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的用字

古书的用字

•、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定義

文字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着因聲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情況,我們把借來記録同音詞的字叫通假字,簡稱借字。例如:

寤——牾: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寤”是借字,本字當是“牾”,意思是“逆”,“牾生”即“難產”。

信——伸: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信”與“屈”相對,是“伸展”的意思,“信”是借字,本字是“伸”。

脩——修: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

“脩”是借字,本義是乾肉。此處本字當是“修”,意思是“治理、整治”。

裁——才: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乎而躍。

“裁”是借字,本字當是“才”,意思是“剛剛”。

(二)借義

借字所承擔的詞義,稱爲假借義或借義。例如:

耳:本義是耳朵。

(1)子玉復治兵于蔿,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2)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第(2)句的“耳”是語氣詞,意思是“罷了”,和本義無關,是假借義。

而:《說文》:“而,頰毛也。”在使用過程中,“而”經常用作連詞,連詞意義與本義無關,是借義。如: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蚤:本義“跳蚤”。有時用作借字,意思是“早晨”,是“早”的借字。如: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謝:本義“道歉”,有時用作“榭”的借字,指“高臺上的敞屋”,與本義無關。如:臺謝甚高。

•(三)通假字的辨識

1.通假字的聲音關係

(1)上古的聲紐和韻部(一般了解)

人們把古代漢語語音歸納爲聲紐和韻部。聲紐(33個)、韻部(29個)

(2)古音相同相近的標準(一般了解)

對於聲紐來說,聲音相同是指雙聲,聲音相近是指準雙聲、旁紐、準旁紐、鄰紐。

對於韻部來說,聲音相同是指叠韻,聲音相近是指對轉、旁轉、旁對轉、通轉。

(3)通假字之間聲音關係的判定

從聲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雙聲、疊韻或雙聲疊韻的關係。如:

畔——叛: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的本義是“田地的界限”,爲借字,本字當是“叛”,義爲“背叛”。“畔”與“叛”

在上古屬雙聲疊韻通假。

崇——終:誰謂河廣,曾不崇朝。

“崇”的本義是“高”,這裏是“終”的借字,義爲“終了”。“不崇朝”就是用不了一個早晨。“崇”與“終”屬鄰紐雙聲,疊韻通假。

嬌——驕:有求則卑辭,無欲則嬌嫚。“嬌嫚”即驕橫傲慢。王先謙補注:“嬌,驕之借字”。“嬌”“驕”屬雙聲疊韻通假。

彫——凋: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彫”本義“紋飾”,這裏是“凋”的借字,意思是“凋謝、凋零”。“彫”與“凋”屬雙聲疊韻關係。

錫——賜: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錫者何?賜也。

“錫”是一種金屬,這裏是“賜”的借字,意思是“賜予” 。二者同屬心母錫部,屬雙聲疊韻關係。

豪——毫:今離婁見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

“豪”本義是“豪豬”,這裏是“毫”的借字,意思是“動物身上的細毛”。豪、毫屬雙聲疊韻關係。

考——拷: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考”的本義是“老”,此處是“拷”的借字,意思是“擊打”。考、拷屬雙聲疊韻關係。

管——館:管人布幕於寢門外。

“管”的本義是樂器,這裏是“館”的借字,館人是負責館舍的人。管、館屬雙聲疊韻關係。

溢——鎰:黃金萬溢。

“溢”是“水滿而外流”,這裏是“鎰”的借字。“鎰”是古代計量單位,二十四兩爲鎰。

溢、鎰屬雙聲疊韻關係。

• 2.判定通假字的文獻證據

判定通假字除依據聲音關係外,還要有充分的文獻爲證據。

歸——饋: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歸”本義是女子出嫁,這裏是“饋”的借字,意思是贈送。

(1)聲音關係:歸、饋,音近,屬疊韻關係。

(2)文獻證據: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格——烙:糟丘、酒池、肉圃、爲格。

通過聲音線索,找到一個“烙”字。“烙”是古代一種刑法,指用燒熱的銅器灼燒。

如“願爲民請炮烙之刑(《呂氏春秋》)”,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將上句中的“格”改爲“烙”,正合文意。

此外,還有其他文獻例證,如:請除炮格之刑(《史記》)。此處“格”即“烙”

的借字

二、異體字

(一)異體字的定義

異體字是指某一歷史時期音義完全相同、記詞職能也完全一樣,衹是形體不同的字。例如:

(1)執其干戚,習其俯仰。

(2)以彊爲弱,在俛仰之間耳。

(3)聚酒千鐘,積麹成封,望門百步,糟漿之氣逆於人鼻。

(4)更招竹林人,枕藉糟與麯。

有些同音字雖然可以記録同一個義項,在一定場合可以互用,但記録職能并不完全一樣,這種字不能視爲異體字。如:

