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道γ能谱分析软件中寻峰算法比较总结

多道γ能谱分析软件中寻峰算法比较总结

多道γ能谱分析软件中寻峰算法比较总结
多道γ能谱分析软件中寻峰算法比较总结

自动寻峰

由于谱结构的复杂和统计涨落的影响,从谱中正确地找到全部存在的峰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到位于很高本底上的弱峰,分辨出相互靠得很近的重峰更为困难。

谱分析对寻峰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 比较高的重峰分辨能力。能确定相互距离很近的峰的峰位。

(2) 能识别弱峰,特别是位于高本底上的弱峰。

(3) 假峰出现的几率要小。

(4) 不仅能计算出峰位的整数道址,还能计算出峰位的精确值,某些情况下要求峰位的误差小于0.2道。

很多作者对寻峰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寻峰方法。

目的:

判断有没有峰存在

确定峰位(高斯分布的数学期望),以便把峰位对应的道址,转换成能量

确定峰边界——为计算峰面积服务(峰边界道的确定,直接影响峰面积的计算)

分为两个步骤:谱变换和峰判定

要求:支持手动/自动寻峰,参数输入,同时计算并显示峰半高宽、精确峰位、峰宽等信息,能够区分康普顿边沿和假峰

感兴区内寻峰

人工设置感兴趣大小,然后在感兴区内采用简单方法寻峰

重点研究:对感兴区内的弱峰寻峰、重峰的分解

对于一个单峰区,当峰形在峰位两侧比较对称时,可以由峰的FWHM计算峰区的左、右边界道址。峰区的宽度取为3FWHM,FWHM的值可以根据峰位m p由测量系统的FWHM刻度公式

计算。由于峰形对称,左、右边界道和峰位的距离都是1.5FWHNM 。

)5.0FWHM 5.1(INT p L +-=m m )

5.0FWHM 5.1(INT p R ++=m m

式中m p 是峰位,INT 的含义是取整数。

对于存在有低能尾部的峰,其峰形函数描述(参见图)。

]

2/)([H 22p m σ--=m m EXP y ,m ≥mp -J

]

2/)22([HEXP 2p m σ+-=J m m J y ,m ≤mp -J

式中H 为峰高,mp 为峰位,σ是高斯函数的标准偏差,J 为接点的道址和峰位之间的距离。在峰位的左侧,有一个接点,其道址为mp -J 。在接点的右侧,峰函数是高斯函数。在接点的左侧,峰函数用指数曲线来描述。这时峰区的左、右边界道址为

)

5.05.0/FWHM 12.1(INT 2p L +--=J J m m

)

5.0FWHM 5.1(INT p R ++=m m

带有低能尾部的峰函数的图形

全谱自动寻峰

基于核素库法:能量刻度完成后,根据核素库中的能量计算对应的道址,在各个道址附近(左右10道附近)采用简单的寻峰方法(导数法) 方法:

根据仪器选择开发

IF 函数法/简单比较法(适于寻找强单峰,速度快)

满足条件:m i i i m i data data k data data +->-< 可认为有峰存在 然后在data i-m 至data i+m 中找最大值,对应的道值即为峰位 k :找峰阈值,根据高斯分布,一般k 取值1—1.5 常用5点、7点极大值法(m 取2,3) 判定峰是否有意义

一般,用R=N0 / Nb ≥ R0确定峰是否有意义 R 为峰谷比, R0为设定值 (经验值) N0为净峰幅度与基底之和 Nb 为基底计数

int CMmcaView::SearPeakCompare(int Beginch, int Endch, int m, float k) 高斯乘积函数找峰法(可靠性差,不建议采用) 描述谱峰形状的函数主要是高斯函数[]

2202/)(ex p 2)(σσ

πi i A

i G --=

则由相邻的数据点定义一个新的函数(第一高斯乘积函数,只与σ2.3556FWHM =有关):

2)092.11ex p()()2()1()()(2

≥=+--+=

m H

m

m i G i G m i G i G i P m m 是步长(用道表示),是高斯乘积函数的阶数,则Pm(i)称为第m 阶高斯乘积函数。找峰的灵敏度与m 有关,随m 的增加灵敏度提高。

为避免基线参数的影响,最好扣除本底后,再应用高斯乘积函数找峰。

考虑统计涨落的影响,把判断无峰存在的1变为一个“单位带”。即峰的判断为:

3)

/1(/1)(≥????

