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破员工的人际恐惧沉默研究

打破员工的人际恐惧沉默研究

打破员工的人际恐惧沉默研究
打破员工的人际恐惧沉默研究

打破员工的人际恐惧沉默研究

主要引用郑晓涛等学者提出的员工人际恐惧沉默展开论述。分别从中国背景下员工人际关系沉默产生的原因、员工人际恐惧沉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打破员工人际恐惧沉默三方面展开具体阐述。

标签:员工;人际恐惧沉默;对策

1什么是员工沉默

在管理学上,“员工沉默”是指员工本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想法、建议和观点从而改善所在部门或组织的某些工作,但却因为多方面原因选择沉默并保留观点,或者提炼和过滤自己观点的现象。

国外众多学者对员工沉默已早有研究。如Pinder和Harlos把员工沉默定义为“个人对组织环境在行为、认知或情感上的评价,保留这种真实感受而不报告给自己认为能做出改变或矫正的人”。他们将员工沉默分为两种:默许沉默和无作为沉默。Van Dyne等则根据员工沉默动机的不同将沉默划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和亲社会性沉默。

然而由于各国国情国力及社会风俗文化有所差别,员工沉默又必然带有国别与地域的差异。在我国,郑晓涛、郑兴山、石金涛等学者在员工沉默方面作了大量的数据与实证研究。他们结合中国背景,提出了三个员工沉默种类:它们分别是:默许性沉默、漠视性沉默和人际恐惧沉默。其中,默许性沉默是指员工预期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而被动、消极的保留观点,意味着消极的顺从;漠视性沉默是指员工由于对组织低水平的承诺而消极保留观点,意味着漠视组织的利益,由于对组织的依恋和认同不够而消极放弃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人际恐惧沉默是员工为了避免发表意见而产生人际隔阂,这种隔阂可以是同事间,而更多是上级和下级间的,它是员工为了自身的心理安全而采用的更为主动的、有意识的自我保护,尽量不得罪人,事事都要谨言慎行,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三个种类的员工沉默当中,郑晓涛等学者首次提出了人际恐惧沉默的概念,虽然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学者提出的防御性沉默有所相似,但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且经历了几千年人治的社会而言,人际恐惧沉默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具中国特色,较其他国家而言,人际恐惧沉默在中国显得更为突出。如在2005年6月,IBM计划在印度扩招14046人从而牵起世界各国IBM员工的反裁员抗争浪潮,但IBM中国区员工对此却表现沉默,在相关采访中,其员工基本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或根本无动于衷。下文将就我国员工的人际恐惧沉默展开论述与探讨。

2中国背景下员工人际恐惧沉默的原因分析

2.1中国传统思想影响

后员工离职倾向研究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纵观现在的社会,集信息化、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于一体,面对这样的现状,90后们从小就接受综合型教育,一直坚持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模式下,就造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现在的本科生已经处处皆是,就连研究生、博士也已经随处可见。前几年的金融风暴,导致国内的很多企业倒闭、重组,人员频繁流动。也因为这些原因,促成了现今人才富足职位空缺的局面。这样的就业形势,无疑是严峻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一代的主力军——第一批90后大学生已经陆续步入了工作岗位。我也是一名90后,从去年的12月份起,我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活。我的实习单位是在位于榆林的神华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华电厂”。 神华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发电为主,煤炭业为主的能源企业,属于国家单位。由于单位规模大、员工人数多,管理繁杂,因此,在2004年时,单位将其管理服务中心外包给了陕西四季假日饭店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服务中心包含了国华电厂的行政楼、生产楼、检修楼、板房的行政前台业务,职工餐厅、职工公寓、以及国华电厂的所有卫生打扫工作。我实习的岗位是行政楼的行政前台,主要职责是负责行政楼所有的会议服务、会议室调配、布置工作,以及外来人员的接待、文件打复印,总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及其资料整理工作。除此之外,就是听从经理的调遣,配合经理服务公司的员工,使其工作顺利进行。 实习了三个月,在我的身边,相仿年龄的同事们频繁离职,有的虽然在职,但流露着鲜明的离职倾向。实习三个月结束后,回学校,准备论文,跟同学交流期间,了解到,同学中很多在实习后再说以后的打算,有很多都是对现有的工作犹豫不决,言谈举止间透漏着离职重新再做打算的想法。现在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一份工作来之不易,为什么在得到来之不易的工作后,实习一段时间后大家会有这么强烈的离职倾向?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对于企业来说,花费人力、财力,为企业招进一名员工,然后花着代价培养这名员工,目的只有一个,将这个员工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赢得利益!而像这种,在花费了成本之后,留不住人才,这无疑对企业来说是一大损失。对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90后来说,挣着一份工资,还能有一个让自己成长,将理

