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是针对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辅助手段,主要目的是通过

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改善或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将介

绍20个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调理、推拿按摩、中药调理等,可

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帮助控制血压。

2.心脏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中药调理等,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供氧能力,减少心脏负担。

3.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针灸调理、中药调理等,可

以调节胰岛功能,控制血糖水平。

4.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等,可以改善胃

肠道功能,减少胃炎症状。

5.痛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针灸调理、中药调理等,可以

排毒养血,改善痛风症状。

6.脱发: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颈椎牵引等,可以改善静脉回流,促进毛发生长。

7.过敏性鼻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鼻腔冲洗等,可以调节

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过敏反应。

8.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调理、推拿按摩、中药调理等,可

以舒缓颈椎病症状,改善血液循环。

9.骨质疏松: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可以促进骨

密度增加,减少骨质疏松风险。

10.乳腺增生: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调节乳腺内分泌,减少增生。

11.肥胖症: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针灸调理、中药调理等,可以改善体质,调节新陈代谢,减少体重。

12.失眠: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13.冠心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舒缓心脏症状,改善心脏供血。

14.肩周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调理等,可以缓解肩周炎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15.脑梗塞: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16.鼓膜穿孔: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促进鼓膜修复,减少听力损害。

17.主动脉夹层: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舒缓夹层症状,减少内膜撕裂。

18.慢性肾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调节肾功能,改善慢性肾炎症状。

19.失聪: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促进听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听力损害。

20.忧郁症: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调理、中药调理等,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忧郁症状。

总之,中医护理方案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可以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辅助作用,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案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实施。

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是针对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辅助手段,主要目的是通过 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改善或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将介 绍20个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调理、推拿按摩、中药调理等,可 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帮助控制血压。 2.心脏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中药调理等,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供氧能力,减少心脏负担。 3.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针灸调理、中药调理等,可 以调节胰岛功能,控制血糖水平。 4.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等,可以改善胃 肠道功能,减少胃炎症状。 5.痛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针灸调理、中药调理等,可以 排毒养血,改善痛风症状。 6.脱发: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颈椎牵引等,可以改善静脉回流,促进毛发生长。 7.过敏性鼻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鼻腔冲洗等,可以调节 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过敏反应。 8.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调理、推拿按摩、中药调理等,可 以舒缓颈椎病症状,改善血液循环。 9.骨质疏松: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可以促进骨 密度增加,减少骨质疏松风险。

10.乳腺增生: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调节乳腺内分泌,减少增生。 11.肥胖症: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针灸调理、中药调理等,可以改善体质,调节新陈代谢,减少体重。 12.失眠: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13.冠心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舒缓心脏症状,改善心脏供血。 14.肩周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调理等,可以缓解肩周炎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15.脑梗塞: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16.鼓膜穿孔: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促进鼓膜修复,减少听力损害。 17.主动脉夹层: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舒缓夹层症状,减少内膜撕裂。 18.慢性肾炎: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调节肾功能,改善慢性肾炎症状。 19.失聪: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可以促进听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听力损害。 20.忧郁症: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调理、中药调理等,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忧郁症状。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及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样稿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 告 针灸科 一、根本情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21 年5月至7月,针灸科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38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1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5.28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38例:血瘀气滞证14例,寒湿痹阻证8例,湿热痹阻证3例,痰肝肾亏虚证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疼痛/活动度、选择硬板床、体位、活动方法、保暖、评估麻木部位/程度、按摩拍打麻木肢体、肢体保暖、下肢关节屈伸活动、评估下肢肌力、平安防护、活动方法、功能锻炼、饮食辩证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贴敷、药熨法、中药熏蒸、拔火罐、艾灸、中药热敷、中药塌渍、骨盆牵引、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注射、物理治疗。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工程是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其次是中药外敷、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症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 无创伤,患者易于承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承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肺癌患者胸闷咳嗽、胸痛、纳呆等不适病症,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中药外敷、中药泡洗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19种病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

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优 势 病 种 护 理 方 案 护理部 目录 1、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1 2、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9) 3、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8)

