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1.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什么位置?

这几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金属矿产之一的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

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一般沿增生板块边缘与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气孔与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黑烟囱”、“白烟囱”是怎么回事?

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水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生在深海底的奇观—“黑烟囱”与“白烟囱”。“黑烟囱”是发生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用于渗入海水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生物的生长,因此在“黑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白虾白蟹。而白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非晶质SiO2成分与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

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用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用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用性与可采性、经济合理性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气开发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常用地震波的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其次是海底油气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行。最后是海洋油气的输送,一种是由船舶运输,另一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与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

研究进行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与地球物理测量.属第一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面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与电视等;专项调查手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力、磁力与热流等项调查.

114.海洋地质调查方法有哪些?

(一)海底地形地貌测量

1、回声测深(单、双频)

2、多波束测深(三维海底立体地形图)

3、旁侧声呐扫描(二维海底平面地形图)

(二)海底地层探测

1、声学地层剖面仪(浅、中、深)

地层厚度、层理结构与地层中异常埋藏体(浅层气、断层、埋藏古河道)

2、地震勘探(单道、多道、三维)

震源(气枪与电火花)与接收系统(接收器、放大器与记录仪)

3、海底地震观测

(三)重力测量

根据重力异常值推算具有异常密度的地质体与密度变化界面的形状与埋藏深度。用于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盆地与大断裂走向,探测海底矿产资源。有海底、船舶走航与航空重力测量。

(四)地磁测量

利用磁性地质体在海底产生的磁异常信息,研究区域构造与沉积盆地,寻找隐伏火成岩体、断裂构造与海洋油气资源等,论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8.开发河口三角洲可能引发哪些灾害问题?

海岸带与三角洲是人类活动最频繁、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地带,是现今与未来海洋地质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开发海岸带与三角洲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海平面上升、人为活动加剧以与海岸规划利用失当,海岸自然环境的恶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与海岸侵蚀、淤积与三角洲蚀退。

9.21世纪对海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研究要求是什么?

21世纪对海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研究要求是更加深入、在探测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与在基础理论上有新的突破。

10.铺设海底管线与电缆时应注意的什么问题?

现代近岸的海底已经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电缆、光缆、管道等线状物,灾害性事件可能导致这些线状物的安全状态受到威胁。灾害性事件可能有海底沙波活动、当地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下发生了液化、当地发生了大规模海底滑坡或者海底断层活动。为了防止这种灾害的发

生,为了对这些线状物的安全状态进行监测,我们通常采用物探方法进行检测,常用于这方面的方法有声呐探测与多波束探测。

11.古洋流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是什么?

洋流是控制大洋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所以研究古洋流与其演变是古海洋学的关键问题。无论何种类型的洋流,都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也与一定的水团相关。因而古水温的研究仍然是恢复古洋流的重要方法。古洋流研究方法主要有1)古生物学方法;2)地球化学方法;3)沉积学方法。

12.深部洋流与其分布

现代研究表明,大洋中不仅表层存在洋流,大洋深部亦存在洋流。深部洋流的起因主要是重力(海水盐度、密度的巨大变化)。大洋底层水最重要的发源地是南极与北大西洋极地-近极地地区。

13.古海水温度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是什么?

古海水温度是研究大洋环流,再造古水团、古洋流分布等的重要依据,是古海洋学研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古海水温度的恢复方法主要有古生物学方法与地球化学方法,恢复的结果有定性、半定量与定量之分。半定量恢复古海水温度主要利用部分微体古生物类群与海水温度间的关系部分定量关系(温度指数)恢复古水温。常见

的有放射虫温度指数、硅藻温度指数等。定量恢复海水古温度有古生物的转换函数法与地球化学的稳定

14.海洋古气候的研究标志?

岩石学的与生物学的标志与观测计算是研究古气候的重要方法。岩石学标志:石灰岩、蒸发岩、红层与铝土矿、冰碛物(岩)、礁灰岩与迭层石等。海洋古气候的古生物标志:利用不同生物的特征推算海水温度,以反映气候冷暖变化(如有孔虫的组合、壳形、大小;超微化石、放射虫等);近岸地区沉积层以孢粉标志气候变化是重要手段。

15海岸线的定义是什么?

海洋与陆地是地球表面两个基本地貌单元,它们之间被一条明显的界线所分开。这条海与陆相互交汇的界线,通常称为海岸线。海岸线是指海滨与海岸之间的界线。在国家标准《中国海图图式》(GB12319-1998)与国家标准《1∶5 000,1∶10 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中都给出了海岸线的定义,即“海岸线是指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

16.海岸类型有哪些?

