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1、古书中的用字

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

同源分化

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

同音假借

何——荷要——腰戚——慼

孰——熟卒——猝采——彩

免——娩顷——倾解——懈

申——伸尝——嚐县——悬

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

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比较

项目

古今字通假字

从出现时间上看“历时”现象,古字和今字不

是同时并存的“共时”现象,通假字和本字是同时并存的。

从字型上看古今字之间往往有一些联系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没有联系

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

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

7)古今词义的异同

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

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

练习:

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

去、勤、勸、河、睡、子、禽、穀、

瓦、聞、恨、謗、賄、誅、怨、妃

㈡说明下列各词的句中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卒]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步兵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终于

3.鲁肃闻刘表卒。——死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猝,突然

5.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报答

[信]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

2.子皙信美矣。——确实

3.故明主任计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计。——用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相信

5.(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使者[间]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

2.则丑美有间矣。——距离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小路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5.(汉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离间

[徒]

1.舍车而徒。——步行

2.帅徒以往。——众人

3.倒戟以御公徒。——跟从的人

4.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

6.齐师徒归。——白白地

7.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但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只[谢]

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道歉

2.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推辞

3.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辞别

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告诉

5.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感谢

㈢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的词义差别

A. 袭、伐、侵

1.大叔完聚,善甲兵,聚卒乘,将袭郑。——偷偷地进攻

2.公伐诸鄢。——大张旗鼓地进攻

3.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不大张旗鼓地进攻

B. 观、见、视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远看,突出有目的性。

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看见,突出看的结果。

3.目不能两视而明。——仔细观察,突出用眼睛

C. 行、步、趋、走、奔

1.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在路上行走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抬脚走

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小步跑

4.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跑

5.及下廷尉诏狱,平原吏人奔走诸阙讼之。——迅速在跑

D. 飢、饿、饥

1.黎民不飢不寒。——一般地饿

2.见灵则饿,问其病。——多日不吃的饿

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成不好

㈣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与今义有何不同。

1.厉王虐,国人谤王。议论(中)——诽谤(贬)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词组:土地方圆——词:地域

3.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指成年男性——老婆的老公

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邑的城墙——首都

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夫妻关系

6.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妻儿子女——老婆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1、本义-----是指造字时代所采用的意义和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最早的意义。

2、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可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3、词义引申的方式(1)相似引申(2)关联引申(3)比喻引申

4、词义引申的原则:

词义引申的基本原则有三种,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二是从个别到一般,以及由实词到虚词。

第二部分郑伯克段于鄢

用字方面

①莊公寤生——通假字,通“啎”

②佗邑唯命——异体字,同“他”

③謂之京城大叔——古今字,另造“太”

④大都不過參國之一——通假字,通“三”

⑤焉辟害——古今字,另造“避”

⑥姜氏何厭之有——古今字,另造“餍”

⑦無使滋蔓——通假字,通“毋”

⑧無庸——通假字,通“用”。

⑨食舍肉——古今字,另造“捨”

⑩若闕地及泉——通假字,通“掘”

注意下列字的音义

①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wù)之。

②愛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請於武公。

③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tài)叔。

④公曰:“不義不暱(nì),厚將崩。”

⑤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將襲鄭。

⑥公曰:“爾有母遺(wèi),繄(yī)我獨無。”

⑦公語(yù)之故,且告之悔。

语法现象

一、词类活用

1.今京不度。(度名词用作动词)

2.不如早爲之所。(名词用作动词)

3.有献於公。(动词用作名词)

4.隧而相見。(名词用作动词)

二、特殊动宾关系

1. 夫人將啓之。——为动用法

2. 惊姜氏。——使动用法

3.無生民心。——使动用法

三、语序:

1.姜氏何厭之有.

2.敢問何謂也.

3.君何患焉?

