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中医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中医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中医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中医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中医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4-02T10:53:36.2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作者:刘丽

[导读] 目的对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应用中医护理的效果予以探究。

刘丽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应用中医护理的效果予以探究。方法以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为例,共62例,随机选自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以接受常规护理的患儿为乙组(30例),以接受中医护理的患儿为甲组(32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乙组家长护理满意度(73.33%)比较,甲组(93.75%)最高,差异显著(P<0.05);甲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护理有助于维持患儿体温稳定,加速症状恢复,减短住院时间,使家长对护理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中医护理;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091-01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亦称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属于一种急性皮肤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具有暴发流行性、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加强患儿护理干预对其早期治疗及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常规护理因缺乏针对性、主动性、片面性等不足之处,应用受限。为此,本文对本病患儿予以中医护理,对其作用效果予以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的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为例,共62例,所有家长均知晓研究,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其中行常规护理患儿为乙组(30例,男18/女12,日龄10-25d)。以行中医护理患儿为甲组(32例,男20/女22,日龄12-28d),经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乙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根据医嘱,向患儿提供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口腔及眼部护理、营养支持等措施,保证患儿机体康复水平。

甲组予以中医护理,如下:①用药护理,评估患儿症状严重程度,根据评估结果,使用清凉膏/普连膏,如大片皮损,利用无菌压舌板取适量膏体,自中心向外均匀涂抹在患处,注意此过程需边擦边揉,2次/日;渗液较多者,使用中医药膏湿敷,即生大黄+300mL温水,煎沸约20min,而后过滤、加300mL温水,煎沸约15min,再过滤,直至100mL,从中取30mL药液,加入100g凡士林,制成大黄膏,并加入粉末状的五倍子、轻粉、铜绿,压制成膏体,平铺在无菌纱布,再贴于创面,妥善固定,1次/8-12h。②皮肤护理,为预防风寒侵犯皮肤,需提供22°-24°单人病房,提供护理操作时,使用屏风挡/床帘,防止风寒侵袭。③发热护理,注意监测、记录患儿体温变化,如发热无汗,偶有微寒者,予以中药降温,以清热凉血、解毒汤剂为主,配以0.5-1g羚羊粉,1次/日;里热盛者,予以通腑之药+清热凉血汤,2次/日,保持排便顺畅,体温下降。④饮食指导,以生津止渴、清热除烦、补肝益血等食物为主,如莲子粥、绿豆汤、猪肝、猪心等,指导家长服用,经母乳喂养,达到调节患儿体温目的。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分析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经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等予以评价,满分为100分,a十分满意100-80分、b较满意79-60分、c不满意不足60分。总满意度为(a+b)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以软件SPSS24.0为工具,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等表示“”,以t检验;家长护理满意度表示为“n(%)”,以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与乙组比较,甲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住院时间最短(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甲组、乙组的十分满意分别为12例,9例,较满意例数分别为18例、13例,不满意例数分别为2例、8 例,总满意度分别为

93.75%(30/32)、73.33%(22/30)。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护理工作。近些年,中医药的特色受到医学领域研究学者的关注及国际护理界的青睐。在当前中医学不断发展下,中医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多种疾病临床方面都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各种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症状

各种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症状 *导读:李奎宝报道1例,女,67岁。因肺部感染给予去甲万古霉素0.4g+5%葡萄糖液250ml静滴,2次d,用药至第4天,胸、腹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色斑丘疹,3d后皮疹加重,面部、躯干及四肢弥漫性红色斑疹,大片脱屑,融合成片,给予抗过敏治疗,1周后皮疹完全消失。…… 1菌必治 翟红杰报道1例,女,51岁。因感冒给予菌必治静滴,6d后全身出现红斑,大水泡。查体:全身广泛红斑,大水泡,泡皮皱缩,以双大腿后侧、外侧为主,臀部及双膝上部泡皮撕脱创基鲜红,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痊愈。 2去甲万古霉素 李奎宝报道1例,女,67岁。因肺部感染给予去甲万古霉素0.4g+5%葡萄糖液250ml静滴,2次d,用药至第4天,胸、腹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色斑丘疹,3d后皮疹加重,面部、躯干及四肢弥漫性红色斑疹,大片脱屑,融合成片,给予抗过敏治疗,1周后皮疹完全消失。 3利福平 秦军报道1例,男,45岁。因型肺结核给予利福平治疗,用药第4个月,患者出现全身皮疹,皮肤肿胀,并有不同程度脱屑,停药15d后皮疹消退。二次用药,次日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后经