?+>±≤=k y k y k i P i i

m 有峰

无峰

峰位的确定:由Pm(i)过1的两点求平均来确定;峰边界的确定:“单位带”下限的两个最端点;半高宽的确定:函数Pm(i)在“1”上的截距;组合峰的确定:在乘积函数的两

个峰之间没有处于“带内”的乘积函数值 导数法(一阶、二阶、三阶)

∑-=+=

m

m

j j i j

m

i

y C

N y 1'

Nm 为规范化常数,Cj 平滑的变换系数。 3次多项式5点光滑一阶导数公式:(可以采用)

)88(12

1

2112'++---+-=

i i i i i y y y y y 峰位确定:一阶导数值由正变负=0处;峰边界确定:一阶导数由负变正=0处

CalculateDifferential(0, size, m, differ); for (int j = m; j <= size-m; j++) {

for(int i=1;i<=m;i++) {

if(differ[j-i])>0&&differ[j-i]>maxtemp) {maxtemp=differ[j-i]; nmax=j-i;} if(differ[j+i])<0&&differ[j+i]

if ((nmin-nmax)>0.8*fwhm && (nmin-nmax)<3*fwhm) //FWHM 参数根据仪器能量分辨率可人工确定,fwhm~20 peakposition[p++]=j+0.5;//保持峰位对应的道址 }

5点光滑二阶导数公式(软件中推荐采用)

)222(7

1

2112''++--+---=i i i i i i y y y y y y

//7点二阶导数

(5*(countsdata[j-3]+countsdata[j+3])-3*(countsdata[j-1]+countsdata[j+1])-4*c ountsdata[j])/42;

)0.220.670.580.580.670.22(0.2521

321123'+++----++--=

i i i i i i i y y y y y y y

软件中推荐采用11点以上的公式

峰位确定:二阶导数最小值对应的道址;峰边界确定:二阶导数正极大值点 for (int j = m; j <= size-m; j++)//m~30 {

int maxtemp=-0.5,mintemp=-0.5; If(differ[j]<-0.05) for(int i=1;i<=m;i++) {

if(differ[j-i]>maxtemp) {maxtemp=differ[j-i]; nmax=j-i;} if(differ[j+i]>mintemp) {mintemp=differ[j+i]; nmin=j+i;} }

if ((nmin-nmax)>0.8*fwhm && (nmin-nmax)<3*fwhm) //FWHM 参数根据仪器能量分辨率可人工确定,fwhm~20 peakposition[p++]=j+0.5;//保持峰位对应的道址 }

σ

σ/:Derivative 2 of ce Significan ;2nd 2

/121

1

1i k k j j i j k

j k j j i j i j j

i j i i i i D S n c n c D n

c n n n D =?

??

???===

-+-=∑∑∑-=+=-=+-=+-

(

)6

-j 22

2122210 c upto Go :k .peak width assumed the is p where exp 100=-?

??

? ??-=p j p j p c j

试验:系列1为处理后的原始能谱,系列2为5点一阶导数,系列3为5点二阶导数,系列4为对称零面积法寻峰

Peak ‘found’

when S > Threshold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复习 一、位置 1.、位置的表示: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 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2、在填写含有序数的位置关系时,先看给出的物体位置是怎么数的,那么其他的物体的位置也按相同的顺序数。见课本第5页位置。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1、平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 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红外图谱分析方法大全

红外光谱图解析 一、分析红外谱图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公式:不饱和度=F+1+(T-O)/2 其中: 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 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 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 F、T、O分别是英文4,3 1的首字母,这样记起来就不会忘了 举个例子:例如苯(C6H6),不饱和度=6+1+(0-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 (2)分析3300~2800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 cm^-1为界,高于3000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炔、芳香化合物吗,而低于3000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 (3)若在稍高于3000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 炔—2200~2100 cm^-1 烯—1680~1640 cm^-1 芳环—1600、1580、1500、1450 cm^-1 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cm^-1的频区,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 (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O-H,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1700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解析的过程基本就是这样吧,至于制样以及红外谱图软件的使用,一般的有机实验书上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的。 二、记住常见常用的健值 1.烷烃 3000-2850 cm-1C-H伸缩振动 1465-1340 cm-1C-H弯曲振动 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 cm-1以下,接近3000 cm-1的频率吸收。 2.烯烃 3100~3010 cm-1烯烃C-H伸缩 1675~1640 cm-1C=C伸缩 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cm^1)。 3.炔烃 2250~2100 cm-1C≡C伸缩振动 3300 cm-1附近炔烃C-H伸缩振动 4.芳烃 3100~3000 cm-1芳环上C-H伸缩振动 1600~1450 cm-1C=C 骨架振动 880~680 cm-1C-H面外弯曲振动) 芳香化合物重要特征:一般在1600,1580,1500和1450 cm-1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的4