置——寘:“置”本義“赦免”,“寘”本義放置。二者衹在放置義項上可以換用,“赦免”等義時不能換用,不能視爲異體字。

游——遊。“游”常用義“游泳”,“遊”本義指“遨遊”,在表示“遊玩、交遊”時可換用,但“游泳”衹用“游”,兩個字不能視爲異體字。

贊——讚:二者衹在表示“稱讚”時可互用,在表示“進見、支持”義時,不能互用,不能視爲異體字。

•(二)異體字的類型

1.造字方法的不同

韭——韮:韭是象形字,韮是形聲字。

丘——坵:丘是象形字,坵是形聲字。

傘——繖:傘是象形字,繖是形聲字。

床——牀:床是會意字,牀是形聲字。

岳——嶽:岳是會意字,嶽是形聲字。

泪——淚:泪是會意字,淚是形聲字。

磊——磥:磊是會意字,磥是形聲字。

羴——羶:羴是會意字,羶是形聲字。

•2、造字方法相同、構件不同

(1)同爲會意,所取義符不同。如:

災——灾、塵——尘、葬——塟、明——朙

綿——緜、御——驭、棄——弃、罸——罰

(2)同爲形聲,所取義符不同。如:

鷄——雞、杯——盃、溪——谿、暖——煖、燈——鐙

阱——穽、坑——阬、歡——懽、咏——詠、秕——粃

(3)同爲形聲,所取聲符不同。如:

猿——猨、僊——仙、礼——禮、達——达、麯——麴

仿——倣、時——旹、杆——桿、線——綫、柏——栢

(4)同爲形聲,所取義符和聲符都不同,如:

村——邨、迹——蹟、猿——蝯、霉——黴、糍——餈

妆——粧、愬——訴、穅——粇、粳——秔、椀——盌

3.造字方法相同、構件相同、寫法不同

(1)構件所處的位置不同。如:

够——夠、峰——峯、鹅——鵞、秋——秌、襍——雜

鞍——鞌、群——羣、略——畧、慚——慙、裏——裡

(2)筆道形態略有不同。如:

土——圡、決——决、况——況、亞——亜、册——冊

污——汙、宂——冗、竝——並、冰——氷、皂——皁

•(三)識別異體字要注意的問題

1.曾經是異體字,後來記詞職能發生變化,各有分工,變爲兩個字。如:

咳——孩:早期,二者都可以用來表示“小兒笑”的本義。

份——彬:《說文》引《論語》用“文質份份”,而流傳下來的《論語》則用“文質彬彬”,說明二者可互用。但在今天,二者發生分化,“彬”仍表本義,“份”用作量詞。

訝——迓:本義都是迎接,但現在發生了分化,“迓”表示“迎接”,“訝”表示“詫異”。

2.在歷史上意義或用法不同的兩個字,後來爲了精简漢字,在作異體字整理時

把它們視爲異體字加以認同。

炮——砲

偷——媮

霓——蜺

•第02讲分化字三、分化字

(一)分化字的定義

我們把用來分擔漢字記録職能的字形稱爲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個記録職能的字形稱爲源字。如:共:

(1)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共同)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供給)

(3)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拱揖)

(4)民不知禮,未生其共。(恭順)

“共”承擔多個義項,後來造“供、拱、恭”分化詞義。“共”爲源字,其他爲分化字。

(二)分化文字職能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假借其他字分化職能,異體字職能分工,造新字承擔部分職能。

1.假借其他字分化職能

何——荷,“何” 本義“擔荷”,被假借爲疑問代詞“何”,人們借“荷花”的“荷”記録“擔荷”義。

指——旨,“指”本義“指示”,引申而有“意旨”之義,“旨”的本義“味美”,後來假借“旨”分化“指”的“意旨”之義。

女——汝,“女”本義爲“女子”,被假借爲第二人稱代詞,“汝”本義“汝水”,後來分化記録“女”的第二人稱代詞義。

• 2.利用異體字分化職能

爲異體字的不同字形賦予不同職能,使原本冗餘的形體各司其職,各得其所。

如:

猶——猷,二者是因構件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本義爲獸名、猴屬,假借記録“謀略”“猶豫”“猶如”等義,二者通用。後來,“猷”記録“謀略”等義,“猶”記録

“猶豫”“猶如”等義。

亨——享,本義爲“進獻”,引申指“享用”“亨通”,二者通用。後來“享”記録“享用”義,“亨”記録“亨通”義。

箸——著,“箸”本義爲“筷子”,也記録“明顯”義。如《荀子·王霸》“箸仁義”,就是“使仁義明顯”的意思。後來“箸”出現了“著”的寫法,人們用“箸” 記録“筷子”,“著”記録“明顯”等義。

3.造新字分化職能

分化源字職能最常見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礎上增加構件、在源字基礎上更換構件或對源字作形體改造。如:

其——箕,“其”本義是“簸箕”,被借用記録第三人稱代詞。後來造“箕”記録本義。

赴——訃,“赴”的本義爲奔赴,引申記録奔告喪事。《國語》:“魯宣公卒,赴者未及,東門氏來告亂。”後來,造“訃”記録“奔告喪事”義。

母——毋,“母”的本義“母親”,假借記録否定詞“毋”。後來,造“毋”分化借義。

•(三)分化字的類型

(1)分化本義:假借義或引申義常用,造新字分化本義。

孰——熟。“孰”本義是把食物煮爛,後被假借爲疑問代詞,造“熟”來分化本義。

然——燃。“然”本義爲燃燒,被借用記録指示代詞。後來造“燃”分化本義。

莫——暮。“莫”本義爲“昏暮”,被借作否定性無定代詞。造“暮”表示本義。

暴——曝。“暴”本義爲“曬”,《荀子》:“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用的就是本義,引申爲“暴露”等義。後來造“曝”記録本義。

益——溢。“益”本義是水滿溢出,引申有“增益”“好處”“更加”等義。《左傳》:“若鄭亡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就是“好處”的意思。後來用“益”記録引申義,新造“溢” 字表示本義。

要——腰。“要”本義是“腰部”,引申有“要害”之義。後來“要”記録引申義,造“腰”記録本義。

禽——擒。“禽”本義“擒拿”,如《左傳》:“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後引申指擒拿的對象“鳥禽”。後來“禽”記録引申義,造“擒”記録本義。

類似的還有:原——源、州——洲、止——趾、責——債

•(2)分化引申義:引申義與本義距離較遠時,有時造新字分化其引申義。

昏——婚。“昏”本義“黃昏”。古人結婚在黃昏時舉行,因此“昏”引申指“結婚”,如《左傳》:“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後來造“婚”記録引申義。

齊——劑。“齊”本義“平齊”,引申爲“協調”義,又引申爲“劑量”義,後來造“劑”

來承擔這些引申義。

尉——慰。“尉”本義是“將織物熨平”,引申有“安慰”義,後來造“慰”記録引申義。

竟——境。“竟”本義“樂曲終了”,引申爲“疆土的邊界”,後來造“境”記録引申義。

解——懈。“解”本義“分解”,引申爲“鬆懈”“懈怠”義。《史記》:“胡虜益解”,即爲“懈怠” 義。後來加“心”旁造“懈”記録引申義。

賈——價。“賈”本義是做買賣,引申爲買賣貨物的價錢,《孟子》:“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用的就是引申義,後來造“價”表示引申義。

說——悅。“說”本義是“說明”“解釋”,引申有“喜悅”義,如《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的就是引申義,後來用“悅”記録引申義。

類似的還有:知——智、被——披、沒——歿、反——返、食——飼、振——賑、張——帳。

•(3)分化借義:本義與借義共用一字,爲了區別,用新字形分化借義。

舍——捨。“舍”本義“屋舍”,經常被借用“捨棄”義,後造“捨”分化借義。

象——像。“象”本義是長鼻動物的名字,借去記録“像似”,後來造“像”將借義分化。

辟——避、闢、譬、僻。辟,本義爲“法”,常被借用“躲避”“開闢”“譬如”“乖僻”

等義,爲表義明確,造“避”“闢”“譬”“僻” 等分化字記録假借義。

采——彩。“采”本義“摘取”,假借記録“色彩”,後造“彩”分化假借義。

牟——眸。“牟”本義牛的叫聲,假借記録“眼眸”,後加“目”造“眸”記録假借義。

(4)分化廣義:源字的表義很廣,後來這個意義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擔,源字和分化字的意義都變得更具體。

受——授。“受”,象兩手交接物品,“授予”和“接受”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古代施受同辭,均用“受”表示。後來造“授”記録“授予”義,源字“受”記録“接受”義。

祝——咒。“祝”,象一人跪於神位之前張口致辭,有“祝福”“詛咒”兩方面意思。

後來造“咒”記録“詛咒”義,源字“祝”記録“祝福”

•第03讲第三課作品閱讀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1.先:引導

2.和:附和。順:順應。

3.是是:把對的看成是對的。第一個“是”是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看成是對的。

非非:把錯的看成是錯的。第一個“非”是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看成錯的。知:智慧,後作“智”。非是:把對的看成是錯的。非,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看成是

錯的。是非:把錯的看成是對的。是,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看成是對的。

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

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4.貨:財物。易言:輕易地亂說。

5.趣舍:拿取和放棄。趣,“取”的借字,獲取、拿取。

6.閑:嫻熟,熟練,後作“嫻”。

7.難進曰偍:難以進展叫做遲緩。偍,遲緩。

8.少而理曰治:措施簡少而有條理叫政治清明。治,政治清明。秏:“眊”的借字,

(眼睛)昏花,引申指混亂不明。

士君子之勇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衆彊,牟牟然惟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