员工沉默的概念与分类

员工沉默的概念与分类 在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谁占了先机,谁获得成功的机率将大幅增加,而获得商业先机的重要先决条件是决策的质量,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零件”,他们身处生产的第一线,对企业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他们对企业发展的建议或意见将极大地提高企业高层做出决策的质量。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如员工担心遭到报复或同事的嘲笑而选择明哲保身的态度—保持沉默。 员工沉默对企业或组织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能源巨擘安然公司的破产倒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员工沉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虽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但是学术界对员工沉默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知和界定。Morrison(2000)将员工沉默定义为一种集体现象,是指员工对组织潜在的问题保留个人观点的行为。尤其在沉默氛围的组织中,员工不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是因为担心得到负面的结果或认为其观点对组织无足轻重。Pinder和Harlos(2001)将员工沉默定义为:当员工有能力改进当前组织效能时,却保留了对组织环境等方面的行为的、认知的或感情的观点和建议。在此基础上,Pinder 将员工沉默分为默许性沉默和无作为沉默两种。默许性沉默是指消极地保留观点,意味着消极地顺从;无作为沉默是指比较积极地保留观点,为的是保护自己或由于担心发表意见会产生人际隔阂或淡漠。Van Dyne(2003)则认为员工沉默是员工有意保留与工作有关的想法、信息和意见,其前提是对事件有所认知,那些对事件没有认知而产生的不发言现象不能称作员工沉默。Van Dyne在Pinder 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无作为沉默细分为防御性沉默和亲社会性沉默。防御性沉默是由于担心而忽略事实,保留相关观点的一种有意的和主动的自我保护行为。亲社会性沉默是基于利他与合作的动机,为了他人和组织的利益而保留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的行为。和防御性沉默相比,亲社会性沉默的内在动机是关注他人,而不是担心进谏对自身产生的负面结果。 结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员工沉默的定义可概括总结为:员工本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想法、建议和观点,从而改善所在部门或组织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会选择保留观点,或者提炼和过滤自己的观点。同时员工沉默行为和“声音”行为并非相对的两极,沉默也可以是过滤观点后发出“声音”,例如报喜不报忧,而且“声音”行为和沉默行为的动因也并不相同。在关于道德的一些文献中,Nyberg就认为在任何时间都说出事实既不现实也不实际[12]。相反,他认为隐藏和收回信息对于维持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在较早

关于企业员工敬业度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45950073.html, 关于企业员工敬业度的研究综述 作者:李轩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企业员工敬业度会对企业绩效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 都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并且企业员工敬业度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由于其在绩效、企业利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目前企业员工敬业度已成为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通过阐述国内外多位学者关于企业员工敬业度的观点,来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内涵、维度以及受控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关于员工敬业度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之后的学术研究等有所裨益。 关键词:员工敬业度内涵研究综述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初,社会学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逐渐兴起,研究人员开始将研究目标转向人的情感、品质等,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来减少人们的倦怠或者其它负面因素。此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比传统的心理学要完善得多,其中,员工敬业度的研究逐渐演化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吸引了很多的研究人员来进行探索和实践,其中,心理学家kahn较早就进行了关于企业员工敬业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员工敬业度的内涵、维度以及员工敬业度的受控因素等业界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没有确定的标准。 二、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内涵与维度 1.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内涵。在我国,对于敬业这个词汇,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通常来说用敬业来形容别人时是赞许别人工作负责努力、态度认真,我国很多企业将敬业作为新员工的入职要求,并且将其贯穿在员工工作过程中。虽然敬业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中被广泛提到和要求,但是对于敬业的具体内涵始终没有确切的定义,对于敬业度的评价以及怎样做到敬业更是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1990年,Kahn首先将企业员工的敬业度理解为成员将自身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在生理、情感等多个方面都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展现自我的程度。同时kahn还提到,员工如果能做到敬业,那么他在自己和他所扮演的组织角色中会产生一定的互动,一方面能够不断鼓励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活动中,另一方面能够在投身活动的过程中展现出真正的自我。因此当员工的敬业程度高于其他大部分员工时,这种互动的表现就较为明显,相反则会将自我与组织角色分离。在2002年,心理学家Schaufeli对于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有了自己的定义,他认为员工敬业度是一种工作状态,在这种工作状态中,员工能够带着积极饱满的情绪去认识工作、完成工作,并且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能够始终精力充沛,不会力不从心,并且这种状态不是暂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能够长期地保持下去。

关于离职倾向调研报告

关于离职倾向调研报告 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更重视对员工忠诚度的塑造,同时也通过种种措施来保证核心员工的留驻,离职倾向调研报告。然而,总会有人因对企业现状不满而选择离开,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1、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清楚全面的的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提高公司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度,使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改进公司管理模式使公司管理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实现公司可持续性的和-谐的发展。 2、调查对象 通过对本企业近4年的离职记录进行统计及进行发放问卷的方 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统计离职记录190份,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100%。完全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3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

查阅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文献资料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认真设计,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提出相关对策。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离职相对较小,从时间、成本、组织工作量来说很方便。再而普查的结果更为准确。 二、调查内容 1、员工离职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员工离职原因主要可分为薪酬水平原因(60%);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原因(32.1%)、个人身体、志向或家庭原因(25%)、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34%)、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27%)、难以承受工作压力(25%)、个人性格与工作内容不相适应(10%)、团队氛围原因(20%)、办公环境原因(30%)、行业性质或政策原因(5%)。 在通货高度膨胀,CPI不断攀高的情况下,薪酬水平无疑成为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占60%,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原因占32%;同 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其中选择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而离职的占34%,辞职报告《离职倾向调研报告》。 2、员工离职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的离职高峰期集中在第一季度,占总离职人数的53%,春节后成为员工跳槽的高发期,其后的三个季度中,离职率逐季下降。这成为一种普遍规律,不同岗位间差异性不大。 3、离职员工工作年限