齐桓公伐楚

用字方面

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女——汝,古今字)

②尔贡包茅不入。(入——纳,通假字)

③王祭不共。(共——供,古今字)

音义方面

①昔召康公命我君大公。(shào)(地名)

②北至于无棣。(dì)(地名)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入nà——通纳)(共gōng——后作供)(给jì——供给生活用品) 词汇方面

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介词、凭借)

②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发情的)

③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料想)

④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⑤齐侯陈诸侯之师。(陈列)

⑥君若以德绥诸侯。(安抚)

⑦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城墙、护城河)

语法方面

①赐我先君履。——动词用作名词。

②寡人是徵……寡人是问。——宾语前置

③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宾语前置

④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介词宾语前置

晋灵公不君

用字方面

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古今字

宰夫胹熊蹯不孰。——孰、熟古今字

三进及溜。——溜、霤通假字

衮职有阙。——阙、缺通假字。

宣子田于首山。——田、畋古今字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竟、境;反、返古今字

既而与为公介。——介、甲通假字

自诒伊慼。——诒、贻,通假字

注意下面的音义

从台上弹人。——dàn用弹弓射人

稽首而对。——qǐ跪拜礼

能补过者鲜矣。——xiǎn少

晋侯饮赵盾酒。——yìn喝酒

既而与为公介。——yù参加

词汇方面

宰夫胹熊蹯不孰。——煮熟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很少、能

尚早,坐而假寐。——临时的,暂时的

贼民之主。——杀害、大夫

书法不隐。——记载历史的法则

语法方面

晋灵公不君。——“君”名词用作动词

莫之继也。——宾语前置

晋侯饮赵盾酒。——“饮”使动用法

虽猛何为。——宾语前置

提弥明死之。——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食之,舍其半。——“食”使动用法

齐晋鞌之战

文字方面

1、“师陈于鞌”

陈——阵,古今字,阵列。

鞌——鞍,异体字,这里是地名。

2、“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翦——剪,通假字,剪除,消灭。

3、“旦辟左右。”

辟——避,古今字,避开。

4、“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异体字,弯下身子。

5、“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无——毋,通假字,不要。

音义方面

1、“左轮朱殷(yān)。”——深红色

2、晋解(xiè)张御郤克。——姓氏

3、韩厥执挚(zhí)马前。——绊马索

4、“属(zhǔ)当戎行。”——时间副词,恰好

5、“且惧奔辟而忝(tiǎn)两君。”——辱

词汇方面

1、“擐(huàn)甲执兵,固即死也。”

固,本来。

2、“右援枹(fú)而鼓。”

援,拽过来。“枹”也写作“桴”。

鼓,击鼓,动词。

3、“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淹,指停留的意思。

4、“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败绩,崩溃之意。

5、“三周华不(fū)注。”

周,用作动词。绕圆圈的意思。

6、“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越,坠;毙,倒下。

7、“请寓乘。”

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8、“骖絓于木而止。”

骖(cān),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9、“摄官承乏。”

摄,暂时代理任职。

10、“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佐车”即有“副车”。

11、“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鼓励。

语法方面

1、右援枹而鼓。

“鼓”名词用作动词。

2、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

3、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饮”,动词用作名词。指喝的水。

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为意动用法,以……为难;“免”为使动用法,使……免。

楚归晋知罃

注釋下列加點字的音義

1.楚歸晋知罃。

2.臣不才,不勝其任。从力,朕声. 本义是能承担,禁得起之义

3.執事不以釁(衅)鼓。从爨省,从酉釁,血祭也

4.兩釋其累囚以成其好

解釋下列字的本義

1.楚歸晋知罃。

2.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3.二國圖其社稷。

4.然則德我乎?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

5.子歸,何以報我。本义是按律定罪、判决

寫出下列各句中相應的今字或本字

1.楚歸晋知罃。

2.而帥偏師以脩封疆。

冯谖客孟尝君

“客”由“宀”和“各”构成本义是指到家里来的人。

“貧”由“分”和“贝”构成本义是指缺少钱财

“開”会意字“门”、表示门栓的“一”和一双手构成会用双手把门栓拿开把门打开之意。

“罪”从皿非声本义仅仅是捕鱼的网。

“羞”从羊从手本义是指捧羊进献之义

“約”本义是指捆扎

“義”羊和我構成会以我(兵器)宰羊以祭祀。

“畢”---毕字的形体就是一种带柄的捕鸟兽的小网。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詞義

1、左右以君賤之了,食以草具。

2、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3、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

4、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5、孟嘗君出記。

6、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7、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开罪于先生。”

8、矫命以责赐诸民。

指出下列句子的用字现象

1、使人属孟尝君。(囑)

2、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債)

3、而性懧愚。(懦)

4、遣太傅赍黄金千斤。(齎)繁简字

5、梁使三反。(返)

6、文車二駟,服劍一。(紋)

7、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芥)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释义

1、使人屬孟嘗君。---属

2、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3、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

4、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

指出下列句子的语法现象

1、客何好?