多日治疗后患者皮疹减退,病情好转。 4班布特罗 秦军报道1例,女,55岁。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给予班布特罗口服,3d后患者出现全身皮疹,皮肤肿胀,并有不同程度脱屑,即停药,10d后好转,皮疹消退。二次用药,次日再次出现皮疹,皮肤潮红、脱屑,经对症治疗后皮疹消退。 5康莱特注射液 郭秋霞报道1例,男,78岁。因肝癌晚期给予康莱特注射液200ml 静滴,第2次用药2h后出现全身瘙痒,继而出现皮疹,遍及全身,后发展为肿胀伴有渗出,全身不适及手足手套感。经对症治疗,肿胀渐消退,继之出现大片叶状脱屑,1个月后治愈。 6卡马西平 杨慧明报道1例,女,21岁。因躁狂症给予卡马西平治疗,首次剂量200mgd,3d后加至400mgd,用药至第12天,患者胸部出现片状红色丘疹,随之头面部、四肢均出现不规则片状丘疹。个别部位出现水泡,停药后给予抗过敏治疗,15d后皮疹变暗、干燥、脱落,第26天痊愈。作者提示,使用本品应从小剂量(25~50mld)开始,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主因“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6天”于2011年3月25日入住消化内科治疗。患者年轻女性,起病急,病程短,患者于2011年3月19日院外行“刮宫”术,术后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无呕血,纳差、乏力。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有癫痫病史,但否认院外服药治疗。 查体:体温38.7℃,脉搏86 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64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不配合,颜面肿胀、充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正常,移浊阴性。 辅查(3月2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21.31 ×109 /L ,中性粒数6.93×109 /L,中性粒细胞率0.325,淋巴细胞率0.427 ,(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74u/l,谷丙转氨酶155 u/l,总胆红素63.1 umol/L,直接胆红素55.4 umol/L,血糖5.2 mmol/L,肾功能正常(3)B超: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 入院诊断为:1、腹腔感染2、败血症?3、肝功异常。 治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ivgtt 2.0g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抗感染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 2.0g ivgtt Qd’护肝治疗,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3月26日患者出现高热,全身现红色皮疹,面部及全身肿胀加剧。其后治疗期间患者一直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3月25日36.7℃、3月26日40℃、3月27日39.2℃、3月28日39.0℃、3月29日39.5℃。 于3月29日患者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逐考虑由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3月29日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2.0g ivgtt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换用“去甲万古霉素0.4g ivgtt Q8h”抗感染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 mg ivgtt Qd ”,口服“酮替芬片1mg Bid 氯雷他定片10mg Qd”抗过敏治疗,继续护肝,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查(3月31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2.23 ×109 /L 、中性粒数3.22×109 /L、中性粒细胞率0.263、淋巴细胞数6.16×109 /L、血小板数40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387u/l,谷丙转氨酶237 u/l,总胆红素149.7umol/L,直接胆红素138.1 umol/L,血

新生儿红臀如何护理

新生儿红臀如何护理 亲爱的家长: “你的宝贝有红屁股吗” ?这就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红臀。 一、病因: 主要的原因是新生儿皮肤娇嫩,局部区域皮肤受尿便的刺激皮肤表面及粪便中细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产生大量氨,浸泡和刺激皮肤,腹泻时稀便中会有较多的脂肪、液及变形杆菌和微生物均可诱发皮炎,继发细菌真菌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及分度: 轻度尿布皮炎的主要表现为皮肤血管充血、发红; 重度尿布皮炎根据其皮肤损害程度可再分为三度: Ⅰ度主要表现为局部潮红并伴有少量皮疹。 Ⅱ度主要表现为皮疹破溃并伴有脱皮。 Ⅲ度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发生较大面积糜烂或表皮部分脱落,皮疹的面积也会增加,严重时会扩展到大腿及腹壁等部位。皮肤糜烂和表皮脱落部位容易使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甚至会导致败血症。 三、分类: 1、原发性刺激性尿布疹:宝宝的小便及大便较多,臀部皮肤接触尿液或因尿布密不透风而潮湿的话,臀部常会出现红色的小疹子或皮肤变得比较粗糙,容易引发尿布疹,这也是主要原因 2、变应性接触性尿布疹:宝宝对一次性纸尿裤等化学物质格外敏感而引发的。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给宝宝用的护肤乳液或爽身粉并不适合宝宝娇嫩的皮肤所导致。 3、念珠菌性尿布疹: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宝宝(或母乳喂养,但妈妈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宝宝)有时会发生霉菌感染,因为抗生素在消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清除一些能够抑制霉菌生长的有益菌。抗生素还会导致腹泻,这也会促使尿布疹的发生。 四、新生儿红臀如何护理? 1、新生儿红臀预防护理要从多方面着手: 1)要选用清洁细软、吸水性强的尿布,可为纯棉布,或一次性尿片。 2)尽可能在尿湿后立刻更换尿布;每次大小便后,应擦干屁股,擦干后可涂上软膏,可以起预防红臀作用。 3)注意尿布的清洁卫生,必须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合格一次性尿片。 2、假如宝宝已经出现红臀,护理措施: 1)新生儿轻度尿布皮炎的护理

