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记]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笔记]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笔记]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笔记]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笔记]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张幼仪 & 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 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 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 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 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 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 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 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 婚

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 两人联系甚少.

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 当时志摩

一心爱着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 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

于是答应了. 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幼仪随受这种若即若离的

夫妇生活,

后前往柏林留学. 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

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 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

的现代女性. 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 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 幼仪于1988年逝世.

林徽音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 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

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 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 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陆小曼 & 徐志摩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

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出名多少是源于他跟3个奇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当然我并不是否认他诗歌创作的才华。但似乎长久以来,他的感情更让人津津乐道。女人是他一生诗词成就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当然反过来说,也是他成全了这

三个女人,因为如果没有他,张幼仪只不过是个小有成就的女强人,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名媛太太,而林徽因至多也只是一个漂亮的女建筑家。

张幼仪比志摩小四岁,是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的妹妹,出身显贵,也上过女子师范学堂读书。只是其母亲思想较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想嫁户好人家就不能读书”,因此半途而废了。幼仪在晚年曾经这样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而志摩却辜负了这个女人,因为他看不起这个女人,始终认为这段婚姻,是小脚与西服般的不配,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无法相处而破裂的。事实上,幼仪是天足,根本没有裹过脚,在当时也算先进。

他们是1915年结的婚,当时才16岁。刚结婚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1922年在柏林离了婚,金岳霖与吴经熊就是他们离婚的见证人。

1921年幼仪到英国陪读时,志摩对她极为冷淡,但还是有了第二个孩子。当时徐志摩正在热烈地追求林徽因,因此要她打掉,幼仪不肯,独自去了柏林生下了孩子。还没有坐完月子,志摩追到柏林,几乎是逼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书,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竟然也毫无半点留恋,当时做的的确是太过绝决了一点。

3年后孩子夭折了,对幼仪又是一个致命大打击,我认为她是个很坚强的女人。她爱的男人不爱她,但她没有理由连自己都不爱惜自己吧。从出国到柏林那几年,幼仪一直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想缩小与徐志摩之间的距离。希望可以挽回这个家,是徐志摩不肯给她机会。

她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女子银行,还经营服装公司,也是办得有声有色。当时是徐志摩的父母深知儿子对不起她,所以认她作干女儿算是补偿。以后,幼仪不但照顾他父母,还经常接济志摩跟小曼尴尬的生活困境。这对一个女人来说,真的是非常伟大,是另外两个女人怎么都比不上的。

再说林徽因,比徐志摩小七、八岁,海宁人把她从志摩的生命里抹去的,但事实上她在徐志摩的生命里的确存在。其实他们很早就认识了,但却相恋在志摩去伦

敦留学后。可能是因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总有孤单无助的时候,才使这个小女人闯进了他的生活。跟幼仪相比,她的确是要聪慧、漂亮得多。不可否认,我估计她的确喜欢徐志摩,不过那时也不过是少女朦朦胧胧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她的理智完全战胜了感情。她不愿做志摩的情妇,要他离婚。离了婚后她还是顶不住第三者的压力,抛下志摩回了国。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猜测,至于林徽因为什么在徐志摩离婚后还要离开他,也没有人知道,至今可算是个未解之迷。

林徽因回国后又很快跟梁思成相恋,我想这大概是林徽因想借梁思成来忘记徐志摩吧。在林与梁的感情上,梁思成之父、徐志摩之师,梁启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知道徐志摩还热恋着林徽因,从柏林办完离婚手续回到英国,不见了林徽因,一定会找到国内。也是怕两人旧情复炽,使梁家下不了台,于是送梁、林二人去美国留学,避开徐志摩,想等他们把事情淡忘后再举办婚礼,其实这也是明智之举。其间,志摩还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林徽因跟梁思成于1928年在加拿大结的婚,婚后徐志摩与林徽因其实一直有书信往来,但两人的关系似乎是由恋人变成了知己。