算法分析与设计总结

第一章算法概述 1.算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过程;由若干条指令组成的有穷指令。 2.算法的性质: 1)输入: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2)输出:有至少一个输出 3)确定性:每条指令是清晰的、无歧义的 4)有限性:每条指令的执行次数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3.算法与程序的区别 程序是算法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具体实现 程序可以不满足算法的有限性 4.算法复杂性分析 1)算法的复杂性是算法运行所需要的计算机资源的量,需要时间资源的量称为时间复 杂性,需要空间资源的量称为空间复杂性 2)三种时间复杂性:最坏情况、最好情况、平均情况 3)可操作性最好且最有实际价值的是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性 第二章递归与分支策略 1.递归概念:直接或间接调用自身的算法 2.递归函数:用函数自身给出定义的函数 3.递归要素:边界条件、递归方程 4.递归的应用 ?汉诺塔问题 void Hanuo(int n,int a,int b,int c) { if(n==1) return; Hanuo(n-1,a,c,b); move(a,b) Hanuo(n-1,c,b,a); } ?全排列问题 void Perm(Type list[],int k,int m) { //产生list[k,m]的所有排列 if(k == m) { for(int i = 0;I <= m;i++) cout<

初中数学规律题汇总(全部有解析)

初中数学规律题拓展研究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复习总结

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复习总结 为了拿大学的那悲剧的学分,好好弄懂以下所有知识点吧。把老师的复习的提纲,特意汇总了所有考点,方便童鞋们复习。不喜勿喷!!! 这本书是《算法设计与分析》王红梅编著 一共有以下12章,我们学了1、3、4、5、6、7、8、9 分别是“绪论、蛮力法、分治法、减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分治限界法 第1章绪论 考点: 1、算法的5个重要特性。(P3) 答:输入、输出、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 2、描述算法的四种方法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P4) 答: 1. 自然语言优点:容易理解;缺点:容易出现二义性,并且算法都很冗长。 2. 流程图优点:直观易懂;缺点:严密性不如程序语言,灵活性不如自然语言。 3. 程序设计语言优点:用程序语言描述的算法能由计算机直接执行;缺点:抽象性差,是算法设计者拘泥于描述算法的具体细节,忽略了“好”算法和正确逻辑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求算法设计者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编程技巧。 伪代码优点:表达能力强,抽象性强,容易理解 3、了解非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分析。(P13) 要点:对非递归算法时间复杂性的分析,关键是建立一个代表算法运行时间的求和表达式,然后用渐进符号表示这个求和表达式。 非递归算法分析的一般步骤是: (1)决定用哪个(或哪些)参数作为算法问题规模的度量。 (2)找出算法的基本语句。 (3)检查基本语句的执行次数是否只依赖问题规模。

(4)建立基本语句执行次数的求和表达式。 (5)用渐进符号表示这个求和表达式。 [例1.4]:求数组最小值算法 int ArrayMin(int a[ ], int n) { min=a[0]; for (i=1; i

初级中学找规律题型情况总结

规律探究(1次课) 1、二级数列 这里所谓的二级数列是指数列中前后两个数的和、差、积或商构成一个我们熟悉的某种数列形式。 例1:2 6 12 20 30 ( 42 )(2002年考题) A.38 B.42 C.48 D.56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个数的差分别为:4,6,8,10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0的差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2:20 22 25 30 37 ( ) (2002年考题) A.39 B.45 C.48 D.51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3,5,7这是一个质数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7的差应该是11,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3:2 5 11 20 32 ( 47 ) (2002年考题) A.43 B.45 C.47 D.49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6,9,1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2的差应该是15,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4:4 5 7 1l 19 ( 35 ) (2002年考题) A.27 B.31 C.35 D.41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2,4,8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9的差应该是16,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5:3 4 7 16 ( 43 ) (2002年考题) A.23 B.27 C.39 D.43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3,9这显然也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6的差应该是27,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6:32 27 23 20 18 ( 17 ) (2002年考题) A.14 B.15 C.16 D.17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5,-4,-3,-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8的差应该是-1,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7:1,4,8,13,16,20,( 25 ) (2003年考题) A.20 B.25 C.27 D.28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4,5,3,4这是一个循环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0的差应该是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8:1,3,7,15,31,( 63 ) (2003年考题) A.61 B.62 C.63 D.64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4,8,16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32,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9:( 69 ),36,19,10,5,2(2003年考题) A.77 B.69 C.54 D.48 解析:前一个数与后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5,9,17这个数列中前一个数的2倍减1得后一个数,后面的数应该是17*2-1=33,因而33+36=69答案应该是B。 例10:1,2,6,15,31,( 56 ) (2003年考题) A.53 B.56 C.62 D.87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4,9,16这显然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2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1:1,3,18,216,( 5184 ) A.1023 B.1892 C.243 D.5184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比值分别为:3,6,12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16的比