2、客何能?

3、左右以君贱之也。

4、孟尝君怪之。

5、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6、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7、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

8、衣冠而見之。

9、因而賈利之。

莊辛說楚襄王

“說”本义指讲述。

“專”会意字,会用手转动纺锤(又称纺砖)以纺线之意。本义是转动纺锤

“侈”---“侈”与“奢”同源本义指“张大”

“祆”----“妖”、“祆”、“窈”等字,均是從“夭”字演化而來。

.“夭”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人甩袖翩翩起舞之形,乃是一种婀娜多姿之态。本义是指姿态轻盈娇媚。

“幸”---由一个“夭”和“逆”构成,会反屈为直之义,古文里幸多表“侥幸”之义。

《说文》:“幸,吉而免其凶也。从逆,从夭,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幸。”

“絕”---绝是一个会意字。象用一把刀把丝线(绳)从中载断有样子。

“因”---:甲骨文的“因”象是一个人仰面卧于席子上。因的本义可能是指草席,是茵的本字。

“奮”(奋)---甲骨文和金文形体似一只鸟被某种东西困住,鸟儿欲振翅挣脱之状。“類”----从米从页,会意字,会事物(如米一般)相似难以分别之意。

“招”---以会请人来饮之意。

“爭”---会意字,象两手各自用呼抓住某物拽向自己一方。即争夺。

注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祆祥乎?

2、臣請辟於趙,淹留以觀之。

3、襄王流揜於城陽。

4、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

5、黄雀因是以。

6、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或借字

1、臣請辟於趙,淹留以觀之。

2、黄雀因是以。

3、方將脩其碆盧。

4、折清風而抎矣。

5、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1、古书中的用字 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 同源分化 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 同音假借 何——荷要——腰戚——慼 孰——熟卒——猝采——彩 免——娩顷——倾解——懈 申——伸尝——嚐县——悬 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 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比较

项目 古今字通假字 从出现时间上看“历时”现象,古字和今字不 是同时并存的“共时”现象,通假字和本字是同时并存的。 从字型上看古今字之间往往有一些联系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没有联系 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 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 7)古今词义的异同 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 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 练习: 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 去、勤、勸、河、睡、子、禽、穀、 瓦、聞、恨、謗、賄、誅、怨、妃 ㈡说明下列各词的句中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卒]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步兵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终于 3.鲁肃闻刘表卒。——死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猝,突然 5.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报答 [信]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 2.子皙信美矣。——确实 3.故明主任计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计。——用

第二节 古书中的用字

第二節古書中的用字 由於漢字的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特別是為了適應交際的需要等原因,致使一些漢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體,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此外,在上古時期人們還常常書寫別字,即所謂通假字。無論是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還是通假字,都會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麻煩,需要認真學習和掌握。 一、古今字 古今字从狭义上说,是對前代數詞或數義共用的統用字與後代為了區別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稱。从广义上说,凡是记录某一词义的先后出现的不同形体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以下所说的古今字是指狭义的古今字。古、今的時間界線是相對的,時代較早的字叫“古字”,時代較晚的字就叫“今字”。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誼字下指出:“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一般來說,古字兼有多個詞或多個義項,今字分擔的只是古字所記錄的詞或義項中的一部分,古今字之間不能劃等號。古今字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一)为将兼詞从字形上区分开。例如: ①《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 ②《管子·任法》:“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 例①中的“舍”為“客舍”,例②中的“舍”為“捨棄”。“客舍”、“捨棄”本是兩個詞,同由“舍”記錄,後來人們為“捨棄”一義另造了一個區別字“捨”,舍、捨即構成古今字。 (二)为使引申義独立成词。例如: ①《桓公十三年》:“宋多責賂于鄭。” ②《戰國策·齊策》:“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于薛乎?” 例①中的“責”為“索債”,例②中的“責”為“債務”。“索債”、“債務”屬於引申關係,後來人們為“債務”一義另造了一個“債”字,責、債即構成古今字。 (三)为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分开来。例如: ①《韓非子·王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②《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例①中的“戚”為兵器名,屬本義;例②中的“戚”為“悲傷”,屬假借義。後來人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第三节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字 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书难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书用字情况复杂,即同一个词时常有不止一个的字形来记录它。本节介绍的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就是古书常见的四类用字现象。(一)假借字 1、什么是假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 “莫”---“ 暮” 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 “ 燃”---“ 然”, 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 箕---- 其 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