和陆小曼相识在林徽因新婚后,徐志摩极度空虚痛苦的时候。陆小曼也是大家闺秀,才华横溢,其父师承日本名相伊藤博文。她本人也精通音乐,绘画,通晓多国语言,还擅长唱戏,小说和剧本也写得很好。只不过当时她也是别人的妻子,她的丈夫是北平驻哈尔滨的警察局长王赓,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夫妻俩,一个生性活泼,一个不苟言笑,再加上一个在哈尔滨,小曼则在北平,两地分居,才导致婚姻的破裂。

后来小曼离了婚,几经波折,才和志摩终成眷属。两人还请了梁启超做证婚人,梁老更是在婚礼上破口大骂,希望他们两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当时金岳霖也在场,用时髦的话说还是志摩的伴郎。

新婚燕尔,夫妻当然是分外恩爱。志摩带小曼回海宁见他父母时,就住在海宁硖石干河街的新居里。原来的旧居在硖石镇西河街17号,不过因为实在是太陈旧,整顿市容的时候被拆除了。我没有去过。新居我是去过好多次,那是一幢很西式的两层别墅洋房,前面是很宽的草坪,西面有一口石井。北面是个小花园,有几张石桌、石凳,供休闲用。大门则出在东面,门口是徐志摩的表弟,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题的字“诗人徐志摩故居”。底层是志摩身平的陈列室,前前后前有好几个厅。二楼也有个大厅,一边是徐父母和幼仪及孩子的房间。另一边是志摩和小曼的新房,里面的陈设都用了浪漫的粉红色。新房外面是一个接待厅,也用作书房,这个就是很多人都提到过的“眉轩”了,是根据小曼的字取的。

在这段时间里,志摩几乎思如泉涌,后来很多传世之作都出自这个小书房里。里面的茶几、椅子都是崭新的,我起初还以为是整修的时候添置的。管理员说那些都是原来的旧物,那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只在蜜月时住了几个月的缘故,后来也是来看他父母时候小住几天,而且来得次数也不是很多,因为徐父母一直不肯原谅志摩,据说也不肯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妇。但事实上,从志摩和小曼的新房来看,我个人认为,志摩的父母虽然气愤但也算接受了她。要不然他们根本不会为他们装修新房。

再说当时,也是好景不长,从跟小曼结婚以后,志摩几乎又跌进了另一个地狱。一来徐志摩跟张幼仪离婚激怒了其父母,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而小曼也是本性难改,婚后仍沉迷在娱乐场所。加上她挥金如土的个性,两人的生活非常窘迫,徐志摩也只有在北大作兼职教书来补贴家用,但还是入不敷出。

在以后的困难生活中,又是幼仪时不时地来接济他们,才能勉强度日。再后来,小曼因为喜欢唱戏而结识了越剧小生翁瑞午。还一起抽鸦片,一开始是因为她一直有胃疼和头痛病而借鸦片来镇痛。直到后来,缠绵烟榻,染上了烟瘾,一发不可收拾。志摩无数次劝说小曼,也是于事无补。也有人说翁瑞午跟陆小曼是有感情

的,甚至在志摩过世以后还同居过。这一点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宁愿相信没有。

志摩是怎么死的~相信大家都知道~1931年11月份~他从上海飞往北京协和礼堂参加林徽因的建筑艺术讲座。我猜想当时可能也是因为生活过于窘迫~想省钱才去坐友人的免费邮机。半路上~在济南附近撞上山头坠毁。我想他去世也算是一种解脱吧~因为那时候~他跟小曼的婚姻也已经快走不下去了。如果没有这样的结局~我看他还是要离婚~回到追求徽因的起点~到时就不知道要伤害多少人了。他之所以会如此执着于对徽因的感情~我看大概就应证了那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珍贵的”~不是么,

总之~我仍觉得志摩是幸运的~在过世以后~这三个女人都这么有情有义地为他~也该感到欣慰了。幼仪事业有成~还无怨无悔地照顾志摩的父母~抚养他的儿子。不过她一直恨的都是林徽因~而不是陆小曼~这也是人之常情。因为毕竟自己的丈夫的心里装了这个女人一辈子~而小曼在志摩的生命里不过是个后来者。

