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要证明、定义与命题导学案

为什么要证明、定义与命题导学案

为什么要证明、定义与命题导学案
为什么要证明、定义与命题导学案

A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导学案

7.1 为什么要证明

一、学习目标:

1. 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2. 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二、学习重点:体会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三、学习难点: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162—163页内容 (二)预习检测:

1

与线段CD

2

、图中AB 是直线还是折线?

3、线段d 与

在一条直线上,先猜测,再用直尺验证。

4、小明在学习根式时,

从乘法满足分配律ac ab c b a +=+)(,类比得到)(c b a +=ac ab +,

试举例说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5.思考 :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是我们发现规律,获取结论的重要方法,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答:( )

(二)合作交流:

合作探究一: 代数式112

+-n n 的值是质数吗?取n=0,1,2,3,4,5试一试,你能否由此得到结论:

对于所有自然数n ,112

+-n n

得知都是质数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二:

如课本162页图7-4,做一做(2)。

(三)点拨提高:

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 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

(四)反馈练习:

1、 如图,甲沿着ACB 由A 到B ,乙沿着ADEFB 由A 到B , 同时出发,速度相等则( ) A 甲先到B 、乙先到,C 、甲乙同时到, D 、不确定、

2、某公园计划砌一个如图(2)的喷水池,有人改为图乙的形状,若外圆的直径不变,水池边沿的宽度和高度不变,你认为砌水池边沿( )

A 、甲需要的材料多

B 、乙需要的材料多

C 、一样多

D 、不确定 3、习题7.1中1、2、3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导学案

7.2 定义与命题(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3、了解判断真假命题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三、学习难点:了解判断真假命题的方法。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什么是定义?

定义:。

2、下列语句为命题的是()

A 、你吃过午饭了吗?B、过点A作直线MN

C、同角的余角相等

D、红扑扑的脸蛋

3、一般地,命题都由和两部分组成。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命题

1.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命题

(1)熊猫没有翅膀。

(2)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直角。

(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作线段AB=CD。

(5)无论n为怎样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

(6)平行用符号“∥”表示。

合作探究二:命题的结构

1、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思考:命题由和两部分组成。是已知的事项,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的是,“那么”引出部分的是。

(三)点拨提高:

1、的命题称为真命题,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2 下列命题中哪些是假命题,为什么?

(1)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一定相等。

(2)末位数字为0的数必能被5整除。

(3)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方法总结】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这种例子通常称为。

(四)练习反馈: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

(A)直线AB和CD垂直吗

(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

(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

(D)连结A、B两点

2、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条件:;结论:

(2)如果a>b,b>c,那么a=c;

条件:;结论:

3、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

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0

B、1个

C、2个

D、3个

4、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

(A)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D)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有红、黄、蓝三个箱子,一个苹果放入其中一个箱子内,并且红箱子上写着:“苹果在这个箱子里。”黄箱子上写着:“苹果不在这个箱子里。”

蓝箱子上写着:“苹果不在红箱子里。”

已知上面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你知道苹果在哪个箱子里?

新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3.2命题与证明(1)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现实情境,探究命题的内涵,感悟命题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学习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议一议:下面的表达语言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2)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3)1+1<2 (4)邻补角互补 师生共识:叫做命题,是真命题,是假命题。思考:肯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2、想一想:“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是命题。 你思考一下命题的结构是什么?命题的形式是什么? 归纳结论: 题设:已知事项 命题的结构 结论: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形式:如果……那么…… 如果p那么q,或若p,则q,p是命题的条件(或题设) q是命题的结论(或题断) 3、看一看:下面两个命题(1)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师生共同总结:将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是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4、探究: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是假命题,怎样说明这个命题是假的呢?