二年级找规律题型总结大全

第四讲找规律填数 哪吒智闯水晶宫---惊险的房子哪 吒寻宝途中觉得肚子饿得咕咕叫,想找个地方弄 点吃的,结果来到一个大房子,他敲了敲门,门 自动开了,他进入空空的大厅里什么也没有,地 面水晶砖上杂乱的写了好多数字,哪吒刚想迈步 向前走。“当心有暗器!”南海龙王从身后跑过来叫 道。 南海龙王递给哪吒一张纸条,说道:“幸好你 没有向前走,这间大厅里布满了暗器,我忘记给你通过这个房间的的密码了,你按照纸条上的数字向前走,一定能通过这个大厅。”说完,南海龙王就告辞了。 哪吒拿起纸条一看,上面写着:1、2、3、5、8……哪吒按照纸条上的数字,踏着写着同样数字的水晶砖向前走,果然平安无事,可当哪吒走到写着“8”的水晶砖时,发现前面还有许多数字,哪吒心想:南海龙王的密码不完整啊,我下面该踏哪个数字呢?哪吒认真的研究起这组特殊的数字:“1、2、3、5、8……”。 “哈哈,我知道!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哪吒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高兴的叫了起来。接下来哪吒就踏着水晶砖上的:5+8=13、8+13=21、13+21=34、21+34=55……这些数向前走,安全的通过了这个大厅,找到了一个存储食物的仓库,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例题精讲 第一种类型:数列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数 比如:一列自然数:1,2,3,4,5,6,7,8,…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 某文具厂生产笔筒个数(按月份排):400,450,500,450,500…例1 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再填数。 (1)2,5,8,();

(2)20,(),12,8,4。 (3)1,6,7,12,13,(),(); (4)1,3,6,(),(); 分析:(1)11 加3 (2)16 减4 (3)18、19 先加5再加1(4)10 、15 例2 6,7,9,12,(),21,27,34 分析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每相邻两项的差依次增加1。如:7-6=1,9-2=2,12-9=3,故可推知()-12=4,()中填16,经检验,21-16=5,27-21=6,34-27=7,均符合前面所说的规律。 例3 小静静班上的同学排队做操,第一个同学身高120厘米,第二个同学身高121厘米,第三个同学身高123厘米,第四个同学身高126厘米,那么第五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第七个同学就是你的好朋友圆圆,圆圆的身高是多少呢? 分析:130厘米,圆圆身高141厘米 例4 一个工厂1991年生产100件产品,1992年生产115件产品,1993年生产130件产品,请问2000年这个工厂生产多少件产品? 分析每年增加15件产品,100+(15*9 ) =235(件) 第二种类型:数图阵问题 例5 智力大比拼,在空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1、 2、 分析 1、44345 55345 66345 2、19,22

NMR常见溶剂峰和水峰

注:JHD为溶剂本身的其他1H对与之相对应的1H之间的耦合常数,JCD为溶剂本身1H对13C的耦合常数,H2O和交换了D的HOD上的1H产生的即水峰的化学位移 氯仿:小、中小、中等极性 DMSO:芳香系统(日光下自然显色、紫外荧光)。对于酚羟基能够出峰。芳香化合物还是芳香甙,都为首选。 吡啶:极性大的,特别是皂甙 对低、中极性的样品,最常采用氘代氯仿作溶剂,因其价格远低于其它氘代试剂。极性大的化合物可采用氘代丙酮、重水等。 针对一些特殊的样品,可采用相应的氘代试剂:如氘代苯(用于芳香化合物、芳香高聚物)、氘代二甲基亚砜(用于某些在一般溶剂中难溶的物质)、氘代吡啶(用于难溶的酸性或芳香化合物)等。 丙酮:中等极性 甲醇:极性大 氯仿—甲醇: 石:乙 5;1小极性 石:丙 2:1——1:1中等极性 氯仿:甲醇6:1极性以上含有一个糖 2:1 含有两个糖 含有糖的三萜皂甙:一般用吡啶

