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1,水分子的特征-----。

无色无味液体,密度大约1g/ml,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水熔点0摄氏度,沸点100摄氏度

只有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水的三态变化-------。

3,在固态的水中,水分子----排列,只是在固定的位置上----。在液态的水中,水分子--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在气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可以自由运动。

4一定量的水,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和---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和----。这样的变化属于----。

5水是怎样蒸发的?

水分子获得太阳光的能量后,---加快,克服了水分子之间的----,离开液体表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6气态变液态;

水分子遇冷失去能量,导致其运动减慢,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彼此靠近,于是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7,水的凝固;

温度降低,水分子自身能量降低,彼此间隔较小,相互作用增强,运动减慢,从而整齐有序地排列起来,形成冰,冰中的水分子在各自的位置上不断震动。

8水固态变液态;

水分子吸收热量,能量升高运动加快,克服了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排列变的无序,在液态的水中,水分子运动比较自由但彼此间仍然较小。

9,分子本质属性是什么,(分子的特征:)

1、分子之间有空隙,有间隔。、

2、一切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有体积和质量。

(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

10,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们都是由---构成的。

1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三态实现的,其过程是----------。

12,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水的天然循环是:地面上的液态水蒸发→水蒸气→云→雨→落在地面上→又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它是物理变化.分子体身不改变,所以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13,水的天然循环过程,水分子能量有没有发生变化。(P23)

14,天然水的净化,方法,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15,各种方法的原理。

16,硬水--所谓"硬水"是指水中所溶的矿物质成分多,尤其是钙和镁。

17,软水--凡不含或含有少量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

18,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

混合每一种仍保持自己的属性并可以通过物理方式将它们互相分开.混合物可以由固体液体气体混合而成,例如:盐水即是盐和水的混合物,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将两者重新分离开来

19,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的物质。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熔点、沸点。

20,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何区别

初中课本指出:“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而“混合物是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在理解、运用这两个概念时应注意下列几点区别:

1.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组成。组成纯净物的物质只能是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以是两种也可以是多种,物质种数不固定。混合物中每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可多可少也无固定值。但有些问题必须清楚,纯净物中元素的百分含量一定是定值。而所含元素百分含量是定值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含碳100%的物质可以是金刚石,也可以是石墨的纯净物。或是金刚石和石墨两种物质混合成的混合物。纯净物一定有固定不变的化学式。如纯水的化学式为H2O。但有确定化学式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化学式为C2H6O 的物质可以是纯净物乙醇或甲醚(一种有机物)。也可以是乙醇和甲醚混合而成的混合物。这就说是,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仅凭物质组成还远远不够。

2.纯净物有固定结构,混合物没有固定结构。结构一般指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结合方式、排列顺序和空间的构型等。相同物质,结构相同。不同种物质,结构不同。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因此纯净物有固定结构。混合物由于组成物质的成分不固定,结构也就不固定。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结构是首要条件。

3.纯净物有固定性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别是结构。由于混合物本身就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因而它的性质将了随着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混合物一般来说没有固定的性质。相反,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因组成的结构固定,因而性质就固定。如纯净物有固定的熔点、沸点等。纯净物如果掺入杂质变成混合物,则它的熔点、沸点就随杂质的多少而发生变化。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性质固定与否不是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的唯一标准。因为有恒沸点的混合物也有固定的沸点,如98%的

浓硫酸沸点是338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也都含少量杂质,其杂质含量限度要以对生产和科研不产生有害影响为标准,纯净与否是相对的。纯净的一般是指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

21,引起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应该是温度!!首先要清楚水的三态的本质区别是水分子的排列的不同!!当水分子排列很紧密时它是固态;当水分子排列比较松散时它就是液态;当水分子的排列极为松散时它就是气态!!还要清楚的一点是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会变得剧烈!!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运动会变得剧烈,排列因此也会变的松散,所以水就有了三态的变化。