海岸是海、陆交汇的地带,内、外营力作用明显的场所,有比较低缓而平坦的海岸,也有曲折而陡峭的海岸,有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

海岸,也有由松软的泥砂组成的海岸。从地貌学角度,按海岸形态、成因、物质组成与发展阶段等特征考虑,主要可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与生物海岸等类。根据动态可把海岸分为堆积海岸与侵蚀海岸;根据外形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港湾海岸与低平的砂岸,其中砂岸包括砂质海岸与粉砂淤泥质海岸。

17.为什么说基岩海岸具有变幻无究的神韵?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它轮廓分明,线条强劲,气势磅薄,不仅具有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变幻无究的神韵。它是海岸的主要类型之一。基岩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在海岬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绵延不绝,海岸线十分曲折。

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与玄武岩组成。

基岩海岸往往形成优良的港湾。

18.在砂质海岸我们可以从事哪些生产活动?

砂质海岸,通常是由松散的、很软、很细的物质如细砂、粉砂与淤泥组成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滩比较宽,也比较长。这种海岸也

常常是被堆积的海岸。我们把造成海岸堆积的种种作用,叫堆积作用。而把被海水“建设”起来的这种海岸,叫做堆积岸。堆积海岸虽然建港条件差,但可以开辟盐田与围垦土地。

19.淤泥质海岸都有哪些特点?

淤泥质海岸一般分布在大平原的外缘,海岸修直,岸滩平缓微斜,潮滩极为宽广,有的可达数十公里。海岸的组成物质较细,大多是粉沙与淤泥。沿岸有许多入海河流。在沿岸附近、河口区经常可见古河道、泻湖或湿地等淤泥质海岸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我国的淤泥质海岸是我国大陆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约4000多公里,约占我国大陆海岸的22%。淤泥质海岸地区,土地肥沃,向来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20.什么是河口三角洲海岸?

受河流的作用而形成的海岸叫做河口三角洲海岸,如我国长江口附近的海岸、黄河口与古黄河口附近的海岸与珠江口附近的海岸等,都是这种河口三角洲海岸。近年来,在河口三角洲平原海岸处,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因而,对这种海岸类型的了解,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1.什么是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最适合在什么条件下形成?

红树林海岸,是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边的一种海生植物——红树组成的丛林海岸。

红树林生长与繁殖的最好条件是:海水的温度比较高,水温一般不能低于18~20℃,海水的温度变化幅度也不能太大;在海岸附近有细粒物质(如淤泥与细砂)分布的地方,像淤泥质海岸与大河口的河口附近;波浪对海岸的作用不太强的地方,因为波浪冲蚀作用太强不利于红树幼苗的扎根、生长与繁殖;在潮差比较大的海岸,很适合于红树林的生长与繁殖。

22.珊瑚海岸最适合在什么条件下形成?

首先,海水的年平均温度为20℃;

其次,珊瑚生长的海水盐度范围是27—48,最适宜的盐度值是34—36;

第三,从低潮线开始至水深20米左右的浅海区是最适合珊瑚生长、发育的水深范围。在这个深度内阳光能透射到,微生物多,养料丰富,有利于珊瑚的生长发育。

此外,珊瑚通常是在迎风面、迎流方向发育繁茂。

23.影响海岸形成与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海岸形成与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海浪、潮流、河流、风力等动力作用外,还有组成海岸的岩石、海岸的构造、原始地形等陆地基础的变化。在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要算是海浪的作用了。

24.海岸的发展一般经几个阶段?

海岸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幼年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与老年阶段。

25.海岸带的定义是什么?

海岸带是地球上岩石圈、水圈、气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场所。是气、水、生物、岩石四圈的交汇地带。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与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海岸带的宽度视物质粒径的大小而定。砾石质沉积坡面,水下岸坡的坡度依赖于粒径的大小,颗粒大,坡度亦大,所以最大的坡度都是砾石物质组成的。一般来说,砾石沉积的宽度只有几十米,最大者达100米;沙质沉积带的宽度可达几百米,甚至1~2千米。在我国《全国海岸带与海图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为:一般岸段,自海岸线向陆地延伸10km左右;向海扩展到10-15m等深线;河口地区,向陆地到潮区界;向海至淡水舌锋缘。

26.海岸带通常划分为哪几部分?

根据潮汐作用的范围,海岸带可划分为如下几部分。

①潮上带。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至特大潮汛或风暴潮作用上界之间的地带。常出露水面,蒸发作用强,地表呈龟裂现象,有暴风浪与流水痕迹,生长着稀疏的耐盐植物。常被围垦。

②潮间带。指平均大潮低潮线至平均大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此带周期性地受海水的淹没与出露,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滩面上有水流冲刷成的潮沟与浪蚀的坑洼,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场所。

③潮下带。指平均大潮低潮线以下的潮滩与其向海的延伸部分。水动力作用较强,沉积物粗。

27.作用在海岸带附近的力有哪些?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互相交界的地带,它包括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着与过去曾经相互作用过的地方。有来自地壳内部的内力作用,如地壳的各种运动、岩浆与火山的活动、地震、地热等;也有来自地壳以外的外力作用,如冰川作用、河流作用、波浪作用、潮汐作用、风力作用、气候变化、生物活动等。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使海岸带岩石不断地受到破坏,泥砂不断地被搬运与重新堆积,形成了许多新的地貌形态与类型。

28.海底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洋壳岩石主要是地幔岩浆活动的产物,也是许多海底矿产的物源,与成矿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记录了洋壳形成与演化的历史,是当前深海钻探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领域。

29.什么是海洋中的岛屿?

