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大学《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6-12岁的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是:(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简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区别与联系。

答: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①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②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2、简述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

答: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动三个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动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等。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2、简述发现学习的界定,并与接受学习进行比较。

答:(1)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第一,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第二,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2)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①发现学习适合于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儿童;适合于年长学习者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阶段;适合于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则;适合于学习探索问题的方法。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适合于学习较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②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各种问题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

③发现学习的教学指导难以为教师掌握;接受学习的教学指导比较容易掌握。

④发现学习耗费时间多;接受学习有时间经济方面的优越性。因此,发现学习不能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主要方法。

⑤发现学习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内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无论是对于概念学习,还是对于规则学习,目前并没有发现两者之中哪一种学习方式占有优势。有指导的发现在许多方面优于纯粹的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3、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

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当代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新的假设所推翻、所取代。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对知识的应用,认知主义强调的是应用的普遍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应用的情境性。

(2)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并不是一个经验的无产者,而是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问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起新的意义,从而充实、丰富和改造了自己的知识经验,他们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而是在已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上去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同时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学生观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确保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

(3)教师观:建构主义更愿意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

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逐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创设良好的、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其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学习;组织学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或实际工作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有力的社会性支持。

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1、简述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答: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1.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2.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3. 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

2、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识理解的水平。

答:一、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1常用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提供直观时须注意的事情(呈现的模式、词与形象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对直观对象的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顺序、素描、长期、实验、操作、比较等观察法)二、运用变式与比较。三、知识的系统化。四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3、简述知识巩固的途径。

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动用记忆规律,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合理地组织复习。

4、简述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答:(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

(2)课题的性质。知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

(3)智力活动方式。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

强烈,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力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

5、简述知识的表征储存形式。

答: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系统和图式形式来表征。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及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第六章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不同: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具有观念性、内隐性和简缩性等特点。换言之,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后者主要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2、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答:(1)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2)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3)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3、简述练习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的意义。

答: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点,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

采取何种练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操作技能的学习。练习方式有多种:根据练习间分配的不同有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有整体练部分练习,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有模拟练习、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等等。

4、试述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

答: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区别

a、活动的对象不同。操作技能是属于实行操作活动的范畴,其活动的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显而易见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是可以被观察,可以被感知的。而智力技能的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属于观念范畴,不具有相应的物质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智力技能的活动对象的上述特点,使智力技能只能在大脑内借助于内部言语内潜地进行,只能通过难以觉察的映象的变化判断其存在,具有隐蔽性。但智力技能对映象加工改造的潜力很大,既可改造成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观念,又可以加工改造成抽象、概括的理性观念。

b、活动的结构不同。操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所以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因而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难以觉察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程。

c、活动的要求不同。操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

应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联系

一方面,操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比如,写作这种智力技能就是在书写等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1、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答:基本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学习动机的形成。

答: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方面构成。

学习需要: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

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

任何动机的出现都必须依赖于需要和诱因同时作用。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教师应以自身的学习动机为示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第一,教师在与学习交往的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地做出榜样,表现出自己对学习的兴趣;第二,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示范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的重要时机;第三,教师在平时描述自己的一些课外生活的信息中,也可以表示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2)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教师要注意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所讲的知识的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现实和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3)教师应传递受欢迎的期望及其归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对学习要满怀热情。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他们希望学生怀有好奇心,带着理解的态度学习,把正在学习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4)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切不可拘泥于一式。

(5)教师应正确、适当地组织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学习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6)教师要善于运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信息,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得到加强,而且又能从中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

总之,对于怎样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第八章学习策略的学习

1、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答: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根据迈克尔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简述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答: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利用随意记忆和有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

第九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1、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措施有哪些。

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余地。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榜样的是非常必要的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精神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1、简述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答:区别:(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以某个人的存在或个别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为转移。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2)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内容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3)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定的反作用

2、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第一阶段为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第二阶段为他律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

(1)为“自我中心”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为“权威阶段”(5-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2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12岁以后),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3、常见的品德培养方法有哪些。

答:态度与品德培养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4)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2.说说学与教的过程的模式 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研究取向日趋全面,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5.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二、辨析题 1.教育心理学重在揭示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应用,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答:正确。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又分支,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 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答;错误。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它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 3.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答:正确,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4.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答:错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答:6~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主要有:1思维发展达到守恒: 2.思维发展已经摆脱了自我中心: 3.能够掌握包含的概念,理解总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 4.思维活动月有序列性,能够将物体从小到大或从多到少排序: 5.思维活动不再受知觉到的事物形象左右,能初步对事物内隐的实质作出反应。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方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间性和先后顺序。(3)不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 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不同个体同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城都因人而异 二、辨析题 1.遗传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来自环境方面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的因素。 答:错误。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主导因素的是学校教育。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心理发展过程的两大因素,不可混为一谈 2.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去集中化是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答:错误。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具体运算阶 段的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简答题