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预防策略及护理体会

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预防策略及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全年收治的273例新生儿尿布皮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规范护理措施,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规范化治疗,痊愈203例,显效6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6.7%。结论对新生儿尿布皮炎患儿进行护理知识的普及和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创新。 标签: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预防 新生儿尿布皮炎(newborn diaper dermatitis)是由于尿布材料、排泄物等直接刺激、感染、喂养、治疗等相关因素造成新生儿肛周皮肤、臀部及会阴部等接触部位出现界限明显的红疹、水疱、溃烂的接触性皮炎[1],是新生儿期多发的皮肤病,国内报道新生儿尿布皮炎发生率为14.1%[2]。皮炎的范围主要在尿布覆盖的部位,有时也可扩展到腹部和大腿等处,严重时可形成小脓疱,易引起糜烂和溃疡,利于细菌或真菌感染,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上无疑是个难题[3]。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式辅料、外用药物、消毒剂等的应用,使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预防和治疗更加规范、有效。笔者对201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273例新生儿尿布皮炎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273例新生儿尿布皮炎中,男152例,女121例,平均胎龄(37.0±2.7)周。入院主要病因为新生儿黄疸89例,新生儿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含支气管炎)102例,新生儿腹泻37例,其他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45例。患儿皮炎分度[3]:Ⅰ度122例,Ⅱ度107例,Ⅲ度44例。 1.2 护理措施 对患儿要严格遵循常规护理规程,在护理患儿之前要严格消毒双手,患儿的治疗情况应每2小时观察记录1次,重度患儿应在交接班时仔细交待患儿的病情变化和一般情况。每天应对患儿奶瓶进行高压灭菌消毒,密切关注腹泻患儿,观察并记录患儿排便情况,以及颜色、性状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1 轻度患儿护理保持室温在18~25℃,湿度60%~65%,使患儿感觉舒适。每2小时更换1次尿布,从而保持患儿臀部干燥,尽量选择棉布尿布,如选择一次性尿布应选择透气性好,柔和舒适的产品。患儿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香皂、湿巾等清洗,并在会阴部涂达克宁粉,以防止臀部进一步真菌感染。 1.2.2中重度患儿护理皮肤破溃明显的患儿应侧卧或俯卧于恒温箱内,保持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治疗护理现状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治疗护理现状 发表时间:2013-05-17T17:01:47.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黎英梅 [导读] 综上所述,新生儿红臀主要的以预防发生为主,局部皮肤应注意保持清洁干燥卫生及通气性。 黎英梅(广西钦州灵山人民医院 53540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419-02 新生儿尿布症又称红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皮肤性损伤[1]。其发病率为16%~35%[1,2]已成为产科及新生儿临床与护理工作的棘手问题。患儿往往因疼痛而烦躁哭闹不安,进而影响进食及睡眠,有的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使臀部皮损范围扩大、糜烂,甚至继发感染。不仅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及家属的思想负担,也增加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压力。发生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很多。近年来国内通过倡导纯母乳喂养、加强局部皮肤清洁性及透气性护理来预防或减少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或针对不同的患儿相应运用不同药物或配合不同的物理治疗配合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较果。而对于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在国内临床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现就国内临床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现状综述如下。 1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影响因素 有相关文献[3]根椐临床表现将新生儿尿布皮炎分为Ⅰ~Ⅲ度。Ⅰ度:局部皮肤轻度潮红、红诊;Ⅱ度:中度潮红,伴皮肤破损脱皮;Ⅲ度:局部皮肤大片糜烂、渗液,表皮脱落。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臀部皮肤发红、尿布接触部位发生边缘清楚的鲜红色斑,严重者出现丘疹、斑丘疹、水疱及糜烂。多累及婴儿的会阴部,有时右蔓延到腹股沟及下腹部。 有报道认为新生儿尿布性皮炎多为尿布更换不勤,产氨细菌分解尿液后产生较多的氨刺激皮肤所致[4]。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及真皮层发育不完善,弹性纤维少,防御功能差,皮脂腺分泌旺盛,抗感染能力差等。稍有护理不当新生儿皮肤角质层形成损伤,从而对皮肤形成物理、化学及机械性刺激,进而导致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般与真菌感染有关,尤其是长期使用抗菌素的患儿出现新生儿臀红有真菌感染的可能[5]。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脂腺分泌旺盛,分泌物氧化形成皮脂酸,从而形成了潮湿、偏酸的局部环境,成为真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新生儿使用便纸质量、是否接受过蓝光治疗、喂养方式及性别等因素对其发生率也有影响[6]。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病率为16%~35%,腹泻患儿更是高达50%或以上。新生儿便纸粗糙或吸湿性差,每次使用更容易对新生儿皮肤形成损伤或刺激。蓝光治疗的患儿大小便次数增加甚至引起患儿腹泻,未接受蓝光治疗的新生儿尿布皮炎的发生率明显低者接受者。有文献[7]报道称母乳喂养加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且稀,其粪、尿PH值为5.4~5.7。而男女婴相比,女婴发生尿布皮炎的机率相对较低, 由于男婴生理解剖结构的差异,男婴大小便后更容易沉积在阴囊与皮肤的皱叠处,会对阴囊皮肤长时间刺激而发生发炎及破损。另外,母亲或新生儿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可诱发新生儿发生二重感染,可导致肠道或会阴部皮肤菌群失调,故尿布皮炎发生率更高。 2 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护理 其基本防治护理原则为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及增加局部通风透气性。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属接触患儿前后应及时洗手,患儿的奶具、毛巾要及时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护理人员接触患儿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2.2 新生儿床铺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皱折,无异物及硬物。 2.3 新生儿衣物选择纯棉柔软的布料,并及时更换湿衣服。而尿布最好选择质地柔软、通气性且吸水性好的棉布或符合消毒卫生标准的一次性纸尿裤,使用时松紧适宜,避免过紧时增加对局部皮肤的磨擦。 2.4 保持臀剖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用湿纸巾抹拭或用温开水清洗,禁止使用肥皂清洗臀部。每次清洗后可适当局部应用润肤膏等保护臀部皮肤。 2.5 清洗臀部的水温不宜太高,因水温太高会使局部皮肤肤温太高,使局部血管扩张从而加重局部炎症渗出反应,同时清洗动作就轻、快、稳、准,涂药进棉签应为圆圈状轻滚动,不可作上下抹擦的动作,以免造成脱皮现象或加重疼痛。 2.6 勤换尿布,进行每项操作前均需检查尿布是否潮湿,从而减少大小便对皮肤的刺激,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皮炎先兆,避免或减少尿布皮炎的发生。 2.7 加强对家长的健康知识宣教工作,宣传坚持六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合理喂养知识。加强疾病防治知识宣教,预防为主,解释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以消除家属的顾虑。 3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治疗现状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是以预防为主,其治疗方法均为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便后清洗再局部擦药再配合其它治疗。 3.1 一般治疗 3.1.1 邹翠容[8]孟庆玲[9]等报道用生鸡蛋清或珍珠粉治疗新生儿红臀,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方法: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用干燥毛巾吸干水分,然后在皮损处涂生鸡蛋清或珍珠层粉,患儿便后重复以上操作。一周后疗效满意。生鸡蛋清是一种动物蛋白,具有收敛及保护创面作用并参与组织修复再生。珍珠粉有清热解毒、生肌收敛作用。 3.1.2 邵立平[10]用茶叶治疗新生儿红臀210例,方法:取适量茶叶,用文火培干后研成粉末,患儿皮炎部位用温水清洗后用软毛巾吸干水分,然后将茶叶粉末撒在皮炎部位,患儿使后清洗重复用药,三天后痊愈率达82%。茶叶中含有鞣酸,有收敛去湿作用。 3.1.3 有报道称用母乳或牛奶外涂治疗轻型尿布性皮炎收到较好的效果,新生儿每次便后清洗臀部后,用消毒过的母乳或牛奶直接外涂皮炎部位,在局部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隔离了分泌物对局部皮肤刺激。 3.1.4 林常红[11]等用新鲜芦荟汁治疗新生儿红臀有良好的疗效。方法先用小片芦荟叶贴于前臂内侧皮肤上观察有无过敏现象,如没有,用温水清洗皮炎部位后取新鲜芦荟汁外涂于皮炎部位,3~5次/天,治愈时间为2~8天,治愈率为100%。 3.1.5 苏莉娜[12]等用特制甘油湿巾用于防治新生儿尿布皮炎中作用突出,操作简单,方便。方法:将纯甘油与蒸馏水按3:7比例配制成30%甘油,用棉棒涂抹在一次性隔尿巾上成制成甘油湿巾,每次便后膛温水洗臀部后吸干水分,将甘油湿巾隔在臀部与尿布摩擦的部位,然后用纯棉尿布包裹,注意留一定空隙。甘油是一种大分子有机化学物,吸水性强,可与水混溶,不堵塞毛孔,不被皮肤吸收且可在