员工沉默论文

《饭店员工沉默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名称饭店管理 姓名 学号 专业 任课教师陈雪琼

目录 封面 (1) 目录 (2) 摘要、关键词 (3) 引言 (3) 一、饭店员工沉默定义及类型 (3) 1.1、饭店员工沉默定义 (3) 1.2、饭店员工沉默类型 (4) 二、员工沉默产生的弊端 (4) 2.1 饭店员工沉默对饭店的决策会产生严重影响 (4) 2.2 饭店员工沉默对饭店的不断进步过程带来严重影响 (5) 2.3 饭店员工沉默对员工的行为和认知等方面有着严重影响 (5) 三、影响饭店员工沉默因素 (5) 3.1文化因素 (6) 3.2、组织结构因素 (6) 3.3饭店缺乏有效激励措施 (6) 四、员工沉默行为的解决对策 (6) 4.1营造饭店信任文化氛围,塑造开放的管理风格 (6) 4.2建立顺畅的沟通体系 (7) 4.3 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 (7) 4.4 塑造开放的管理风格 (8) 4.5 建立融洽的饭店氛围 (8) 五、总结 (8) 参考文献 (9)

饭店员工沉默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员工因为个人或酒店的某些原因有意地不发表与酒店工作有关的信息、问题或看法,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员工沉默”。员工沉默对酒店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 使得员工出现各种顺从和放弃的行为, 影响其对酒店的忠诚。酒店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参与, 需要一线员工建言献策。本文在对员工沉默产生的弊端和根源的分析基础上, 通过建立信任的企业文化、顺畅的沟通体系、适度的激励措施、学习型组织来打破员工沉默。 关键词:饭店;员工沉默;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在饭店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需要员工针对某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以便于组织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或改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员工选择沉默并保留观点。或者提炼、过滤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使管理层得不到真实有效的信息,降低了酒店管理层对错误的察觉和改正能力。目前,对员工沉默行为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Dyne 提出的。他根据员工持有但不表达关于工作改进方面的建议、信息和观点的动机不同,将沉默行为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和亲社会性沉默三种。我学学者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和漠视性沉默。本文讨论的是后者。 一、饭店员工沉默定义及类型 1.1员工沉默的定义 Dyne(2003)认为,员工沉默是多维现象,和进谏并不是简单对应的,并强调沉默的目的性。根据员工保持沉默的动机将他们员工沉默划分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和亲社会性沉默三种。中国的研究者根据本国情景也提出了员工沉默的定义,是指员工有能力改进当前组织状况时却保留了对组织环境在行为、认知或情感上的评价,没有把这种真实感受报告给自己认为能作出改变或矫正的人,是一种员工对组织中潜在问题保留个人观点的组织文化现象。 1.2 饭店员工沉默类型 1.2.1 默许性沉默 默许性沉默是指饭店员工由于顺从或屈从,有意地隐瞒有关的意见观点或信

员工敬业度分析

员工敬业度分析 抓住员工敬业度的关键 一般说来,员工越是敬业,就会越是会积极地传达公司价值、维护公司的利益以及发挥创造,从而实现客户导向、创新导向和管理系统的自我成长,这些都会直指增长绩效的靶心。对员工敬业度有着深入研究的怡安翰威特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怡安翰威特)表示,员工敬业度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在经济不确定时期,基于当前市场信息来做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个重要的决策往往关乎企业的生死。然而,只有对商业环境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正确的决策有时还需要我们发觉一些先前没有觉察到的事实之间的关系。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员工敬业度数据在帮助企业决策方面的潜能还未发挥。尽管该数据作为业务度量指标被全球企业广泛应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被孤立地使用。它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公司的“健康检查指标”,并且该数据的获得仅由人力资源部门独立完成。 那些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寻找员工敬业度与其他业务指标之间联系的企业往往能获取大量宝贵信息,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通过敬业度数据了解非常重要的两点,即在哪些情况下员工敬业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在哪些情况下则不会;哪些敬业度数据是有价值的,需要进一步了解,哪些不是。 在外部环境与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未来会有一种很强的不确定的感觉和理解。而在这个时候研究员工敬业度,能够帮助公司上下梳理思路从而达成共识——既是对公司的细节、因素做出评价和分析,同时也是提供一个让管理者和员工能够有机会平等讨论交流的平台。 怡安翰威特认为,建立一个完善的员工敬业度与业务绩效度量模型会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它帮助企业在配置和部署核心员工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帮助企业明确其在何种程度上对员工实现了有效配置,帮助企业判断其员工是否在各个业务环节为企业增加了价值。