4、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26) 5、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32 6、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77、中风(脑埂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42 8、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50) 9、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58) 10、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63) 11、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68) 12、中风(脑埂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73) 13、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81) 14、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86) 15、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92 16、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96 17、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101 18、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06) 19、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11) 20、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15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121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123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31)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

---------------------------------------------------------------最新资料推荐------------------------------------------------------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 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 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 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 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 1.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 1 / 3

工作。 2.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 遵医嘱中药泡洗。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 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 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二)半身不遂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措施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措施 --------------------------------------- 外科优势病种护理优化措施 胁痛 一、疾病名称: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中的“胁痛”、“腹痛”、“黄疸”的范畴。是以上腹痛或右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特征,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或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滞失常,胆汁外溢而致。病位在肝、胆。 二、护理评估: 1、腹痛、发热。 2、皮肤、巩膜、二便的颜色。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常因郁怒而诱发,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作胀或绞痛,阵阵而作,不思饮食,不发热,或发热不高。舌苔薄白,脉平或弦。 2、肝胆湿热: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发热,口渴欲饮,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目赤或身目黄染,舌边尖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热毒炽盛: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拒按,腹肌紧张,板硬,甚至延及全腹,或可触及包快。全身寒战、高热,神智淡漠。严重者神昏谵语,身目黄染,尿色如茶,量少,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无苔,脉弦数或细数无力。 四、临证施护: 1、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或用药止痛。 2、腹痛或有包快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穴位注射。 五、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2)注意休息,湿热型,热毒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3)术后取平卧位,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取半卧位。 2、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局部压痛、腹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黄疸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 3)若见下列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①高热寒战,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 ②躁动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阙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无力或细数欲绝,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有芒刺等。 3、给药护理 1)中药疏肝利胆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服攻下药时,

国家52个中医护理方案

国家52个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是指中医学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不同疾病和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下面将介绍国家52个中医护理方案。 1.失眠症:通过针灸、按摩和中药调理,调整脾胃功能,安神助眠。 2.便秘:通过中药泻下和推拿手法,改善肠道蠕动,达到通便的效果。 3.高血压:采用穴位按摩和草药调理,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4.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针刺和中药调理,调节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 5.冠心病:采用中药调理和推拿手法,舒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 6.慢性胃炎:通过中药调理和食疗,保护胃黏膜,缓解症状。 7.脑卒中:使用针刺和中药调理,促进脑细胞再生,恢复运动功能。 8.哮喘:采用推拿手法和草药调理,舒展气管,减轻病情。 9.慢性肾炎:通过中药调理和食疗,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 10.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推拿手法和中药调理,缓解腰痛,改善脊柱功能。 11.风湿关节炎:使用针刺和中药调理,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活动能力。 12.痛经:通过中药调理和推拿手法,调节血气,缓解痛经。 13.月经失调: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改善内分泌功能,调整月经周期。 14.慢性咽炎:通过食疗和中药调理,减少咽炎发作,缓解症状。 15.肝炎:使用中药调理和针刺,提高免疫力,促进肝细胞修复。 16.乏力症:通过中药调理和按摩,补气养血,增加体力。 17.子宫肌瘤:采用中药调理和推拿手法,缓解瘤块,改善月经。

18.肺结核:通过中药调理和针刺,抗菌排痰,促进康复。 19.白血病:采用中药调理和针刺,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恢复。 20.胃溃疡:通过中药调理和食疗,减少酸性刺激,促进溃疡愈合。 除了上述疾病,中医还有更多护理方案,如肺痨、脑瘤、溃疡性 结肠炎、甲亢等,每一个方案都是根据具体疾病的病理特点和患者的 个体差异量身定制的。这些中医护理方案综合运用了中医的诊疗思想、草药知识以及针灸操作技术等,能够调理身体的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案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使用中药或针灸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针灸科 一、基本情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5年5月至7月,针灸科应用“腰椎间盘突出 16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其次是中药外敷、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操它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

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 ( 1 2 3 1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腰腿疼痛、肢体麻木、下肢活动受限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 将症状的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好、较好、一般、差。

