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4.C、5.D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A、

2.D、

3.B、4.B、5.D 6.B 7.C

二、填空题:

1.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成熟和学习;

3.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4.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5. 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潜能。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a)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

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

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是图式发生变化的两个过程。

b) 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5.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哪些?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一般认为认知方式差异有以下4种: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威特金)

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2.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凯根)

冲动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用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沉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权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经常只注意问题的某一方面,缩小解答范围,局限在特定领域内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体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这种搜寻可能是广泛的、松散的,不只局限于信息储存的某一方面,最终产生多种答案。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腾博格、心理自我管理理论)

立法型的学生喜欢创造、制订计划和方案,并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执法型的学生喜欢

执行计划,遵守规范,以及从既有答案中做出选择;司法型的学生喜欢评价规则、程序或结果。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尽量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面向所有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教学。

6.多元智能理论

答: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以下8种:

1.语言智能: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

2.数理逻辑智能: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3.空间智能:准确感知视觉空间的才能。

4.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5.音乐智能: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和与人交往能力。

7.内省智能:认识自己并据此作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8.自然观察者智能: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识和分类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7.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论述题)。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停留在了无特殊训练情况下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而忽略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潜能。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B

二、填空题:

1. 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

2. 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3. 顿悟

4. 获得、转化和评价

三、简答题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和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是在理解之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1)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2)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

(3)学习者必须主动的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的应用

(1)要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

(2)要合理的使用“先行组织者”

3.简述“先行组织者”策略

答: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程度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新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四、论述题

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第一、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第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第三、教育意义。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基本结构,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强调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行自觉探索、学习。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应用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为:

(1)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2)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3)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教学上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认为可以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首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方法。脚手架(概念框架)主要由教师或学习同伴提供,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学生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2)(抛锚式)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情境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情境教学”。

(3)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第5章: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5.B

二、填空题

1.经过概括

2. 情境间联系

3.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三、辨析题

(1)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错误】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也有迁移

(2)贾德的实验表明,虽然先后两个学习项目之间有共同的刺激与反应成份,但是迁移不能自动发生。

【正确】项目间的共同成份只是迁移产生的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对经验的概括。

迁移不能自动产生

四、简答题

1.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可单独出简答题):

(1)相似性:从客观条件来说,学习对象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并要求学习者作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迁移就越明显。迁移效果就越好。

(2)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是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或定势对迁移有双重作用。当后面的作业是前面作业的同类课题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来作业的学习。当要学习的作业与先前的作业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作业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来作业的学习。

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要努力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a) 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

b) 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c) 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6章:知识学习

一、选择题

1、D

2、表象

3、命题

4、C

5、C

6、A

7、C

8、A

二、填空题

1.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 时间序列、表象、命题

3. 注意

4.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

答: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是:

(1)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2)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

(3)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地组织信息,

(4)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2.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答: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一天之后遗忘66%。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

3.简述概念学习的步骤

答: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学习包括两个过程:(1)归纳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概念形成(2)概念名称的学习

利用原有概念学习新概念→概念同化(主要方式)

4.如何运用信息加工的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迁移

答: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告诉我们:

1)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的已有知识会影响他们的

关注点、对新信息意义的解释、信息编码方式等。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

3) 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之内

4)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5) 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

6) 及时复习和必要的练习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

5.举例说明,如何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

答: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进行组块化编码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内容

第7章:技能学习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 B

二、填空题

1. 原型内化

2. 操作定向

3.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4. 高原现象

5. 减缩性

三、简答题

1.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有哪些特点?

答:心智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减缩性。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1.C

2.D

3.D

4.D

5.A

二、填空题

1.认知、控制

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4.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5.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答:(1)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已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2.学生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有哪些?