1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

1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 本文从我科收治一例自行服用中药口服引起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护理重点是病情观察,加强皮肤护理,营养干预,心里护理的重要性护理,预防和减少由剥脱性皮炎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和护理以及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机体各系统的观察护理。 Abstract:This paper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were to tak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ral systemic nursing of exfoliative dermatitis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at key nursing is the observation condition, strengthen skin car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the importance of nursing heart car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used by exfoliative dermatitis of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and patients occurred in the body system of 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Key words:Exfoliative dermatitis; Nursing我科于2011年1月收治了一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全体医生的积极治疗和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因十多年前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多种西药效果不佳,一直应用激素控制疾病的发展,两月前自行服用激素改为中药口服,从1月15日起自感头昏、发热、畏寒、乏力、不能站立,全身皮肤出现过敏样改变,瘙痒难忍,起红疹,全身皮肤鲜红、溃烂肿胀、溢液并伴有鱼鳞状结痂,大面积脱屑,而于1月20日急诊抬行入院抢救治疗。体检:体温36.5℃,P:80次/min,R:19次/min,BP:80/50 mmHg。神志清晰,精神极差,全身可见大面积结痂破溃,颜面部水肿显著,张口困难,口腔黏膜充血红肿,溃疡伴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双眼肿胀睁不开,手指脚趾小关节扭曲、畸形。经专家会诊为激素撤离综合症。经过完善各项检查及正确应用激素、抗生素、支持药物等治疗,40 d后好转出院。 2主要护理问题 2.1存在生命体征变化的可能患者全身皮肤红肿、破溃、渗液,无完整皮肤。静脉穿刺特别困难,于1月25日处于昏迷状态,体温39.9℃,随时有生命危险。 2.2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引起面部容貌及全身皮肤改变的危险。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健康的容貌活在世上,因此,面部及全身肌肤一点治疗护理不当,可引起感染溃烂加重,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伤害与痛苦。 2.3营养失调 2.4存在焦虑与恐惧心理