幼仪直到50多岁才嫁给了一个姓苏的医生~晚年过得很安乐。其实客观上讲~志摩真的不是什么好男人~他很自私~可能当时真的有很

多不为人知的原因和理由。我时常想~如果他一生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他所谓的真爱。而从始至终都没有爱过幼仪~哪怕是一刹那都好~那么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还会跟幼仪生下两个孩子呢,现在有很多男人可能都会~因为他们都是把爱与性~灵与肉分离的。而我一直觉得志摩应该是一个追求这两个方面完美统一的人。他能允许把自己分成灵与肉的两个部分吗,

至于陆小曼~也是悔恨不已~戒了鸦片~深居简出~终生素衣素服~清灯守节~闭门思过。不再踏足社交场所~还为志摩整理一些遗作~出版了几本诗集。

而徽因则为他成立了一个志摩基金~奖励文学青年。另外当时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帮忙处理丧事,当时同去的还有金岳霖、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时~从现

场捡了一块飞机的残骸~给林徽因作纪念。以后~这块残骸一直挂在林徽因的床头~直到她去世。这是不是代表她一直深爱着志摩,还是内疚,因为他是为了赶来参加自己的讲座而遇难的~这一点我也不得而知了。

不过在林徽因婚后~又传出与金岳霖的三角恋。据说金岳霖也是为了她才终生未娶~八十多岁去世时~是梁、林的孩子们给他送的终。而林徽因到晚年时~也是病魔缠身~1955年病逝在北京~好象也只有五十多岁吧。讽刺的是~林徽因病故未到一年~梁思成就娶了第二任太太林洙。致使林徽因作为中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纵然是风华绝代~也难免有一丝凄怅。我忽然发现~志摩跟金岳霖之间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

的瓜葛~志摩每个重要的场合他都会在场~跟他的三个女人都会不大不小地扯上点关系。而又是因为流派、学术、观念等方面的分歧~使得这两个人形同陌路。至于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之间复杂的感情横竖就是一个千古之迷了~当然这些都已是后话。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整理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_以记忆之名镜头敲开记忆之窗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以记忆之名:镜头敲开记忆之窗 2010年,一个“民间记忆计划”在草场地工作站展开,20多人卷入到这个计划中。他们手持DV,分头返回到自己的村子,探访深居于简陋昏暗农舍里的老人,试图记录下1959年至1961年“三年饥饿时期”深藏于老人内心的记忆。 “民间记忆计划”是草场地工作站一个长远持续的计划,是一种影像与乡村实践、艺术对社会现实介入的尝试,是一种无数个人聚合成民间力量、以民间方式建立“民间记忆档案”的尝试。 草场地工作站,一个自然聚合独立影像作者与剧场作者的创作工作室,2005年策划组织“村民影像计划”,有“草根背景”的村民参与其中,在自己村子拍摄纪录片,“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展映影片简介: 片名:《孩子的村子》(待定) 作者:邹雪平 时间:85分钟 / 2012 作者的话: 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第三部片子。2012年年初和冬天,我继续返回村子采访,同时开始调查统计“三年饥饿”逝者信息,并在村中募捐,为村里那些“三年饥饿逝者”建立纪念碑。村子里一群10岁到15岁的孩子自愿加入到这一行动中,她们端着我给她们的摄像机,走近老人,询问,统计,募捐……第一次在行动中学习和了解自己村子的历史。有她们这些“小天使”的伴随,我在村子里不再感觉孤单,也看到未来和希望。这部片子和我之前的两部片子构成我的“邹家村系列”。 片名:《自画像和三个女人》(待定) 作者:章梦奇 时间:70分钟/2010 作者的话: 创作时我23岁,是每个女人怀梦的年龄。女孩在孕育自己梦想的同时又要背负着另外两个女人的愿望。这个片子从自我寻找开始,涉及母亲、外婆三个血液相传、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女人。作为婚姻牺牲品的外婆把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传递给了母亲,而母亲再次牺牲后又把同样的愿望传递给我。婚姻成为女人的梦想,也是梦想的杀手。