答:

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一样,都是对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深加工,都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同,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3.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答:(1)学习时间的管理

a.统筹安排时间

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c.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设置

(3)努力资源设置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4.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答:

1) 程序训练法: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

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将它们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2)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

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3) 交互训练法:教师与学生轮流承担教的角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一小组学生

(大约6人)一起进行。

4) 合作学习:学习策略的合作学习中两个学生一组,承担不同角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

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负责纠正对方错误或遗漏。两者轮换扮演。

5.简述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学习策略的合作学习中两个学生一组,承担不同角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负责纠正对方错误或遗漏。两者轮换扮演。

5.学习中如何使用复述策略

答: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

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互相干扰

2)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6)划线强调

6.学习中如何使用精加工策略

答:精加工策略: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实质是理解记忆的策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策略。精加工的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1)联想法:又称记忆术把枯燥无味,但又必须死记硬背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因而加强了记忆。

(2)做笔记

A)要求简单清楚吧B)抓住关键词、表C)灵活处理,记法多样D)足够多的笔记本,并时常温习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

(5)利用已有知识:实质是语意联想。

7.学习中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

答:元认知策略包括:

1.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指的是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

2.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策略的效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自我提问。

3.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

在学习开始时应该认真做好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要随时评估自己的学习实际进展与学习计划是否与一致。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要随时调节不恰当的活动,使得学习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第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

1.B

2.C

3.B

4.A

5.A

二、填空题

1.认知操作

2.结构不良问题

3.发散思维

4.变通性(灵活性)

5.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6.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

三、简答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如下

(1)问题特征:解决某一问题时,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呈现的某种特点及特点之间的关系都将影响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

l 学生解决抽象问题较容易,实际问题较困难

l 解决不需要“实际操作”的问题较容易

l 问题陈述和图示影响问题解决

(2)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知识经验的数量和在头脑中的组织方式影响问题解决。

(3)定势也称心向,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有双重作用。

(4)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智力水平:智力水平较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

(6)动机强度:过高、过低的动机强度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1. 简述新手与专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

答:新手与专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新手需要注意中间过程

(2)专家或立即推理或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新手需要从头到尾的解决问题

(3)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利用直觉而新手更多的利用方程式

(4)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自我监控而新手较少的自我监控

2.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

(1)变通性。具有创造性的人在处理问题或学习时,总能做到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的思考具有比较大的弹性,思考路线并非固定在一个方向,而是向多个方向发散且变化多端。

(2)独创性。独创性在行为上的表现则是超出常规,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

观念新颖独特,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敢于向权威挑战。

(3)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具有创造性的人,其思维敏捷、灵活、迅速;具有口若悬河的谈吐;行为快速;对事物的反应总量比一般人多。

托兰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精密性”的特点。

3. 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

学校教育环境: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水平、学校的民主环境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恰当评价社会环境:社会价值标准、教育机制、社会媒体、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

智力因素:较高的创造性与中等以上的智商有关

已有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动机:过高、过低的动机强度都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生。

个性因素:有见识、洞察力强、独立判断、有冒险精神、意志品质出色等等

论述题

1.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答: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i.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ii.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iii.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i.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ii.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i.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ii.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iii.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i.保护好奇心

ii.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iii.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iv.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v.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i. 发散思维训练

ii. 推测与假设训练

iii. 自我设计训练

iv. 头脑风暴训练

第10章:品德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A

2. A

3.B

4.C

二、填空题

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3.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三、辨析题

1. 【错误】品德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 【错误】服从于惩罚定向和相对功利属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3. 【正确】

4. 【错误】要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四、简答题

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

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 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

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

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 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

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

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

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3.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

班杜拉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也成为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4.简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答: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道德认知表现出现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

i.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ii. 自我意识增强

iii.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2)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

i.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ii.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

(1)外部因素

i. 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家庭气氛、父母表率、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

ii. 学校环境教养的影响:校风和班风、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

iii. 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电视、广告、网络等大众媒体、社会名流

iv. 同伴群体: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会技巧并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

(2)内部因素

i. 认知失调:人在多数情况下对某件事的态度,其认知成分(看法)与对行为成

分的认知(行为)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这时人的认知就失去了协调,产生了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状态

ii. 态度定势: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如好感或厌恶、赞成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

iii. 道德认知: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答:(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i. 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ii. 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iii. 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i. 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ii. 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iii. 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i.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ii.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iii.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iv.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v. 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心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天水师范学院