总结方法:我们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 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二、交流 (1)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 ①同旁内角相等②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1>0 ③若a∥c,b∥c,那么a∥b ④1是质数 ⑤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⑥奇数一定是质数吗? ⑦画一个半径是1cm的圆⑧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①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②若a>b,b>c则a>c ③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⑤对顶角相等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所得逆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 ①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和为零 ②若a=0,则ab=0 ③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三、学习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评价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2)直线AB⊥直线CD,交点为O,有∠AOC=90°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等角的补角相等 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1)若|a|=|b|,则a=b (2)如果ab>0,那么a,b都是正数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4)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如果a=b,则a2=b2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反思总结:

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做假命题,什么叫定理. 2.理解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若干个命题的分析,了解什么叫命题以及命题的组成,知道什么叫做真命题,什么做假命题,什么叫做定理. 【情感态度】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白命题在数学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命题在其它许多学科都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命题的定义,命题的组成. 【教学难点】 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的判断,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区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分析下列判断事情的语句,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问题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画线段AB=5cm. (2)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3)如果直线a∥b,b∥c,那么a∥c. (4)直角都相等. (5)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即先分组完成上面的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成果,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 1.真命题与定理有什么样的关系. 2.对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怎样找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归纳结论】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3.真命题与假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4.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是在今后推理中经常作为依据的一种真命题.但不是所有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都把它当作定理. 对于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应先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一般来说,如果前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将这种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那么后面的部分一定要简单明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 (1)若a>b,则a2>b2. (2)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3)同位角相等.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说明】本环节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命题的组成和真假命题的判断. 【答案】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请几名学生口答,然后由教师归纳,可用电脑课件放映到屏幕上.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3”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导学案

§2.2 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预习案 考纲解读: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 过程、特点;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学习目标:1.能用直接法证明一般的数学问题 2.会用反证法证明一般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直接法证明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63--67页内容,有困难或疑问请用红笔标注,并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材助读: 1.直接证明----综合法、分析法 (1)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题的逻辑关系是:()()()11223().....n P Q Q Q Q Q Q Q ?→?→?→→?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 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2)分析法 用分析法解题的逻辑关系是:()()1121().....()n n n Q P P P P P P P -?←?←?←?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 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要证明命题B 为真, 只需要证明命题1B 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2B 为真,从而又有…… ……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 而已知A 为真,故命题B 必为真 2.直接证明----反证法 小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个叫《路边苦李》的故事。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 证明步骤: ① 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② 归谬:从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证明,得出矛盾。 ③ 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思维方法:正难则反 关键在与:从假设出发,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与已知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定义、定理、公理矛盾,与事实矛盾等)。 预习自测: 1.设在四面体P ABC -中,90,,ABC PA PB PC ∠=?==D 是AC 的中点.求证: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下册《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小街中学________ 责任教师_______ 段永杰_________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对于命题的相关知识,教材是分散安排的,本课时主要是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的判断、什么是定理、初步感知证明过程,大部分 内容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必探究,主要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的转化,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总之,在这一部分,学生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命题的真假、定理、证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达到了教学要求.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②会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③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 2、数学思考:①通过对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②通 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3、解决问题:①初步体会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用证明论证自己的判断;②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通过对命题、定理、证明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命题的概念、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②判断命题的真假;③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教学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证明过程

突破难点的方法:采用日常话语引导、多做练习突破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三角板 三、教学过程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思考感悟 仔细判断 仔细判断, 认识定理 独立思考 动手尝试 为今后性质的准 确应用奠定基 础. 动手操作, 加深理解 提炼方法

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参考)