1.辟:逃避,後作“避”。

2.牟牟然:一本作“恈恈然”,迫切想要的樣子。牟,後作“恈”。然,形容詞詞

尾,……的样子。利:衍文,當删除。惟飲食之見:賓語前置,“飲食”作“見”的前置賓語,用代词“之”複指。

3.是:指示代詞,指代上文“爭飲食,無廉恥……”的情況。

爲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爲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4.果敢而振:行動果敢而振奮。

5.輕死而暴:輕視死亡而行動暴怒。輕,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看得很輕,

認爲……不值得重視。

6.不傾于權:不向權勢傾倒,即不屈服於權勢。傾:傾倒。

7.與:動詞,給與。

8.橈:彎曲。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爲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爲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

1.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資質、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和小人是

一樣的。一,數詞用作動詞,是一樣的。

2.疾爲誕:肆意妄言。疾,急。誕,荒誕的(言論)。之,連詞,用在主謂之

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

3.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結果就一定得不到他們所喜好的(榮譽

和利益),而一定會遭受他們所厭惡的(耻辱和禍害)。

4.辨:“辦”的借字,改讀bàn,治理。

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

5.窮则不隱,通则大明:仕途不順的時候,他們的名聲也不會被埋沒;通達的

時候,名聲就會十分顯赫。窮,仕途不順。通,仕途順利、通達。

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爲君子之所爲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6.賢人:賢於人。賢,形容詞用作動詞,勝過。

7.注:投。錯:安排處理,後作“措”。當:合適,適宜。

8.孰:详细,後作“熟”。知:智慧,後作“智”。

9.雅:“夏”的借字,華夏,指中原地區。

聖王之制也

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黿鼉、魚鱉、鰍鱣孕别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

1.榮華:草本植物開花叫“榮”,木本植物開花叫“華”。滋:生長。碩:大。

2.鱣:“鱔”的異體字。別:指離別母體,即生育。

3.耘:鋤草。時:季節。

4.五穀:指黍、稷、豆、麥、稻。這裏泛指糧食作物。

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5.汙池:蓄水的池塘。汙:停積不流動的水。淵:深水潭。沼:水池。川:河

流。澤:湖泊。

6.謹其時禁:嚴格遵守每個季節的禁令。

7.童:秃。

有亂君無亂國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1.有治人,無治法:有治理國家的人才,沒有自行治理的法制。

2.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後羿射箭的方法沒有失傳,但後羿并不能使後

世的人們都百發百中。

3.禹之法:大禹的治國之法。

4.法不能獨立:法制不可能(離開人的執行)而單獨有所建樹。立,建樹。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徧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埶。

5.則法雖省,足以徧矣:法律即使簡略,也足夠用在一切方面了。徧,“遍”的异

体字。與下文“亂”相對,指普遍得到治理。

6.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不懂得法制的原理而衹是去修訂法律條文的人。

義,道理,原理。法之數,法律條文的數量。

7.闇:昏聵,糊涂。埶:權勢,後作“勢”。

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埶,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此之謂也。

8.則身佚而國治:就會自身安逸可是國家却很安定。佚:安樂。

9.君人者:統治者。君,名詞用作動詞,統治。

10.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在尋覓人才時勞累,而在使用人才後就會得到休息

了。索之,搜索人才。休,休息,休止。

11.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懼,親自去選擇人才。忌,語

氣詞,無義。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第二节 古书中的用字

第二節古書中的用字 由於漢字的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特別是為了適應交際的需要等原因,致使一些漢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體,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此外,在上古時期人們還常常書寫別字,即所謂通假字。無論是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還是通假字,都會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麻煩,需要認真學習和掌握。 一、古今字 古今字从狭义上说,是對前代數詞或數義共用的統用字與後代為了區別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稱。从广义上说,凡是记录某一词义的先后出现的不同形体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以下所说的古今字是指狭义的古今字。古、今的時間界線是相對的,時代較早的字叫“古字”,時代較晚的字就叫“今字”。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誼字下指出:“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一般來說,古字兼有多個詞或多個義項,今字分擔的只是古字所記錄的詞或義項中的一部分,古今字之間不能劃等號。古今字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一)为将兼詞从字形上区分开。例如: ①《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 ②《管子·任法》:“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 例①中的“舍”為“客舍”,例②中的“舍”為“捨棄”。“客舍”、“捨棄”本是兩個詞,同由“舍”記錄,後來人們為“捨棄”一義另造了一個區別字“捨”,舍、捨即構成古今字。 (二)为使引申義独立成词。例如: ①《桓公十三年》:“宋多責賂于鄭。” ②《戰國策·齊策》:“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于薛乎?” 例①中的“責”為“索債”,例②中的“責”為“債務”。“索債”、“債務”屬於引申關係,後來人們為“債務”一義另造了一個“債”字,責、債即構成古今字。 (三)为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分开来。例如: ①《韓非子·王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②《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例①中的“戚”為兵器名,屬本義;例②中的“戚”為“悲傷”,屬假借義。後來人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第三节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字 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书难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书用字情况复杂,即同一个词时常有不止一个的字形来记录它。本节介绍的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就是古书常见的四类用字现象。(一)假借字 1、什么是假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 “莫”---“ 暮” 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 “ 燃”---“ 然”, 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 箕---- 其 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