C公司员工敬业度现状分析及提升建议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30年代组织行为科学兴起以来,管理工作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能使员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积极性,就能对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进而推动企业的成功与持续发展。而随着组织行为科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发展,新的研究表明,随着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发生变化,单纯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已经不能使组织得到持续长远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开始探索其他增强员工工作动机、提升员工绩效和企业绩效的途径。在探索过程中,一个新的名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个名词就是“员工敬业度”。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员工敬业度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前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就曾说过:“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想办法使自己的员工敬业”。1员工的敬业才是导致企业成功重要的直接因素。近年来,各种组织机构越来越关注员工的敬业度,根本原因在于员工的敬业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 而在国内,员工敬业度水平相对较低。韬睿公司2007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只有16%的员工非常敬业,33%的员工部分或非常不敬业,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非常敬业的占21%,中国员工在全球敬业排名中靠后。2盖洛普2008年10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敬业员工的比例为9%,怠工员工为19%,其余的为从业状态,即把本职工作做好,没有特别多的激情去做分外的事情。将敬业员工的比例和怠工员工的比例相比,就得出了员工敬业度指数,中国员工的敬业度指数大大低于英美等发达市场,同时也低于泰国等一些亚洲邻国。3 C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金属材料加工的民营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涵盖铜合金板带、铜合金棒线、精密带钢加工、贸易和物流五大板块,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机械、汽车、制冷等行业,现已具备年产9万吨铜合金板带材、2万吨铜合金棒线、3万吨精密焊管、15万吨精密冷轧带钢、10万吨铜杆的生产能力,是国内重要的铜合金材料加工制造基地之一。其中铜板带材、铜合金线材产量分列国内同行业第一、第二位。C公司同样存在员工敬业度低下的问题。目前公司正在和一家咨询公司合作,以期诊断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本文结合员工敬业度相关理论,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C公司的员工敬业度,利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得出C公司的员工敬业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以帮助公司提高员工敬业度,进而提升员工绩效和企业绩效,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研究意义 本文对C公司员工敬业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其对员工敬业度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指导其对员工敬业度的测评,有助于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员工敬业度,对公司和个人的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同类其它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赵雪章.杰克·韦尔奇管理思想全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65. 2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f45950073.html,/fortune/2007-11/21/content_7119997.htm.3网易财经频道.http://https://www.doczj.com/doc/f45950073.html,/09/0204/11/51AADRPN002524TH.html.

银行员工薪酬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银行员工薪酬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开题报告) 1背景、目的、意义 1.1选题背景 中国入世以来承诺2006年12月向外资开发国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着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自2005年末起,国内近百家城市商业银行经历了联合重组等改制,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和城商行的崛起后,对人才的吸纳量迅速扩大,其优厚的收入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会吸引大量国内银行业的优秀人才,使国有商业银行新一轮业务骨干流失,并相应带走一批客户。这种各大银行争相抢滩的局面导致了银行业竞争尤其激烈。新经济形势下的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人力资源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银行如何在薪酬制度上取得突破,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企业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员工整体流动性略降,离职率平均为16.7%,2013年预计薪酬涨幅为8.6%,金融业薪酬涨幅预计将达10.4%,然而此涨幅却依然无法转变自2007年以来金融业高达20%的离职率。诚然,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保持适度的离职率是有一定好处的,可以使企业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增强创新和适应竞争的能力。但金融业员工,特别是银行业员工过于频繁的跳槽,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了招聘、培训方面的成本。更有甚者,核心员工带着产品政策和客户资料离职,更增大了商业风险。因此,如何减少银行员工的离职率,是人力资源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 1.2研究目的 本文是研究银行员工的离职倾向受薪酬满意度的影响。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增多,人才争夺愈发激烈。特别是银行的发展受到员工的频繁离职不小的影响,员工离职现象已经成为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公司领导在与员工离职面谈中发现,他们的离职原因是受到薪酬的主要影响,所以对银行员工进行薪酬满意度对离职意向影响的调查,可以帮助银行对薪酬管理进行全面审核,解决人员流动率高等紧迫问题,帮助银行稳定基层员工队伍,实现持续稳健的增长。 1.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如何提高员工敬业度

如何提高员工敬业度 使员工全力投入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是企业各级管理者的重大责任之一。有研究表明,员工越敬业,公司就越具有创新力,生产效率就越高,赢利能力也更好。然而,有很多企业在加强员工敬业度上表现不佳。埃森哲的调查为我们展示了提高员工敬业度的十大途径,为企业提供了这方面的解决之道。
你的员工对帮助公司实现组织目标有多投入?他们在追求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积极性如何?如果你公司的情况如现在的大多数公司一样,那么在员工敬业度方面,你就面临一定的挑战。

评估员工的敬业精神需要从衡量以下五个重要特点入手:

满足感——期望得以实现的员工最具有满足感。这些期望与他们的工作、所在组织和他们的直接上司有关。具有满足感的员工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不会有挫败感。

了解——敬业的员工关心的不仅是自身的幸福和满足。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员工对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目标都有清楚的了解。

贡献——这一特点比“了解”更进一步。敬业的员工不仅对公司的战略方向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清楚自己的工作对公司战略的实施和成功有怎样的直接联系。

一致——敬业的员工会觉得他的个人价值与公司的价值和使命是一致的。用两个圆圈的维恩图来示意的话,如果一个圆圈代表个人目标,另一个代表公司目标,那么这两个圆圈会有适度的重合。