在海洋里,无论是在大陆架,还是在大陆披上,或是在大洋底区域里,都有或大或小的露出水面的陆地,我们把这样的陆地称为海洋中的岛屿。

根据岛屿的成因、分布情况与地形的特点,海岛可分为堆积岛、大陆岛与海洋岛三种类型,还有一种较特殊的珊瑚岛。

30.什么是堆积岛?

堆积岛,一般都分布在河口或者离海岸不远的地方,面积也不是很大,是由松散的物质组成的。这种岛主要是由河流与泥砂流的搬运堆积而形成的,它的形成与消亡过程是比较快的,只要动力条件稍微一改变,就会影响岛屿的缩小与扩大。例如,我国长江口外的祟明岛,在唐代时还是个面积不大的小岛,而现今却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屿了。

31.什么是大陆岛?

大陆岛从前曾是大陆的一部分,与大陆是连接着的。后来,由于受到海蚀作用、地壳的升降运动、海侵与海退的作用,而使它慢慢地

与大陆分离了。这种岛常常分布在靠近海岸不远的地方,而且,它的地质构造与岩石成分同原毗邻的大陆是—致的,如大不列颠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与海南岛等。

32.什么是海洋岛?

海洋岛,这种岛屿任何时候同大陆都没有“血缘关系”。从它们的地质构造与岩石成分来看,与毗邻的大陆毫无共同之处,,它们从来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而是在海洋中独立生成的,是由海底的隆起或海底火山的喷发而形成的。最典型的海洋岛就是一些火山岛,它是由于海底火山的喷发而形成的。其中最有名的火山岛,就是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33.什么是珊瑚岛?

珊瑚岛是由活着的或是由已经死亡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所组成的,珊瑚岛就是由此而得名。在珊瑚岛的表面常常覆盖着一层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与颗粒很细的珊瑚泥。珊瑚体常常围绕在岛屿周围,呈环状、半团状或椭圆状等,按照它的形态,珊瑚岛可分为岸礁、堡礁与环礁三种类型。最有名的大堡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岸。

34.什么是海水的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指海岸在海水中受到的化学等方面的作用。岩石在海水浸泡中所受到化学溶蚀作用的速度,要比在淡水中受到的化学溶蚀作用的速度快得多。经实测知道,无论是碳酸盐岩类,还是花岗质岩类的岩石,在海水中溶解的速度,都比在淡水中快3~4倍。

35.什么是海蚀作用?

海浪、潮流等动力因素对海岸所进行的一种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的塑造作用,成为海蚀作用。包括侵蚀、磨蚀、掏蚀等作用。

36.什么是死海蚀崖?

人们把现今已经不再受波浪冲蚀作用的海蚀崖叫死海蚀崖。死海蚀崖可以告诉我们以前海岸线的位置,也可以作为海面升降变化的一种依据。

37.什么是海蚀柱?

海蚀柱是发育于基岩海岸的一种侵蚀残留地貌,形似柱子或孤峰。多屹立于海蚀崖前的水下海蚀平台上。

38.波浪的破碎与海底坡度有关系吗?

有关系。波浪在海底传播时因与海底摩擦产生能量损耗,如果其他因素相同,海底越陡,则波能损耗越大。波浪向岸传播的过程中,

在较陡的海底上,波浪可能部分发生几次破碎,后一次破碎时的波高将小于它前一次的波高。

39.在海滩上能找到的主要矿物是什么?

在海滩砂的矿物组成中,石英是主要成分,这是因为其抗冲蚀能力很强。

40.对海岸沙丘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在海岸沙丘中,对风沙起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为表面植被与泥沙的含水量。

41.什么是盐水楔河口?

以径流作用为主的河口,海水呈楔形沿着河口向上游方向入侵,在不考虑摩擦作用的情况下,淡水与盐水之间保持着水平状界面,这种河口称为盐水楔河口。

42.在河流入海口,河口右侧的盐度与左侧的盐度是一样的吗?

在河槽宽、深比较大的河口,在柯氏力作用下,北半球的河口左侧盐度较高(面向海洋),而右侧的盐度较低。

43.海滩砂颗粒的大小与海滩坡度有关系吗?

海滩的坡度与泥砂的粒径成正比,而与波能成反比。

44.组成海岸的岩石抗波浪冲蚀的能力是否相同?