呼---- 乎 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杵---- 午 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①假借字成为词的假借义专用字 a.只表假借义,本义用后起字表示 杵捣臼的椎棒十二支的第七位午 呼呼叫疑问语气词乎 箕畚箕代词/语气词其 燃燃烧代词/形容词词 尾 然 暮昏暮否定代词莫 表本义后起字本义假借义例字 b.兼表假借义和本义 法则,效法:以身作则连词则 水名第二人称代词汝 鸟名:爱屋及乌疑问代词乌 男子:匹夫匹妇指示代词夫 动词:往,前往代词/连词之 本义假借义例字 ②假借字另造新字表示词的假借义: 为假借字专造的后起字,通常称为 后起本字。 彩文采,色彩采摘采 呜感叹词乌呼鸟名乌 慽忧愁斧钺类武器戚 避避开刑法辟 假借义后起本字假借义本义例字

第四讲 古书中的用字

第四讲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字 1、什么是假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写成“蜚” 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 背叛的“叛”写成“畔” 抗拒的“拒”写成“距” 修养的“修”写成“脩”等。 -二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 后的叫“今字”。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为了区别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 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

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氏。(《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完整版)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主要内容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主要内容 一、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 二、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三、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 下面语句中加横线字为通假字的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C.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E.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 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其他名称:累增字、分化字、区别字。 郑玄最早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a?a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通假字 “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或几个词,通常是固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弃本字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通融替代。这种现象就叫做通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产生的原因不同 今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古字的?°兼职?±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a?a避 《晋灵公不君》:?°晨往,寝门辟矣。?±?a?a闢 《晃错传》:?°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a?a僻

《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a?a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古今字产生的根源 古今字产生的根源是一字多义,其实质就是区别字,即以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不同的意义,它的产生,适应了由于语言的日益精密而对语言提出的?°一字一义?±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通假字或者是由于古人在写书时为了简便,临时用一个笔划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或者是由于不知道有本字或书写时笔误,写了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或者是由于书写习惯或师承关系,书写时不用本字而用另外一个与本字音同、音近的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通假字与别字不同 通假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写别字不被社会所认可。 意义联系不同 古字与今字在字义上有继承关系;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联系。 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 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 (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义。 益-溢 《吕氏春秋·察今》:“ 澭水暴益。” 益——水从器中漫出——增加、增益 ——利益 州-洲 水中陆地。《说文·川部》:“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 古代民户编制。——古代行政区划。 止-趾 奉-捧

古书的用字

第四节古书的用字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调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彊,而改用婚、擒、剪、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几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相关推荐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古书,含义是古代的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书中的用字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是这样的,今天考了语文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先列个朝代,唐宋元明清。唐朝在宋朝前面没毛病吧。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一尊还酹江月”。包括如今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里也是“尊”。 而早在唐朝,李白写下的行路难里。“金樽清酒斗十千”教科书里也是“樽”。 所以如果是通假字,为什么早在苏轼前李白就用了“樽”而苏轼用的却是“尊”? 我实在想不通,或许是后人记录有误?亦或是苏东坡当时不小心写错字了? 请求各位知友为我解惑。谢谢。 答网友问 本人赞同「尊」与「樽」为「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字」。 注意:「古今」不是特指我们现在的说法,而是指时间上的先后。比如春秋战国相对于秦汉时期就是「古」,反之为「今」。 古人造字都是一音一字,一字一义,一字一词。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汉字构造有「六书」的说法,前四个为「造字法」;后两个为