1例奈韦拉平致新生儿重度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奈韦拉平致新生儿重度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14T15:15:27.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罗永会[导读] 患儿出院后,暖箱、病房、体温表、被褥等所用物品,彻底进行终末消毒。 罗永会(云南省楚雄州传染病医院云南楚雄65120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298-01 【摘要】奈韦拉平是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治疗HIV-1感染,主要临床毒性是皮疹,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Stevens-Johnson综合征,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奈韦拉平新生儿重度皮炎护理 奈韦拉平是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临床上常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治疗HIV-1感染,也可用于预防HIV-1的母婴传播。我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9月29日收治一例因服用奈韦拉平致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患儿,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3天。2010年9月26日我院妇产科收治一例HIN感染者孕妇,孕33周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术,新生儿重2100g,出生后立即服用奈韦拉平实施母婴阻断,服用3天后,患儿臀部、双下肢、会阴部出现多发性、剥脱性皮肤损伤,并逐渐加重,皮肤出现水泡,表皮皱起,稍用力摩擦既有大片脱落,露出鲜红湿润的糜烂面。尤以足踝部、脚掌足底严重,患儿发热,体温38.6℃,精神萎靡、进奶减少。根据患儿特殊用药史,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新生儿药物性重度皮炎”,并立即转入新生儿科治疗。 2 护理 2.1收入隔离病房,进行单间隔离。在将患儿由产科转至新生儿科的过程中,将患儿在产科使用的温箱一并搬入新生儿科,避免再次污染的可能。 2.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限制探视,病房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每次60分钟。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一次,物体表面、桌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一次。室温在24-26℃,暖箱温度调至29—32℃,湿度55-65%。患儿使用的垫褥、尿布全部经严格高压灭菌后使用,质地采用柔软无刺激、吸水性好的棉质面料。 2.3暴露疗法因患儿全身皮肤损害严重,部分地方出现渗液,故采用暴露疗法。将患儿裸体置于暖箱内:一方面裸体放置可避免衣物被服与皮肤摩擦,防止皮损加重;另一方面还能避免外敷药物沾染衣物,能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更好发挥疗效,其次,暴露疗法可使医务人员随时观察皮肤损伤的程度及皮肤恢复情况,还便于进行各项操作[1]。 2.4全身药浴与局部用药相结合:将0.5%的碘伏溶液稀释至1:30,每天浸泡2次。调节室温26-28℃,水温38-40℃,倒入专用浴盆中,将患儿全身(除口鼻外)浸泡在药液中,洗浴20-30min/次,同时用消毒小毛巾擦拭面、额及眼部,然后用消毒毛巾将患儿全身擦干,注意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推拉,皮疹若有脱屑勿强行撕脱,并注意观察皮损面积,有无新增水泡、脓疱、渗液等情况。洗浴后将患儿裸体放于温箱内,一方面促进皮肤干燥,另一方面延长药液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充分发挥药效。两小时后,将康复新原液轻轻蘸滴在皮损处,促进皮损的修复和愈合,在两次药浴的间隔期使用,每天两次。 2.5喂养因患儿母亲是HIV感染者,采用全人工喂养。2-3h喂奶一次,进奶后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入气道引起窒息。 2.6预防感染和全身支持疗法,预防性使用青霉素,避免皮肤发生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保证液体和药物的补充。 3 防止职业暴露 患儿母亲是HIV感染者,患儿是否携带HIV病毒具有不确定性,加之患儿皮损严重,多处皮肤渗液,为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在为患儿穿刺、接触体液时,如洗浴、更换尿布,戴上手套,患儿产生的垃圾如尿布、垫褥视为感染性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4 终末消毒 患儿出院后,暖箱、病房、体温表、被褥等所用物品,彻底进行终末消毒。 5 疗效观察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渗出减少,皮损部位逐渐干燥结痂,脱屑,脱屑后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皮肤淡红色,无疤痕,弹性好。体温降至正常,脸色红润,进奶量正常,9天后痊愈出院。 6 讨论 奈韦拉平主要临床毒性是皮疹,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Stevens-Johnson综合征,使用时须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采用全身药浴和局部用药,能取得较好效果。碘伏具有杀菌、止痒、收敛作用,是碘与表面活性剂体系所生成的络合物溶液,能氧化病原体胞浆蛋白的活性基因,并与蛋白质结合使其发生变性。对各型肝炎病毒具有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类炭疽芽孢杆菌等皆有快速杀灭作用。在用药过程中,碘在表面活性中缓慢释放,其杀菌作用持久。使用碘伏泡浴,药浴的热力作用有助于推动血液循环,其温热效应能够提高组织的温度,且药物有效成分能对肌肤产生刺激,或使局部改善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2]。抗炎、消除炎性水肿,可抑制组织氨所致小鼠皮内色素渗出和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粘糖氨酸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提高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及血清溶菌酶的活性,调节机体的生理平衡。外用能快速激活局部免疫细胞、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消除炎症水肿。二者联合使用,能快速消除水肿,促进局部组织愈合,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玉玲.新生儿剥脱性皮炎1例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83-84. [2]黄俊梅,孙玉琴.强力碘药浴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皮肤科护理手册