常见溶剂的化学位移 常见溶剂的1H在不同氘代溶剂中的化学位移值

常见溶剂的化学位移 常见溶剂的13C在不同氘代溶剂中的化学位移值

核磁知识(NMR) 一:样品量的选择 氢谱,氟谱,碳谱至少需要5mg. 1H-1H COSY, 1H-1H NOESY, 1H-13C HMBC, 1H-13C HSQC需要10-15mg. 碳谱需要30mg. 二:如何选择氘代溶剂 常用氘代溶剂: CDCl3, DMSO, D2O, CD3OD.特殊氘代溶剂: CD3COCD3, C6D6, CD3CN。 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可以选择用D2O或CD3OD,如果想要观察活泼氢切记不能选择D2O和CD3OD。 CDCl3为人民币2-3元,D2O为人民币6元,DMSO为人民币10元,CD3OD为人民币30元。 Solvent 化学位移(ppm) 水峰位移(ppm) CDCl3 DMSO CD3OD D2O CD3COCD3

红外谱图峰位分析方法

红外谱图分析(一)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的。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来。实验表明,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如O—H、N—H、C—H、C═C、C≡C、C═O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根据化学键的性质,结合波数与力常数、折合质量之间的关系,可将红外4 000~400 cm-1划分为四个区:4 000~2 500 cm-1 氢键区 2 500~2 000 cm-1 产生吸收基团有O—H、C—H、N—H; 叁键区 2 000~1 500 cm-1 C≡C、C≡N、C═C═C 双键区 1 500~1 000 cm-1 C═C、C═O等 单键区 按吸收的特征,又可划分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一、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红外光谱的整个围可分成4 000~1 300 cm-1与1 300~600 cm-1两个区域。 4 000~1 300 cm-1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由于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一般位于高频围,并且在 该区域,吸收峰比较稀疏,因此,它是基团鉴定工作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 在1 300~600 cm-1区域中,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复杂光谱。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指纹区 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指纹区可分为两个波段 (1)1 300~900 cm-1这一区域包括C—O,C—N,C—F,C—P,C—S,P—O,Si—O等键的伸缩振 动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

算法设计心得体会(2)

算法设计心得体会 算法设计与分析学习心得 班级:物联网1201 姓名:刘潇学号:29 一、实验内容: 这学期的算法与设计课,老师布置了这四个问题,分别是货郎担问题,动态生成二维数组,对话框下拉列表,排序问题。 二、学习掌握: 基本程序描述: 货郎担问题:货郎担问题属于易于描述但难于解决的著名难题之一,至今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在研究它。货郎担问题要从图g的所有周游路线中求取具有最小成本的周游路线,而由始点出发的周游路线一共有!条,即等于除始结点外的n一1个结点的排列数,因此货郎担问题是一个排列问题。货郎担的程序实现了利用穷举法解决货郎担问题,可以在城市个数和各地费用给定的情况下利用穷举法逐一计算出每一条路线的费用,并从中选出费用最小的路线。从而求出问题的解 费用矩阵:费用矩阵的主要内容是动态生成二维数组。首先由键盘输入自然数,费用矩阵的元素由随机数产生,并取整,把生成的矩阵存放在二维数组中,最后把矩阵内容输出到文件和屏幕上。它采用分支界限法,分支限界法的基本

思想是对包含具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的所有可行解的解空间进行搜索。该算法在具体执行时,把全部可行的解空间不断分割为越来越小的子集,并为每个子集内的解计算一个下界或上界。动态生成二维n*n的数组程序利用指针表示数组的行和列,并逐一分配空间,在输入n的数值后,系统自动分配空间,生成n*n的数组,并产生随机数填充数组,最后将结果输入到指定文件中。 Mfc:在下拉列表框中添加内容程序,在下拉列表对应的函数中利用addstring添加需要的内容。首先定义下拉列表框为ccombox型,并定义其属性名,利用addstring函数可以任意添加需要的内容。a排序问题:快速排序的运行时间与划分是否对称有关,其最坏情况发生在划分过程中产生的两个区域分别包含n-1个元素和1个元素的时候。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2),在最好的情况下每次划分的基准恰好为中值,可得其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n)。算法的实现和理解和代码实现完全是两回事,想要完全掌握一种算法,需要动手实践,用代码实现,才能理解透彻,真正掌握。b 对话框下拉列表:这个项目简单易懂,轻松实现。 三.疑问与总结: 货郎担的问题,我认为穷举法相对比而言是比较初级的方法,费时耗力,适合在练习时选用,但是在实际问题中不建议采用。克鲁斯卡尔或者普里姆算法求取最小生成树的方