「用字法」。 尊,酒器也。从酋,廾(gǒng)以奉之。《周礼》六尊: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尊,尊或从寸。 ——(《说文解字·酋部·卷十四》) 尊,盛酒的器皿。从酋,两手高高捧举着它。《周礼》有六尊:牺牛形的.酒罇、象形的酒罇、没有脚而底着地的酒罇、壶形的酒罇、太古的陶制酒罇、刻画着山和云雷之形的酒罇,用来祭祀和宴请宾客。尊,或者从寸。 由此可知,「尊」字在前,它的本义是指酒器,更是一种礼器。「樽」字在后。至于「尊」字后来产生的「尊贵」、「尊敬」、「尊严」等义,都是尊的「引申义」。为了表示区分,人们又特别造了一个「樽」字表示「酒器」这个意思。 商周时期,礼制是非常严格的,像「尊」这种青铜器或许只有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使用;而普通民众则只能使用木制的「樽」,便宜又合礼。到了唐宋,这些礼法已经不严格了,「尊」「樽」也使用了几千年,使用哪个字都是无所谓的,反正二者都是指「酒杯」。只是「尊」字更古,更尊贵。没什么特殊意义,两字可通用,不存在什么「通假」情况。到了如今「樽」字才被官方收入字典定为「酒杯」专用字,「罇」则被规定为「樽」字的异体字。「尊」字则专用为尊贵尊敬等义。 尊,酒器。古代用作祭祀的禮器。《禮記·明堂位》:尊用犧、象、山、罍。鄭玄注:尊,酒器也。後來寫作樽、罇。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樽,盛酒器。《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文選·西京賦》:振朱屣於盤樽。 罇,古盛酒器。本作“尊”。又作“樽”。《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五》:酌寡人之罇,進之於客。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罇。(《陶淵明集》作罇,《古文觀止》引作樽) 按,《說文》罇作尊。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汉语通论五、六) 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用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有情况,加上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有关用字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古人在用字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规律,势必影响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一)古今字 什么叫古今字:又叫分化字区别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 语汇是不断发展的,用来记录语言的字总是处于不能充分满足词汇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不少汉字身兼多职,往往一个顶几个来使用。例如,“久”字,本是“灸”的初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其腹有久.故瘢二所。”后“久”表示假借义,又造区别字“灸”。田地的“田”,又可以表示耕种田地(引申义)、打猎(假借义)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使不同意义能够在字形上有所区别,让汉字表义分工明确,就给“田”字加上意符“亻”,写作“佃”,表示“耕种田地”这个意义;加上意符“攴”,写作“畋”,表示“打猎”这个意思。古今字跟用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有密切关系,古今字构形模式大多数是原字基础上加上(或改换)意符。因此,除了少数在形体上没有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如“身”与“娠”、“罢”与“疲”、“不”与“柎”、“吕”与“膂”等以外,那么,古今字就是指产生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在形体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组字。从表义的特点来看,古字兼表多个义项,而今字只分担古字的一个义项;除了今字分担的义项以外,其它义项仍然由古字承担。并且,在今字产生之后,后世的古文家写作时往往仍用古字。古字和今字,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古字兼义较多,与它对应的今字也往往就不止一个,例如“奉”与“捧”、“俸”,“采”与“採”、“彩”。 今字是为了区别词义而在古字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问题,因此,如果两个字意义没有区别,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有先后关系,那么这两个字也不是古今字。例如“伞”与“傘”,就只是异体字。另外,并不是每一个古字都有与它相对应的今字。例如“人”、“天”、“好”等字,甲骨文里就有,但没有与它们相对应的今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書中的用字 Ⅰ、重點和難點提示 古書難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書用字情況複雜,即同一個詞時常有不止一個的字形來記錄它。本節介紹的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就是古書常見的四類用字現象。 (一)假借字 1、什麼是假借字 古書裡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錄的詞義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申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產生的原因是書寫者只考慮語音因素而不考慮形體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間的通用和假借。這也就是許慎所說的“依聲託事”。 2、假借字的兩類情形 (1)本無其字的假借 本無其字的假借:某些詞原先並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就從現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例如:表示“沒有誰,沒有什麼”意思的否定性無定代詞,原先沒有為它專門造字,就借用與之同音的莫”(本義為昏暮)字來記錄它。這樣,“莫”也就成了記錄否定性無定代詞的專用字。為了區別,人們後來又造了“暮”來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關係,屬於古今字的關係。再如借用本義為“燃燒”的“然”,來記錄表示“如此,這樣”意思的指示代詞;借用本義為“畚箕”的“其”,來記錄代詞和語氣詞;借用本義為“呼叫”的“乎”來記錄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借用本義為“搗臼的棒槌”的“午”,來記錄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屬於這類情況。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寫成“蚤”; 屈伸的“伸”寫成“信”; 飛翔的“飛”寫成“蜚”;

