫星定位装置,这有利于完善动态交通监控 系统,达到智慧交通的目标,并且进一步扩大车联网系统在个人汽车领域的渗透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二、全产业链价值盛宴

车联网总结

车联网的现状及趋势 当前车联网的发展应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无人驾驶、无事故、不堵车、智能停车、智能导航等理想的交通状态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车联网的发展要更针对当前拥有的技术和需求进行设计:一方面去掉那些现阶段难以实现的功能和华而不实的功能;另一方面应用好RFID和传感器方面的最新进展。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应用方面,因此技术上有很多重合,如RFID和传感器,;又有其特点,是对动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传输,对传感器要求更高,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传输是个难题。 一、车联网主体功能现在对车联网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主体大致是连接车和路、人和车、车和车以及车与服务中心的一个网络,主要实现车辆的安全、有序驾驶,交通的智能管理、方便的服务等功能。 二、车联网网络架构根据各个科研单位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目的不同,车联网的网络架构也不相同。《车联网网络架构与媒质接入机制研究》,同济大学,2011年05月18 日,作者:须超,王新红,刘富强。文章提出面向安全应用的车联网无线网络架构及其协同通信协议栈,并对车联网自适应多信道媒质接入协议进行分析。网址如下: 我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网络架构,如按照物联网结构也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结构。也可以按照功能来设计网络架构。下图为自己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断调整扩展。 现阶段车联网的两个关键领域为(ITS)智能交通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智能交通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发布技术等;射频识别技术可应用于车辆通信、自动识别、移动定位、远距离监控

等方面。中国科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等几所院校在物联网领域有一定能力。 国内车联网发展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专项资金、国有大企业、民间基金三个方面,主要来自于政府支持和国有企业投资。 三、车联网相关科研院校及公司 1.目前车联网终端设备领先的是金龙客车与杭州鸿泉合作开发的G-BOS 设备,即苏州金龙智慧客车3G客车。其车载设备终端整合了数据采集、硬盘录像、车辆身份信息、可视倒车、行车记录仪、GPS导航等主要功能。获得相关专利两项:司机行为监测方法和基于3G无线网络海量实时数据采控装置。 2.同济大学在车联网的应用示范与原型系统搭配方面有实力,它提出的车联网架构包括三个方面:被服务终端(汽车、列车、路上行人等),基础设施(热点接入点、基站、卫星、交通设施等),交通管理和控制实体(交通控制中心)。 3.长安汽车与清华大学:侧重于汽车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国外已较为成熟。 4.力帆汽车、长安汽车与重庆邮电大学:国内首个“智能驾驶与车联网实验室”,2011年4月11日成立。 5.车联网车载系统设备产品还有中国电信、华为的车载模块/EVDO车载模块,江苏天泽的天泽星网,潍柴动力的共轨行系统等。 6.国内的宝信软件是公路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启明信息是车载端信息系统开发商,新国都开发了自助缴费系统。