员工保留率——不像其他特点,这是一个外部衡量标准。然而员工保留率也是评测员工敬业精神的一个重要尺度。当然,会有这样的情形:最敬业的员工辞职,而那些混日子的员工则赖着不走(这往往是公司的悲哀)。尽管如此,保留率也是衡量员工敬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五大特点是对员工敬业精神的全面描述,企业要明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评估员工敬业精神时,要均衡考虑这五点,不能顾此失彼。仅参照其中任何一个指标都不能对员工有全面了解。以"满足感"为例,大量事例表明,如果不与期望产生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满足感可能并不是衡量更高绩效的有力指标。

在一家大型制造公司里,员工的满足感过强,但是敬业度却很低。自满的气氛笼罩着公司。公司强劲增长本是个好消息,却也产生了自满情绪这一副产品。公司高层,包括CEO都在为过于自满的员工给公司制造的问题而担心。公司的总裁说:"我们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提醒员工不能有自满情绪,这是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们已经有些过分自满了。员工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我们已经很成功,为了保持优势,还要继续变革和改进。" 在对员工的敬业精神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得考虑如何帮助公司加强员工的敬业精神。以下是增强员工敬业精神的十条首要途径。

与绩效挂钩的奖励制度

离职倾向定义及国内外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动态、模型

离职倾向定义及国内外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动态 (一)离职 广义的离职为:劳动者在职位间、地域间、行业间的转移。 狭义离职为:劳动者从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的转移。 (二)离职两种类型 1.自愿性离职 员工从自身角度出发,出自本意的离开组织的行为,通称辞职。 2.非自愿性离职 不是员工的个人意愿,而是由组织发起的雇员被迫离开其职位的行为,通称解雇。 自愿离职的离职倾向为本文研究的中心。由于离职的最佳预测指标为离职倾向,因此寻找出影响离职倾向的相关因素以推测离职行为的真正发生,由此管理者采取措施来降低员工离职率。 (三)离职倾向定义 众多学者提出离职倾向的定义整理如下 表1.离职倾向定义 学者时间定义 欧阳玲1994所谓离职倾向是员工有想要离开组织的想法,此想法可能会引起 员工真正的离职 刘丽兰1994所谓离职倾向为员工对离开本职位的态度,此时员工对离职有计划和目的,即员工在付诸真正的离职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Porter1973离职倾向即员工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后的后退行为

Mobley1977员工在组织的某一职务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个人经由详虑之后,决心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而导致失去了职务及其所赋予的利益,而且和原有的组织也不再有任何关系。认为员工经历了不满足以后的下一个步骤是离职念头,而离职倾向则尾随在好几个其它步骤(离职念头、寻找工作机会、评估其它工作机会)之后,是实 际离职行为前的最后一个步骤 (四)国外学者对员工离职倾向因素的研究 20世纪中期国外工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时经济学家对于员工离职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只考虑到了经济因素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不同于经济学家,他们更为重视员工的需求心理的变化,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员工的离职念头及其心理变化状态。 另外,国外大量学者做出离职倾向模型,借此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员工的离职倾向。 1.March和Simon模型 马奇和西蒙(March&Simon)即参与者决定模型,它为关于员工流失问题的有效模型。此模型由两部分模型组成。一是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主观性(合理性)模型,另一个为员工离职倾向容易性的影响因素模型。

国有企业员工敬业度研究

国有企业员工敬业度研究 国有企业员工敬业度研究 【摘要】本文以电网公司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敬业度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企业内部和员工个人两方面进行考量分析。企业内部方面包括: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以员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企业培训,科学合理的薪酬考核体系;员工个人方面包括:个人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经历、个人人生阅历、个人价值观等。 【关键词】员工敬业度激励职业生涯薪酬体系 在“人”成为当今决定组织成败重要因素之一时,大部分现代企业管理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把企业的利润和产品建立在企业内部每个员工的辛勤劳动和认真工作的基础上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基石。 一、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敬业”最早在《礼记?学记》中提出,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将“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解读为“敬业”。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乔治?盖洛普认为“敬业度”使每个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也是他最早采用科学方法分析的,运用消费者和员工的意见以及其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因素采用科学方法测量和分析,综合统计,总结形成了员工敬业度调查表、调查的指标及标准。 二、员工敬业度调查与分析 总体而言,全部题目的平均分仅为3.64分,这表明某电网公司员工敬业度总体水平介于一般和同意之间,属于中等水平,员工的敬业度得分相对较低。 对样本公司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是采用因子分析的 分析方法进行的。统计结果显示,影响某电网公司员工敬业度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可以命名为员工的职业发展要求、公司上下级关系、企业直接经济薪酬体系、员工心理收入因素和企业管理模式。分析结果显示,这五个因素能对某电网公司员工敬业度影响因素的累计贡献