呼---- 乎 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杵---- 午 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①假借字成为词的假借义专用字 a.只表假借义,本义用后起字表示 杵捣臼的椎棒十二支的第七位午 呼呼叫疑问语气词乎 箕畚箕代词/语气词其 燃燃烧代词/形容词词 尾 然 暮昏暮否定代词莫 表本义后起字本义假借义例字 b.兼表假借义和本义 法则,效法:以身作则连词则 水名第二人称代词汝 鸟名:爱屋及乌疑问代词乌 男子:匹夫匹妇指示代词夫 动词:往,前往代词/连词之 本义假借义例字 ②假借字另造新字表示词的假借义: 为假借字专造的后起字,通常称为 后起本字。 彩文采,色彩采摘采 呜感叹词乌呼鸟名乌 慽忧愁斧钺类武器戚 避避开刑法辟 假借义后起本字假借义本义例字

第四讲 古书中的用字

第四讲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字 1、什么是假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写成“蜚” 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 背叛的“叛”写成“畔” 抗拒的“拒”写成“距” 修养的“修”写成“脩”等。 -二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 后的叫“今字”。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为了区别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 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完整版)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主要内容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主要内容 一、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 二、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三、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 下面语句中加横线字为通假字的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C.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E.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 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其他名称:累增字、分化字、区别字。 郑玄最早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a?a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通假字 “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或几个词,通常是固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弃本字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通融替代。这种现象就叫做通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产生的原因不同 今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古字的?°兼职?±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a?a避 《晋灵公不君》:?°晨往,寝门辟矣。?±?a?a闢 《晃错传》:?°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a?a僻

《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a?a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古今字产生的根源 古今字产生的根源是一字多义,其实质就是区别字,即以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不同的意义,它的产生,适应了由于语言的日益精密而对语言提出的?°一字一义?±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通假字或者是由于古人在写书时为了简便,临时用一个笔划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或者是由于不知道有本字或书写时笔误,写了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或者是由于书写习惯或师承关系,书写时不用本字而用另外一个与本字音同、音近的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通假字与别字不同 通假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写别字不被社会所认可。 意义联系不同 古字与今字在字义上有继承关系;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联系。 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 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 (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义。 益-溢 《吕氏春秋·察今》:“ 澭水暴益。” 益——水从器中漫出——增加、增益 ——利益 州-洲 水中陆地。《说文·川部》:“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 古代民户编制。——古代行政区划。 止-趾 奉-捧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相关推荐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古书,含义是古代的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书中的用字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是这样的,今天考了语文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先列个朝代,唐宋元明清。唐朝在宋朝前面没毛病吧。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一尊还酹江月”。包括如今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里也是“尊”。 而早在唐朝,李白写下的行路难里。“金樽清酒斗十千”教科书里也是“樽”。 所以如果是通假字,为什么早在苏轼前李白就用了“樽”而苏轼用的却是“尊”? 我实在想不通,或许是后人记录有误?亦或是苏东坡当时不小心写错字了? 请求各位知友为我解惑。谢谢。 答网友问 本人赞同「尊」与「樽」为「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字」。 注意:「古今」不是特指我们现在的说法,而是指时间上的先后。比如春秋战国相对于秦汉时期就是「古」,反之为「今」。 古人造字都是一音一字,一字一义,一字一词。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汉字构造有「六书」的说法,前四个为「造字法」;后两个为