2020年车联网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20年车联网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1. 汽车智能网联升级,大国领先布局 (7) 1.1. 面对车联网战略新兴产业,各国政策加持不断 (8) 1.2. 中国持续完善产业标准,加强产业顶层设计 (12) 2. 关键技术全面突破在即,为智能驾驶保驾护航 (15) 2.1. 中国LTE-V2X有望后发先至,5G加速新一代通信技术演进 (16) 2.2. 环境感知+高精地图:汽车“看到”并“认识”环境 (24) 2.3. 我国自主建立的北斗系统助力实现自动驾驶应用 (28) 2.4. TSP:车联网产业链核心环节,两种模式主导,竞争激烈 (32) 2.5. T-BOX:有望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标配 (33) 2.6. AI:实现人机交互,成为最先落地的AI场景 (35) 3. UBI:融合车联网技术,提供用户定制化“管理型”车险 (37) 4. 智能网联化铺垫智能驾驶发展 (39) 5. “云-管-端”构建车联网产业链,潜在市场空间广阔 (45) 6. 中国互联网ICT巨头布局车联网,ETC设备将成车联网重要入口 (50) 6.1. 互联网及ICT巨头争先开展车联网布局 (50) 6.2. ETC设备将成车联网重要入口且撬动智能交通市场 (52) 7. 问题和挑战 (54) 7.1. 信息安全风险抑制消费选择 (54) 7.2. 基础设施薄弱,投资需求大 (54) 7.3. 通信标准尚未统一不利产业做大做强 (54) 7.4. 法律伦理体系滞后,落地后问题不容忽视 (54) 7.5. 用户需求恐不及预期,车联网或变现困难 (55) 8. 投资逻辑&受益标的 (56) 8.1. 海格通信 (56) 8.2. 移远通信 (57) 8.3. 广和通 (58) 8.4. 移为通信 (59) 8.5. 高新兴 (60) 8.6. 大唐电信 (61) 8.7. 高鸿股份 (61) 9. 风险提示 (63) 图目录 图 1 车联网应用发展进程和演进方向 (7) 图 2 车联网网络层次 (8) 图 3 截至2019年车联网专利全球地域分布情况 (8) 图 4 美国车联网发展进程 (9) 图 5 日本ITS系统为驾驶员提供的信息 (10) 图 6 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结构图 (13) 图 7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与服务和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结构图 (13) 图 8 信息通信和智能交通标准体系结构图 (13) 图 9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逻辑结构 (14) 图 10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等级 (15) 图 11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物理结构 (15) 图 12 车联网五大应用场景 (16)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图谱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而言之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 教授提出,即“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2005 年11 月17 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臵、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架构 物联网架构一般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红外线、GPS 等感知终端。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全面的感知能力和实现低功耗、小型化。主要技术有二维码、RFID、GPS/ 北斗导航等。 网络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数据和信息。网络层的关键在于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和处理,主要技术有Wifi、蓝牙、ZigBee、2G/3G/4G、LPWAN、LTE-M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人、组织或其他系统)的接口,是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它把物联网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提供物联网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应用层的关键在于行业需求融合、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有效的商业模式等。主要技术有大数据、云计算、各行业应用技术等。 三层架构的比较 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车联网技术全面解析及主要解决方案盘点

车联网技术全面解析及主要解决方案盘点 车联网(IOV:Internet of Vehicle)是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 【慧聪汽车电子网】 车联网概念解析 2004年中国提出“汽车计算平台”计划,防范汽车工业“空芯化”现象;巴西政府强制所有车辆2014年前必须安装类似“汽车身份识别”的系统并联网;欧洲、日本的ITS(智能交通系统)计划中也都有“车联网”的概念;印度甚至要求所有黄包车都装上GPS与RFID;2011年初,中国四部委联合发文,对“两客一危”运营类车辆提出了必须安装智能卫星定位装置并联网的强制性要求……这些都是车联网的雏形。 美国国家网络可信身份标识战略白皮书NSTIC则是一个里程碑,它要求所有移动终端、包括汽车都必须安装“安全ID芯片”;美国DOT进一步要求,2012年所有运营类车辆都必须遵从M911。显而易见,车联网已经不只是一个汽车业信息化的问题了,而已经上升到了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战略层面,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立法实施了。 什么是车联网 车联网(IOV:InternetofVehicle)是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它可以通过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收集车辆、道路和环境的信息,并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多源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共享和安全发布,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监管,以及提供专业的多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 从网络上看,IOV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体系。 第一层(端系统):端系统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行车状态与环境;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网通信的泛在通信终端;同时还是让汽车具备IOV寻址和网络可信标识等能力的设备。 第二层(管系统):解决车与车(V2V)、车与路(V2R)、车与网(V2I)、车与人(V2H)等的互联互通,实现车辆自组网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与漫游,在功能和性能上保障实时性、可服务性与网络泛在性,同时它是公网与专网的统一体。 第三层(云系统):车联网是一个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它的生态链包含了ITS、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汽车制造商、4S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网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因此需要虚拟化、安全认证、实时交互、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功能,其应用系统也是围绕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调度、监控、管理与应用的复合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GPS+GPRS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也不是物联网,只是一种技术的组合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ITS试验和IOV概念都是基于这种技术实现的。笔者以为,简单基于这样的技术来发展车联网,对国家战略领先和技术创新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整体落后国际竞争的被动局面。 什么是GID IOV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是根据车辆特性,给汽车开发了一款GID(GlobalID,相对于RFID)终端。它是一个具有全球泛在联网能力的通信网关和车载终端,是车辆智能信息传感器,同时也具有全球定位和全球网络身份标识(网络车牌)功能。 GID将汽车智能信息传感器、汽车联网、汽车网络车牌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 车辆状态的信息感知功能:GID与汽车总线(OBD、CAN等)相连,内嵌多种传感器,可感知和监控几乎所有车辆的动态与静态信息,包括车辆环境信息和车辆状态诊断信息等; 泛在通信功能:GID具有V2V、V2I和自组网(SON、移动AdHoc、AGPS等)的能力,具有车内联网以及多制式之间的桥接与中继功能,具备全球通信、全球定位与移动漫游能力;