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1.1)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 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 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 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岀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⑶ 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岀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2.1)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

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 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1○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2○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3○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4○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5○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6○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7○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8○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2.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 核心内容。因此围绕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 差异与教育和学习动机,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及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品德的学习等。教学心理的发展要晚于学习心理。 .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3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个体在不平衡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样, 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 中 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既不在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地加1○速儿童的发展。 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3○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几教育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 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 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 建设和实际探索。 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1○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2○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指导作用。3○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4○简要的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4.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 ()感觉通道 1 视觉型学习者。1○ 听觉型学习者。2○动觉型学习者。3○()认知风格2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1○反思型和冲动型。2○整体性和系列性。3○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4○影响: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来授予适当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做到因材 施教。 简要叙述教师在教学环境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5.师生之间忆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同时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厄 拉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具体说来,教师要在教学中扮演以下重要角色:设计者;(1)()信息

教育心理学及教育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它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题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P4 答:(1)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1.简述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 答:在埃里克森看来,发展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他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心理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 第三阶段,学前期(3~六七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第四阶段,学龄期(六七岁~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基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我完善感对基本的绝望感。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①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获得奖赏。 水平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③“好孩子”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 ④遵循权威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律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此时道德判断的标准已超出外在的法律和权威,而源于自身内部的道德命令。 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由大家商量决定的,也可以由大家商定而改变。 ⑥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3.简述奥苏贝尔的接受一同化学习理论。 答:(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潜在的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其结果是,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2)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4.C、5.D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A、 2.D、 3.B、4.B、5.D 6.B 7.C 二、填空题: 1.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成熟和学习; 3.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4.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5. 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潜能。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a)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 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 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是图式发生变化的两个过程。 b) 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查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 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 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桑代克 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詹姆斯 D.桑代克 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 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超全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 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 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 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 ⑶程序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 识结构 , 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转化或迁移 . ⑷强化原则. 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 一环 . 2, 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难易 , 运气好坏 ,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等 . 5, 合作学习模式 3, 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 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21,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稳定因素 , 今后就会不再努力 ; 如果归因1, 问题的特征 , 如问题的类型 , 呈现方式等 .2, 已有知识经验的作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 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 用 .3,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7, 学习迁移的种类(5.1) 22,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 正迁移与负迁移2,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 1, 具有幽默感 .2,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 同化性迁移 , 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喜欢幻想 .5,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 具有独立性 . 8,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23,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 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 原有认知结构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1, 认知失调 . 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 9, 促进迁移的教学时 ,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 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 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 态度提高迁移意识性定势 . 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 , 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 1,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 , 一种假设 , 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 ,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 , 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 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问题中, 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 一用便灵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10,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肯定或否定 , 趋向或回避 ,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 正确运用变式3, 科学地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 进而影进行自觉概括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 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11,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促进知识保持?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 1, 深度加工材料 2, 有效运用记忆术 3, 进行组块化编码 4, 适当过度学习平和掌握程度 , 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实施道德教育时 ,不 3, 建构主义者认为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5, 合理进行复习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 进行道德说教, 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外 ,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 甚至这些12,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 晓之以理 . 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 1 及时复习 . 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 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24,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同样的理解 . 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进行复习 .2 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良好的榜样.3, 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 构起来 , 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料 .3 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 如适当考一考自己 .4 多种感官参加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协定 , 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 3, 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学习活动 , 如读 , 听 ,说 , 写等综合进行 . 量 ,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 价值辨析 .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 1, 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 13,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7.1) 的价值观 ,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 奥苏伯尔认为 , 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1, 操作的定向 2, 操作的模仿3, 操作的整合 4, 操作的熟练惩罚 . 力 . 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14, 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25, 态度的结构 1, 态度的认知成分 识的同化作用 . 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 , 就提前输入一1,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 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 建立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个知识 . 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 便是“先行组织稳定而清晰的动觉一对象而言 , 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 某些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15, 学习策略的特征(8.1) 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 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 2, 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 1,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 学习策要由于情感冲动 ; 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 ,五分钟时间 , 提前输入一个引导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 学习策略是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性的知识点 , 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 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 2, 态度的情感成份 3, 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16, 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 一是抽象性 , 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1, 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 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成分 . 态度发生变化时, 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 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 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 复习形式多样化6, 重点内容下面画线 , 注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 有的态度却是 4, 学习动机的种类 (4.1) 释等 . 非理智的 ,情绪化的 . 1, 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17, 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3, 态度的行为成分 :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动机 3,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 1, 使用记忆术 , 如谐音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等 .2, 做笔记 3, 提问26, 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4, 生成性学习 , 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1,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 自知 , 自尊与自我接纳.3, 有自我调控能2,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 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5, 利用背景知识 ,联系实际力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 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 生层次 , 即生理的需要 ,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18, 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 我实现的需要 . 1, 计划学习的策略 . 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 自我监27,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 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 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督的策略 . 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 自我1, 预防精神疾病 , 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 提高学生心理素 主导的需要 . 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调控的策略 . 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 及时修正 , 调整认知策略 . 质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 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 要层次 . 19, 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配合与补充 . 6, 成败归因理论1, 学习时间管理 2, 学习环境的设置3, 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 学习工28,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具的利用 5,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 在学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 20,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 结合班级 , 团队活动开展 2, 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 , 努力程度 , 任务 1, 指导教学模式2, 程序化教学模式3, 完形训练模式4, 交互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 小组心理辅导.