「用字法」。 尊,酒器也。从酋,廾(gǒng)以奉之。《周礼》六尊: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尊,尊或从寸。 ——(《说文解字·酋部·卷十四》) 尊,盛酒的器皿。从酋,两手高高捧举着它。《周礼》有六尊:牺牛形的.酒罇、象形的酒罇、没有脚而底着地的酒罇、壶形的酒罇、太古的陶制酒罇、刻画着山和云雷之形的酒罇,用来祭祀和宴请宾客。尊,或者从寸。 由此可知,「尊」字在前,它的本义是指酒器,更是一种礼器。「樽」字在后。至于「尊」字后来产生的「尊贵」、「尊敬」、「尊严」等义,都是尊的「引申义」。为了表示区分,人们又特别造了一个「樽」字表示「酒器」这个意思。 商周时期,礼制是非常严格的,像「尊」这种青铜器或许只有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使用;而普通民众则只能使用木制的「樽」,便宜又合礼。到了唐宋,这些礼法已经不严格了,「尊」「樽」也使用了几千年,使用哪个字都是无所谓的,反正二者都是指「酒杯」。只是「尊」字更古,更尊贵。没什么特殊意义,两字可通用,不存在什么「通假」情况。到了如今「樽」字才被官方收入字典定为「酒杯」专用字,「罇」则被规定为「樽」字的异体字。「尊」字则专用为尊贵尊敬等义。 尊,酒器。古代用作祭祀的禮器。《禮記·明堂位》:尊用犧、象、山、罍。鄭玄注:尊,酒器也。後來寫作樽、罇。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樽,盛酒器。《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文選·西京賦》:振朱屣於盤樽。 罇,古盛酒器。本作“尊”。又作“樽”。《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五》:酌寡人之罇,進之於客。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罇。(《陶淵明集》作罇,《古文觀止》引作樽) 按,《說文》罇作尊。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汉语通论五、六) 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用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有情况,加上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有关用字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古人在用字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规律,势必影响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一)古今字 什么叫古今字:又叫分化字区别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 语汇是不断发展的,用来记录语言的字总是处于不能充分满足词汇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不少汉字身兼多职,往往一个顶几个来使用。例如,“久”字,本是“灸”的初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其腹有久.故瘢二所。”后“久”表示假借义,又造区别字“灸”。田地的“田”,又可以表示耕种田地(引申义)、打猎(假借义)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使不同意义能够在字形上有所区别,让汉字表义分工明确,就给“田”字加上意符“亻”,写作“佃”,表示“耕种田地”这个意义;加上意符“攴”,写作“畋”,表示“打猎”这个意思。古今字跟用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有密切关系,古今字构形模式大多数是原字基础上加上(或改换)意符。因此,除了少数在形体上没有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如“身”与“娠”、“罢”与“疲”、“不”与“柎”、“吕”与“膂”等以外,那么,古今字就是指产生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在形体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组字。从表义的特点来看,古字兼表多个义项,而今字只分担古字的一个义项;除了今字分担的义项以外,其它义项仍然由古字承担。并且,在今字产生之后,后世的古文家写作时往往仍用古字。古字和今字,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古字兼义较多,与它对应的今字也往往就不止一个,例如“奉”与“捧”、“俸”,“采”与“採”、“彩”。 今字是为了区别词义而在古字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问题,因此,如果两个字意义没有区别,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有先后关系,那么这两个字也不是古今字。例如“伞”与“傘”,就只是异体字。另外,并不是每一个古字都有与它相对应的今字。例如“人”、“天”、“好”等字,甲骨文里就有,但没有与它们相对应的今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書中的用字 Ⅰ、重點和難點提示 古書難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書用字情況複雜,即同一個詞時常有不止一個的字形來記錄它。本節介紹的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就是古書常見的四類用字現象。 (一)假借字 1、什麼是假借字 古書裡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錄的詞義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申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產生的原因是書寫者只考慮語音因素而不考慮形體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間的通用和假借。這也就是許慎所說的“依聲託事”。 2、假借字的兩類情形 (1)本無其字的假借 本無其字的假借:某些詞原先並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就從現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例如:表示“沒有誰,沒有什麼”意思的否定性無定代詞,原先沒有為它專門造字,就借用與之同音的莫”(本義為昏暮)字來記錄它。這樣,“莫”也就成了記錄否定性無定代詞的專用字。為了區別,人們後來又造了“暮”來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關係,屬於古今字的關係。再如借用本義為“燃燒”的“然”,來記錄表示“如此,這樣”意思的指示代詞;借用本義為“畚箕”的“其”,來記錄代詞和語氣詞;借用本義為“呼叫”的“乎”來記錄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借用本義為“搗臼的棒槌”的“午”,來記錄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屬於這類情況。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寫成“蚤”; 屈伸的“伸”寫成“信”; 飛翔的“飛”寫成“蜚”;