读书笔记书目

本科生“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一、“读书”与人文情怀 读书的关键是“质”而不是“量”。读书的真正难处是选书。在浩翰的书海中,应为学生推荐一种正确的读书办法——即阅读经典。 经典就是经典。经典有其本身的、本体的意义。这就是文化。只有其本身有意义的、非功利的东西,才是不会使你失望的东西。牛津大学对经典的强调就更加突出了:经典的意义在根本上就在于,在外在的价值的诱惑和骚扰下,始终不要忘记人作为人的内在的尺度。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的力量”。她使你在获得了物质的温饱后,始终有一种精神的充实。经典之所以叫经典,也正说明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书不一样。每一部真正能够称之为经典的东西,都可以说是蕴涵着某种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体系的更新,都是对传统阅读和理解习惯的一种挑战。经典于是就需人去解读,需要人去导读。经精选、推荐100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典著作,供其选读,但愿能起到“引路”的作用。 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并穿越欲望主体,向自由的精神境域迈进?又如何承担和消化外在的精神的风暴,锤炼自己的心志,向自我筹划,为自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更需要人们尤其青年学生有一种“静气”,“多”读书,读好书,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二、关于“读书活动”的要求 1、根据南京财经大学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本科生在大一至大三的三个学年中,须完成教学实践环节的“读书活动”,并各取得0.25学分,共1.5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可在100部经典著作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著作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 3、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将该学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以班级为单位,交给班主任(或辅导员),并由所在院(系)组织教师评阅,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计分。其中,优秀读书心得由院(系)选送到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校级“优秀读书心得”的评选。 4、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概括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能力等。 5、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选读,为学生作一些“启蒙”的工作。 三、推荐书目目录 1、《周易》(商朝) 2、孙武《孙子兵法》(春秋) 3、老聃《老子》(春秋) 4、孔丘《论语》(春秋) 5、墨翟《墨子》(战国) 6、孟轲《孟子》(战国) 7、荀况《荀子》(战国) 8、柏拉图《理想国》(前386年)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前326年) 10、《圣经》(前2世纪) 11、韩非《韩非子》(战国)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民国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总是让世人津津乐道,徐志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出现的三位女人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很大影响,直到今天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真是自古才子佳人们的话题永远说不清,道不尽,以致让人们纷纷感叹,真羡慕那时候的爱情啊!为什么现在社会就没有那么美好、真正、纯粹的爱情呢?说到底,还是与那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历史年代有关,文化兴盛,诗歌文章时代,才子佳人大师辈出,我们只能兴叹,那真是一个回不去的时代,无法重来,还好,我们 可以追忆那个时代,追寻、回味那个时代的美好爱情。 都说自古文人多情,徐志摩作为民国大才子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丰富情史如同他的浪漫诗歌一样精彩。 对待爱情,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爱情是我甘愿为之献身的宗教”。