车联网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车联网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目录 1. 标准滞后,车联网十年发展不温不火 (4) 1.1 供给端:标准滞后导致主导方模糊、技术不达 (6) 1.2 需求端:用户碎片化带来车主体验提升不高 (8) 2. 车联网标准制定上升至国家层面,2020 年落地有望 (9) 3. 5G、自动驾驶风口,车联网机遇挑战并存 (10) 3.1 车联网市场将在2020 年迎来高速发展 (10) 3.2 车联网商用路线:先连接后升级 (12) 4. 5G 推进车联网标准发展的新动力 (14) 4.1 5G推动C-V2X 标准演进 (15) 4.2 5G 边缘计算为车联网提供低时延保证 (17) 5. 自动驾驶技术革新带来车联网质地飞跃 (19) 5.1 传感器技术:自动驾驶之眼 (21) 5.2 高精度地图 (25) 6. 互联网车企合作开启,车联网生态联盟已具雏形 (26)

7. 相关标的 (29) 7.1 高新兴 (29) 7.2 四维图新 (30) 7.3 科大讯飞 (31) 7.4 宝信软件 (31) 7.5 北斗星通 (32) 8. 风险提示 (32)

1. 标准滞后,车联网十年发展不温不火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运用,它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 广泛而言,车联网涵盖车自身全部生命周期的信息以及车辆与外界交互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从车辆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回收过程中的所有信息交换都被包括在车联网中,因此,车联网除支持车辆与交通三要素———人、车、路互联,实现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以外,还将与移动互联网、通讯网、智能工厂、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外部网络互联,形成自车与人、车、路、网相互连接及信息交互的有效平台。理想状态下,车联网通过连接车、路等交通关键要素,能够提供面向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环境。车联网目标是减少80%的交通事故、减少20%的碳排放和增加30%交通效率。

一文看懂“车联网”的前世今生

一文看懂“车联网”的前世今生 从汽车诞生的那一天起,对于城市交通,安全和便捷始终是最重要的课题。面对城市道路中日益增长的车辆,以及与日剧增的事故风险和通行压力,城市管理者和交通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交通信号设施来实现交通控制,并不断地推出新。19世纪60年代,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吗,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交通信号灯(壁板式燃气交通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进行灯色切换:红灯停,绿灯行。虽然缓解了路口的交通压力,但这第一盏交通信号灯在工作了23天后就爆炸自灭了。1914 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Cleveland, Ohio)开始部署电气交通信号灯用于地面交通控 制和协调,这被认为是最早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1918年,纽约市五号街的一座高塔上出现了三色(红、黄、绿三种标志)的交通信号灯,这种经典的“配色”一直延续到现在。1926年,英国的沃尔佛汉普顿首次使用自动化控制器来控制信号灯:按照一个固定的周期切换信号灯的颜色。20世纪60年代,美国丹佛市通过模拟计算机对交通信号实现集中化的实时性控制,可以同时对道路网中各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协调控制。而后,加拿大的多伦多在全市围建成了第一个全市交通信号集中控制与协调系统。至今,交通信号灯的样子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但交通控制的理论方法和运行系统

却一直在进步。从人工操作或固定周期式的单点控制;到以协同相邻道口的周期、保证道路沿线的绿灯具有连续性的干线控制;再到持续优化整个区域交通资源(主要是信号灯的配时)的面控制,如今的交通控制技术,虽然演进出很强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特性,但同时也已经达到了性能瓶颈。采用单一的“红绿信号灯”模式进行交通控制,已经无法更有效地管理交通资源(实时性不足):红绿灯只在路口起效,其效用无法覆盖整条道路;驾驶员可能因为天气原因,以及在交通拥堵情况下看不清交通信号灯;司机容易陷入“黄灯时两难境地”(Yellow interval dilemma),即在黄灯闪烁时难以抉择是“进”还是“停”;虽然在交通网络中引进了诱导系统(提示路况信息),司机也可以使用实时反馈路况的导航系统,但对道路利用的整体效果并不明显……城市道路要容纳更多的车辆、满足更多的出行需求,就需要突破原有的技术领域,朝着更深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交通”的想法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它的诞生与城市化发展戚戚相关:城市管理者希望它能够解决城市道路日益拥堵的状态,以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世界90年代,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概念逐渐成型。目前,ITS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获得了广泛应用,其研究推进工作呈现“三足鼎立(领先)”的局面:美国、欧洲、日本(美国智能运输协会-ITS America、欧洲道路运