组成海岸的岩石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岩石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它们与风化作用、抗蚀作用有密切关系。海岸遭受侵蚀后退的速度,除了沿岸波浪的强度以外,还决定于组成海岸的岩石的抗蚀能力。

45.海蚀崖越高说明它的抗冲蚀能力越强,对吗?

对。如果海蚀崖是由相同性质的岩石组成的,而且不同高度的陡崖受到同样波浪条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崖脚的侵蚀作用就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因为海蚀崖高度较大的地段给崖麓提供大量碎屑物质,波浪对崖脚的掏蚀作用就受到碎屑堆积物的阻挡,只有当崖造的堆积物被搬空时,才能进行再掏蚀。但是,大量碎屑物质的搬移就必须消耗相当长的时间。根据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海蚀崖较高的地段,它的侵蚀速率小于海蚀崖较低地段的侵蚀速率。

46.如何确定海岸沙丘是否活动?

活动的沙丘:①缺乏植被:②没有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③活动沙丘上一定有很多新鲜的沙与小的草丛丘。

若为固定的沙丘则有很多吹蚀凹地。

47.波浪在水中会发生弯曲吗?

在自然界中,深水波的传播方向与海岸线常有一定的交角,当它行进到接近岸边时,出于深度减小,就使波浪传播的速度变慢。波速减慢,就使靠近岸边的波浪速度比远离岸边的波浪速度小,这样,波峰线的方向越接近岸边时,越与海岸线平行,我们把这种因海水深度不断地减小,而使波峰线随地形的变化而转折的现象,叫波浪的弯曲(或曲折)。

在一般情况下,波浪的弯曲,也就是波峰线因自然条件改变而发生弯曲的现象,使波浪的能量形成辐聚或辐散,这是造成海岸附近的冲蚀作用(辐聚现象处)与堆积作用(辐散现象处)的主要因素。

48.海水浴场一般在什么部位形成?

在曲折海岸的海湾口与岬角处,波浪运动快、到达早,波浪的力量区比较强,容易出现波浪能量集中的现象,或者说出现波浪辐聚汇集的现象。而在海湾顶部,由于水深变浅,波浪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折射弯曲,波能渐降,或者说出现波浪辐散的现象。泥沙随着波能的降低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海滩。一些优良的海水浴场都是在海湾处形成的。

海水浴场上砂的粗细是评价浴场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比较纯的中、细砂海滩都是游客喜欢的地方。

49.海岸泥沙悬浮在水中,为什么又会沉积下来?

泥砂在海水中的含量呈饱与与不饱与两种状态,假如有一条已经达到了饱与的泥砂流顺着海岸流动,遇到海岸地形稍微改变的时候,就会使泥砂流本身的能量因地形的改变而下降,使泥砂流超过了饱与。超过饱与后,就会有一部分泥砂因泥砂流无力带动而下沉,堆积在海岸处,造成了海岸的堆积。

50.“沧海桑田”经常用来形容世间变化太快,实际上这是一个地质过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海平面上升、地壳上升或下降。

51.洋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洋壳除表面覆盖了一层薄的沉积物[岩]外(平均厚约1km),主要由岩浆岩所组成。洋壳可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沉积层、玄武岩层与辉长岩层。

52.洋壳与陆壳有什么区别?

洋壳主要由玄武岩质与超镁铁岩石组成,而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层为特点。

53.大陆漂移学说是由谁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即向西漂移的力与指向赤道的离心力。

54.海底扩张学说是由谁提出的?其观点是什么?

海底扩张说是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赫斯与迪茨提出,是海底地壳生长与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与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洋壳“新陈代谢”过程,其所历时间约2亿年。它也是海底岩石年龄的下限。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学说由衰而兴,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

55.海底扩张学说可以从哪些事实得到验证?

海底扩张学说可以从以下事实得到验证:①1963年F.J.瓦因与D.H.马修斯从地磁场极性的周期性倒转的分析发现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两侧,对称延伸,其顺序与地磁反向年表一致。②1965年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证明岩石

圈板块的水平位移成为可能,并因此阐明了洋中脊的新生洋壳与海沟带的洋壳消减之间的消长平衡关系,即扩张速率与消减速率相等。

56.通常用什么指标表示海底扩张作用的强度?

通常用扩张速率来表示海底扩张作用的强度,一般以一侧的速率来表示。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5~7厘米,大西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1~2厘米。

57.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板块构造说的基本要点是,整个地球表面是由一系列刚性的、不能变形但比较薄的板块所组成。地球表面被七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所覆盖,并辅以若干小的并不重要的板块。板块有三种类型边界,汇聚型(如:海沟-岛弧)、离散型(洋中脊)与转换断层型(转换断层)。

58.目前板块学说中板块边界如何分类?

