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等四位民国名媛的感情纠葛当年曾轰动一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感情更是复杂的。

徐志摩民国时期的一位浪漫诗人,徐志摩感情方面不如意。

徐志摩听从父命娶了张幼仪。徐志摩张幼仪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夫妻,他们的婚姻源于张幼仪的四哥张公权对于徐志摩的欣赏和看重,两个年轻男女在没有渊源和情感的情况下,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张幼仪长相平庸,徐志摩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怎敢如此接受命运安排呢?

当他遇到了建筑学者林徽因,他疯狂的爱上了她,他不顾妻子苦苦挽留,纵身离去。可是林徽因在他离婚后选择弃他而去。结束了两段爱情后,徐志摩心灰意冷,陆小曼的出现让他重新活了起来,陆小曼活泼可爱,落落大方,让徐志摩爱慕不已,两人结识后慢慢的相爱。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受到家人的反对,周围人的白眼,徐志摩的父亲更是看不惯陆小曼,他说如果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徐志摩的所有开支就会断掉。

徐志摩和陆小曼他们不顾一切,最终结为夫妇。婚后陆小曼没多久就变得天天醉酒于社交,变得奢华无度,甚至堕落到吸大烟。徐志摩努力写稿所赚的钱都被他花光,徐志摩最终无力承担,他失望的离开了陆小曼,他放弃了,选择离开,就在他离开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问他:你放得下小曼,她没有留你吗?

徐志摩笑道:假如我坐飞机死了,她岂不自在。结果徐志摩就死在了他所坐的飞机上,飞机失事。陆小曼知道后后悔莫及,可时间怎会倒流。

整理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_以记忆之名镜头敲开记忆之窗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以记忆之名:镜头敲开记忆之窗 2010年,一个“民间记忆计划”在草场地工作站展开,20多人卷入到这个计划中。他们手持DV,分头返回到自己的村子,探访深居于简陋昏暗农舍里的老人,试图记录下1959年至1961年“三年饥饿时期”深藏于老人内心的记忆。 “民间记忆计划”是草场地工作站一个长远持续的计划,是一种影像与乡村实践、艺术对社会现实介入的尝试,是一种无数个人聚合成民间力量、以民间方式建立“民间记忆档案”的尝试。 草场地工作站,一个自然聚合独立影像作者与剧场作者的创作工作室,2005年策划组织“村民影像计划”,有“草根背景”的村民参与其中,在自己村子拍摄纪录片,“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展映影片简介: 片名:《孩子的村子》(待定) 作者:邹雪平 时间:85分钟 / 2012 作者的话: 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第三部片子。2012年年初和冬天,我继续返回村子采访,同时开始调查统计“三年饥饿”逝者信息,并在村中募捐,为村里那些“三年饥饿逝者”建立纪念碑。村子里一群10岁到15岁的孩子自愿加入到这一行动中,她们端着我给她们的摄像机,走近老人,询问,统计,募捐……第一次在行动中学习和了解自己村子的历史。有她们这些“小天使”的伴随,我在村子里不再感觉孤单,也看到未来和希望。这部片子和我之前的两部片子构成我的“邹家村系列”。 片名:《自画像和三个女人》(待定) 作者:章梦奇 时间:70分钟/2010 作者的话: 创作时我23岁,是每个女人怀梦的年龄。女孩在孕育自己梦想的同时又要背负着另外两个女人的愿望。这个片子从自我寻找开始,涉及母亲、外婆三个血液相传、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女人。作为婚姻牺牲品的外婆把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传递给了母亲,而母亲再次牺牲后又把同样的愿望传递给我。婚姻成为女人的梦想,也是梦想的杀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民国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总是让世人津津乐道,徐志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出现的三位女人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很大影响,直到今天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真是自古才子佳人们的话题永远说不清,道不尽,以致让人们纷纷感叹,真羡慕那时候的爱情啊!为什么现在社会就没有那么美好、真正、纯粹的爱情呢?说到底,还是与那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历史年代有关,文化兴盛,诗歌文章时代,才子佳人大师辈出,我们只能兴叹,那真是一个回不去的时代,无法重来,还好,我们 可以追忆那个时代,追寻、回味那个时代的美好爱情。 都说自古文人多情,徐志摩作为民国大才子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丰富情史如同他的浪漫诗歌一样精彩。 对待爱情,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爱情是我甘愿为之献身的宗教”。