物联网产业链由哪些环节组成

1、物联网产业链由哪些环节构成?各环节如何分工? 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环节,涵盖了从标识、感知到信息传送、处理以及使用等各方面。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是芯片生产商、终端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 分工为: (1)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制订者以及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推动者,通过出台激励机制、配套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引导物联网发展方向,营造产业环境,为合作各方搭建开放、高效的平台。 (2)科研院所:物联网基础技术理论和新技术的主要创作者。 (3)芯片生产商:提供最底层的芯片,如传感网芯片、无线网络芯片等。 (4)终端生产商:提供通信模块、传感网络、终端设备,一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的器件。 (5)系统集成商:面向客户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是目前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 (6)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的提供者,实现数据的传输。 2、RFID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能是什么? RFID系统是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三部分组成;(1)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 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以标识目标对象。(2)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以设置为手提式或固定式。(3)天线(Antenna) :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3、分别阐述什么是物联网、传感网、泛在网? 答题3:(1)物联网是: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敏感器件等技术和设备,使物体和互联网等各类网络相连,获取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的信息,实现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使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2)传感网(Sensor Network):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一般是指无线传感器网络,即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结构组成(无线传感器节点)。(3)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主要特征: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和传统电信网络的区别: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网络;无许可的网络;融合的网络。重要的技术:M2M、传感网、近程通信和RFID等。 物联网对现有通信网络产生哪些影响?提出哪些要求? 在物联网使用的数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将对现有网络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移动通信网络层面,包括: (1)海量的节点接入,导致地址资源消耗过度; (2)很多物联网节点要求永远在线,但是实际的传输的数据量很小,对网络资源,尤其是移动网络的资源造成浪费; (3)很多物联网节点的传输数据流量很小,对实时性也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网络给每个终端分配的资源是平等的,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 (4)物联网终端多为机器设备,具有自动程序化行为特征,有可能对网络造成冲击。 因此,需要网络能满足以下的需求,以保证将来物联网使用的有序发展。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摘要 如今,物联网的发展作为一个信息产业的新的发展高度。我国物联网还处在初始阶段,互联网产业发展存在许多困难。我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我国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我国物联网技术的探索,掌握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对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链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政策,产业链 Abstract 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s a highly developed information industry. But becaus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China is still in initial stage,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a lot of difficulties China. In order to avoid things pure speculation,China has become the developed country technology marketplace,is necessary for our government to make feasible policy,break the bottleneck industry at present,grasp the initiative in the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Internet industry development analysis,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et policy and the future,and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network,policy,industry chain

2020-2025年中国车联网智能终端行业市场定位策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2020-2025年中国车联网智能终端行业市场定位策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市场定位策略概述 (9)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9)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10) 一、研究原则 (10) 二、研究方法 (10) 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定位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12) 一、重要性 (12) 二、研究意义 (12)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2020年中国车联网智能终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4) 第一节车联网智能终端概述 (14) 第二节我国车联网智能终端行业监管体制与政策法规 (15) 一、所处行业分类及依据 (15) 二、行业监管体制 (15) (1)行业主管部门 (15) (2)行业协会 (15) 三、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情况 (16) 第三节我国车联网智能终端行业主要发展特征 (18) 一、行业技术特点 (18) 二、行业经营模式及经营特点 (19) 三、行业周期性 (20) 四、行业季节性 (20) 五、行业区域性 (20) 六、行主要业壁垒 (20) (1)技术壁垒 (21) (2)管理能力壁垒 (21) (3)资金壁垒 (21) (4)客户与认证壁垒 (22) 第四节2019-2020年中国车联网智能终端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2) 一、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22) 二、消费物联网智能终端行业发展概况 (23) 三、车联网智能终端行业发展概况 (24) 四、车联网前装与后装市场渗透情况 (26) 五、车联网智能终端市场规模 (27) 第五节2019-2020年我国车联网智能终端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9) 一、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29) 二、行业内主要企业 (30) 第六节企业案例分析:协创数据 (32) 一、协创数据的主营业务 (33) 二、协创数据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33) 四、协创数据的竞争优势 (34) 五、协创数据的竞争劣势 (38)