屎尿的“屎”寫成“矢”,“尿”寫成“溺”; 背叛的“叛”寫成“畔”; 抗拒的“拒”寫成“距”; 修養的“修”寫成“脩”;等。 (二)古今字 1、什麼是古今字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例如“暮”這個詞,本來用“莫”來記錄,後來寫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關係,“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漢字除了表示本義,還用於表示引申義和假借義。漢字的表詞功能擴大以後,為了區別不同的用法,以字為基礎加以改造造出新字,來分擔原字的某些義項。原字和新字是為記錄同一個詞先後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對古今字。例如“其”的本義是畚箕。但是“其”在古書裡被借用記錄代詞和語氣詞,並且成它的最為常見的用法。為了區別起見,於是在原字的基礎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專門用承擔“畚箕”的義項。“其”和“箕”就是在畚箕這個意義上形成的一對古今字。 3、古今字的意義關係 古今字的意義關係有以下三種情況: (1)今字承擔古字的本義 例如“州”本義是水中陸地,後來引申表示九州、州郡,於是用今字“洲”表示本義。又如“隊”本義為從高處墜落,後來借用表示佇列義,於是用今字“墜”來表示本義。 (2)今字承擔古字的引申義 例如“取”的本義是獲取,引申指獲取女人做妻子。娶妻的“取”後來專造“娶”字表示。“娶”承擔的是“取”的引申義。又如“解”的本義是分割、分解,引申為鬆懈,後來就造“懈”來承擔鬆懈這個引申義。 (3)今字承擔古字的假借義 例如“齊”的本義為齊平,假借來記錄“齊敬”的“齊”這個詞(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前對祖宗的崇敬。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齋”。“齋”承擔的是“齊”的假借義。又如“辟”本指法制,假借來記錄“躲避”的“避”這個詞。後來造了“避”字。“避”承擔的是“辟”的假借義。

古汉语常用字

于 读音yú五笔:gfk 四角号码:10400 释义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用字有争议的古诗

用字有争议的古诗 一、“斜”字“古音”是古代人生造的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最初引发争议的,就是首句中的“斜”字。因为这个字,在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和别的一些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读“xiá”音。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都听自己的老师讲过,这个属于“古音”。 但是,这个“斜”字在《新华字典》里却一直只有一个读音,念xié。最近听说,教育部门统一了这些字的发音。 与这个字情况相同的,还有贺之章在《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过去,这个“衰”字是读“chuī”,现在改回了“shuāi”。 一些家长表示:乱改古诗词的发音,要不得!为了一时偷懒,就改掉了“古音”,让诗词失去了音乐美感,我同样也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从小跟着语文老师念的就是这种“古音”,现在读到别的唐诗,中间有“斜”字,还是情不自禁地要读成“xiá”。

不过,有一些诗里有“斜”字,却不能读“古音”。例如张志和《渔歌子》的“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要分开记忆,比较麻烦。 最近又有人说,原来“斜”字的“古音”其实是古人弄错了韵书搞出来的。我去查了一下资料,被改掉的这个“古音”,的确不是诗歌本来的发音,但也不是“弄错了”。 这个是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拟古音”,叫“叶韵”。也就是说,南北朝时期,有人读先秦的古诗感觉不押韵,于是为了押韵,通过想象,给一些字临时“生造出了读音”当成“古音”。 后来,这种“叶韵”在明代朱熹等人处得到了发扬。“斜”字本来就只有一个读音,只是因为唐朝以后的人读起来,感觉拗口,于是给它捣鼓出来一个“拟古音”。 如此看来,“斜”字到底读是哪个音,只有去杜牧了。所以我们再坚持用一个宋明之后的“拟古音”读它,就没有必要了。 二、“生”、“深”之异,是古书在流传过程中造成的 关于杜牧这首《山行》中的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生”还是“深”,这个也是打得不可开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呢?一是因为中国古代出书不容易,书籍都是靠手抄。传抄过程中可能会出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后人故意把原诗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了修改。