教学设计与反思

想一想,议一议判断对错: 1、要证明假命题很简单,只要 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2、证明真命题也很简单哪,只要 举一个正确的例子就可以了。 同学们,那句话是正确的?怎样 才能确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得出“证明”的定义: 一个命题的真假,常常需要进行 有理有据的推理才能作出正确 的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命 题的证明。 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对 错,讨论各自的想法 并初步总结:如何判 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呢? 由此引出“证明” 使学生通过思考 问题、互相讨论总结 出“证明”的定义, 加强前后知识的衔 接,使学生更清晰的 认识“证明”。 做一做归纳总结出示幻灯片: 例1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 的两条直线平行。 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是什么? (1)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 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 (2)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 等进行证明。 例2:求证:邻补角的平分线互 相垂直。 思考后互相讨论,总 结归纳出证明一个命 题的步骤,然后按照 步骤完成例2。 通过例题教学, 突出和落实“证明” 的两方面特征,并引 导学生充分认识并掌 握“证明过程”是如 何进行的。 练习1、已知:如图,∠1=∠2, 求证:AB∥CD 2、已知,如图,直线AB,CD 被EF、GH所截, ∠1=∠2 。 求证:∠3=∠4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实践“证明”,在练 习中使学生规范做题 步骤。 学生做题时可以 自行选择不同的证明 方法,使学生对证明 步骤熟悉的同时,培 养学生的灵活能力。 检测学生对证明步骤 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 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 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 收获,总结本节课的 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 交流、梳理所学知识, “勤于思考,收获快 乐”,使学生的积极 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初中数学-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初中数学-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 2.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 4.通过学习讨论与教师的讲解,明确命题及其含义,正确区分真假命题. 自主探索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1.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二、学生探究,明确概念 (一)命题的概念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李明明;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 8.若a2=b2,则a=b. (二)命题的组成: 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两平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3<2; 5.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6.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7.等角的补角相等; 8.正数与负数的和为0. (三)命题的分类 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2.内错角相等; 3.画一条直线; 4.四边形是正方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7.对顶角相等; 8.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10.x>2. (四)公理与定理 公理举例: 1.直线公理: 2.线段公理: 3.平行公理: 定理举例: 1.补角的性质: 2.余角的性质: 3.对顶角的性质: 4.垂线的性质: 5.平行公理的推论: 6.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7.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学习几何不难.②奇数不能被2整除.

为什么要证明、定义与命题导学案

A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导学案 7.1 为什么要证明 一、学习目标: 1. 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2. 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二、学习重点:体会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三、学习难点: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162—163页内容 (二)预习检测: 1 与线段CD 2 、图中AB 是直线还是折线? 3、线段d 与 在一条直线上,先猜测,再用直尺验证。 4、小明在学习根式时, 从乘法满足分配律ac ab c b a +=+)(,类比得到)(c b a +=ac ab +, 试举例说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5.思考 :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是我们发现规律,获取结论的重要方法,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答:( ) (二)合作交流: 合作探究一: 代数式112 +-n n 的值是质数吗?取n=0,1,2,3,4,5试一试,你能否由此得到结论: 对于所有自然数n ,112 +-n n 得知都是质数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二: 如课本162页图7-4,做一做(2)。 (三)点拨提高: 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 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 (四)反馈练习: 1、 如图,甲沿着ACB 由A 到B ,乙沿着ADEFB 由A 到B , 同时出发,速度相等则( ) A 甲先到B 、乙先到,C 、甲乙同时到, D 、不确定、 2、某公园计划砌一个如图(2)的喷水池,有人改为图乙的形状,若外圆的直径不变,水池边沿的宽度和高度不变,你认为砌水池边沿( ) A 、甲需要的材料多 B 、乙需要的材料多 C 、一样多 D 、不确定 3、习题7.1中1、2、3题。

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1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证明的含义. 2、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一些简单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初步掌握证明的方法及格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命题、定理的概念;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习难点:会把一些简单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初步掌握证明的方法及格式。 学习环节学习过程即 时笔记 自主学习一、情景引入 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独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边走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而对如此的尴尬的局面,歌德笑容可掏,谦恭的闪在一旁,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你知道为什么吗? 二、预习新知 1、请先阅读课本第20—22页,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和“证明”用红色笔划出来,并用着重点或线标注好关键的条件。 2、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作AB的平行线. (2)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吗? (3)经过直线AB外一点P, 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 3、许多命题都由和两部分组成. 是已知事项, 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4、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 ... .....是 ,"那么"后.接的的 部分 ..是 . 真命题:。 命题的分类(定理:的真命题。) 假命题:。 5.证明:。 合作探究一、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数的商为-1;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5)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 (6)如果AB⊥CD,垂足是O,那么∠AOC=90°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章 命题与证明 复习学案