皮肤科护理 一、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1)主动热情接待人院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区主任、护士长 及规章制度,通知主管医生。 (2)病人人院后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以后每日2 次,3d后改每日1次。体温37.5℃以上者每日4次,39.5℃以上者每4h测量1次,连测3d,正常后每日1次。 (3)注意饮食管理。一般病人给予普食。过敏性皮肤病者,禁食 鱼、虾、蟹、蛋类及刺激性食物。 (4)解除病人思想顾虑,给予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每周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min。(6)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全身大面积皮肤损害者,应及时 更换消毒被单及衣服。 (7)未经医生允许,不得洗澡。 (8)每周剪指(趾)甲1次,嘱病人勿挠抓皮肤,预防感染。 (9)指导并协助病人涂药;全身擦药时,注意避免着凉。随时观察 用药情况,如有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10)重危病人每2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预防褥疮发生。 (11)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时,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和副作 用。如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感染及肝肾功能损害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12)按医嘱及时留送各种化验标本。 二、皮肤科常见疾病护理 (一)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皮疹呈多形性,可 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呈对称分布,瘙痒剧烈,易于复发。 1.观察要点 (1)皮疹形态:一般为多形性,由红斑、丘疹和水疱组成,集簇分布,边缘弥漫不清。 (2)皮疹的部位,以颜面、耳后、手、足及会阴处多见。 (3)湿疹发作与饮食(鱼、虾、蛋)、情绪(紧张、劳累、忧郁) 及其他因素如寒冷、日光、皮毛等的关系。 (4)观察病人服用抗组织胺药后,是否有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5)观察外用药治疗后皮损的变化。 2.护理常规 (1)执行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按医嘱给予清淡饮食,禁食鱼、虾、蟹及刺激性饮食。婴幼儿 湿疹系母乳喂养者,其母应暂禁食鱼、虾、蛋类等食物。 (3)避免局部刺激,嘱病人不要搔抓和用肥皂或热水洗烫患处。 (4)湿疹糜烂渗出者,给以湿敷,大面积湿敷时注意避免受凉。常 用湿敷液有3%硼酸溶液、0.1%雷夫奴尔溶液、1:8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等。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3-15T09:25:14.48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作者:王雪 [导读]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225000 摘要: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2周后肿胀消退,水泡消失,全身鳞屑经反复剥脱后,皮损基本愈合。白细胞升至7.6×109/L,于2018年11月25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 甲硝唑,剥脱性皮炎,感染,护理 剥脱性皮炎属严重药疹【1】。是有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严重尚可累及机体其它系统。大多数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的。1例鼻咽癌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全身皮肤红斑、合并水疱及口腔粘膜红斑、溃烂,如此严重的皮肤粘膜损伤程度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其生命。经积极治疗及细心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3岁,因鼻咽癌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8年09月2日始行鼻咽部病灶区放疗,照剂量5040cGY/28FY,患者出现发热2周,体温为38.2-39.5℃,血象中白细胞为11.4×109/L,遵医嘱予甲硝唑注射液静滴3天后,患者全口腔粘膜充血红肿明显,伴多处散在溃疡,灼痛感,张口困难,不能进食,6天后患者相继出现颜面部皮肤溃烂,胸、腹部、颈部、腹股沟、背部、臀部、会阴部及四肢皮肤逐渐出现红褐色斑疹,红斑呈散在状,大小不等,伴有脱屑,个别部位渐成串形融合水泡,部分水泡破溃处流出淡黄色液体,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药物性剥脱性皮炎,即停用甲硝唑,暂停放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病人在确诊后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便开始进行放疗,现在又出现上述情况,一活动皮肤剥脱疼痛,不敢活动,所以患者对这次放疗后出现症状的恐惧和担心是否会影响疾病预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治疗费用大,因此对生活、治疗都失去信心,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激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的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感受,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安定病人情绪,操作时动作宜轻柔、准确,生活护理更应细心周到,尊重病人,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并介绍本科以往的治疗经验及成功病例,向患者说明疾病的过程,使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在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2】。从而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帮助患者重建信心并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 2.2控制感染 因患者全身广泛皮疹、水泡、渗液,创面极易感染,故预防创面感染是治疗取得成功的主要环节,因此要做好消毒隔离:①置病人于单人房,并限制探视,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温度20~24℃,湿度40%~50%),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地板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2次。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患者所有用被服需经高压消毒,每日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勤修剪指甲,并向患者讲明搔抓的危害,避免抓伤皮肤。和病患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限制探视人数、次数,限制有任何感染的人探视。专人护理,固定医疗用品,操作带手套,减少进出病房次数,既能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又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 2.3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及其维护 2.3.1建立良好静脉通路 因病人患有鼻咽癌需要化疗及放疗,剥脱性皮炎又致大面积表皮脱落,静脉穿刺及固定都非常的困难,为了避免反复穿刺及用药所需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选择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2.3.2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24小时内观察有无渗血渗液,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以后每周更换一次。为防止加重皮损,避开皮损处,用绷带作环形固定代替。每日使用管道输液时检查敷料及正压接头情况,勤于观察做到随脏随换、随痒随换。更换敷料要注意无菌原则,用碘酒酒精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扩大至周围10*10cm【3】。为防止堵管及药液的残留,每日睡前、每次输液前后用8-10毫升盐水脉冲式冲管。告知患者穿刺肢体勿过多活动、勿提重物,勿局部重力按压;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如有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应遵医嘱拔除。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输液时将输液袋挂在患者易于观察处,以免患者经常抬头查看液体情况导致套管滑出静脉。 2.4皮肤护理 2.4.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凉开水清洗皮肤1次,皮疹无溃破可交替涂炉甘石洗剂及比亚芬软膏,病人如有明显皮肤发痒,应避免搔抓皮肤,予采取有效止痒措施。适当服用抗组织胺药物,镇静脱敏,外擦无刺激的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等,以免影响饮食及睡眠。潮湿的皱裂部位予扑5%硼酸粉保持干燥。清理创面时尽量保护水疱,勿使其破裂,大疱未破者,在无菌操作下抽疱液。用已消毒的支被架支起被子,以减少被褥与皮肤创面的摩擦,进行全身暴露干燥疗法,四肢置于适当伸张位,利于通风。 2.4.2颜面部皮肤护理 为促进颜面部皮肤溃疡愈合,防止细菌感染。创面液分泌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无菌棉签擦干后涂比亚芬软膏。随着液化物减少涂药次数相应减少,涂药时间间隔相对延长。并指导病人不要用手抓溃疡处皮肤,并告诉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手去揭痂皮,让其自行脱落。12天后患者痂皮脱落,原溃疡处生长出新的组织。 