教育心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 第一章测试 1.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是() A:学生心理 B:教师心理 C:教学心理 D:学习心理 答案:学习心理 2.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C:学生与教师 D:教育行政部门 答案:教育行政部门 3.教育心理学之父是()。 A:桑代克 B:杜威 C:乌申斯基 D:加涅 答案:桑代克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A:20世纪50年代 B:二次大战以后 C: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 D:20世纪60年代末 答案: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 5.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教学过程 B:评价过程 C:学习过程 D:反思过程 答案:学习过程 6.在教育情境中的参与者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的探究,以此提高参与者对 实践的理解并促进自身的教育实践的方法是()。 A:教育行动研究 B:设计型研究 C:质性研究 D:定量研究 答案:教育行动研究 7.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 学。()

A:错 B:对 答案:对 8.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 A:对 B:错 答案:对 9.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 容。() A:错 B:对 答案:错 10.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二章测试 1.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死亡 B:增强 C:变化 D:成熟

《教育心理学》李峰 白雅娟课后题答案

《教育心理学》李峰白雅娟课后题答案 1、null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单选题] * A.自觉性 B.果断性 2、null 关于焦虑情绪,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 A、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考试焦虑、社交焦虑、恋爱焦虑和择业焦虑 B、长时间处于焦虑情绪对健康无害(正确答案) 3、null 下列哪种心理属于健康心理()[单选题] * A.抑郁情绪 B.不愿与人交往 4、世纪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单选题] * A 完形心理学派 B 人本主义学派(正确答案)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心理学派 5、null 以下关于拖延说法正确的是:* 拖延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正确答案) 完美主义的人可能会拖延(正确答案) 6、null 每个人都应该友善地对待我(正确答案) 下列哪些非言语行为是支持性的,会让人感到温暖、舒适?()* A、适当的目光接触(正确答案) B、向后仰,翘二郎腿,双臂抱胸 7、影响认知评价的因素包括()。[单选题] * 以往生活中的经验 存在正性自动想法 成年期的固定信念 以往生活中的痛苦(正确答案) 8、在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中,最基本的是()[单选题] *

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正确答案) 求助者强烈的求治动机、积极态度 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咨询师准确的共情、丰富的理论基础 9、认字过程中的“有边读边”的心理状态是()[单选题] * A动机过程 B注意范围小 C定势(正确答案) D注意分配能力差 10、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 [单选题] *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 11、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单选题] * A 自我实现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2.说说学与教的过程的模式 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研究取向日趋全面,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5.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二、辨析题 1.教育心理学重在揭示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应用,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答:正确。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又分支,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 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答;错误。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它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 3.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答:正确,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4.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答:错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答:6~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主要有:1思维发展达到守恒: 2.思维发展已经摆脱了自我中心: 3.能够掌握包含的概念,理解总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 4.思维活动月有序列性,能够将物体从小到大或从多到少排序: 5.思维活动不再受知觉到的事物形象左右,能初步对事物内隐的实质作出反应。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方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间性和先后顺序。(3)不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 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不同个体同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城都因人而异 二、辨析题 1.遗传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来自环境方面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的因素。 答:错误。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主导因素的是学校教育。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心理发展过程的两大因素,不可混为一谈 2.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去集中化是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答:错误。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具体运算阶 段的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论述

1、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1)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2)环境的作用 1.自然环境。这是人赖以生存与发育的物质基础,为人的生理及其机能的发育提供必须的能量2.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代的精神决定人的观念和意识(3)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 2、学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制约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的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p34)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 (1)特点 1.身体方面:小学生身体发展在其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2.心理方面:小学生进入学校后,投入了集体生活,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3.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生的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而且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上进行,具有被动性和强制性特征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p52) 4、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1)身体方面1.身体素质方面:中学生的发育状况很明显地反映在其体态变化上。体内机能方面: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肺功能增强。神经统方面:神经系统逐步完善,脑的发展由容积、重量转向功能的完善。性发育成熟。(2)心理方面:第一,感知方面。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各门学科都对学生的观察力提出了要求(p58)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3)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也给予必要的失败的挑战(4)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5)让学生会反思和总结。 2、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新颖(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3)利用学生结果的反馈作用(4)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5)适当地开展竞赛 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迁移在教学中的作用。 (1)学习迁移促使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并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2)学习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3)学习迁移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4)学习迁移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2、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2)科学地选择教材和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程序程和教学内容(4)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5)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1、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征(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4)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5)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6)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7)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教育心理学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教育心理学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下列属于“我”的自我概念的内容的是() 参考答案: 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很固执的人。 2.图示法除了可以用来展示纲要,也可以用来展示过程、层级等组织信息。 参考答案: 正确 3.在促进迁移的教学中,重视新旧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的做法,符合() 参考答案: 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_迁移概括说_三维迁移模型 4.下列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解属于认知主义范畴的是() 参考答案: 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他对自己学习的预期效益的影响_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他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归因方式的影响_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他的求知欲、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关 5.以竞争性评价刺激学生的成就目标,比以掌握知识为目标的学习目标,更能 够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斗志! 参考答案: 错误