共用导学稿 班级姓名 二、复习导航——复习纲要(知识体系)、基础习题 (一)基本知识 1.知识回顾 (1)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的句子叫做定义 (2)对某一件事作出的句子叫做命题; 叫做真命题,叫做假命题 (3)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用的方法是举出一个 (4)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常用方法 2.基础习题 (1)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请判断其中命题的真假 1.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 2.两个无理数的乘积一定是无理数 3.连结AB 4.不相等的两个角不可能是对顶角 5.a、b两条直线平行吗? 6.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指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同角的补角相等。 2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在同一平面内,同垂直于第三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同位角不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不平行”的第一步应 假设 (4)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交AB于G, 交CA延长线于E,∠1=∠2. 求证:AD平分∠BAC,填写证明中的空白. 证明:∵AD⊥BC,EF⊥BC(已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______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______________即AD平分∠BAC() 三、学习过程——例题精讲、方法点拨 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例2.说出下列命题结论的反面 (1)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度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45度 例3.如图,在ΔABC中,BD、CE相交于点F,在以下几个条件中选择若干个条件作为题设,另一个条件作为结论,组合成一个真命题,并写出证明。 ①∠A中=α,②BD、CE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③BD、CE是ΔABC的两条高; ④∠BFC=900+1 2 α⑤∠BFC=1800-α 四、跟进训练 A类 1.下列语句属于命题的是( ) A.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B.a>b吗?C.同位角不一定相等D.对顶角相等2.下列命题属于真命题的是( )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完整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2、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D C B A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b,b>c,那么a=c;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5.3平行线的性质 5.3.2命题、定理、证明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边走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歌德笑容可鞠,谦恭的闪在一旁,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你知道歌德用的是什么语言技巧吗?你知道其中的数学道理吗?这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的一个概念.(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命题,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从而能正确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 (2)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能区分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命题;能正确区分它的题设和结论. 难点:改写命题,会填写一些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课本P20至P21练习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6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重要的地方做好圈点,遇到疑难相互研讨.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②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③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④把课本中命题(2)、(4)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研讨,纠错. 4.强化: (1)命题的概念与结构. (2)真、假命题的概念 (3)练习: ①语句“画线段AB=CD”是命题吗?不是 ②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a.如果AB⊥CD,垂足为O,那么∠AOC=90° 题设:如果AB⊥CD,垂足为O,结论:∠AOC=90°. b.如果∠1=∠2,∠2=∠3,那么∠1=∠3. 题设:如果∠1=∠2,∠2=∠3,结论:∠1=∠3. 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题设:如果两条直线平行,结论:同位角相等. d.同角的余角相等. 题设:已知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1.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课本P21“练习”之后至P22“练习”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在重要和有疑问的地方做好圈点、标记,知道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如何给证明批注理由.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什么叫定理?定理和命题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学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含答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 2、会根据“题设”和“结论”把命题改果……,那么……”的形式,并能正确判定命题的 真假。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确定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并会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难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课堂活动】 活动一、认识命题的构成 大家一起读一读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同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像这样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你能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吗? 比如: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指已知事项,“结论”指由已知事项推导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里的“如果”后面接的是“题设”(即已知条件),“那么”后面接的是“结论” 如(1)中的“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是已知条件,是“题设”,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是“结论”。 请同学们将(2)(4)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练习: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1)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题设:结论:

(2)互余的两个角不一定相等题设:结论: (3)若a>0,b>0,则ab>0 题设:结论: (4)若a∥b,b∥c,则a∥c 题设:结论: 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4)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认识真假命题 从上面的命题来看,有些命题是正确的,如上面练习中的,而有些是错误的,如练习中的。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即: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也一定成立;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即使题设成立,结论也不能保证一定成立。要确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通过推理论证;要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经过推理论证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可以在其他的推理中作为依据。 【小结】注意: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完整的句子不是命题。如:“两条直线分别在”不是完整的句子,所以不是命题。命题必须作出判断。 课堂小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B.直线a⊥b,则a与b的夹角为直角 C.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 D.若a∥b,a⊥c,那么b⊥c 2.下列语句: ①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条垂线; ②不相等的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 ③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④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

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 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 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 (二)难点 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 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例1 已知:如图1,,是截线,求证:. 证明:∵(已知),∴(两直线平行,同 位角相等). ∵(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 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 和格式. [板书]2.9 定理与证明 探究新知 1.命题证明步骤 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 【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总结步骤时,学生所说的层次不一定有逻辑性,或不太严密,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分清命题证明几个步骤的先后层次.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结果.教师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得出证明命题的步骤(出示投影): 第一步,画出命题的图形. 先根据命题的题设即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 第二步,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

2.1定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定义是对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性质的描述 2能正确叙述已学过数学概念的定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弄清定义的含义,能掌握已学过的数学概念的特征性质 一、学 1、阅读教材P35-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作平行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作平行四边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作梯形。 2、对于一个概念特征性质的描述叫作这个概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议和评 什么叫定义? 三、练 1、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A对顶角相等 B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 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D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下面对矩形的定义正确的是() A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C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D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3下面关于无理数的定义正确的是() A没有道理的数叫无理数 B 无限小数叫无理数 C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D 开不尽方的数叫无理数 4小明同学的笔记本上写出他对四个概念的定义,你认为正确的个数有() (1)如果函数的解析式是自变量的一次式,那么这样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 (2)一样大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3)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位于中间的数称为这组 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 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课题命题与证明学案新版[沪科版]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 持。 课题:命题与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 【学习重点】 认识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学习难点】 区别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行为提示: 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问题引入: 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我们生活的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假设地球是球形的)?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此例中,要想知道结论,必须计算验证. 解:设地球半径为r,铜线圈半径为R,赤道周长为a米,铜线圈周长为(a+1)米. ∵2πr=a,2πR=a+1,∴r= a 2π ,R= a+1 2π ,R-r= a+1 2π - a 2π = 1 2π ,1÷2π≈0.15cm.不能放进一个苹 果.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阅读教材P75~P76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假命题?命题结构是怎样的? 方法指导: 对于变例中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的划分要注意,因为“相等、平行、垂直”涉及两个对象.所以在叙述时一般要添上:如果两个角(两条直线,两个三角形等). 说明: 注意引导学生举例.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或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答: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分别以“如果……,那么……”的结构体现. 典例1:下列四个句子中是命题的是( B) A.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是鱼吗B.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C.利用三角形画60°的角D.直线、射线、线段 典例2: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那么这两角相等. 典例3:将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如果两直线平行并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仿例1: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选填“真”或“假”). 仿例2:下列命题,其中真命题是( C) A.同位角相等B.6的平方根是3 C.若直线a∥b,b∥c,则a∥c D.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变例1:已知命题A:任何偶数都是8的整数倍.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命题A的假命题”的反例的是( D) A.2k B.15 C.24 D.42 变例2: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是如果两个角是相等角的余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命题 定理与证明》优秀教案

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定理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教学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教学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问题1 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 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问题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问题3 你能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吗? 问题4 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命题,并思考命题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导学案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导学案 1、为什么要证明 一、读一读 学习目标: 1、对由观察、归纳等过程所得的结论进行思考、质疑,认识证明的必要性, 培养推理意识; 2、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 1、大胆猜想: 如教材P162提出的问题 2、某学习小组发现,当n=0,1,2,3时,代数式n 2 -n+11的值都是质数,于是 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 n 2-n+11的值都是质数。你认为呢? 由此可知: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靠经验、观察或实验是不够的, 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 三、练一练 A1、请在教材上完成P163随堂练习1、2;P164数学理解1 A2、当n 为正整数时,132++n n 的值一定是质数吗? 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n 2-n+11 是否是质数