“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哪里寻找诗、寻找美?我生来就爱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最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 情史上,徐志摩一生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纠葛不清,在对待张幼仪的感情上,尤其为人所诟病,许多人看不起徐志摩的原因,大概在他抛弃发妻、不顾亲子以及横刀夺爱的行为上。 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文人的感情生活是很复杂的,徐志摩爱林徽因,也爱陆小曼。她们两个人,没有更爱哪一个之说。 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三段情感,情史丰富 一、徐志摩与张幼仪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1915年,政治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张君劢的妹妹张幼仪和江南富商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成婚。 这段门当户对的婚姻在徐家大公子徐志摩的眼里却并不满意,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家庭包办婚姻。1918年,18岁的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

偶然 徐志摩 徐志摩的《偶然》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偶然徐志摩徐志摩的《偶然》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不能说全错,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还是纯真的童心,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这样的结论。偶然徐志摩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 你有你的。”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我们偶然地相遇,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也无法到达彼岸,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方向,驻留在夜的天空,都化作轻烟”,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不同侧面的观赏,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没有一点超脱,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执着的追求。一方面,在瞬间都无影无踪。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

人生的路途上,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无可无不可,又将匆匆地分别、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实在是“不必讶异,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把什么都看得很淡,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却并非如此。憧憬与绝望,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但也不能说全对,永不重复,不失飘逸,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模糊的审美体,《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执着于理想的人,了无踪影,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达到了和谐的美,永无再见的希望,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悲哀与潇洒,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 有的研究者认为,超脱,那些相遇

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虽然那么轻柔,我有我的,《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偶然徐志摩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但时代的苦难。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执着于生活的人,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 徐志摩这首《偶然》,那么谨严的格式,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黑夜海上的光亮。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而发生的失落感; 你记得也好,也是一样。这两方面,还是动人的友谊。但仍然漫步,最好你忘掉”,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写于1926年的《偶然》、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也无不让人感伤, 最好你忘掉。诗人对于美。有的是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李兴濂 徐志摩这个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在他35年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不同风格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宿命的把彼此纠缠在一起。围绕着徐志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感动过无数的人。对于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他的好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正是这三个字演绎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 徐志摩与张幼仪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 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徐志摩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就在这时,徐志摩接到父亲来信,要求他立刻回家成亲。这年十月,徐志摩十分不情愿地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孩成亲。其妻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1915年10月,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可是,这场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年仅16岁的张幼仪,在对爱情懵懂不明之时,就被嫁到徐家。而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却被逼迎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他们之间没有恋爱、没有沟通、没有感觉。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几乎无情甚至残酷。从婚前到婚后,他对张幼仪都是那样鄙弃。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这场被包办的婚姻让徐志摩备受