“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哪里寻找诗、寻找美?我生来就爱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最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 情史上,徐志摩一生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纠葛不清,在对待张幼仪的感情上,尤其为人所诟病,许多人看不起徐志摩的原因,大概在他抛弃发妻、不顾亲子以及横刀夺爱的行为上。 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文人的感情生活是很复杂的,徐志摩爱林徽因,也爱陆小曼。她们两个人,没有更爱哪一个之说。 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三段情感,情史丰富 一、徐志摩与张幼仪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1915年,政治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张君劢的妹妹张幼仪和江南富商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成婚。 这段门当户对的婚姻在徐家大公子徐志摩的眼里却并不满意,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家庭包办婚姻。1918年,18岁的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徐志摩 (1897 年 1 月 15 日—1931 年 11 月 19 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现代 诗人、散文 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 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 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 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 大学。 1918 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 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 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 年成立新月社。1924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 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 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 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 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 年 11 月 19 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 》《翡冷翠的一夜》。 求学历程 1908 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 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 徐志摩满十四岁时, 离开了家乡, 来到杭州, 经表叔沈钧儒介绍, 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 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 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 ,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 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 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 年夏, 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 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 (沪 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
1/7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李兴濂 徐志摩这个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在他35年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不同风格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宿命的把彼此纠缠在一起。围绕着徐志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感动过无数的人。对于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他的好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正是这三个字演绎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 徐志摩与张幼仪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 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徐志摩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就在这时,徐志摩接到父亲来信,要求他立刻回家成亲。这年十月,徐志摩十分不情愿地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孩成亲。其妻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1915年10月,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可是,这场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年仅16岁的张幼仪,在对爱情懵懂不明之时,就被嫁到徐家。而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却被逼迎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他们之间没有恋爱、没有沟通、没有感觉。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几乎无情甚至残酷。从婚前到婚后,他对张幼仪都是那样鄙弃。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这场被包办的婚姻让徐志摩备受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0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故事徐志摩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民国的四大才子之一,那 么关于徐志摩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希望对你有 帮助!徐志摩云游的故事徐志摩生于1987年1月19日,原名章垿,他现在的名字是在去 英国留学的时候改的。徐志摩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同时还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 月诗社的成员之一。他留下了很多的新体诗,比较著名的就是《再别康桥》,还有就是徐 志摩的《云游》。徐志摩《云游》这首新体诗中描写的自由、轻盈。他的这首诗体现出了 他婉转的写作风格,给人一种寂寥但是又向往的感觉。大概这个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系。 徐志摩在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在英国留学,在那里他见到了林徽因,他欣赏她,想要和她永 远在一起,但是他自己却有妻子,这时的他很悲伤,因为现在的妻子是父母安排的,让他 感觉自己没有自由。终于他和张幼仪离婚了,却没想到林徽因受不了道德的谴责没有嫁给他,于是他和自己爱的女人陆小曼结婚了。婚后有一段时间他们过得确实很好,但是不久 陆小曼就染上了毒瘾,陆小曼对钱财的挥霍使得徐志摩生活拮据,不得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生活的压迫让她越来越希望得到释放,于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放在了他的诗歌中,《云游》就是他描述的最美好的国度,那是他生活的理想环境,那是他想要的生活,但是他得 不到,所以只能想象。徐志摩《云游》是他一生的渴望,是他对追求想象中世界的描述, 虽然美好,但是那只是一个梦,一个非常美好但 上一页下一页是却永远实现不了的梦。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要说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最 先提到的就是张幼仪了,虽说他们在徐志摩中学毕业之后就结婚了,那时的张幼仪才15岁,他们在结婚之前素未谋面,可以说得上是靠人介绍而结婚的,当时大多都是听命于父母,而他们的结婚时两家人都是十分满意的,因为两个人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也可谓是 门当户对。张幼仪18岁时给徐志摩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没过多久徐志摩就留学在外,张 幼仪也就随着爱人到了英国,去那边陪伴着他。但是好景不长,徐志摩遇见了他的第二段 爱情,也就是林徽因,他们一见倾心,想要尽快的结婚,组成一个家庭,于是徐志摩向怀 孕两个月的张幼仪提出了离婚,于是,他们的婚姻也因此走到了尽头。当徐志摩转身回来 找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也回了中国,也就不了了之了。就在他心灰意冷感到孤寂的时候,他遇到了他的最后一段爱情。他最后遇到了陆小曼,没有过多久他们便结婚了,可谓好景 不长,陆小曼用钱十分的阔绰,挥霍无度,不仅在家里面与徐志摩大吵大闹不知悔改,还 在外面与别人整天厮混在一起不务正业,徐志摩只好在外努力工作补贴家里的用钱,直到 徐志摩因一场意外逝世,陆小曼才顿然醒悟,改过自新,这便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赛珍 珠和徐志摩的故事坊间传闻赛珍珠徐志摩曾经有一段暧昧关系。两人的相识还跟泰戈尔有 关系。1924年,泰戈尔接受孙中山的邀请来到中国。徐志摩不仅精通英文法文,也非常尊敬泰戈尔。因此,徐志摩充当泰戈尔中国之旅的翻译,同时照顾他的起居。泰戈尔到达南 京后前往东南大学演讲。徐志摩的翻译 上一页下一页让大家赞叹不已。而赛珍珠也早就来到了现场,此次她是专门为徐志摩 而来。赛珍珠早就通过徐志摩的诗集了解他。在晚上的欢迎宴会上,赛珍珠主动到徐志摩