古代通用字和现代通用字

古代通用字和现代通用字 摘要:在社会生活中,教育部门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识字标准,不同的行业、部门,不同职业的人所需要的用字量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通用字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 关键词:通用字;选取标准;研究价值 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自古至今,汉字字无定数,常用字包含在通用字之中,现代化和信息化要求汉字实现定量。通用字作为汉字的一类同样具有发展性,对通用字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通用字的界定 ㈠古代通用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是这样给通用字下定义的:文字学上所说的“通用”,指不同的字在某种或某些用法上可以相替代的现象,可以通用的字就是通用字。他还指出:过去曾经相通用过的字,也都可以称为通用字。如果要跟现行的通用字相区别,可以把它们称为历史通用字。[2](P264)同时他还认为:通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广义的“通假”和“通用”所指的文字现象的范围是相同的,为了避免跟狭义的“通假”相混,最好不要使用广义的“通假”而使用“通用”这个术语。[2](P265)可见,裘锡圭先生所说的通用字,其含义和通假字相当。 《传统语言学辞典》这样解释“通用”:训诂学术语。又简称通。指古书中用字上的可以互相代替的现象。古人所说的通用字,其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通假…… 2.异体…… 3.古今字。[3] 《古代汉语教学辞典》释“通假字”,“本有其字而又另借一音同、音近的字表示其义的字。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4]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所谓古今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1](第二册P541)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从历史的平面来看,通假字是当时用字的需要,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在我们今天看来,通假字只是一种错误的用字现象,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错别字,是应该被淘汰的字或早已被淘汰的字。除此之外,在探讨古代通用字的同时也需要了解通用字和古今字的关系。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二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二 3、分化借义 本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分化广义 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文选: 网上的文字和标点,很多地方和课本不同,我已经按照课本内容一一改过,并别离附上繁体原文。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译文]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本身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不定,为了保住利益而背约弃义的叫做大贼。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办法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办法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士君子之勇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庯嬍常瑹o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该处“強”字在书上是:“疆”的弓里去掉“士”,我在电脑上打不出该字),牟牟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译文] 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狗和猪的勇敢。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

古人习俗用字

古人习俗用字一瞥 一、名、字、号 名,古人出生三个月后,由父辈取名。自称、谦称或尊长者称卑幼者要称名。名,分为学名与谱名。学名,又称官名、大名,即在对外交往中所用名,相当于现代身份证上的名字;谱名,在家谱中使用名,有统一的字辈,兄弟雁行,昭穆不混。虽在家谱中起到整齐划一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用,也极少有人知道。当然,也有少数人学名与谱名是一致的,那就另当别论了。许多人生前并无谱名,上谱时临时起个谱名。由于意义不大,现在许多新式家谱,大都取消了谱名。 字,古人尊称、敬称或卑幼者对尊长者要称字,平辈之间除极熟的朋友可以不拘礼节称名外,一般要称字。古时男人二十及冠,女子十五及笄,成年了就要取字,男女皆可取字,但女子取字较少。一般可由自己取字,或父辈师友帮忙取字。当然,字为士人所乐用,底层百姓,大皆有名无字。一般来说,字与名意义相近或相反,如张飞,字翼德;关羽,字云长,就是意义相近。如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就是意义相反。 号,分为小号、别号、雅号。小号,即小名或小字,如曹操,小字阿瞒。则阿瞒是曹操小时候的号,一般由长辈所称。别号是成年后,因表达兴趣或志向,自行取一别号,以代其名。如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然则壮飞是其志向。雅号,又称道号,则多为文人墨客所乐用,一般多用于书画作品之落款。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

东坡。 二、配、娶、聘、纳 配,史书或宗谱中的配是指元配,即正妻。正妻先亡,续娶正室,则称为继配。娶与配意义相同,有的家谱中也加以区分,如妻原为处子,则称配;妻为再醮妇,则称娶;继妻为再醮妇,则称续娶。但一般情况下都已混同了。 聘,原指男子定亲,聘某家女,但未婚配。后引申为娶某家女,在碑文墓志中多使用。则按引申意,聘与配、娶并无区别。 纳,专指纳妾,妾地位卑下,绝不能用“配、娶、聘”,妻对男主称夫,妾对男主只能称主人。 三、适、嫁、字 适,古文中以女子出嫁某人,称之为适,与嫁同义。适为书面语,嫁为俗语。 字,旧时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尚未定亲,则称之曰“待字”或“未字”,后来引申为未成婚配,成语中有“待字闺中”,即为此意。 四、招赘、出赘、入赘、孀赘 招赘,是指本姓人家准备对外招上门女婿。 出赘,指本姓男子作外姓人家的上门女婿。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 引言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主要探讨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文字用法及其演变。这些古籍记载了古代中医大师们的智慧和经验,对于现代中医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将介绍中医古籍用字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其重要性,以期提高人们对中医古籍用字的重视。 背景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自《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问世以来,中医古籍用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这些古籍用字不仅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还承载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籍用字逐渐失传,给后世医家造成了诸多困扰。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医古籍用字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学者们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深入研究,整理出了一系列珍贵的中医古籍用字资料。这些研究主要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重要性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通过对古籍用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其次,中医古籍用字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古籍用字研究对于中医教育、临床实践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结论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学术工作,对于中医学、文化学、文字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工作,提高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中医古籍用字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古籍用字的自动识别和智能检索,提高研究效率。通过深入挖掘古籍用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中医古籍用字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和实践价值的课题。通