徐志摩在康桥的经历

关于个人理想 1917年,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到美国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0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故事徐志摩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民国的四大才子之一,那 么关于徐志摩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希望对你有 帮助!徐志摩云游的故事徐志摩生于1987年1月19日,原名章垿,他现在的名字是在去 英国留学的时候改的。徐志摩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同时还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 月诗社的成员之一。他留下了很多的新体诗,比较著名的就是《再别康桥》,还有就是徐 志摩的《云游》。徐志摩《云游》这首新体诗中描写的自由、轻盈。他的这首诗体现出了 他婉转的写作风格,给人一种寂寥但是又向往的感觉。大概这个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系。 徐志摩在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在英国留学,在那里他见到了林徽因,他欣赏她,想要和她永 远在一起,但是他自己却有妻子,这时的他很悲伤,因为现在的妻子是父母安排的,让他 感觉自己没有自由。终于他和张幼仪离婚了,却没想到林徽因受不了道德的谴责没有嫁给他,于是他和自己爱的女人陆小曼结婚了。婚后有一段时间他们过得确实很好,但是不久 陆小曼就染上了毒瘾,陆小曼对钱财的挥霍使得徐志摩生活拮据,不得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生活的压迫让她越来越希望得到释放,于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放在了他的诗歌中,《云游》就是他描述的最美好的国度,那是他生活的理想环境,那是他想要的生活,但是他得 不到,所以只能想象。徐志摩《云游》是他一生的渴望,是他对追求想象中世界的描述, 虽然美好,但是那只是一个梦,一个非常美好但 上一页下一页是却永远实现不了的梦。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要说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最 先提到的就是张幼仪了,虽说他们在徐志摩中学毕业之后就结婚了,那时的张幼仪才15岁,他们在结婚之前素未谋面,可以说得上是靠人介绍而结婚的,当时大多都是听命于父母,而他们的结婚时两家人都是十分满意的,因为两个人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也可谓是 门当户对。张幼仪18岁时给徐志摩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没过多久徐志摩就留学在外,张 幼仪也就随着爱人到了英国,去那边陪伴着他。但是好景不长,徐志摩遇见了他的第二段 爱情,也就是林徽因,他们一见倾心,想要尽快的结婚,组成一个家庭,于是徐志摩向怀 孕两个月的张幼仪提出了离婚,于是,他们的婚姻也因此走到了尽头。当徐志摩转身回来 找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也回了中国,也就不了了之了。就在他心灰意冷感到孤寂的时候,他遇到了他的最后一段爱情。他最后遇到了陆小曼,没有过多久他们便结婚了,可谓好景 不长,陆小曼用钱十分的阔绰,挥霍无度,不仅在家里面与徐志摩大吵大闹不知悔改,还 在外面与别人整天厮混在一起不务正业,徐志摩只好在外努力工作补贴家里的用钱,直到 徐志摩因一场意外逝世,陆小曼才顿然醒悟,改过自新,这便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赛珍 珠和徐志摩的故事坊间传闻赛珍珠徐志摩曾经有一段暧昧关系。两人的相识还跟泰戈尔有 关系。1924年,泰戈尔接受孙中山的邀请来到中国。徐志摩不仅精通英文法文,也非常尊敬泰戈尔。因此,徐志摩充当泰戈尔中国之旅的翻译,同时照顾他的起居。泰戈尔到达南 京后前往东南大学演讲。徐志摩的翻译 上一页下一页让大家赞叹不已。而赛珍珠也早就来到了现场,此次她是专门为徐志摩 而来。赛珍珠早就通过徐志摩的诗集了解他。在晚上的欢迎宴会上,赛珍珠主动到徐志摩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 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 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 徐志摩是幸福的。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 这三个女人中, 不管是张幼仪, 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 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 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 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用说驰名中外, 流芳百世. 志摩曾说过,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诗歌与他无缘。他之所以提笔写诗, 是因为林徽音。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 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 并迅速坠入爱河。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 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 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 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 在热恋中, 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失恋时, 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如果没有爱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 张幼仪 & 徐志摩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

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张幼仪 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他们的婚姻是双方父母定的,15岁时张幼仪就嫁到浙江硖石做了徐家少奶奶。 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都甚为得力,她默默地为徐志摩支起一方天空,尽管在这一方天空中连一丝叹息都不曾划过。 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小脚与西服的冲突也是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这桩秉奉媒妁之言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着必然的矛盾,注定着失败。 林徽音 & 徐志摩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 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但徐张于1922年3月协议离婚后,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父回国去了,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秉承梁启超之意,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结婚。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至于林徽音为何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后为何又频频书信往返?林徽音至死仍三缄其口,这便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林徽音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城墙等)做出了很大贡献。林徽音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逝世,享年五十一岁。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小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将军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后成为美国总统)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王赓办事认真负责。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陆小曼确实有一些文化素养和灵性,但谈不上造诣,比起同时的女才子差得甚远。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才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也由此认识了徐志摩、刘海粟等社会名流,拜师学画等。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徐志摩不仅是一名散文家,更是一名爱国诗人,你知道徐志摩这个人物吗?他有怎样的经历?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爱国诗人徐志摩是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mdash;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爱国诗人徐志摩求学经历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常常会想起徐志摩,不仅因为他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从徐志摩作品探窥其情感世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谈《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 姓名:苗萍 学校:川汇电大 学号:0941001253485 指导教师:高飞 定稿日期:

从徐志摩作品探窥其情感世界 摘要:徐志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性格独特,情感丰富,其作品风格婉约妩媚、清新浪漫。笔者从他的作品入手,从爱情、变革、友情、怀旧四个方面,寻找其中的情感来源和支撑,以便从另一角度认知这位伟大作家的光辉成就。 关键词:徐志摩作品情感 徐志摩是一位情感丰富、至情至爱的诗人、散文家。在他的诗歌、散文、书信和日记等作品中,处处流露着作者婉约细腻而又热情奔放,率真坦城而又深沉厚重的情感,蕴藏着一个受中西文化交叉影响、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知识分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感情、真的感情,是难得的,是名贵的,是应当共有的;我们不应该拒绝感情,或是压迫感情,那是犯罪的行为。”①正是因为作者崇尚“真的感情”,用感情去写生活,才使他的作品具有经世不衰的鲜活生命力。“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②就这样一位为感情而生活,依附感情而生活的感性青年,摒弃世俗的纷扰,像一株孤傲的水莲,成了时代的先锋。探窥他的思想情感,对于研究现代文学起源的思想基础和演变历程,研究“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革命,都有一定意义。