读书笔记

关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人文社科书目课外读书活动 读书笔记收交的通知 各学院: 根据我校本科培养计划课外学分有关规定:我校本科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参照《应读书目》和个人志趣,认真选读若干种人文社科文化名著。最低阅读量不得少于8种(文学名著2种,其它文化名著6种),所阅读的书籍应有读书笔记备查,按要求完成后得2学分(从2010级开始调整为课外选修学分,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本学期读书笔记收交工作已经开始,现通知如下:1.收交时间为2013年4月27日(周六)(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交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科办(第九教学科研楼117),由专人负责核对、签收,过期一律不再接收。 2.各学院按自然班级收交,按学号顺序排列,并认真填写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一式两份(见附件),以班级为单位上交,不接受个别学生单独递交。 3.根据文件规定最低阅读量为文2其6,文学类超过2篇,按2篇计,其它6篇,超过6篇,按6篇计,不能相互抵补。每一篇读书笔记要求注明所读书目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各年级同学的历史记录请到各自所在学院查阅。 4.读书笔记不接收打印稿,否则以不合格处理。 5.请各学院把本通知复印发至各班级,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2013届毕业生。 6.本通知电子版、参考书目和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可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课程建设/读书笔记栏目下载。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年4月12日附件1: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 附件2:参考书目

附件1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 学院: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学号文学类其他类合计篇数成绩(阅卷教师填写) 本次共有____个同学上交读书笔记,合计_____篇。 上交人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注:本表可复印,电子版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课程建设/读书笔记栏目下载。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 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 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 徐志摩是幸福的。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 这三个女人中, 不管是张幼仪, 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 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 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 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用说驰名中外, 流芳百世. 志摩曾说过,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诗歌与他无缘。他之所以提笔写诗, 是因为林徽音。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 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 并迅速坠入爱河。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 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 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 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 在热恋中, 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失恋时, 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如果没有爱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 张幼仪 & 徐志摩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

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张幼仪 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他们的婚姻是双方父母定的,15岁时张幼仪就嫁到浙江硖石做了徐家少奶奶。 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都甚为得力,她默默地为徐志摩支起一方天空,尽管在这一方天空中连一丝叹息都不曾划过。 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小脚与西服的冲突也是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这桩秉奉媒妁之言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着必然的矛盾,注定着失败。 林徽音 & 徐志摩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政治学原理教案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政治学概论授课教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内容】(*重点掌握): *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⑴中国传统政治观;⑵西方诸种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政治的含义。 4.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 (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在《论语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读书笔记书名

文学类两篇,其他类六篇 文学类: 古文观止 三国演义 红楼梦 鲁迅选集 四世同堂 围城 笑傲江湖 巴黎圣母院 平凡的世界路遥著1998年版 浮士德 战争与和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百年孤独 红与黑 泰戈尔诗选 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 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历史类: 史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 剑桥中国史英国费正清主编 历史研究英国汤因比著 中国现代化美国吉尔伯特·罗兹曼编 哲学类: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周易外传王夫之著 老子新译任继愈著 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 坛经校译慧能 传习录吴光,钱明 大同书康有为 胡适文存胡适 孙文学说孙中山著

理想国柏拉图著 忏悔录 新工具培根 悲剧的诞生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国库恩 单向度的人美国马尔库塞著 西方哲学史英国罗素著 思想录法国帕斯卡尔著 文化教育类: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 傅雷家书 资本论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论精神马克斯·韦伯著 爱弥儿 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 艺术美学类: 美学散步总白华著 谈艺录钱钟书著 艺术录法国丹纳著 艺术问题美国苏珊·朗格著 美学的历史意大利贝尼季托·克罗齐著 经济类: 资本论 国名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国亚当·斯密著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美国曼尼著 通向奴役之路英国哈耶克著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美国贝克尔著 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厉以宁著 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汪丁丁著 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著 社会学: 江村经济费孝通著 社会学美国波普诺著 社会学理论美国D·P约翰逊著 社会心理学美国巴克著