6.有利于保持良好学习动机的归因方式是() 参考答案: 将成功归因于努力 7.下列做法不属于培养直觉思维的是() 参考答案: 训练学生小心求证 8.下列关于视觉联想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夸张化的联想效果更好_动态化的联想效果更好_联想越奇特效果越好 9.根据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参考答案: 不是简单地尝试错误以找出合适的刺激-反应联结 10.下列关于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理解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发现学习一定需要学习者的主动思考 11.根据耶基斯-多德森法则,下列关于学习动机、学习任务难度与学习效果之 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对于难度偏高的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更能带来较好的学习效果。

1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种() 参考答案: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13.下列属于内部学习动机的是() 参考答案: 因为享受学习中的阅读和思考而努力学习_因为喜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学习 14.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不可以互相转化的。 参考答案: 错误 15.认为“人的心理,比如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是各种官能,官能是可以通过训练 而得到发展和加强”的迁移理论是() 参考答案: 形式训练说 16.根据奥斯古德的迁移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当两项学习的刺激项相同,反应项相反的时候,会发生最大负迁移。 17.下列关于迁移发生的范围,理解正确的是()。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教育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又要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2.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1)有助于加深教育工作者对“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理解学习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准确掌握学与教的基本规律。(2)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掌握“教”的艺术,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来自实践,又可指导实践,它与教育的经验互为基础。任何教育工作者取得教育成效都离不开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探寻,掌握学与教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有的放矢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3.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2)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其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4)发展性原则。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方面要求研究者针对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动态的探讨,另一方面要求所作的一切研究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 4. 根据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设计一个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评分标准: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问卷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学习兴趣,并依据操作性定义确定学习兴趣调查的维度,依据调查维度进行问卷题目设计。选择调查对象的样本进行试施测,根据施测结果调整问卷题目,剔除不合适的题目。条件允许进行信效度分析。最后,形成规范调查问卷。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性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2.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了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2)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一时期,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主要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概念等。(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在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包括具有守恒性、摆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接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关注阶段。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有: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4.“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暂停时停顿或者 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名词解释) 5.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二、单项选择题 1.大多数教师在从教一年后,开始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一阶段的教师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A )。 A.任务关注阶段 B.自我关注阶段 C.发展关注阶段 D.生存关注阶段 2.教师对职业生涯中的外在需求的表现是(A ) A.外生涯发展目标 B.内生涯发展目标 C.教学效能 D.高原现象 3.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B) A.教学效能B.内生涯发展目标C.外生涯发展目标D.高原现象 三、名词解释 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如何实现?)影响的关键是教师的主观因素。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第三章) 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是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四、判断分析题 1、专家型教师就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答:错。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专门知识, 能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2、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就在工作年限上。 答:错。(1)与新手比较,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2)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对问题的表征认识上有本质的区别,专家对问题的表征认识更深入,更接近本质;(3)专家型教师低熟悉的教学情境的观察与判断比新手要快,具有直觉性的特点;(4)专家型教师在解读问题时更具有灵活性,他们是机遇的策划者,能够迅速地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而新手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具有刻板性。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带答案全