古代汉语练习2-古书用字

古代汉语练习(二)——古书用字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标出各字的对应关系(a假借字,b古今字,c异体字) 1.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尚書·湯誓》) 2.姜氏欲之,焉辟(避)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3.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他)邑唯命。(同上) 4.姜氏何厭(饜)之有?(同上) 5.公子取(娶)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6.臧宣叔逆晉師,且道(導)之。(《左傳·鞌之戰》) 7.及楚,楚子饗之。……[至秦,]他日,公享(饗)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8.公懼,隊(墜)于車,傷足。(《左傳·公孫無知之亂》) 9.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無)數。(《周易·繫辭下》)10.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同上)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 12.子曰:德之不脩(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13.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 14.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大同》) 15.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禮記·大學》) 16.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堡)者息。(《禮記·檀弓下》) 17.為肥甘不足於口與(歟)?輕煖(暖)不足於體與(歟)?(《孟子·梁惠王上》)18.洪水橫流,氾(泛)濫於天下。(《孟子·許行》) 19.孟子曰:無(毋)或(惑)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0.布帛長短同,則賈(價)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價)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價)相若;屨大小同,則賈(價)相若。(《孟子·許行》) 21.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孟子·滕文公下》) 22.不臨深谿(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23.吾嘗跂(企)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同上) 24.故不積蹞(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上) 25.螾(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同上)26.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蟺(鱔)之穴無可寄讬者,用心躁也。(同上) 27.適莽蒼者,三飡(餐)而反(返),腹猶果然。(《莊子·逍遙遊》) 28.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劒(劍)養。(《韓非子·五蠹》) 29.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債)于薛者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0.俯噣(啄)白粒,仰棲茂樹。(《戰國策·楚策》)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b。 6.b。 7.a。 8.b。 9.c。10.a。11.b。12.a。13.b。14.a。15.c。16.b。 17.b、c、b。18.c。19.a、b。20.b、b、b。21.c。22.c。23.b(c)。24.c。25.c。26.c。27.c、b。 28.c。29.b。30.c。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 摘要: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 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是指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其他意义并不相同)而先 后产生的不同形体的字。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联系;区别 中学不少的教学参考资料和一些古籍文献关于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注 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比如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注释都用“同”或“通”,使学生 很难分清哪个是通假字,哪个是古今字,这就对学生的古文学习造成了不便。本 文就针对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分析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区别和 联系,以弄清它们各自的用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 (一)通假字。 1.定义: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产生 (1)由于古代字少,古书里使用汉字,用本字的很少,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 的现象却很多。所以,文字的通假现象相当普遍。 (2)写字工具缺乏。古人写字是刻在龟甲兽壳或竹片上,遇到笔画多的字, 就用笔画少的字代替。写字工具发明后,古书传抄时,后人往往把前人的错字抄 写下来,久而久之,别字就越来越多。 (3)作者写作时,一时忘记了本字怎么写,就只好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 字代替本字,也就是写了一个别字(通假字)。有时作者也可能为避免在同一文 章中出现反复的字,在同一篇文章中,本字、别字兼用。 3.种类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音同(或音近)代替。所以,我们把通假字分为两大类: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这里说的音同、音近,是指古音而言,并不是今音。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古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中的“罢”通“疲”,两字的古音相同。 (2)近音通假又可分为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 双声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和声调不同的通假。如:“毋内 诸侯”《鸿门宴》中的“内”通“纳”。 叠韵通假: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声母不同的通假。如:“乃令张 仪详去秦”《屈原列传》中的“详”通“佯”。 (二)假借字。 1.定义: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2.种类 (1)假借义取代本义,本义消失了且没有造新字。如:“而”,本义是胡须, 假借为连词。 (2)假借义和本义同时使用,皆不造新字。如:“耳”,本义是耳朵的意思, 假借是语气词,放在末尾,现两者都在使用。 (3)假借义取代本义,原字形表示假借义,再为本义造新字。如:“孰”,本 义是食物煮熟,假借是疑问代词“谁”,最后造“熟”字来表示煮熟食物。 (4)假借以后,仍用原字形表示本义,而后为假借再造一个新字。如:“辟”,假借是避开,之后造了新字“避”来表示避开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