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相关推荐

古书中的用字整理

古书,含义是古代的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书中的用字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是这样的,今天考了语文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先列个朝代,唐宋元明清。唐朝在宋朝前面没毛病吧。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一尊还酹江月”。包括如今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里也是“尊”。

而早在唐朝,李白写下的行路难里。“金樽清酒斗十千”教科书里也是“樽”。

所以如果是通假字,为什么早在苏轼前李白就用了“樽”而苏轼用的却是“尊”?

我实在想不通,或许是后人记录有误?亦或是苏东坡当时不小心写错字了?

请求各位知友为我解惑。谢谢。

答网友问

本人赞同「尊」与「樽」为「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字」。

注意:「古今」不是特指我们现在的说法,而是指时间上的先后。比如春秋战国相对于秦汉时期就是「古」,反之为「今」。

古人造字都是一音一字,一字一义,一字一词。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汉字构造有「六书」的说法,前四个为「造字法」;后两个为

「用字法」。

尊,酒器也。从酋,廾(gǒng)以奉之。《周礼》六尊: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尊,尊或从寸。

——(《说文解字·酋部·卷十四》)

尊,盛酒的器皿。从酋,两手高高捧举着它。《周礼》有六尊:牺牛形的.酒罇、象形的酒罇、没有脚而底着地的酒罇、壶形的酒罇、太古的陶制酒罇、刻画着山和云雷之形的酒罇,用来祭祀和宴请宾客。尊,或者从寸。

由此可知,「尊」字在前,它的本义是指酒器,更是一种礼器。「樽」字在后。至于「尊」字后来产生的「尊贵」、「尊敬」、「尊严」等义,都是尊的「引申义」。为了表示区分,人们又特别造了一个「樽」字表示「酒器」这个意思。

商周时期,礼制是非常严格的,像「尊」这种青铜器或许只有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使用;而普通民众则只能使用木制的「樽」,便宜又合礼。到了唐宋,这些礼法已经不严格了,「尊」「樽」也使用了几千年,使用哪个字都是无所谓的,反正二者都是指「酒杯」。只是「尊」字更古,更尊贵。没什么特殊意义,两字可通用,不存在什么「通假」情况。到了如今「樽」字才被官方收入字典定为「酒杯」专用字,「罇」则被规定为「樽」字的异体字。「尊」字则专用为尊贵尊敬等义。

尊,酒器。古代用作祭祀的禮器。《禮記·明堂位》:尊用犧、象、山、罍。鄭玄注:尊,酒器也。後來寫作樽、罇。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樽,盛酒器。《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文選·西京賦》:振朱屣於盤樽。

罇,古盛酒器。本作“尊”。又作“樽”。《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五》:酌寡人之罇,進之於客。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罇。(《陶淵明集》作罇,《古文觀止》引作樽)

按,《說文》罇作尊。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

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为古字;在后的为今字。

大太说悦知智反返辟避

前面一个就是古字;后面一个是今字。

二、异体字

又称「异形字」、「重文」、「或体」,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任何情况下,音义完全相同,记词功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

溪豀諭喻詒貽棄弃

特点:替换无条件。

三、通假字

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作用字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或叫做「正字」。

比如:要——邀

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要」就是本字、正字;「邀」就是通假字。

二者关系:

形体上——无必然联系。

意义上——取本字意义。

通假与假借

1.相同之处

依声托事,借音表义。

2.不同之处

(1)有无本字

通假:本有其字,从「有」到「有」。

早晚的「早」——蚤;

屈伸的「伸」——信。

假借:本无其字,从「无」到「有」。

莫(mù 昏暮)——莫(m)否定性无定代词;

我(武器)——第一人称代词;

焉(鸟)——疑问代词。

(2)本质不同

通假:用字现象。

假借:用字方法。

(3)依存关系

通假:暂时、不固定。

假借:长久、固定。

国学常识之古书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梦:《南柯记》《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历代文坛“四大家”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第二节 古书中的用字

第二節古書中的用字 由於漢字的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特別是為了適應交際的需要等原因,致使一些漢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體,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此外,在上古時期人們還常常書寫別字,即所謂通假字。無論是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還是通假字,都會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麻煩,需要認真學習和掌握。 一、古今字 古今字从狭义上说,是對前代數詞或數義共用的統用字與後代為了區別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稱。从广义上说,凡是记录某一词义的先后出现的不同形体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以下所说的古今字是指狭义的古今字。古、今的時間界線是相對的,時代較早的字叫“古字”,時代較晚的字就叫“今字”。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誼字下指出:“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一般來說,古字兼有多個詞或多個義項,今字分擔的只是古字所記錄的詞或義項中的一部分,古今字之間不能劃等號。古今字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一)为将兼詞从字形上区分开。例如: ①《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 ②《管子·任法》:“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 例①中的“舍”為“客舍”,例②中的“舍”為“捨棄”。“客舍”、“捨棄”本是兩個詞,同由“舍”記錄,後來人們為“捨棄”一義另造了一個區別字“捨”,舍、捨即構成古今字。 (二)为使引申義独立成词。例如: ①《桓公十三年》:“宋多責賂于鄭。” ②《戰國策·齊策》:“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于薛乎?” 例①中的“責”為“索債”,例②中的“責”為“債務”。“索債”、“債務”屬於引申關係,後來人們為“債務”一義另造了一個“債”字,責、債即構成古今字。 (三)为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分开来。例如: ①《韓非子·王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②《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例①中的“戚”為兵器名,屬本義;例②中的“戚”為“悲傷”,屬假借義。後來人