第二章 二、填空 3、心理学家一般都同意把学习分为三大领域:(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领域。 4、加涅将智慧技能学习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五类:(1)辨别、(2具体概念、(3)定义性概念、(4)规则、(5)高级规则。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由潘菽主编的,该书将学习分为(1)知识学习、(2)动作技能学习、(3)智慧技能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学习四类. 7、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是否有意义将学习分为(1)有意义学习、(2)机械学习;根据意义习得的方式把学习分为(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 三、选择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2)、(4)。 (1)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2)望梅止渴; (3)蜘蛛织网;(4)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4)的学习.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动作技能;(4)态度. 3、小明在2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1)。 (1)言语信息;(2)态度;(3)动作技能;(4)智慧技能. 4、六年级的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学习,学会用圆规画圆,这里的学习结果类型是(1)。 (1)动作技能;(2)概念学习;(3)言语信息;(4)辨别学习。 5、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的英文单词“book"。按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属于(1)。 (1)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发现学习。 6、婴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会区分“你”、“我”、“他”,根据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实质上是(2)。 (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接受学习。 7、加涅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类,其依据是(4). (1)认知复杂程度;(2)知识的内在表征方式; (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4)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表现。 8、将一篇在电脑上打好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排版所属的学习类型是(2)。(1)动作技能;(2)智慧技能;(3)言语信息;(4)态度. 第六章 三、选择 1、历史教师告诉学生,记忆历史年代时,可先记住某个熟悉的年代,而后再通过在该年代上增减数字来记住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某个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对该生行为最适宜的解释是(2)。 (1)该生具有叛逆精神;(2)该生具有运用策略的元认知意识;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4.C、5.D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A、 2.D、 3.B、4.B、5.D 6.B 7.C 二、填空题: 1.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成熟和学习; 3.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4.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5. 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潜能。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a)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 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 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是图式发生变化的两个过程。 b) 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于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则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也称案例研究。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学记》 2、19世纪末,实验 3、美,桑代克 4、1903 5、学生与教师,学习理论及其运用,各种类型的学习 6、学习,教学 7、教学,教学 8、单向道,死胡同,双通道 9、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0、《灵魂论》, 11、植物,动物,理性 12、德、智、体 13、比纳、西蒙 14、潘菽 15、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三、选择 1、(1)学习心理学 2、(3)知识分类学习论 3、(4) 4、(4)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D

二、填空 1.行为的 2.内在能力和倾向的 3.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4.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5.轴突,树突,突触 6.潘菽,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学习 7.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8.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 9. 哲学与经验总结,心理与行为,生物学与神经生理 三、选择 1. (2)(4) 2 .(4) 3. (3) 4. (2) 5. (1) 6.(2) 7.(4) 8.(2) 四、研究与设计 1.都将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是大多数学习分类系统所遵循的分类框架。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只涉及认知领域,我国学者的分类中的“社会规范”学习相当于加涅的态度学习。两者都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习。然而在这个大框架下,不同分类系统的差异出现在知识与技能的划分上。加涅划分了三种技能,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一种特殊的对内调控的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奥苏伯尔分类系统中有知识的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但未对知识和技能加以划分。我国学者的分类系统中的知识类似于奥苏伯尔分类系统中的知识。两者都涉及知识的简单与综合运用。该分类中的心智技能相当于加涅分类系统中的认知策略。 2.略 3.学习现象非常复杂,二战期间心理学家将一种学习的规律用于解释所有学习的规律,在实践中受到了挫折,由此使得心理学家用分类的观点来研究学习。对四个分类系统的分析评论略。 4.略。此题可作为学习这两节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方法。 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结果的性质,学习的分类、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的各种学说。 经验主义:哲学认识论之一学派,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心理学的一种观点:主张心理学理论只能借由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才能获得。 理性主义:也称唯理论。哲学认识论之一学派,主张经由先天理性作用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而且这类只是优于和多于经由感觉经验获得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职业心理的进展 一、填空题 1、教室职业生涯进展的三个时期是:生存关注时期、任务关注时期、进展关注时期。 2、教师职业生涯进展的目标有: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进展目标。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4、“高原现象”本来是教育心理学顶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术形成进程中显现的进步的临时停顿或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5、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绩感。 二、单项选择题 1、大多数教师在从教一年后,开始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一时期的教师处于职业生涯进展的(A) A.任务关注时期 B.自我关注时期 C.进展关注时期 D.生存关注时期 2、教师对职业生涯中的外在需求的表现是(A) A.外生涯进展目标 B.内生涯进展目标 C.教学校能 D.高原现象 3、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B) A.教学效能 B.内生涯进展目标 C.外生涯进展目标 D.高原现象 三、名词说明 1、教师职业生涯 答: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职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持续工作经历。 2、自我效能感 答: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定与期望。对教师来讲,指的是教师对自己阻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定和感受。