一、波折、执着、单纯、炽热的婚恋之情。 爱情是他情感世界中最具特色的构成部分,也是最能表现他放浪形骸、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但这也正是他超乎常人之处。对徐志摩一生有较大影响的,有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他对陆小曼投入的情感最多,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有非常大的比重,并且艺术特色独特,无论日记、书信,还是诗歌,都表现出直抒肺腑、敢恨敢爱的情感特征。归结起来,他的爱情应该有四个特征:真挚、热烈、浪漫、脆弱。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③把与爱情有关的三个因素作为人生信仰,让人很难怀疑他的真实性。徐志摩对爱情应该说是执着的、真挚的。与张幼仪的婚变是有一定人为因素在内的,他二十岁即与张结婚,是封建社会造成的。为了追求林徽因,他毅然离婚,说明他对这份感情是投入的。“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④完全表现了他受到林徽音拒绝后的感伤。他对陆小曼的爱情更是到了刻骨铭心、难舍难离的程度,“我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却一切。”⑤“我不能没有你/你已经变成了我自身的血肉/比我的更重要/。”⑥在他所有给陆小曼的信札和日记中,全部是直抒胸臆,直表情谊,让人读来透进骨髓,荡气回肠。我想,这种真挚,缘于他受西方文化影响,在追求“自由”之爱思想趋动下产生的。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一生有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分别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他在留学期间追求过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以及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 对于第一个女人,我想,徐志摩是万般不情愿的,也许是出于对父母命令的屈从,也许是为了家族利益,但绝对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爱她,这样的证据太多了。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用极度鄙夷的口气吐出一句“乡下土包子。”婚后两人的感情也是平平淡淡,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生气,徐志摩从来不肯正眼瞧过张幼仪一眼,就连传宗接代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奉父母之命而不得不为之。当徐志摩在伦敦求学时,她前往与他团聚,而当时徐志摩已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也正是在这多事之秋,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已经身怀六甲时,他竟冷冷对她说:“把孩子打掉。”张说:“现在打孩子很危险的,我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死了呢!”徐说:“还有人坐火车死了呢,难道因为坐火车会死人就不去坐火车了吗?”这就是徐志摩的正牌妻子所钟爱的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刻薄残酷”来形容。我同情张幼仪,同时也怪她不争气。她跟了徐志摩那么多年,怎么就没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徐志摩可以用情不专,可以一生只为了“爱、美、自由”而抛弃道德舆论,抛弃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抛弃一个全心全意忠于他的妻子,那么张幼仪为什么就不能结束这种婚姻的折磨和羁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呢?以她的家庭背景,就算找不到一个高富帅,找一个爱她宠她的忠厚之辈也完全没有虞虑。可她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我觉得,

原因有三:一、张幼仪是个温婉贤淑派,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可我负天下人。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这一场没有爱情根基的婚姻里一直充当着弱势的角色,对周遭的一切逆来顺受。懦弱的她不会选择背叛婚姻,背叛丈夫,除非徐志摩一纸休书先抛弃了她,事实证明,结局的确如此。 二、张幼仪是个受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的旧社会女子,思想还是尚未开化到背夫弃子另寻他爱的境界。徐志摩过于自由,而她过于保守,他们的结合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显然是悲哀的,所以造成了悲剧。三、张幼仪家世显赫,其本人也算是端庄得体的名门望族之女,无论是为了家族利益和面子,还是为了她自己,她都不会鲁莽到将自己的形象毁到妒妇加怨妇的地步。如果我是张幼仪,我会问一句:“徐志摩,你既然不爱我,你既然负不起一个丈夫应有的责任,你当初为什么还要娶我?” 难道这就是浪漫,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徐志摩的第二个女人便是他在剑桥结识并爱上的林徽因。对于张徐二人的离异,我觉得不能把所有的不是都堆到她身上。她只是一根导火线,而不是他们婚姻破碎的真正元凶。毕竟,没有林,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也会爱上张徽因、李徽因、沈徽因……而林徽因本身,也只是徐生命中众多过客中的一个而已,林和徐最终并没有走在一起,反而嫁给了徐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至于林徽因是否爱徐志摩,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若说她爱他吧,当初徐志摩不顾一切为她离了婚去英国找她