2.4.3四肢及躯体皮肤护理 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建立翻身卡,1~2小时帮助病人变换体位1次。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创面干燥。糜烂缺损处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2次,暴露创面用神灯照射20~30分钟/次,皮肤水泡处及渗液糜烂缺损处,清洁消毒后,外用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儿予以全身抗炎以及局部皮肤护理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最长12 d,最短8 d。结论积极的抗炎治疗与合理的护理方法是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该病是由特殊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上皮起皱伴大片表皮脱落,黏膜常受累,可伴有发热[1]。本病起病急,可合并败血症,重症可危及生命。现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诊疗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3例患儿病史分别为:①男,生后2 d,因“发热伴全身广泛红斑1 d”入院,入院2 ~3 d出现全身广泛松弛性水疱伴有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如烫伤样。②男,生后8 d,因“发热伴全身散在疱疹2 d”入院,入院第2天疱疹渐增大并增多,上皮起皱部分破溃伴有表皮脱落。③女,生后1 d,因“双下肢皮肤破溃1 d”入院,入院查体见患儿双下肢小腿以及足面广泛皮肤起皱伴有上皮脱落如烫伤样改变。 1. 2 实验室检查3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109/L,中性分类均>75%,C反应蛋白>8 mg/L。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例。其余2例阴性。 1. 3 诊断标准根据出生后1~5周发病,皮肤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其上皮起皱伴有大片表皮脱落及血常规检查等即可确诊。 1. 4 治疗方法患儿均选用三代头孢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抗炎,血培养阳性根据药敏更换抗生素。同时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 d。维持水电解质稳定,保证营养供给。 1. 5 临床护理方法患儿入住新生儿隔离病房,裸露置于暖箱中,进行保护性隔离,箱内垫褥均高压消毒,褥面上铺议程无菌纱布,注意将纱布铺放平整,不要有褶皱,更换2次/d,污染后及时更换,箱温维持在30~32℃,湿度55%~65%,使用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d,并使用消毒液擦拭保暖箱的内外表面,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洗手、戴灭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患儿清水沐浴1次/d,碘伏擦洗2次/d,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不能推拉,脱落表皮不能强行撕拉。破损处涂以莫匹罗欣软膏,每6~8小时1次,根据患儿受损皮肤位置和面积灵活翻身,避免受损皮肤长期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2-15T10:37:42.36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作者:王祯[导读] 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王祯 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我科于2015年5月收治1例因脑瘤术后服用丙戊酸钠过程中导致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一个半月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因前中颅底巨大嗅沟脑膜瘤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脑膜瘤(WHO I级),患者于住院20天病情平稳后出院。出院回家带丙戊酸钠片口服1#Bid,于用药第五天患者两侧面颊、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肿胀、并有大量红色片状斑丘疹,伴有瘙痒及疼痛。故此再次入院治疗,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T:40℃ P:116次/分 R:22次/分 BP:100/60mmHg, 血糖波动在11.0mmol/L左右,此后继而很快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的水泡,泡液澄清,易破溃;两眼睑膜充血,局部可见浆液非脓性分泌物,口唇干裂糜烂,无法言语、进食困难。并伴有咳嗽、咳痰,双肺呼吸音粗,行胸部CT结果示:右肺上叶炎症,双侧胸腔积液,经相关科室会诊,诊断为脑膜瘤术后口服丙戊酸钠导致特重型过敏性剥脱性皮炎,经过补液、抗过敏、抗感染等一系列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患者于七月二号康复出院。 2.【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针对这些,护士因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讲解疱疹的病理原理,帮助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及护理,2.2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此患者因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甲强龙)且血糖值波动不稳,故应定期监测血、尿等系列指标;注意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系统出血症状;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定期复查。 2.3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协助病人取半坐卧位增强肺通气量,指导有效咳嗽,协助排痰,定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并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鼓励病人多饮水,观察有无窒息,及时做好抢救准备。 2.4 营养支持:由于患者早期进食困难,加上皮肤出现广泛的水泡,脱屑,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故在治疗上加用了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以增强机体免疫。待病情逐渐好转后,循序渐进,少食多餐,缓慢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鸡、鸭、瘦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鸡蛋等),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2.4 眼部、口腔的护理:患者双眼睑膜充血糜烂且分泌物较多致粘连,无法睁眼,予以妥布霉素眼水及硫酸软膏素滴眼,并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严重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患者口腔溃疡及粘膜糜烂明显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同时激素及抗生素的应用也可导致真菌感染,所以每天用碳酸氢钠溶液行口腔护理。 2.5 皮肤受损的护理: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皮肤糜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溃疡液外涂,敷盖无菌纱布,保护皮肤糜烂面,杀灭细菌,减少渗出。同时每1~2h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使臀部及骶尾部皮肤尽量保持干燥,控制皮损发展。正确处理水疱,小的水疱注意保护,勿抓破;大疱未破者,用无菌注射器严格无菌操作抽出疱液,同时给予烤灯照射,以减少渗液,促进吸收,掌握好照射的时间和距离,并安排专人看护。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破损伤皮肤,保持双手清洁卫生。静脉输液时不用止血带,穿刺部位碘伏消毒,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穿刺后针头用无菌绷带包扎固定,加强巡视,避免药物外渗。 2.6 消毒隔离:将患者置于单人病房,每日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限制探视人员,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的物体表面及地面清洁两次,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严格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每日更换患者衣服及床单,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讨论】 剥脱性皮炎因起病急,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还应注意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治疗中还应严格掌握各项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丙戊酸钠的副作用则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倦睡、眩晕、疲乏、头痛、过敏体质者偶可引起皮肤反应,如皮疹。在某些病例有毒性上皮坏死溶解,多形性细斑也有报导。此患者通过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恰如其分的饮食指导和正确的心理护理,住院期间再未发生败血症等相关的并发症,大大缩短疗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参考文献】 何冰娟,王郡,陈艳梅重症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年4月第9卷张平平,石建喜,高明秀卡马西平过敏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中国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9卷第7期