A3、八(1)班有39位同学,他们每人将自己的学号作为n 的取值(n=1,2, 3,…39)代入式子412++n n ,结果发现式子412++n n 的值都是质数,于是 他们猜想:“对于所有的自然数,式子412++n n 的值都是质数。”你认为这个 猜想正确吗?验证一下n=40的情形。 B1、给出教材P164数学理解3问题的结论,你能用理由肯定自己的结论吗? B2、阅读P163“读一读”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2 定义与命题(1) 一、读一读 学习目标:了解定义、命题的含义;会判断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 1、研读教材P165-166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定义? 定义: 。 (2)如右图某地的一个灌溉系统 如果B 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 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C 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 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D 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 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导学案)命题定理证明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3平行线的性质 5.3.2命题、定理、证明(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过程与方法 理清命题的相关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 对顶角相等; 2 你是六中的学生 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 大家都是七五班的好学生 5 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6 玫瑰花是动物; 7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 若a2= b2,则a= b。 【新知探究】 探究一、命题的定义 1?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 (1)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AB的平行线? (2) 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吗? (3) 经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 2?请你再举出一些例子。 探究二、命题的构成: 1、许多命题都由________禾廿_______ 两部分组成. __________ 是已知事项,___________ 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那么"后接的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 ? 3、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 (3)如果a>b,a>c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 那么 .... ”的形式,并判断其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授课人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 题的题设和结论,判定真命题和假命题; 能根据已知条件对简单问题进行证明.数学思考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 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 问题解决 用类比的方法,经历自主学习、合作 探究,领悟命题的有关概念. 情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 胆探究的品质,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从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续表) 教学 重点 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 教学 难点 分清命题的组成,并能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授课 类型 新授课课时教具 教学活动 教学 步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 以下6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 吗?如果你能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1)熊猫没有翅膀;(2)对顶角相等;(3)如果两条直线 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你喜欢数学吗?(5)作线段AB=CD;(6)清新的空 气;(7)不许讲话. 指出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既复习了已学 知识,又让学生认识 了命题的多种表现 形式.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1】命题的概念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 ①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正数都大于0; ③如果∠1+∠2=180°,那么∠1与∠2互补; ④太阳不是行星; ⑤对顶角相等吗? 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通过各类型 的语句探究命题的 概念.

分析:①②③是命题,它们都对事情作出了肯定回 答;④是命题,它对事情作出了否定回答;⑤不是 命题,只表示疑问,并未作出判断;⑥不是命题, 只是描述了一个作图的过程,设有做出判断. 解:①②③④是命题,⑤⑥不是命题. 师生共同总结判断命题的依据:对事件做出了肯定 或否定的判断的句子为命题,否则不是命题. 【探究2】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中“题设”是已 知事项,即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是由已知 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是在已知条件的前提下可 得到的结果.命题的表述形式有标准形式:“如 果……那么……”,另外还有“若……则……”等, 一般地,“如果……”和“若……”是题设部分,“那 么……”和“则……”是结论部分.一些命题前面 的“附加部分”属题设.要准确找出一个命题的题 设和结论,特别是一些没有关联词语、题设和结论 不明显的命题. (续表)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例2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 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否是 真命题. (1)画射线AC; (2)同位角相等吗?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 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 (5)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 (6)若|x|=|y|,则x=y. 解:(1)(2)不是命题; (3)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 角互补,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是真命题; (4)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2.师生通过例 题共同探究命题的 题设和结论的确定 方法. 3.引导学生区分命 题与定理的关系,且 体会数学命题证明 的必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