3、高原现象 答:本来是教育心理学顶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术形成进程中显现的进步的临时停顿 或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个体在职业生涯进展的某一时期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超级小的一种现象。 4、职业倦怠 答: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是,所产生的躯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映,是教师伴随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四、判定分析题 1、专家型教师确实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答:错。 专家型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较强的检讨意识和超卓的教育科研能力。 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硕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富有职业的灵敏洞察力的教师。因此,那个观点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2、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就在工作年限上。 答:错 专家型教师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硕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富有职业的灵敏洞察力的教师。 题目上的观点只是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区别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例如与新手教师相较,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和体会依照有实践性和有效性;另外,专家型教师和新手交对问题的表征熟悉上有本质的区别,抓夹对问题的表征熟悉更深切,更接近本质。那个观点以点概面、以偏概满是错的。 五、题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整理修订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桑代克)。 4.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行 动研究法)。 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 的是(教育性)研究原则。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7.学习与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等3种活动 过程。 8.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 境等5个要素。 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选择填空 1.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2.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 在(具体运算)阶段。 3.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他认为(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 能力的实现。 4.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 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处在(前运算)阶段。 5.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青年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6.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场独立性)。 7.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它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教育心理学》题库与答案

教育心理学 (1) 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相互联系的四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和 正确答案:A (2) 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正确答案:B (3) 布鲁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正确答案:C (4) ()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在教学中往往以公式、定律等形式体现),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

正确答案:A (5) 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正确答案:C (6)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正确答案:D (7) ()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人的个性中的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正确答案:C (8) ()是把新概念归入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正确答案:A (9)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正确答案:B (10) 把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这种学习策略是 正确答案:C (11)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正确答案:B (1)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 ( )两种。 正确答案:AB

(2) 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和 正确答案:ABC (3)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 . 正确答案:ABCD (4) 教师的威信有: 正确答案:AB (5)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 正确答案:ABD (1)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的定情镜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原则和方法 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量法 4.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 答: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5.试述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1.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机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2.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目前我国的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的问题;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需要在改革中提高;而这些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此外,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大学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人的心理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喜哀乐爱憎惧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022

《教育心理学》 1、教学专长的含义及其类型P210 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可分为四类: (1)教材知识专长: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 (2)课堂管理专长:支持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课堂条件。 (3)教授专长:与完成目标有关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4)诊断专长:获得关于全部学生和个别学生的信息状况的方法。 2、从认知发展的观点来看,教育方法是否应超前于个体思维发展的现状?请给出理由。P212-213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点看,教育不应超前于个体思维发展的现状,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和知识,教育应配合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水平,思维发展达到成熟,儿童才能接受相应的教育。 从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点看,发展和教学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思维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教学支架的作用,即当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3、从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角度来说,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P216-218/219 从认知差异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认知方式差异、智力差异、认知结构差异的影响。认知方式(1)影响学生对认知通道的选择(2)影响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选择(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4)影响学生对学科选择的偏好。 智力差异影响学习效果的程度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其次,智力对学习的影响与学科的性质有关;智力并不影响某一知识是否被学生学会,它主要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进而影响学习的成绩。 认知结构是直接影响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它(1)直接影响学习是否成功(2)影响学生能否学会新的知识(3)决定新知识的巩固和在新环境中的迁移(4)影响新知识学习的效率。 从性格的角度来说,性格(1)影响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速度和质量(3)影响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4、从智力落后,情绪与行为障碍、学习困难角度,分别说出笨学生、怪学生、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 智力落后——笨学生,其心理特点P221-222,其教学方法p222 情绪与行为障碍——怪学生,其心理特点p222,教学方法P223 学习困难——差学生,其心理特点P223,教学方法P223 5、从学习的实质,学习过程、学习的条件角度,比较学习的行为主义观、认知观和社会建构主义之间的异同。P225-228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2) 前运算阶段(2-7岁):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4.什么是自我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方面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5.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哪些?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一般认为认知方式差异有以下4种: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威特金)2.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凯根)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腾博格、心理自我管理理论) 6.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以下8种: 1) 语言智能2) 数理逻辑智能3) 空间智能4) 身体运动智能5) 音乐智能6) 人际交往智能7) 内省智能8) 自然观察者智能 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