22,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自身的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此变化过程中,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初中化学: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学习目标】 1、学会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3、能够理解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4、学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通过学习水的人工净化所涉及的方法,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有关水资源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 【重点】分子的三个特征。 能够理解水的天然循环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难点】分离液体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分离液态混合物的方法—蒸馏 【课时】2课时 第一课型自主学习 【课堂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能用从微观方面解释原因。 2、掌握分子的三个特征。 3、了解并学会分离混合物的几种方法。 4、通过老师批改作业收集学情为第二课型的精讲点拨做好针对性的准备。 复习提问已学知识 第一学段:自主学习: 1.学生利用教学案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2.根据学习内容学生自主完成检测一 3.通过老师批改收集学情 导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有了水才有了人类的灿烂文明。 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它有什么用途?我们怎样才能合理利用它? 提出问题:1、为什么江河、湖泊中会存在大量的水? 2、还有哪些物质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学生活动一】水的三态变化(阅读课本P22) 一、实验探究:将针筒中的水煮沸、观察现象。清楚观察到体积变大。 提出问题: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许多,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总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和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和分子的。这样的变化是变化。所以针管实验的正确猜想是。 注意:固态的水:水分子排列,分子都在的位置上。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液态的水:水分子排列,在较自由地运动。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气态的水:水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二、学生阅读课本P23“雨后初晴的道路”这部分内容。 1、提出问题: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什么原因?试着从微观角 度解释水蒸发这一现象? 【微观解释】(液态→气态),水分子能量,运动,分子间间隔。 2、提出问题: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微观解释】(气态→液态),水分子能量,运动,分子间间隔。 由此看出,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与有关。

运动的水分子的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的教案 【篇一: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第一单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化学真奇妙》中的 物质构成的奥秘,指导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通 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从物质的宏观世界跨进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对于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解 释宏观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教材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分两部分: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作为构成物质基本 微粒的特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于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层面有了较强 的学习欲望,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 发生三态变化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 质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思考。通过学生的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创设条件,利用实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水分子的运动过程以及分子的 特点。同时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以及分工合 作精神;并在其中把化学知识与人生哲理紧密联系,使学生形成虚 怀若谷的良好学习心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 构成和变化,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二)过 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的联系,学会利用生活经验联系教材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通过体会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会从宏观和微观 两个角度认识物质构成的方法。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1,水分子的特征-----。 无色无味液体,密度大约1g/ml,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水熔点0摄氏度,沸点100摄氏度 只有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水的三态变化-------。 3,在固态的水中,水分子----排列,只是在固定的位置上----。在液态的水中,水分子--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在气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可以自由运动。 4一定量的水,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和---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和----。这样的变化属于----。 5水是怎样蒸发的? 水分子获得太阳光的能量后,---加快,克服了水分子之间的----,离开液体表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6气态变液态; 水分子遇冷失去能量,导致其运动减慢,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彼此靠近,于是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7,水的凝固; 温度降低,水分子自身能量降低,彼此间隔较小,相互作用增强,运动减慢,从而整齐有序地排列起来,形成冰,冰中的水分子在各自的位置上不断震动。 8水固态变液态; 水分子吸收热量,能量升高运动加快,克服了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排列变的无序,在液态的水中,水分子运动比较自由但彼此间仍然较小。 9,分子本质属性是什么,(分子的特征:) 1、分子之间有空隙,有间隔。、 2、一切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有体积和质量。 (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 10,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们都是由---构成的。 1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三态实现的,其过程是----------。 12,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水的天然循环是:地面上的液态水蒸发→水蒸气→云→雨→落在地面上→又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它是物理变化.分子体身不改变,所以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13,水的天然循环过程,水分子能量有没有发生变化。(P23) 14,天然水的净化,方法,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15,各种方法的原理。 16,硬水--所谓"硬水"是指水中所溶的矿物质成分多,尤其是钙和镁。 17,软水--凡不含或含有少量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 18,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 混合每一种仍保持自己的属性并可以通过物理方式将它们互相分开.混合物可以由固体液体气体混合而成,例如:盐水即是盐和水的混合物,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将两者重新分离开来 19,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的物质。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熔点、沸点。 20,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何区别 初中课本指出:“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而“混合物是

2.1运动的水分子

八年级化学学案

学习结论:1.其它条件不变时,温度越水分子间的间隔越;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学习问题2:水分子有的性质,其它物质的分子有吗?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28页的内容,总结分子的基本特征 学习结论: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分子是由构成的; 2.分子的和都很小,分子是运动的(分子自身有一定的能量),分子间有,分子间还存在。 【学习诊断】 1.下列有关水分子运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水只有在气态时水分子才运动 B.水在液态时水分子不运动 C.水在固态时水分子也不运动 D.水呈三态时,水分子都运动 2.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水分子变大了 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膨胀 D.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3.我国已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因为香烟燃烧会产生有毒物质,影响吸烟者和被吸烟者的健康,被动吸“二手烟”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质量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4.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现象或事实分子的特性 A 气体容易被压缩分子间有间隙 B 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 物体热胀冷缩分子可变大或变小 D 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5.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象,模型 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B. 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 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D. 可燃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