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分析

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2T16:16:34.1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作者:何晓蕊[导读] 摘要:作为车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要体系组成部分,车联网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车辆的远程控制、远程通讯、故障报警以及电子设备相互连接等诸多功能,更具备性能强、安全性高以及反应速度极快等优点,即使车辆行驶于较为偏远的地带,只要是处于网络信号覆盖下,车联网系统则都能搜索到相应的网络连接信号。 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301 摘要:作为车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要体系组成部分,车联网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车辆的远程控制、远程通讯、故障报警以及电子设备相互连接等诸多功能,更具备性能强、安全性高以及反应速度极快等优点,即使车辆行驶于较为偏远的地带,只要是处于网络信号覆盖下,车联网系统则都能搜索到相应的网络连接信号。因此,在当前我国科技信息技术持续进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车联网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中对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 1车联网系统概述 车联网系统是车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体系之一,该系统提供必要的通信网络,实现车辆的远程通信、远程控制、故障报警、紧急事故报警等安防功能。同时该系统需提供车载WIFI热点,方便用户的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连接网络。该系统需提供足够快速、安全的通信网络,并且在全国所有网络信号已覆盖的地区能搜索到网络信号。 2对当前我国汽车车联网发展实际以及难点的分析当前,车联网实现了物联网与智能化汽车的有效连接,二者进行集成,这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重要方面。在新型车联网发展中红,发展了通信、控制以及智能技术的结合,对整个汽车行业,甚至交通运行也意义重大,带动了相关产品的智能化升级,生产方式得以创新,分工更加明确,使得汽车产业突破产品的束缚,更加倾向服务方向,是新型模式的发展。同时,在新一代车联网的发展中红,信息服务得以增强,安全性提高,能效性较强,使得汽车行业实现生态式的发展,立足设计、开发和制造,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当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庞大,规模扩大。结合不同耳朵主导者,模式各异。首先,是以车厂为主体的模式,其自我进行平台的搭建,提供的是物联网中前装服务。其次,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主体是使用者或者集成商客户。再次,是电子消费品模式。第四,是移动互联网的模式。随着车联网的不断发展,其技术难点也十分突出,如,缺乏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互通性不强,需要不断进行平台和接口的建设。另外,数据安全性需要不断增啊,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强化行业可靠性。需要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不同提升,强化性能,因此,要进行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3智能汽车车联网系统分析 在整个系统中,车载终端T-BOX是重要的通信设备,实现车内网络与移动网络的有效连接,实现用户在安防、信息获取以及娱乐方面的要求。作为通信的主要通道,其主要的载体是SIM卡,实现与运营商的有效通信,完成其诸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安防方面,能够实现对相关终端信息的有效接收,以独立终端的主体,实现与BCM的有效互通,主要涉及一些车辆的状态以及实时故障灯,将信号进行传输,达到对车辆的远控控制。另外,借助T-BOX,能够实现对车内新的预先定义,而后发送至相应的数据背景中,也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接纳,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娱乐方面的功能主要是借助热点,与网络进行连接,能够进行网络娱乐的共享。 3.1车载终端 车载终端主要负责智能汽车车内网与车联网或者说移动网络之间的通信的重要功能,其次兼顾完成车内的信息收集、安全防护以及车内娱乐等部分功能,作为重要车载通信设备而存在。具体来说,车载终端内置SIM卡可与移动网络运营商通信,从而接通网络通道,进而实现上述娱乐、安防功能。在信息收集方面,车载终端与移动网络之间通信时可以同时将预先定义的车内网信息发送至数据中心,同样的,车载终端也能够直接接收到来自于数据中心所发送的反馈信号或控制信号。在安防功能实现方面,车载终端可以接收其他独立终端所发出的车辆信息、故障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等,在处理远程控制信号时,也能够直接将其发送至不同相关终端,以实现车辆的远程控制功能。在娱乐方面,由于车载终端内设有WIFI热点,因此,车内人员直接以移动产品进行热点链接就可以进行网络连接。 3.2手机客户端 手机客户端,即手机APP,其功能主要包括用户登录、个人中心、车况显示以及相应的远程功能,通常情况下,为了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性,数据中心与手机客户端之间的通信一般采取加密方式,并且,客户端内可以设置相应的地图信息,如此一来,驾驶员就能够直接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清晰明确车辆位置的实时信息。 3.3数据中心 作为智能汽车车联网的核心部位,数据中心不仅承担着用户信息、车辆信息中转的重要枢纽作用,更多时候也充当着不同信息存储需求满足载体,其具体功能笔者现总结如下: 3.3.1具备网络通信功能 只有具有网络通信功能,数据中心才能够与用户的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进行相互连接,此时才能够实现数据与指令的相互传输与发送。其次,当数据中心社会有网页访问端口时,用户才能够在购买智能汽车后自行注册用户。 3.3.2具备保存用户车辆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的功能 用户在购买智能汽车并注册用户后,数据中心则可以对用户信息(用户名、用户手机号码、车辆VIN码以及远程控制预设密码等)进行永久保存,且这些信息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对外泄露或盗取。另外,数据中还可以通过移动网络为用户显示相应的车辆信息,而用户运用手机客户端对车辆所发送的指令也可以被记录、储存于数据中心,通常情况下,这部分信息的保存期为1年。 3.3.3具备对车辆信息的分析计算功能 当数据中心具备这一功能后,汽车用户的日常驾驶习惯以及机动车近段时间内的油耗情况则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的分析处理结果适时判断并提示用户是否存在危险驾驶或油耗较高现象,其次,在实际驾车时,所存储的车辆信息处理数据也可以给予用户相应的安全驾驶与经济驾驶建议。 3.3.4具体可拓展第三方应用与接收第三方信息的的功能