(1)分离型板块边界(又称扩张边界,divergent boundary):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见于大洋中脊轴部或裂谷带,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与引张作用为特征。如大西洋著名的脊。

舟山南沙实习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13级南沙认识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邵伟增等 学生姓名:张锋 学号:130105109 班级:A13海科1班 学院名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习日期:2015年5月9号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摘要】2015年5月9日,星期六,我们在学院邵伟增等老师的带领下,到南沙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9日上午8:00,A13海科1班、A 13海科2班全体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与带队的各位老师一起乘坐学校的大巴前往南沙,抵达南沙后,邵伟增老师召集所有同学,对本次实习的具体流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同学们在胡佳臣,梁娟老师的带领下,结合南沙的实际情况,对海浪海流,海岸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进行了回顾。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了地物光谱实验仪,对南沙进行了一组测绘。并加以分析,可以提高同学们对海洋探测和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另外通过实地近距离接触海洋和梁娟老师的讲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现象加以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对近海的一些海洋地质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践实习,给同学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的机会,走出课本,走近海洋。培养同学我们积极主动实践的意识,学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5年5月9日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29°52′40N 122°24′1E

29°52′37N 122°24′1E 三、实习内容 1.使用地物光谱辐射仪 SI921VF系列连续谱野外光谱辐射计为地物波谱仪,具有便携,低廉,软件功能强等特点. 可应用于遥感测量,矿物勘察测量,测量地表植被、农作物、土壤、岩石、水体等地物光谱的光电仪器, 农作物监测,水体海洋光谱测量。地物波谱仪是,一般为四通道,也可装配更多通道。体型小巧轻便,野外工作可装在三角架上,也可手持进行测量。量测的物理内容有亮度、照度反射率、分光反射率、光谱分布等项目。ISI921VF 型野外地物光谱辐射仪作为野外光谱采集仪器,对各种地物,如植被、建筑物表面、水体、岩石等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光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原数据等。其光谱仪波长范围为383~1058nm,波长精度为0.1nm。它且具有较高的抽样间隔和光谱分辨率,采样速度快,操作简单。 在胡佳臣老师的指导下,在南沙沙滩上选则了6个测量点测了一组数据,6个点测量的物体分别为白板,沙子,水泥地,绿叶,灰板和海水。在尽量保证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分别在6个点进行了测量,并记录下了时间、地点、光谱序号。

七年级初一科学上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含答案2020

七年级科学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 基础训练闯关 知识点一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1.(2019山东潍坊坊子期中)甲、丙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证明了( ) 图3-6-1 A.海底扩张学说B.大陆漂移假说 C.板块构造学说D.地质力学 知识点二板块构造学说 2.(2019浙江宁波慈溪期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读某同学的课堂地理演示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各题。 图3-6-2 3.(2018河北沧州中考)该同学演示的是( ) A.大陆漂移B.板块挤压 C.板块张裂D.地形雨成因 4.(2018河北沧州中考)下列地形区的成因,可以用该演示解释的是( ) A.喜马拉雅山脉B.黄土高原 C.东非大裂谷D.刚果盆地 能力提升全练 1.(2019山东济南槐荫期中)下列选项中,属于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②人类活动③地壳的变动④海平面的升降 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2.(2019山东济南历城期中)按时间的先后,地球上大陆漂移的正确图序是( ) 图3-6-3 A.c-d-b-a B.d-c-a--b

C.a-b-c-d D.a-d-c-b 3.(2019浙江绍兴越城期末)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 A.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B.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C.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D.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4.(2019浙江嘉兴北师大附中期中)如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公里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岩层距离现在的年数。这一现象支持了( ) 图3-6-4 A.大陆漂移说 B.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C.百万年前,大西洋的形成 D.海水对地形有侵蚀作用 5.(2018湖南郴州中考)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33.20N,103.8。E)发生7.0级地震(如图),造成受灾区域部分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四川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 图3-6-5 A.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6.(2019浙江温州期末)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板块边界处出现了( ) 图3-6-6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B.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C.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D.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海洋学基础 重点内容 填空题 1.海水有波浪、潮汐、海流三种基本运动形式; 2.地壳根据其结构、物质组成和厚度的差异,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 渡型地壳三大类型; 名词解释 海洋流 简答题 1.洋中脊的磁异常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3.标准洋壳结构 4.简述海流的分类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色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海水密度海啸波浪潮汐海洋流洋壳岩石圈磁异常条带板块转换断层离散型边界会聚型边界 简答题 5.海水的盐度分布 6.海水的温度分布 7.海水的密度分布 8.海水的化学性质