屎尿的“屎”寫成“矢”,“尿”寫成“溺”; 背叛的“叛”寫成“畔”; 抗拒的“拒”寫成“距”; 修養的“修”寫成“脩”;等。 (二)古今字 1、什麼是古今字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例如“暮”這個詞,本來用“莫”來記錄,後來寫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關係,“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漢字除了表示本義,還用於表示引申義和假借義。漢字的表詞功能擴大以後,為了區別不同的用法,以字為基礎加以改造造出新字,來分擔原字的某些義項。原字和新字是為記錄同一個詞先後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對古今字。例如“其”的本義是畚箕。但是“其”在古書裡被借用記錄代詞和語氣詞,並且成它的最為常見的用法。為了區別起見,於是在原字的基礎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專門用承擔“畚箕”的義項。“其”和“箕”就是在畚箕這個意義上形成的一對古今字。 3、古今字的意義關係 古今字的意義關係有以下三種情況: (1)今字承擔古字的本義 例如“州”本義是水中陸地,後來引申表示九州、州郡,於是用今字“洲”表示本義。又如“隊”本義為從高處墜落,後來借用表示佇列義,於是用今字“墜”來表示本義。 (2)今字承擔古字的引申義 例如“取”的本義是獲取,引申指獲取女人做妻子。娶妻的“取”後來專造“娶”字表示。“娶”承擔的是“取”的引申義。又如“解”的本義是分割、分解,引申為鬆懈,後來就造“懈”來承擔鬆懈這個引申義。 (3)今字承擔古字的假借義 例如“齊”的本義為齊平,假借來記錄“齊敬”的“齊”這個詞(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前對祖宗的崇敬。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齋”。“齋”承擔的是“齊”的假借義。又如“辟”本指法制,假借來記錄“躲避”的“避”這個詞。後來造了“避”字。“避”承擔的是“辟”的假借義。

古书中的用字

1、古书中的用字 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 同源分化 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 同音假借 何——荷要——腰戚——慼 孰——熟卒——猝采——彩 免——娩顷——倾解——懈 申——伸尝——嚐县——悬 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 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比较 项目 古今字通假字 从出现时间上看“历时”现象,古字和今字不 是同时并存的“共时”现象,通假字和本字是同时并存的。 从字型上看古今字之间往往有一些联系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没有联系 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 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 7)古今词义的异同 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 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 练习: 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 去、勤、勸、河、睡、子、禽、穀、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字典。1974年9月—1975年,进行编写。1976年以后,对初稿进行过一次修改。1978年年初,编撰完成。1979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截至2022年1月,已修订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和辞书学观点、方法编写的简明、通俗、实用的小型古汉语字典,在汉语辞书史上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199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获得第一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成书沿革 编写背景 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古汉语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有着显著或细微的差别。不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组决定进行编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出版过程 1974年9月—197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编写。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以及北京齿轮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的部分工人和商务印书馆两位编辑。编写地点先后设在工厂宿舍和商务印书馆。字典的收字范围,字形、字音、字义的确定,都经过以王力为首的专家的逐一研究。字典的初稿,几乎都经过王力的审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初定名为《古汉语字典》,《关于古汉语字典的编写问题(节选)》—文,就是王力在这部字典的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王力的这一发言讨论了这部字典编写的思想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具体的做法等3个方面。科学性问题方面,王力着重强调了语义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指出:这是这部字典的“两大特色,不同于从前的任何词典的”。关于字典的具体编写,王力讨论了10个问题: 收字的问题; 词条选择问题; 复音词和词组问题; 义项问题; 标音和标调问题;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二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二 3、分化借义 本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分化广义 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文选: 网上的文字和标点,很多地方和课本不同,我已经按照课本内容一一改过,并别离附上繁体原文。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译文]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本身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不定,为了保住利益而背约弃义的叫做大贼。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办法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办法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士君子之勇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庯嬍常瑹o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该处“強”字在书上是:“疆”的弓里去掉“士”,我在电脑上打不出该字),牟牟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译文] 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狗和猪的勇敢。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

古代汉语练习2-古书用字

古代汉语练习(二)——古书用字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标出各字的对应关系(a假借字,b古今字,c异体字) 1.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尚書·湯誓》) 2.姜氏欲之,焉辟(避)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3.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他)邑唯命。(同上) 4.姜氏何厭(饜)之有?(同上) 5.公子取(娶)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6.臧宣叔逆晉師,且道(導)之。(《左傳·鞌之戰》) 7.及楚,楚子饗之。……[至秦,]他日,公享(饗)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8.公懼,隊(墜)于車,傷足。(《左傳·公孫無知之亂》) 9.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無)數。(《周易·繫辭下》)10.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同上)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 12.子曰:德之不脩(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13.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 14.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大同》) 15.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禮記·大學》) 16.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堡)者息。(《禮記·檀弓下》) 17.為肥甘不足於口與(歟)?輕煖(暖)不足於體與(歟)?(《孟子·梁惠王上》)18.洪水橫流,氾(泛)濫於天下。(《孟子·許行》) 19.孟子曰:無(毋)或(惑)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0.布帛長短同,則賈(價)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價)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價)相若;屨大小同,則賈(價)相若。(《孟子·許行》) 21.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孟子·滕文公下》) 22.不臨深谿(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23.吾嘗跂(企)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同上) 24.故不積蹞(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上) 25.螾(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同上)26.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蟺(鱔)之穴無可寄讬者,用心躁也。(同上) 27.適莽蒼者,三飡(餐)而反(返),腹猶果然。(《莊子·逍遙遊》) 28.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劒(劍)養。(《韓非子·五蠹》) 29.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債)于薛者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0.俯噣(啄)白粒,仰棲茂樹。(《戰國策·楚策》)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b。 6.b。 7.a。 8.b。 9.c。10.a。11.b。12.a。13.b。14.a。15.c。16.b。 17.b、c、b。18.c。19.a、b。20.b、b、b。21.c。22.c。23.b(c)。24.c。25.c。26.c。27.c、b。 28.c。29.b。30.c。