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出现剥脱性皮炎并处理一例

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出现剥脱性皮炎并处理一例 发表时间:2016-02-25T13:42:10.91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武艳飞1王智2斯琴2[导读] 1.鄂尔多斯东胜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2.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临床资料患者张XX 女18岁,主因“头晕、乏力、纳差,伴黑便4天.”入院.入院后查胃镜:胃小弯侧见一巨大隆起性肿物,武艳飞1王智2斯琴2 1.鄂尔多斯东胜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2.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目的通过报道伊马替尼治疗胃间质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一例,并行妥善处理后好转.提示伊马替尼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处理,处理后再次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再无明显不良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758.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85-01 1临床资料患者张XX 女18岁,主因“头晕、乏力、纳差,伴黑便4天.”入院.入院后查胃镜:胃小弯侧见一巨大隆起性肿物,累及几乎整个胃体小弯侧,考虑T4N1期癌,已取病理: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考虑为恶性间质瘤.腹部CT示:左上腹巨大肿瘤,考虑恶性肿瘤,与胃、局部小肠及胰体尾部分界不清.诊断:1,胃肠道间质瘤(GIST).2,消化道出血.据分期及肿物情况无法手术根治,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日控制病情.口服药物5周后出现起初出现较大的丘疹、癍丘疹,色红,多分布在前臂及躯干部位,不完全对称,偶尔出现在脸部,搔痒难耐.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钙剂,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避免日光照射,治疗后疗效不佳.因血液科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较多血液科就诊.血液科皮肤科会诊考虑剥脱性皮炎.查血象:红细胞2.62x1012/L,白细胞5.6x109/L,血小板287x109/L,血红蛋白58g/L,嗜碱性粒细胞2%,考虑药物过敏所致剥脱性皮炎,嗜碱性粒细胞增高.于是果断停用格列卫,甲强龙40mg/日冲击治疗,三天后未见新皮疹出现,原有皮疹多处消退,第4天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日,氯雷他定10mg/日,同时继续服用维生素C 、钙剂治疗,10天后皮疹全部消退,病人无不适.期间输注红细胞4u.病人出院.继续服用格列卫400mg/日,同时预防性服用吡密斯特钾1片/日,扑尔敏4mg/次,3次/日,强的松逐渐减量,强的松共服用一个月停药,避免日晒.每两周查血象一次,病情稳定.三个月后停用抗组胺类药物,再未发生皮疹、皮炎.血红蛋白逐渐恢复至96g/L,嗜碱性粒细胞:0.4%.复查腹部CT:肿物大小较前减小40%,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 2讨论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肠系膜、网膜肿瘤,然而,恶性GIST却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肉瘤.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检出率逐渐提高.[1]C-kit等突变基因编码酪氨酸激酶促进肿瘤的形成,而甲磺酸伊马替尼为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可竞争性抑制此酶,使肿瘤凋亡.[2]从而给予无法手术根治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本病例患者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生活规律,治疗1月,开始发生皮疹,继而发展为剥脱性皮炎.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加甲强龙冲击治疗3天,病情得到控制,治疗效果好,而后继续服用组胺类药物和激素治疗一个月后治愈.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患者可能是由于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出现皮疹,由此推断嗜碱性粒细胞可能释放组胺类物质导致皮疹出现.应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的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促使皮疹很快的到控制,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可能是甲磺酸伊马替尼除作用于BCR/ABL融合基因外,对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受体的抑制剂[3],而实验证实,敲除PDGF基因的小鼠可出现严重的水肿和过敏反应[4].因此,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皮疹的确切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般来说,患者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见,已报道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肌肉酸痛、骨髓抑制、水钠潴留、腹泻等,发生皮疹也很常见,约占26%,发生剥脱性的皮炎却罕见.在发生剥脱性皮炎后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停用格列卫,应用激素及抗组氨类药物.我们鉴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后,可以暂时停药,等待恢复后再次用药时可能见到原有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的经验,为避免剥脱性皮炎得不到控制,甚至病情加重,我们在单纯应用抗过敏药物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果断停用格列卫,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和激素治疗,皮疹迅速消退,待皮疹完全消退后再用格列卫,皮疹就再没有出现,说明此方法是安全的.其机制可能与免疫状态,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有关. 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剥脱性皮炎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药物的慢性积累引发的.但其所致的剥脱性皮炎来势凶猛,病情重,需立即停药、抗过敏、激素治疗.因此我们在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要严密观察,警惕剥脱性皮炎的发生,必要时提前预防,格列卫说明书中提到,通过检测嗜碱性粒细胞,预先使用抗组胺类药物,以避免皮疹的发生,直至嗜碱性粒细胞正常.而相当一部分患者必须服用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本患者.在停用药物抗过敏,激素治疗后药物再次使用,不良反应减轻或无再次出现,说明即使发生过敏积极处理后继续用药也是可行的.本患继续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已8月未再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每2-3周我院门诊随访疾病控制较好.但本患具有高肿瘤负荷,是否肿瘤因素影响患者出现严重过敏不得而知,后因肿瘤负荷减小而严重过敏反应减轻,期待相关研究出现. 参考文献[1] 梁寒.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4):249[ -2522] LiuLC,XuW T.Prognosisanalysisof216caseofgastrointestinalstroG[ maltumor[J].ChiJGastrointestSurg,2012(15):255-258.3] PietrasM,etal.Inhibitionof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sreGducesinterstitialhypertensionandincreasestranscapillarytransportintumor[J].[ cancerRes,2001,61:29294] H euchelR,Berg A,Tallquist M,etal.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betareceptorregulatesinterstitialfluidhomeostasisthroughphosGphatidylinositoKinasesignaling[J].proc NatlA cadSciUSA,1999,96:114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