9.波浪的分类 10.海流的分类 11.标准洋壳结构 12.瓦因-马修斯假说 13.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14.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第三章海洋调查 重点内容 简答题 1.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简述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方法及目的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 简答题 1.世界海洋调查的研究历程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简述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4.简述海洋地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5.简述海洋重力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6.简述海洋热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7.简述海上定位的类型分类 8.简述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的类别、特点和应用 9.简述钻井平台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海洋地形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1.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什么位置? 这几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金属矿产之一的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 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一般沿增生板块边缘与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气孔与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黑烟囱”、“白烟囱”是怎么回事? 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水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生在深海底的奇观—“黑烟囱”与“白烟囱”。“黑烟囱”是发生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用于渗入海水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生物的生长,因此在“黑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白虾白蟹。而白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非晶质SiO2成分与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 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用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用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用性与可采性、经济合理性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气开发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常用地震波的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其次是海底油气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行。最后是海洋油气的输送,一种是由船舶运输,另一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与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 研究进行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与地球物理测量.属第一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面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与电视等;专项调查手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力、磁力与热流等项调查.

海洋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海洋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海洋历史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海 洋曾经扮演过多重角色,既是一个巨大的屏障,又是经济贸易的桥梁。本文将针对海洋历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 一独特领域的历史发展。 1. 早期海洋探索 尽管人类在海洋探索上的知识相对有限,但早期的海洋文化拥有相 当丰富的知识。例如,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曾利用北极星 进行海洋航行,并且熟悉季风和洋流的运动规律。古代世界的航海者 也利用海洋进行贸易,并在航路的开发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到18世纪期间,欧洲国家大规模展开海洋 探险的时期。葡萄牙的亨利王子、西班牙的哥伦布、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等航海家的探险成就改变了地理认识,开创了一个新的全球 时代。大航海时代的触发因素有经济利益、科学发现以及宗教动机等 多个方面。 3. 海洋霸权与竞争 在大航海时代结束后,各个国家争夺海洋霸权的竞争愈发激烈。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纷纷设立殖民地,通过海洋贸易获得巨额财富。

此外,一些国家还将海洋资源和陆地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加强军事建 设以确保其在海洋上的统治地位。 4. 海洋法的发展 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海洋竞争的加剧,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规则来进行管理。因此,国 家之间开始进行海洋法的谈判和协商。最终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 法公约》签署,成为现代海洋法的基石。 5. 海洋科学的进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提升。现代海洋科学包括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领域。海底地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环境变化等问题成为当前海洋 科学的研究热点。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 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的威胁。海洋污染、捕捞过度和气候变化等 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议程的重要一环。 总结: 海洋历史的发展贯穿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早期的海洋探险到大航 海时代的开启,再到海洋霸权与竞争的崛起,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海洋 上的勇敢探索和奋发进取。现代的海洋科学更是为我们揭示了海洋的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 1. 地理信息系统(GIS) -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 1. 太阳系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壳

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包括天气、内陆水系、地球物理、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高中地理选修6是地理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涵盖了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环境科学、地球资源科学、地球空间科学以及地球研究方法与地理技术等内容。本文将对高中地理选修6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地球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几乎无限复杂的异构系统。地球系统科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学科: 1.大气环境科学 大气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大气现象,如天气、气候、气温、风、云、降水等自然现象,以及大气污染、气体的环境污染等人文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主要研究海洋中的水文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影响。

3.陆地环境科学 陆地环境科学主要研究陆地系统中的自然现象,如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植被、土壤、地貌、水文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影响。 4.地质环境科学 地质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形态、地理、地球动力学以及地质过程和物质循环等。 二、地球环境科学 地球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环境问题,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等。地球环境科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学科: 1.自然灾害地理学 自然灾害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影响及预防等问题。 2.环境污染地理学 环境污染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污染的成因,如水、空气、土壤等污染的种类、规模、分布和影响等。 3.城市环境地理学 城市环境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环境的特点、变化和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问题。 4.环境保护地理学

海洋地质学:地球历史中的海洋角色

海洋地质学:地球历史中的海洋角色 地球上约70%的表面被覆盖着水,其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海洋不仅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地球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之一。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洋地球学科中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探索海洋的形成、演化以及与地球其他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地球历史上海洋在地球大事记中的角色。 海洋的形成与演化 海洋的形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地球诞生初期。地球形成后,地球表面熔岩 海认为该温度高。地球最初形成时,大气中充满了水蒸气和其他气体,这些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逐渐冷却凝结,成为了早期海洋的来源。海洋的成因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地球原始水质来源和地球外水质来源。 海洋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受到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在地 质演化的长河中,海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海洋物质的循环、海洋生物的演化以及海底地质活动等,都对海洋的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与地球气候变化 海洋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海洋具有巨大的热容量和热稳 定性,所以海洋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并且能够调节地球的气温。海洋循环系统、海洋生物和盐度等因素也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海洋 酸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也正在深入探索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并且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 海洋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之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加剧,海洋环境的污染、过度捕捞、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许多国家和组织开始重视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持,同时也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海洋在地球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海洋地质学作为研究海 洋与地球相互作用的重要学科,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加强对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和了解,为保护海洋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高三生物提分最快的方法