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

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 读《徐志摩诗选》有感 徐志摩是一个从头到脚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家,虽其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但却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著作,为浪漫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且其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影响重大。 徐志摩的爱情诗是其诗歌中杰出的一部分,究其诗歌的语言美,音律美,画面美相当突出,他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浪漫,优美的情感表达,手法变化多样。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爱情诗,读他的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的兴趣,因为他的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的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于是有人说,“爱”是徐志摩写作源泉和基本主题,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其爱情诗歌尤为突出。 从徐志摩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情感经历是比较曲折的。1915年,20岁的徐志摩考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但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徐志摩最终辜负了张幼仪。在这段期间,徐志摩情诗创作相对于后期是比较平淡的。这桩婚姻是在其父徐申如的威逼和祖母的亲情攻势之下如期而成的。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由反抗到妥协,同时也正是这场婚姻使徐志摩深刻领教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腐朽和“吃人”的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反抗,使他更向往爱的自由,书写恋爱婚姻的自由。这也成了徐志摩爱情诗歌中的一大主题,如《笑解烦恼结》、《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作。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当中前两章: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剌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这首诗深刻批判了旧婚姻制度的残忍,作者深受其害,他厌恶这包办婚育使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和选择的权利。于是,这段期间,徐志摩所创作的诗歌是充满批判,攻击性,而不是柔情浪漫的。这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1920年3月,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和甜蜜,这段时期是人创作进入灵感喷发期,所创作的诗歌甜蜜浪漫,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音乐美,画面美。如《康桥再会吧》就是这一类作品。而1922年,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这次失恋给徐志摩一次重大打击。 徐志摩的名诗《偶然》的最后一章节: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不少人认为这是写给其爱慕的对象--才女林徽音的。诗歌表现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喜欢徐志摩,源自那首诗《再别康桥》。那时正青春年少,喜欢诗歌里那淡淡的哀愁,那唯美的情愫,那种对爱执着又勇于舍弃的情怀。该是怎样的爱才催生了如此优美的诗句。 那时我知道了一个名字:林徽因。我也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爱。 多年后,我看了《人间四月天》,知道了林的诗歌以及她的才情,更知道了诗人还有最终的追逐:陆小曼。 一度以为志摩该是一个为爱而生的多情种。有着诗人的浪漫和火热。 看了白落梅的书我才知道诗人也曾冷酷无情。为了追求林徽因狠心把正怀孕的结发妻子抛弃。只是很奇怪的是这个大度的女人离婚后却做了徐家的继女,侍奉徐家两老终身。并努力促成了徐志摩的诗歌集在台湾的出版。而她也在五十岁儿女成家后才再嫁。她说:或许我比其他两个女人更爱他的吧! 而林徽因呢,也曾感慨:那时青春年少,并不懂得感情。那换言之,如果懂了,便不会那么逃离并放弃了。志摩为听林的演讲而坐飞机失事身亡,梁思成辛苦找回了飞机上的一块木头。林一直把那木头悬挂在了床头做为念想。 而陆小曼呢在徐志摩出事后一改以往的奢侈之风,从一个热爱交际的交际花变为安宁的女子,为徐素服终身。并不断努力整理徐生前的著作,积极出版。我们看到了徐对小曼的鼓励,看到了那些男女私情,看到了那无畏无惧的最真诚最热烈的爱。 徐何德何能能赢得不同性格不同才情的女人的爱呢? 仅仅是因为他风流倜傥么?是因为他过人的才华么? 帅气潇洒的男人千千万,有才华有能力的男人也万万千。为何被那么多少女所痴迷被这三个优秀的女人深爱的男人却只有志摩一个? 或许无他,只因他爱某一个人时爱得深情执着而热烈。即使对结发之妻虽然冷酷也有过纵然不爱对她好的一段时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诗人留下太多的故事和感慨。那些诗歌让多少期待爱情的人百般体味伤怀。 这世间的爱有千百种,志摩却演绎了好几种供世人缅怀,敬仰。