浅谈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谈企业员工敬业度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知识就是财富的今天,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才上。吸引、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保证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在这场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人才战中,企业不仅要考虑如何发现、聘用并留住那些最优秀的员工,还应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只有当所有员工积极的投入工作并愿意并能够在组织内自由地发挥自己特有的才干时,才能够促进企业与员工实现双赢。衡量企业员工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就是被称为企业管理“晴雨表”的员工敬业度。 然而,在实践调查中却发现,很多企业的员工敬业度偏低,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不投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员工敬业度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影响企业员工敬业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提升企业员工敬业度等,已成为急需研究的重点问题。 1.2研究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 完善了企业员工敬业度管理相关理论的内容。从1990年管理学家威廉·卡恩(William A.Kahn)开始最早提出“敬业度”的概念,此后的国内外学者与咨询机构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进行了敬业度相关理论的研究,但研究比较零乱,相关表述不统一。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员工敬业度主要影响因素的分类梳理与详细阐述以及对各种敬业度测评方法的总结与比较,从而丰富了企业员工敬业度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 1.2.2实际意义 (1)通过对影响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各类因素分析,明确企业员工敬业度管理的重点,使企业能够有效的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对员工进行敬业度管理。 (2)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具体以利群海琴广场为例收集原始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得出利群海琴广场的员工敬业度现状。通过此种方法对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水平进行科学测量与分析,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员工敬业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在员工敬业度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员工敬业度的具体对策及建议,有利于实现企业对员工敬业度水平的动态管理,有效改善员工敬业度水平,从而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以“80后”离职员工为例 2012-12-17 10:50:27 来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摘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探讨了“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的差异。研究发现“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性别、年龄、目前组织工作时间、岗位性质和组织类型等因素上差异不显著;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组织规模等因素上差异显著。由此得出,“80后”员工在离职倾向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他们的职业主体意识较强,具有职业化取代企业化的倾向。在管理实践中,由于本科比专科和研究生学历的“80后”员工有更强的离职倾向,组织需要更加关注本科学历“80后”员工的离职情况;由于小规模组织中的“80后”员工与较大规模组织中的员工相比,有着较高的离职倾向,小规模组织需要更为关注“80后”员工的离职问题。 关键词:离职倾向,教育程度,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 一、引言 “80后”员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的职场人员,他们正逐渐成为承载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主力军,成为企业未来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同时,“80后”员工工作环境的流动性、工作态度的独立性和职业多样性有日渐增强的趋势。频繁跳槽、缺乏忠诚是对“80后”员工职场表现的主要批评,“80后”员工的流失成为组织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如何让“80后”员工持续、稳定地为组织服务成为了组织管理者关注的新课题。

员工的离职倾向是指员工离开组织的心理倾向。一般认为离职倾向是员工一系列撤退认知的最后一个阶段,最能预测员工离职行为的发生(Telt &Mayer,1993)。探讨“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规律,并依此制定相应管理对策能使组织防止“80后”员工的过度流失,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发挥资源优势和创造更大价值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的差异,假设“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和施测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以电子形式放于网络,问卷网址是 https://www.doczj.com/doc/f45950073.html,survey334995。在全国范围内联系“80后”在职员工,邀请他们在网上作答。共回收问卷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94.87%。 2.测量工具 采用自编自制的《离职倾向量表》共有3个问题。问题分别是:①经常有辞职的念头;②最近可能会试着去寻找新的合适的工作机会;③时常想去别的单位工作。此量表采用Likert5级量表的形式,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用1~5分表示。

组织中基层员工沉默行为研究

组织中基层员工沉默行为研究 基层员工沉默行为是指员工面对所在企业存在的潜在问题时,基于自己的经验或知识,有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但出于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利益而没有表达自己观点或想法的行为。基层员工的沉默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正确做出决策或执行力的有效性,并对基层员工组织忠诚度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减少基层员工沉默行为对于提高企业绩效和改善员工工作态度都有重要意义。 标签:基层员工沉默行为企业 员工沉默行为这一概念是Morrison与Milliken在2000首次正式明确提出的。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这一概念不仅被心理学界广泛接受,并引发了相关的基础研究;而且还日益向企业管理理论渗透,逐步成为其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员工沉默行为理论在实践领域中运用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国内外研究证实,减少基层员工沉默行为能提高企业绩效和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基层员工最接近市场并处于组织运营的最前线,最清楚顾客需求。他们的进言献策能激发组织战略的制定、改善工作过程和组织的决策及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这样组织才能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从而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 1 员工沉默行为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Morrison 与Milliken是员工沉默行为这一学术概念最早的提出者。Morrison 与Milliken(2000)认为员工沉默行为是一个群体现象,是员工对组织潜在的问题保留个人观点的行为。Morrison与Milliken(2000)將员工沉默行为界定为:“当员工了解组织中的问题时,可以向管理者提出意见或者是保留观点,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常常采取的反应方式为保持沉默”。Pinder和Harlos(2001)在研究员工沉默行为时,以期望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沉默行为界定为:“当员工有能力改进当前组织绩效或状况时,却有意地保留了对组织环境等方面在行为的、认知的或感情上的评价”。根据期望理论,员工预期自己的建议对上级已经决定的决策没有任何作用时,自然会选择保留观点;无作为的沉默指的是比较积极地保留自己的观点,目的是保护自己,或者是因为担心提出意见会得罪别人。它是为了心理安全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 在Pinder等研究的基础上,Dyne(2003)等认为在讨论员工沉默概念时需要先界定其边界条件。Dyne明确提出了研究沉默行为的边界:第一,沉默行为不包括不动脑筋的无意识行为。第二,我们排除员工没有相关主意、信息和观点的沉默行为。最后,我们强调的员工沉默发生在员工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中。边界条件的界定将员工沉默行为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在某种场合下,经过思考后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有相关建议的那些员工身上。这样针对员工沉默行为的研究有了具体的研究范围。 过去这十几年有不少关于员工沉默行为的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仔细分析上述学者们的几种观点,可以发现尽管都强调沉默行为是指拒绝向上问题的传递和