古书版本鉴定之十一:看字体

古书版本鉴定之十一:看字体 字体风格是古籍版本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往往因时而异,历朝历代各不相同,是人们鉴定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之一。明代正德年间以前,刻书多用软体字(也称手写体),自正德、嘉靖之后,硬体字(也称古代印刷体)开始成为古书的常见字体。与此同时,也有喜欢用软体书写上版的,也称写刻本。 以时代论,宋代刻书的字体,常常被后世称为精美的书法作品,多是书法大家之手笔。明代张应文说:“大都书写肥瘦有则,佳者绝有欧柳笔法”(见《清秘藏》)。明谢肇淛也说:“凡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见《五杂俎》)颜体字雄浑朴厚,间架开阔;欧体字清瘦遒劲,俊俏秀丽;柳体字笔画挺拔,横轻竖重。细观宋体书的字体风格,确实像前辈学者所论述的那样。由于各地所宗书家不同,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书法特点。汴梁和浙本多欧体,蜀本多颜体,闽本多柳体,江西本欧柳兼有之。 元代虽然在初期犹有晚宋和平阳遗风,但赵孟頫体风格大盛,不但士大夫竞学赵体,就是一般的读书人也刻意模仿。反映在刻书上,皆以效法赵字为美。赵体字清丽活泼,无板滞之感。元本小说、民间读物往往掺用一些简体字,版心所刻字数、页码多用草书,后期刻书字画起笔多带回锋,明显软弱无力。但从总体上看无论官雕私刻,几乎全是赵体风貌。 明代刻书分为三个时期,明初(洪武至正德)多用软体字,且有颜、柳、欧、赵余味;明中叶(嘉靖至隆庆)字画横平竖直,撇捺直挺,字形方式,即方块字,庄肃严整,缺乏流利生动之感;晚明(万历至崇祯)从万历起,字体变长,笔画横细竖粗,略显笨拙,也就是所谓的长方体。如《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心史》皆属此体。也有的版刻采用行书体,字似董香光(其昌)手笔,圆润流畅,婉转秀丽。

古代通用字和现代通用字

古代通用字和现代通用字

古代通用字和现代通用字 摘要:在社会生活中,教育部门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识字标准,不同的行业、部门,不同职业的人所需要的用字量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通用字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 关键词:通用字;选取标准;研究价值 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自古至今,汉字字无定数,常用字包含在通用字之中,现代化和信息化要求汉字实现定量。通用字作为汉字的一类同样具有发展性,对通用字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通用字的界定 ㈠古代通用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是这样给通用字下定义的:文字学上所说的“通用”,指不同的字在某种或某些用法上可以相替代的现象,可以通用的字就是通用字。他还指出:过去曾经相通用过的字,也都可以称为通用字。如果要跟现行的通用字相区别,可以把它们称为历史通用字。[2](P264)同时他还认为:通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广义的“通假”和“通用”所指的文字现象的范围是相同的,为了避免跟狭义的“通假”相混,最好不要使用广义的“通假”而使用“通用”这个术语。[2](P265)可见,裘锡圭先生所说的通

用字,其含义和通假字相当。 《传统语言学辞典》这样解释“通用”:训诂学术语。又简称通。指古书中用字上的可以互相代替的现象。古人所说的通用字,其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通假……2.异体……3.古今字。[3] 《古代汉语教学辞典》释“通假字”,“本有其字而又另借一音同、音近的字表示其义的字。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4]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所谓古今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1](第二册P541) 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从历史的平面来看,通假字是当时用字的需要,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在我们今天看来,通假字只是一种错误的用字现象,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错别字,是应该被淘汰的字或早已被淘汰的字。 除此之外,在探讨古代通用字的同时也需要了解通用字和古今字的关系。 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先后,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古今字可以是一字的异体,也可以是各种通用字。[2](P270)从裘锡圭先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古今字有一部分是通用字。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古今字就是通用字呢?这就要考虑意义的等同性。尽管古字与今字产生的时代不同,处于不同的时间平面,当它们在某一意义上具有等同关系时,它们会在某一历史层面上共用,这时他们就是通 3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原文地址:收藏:古文字通假字大全【珍藏版】作者:水城新津书画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