高三生物提分最快的方法 高三生物提分最快的方法一、掌握根本知识点 和其他理科学科一样,高中生物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根底上进展记忆,但是高三的高中生物与其他理科还有一些不一样的特点。 对于大家学了很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根本思维要素学生们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对于高中生物来说,学生要考虑的对象却是一些生疏的细胞、组织和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所以想要进步高中生物成绩,就需要记住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可以掌握,也就是所谓的“先记忆,后理解”。 二、深入理解重点知识 对于一些重点和知识难点,大家要深入理解。如何做到深入理解呢?学生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经常考虑6个W,分别是WHO-谁或什么构造;What-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How-怎样发生的;When-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Where-在什么场所或构造中发生的;Why—→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大家坚持经常考虑这6个W,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三、擅长归纳总结

高三这一年学生高中生物的学习、复习都是在教师的带着下,这是一个很系统的过程。但是还是需要你自己动手将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便理清自己的知识思路。这样会很有效的进步你的复习效率,也会到达比拟好的复习效果。归纳包括根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根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结实的掌握课本的知识;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就是把根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 四、比拟复习法 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拟法进展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拟。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拟,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亚显微构造比拟;三大营养物质的来和去路的比拟,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局部转化等等。 拓展阅读:高考生物选择题答题方法一、正推法 正推法即根据高中生物题目的条件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然后再与高中生物题目中所给定的供选答案相对照,与之

地理知识点总结之现代地质学

地理知识点总结之现代地质学 地理知识点总结之现代地质学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现代地质学 【—初一地理总结之现代地质学】,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初一,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 总结:现代地质学,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初三学习方法:"理解"法 实践证明,通过理解的是难忘的,因为理解是的基础。所谓理解,就是掌握事物和现象内在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对问题的理解越深刻,速度就越快中考,记得愈牢固,并能通过推理判断收到“举一反三”

《海洋地质学(1》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地质是研究海水覆盖区岩石圈特征与演化规律以及这一部分与地球其他圈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海洋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海洋地质环境及其作用、海洋动力、海岸及海底地貌、海洋沉积、海洋地球物理场特征、海底地质构造、海洋起源与演化、海洋矿产资源等。海洋地质学的课程特点是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学科较多;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形成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 2.设计思路: 海洋地质学海洋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包括海洋地质学导论、海底构造以及海洋沉积学等内容,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分为3种类型: (1)知识和认识型:包括海底构造、板块构造、海洋沉积、全球变化、古海洋学等的基础知识;洋中脊、地幔柱、沙坝、泻湖、陆架等各类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地质现象的识别等; (2)技能型:例如地质图、剖面图等各种图件的判读和绘制,海洋地质调查技术 - 1 -

和方法等; (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地层、古生物等有关资料分析地层演化史,结合胶东半岛海岸带实习,熟识海岸带各个沉积单元并能够推断海岸带演化规律等。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地质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在系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上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选课学生需具备地质学和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地质专业技能。先修课程包括:海洋科学导论、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为高年级地质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海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引导并培养学生掌握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构建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树立地球系统科学的观念。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了解海洋地质学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 (2)了解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为指导,对不同的地质现象进行解释; (3)了解并掌握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沉积、全球变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4)具备地质图件的判读能力,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 (5)掌握分析和解决区域海洋地质问题的基本工作方法,初步具备综合分析区域海洋地质的能力; (6)了解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新进展,了解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7)初步形成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海洋领土意识。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 2 -

考研海洋环境科学知识点梳理

考研海洋环境科学知识点梳理 一、引言 海洋环境科学是研究海洋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问题的学科。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和开发不断增加,保护海洋环境、理解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考研海洋环境科学试题主要涉及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等方面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海洋环境与资源 1. 海洋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海洋的起源、洋底扩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等。 2. 海洋地理与海洋划分:大洋盆地、海洋地形、海峡与海湾等。 3. 海洋气候与海洋环流:海洋大气边界层、海洋气候、台风、季风等。 4. 海洋生物资源与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食物链、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5. 海洋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油气资源、海洋地质资源、海底矿产资源等。 三、海洋生物学 1. 海洋生物分类与分类学:主要海洋生物门类、物种分类方法等。