6.(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 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 说明。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 后,A中的现象为,说明。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变化) 《运动的水分子》训练案 1.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质量很小 2.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主要是因为()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C.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3.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物质,用我们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结冰时,分子静止不动 C.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 B.水的状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C.水分子失去能量时,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D.结成冰,水分子没有间隔 6.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的. 7.在下列有关叙述后的空格中,填写有关的序号。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②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③微粒间有间隔 (1)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干,主要是因为________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主要是因为______ (3)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了,主要是因为________ (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的微粒(水分子),说明_________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一册2-1《运动的水分子》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共1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重点) 2.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问题导学: 1.水的三态变化:观察:课本上的三态图片,可以获得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固态的水:水分子_紧密排列有序,分子都在_固定_位置上_振动_。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__不紧密排列,在一定体积内__一定程度自由运动。分子运动_较慢_,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 气态的水:水分子_排列疏松无序,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__完全自由运动。分子运动的__较快,分子间隔_较大。 总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_数目和_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间隔和分子的_排列方式。这样的变化是_物理变化。水分子_吸收能量,运动_加快,分子间间隔__变大(液态→气态);水分子_释放能量,运动_减慢,分子间间隔_变小(气态→液态)。 2.分子的特征①_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_相互之间有间隔③_在不断运动 三、学情诊断: 【诊断1】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A 【解析】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后间隔变大,不是分子体积膨胀变大造成的.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由气态变为液态,正确. C、不同的花儿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其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 故选A 【诊断2】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100mL,对此现象的解释最科学的是()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油田十中

教学设计: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教学目标】 (1)通过举例、实验、想象、图片展示,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方式,并初步学会设计和优化实验。 (3)能说出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4)学会利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 掌握了分子的性质,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实验创新能力。【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示实验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00ml烧杯2个、250ml烧杯1个、50ml烧杯2个、大试管、培养皿、装有浓氨水的细口瓶、装有酚酞试液的滴瓶、装有水的细口瓶、品红、药匙、滤纸条、滤纸小花;100ml容量瓶、50ml量筒2个、装有水的细口瓶、装有酒精的细口瓶;学生实验报告。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前阅读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

基本特征 分子是不断和运动的 【小组展示】 展示实验报告 【教师演示实验】 1.分别在两根滤纸条上每隔约1厘米滴上一滴酚酞 溶液,将滤纸条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管中。 2.在玻璃管口分别塞一团棉花,并在棉花团上滴加 少量的白醋。 3.连接装置,固定装置,并将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入 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中。 4.分别用两只注射器吸取1mL的浓氨水,同时推动 注射器将浓氨水注入两个玻璃瓶中,观察实验现 象。 【什么现象?】1.两个滤纸上的圆点由下而上依次 变红。2.热水对应的滤纸条上圆点变红的更快。 【解释现象?】1.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2.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 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小组展示】小 组成员介绍实验 现象与结论; 并把现象记录完整。 【仔细观察】 描述现象 解释现象: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 动到了滤纸条上与酚 酞接触,是酚酞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笔记】基本特征二 :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 速度越快。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间有存在相互作用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知识点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知识点: 一、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转化 气态的水水蒸气冷凝变成水,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水凝固变成冰,冰融化变成水。 2.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三种状态分析 3.本质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分子本身没变,这是物理变化。 4.具体问题分析 (1)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水分子之间距离和排列方式的改变? 一滴水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他们汇集成一滴水,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一种束缚力。当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会加快,会力图摆脱这种束缚力,跑得更远。当分子失去能量时,又被这种束缚力乖乖抓回来,彼此靠拢,排列变得整齐。 (2)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是水的蒸发的缘故。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___ __能量,运动______,分子间隔______,相互作用 ,水由态变为态。 (3)烧开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我们知道这是水蒸气在锅盖上冷凝的结果,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一下。 烧水时,水分子获得能量,便离开水面向锅盖处运动。温度较低的锅盖就会吸收水分子的能量,导致水分子能量降低,运动减慢,相互吸引,彼此靠近,于是,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水结冰的过程中,水分子_____能量, 运动______,分子间隔______;水由态变为态。 可见: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二.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们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相互之间有间隔。间隔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对于由分子构成的气体,外界压强越大,间隔越小。 (3)存在着相互作用 (4)自身有能量,总在不断运动。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高,运动快。(5)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具体现象分析 (1)实验一: 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解释:分子之间有间隔。 (2)实验二: 现象:热水中的品红扩散较快 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什么原因?分子不断运动 (4)你能从微观上解释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的快这一现象吗? 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水分子会获得更多的能量,运动速率加快,会更快地运动到空气中。 (5)一滴水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他们汇集成一滴水,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 相互作用 (6)水不易挥发,而汽油却易挥发,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而汽油的沸点是78.5℃,这说明 不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不同 (7)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从分子的基本性质上看,缉毒犬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 ①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②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8)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你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失,却看不见水分子是如何跑掉的。 水在桌面上蒸发,水分子获得能量后,运动加快,摆脱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桌面,变为水蒸气进入空气中。但由于水分子很小,所以我们看不到他是怎样跑掉的。 (9)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有风的地方干得快。 当有阳光照射时,湿衣服上的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快速扩散到空气中。有风吹动时水分子很快被风带走。 (10)放在衣柜中防虫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甚至消失。 “樟脑球”是易挥发的物质,构成樟脑球的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 (11)用酒精棉球在皮肤表面消毒时,会使人感到一丝凉意。 酒精是易挥发的物质,当酒精的分子从皮肤表面扩散到空气中时,会带走一些 热量,因而会感到有一丝凉意。 (12)沿海地区夏季的气温一般比内 陆地区低。 由于夏季海水的蒸发加快,带走能量