第四讲 古书中的用字

第四讲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字 1、什么是假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写成“蜚” 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 背叛的“叛”写成“畔” 抗拒的“拒”写成“距” 修养的“修”写成“脩”等。 -二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 后的叫“今字”。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为了区别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 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古代汉语常识 >>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 (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 >>“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 >>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 ◆(一)古今词义的差别 >>〔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 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 >>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 “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 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 >>〔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

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 >>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 >>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拿现代汉语说,“起来”“下去”等是不及物动词,“拿”“打”等是及物动词。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也是一种“使动”。 >>D)名词用如副词(用作状语)副词是用作状语的,如果名词用作状语,也就用如副词。 ◆(二)虚词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

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氏。(《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完整版)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主要内容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主要内容 一、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 二、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三、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 下面语句中加横线字为通假字的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C.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E.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 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其他名称:累增字、分化字、区别字。 郑玄最早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a?a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通假字 “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或几个词,通常是固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弃本字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通融替代。这种现象就叫做通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产生的原因不同 今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古字的?°兼职?±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a?a避 《晋灵公不君》:?°晨往,寝门辟矣。?±?a?a闢 《晃错传》:?°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a?a僻

《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a?a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古今字产生的根源 古今字产生的根源是一字多义,其实质就是区别字,即以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不同的意义,它的产生,适应了由于语言的日益精密而对语言提出的?°一字一义?±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通假字或者是由于古人在写书时为了简便,临时用一个笔划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或者是由于不知道有本字或书写时笔误,写了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或者是由于书写习惯或师承关系,书写时不用本字而用另外一个与本字音同、音近的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通假字与别字不同 通假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写别字不被社会所认可。 意义联系不同 古字与今字在字义上有继承关系;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联系。 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 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 (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义。 益-溢 《吕氏春秋·察今》:“ 澭水暴益。” 益——水从器中漫出——增加、增益 ——利益 州-洲 水中陆地。《说文·川部》:“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 古代民户编制。——古代行政区划。 止-趾 奉-捧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汉语通论五、六) 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用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有情况,加上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有关用字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古人在用字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规律,势必影响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一)古今字 什么叫古今字:又叫分化字区别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 语汇是不断发展的,用来记录语言的字总是处于不能充分满足词汇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不少汉字身兼多职,往往一个顶几个来使用。例如,“久”字,本是“灸”的初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其腹有久.故瘢二所。”后“久”表示假借义,又造区别字“灸”。田地的“田”,又可以表示耕种田地(引申义)、打猎(假借义)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使不同意义能够在字形上有所区别,让汉字表义分工明确,就给“田”字加上意符“亻”,写作“佃”,表示“耕种田地”这个意义;加上意符“攴”,写作“畋”,表示“打猎”这个意思。古今字跟用字的“假借”和词义的引申有密切关系,古今字构形模式大多数是原字基础上加上(或改换)意符。因此,除了少数在形体上没有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如“身”与“娠”、“罢”与“疲”、“不”与“柎”、“吕”与“膂”等以外,那么,古今字就是指产生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在形体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组字。从表义的特点来看,古字兼表多个义项,而今字只分担古字的一个义项;除了今字分担的义项以外,其它义项仍然由古字承担。并且,在今字产生之后,后世的古文家写作时往往仍用古字。古字和今字,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古字兼义较多,与它对应的今字也往往就不止一个,例如“奉”与“捧”、“俸”,“采”与“採”、“彩”。 今字是为了区别词义而在古字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问题,因此,如果两个字意义没有区别,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有先后关系,那么这两个字也不是古今字。例如“伞”与“傘”,就只是异体字。另外,并不是每一个古字都有与它相对应的今字。例如“人”、“天”、“好”等字,甲骨文里就有,但没有与它们相对应的今字。