2. 海洋生物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等。 3. 海洋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浅海与深海生 态系统等。 4. 海洋生物适应与进化:生态位、生态适应与生态位利用、演化等。 四、海洋地质学 1. 海洋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大洋壳、大陆壳、海山、洋脊等。 2. 海洋沉积物及其研究方法:岩性分类、沉积机制、沉积记录等。 3. 海底地形与海底构造:海底地形特征、地形测量技术等。 4. 海洋沉积记录与古环境重建:古海洋学、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等。 五、海洋化学 1. 海洋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溶解物与悬浮物、海水离子平衡、 物理化学过程等。 2. 海洋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硅循环等。 3. 海洋酸化与全球变化:海洋酸化原因、影响及对策等。 4. 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石油污染、海洋垃圾等。 六、总结 本文对考研海洋环境科学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包括海洋 环境与资源、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备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一一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一一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一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1.镒结核广泛分布于什么位置? 这几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金属矿产之一的镒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 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一般沿增生板块边缘和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气孔和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黑烟囱“、白烟囱”是怎么回事? 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水深2700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生在深海底的奇观 一黑烟囱”和白烟囱黑烟囱”是发生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用于渗入海水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生物的生长,因此在黑烟囱”周围发现了 美丽的白虾白蟹。而白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非晶质SiO2成分和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 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用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用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采性、经济合理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海洋油气开发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常用地震波 的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其次是海底油气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行。最后是海洋油气的输送,一种是由船舶运输,另一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 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 研究进行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 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和地球物理测量.属第一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 测技术、剖面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和电视等;专项调查手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 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力、磁力和热流等项调查. 114.海洋地质调查方法有哪些? (一)海底地形地貌测量 1、回声测深(单、双频) 2、多波束测深(三维海底立体地形图) 3、旁侧声呐扫描(二维海底平面地形图) 1、声学地层剖面仪(浅、中、深) 地层厚度、层理结构和地层中异常埋藏体(浅层气、断层、埋藏古河道) 2、地震勘探(单道、多道、三维) 震源(气枪和电火花)和接收系统(接收器、放大器和记录仪) 3、海底地震观测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

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 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地质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19世纪有名的几次海洋综合探险调查,迅速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1871年“猎犬号”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探险,1872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探险,围绕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个方面对三大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写了50卷调查报告。这是海洋地质学长足的进步。二次大战以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迅速发展。海洋地质学广泛地使用了回声探测技术、水下电视、红外照相机及立体摄影等。现代深潜器一般都配备了摄像设备,测量用的各种传感器,以及搜集标本的采样器和灵活的机械手等,深潜器都有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运转自如而且安全性都很好。经过精确的测量,人们搞清楚了中洋脊、深海沟、横向深断层和海底平顶山四大海底地貌及分布。彻底改变了人们过去那种认为海洋是平坦的盆地,大洋地壳比大陆古老,大洋地壳不活跃的传统观念。人们发现了具有全球规模的大洋中脊—深海沟系统,发现了大洋中脊两侧成对称分布的岩石磁条带,还发现了沿大洋中脊和深海沟分布的强烈的洋底热流异常,正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 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地质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19世纪有名的几次海洋综合探险调查,迅速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1871年“猎犬号”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探险,1872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探险,围绕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个方面对三大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写了50卷调查报告。这是海洋地质学长足的进步。二次大战以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迅速发展。海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专业英语知识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专业英语知识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专业英语包括以下知识点: 1. 海洋学基础词汇:海洋生物(marine biology)、海洋地质(marine geology)、海洋地理(marine geography)等。 2. 海洋学科专业名称: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海洋化学(marine chemistry)、海洋工程(marine engineering)等。 3. 常见海洋生物及其特征:鲸鱼(whale)、海豚(dolphin)、海藻(seaweed)等。 4. 海洋地理特征:大洋(ocean)、海峡(strait)、港口(harbor)等。 5. 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词汇: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海洋生态系统(marine ecosystem)等。 6. 海洋资源开发相关词汇:海洋能源(marine energy)、海底矿产资源(seabed mineral resources)、海洋渔业(marine fisheries)等。 7. 相关专业技能:海洋观测与调查技术(marine observation and survey techniques)、海洋模拟与预测(marine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海洋数据处理与分析(marine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等。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具体的学习内容还需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进行学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1)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

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 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地质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19世纪有名的几次海洋综合探险调查,迅速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1871年“猎犬号”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探险,1872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探险,围绕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个方面对三大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写了50卷调查报告。这是海洋地质学长足的进步。二次大战以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迅速

2019-2020年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 变化的地形知识点练习第五十九篇

2019-2020年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知识点练习第五十九 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逃生和急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现有人触电,应立即用手将他拉离 B、逃离浓烟密布的火灾现场时,应俯身并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C、被毒蛇咬伤后,在伤口的近心端5—10厘米处,用绳子或止血带结扎 D、地震发生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日本群岛火山地震频繁,是因为地处哪两大板块交界处(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的颜色是( ) A、黄色 B、绿色 C、褐色 D、蓝色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表示平原的颜色一般用( ) A、褐色 B、蓝色 C、黄色 D、绿色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以下不是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是( ) A、东非裂谷的扩张 B、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 C、台湾海峡的陷落 D、五带的形成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 A、板块内部 B、大陆内部 C、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 D、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 B、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280米 D、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在分层设色地图上,绿色表示的地形是( ) A、丘陵 B、山地 C、平原 D、高原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