初中化学 第二单元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及其运动特点 冰:水分子紧密有序排列,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水:水分子间的间隔较小,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自由运动; 水蒸气:水分子的间隔较大,完全自由运动。 2.水三态变化的本质 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水三态变化的原因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水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变大,变成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水分子运动加慢、形成固态。 注意: 无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无论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只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慢。 二、分子及其特征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且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 越大。 注意: 1.水分子的大小不随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的改变而改变;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分子的体积很小,我们肉眼 看不到。我们平时看到的较小物体的运动,如尘土飞扬,是 不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解释的。 3.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该物质是保持分子化学性质的最小微 粒。这里说的“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 的化学性质相同,如一个水分子和一吨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水的天然循环 1.用分子的观点来描述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是其运动加快,变成水蒸气,水蒸 气在高空遇冷时,分子运动变慢,凝结成云,再遇冷有转变 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汇入江河湖海、渗入山川大地。

初三化学第二章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1、分子的基本特征: ⑴分子很小(体积、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在不断运动(永无休止、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中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因此气体容易被压缩;液体、固体中分子间隔较小,因此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 2、从微观水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蒸发”及“水蒸气的冷凝”过程。 ⑴“水的蒸发”: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⑵“水蒸气的冷凝”: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变小,水由气态变成液态。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们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太阳为其提供能量。 水的天然循环的意义:⑴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⑵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净化天然水:天然水中含有大颗粒不溶物、小颗粒不溶物、有颜色或有异味的物质、微生物、可溶性杂质等物质,需要经过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步骤除去。沉降加入明矾,作用是加速沉降;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吸附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有颜色、有异味的物质;蒸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除去可溶性杂质。 3、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馏在烧瓶中加入沸石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4、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过滤时滤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此时应采用的操作是重新过滤,直至滤液澄清为止。 5、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蒸馏水、冰水共存物、氧气等。4、硬水和软水的鉴别:可以用肥皂水进行鉴别,硬水的软化:加热煮沸(生活中)蒸馏(实验室) 5、过滤的操作要点:(重点——熟背) 、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杀菌消毒是化学变化。

第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__鲁教版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 [学习目标] 通过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和生活中有关水的现象来认识分子的性质,学会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建立从微观角度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探索导航] [问题发现]春天我们把花粉放入水中,用特制的显微镜观察,会发现花粉象孩子一样调皮,到处乱跑。花粉为什么会运动呢?原因不是花粉,那又是谁呢? 一.水的三态变化 1.水有 、 、 三种状态。 [实验探究]给右图所示的试管加热,试管里的水消失,气球变大。请你猜想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猜想一: 。 猜想二: 。 猜想三: 。 猜想四: 。 结论:一定量的水当它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的 和 不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 和 。这样的变化是 变化。 3.水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间隔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课本29页图片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固态水:水分子 排列,分子间隔 。 液态水:水分子 排列,分子间隔 。 气态水:水分子 排列,分子间隔 。 [预习心得和疑问] 二.水分子的运动 问题1:洗过的湿衣服,挂在阳光下一段时间,衣服就变干了。你能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吗?请试一试。 问题2:烧水时,水开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来,为什么锅里的水能跑到锅盖上去呢?你能从分子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跑到针筒的 另一端去了?大小排列方式数目︸间隔︸不变 改变水水蒸气