游褒禅山记中“其”字的用法归纳

《游褒禅山记》中“其”字的用法归纳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通过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 “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两个 “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 “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句,“其”与“求思”构成 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書中的用字 Ⅰ、重點和難點提示 古書難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書用字情況複雜,即同一個詞時常有不止一個的字形來記錄它。本節介紹的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就是古書常見的四類用字現象。 (一)假借字 1、什麼是假借字 古書裡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錄的詞義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申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產生的原因是書寫者只考慮語音因素而不考慮形體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間的通用和假借。這也就是許慎所說的“依聲託事”。 2、假借字的兩類情形 (1)本無其字的假借 本無其字的假借:某些詞原先並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就從現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例如:表示“沒有誰,沒有什麼”意思的否定性無定代詞,原先沒有為它專門造字,就借用與之同音的莫”(本義為昏暮)字來記錄它。這樣,“莫”也就成了記錄否定性無定代詞的專用字。為了區別,人們後來又造了“暮”來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關係,屬於古今字的關係。再如借用本義為“燃燒”的“然”,來記錄表示“如此,這樣”意思的指示代詞;借用本義為“畚箕”的“其”,來記錄代詞和語氣詞;借用本義為“呼叫”的“乎”來記錄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借用本義為“搗臼的棒槌”的“午”,來記錄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屬於這類情況。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寫成“蚤”; 屈伸的“伸”寫成“信”; 飛翔的“飛”寫成“蜚”;

屎尿的“屎”寫成“矢”,“尿”寫成“溺”; 背叛的“叛”寫成“畔”; 抗拒的“拒”寫成“距”; 修養的“修”寫成“脩”;等。 (二)古今字 1、什麼是古今字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例如“暮”這個詞,本來用“莫”來記錄,後來寫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關係,“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漢字除了表示本義,還用於表示引申義和假借義。漢字的表詞功能擴大以後,為了區別不同的用法,以字為基礎加以改造造出新字,來分擔原字的某些義項。原字和新字是為記錄同一個詞先後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對古今字。例如“其”的本義是畚箕。但是“其”在古書裡被借用記錄代詞和語氣詞,並且成它的最為常見的用法。為了區別起見,於是在原字的基礎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專門用承擔“畚箕”的義項。“其”和“箕”就是在畚箕這個意義上形成的一對古今字。 3、古今字的意義關係 古今字的意義關係有以下三種情況: (1)今字承擔古字的本義 例如“州”本義是水中陸地,後來引申表示九州、州郡,於是用今字“洲”表示本義。又如“隊”本義為從高處墜落,後來借用表示佇列義,於是用今字“墜”來表示本義。 (2)今字承擔古字的引申義 例如“取”的本義是獲取,引申指獲取女人做妻子。娶妻的“取”後來專造“娶”字表示。“娶”承擔的是“取”的引申義。又如“解”的本義是分割、分解,引申為鬆懈,後來就造“懈”來承擔鬆懈這個引申義。 (3)今字承擔古字的假借義 例如“齊”的本義為齊平,假借來記錄“齊敬”的“齊”這個詞(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前對祖宗的崇敬。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齋”。“齋”承擔的是“齊”的假借義。又如“辟”本指法制,假借來記錄“躲避”的“避”這個詞。後來造了“避”字。“避”承擔的是“辟”的假借義。

古书中的用字

1、古书中的用字 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 同源分化 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 同音假借 何——荷要——腰戚——慼 孰——熟卒——猝采——彩 免——娩顷——倾解——懈 申——伸尝——嚐县——悬 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 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比较 项目 古今字通假字 从出现时间上看“历时”现象,古字和今字不 是同时并存的“共时”现象,通假字和本字是同时并存的。 从字型上看古今字之间往往有一些联系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没有联系 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 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 7)古今词义的异同 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 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 练习: 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 去、勤、勸、河、睡、子、禽、穀、

(整理)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单元词义 &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 引言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主要探讨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文字用法及其演变。这些古籍记载了古代中医大师们的智慧和经验,对于现代中医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将介绍中医古籍用字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其重要性,以期提高人们对中医古籍用字的重视。 背景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自《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问世以来,中医古籍用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这些古籍用字不仅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还承载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籍用字逐渐失传,给后世医家造成了诸多困扰。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医古籍用字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学者们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深入研究,整理出了一系列珍贵的中医古籍用字资料。这些研究主要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重要性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通过对古籍用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其次,中医古籍用字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古籍用字研究对于中医教育、临床实践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结论 中医古籍用字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学术工作,对于中医学、文化学、文字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工作,提高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中医古籍用字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古籍用字的自动识别和智能检索,提高研究效率。通过深入挖掘古籍用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中医古籍用字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和实践价值的课题。通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二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二 3、分化借义 本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分化广义 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文选: 网上的文字和标点,很多地方和课本不同,我已经按照课本内容一一改过,并别离附上繁体原文。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译文]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本身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不定,为了保住利益而背约弃义的叫做大贼。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办法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办法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士君子之勇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庯嬍常瑹o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该处“強”字在书上是:“疆”的弓里去掉“士”,我在电脑上打不出该字),牟牟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译文] 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狗和猪的勇敢。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