员工敬业度影响因素研究

员工敬业度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伴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以及人民币改革所带来的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怎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员工敬业度对组织成功的影响逐渐得到认可,并成为企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果通过提升员工敬业度打造一支高素质、敬业、稳定的人才梯队,如何通过提升员工敬业度应对80、90后员工的新的变化,企业应该更关注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所在企业的员工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到影响员工敬业度的因素。 二、研究背景 “人力资源”一词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的实践》(1954年)书中提出。他指出:“和其他资源相比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并且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人力资源已经成为超过物质资源的第一资源。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可以发现,人力资源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成为最宝贵的资源,如何留住人才,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 最开始,人们认为员工满意度等指标最能够体现出员工对组织的贡献程度,也最能够影响组织的绩效,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展,员工满意度高的员工并不一定能给组织带来更大的贡献,满意度高不一定绩效水平一定高。因此人们在不断探索是什么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贡献度,是什么最能够体现组织绩效,逐渐提出了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员工敬业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绩效的高低,盖洛普公司耗时25年选取了世界各地的300 家企业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员工敬业度高的公司与低的公司相比,员工的保留率将提升13%,生产效率提高5%,顾客满意度增加52%,公司利润率高出44%。 传统制造型企业通常被认为员工敬业度较低,怎样提高员工敬业度已经成为

企业核心员工管理文献综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学号 201106084 姓名刘奕含学院国际商学院专业全球管理实验班 企业核心员工管理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渐成为核心人才的培养基地。大部分外资企业通过高薪或者其他非货币性薪酬激励的方式来吸引人才,造成了中国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随之带走的还包括企业的知识技术资源和客户资源,这些都已经引起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核心员工是企业竞争力的创造者和保持者,因此企业必须对核心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关键词:核心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流失与保留一、引言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企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制约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人才。总体来看,企业人才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人才的竞争,其中,最关键的竞争因素则是核心能力的竞争。而对于一个企业

来说,核心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核心员工的竞争。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创造者,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对他们的管理成效的大小对于企业的发展关系重大。二、核心员工的概念“如果把我们最优秀的20名员工拿走,我可以说微软就是无足轻重的公司”,比尔·盖茨对于公司核心员工作用的认识真正说出了核心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分析近些年异常火热的最佳雇主评选,无非是要找出那些最令员工满意、员工敬业度和忠诚度都很高的企业。最佳雇主评选的本身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对象,其背后的挽留、吸引、激励核心员工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是真正值得业界学习的典范。李海清(2009)认为核心员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具有专业技能的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主要是拥有企业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其工作效果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转。第二类,具有广泛外部关系的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拥有企业所需的广泛外向关系资源,是企业与外部组织交流的桥梁,如关键的销售人员和业务人员,企业需要通过他们获取所需的资源和产品的输出。第三类,具有管理技能的核心员工,这类员工主要是能够帮助企业抵御经营管理风险,节约管理成本,其工作绩效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刘维佳(2010)认为核心员工应为与特定企业的特定发展阶段相匹配,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活动中,绩效显著,对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员工集合。三、核心员工的

员工流失文献综述

员工流失文献综述 一.前言 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因而又称之为员工流失。员工辞职是员工的权利,但由于对企业有害,企业一般要设法控制和挽留,至少要避免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人员流失越来越严重是现如今社会的一大隐患,因此在这方面上,在国内外,分别有很多学者对其做了很多研究。 二、主体 (一)国内研究情况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特定原因,市场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初,理论界才开始研究员工流失,但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编译和介绍国外的员工流失研究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第三次人才流动高潮的形成,除了借鉴前面国外不同视角的员工流失研究外,我国的许多学者还通过总结我国实践,从区域、企业类型以及岗位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员工流失问题。 (1)不同地区的员工流失 学者们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员工流动率都比较高,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率较高,原因在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企业间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同时随着人才自我需求和对发展空间的不断追求,最终导致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间人才流动较快。学者们也强调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减少企业内部的员工流失,而保持一定比率的人才流动,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经济欠发达地区员工流失率较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生态、交通、通讯等基础环境不尽人意;工资、福利待遇方面达不到人才的期望值;人才发展的事业空间较小,可选择的机会不多;观念落后,缺少培育人才的土壤,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学者们认为,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员工流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人才流入,为此学者们也做了不少对策方面的研究,如,营造投资环境,吸引优秀企业,鼓励个人创业、提高人才待遇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合作,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更新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等。 (2)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流失 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员工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