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在这一阶段,学生知道并能够陈述了某些概念与规则,但在使用这些概念和规则时他先要有意识地再现出陈述性知识后再表现为行为。在完成某一活动时,学生要再现每一个产生式,一步一步地进行各步骤的操作。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这时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韦纳认为,个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 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

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例如,当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他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更有信心,同时学习动机也更强。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 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 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在寻找和明确问题方面你是否曾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卖柠檬水的试题中,如果学生不明白“获利”是怎么回事,那就无法理解问题;如果重量单位不用“克”、“千克”,而改用“夸脱”和“盎司”,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 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专栏2-6中所介绍的学生,就是这样把绵羊和山羊加在一起得出船长的年龄的。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低年级学生身上,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是这样草率地选择一个方法并执拗地坚持

大学《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6-12岁的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是:(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简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答案

单选题:10道 多选题:6道 简答题:4道 论述题:1道 与考研题型完全一样 教育心理学: 选择题: 60年代的教心思想有:(提纲上的年代要记住) 下列比概念学习更复杂的是:连锁学习、规则学习? 简答题: 1、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的异同。 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不同点 刺激与反应间的关系无条件刺激在反应之前,强 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在反应之后,强 化刺激引发非条件反应 个体反应性质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反 应的性质极其相似 两种反应性质截然不同 对刺激的主动性是诱发性行为,被动接受刺 激 是自发性行为,通过自由活 动,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主体行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学习如何发生通过S-R不断配对联结形成 的行为过程 通过强化范式而形成的行为 过程 相同点 都研究外部刺激与主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两者的形成都需要通过无条件刺激的强化 有关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如,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 用

2、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给你什么启示。 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所谓接受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将教学内容内化。而发现学习则不同,它的主要特点不是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的排列、组织或转换,然后再同接受学习一样,将之内化,以便将来再现或运用。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其中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任意的联系,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建立实质性和非任意性联系的要求,要有逻辑意义和潜在意义;内部条件是,学习的心向,主动性,即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适当的已有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机械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非实质的和任意的联系。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很明显,有意义的与机械的,接受的与发现的,这是划分学习的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两个维度。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或 机械的,关键是这种学习是否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因此,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就不会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 (二)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奥苏贝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 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因 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方法很多,如课 前、课中、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批改作业,专项知识检查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关键 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广泛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 (三)运用“先行组织者”,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吸纳旧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知识和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教育心理学A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A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A 简答题汇总 30.你认为一个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05.4) 31.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有何启示? 32.简析影响学习测量与评定的教师心理因素. 33.因材施教的策略有哪些? 30.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有何意义?(05.10) 31.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 32.怎样促进学习的迁移? 33.禀赋优异的儿童的教育策略有哪些? 33.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06.4) 34.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 35.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遗忘定律。 36.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 37.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 33.简述布鲁姆关于认识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06。10) 34.应如何理解学习现象? 36.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 37.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33.简述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34.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3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36.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3.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34.简述布鲁姆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 35.简述良好的课堂学习理论的要点。 36.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有哪些? 37.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 论述题汇总

34.请结合实际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05.4) 答: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5.请根据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活动阶段的研究,举一实例分析说明智力技能是如何形成的?34.怎么样培养叙述的创造性思维?(05.10)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 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智力:高智商 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3、个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 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 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 头脑风暴训练 35.怎么样培养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06.4)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 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