徐志摩简介及作品

徐志摩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 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但徐张于1922年3月协议离婚后,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父回国去了,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秉承梁启超之意,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结婚。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至于林徽音为何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后为何又频频书信往返?林徽音至死仍三缄其口,这便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林徽音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城墙等)做出了很大贡献。林徽音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逝世,享年五十一岁。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小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将军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后成为美国总统)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王赓办事认真负责。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陆小曼确实有一些文化素养和灵性,但谈不上造诣,比起同时的女才子差得甚远。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才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也由此认识了徐志摩、刘海粟等社会名流,拜师学画等。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喜欢张幼仪身体

徐志摩简介徐志摩喜欢张幼仪身体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感谢您的阅读!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常常会想起徐志摩,不仅因为他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徐志摩不仅是一名散文家,更是一名爱国诗人,你知道徐志摩这个人物吗?他有怎样的经历?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爱国诗人徐志摩是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mdash;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爱国诗人徐志摩求学经历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一生有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分别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他在留学期间追求过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以及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 对于第一个女人,我想,徐志摩是万般不情愿的,也许是出于对父母命令的屈从,也许是为了家族利益,但绝对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爱她,这样的证据太多了。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用极度鄙夷的口气吐出一句“乡下土包子。”婚后两人的感情也是平平淡淡,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生气,徐志摩从来不肯正眼瞧过张幼仪一眼,就连传宗接代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奉父母之命而不得不为之。当徐志摩在伦敦求学时,她前往与他团聚,而当时徐志摩已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也正是在这多事之秋,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已经身怀六甲时,他竟冷冷对她说:“把孩子打掉。”张说:“现在打孩子很危险的,我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死了呢!”徐说:“还有人坐火车死了呢,难道因为坐火车会死人就不去坐火车了吗?”这就是徐志摩的正牌妻子所钟爱的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刻薄残酷”来形容。我同情张幼仪,同时也怪她不争气。她跟了徐志摩那么多年,怎么就没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徐志摩可以用情不专,可以一生只为了“爱、美、自由”而抛弃道德舆论,抛弃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抛弃一个全心全意忠于他的妻子,那么张幼仪为什么就不能结束这种婚姻的折磨和羁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呢?以她的家庭背景,就算找不到一个高富帅,找一个爱她宠她的忠厚之辈也完全没有虞虑。可她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我觉得,

原因有三:一、张幼仪是个温婉贤淑派,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可我负天下人。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这一场没有爱情根基的婚姻里一直充当着弱势的角色,对周遭的一切逆来顺受。懦弱的她不会选择背叛婚姻,背叛丈夫,除非徐志摩一纸休书先抛弃了她,事实证明,结局的确如此。 二、张幼仪是个受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的旧社会女子,思想还是尚未开化到背夫弃子另寻他爱的境界。徐志摩过于自由,而她过于保守,他们的结合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显然是悲哀的,所以造成了悲剧。三、张幼仪家世显赫,其本人也算是端庄得体的名门望族之女,无论是为了家族利益和面子,还是为了她自己,她都不会鲁莽到将自己的形象毁到妒妇加怨妇的地步。如果我是张幼仪,我会问一句:“徐志摩,你既然不爱我,你既然负不起一个丈夫应有的责任,你当初为什么还要娶我?” 难道这就是浪漫,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徐志摩的第二个女人便是他在剑桥结识并爱上的林徽因。对于张徐二人的离异,我觉得不能把所有的不是都堆到她身上。她只是一根导火线,而不是他们婚姻破碎的真正元凶。毕竟,没有林,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也会爱上张徽因、李徽因、沈徽因……而林徽因本身,也只是徐生命中众多过客中的一个而已,林和徐最终并没有走在一起,反而嫁给了徐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至于林徽因是否爱徐志摩,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若说她爱他吧,当初徐志摩不顾一切为她离了婚去英国找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