最新车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最新车联网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4月

7 1. 车联网:20 余年发展,从Telematics 到V2X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在《车联网白皮书(2017 年)》对车联网下的定义:?是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 图1 车联网是什么 资料来源:美国交通部,市场部 车联网的概念自提出至今已经20 余年,通用汽车早在1996 年就推出了‘OnStar’,成为最早导入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制造商。OnStar 推出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安全,如在车辆发生事故后取得紧急救援。1998 年,欧洲的汽车制造商推出了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提供了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功能。2014 年,奥迪率先推出4G LTE 热点连接的功能,同年通用汽车开始大批量部署4G LTE。该阶段以车厂为主导,以基础性联网信息服务为主要业务形态,Telematics 业务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实现定位导航、车载娱乐、远程管理和经济救援等基本功能。 表1 车联网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远程遥控驾驶、高密度车辆编 队行使以及快速协同变道辅 助等 定位导航、车载娱乐、远程管安全预警、高带宽业务、部分 功能 理和紧急救援等自动驾驶服务 主要有DSRC 和LTE-V 两类 技术 联网方式 特点 2G、3G、4G 等5G(C-V2X) 基于5G 网络低延时及高速率 等特点,极大推动自动驾驶产 业发展 打通汽车内外信息流,培育用智能化、网联化程度提升,业 户习惯务形态更加丰富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浅论车联网的演进》(作者:朱志强、赵太芳、何超),市场部 信通院和华为都对车联网的部署做了三个阶段的划分,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车联网三个阶段的功能以及特点做了以上的汇总。随着车联网的功能逐渐丰富,对车的联网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联网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的导航、娱乐等功能,仅需要汽车能够和外部信息联通,因此基于现有的运营商网络即可实现。随着ADAS 的逐渐成熟,自动驾驶的实现越发受制于车内传感器的应用场景,车辆与外部设施以及其他车辆的联网成为提高联网汽车能力的重要措施。车辆与外部的联网,即V2X 通信,其包含四

中国车联网产业研究-行业概况

中国车联网产业研究-行业概况 (一)行业概况 1、车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各种交通问题凸显,例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尾气污染等,使城市承载能力与社会运行效率受到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近年来居民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对交通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能交通可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通过推动交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强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通过信息技术将人、车、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提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的同时,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缓解交通供需矛盾。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的落实,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车联网是交通产业智能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实时通信、实时监测,既满足应用需求也满足监管需求。 车联网是从物联网引申出来的概念,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车联网白皮书(2017 年)》,车联网是指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

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车联网可以通过车辆为车主提供智能导航、娱乐信息、紧急救援以及车辆自身的安全、节能、安防等各项智能服务;车联网也可以对车辆行驶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获取道路交通流量信息;车联网还可以为车辆安全与高效行驶提供帮助。车联网以“两端一云”为主体,路基设施为补充,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移动智能终端、车联网服务平台等对象,涉及车-云通信、车-车通信、车-人通信、车-路通信、车内通信五个通信场景,如下图所示: 车联网产业是依托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交互,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车联网产业链条长,产业角色丰富,跨越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领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