企业员工敬业度的结构模型研究

企业员工敬业度的结构模型研究 曾 晖Ξ12 赵黎明1 (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2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访谈等方法,编制企业员工综合敬业度问卷(MEEI )。通过对264名被试进行预测试,修订得 到正式问卷。重新选取6家企业的员工进行测试,获得193份有效问卷,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是六因素结构,包括任务聚焦、活力、主动参与、价值内化、效能感和积极坚持。关键词:敬业度 结构模型 问卷 1 引言 “敬业度”概念最早由K ahn (1990)提出。他认为敬业指的是给组织成员赋予明确的工作角色,而组织成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从体力上、认知上和情感上投入进去并真实地表达他们的自我。不过,尽管K ahn 为敬业度提供了概念基础,但操作上的定义并没有给出。后续的学者不断加入进来,对敬业度的概念予以探讨,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分析将敬业度的概念引向深入[1]。Maslach 和Leiter (1999)从工作倦怠的角度扩充了K ahn 对敬业度的定义。认为敬业度应该被看作是工作倦怠的反面,是与工作倦怠处于同一种状态下的两个不同的极端。其特点是高精力、投入和高效能感[2]。Schaufeli 等人(2002)在其敬业度的研究中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工作倦怠的角度,但对敬业度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将敬业度定义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与工作相关的意识形态,具有活力(vigor )、奉献(dedication )和专注(absorption )的特 点”。 [3] 敬业度代表着当今组织行为学相关领域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潮流。如果说过去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员工满意度(satisfaction )是指“喜欢”这里的程度;组织承诺(commitment )是指“想”做出贡献的程度,而敬业度则是指“想且实际”做出贡献的程度,与员工的绩效表现有更直接的行为联系。另外,敬业度作为一种行为与态度表现,更可对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流行的胜任力(compatency )研究,指“能”做出贡献的程度,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共同组成完整、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敬业度代表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发展趋势。从管理科学及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伴随着管理理论从“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到“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发展,其实也是企业和员工关系的发展变化,体现为“3E ”的发展模式,即从早期企业雇用员工(Employment )、到员工授权(Empowerment ),到现在的企业与员工结盟(Engagement ),强调员工参与、投入与自主敬业。 敬业度能有效降低工作倦怠水平,有利于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水平,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国外有关敬业度结构因素主要有以下观点:Maslach (1999)运用“Maslach 工作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通过个体在枯竭、讥诮和专业效能感等三个维度上得分的相反模式来评估,即在枯竭、讥诮上的低得分和在专业效能感上的高得分代表高敬业度。 Schaufeli 等人(2002)开发了“Utrecht 敬业度量表”(the 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 ,UWES ),17项目,含活力、 奉献和专注等三个分量表。盖洛普公司编制“盖洛普工作场 所调查” (G allup Workplace Audit ,GWA )(α=0.88)用于测量员工敬业度。12个项目,包括两个大类,一类用于测量态度性结果,如满意度、自豪感及顾客服务意愿等,另一类用于确认那些管理者可以控制的影响态度变量的因素[4]。May 等人(2004)根据K ahn 有关敬业度结构的观点编制了13个项 目组成一个总体量表( α=0.77)用于测量敬业度,含生理投入、认知投入及情绪投入等三方面的内容。[5] Britt 等人(2001)编制了一个包含6个项目的敬业度测量量表(α=0. 88),含涵盖责任感、承诺和绩效影响知觉等三方面内容。[6] 尽管大家基本上都认为敬业度是一个多维的构念,但对其到底包含哪些维度以及每一维度的具体内涵还缺乏一致的看法,相关的作用机制研究也较不成熟,目前我国学者尚未开展针对中国企业员工敬业度特性的实证性研究,而结构和测量问题是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因而有必要结合中国本土实际着力探讨员工敬业度的结构因素。 2 方法 2.1 被试 预测试采用《工作感受综合调查问卷》,样本取自天津、海南两个测试点,共抽取有效样本264名。年龄为20-54岁,平均30.69±7.07岁;工龄1-32年,平均10.2±7.31年;男139人,女115人。 正式测试采用《综合敬业度量表》,样本取自天津、海南两个测试点,共抽取有效样本236名。年龄为20-56岁,平均31.69±7.31岁;工龄1-35年,平均9.78±7.38年;男125人,女111人。2.2 问卷编制过程[6]2.2.1 问卷初始项目敬业度特征的质性研究 本研究首先对敬业度概念进行质的分析,以获取对敬业度特征的初步认识。研究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回顾,运用“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以及积极组织学术研 究(POS )倡导的“最佳自我反馈评定法” (RBSA )[7,8],从自评、他评及客观结果上进行综合调查,编制企业员工敬业度问卷并构建中国企业员工敬业度的结构模型。 质性研究依据取样策略选取27人作为正式访谈对象,对象选取的原则为:第一,访谈对象工作经验较多,具有一定的工作年限,从事同种工作三年以上,以便提供较丰富的信 Ξ通讯作者:曾晖。E 2mail :zenghui1998@https://www.doczj.com/doc/f45950073.html, 。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32(1):231-2352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