(二)护理效果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和标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关键点为:以症状改 以上 (证) 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1.减轻腰腿疼痛 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腰部活动、下肢感觉、运动情况。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恢复期,下床活动时佩戴腰托加以保护和支撑,注意起床姿势,宜先行翻身侧卧,再用手臂支撑用力后缓缓起床,忌腰部用力,避免体位的突然改变。做好腰部、腿部保暖,防止受凉。遵医嘱腰部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样稿肺癌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肺癌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3年4月至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肿瘤科应用“肺癌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33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1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20.9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26例:气阴两虚证14例,肺脾气虚证8例,气滞血瘀证3例,痰热阻肺证1例,肺阴虚证0例。2.补充证候诊断的病例数7例:气虚血瘀证4例,痰热蕴结证1例,痰毒互结证1例,肺肾阴虚证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咳痰/深呼吸训练、体位护理、拍背、腹式呼吸训练、口腔护理、情志护理、音乐疗法、疼痛评估、腹部按摩、皮肤护理、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外敷、中药泡洗。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其次是中药外敷、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和穴位按

摩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肺癌患者胸闷咳嗽、胸痛、纳呆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中药外敷、中药泡洗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32人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常规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因素质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一、护理评估 1、根据入院评估表评估患者的情况,如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 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生活情况、休息、排泄等情况。 2、辨证:中脏腑证(风火闭窍、痰火闭窍、痰湿闭窍、元气衰败);中 经络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二、一般护理要点 1、按照中医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定时为患 者翻身拍背防褥疮等并发症。注意肢体的防寒保暖。 3、呕吐、流口水者,将头偏向一侧,防窒息;烦躁者加床栏保护;加强 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块,留置尿管者,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4、病情危重者每30-60分钟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 动、语言表达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5、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三、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用至宝丹、牛黄解毒丸、苏和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及时报告医生。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四、饮食护理 1、参照辨证施膳指导。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3、昏迷和吞咽困难者,采用鼻饲。 五、情志护理 1、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恐惧、急躁、焦虑、紧张等不良刺激。 六、辨证施护 1、高热者,冰袋冷敷头部。 2、元气衰败,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撤肢冷、脉微欲绝,遵医嘱艾灸。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证加艾灸,必要时导尿。 3、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服用。 七、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过激过喜过劳过饱,防疾病复发。 2、饮食宜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多吃新鲜(含纤维素多)的蔬果、豆制品,忌吃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3、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4、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变化,定期到医院检查。 5、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肢体功能锻炼。

脑病科优势病种护理方案

脑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一中风病人护理常规 二眩晕病人护理常规 三痴呆病人护理常规 四中风恢复期病人护理常规

痴呆病人的护理常规 痴呆为一种临床综合症,是由脑部疾患引起的进行性记忆力下降或丧失,智力减退,行为异常和个性改变。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智能:主动性差,记忆力、判断力下降。 2.评估语言:措辞困难,言语断续,词汇量减少,讲话不连贯,重复语言。 3.评估精神:精力不充沛,动作迟缓。 4.评估生活活动能力,了解自理状况。 二、护理常规: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做各种护理操作时,避免或减少对病人的刺激,防止激惹。 3.督促病人定时排大小便,保持床单元干燥舒适无异味。 4.做好腕带识别标识,加强陪护,或在病人衣服上写清地址,以防止走失发生意外。 5.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三、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忌辛辣柑肥厚味之品,戒烟酒。 2、.便秘者多食润肠通便之物,多食水果蔬菜谷类食物。 四、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病人,使其保持心情舒畅。 2.防止各种激惹病人情绪的因素,减少情绪刺激。 五、健康指导: 1、帮助病人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 2、可用病人熟悉的社会活动和熟悉的音乐发生记忆反映。 3、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用有关疾病的治疗药物。 4、加强陪护,做好身份识别标识,防止走失。 眩晕护理常规 眩晕是因风阳上饶、谈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 (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因、伴发症状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阳上饶,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盛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1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Lt D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考前须知 二、特色技术应用考前须知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缺乏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枯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病症,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防止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通则 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 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二、内服中成药 三、中药注射剂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二、艾灸注意事项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四、刮痧注意事项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