古书的用字

第四节古书的用字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调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彊,而改用婚、擒、剪、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几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人习俗用字

古人习俗用字一瞥 一、名、字、号 名,古人出生三个月后,由父辈取名。自称、谦称或尊长者称卑幼者要称名。名,分为学名与谱名。学名,又称官名、大名,即在对外交往中所用名,相当于现代身份证上的名字;谱名,在家谱中使用名,有统一的字辈,兄弟雁行,昭穆不混。虽在家谱中起到整齐划一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用,也极少有人知道。当然,也有少数人学名与谱名是一致的,那就另当别论了。许多人生前并无谱名,上谱时临时起个谱名。由于意义不大,现在许多新式家谱,大都取消了谱名。 字,古人尊称、敬称或卑幼者对尊长者要称字,平辈之间除极熟的朋友可以不拘礼节称名外,一般要称字。古时男人二十及冠,女子十五及笄,成年了就要取字,男女皆可取字,但女子取字较少。一般可由自己取字,或父辈师友帮忙取字。当然,字为士人所乐用,底层百姓,大皆有名无字。一般来说,字与名意义相近或相反,如张飞,字翼德;关羽,字云长,就是意义相近。如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就是意义相反。 号,分为小号、别号、雅号。小号,即小名或小字,如曹操,小字阿瞒。则阿瞒是曹操小时候的号,一般由长辈所称。别号是成年后,因表达兴趣或志向,自行取一别号,以代其名。如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然则壮飞是其志向。雅号,又称道号,则多为文人墨客所乐用,一般多用于书画作品之落款。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

东坡。 二、配、娶、聘、纳 配,史书或宗谱中的配是指元配,即正妻。正妻先亡,续娶正室,则称为继配。娶与配意义相同,有的家谱中也加以区分,如妻原为处子,则称配;妻为再醮妇,则称娶;继妻为再醮妇,则称续娶。但一般情况下都已混同了。 聘,原指男子定亲,聘某家女,但未婚配。后引申为娶某家女,在碑文墓志中多使用。则按引申意,聘与配、娶并无区别。 纳,专指纳妾,妾地位卑下,绝不能用“配、娶、聘”,妻对男主称夫,妾对男主只能称主人。 三、适、嫁、字 适,古文中以女子出嫁某人,称之为适,与嫁同义。适为书面语,嫁为俗语。 字,旧时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尚未定亲,则称之曰“待字”或“未字”,后来引申为未成婚配,成语中有“待字闺中”,即为此意。 四、招赘、出赘、入赘、孀赘 招赘,是指本姓人家准备对外招上门女婿。 出赘,指本姓男子作外姓人家的上门女婿。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通假字与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 ——课内通假字及词类活用归纳整理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 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因为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认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能够灵活使 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七上: 《闲情记趣》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词类活用】 (1)作青云白鹤观.。(观:动词作名词,景象,景观。) (2)鞭.数十,驱之别院。(鞭:鞭打,用鞭子打,名作动。)

《〈论语〉十则》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快乐。) (2)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指子路。)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 《山市》 【通假字】 (1)一切乌.有。(乌,同“无”。) (2)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通假字】 此何遽.不为福乎?(遽,同“讵”,岂。) 【词类活用】 (1)智.子疑邻。(智: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聪明。) (2)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3)居一年,胡人大.入塞。(大:形容词作状语,可译为“大规模地”,“大举”。) 七下: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询问或疑问。) 《伤仲永》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词类活用】 (1)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2)父异.焉。(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奇怪。) (3)稍稍宾客 ..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4)父利.其然也。(利:形容词意动用法,即“以……为利”,认为某物有利可图。)(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字典。1974年9月—1975年,进行编写。1976年以后,对初稿进行过一次修改。1978年年初,编撰完成。1979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截至2022年1月,已修订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和辞书学观点、方法编写的简明、通俗、实用的小型古汉语字典,在汉语辞书史上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199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获得第一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成书沿革 编写背景 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古汉语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有着显著或细微的差别。不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组决定进行编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出版过程 1974年9月—197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编写。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以及北京齿轮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的部分工人和商务印书馆两位编辑。编写地点先后设在工厂宿舍和商务印书馆。字典的收字范围,字形、字音、字义的确定,都经过以王力为首的专家的逐一研究。字典的初稿,几乎都经过王力的审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初定名为《古汉语字典》,《关于古汉语字典的编写问题(节选)》—文,就是王力在这部字典的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王力的这一发言讨论了这部字典编写的思想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具体的做法等3个方面。科学性问题方面,王力着重强调了语义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指出:这是这部字典的“两大特色,不同于从前的任何词典的”。关于字典的具体编写,王力讨论了10个问题: 收字的问题; 词条选择问题; 复音词和词组问题; 义项问题; 标音和标调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