结论:水分子的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态变成了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态以变回态。三.水分子的大小 问题:用手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你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失,却看不见分子是如何跑掉的,这是什么原因。你能解释一下吗? 通过以上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预习心得和疑问] 四.分子的性质 问题:你在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情形后,你对分子形成了怎样的看法? ①。 ②。 ③。 [实验探究]酒精与水同体积混合。 取50mL水和50mL酒精均匀混合,所得液体的体积可能为多少?请说出你的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 猜想三:。 [预习心得和疑问] 本节脑图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习题

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习题 2-1运动的水分子 一、知识梳理 1、水的三态变化指的是哪三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没有变化,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属于_______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酒精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氧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所有的分子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5、分子的本质属性有:①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_________; ③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分子自身有能量,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线测试 1、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在公园能闻到花香,说明 ______,为了便于运 输和使用,通常把石油气加压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中,这一事实说明 2、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导致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在不停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3.2008年,我国汶川发生地震。为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调用了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八年级化学全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1(新版)鲁教版五四制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理解水的天然循环现象,并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生动形象的实验,让学生在分子运动的状态与物质的存在状态之间建立起形象的联系,学会“现象—本质—现象”的分析方法,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并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至于水的天然循环,应让学生熟记教材上的图解和多媒体画面,从宏观角度思考,进行自主描述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点,并学会用分子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 1.复习初中物理中有关物质三态变化的知识。 2.预习化学课本26~38页的知识。 老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计、仪器和药品。 50ml烧杯8个,小烧杯8个,胶头滴管8支,红墨水1瓶,注射器8支,水等。 教学设计 【新知导入】 1.多媒体展示:通过展示地球—美丽的、蓝色的,水球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从而导出本节的主题“水分子的运动”。 2.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思考为什么江河、湖泊存在大量的水,联系身边的事物指出水是无处不在的,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 提出问题:江河、湖泊中的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思考: 还有那些物体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总结: 云、雾、露、霜、雪也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他们怎样变化而来的?为什么水分子有时能换作朵朵白云,有时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是皑皑白雪呢? 教师肯定学生思维的辽阔与敏捷,引导学生对水的多种变化和不同形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水分子奥秘的兴趣。 【探求新知】 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分子在注射器内的变化。 设想把封闭在针筒内的少量水加热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示:因为针筒密封性较好,不会有新分子进入,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是不会变化的,大家在猜想一下,最可能的情况是什么? 猜想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4.水分子受热都跑到针筒另一端去了? 制造悬念 让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观察下面的图片: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示固态的水(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水蒸气)。结合图示,让学生描述每种状态的水分子排列情况与运动情形。讨论 固态的水(冰):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运动范围小,只能在固定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排列无序,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较自由的运动。 气态的水(水蒸气):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向空间扩散。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 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大小、分子数目不变,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讲解:水分子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需要以吸收或放出能量为前提。比如教材上的例子,水蒸发时,要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另一个因为低温的锅盖吸收了

初中化学_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天然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天然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化学上认识微观粒子的启蒙课。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所以只有学好微粒的性质,才能更好的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但是不知道构成水的水分子是怎样变化的、水分子有哪些特征、其它物质的分子有哪些特征引等。通过这节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与水分子的运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现象想到微观粒子这种认识物质的独特思路。 2、在认识水分子的特征的基础上,演绎归纳出分子的特征,并培养学生由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的推理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3、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从宏观上感受水的存在美、水的循环美、水的伟大、水的包容,感受人与自然物我相依,引导学生自觉的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实质。 难点:微粒观的建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停运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从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到水的天然循环,感悟水是大自然给所有生命的恩赐。世界上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水使地球充满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2.1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初步形成元素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变化本质。本单元通过探究水的循环、组成,水分子的变化、结构,学生能够认识物质的转化和组成,能够建立物质的变化观和微粒观。对于教材设计的内容载体学生有较丰富的生活认知,但停于表面,有些知识也比较抽象;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但受知识基础少和微观思维弱限制。 学习建议: 1、本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对微粒观和元素观形成相关的认识。 2、循序渐进引领学生从微粒的视角看物质及物质的变化。 3、注重科学方法和化学科学思想的教育。 学习目标: 单元目标: 1、通过对水三态变化实质及是的天然循环的分析,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及其转化,从而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和净化天然水的探究活动,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2、通过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原子内部各粒子的数量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学会科学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