性灵的黄鹂啼唱灰色的人生——从诗歌创作看徐志摩的人生惆怅(一)

性灵的黄鹂啼唱灰色的人生——从诗歌创作看徐志摩的人生惆怅(一) 论文关键词]灰色的人生徐志摩诗歌现实情感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徐志摩一生都把爱、自由、美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现实的残酷,个人情感生活的一再受挫,让这只无忧无虑的性灵黄鸸啼唱的却是灰色的人生。本文从现实和情感两方面的关照中,分析徐志摩诗歌创作所投射的人生惆怅,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徐志摩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和他那永远让人道不完的情感生活,让他的诗和他的人生成为现代文学史中不可缺少的最为浪漫多彩的一章。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的信仰的实现历史。”但是如果我们仅从浪漫的一面来理解徐志摩和他的诗,只能让我们对诗人的理解流于表面。 仔细研读徐志摩的诗,我们会或隐或显地看到徐志摩内心深处的另一面。当信仰在黑暗的现实和失败的个人生活的面前一再受挫,诗人很难再一心一意做那只追求性灵的黄鹂;现实不断消退诗人原来附着在人生之上的绮丽色彩,让他在诗歌创作中投射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惆怅。灰色的人生逐渐成为笼罩在诗人人生和诗歌中的主旋律。 一、灰色人生——温柔情爱的消退

徐志摩个人情感经历的坎坷,时刻影响着他诗歌中情感的起伏,从快乐、空灵,到四处弥漫着一种灰色的人生的无比惆怅的悲伤。我们不禁要问,是爱情的真相封杀这位性灵诗人吟唱天籁之音的歌喉,还是诗人的多情让自己迷茫于温柔的陷阱?恐怕两者皆有之。 1.自我的逃避,个人主义者的虚伪与怯懦 众所周知,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了次子德生不久,徐志摩为了向自己心中的女神林徽因表明爱慕的决心,迫不及待地在同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这件事情的本质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徐志摩的移情别恋和抛妻弃子。但是诗人却将自己的负心统统算在反对忠孝节义的账上,俨然将自己装扮成为反封建反传统礼教的先驱。再冠冕堂皇的诗也掩盖不了徐志摩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自私和虚伪。而在其与陆小曼的婚姻中,徐志摩骨子里的另一面也探出了头,面对已经将自己逼到窘迫生活尽头的婚姻,他的表现不像当年争取这桩婚姻时所表现的那样敢作敢为,除了能在好友面前吐吐苦水外,面对别人他就只能强颜欢笑,自食苦果,完全丧失了承认自己婚姻失败的勇气。徐志摩骨子里的怯懦,让他无论是面对现实还是面对自我,都不可能成为鲁迅所说的“勇于面对现实的勇士”。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个人主义劣根性当作徐志摩品性的全部。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徐志摩在感情面前看似一往无前、敢爱敢恨,实际上内心多少是自私、怯懦的。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使之成为必然的原因,我们在这里讨论徐志摩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虚伪和怯懦,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县里的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在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是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张幼仪15岁时奉父母之命曾嫁给徐志摩。 名门望族之女 张幼仪生于1900年,她的家庭是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在张幼仪14岁那年,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求亲,当然这里也有经济政治联姻的意思,当时徐家以二妹相许。张幼仪比徐志摩小4岁。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家中开办有灯泡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和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并送了聘礼。 聚少离多的婚后生活 1915年10月,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徐志摩并不喜欢她。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但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1916年秋,徐志摩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

入北大就读。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婚后4年,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有4个月。张幼仪足不出户,总是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情,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1920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陷入单相思。是年冬,林去苏格兰上学,不久后随父回国。 团聚后的别离 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先到马赛再到伦敦。据说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是公公婆婆安排的,为的是让徐志摩知道要对家负起责任。 见面后,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带她去买新衣服和皮鞋,因为他认为她从国内穿来的经过精挑细选的中式服装太土了,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就这样,心存无限希冀满心欢喜的张幼仪,便被丈夫无声的行为深深刺伤。随后两人拍了唯一的合影,给徐志摩父母寄去。到英国伦敦郊区沙士顿小镇安顿下来后,他们的关系并无改善。这时,张幼仪又有了身孕,徐志摩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此时,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林徽因。在张幼仪的眼光里,离婚就是被“休”,她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没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条。两人可能发生过争吵,徐志摩一走了之,不知去向。一筹莫展的张幼仪只能哭着写信向在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