公务员考试之数字推理类(解题规律总结)

公务员考试之数字推理类(解题规律总结) 本文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数量关系测验类 (一)、考点分析 (二)、解题技巧及规律总结 (三)、题型分析 二、数学题快速获得答案方法之-----十字相乘法 一、数量关系测验类 (一)、考点分析 数量关系测验主要是测验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数量关系测验主要是从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个角度来考查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 数量关系测验含有速度与难度的双重性质。在速度方面,要求考生反应灵活活,思维敏捷;在难度方面,其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或原理都不超过小学与初中水平,甚至多数是小学水平。如果时间充足,获得正确答案是不成问题的。但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要求考生答题既快又准,这样,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可见,该测验难点并不在于数字与计算上,而在于对规律与方法的发现和把握上,它实际测查的是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解答数量关系测验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数字的直觉能力,还需要具有判断、分析、推理、运算等能力。 1.数字推理 数字推理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4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在解答数字推理题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点:一是反应要快;二是掌握恰当的方法和规律。一般而言,先考察前面相邻的两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在关脑中假设出一种符合这个数字关系的规律,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应用到下一个数字与

前一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上,如果得到验证,就说明假设的规律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直接推出答案;如果假设被否定,就马上改变思路,提出另一种数量规律的假设。另外,有时从后往前推,或者“中间开花”向两边推也是较为有效的。 两个数列规律有时交替排列在一列数字中,是数字推理测验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只有当你把这一列数字判断为单数项与双数项交替排列在一起时,才算找到了正确解答这道题的方向,你的成功就已经是80%了。 由此可见,即使一些表面看起来很复杂的排列数列,只要我们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具体来说,将相邻的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相乘或相除之后,它们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复合而成的。只要掌握它们的排列规律,善于开动脑筋,就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需要说明一点:近年来数字推理题的趋势是越来越难,即需综合利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规律。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可以先跳过去做其他较容易的题目,等有时间再返回来解答难题。这样处理不但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容易题目的得分率,而且会对难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有时一道题之所以解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思路走进了“死胡同”,无法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此时,与其“卡”死在这里,不如抛开这道题先做别的题。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也许就会有新的解题思路,从而有助于解答这些少量的难题。 在做这些难题时,有一个基本思路:“尝试错误”。很多数字推理题不太可能一眼就看出规律、找到答案,而是要经过两三次的尝试,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最后找到正确的规律。 2.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题主要考查解决四则运算等基本数字问题的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字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并判断所计算的结果与答案各选项中哪一项相同,则该选项即为正确答案,并在答卷纸上将相应题号下面的选项字母涂黑。 数学运算的试题一般比较简短,其知识内容和原理多限于小学数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尽管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因为测验有时间限制,需要考生算得既快又准。

红外谱图解析基本知识

红外谱图解析基本知识 基团频率区 中红外光谱区可分成4000 cm-1 ~1300(1800)cm-1和1800 (1300 )cm-1 ~ 600 cm-1两个区域。最有分析价值的基团频率在4000 cm-1 ~ 1300 cm-1 之间,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或特征区。区内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比较稀疏,容易辨认,常用于鉴定官能团。 在1800 cm-1 (1300 cm-1 )~600 cm-1 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 基团频率区可分为三个区域 (1) 4000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X可以是O、N、C或S等原子。 O-H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650 ~3200 cm-1 范围内,它可以作为判断有无醇类、酚类和有机酸类的重要依据。 当醇和酚溶于非极性溶剂(如CCl4),浓度于0.01mol. dm-3时,在3650 ~3580 cm-1 处出现游离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形尖锐,且没有其它吸收峰干扰,易于识别。当试样浓度增加时,羟基化合物产生缔合现象,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位移,在3400 ~3200 cm-1 出现一个宽而强的吸收峰。 胺和酰胺的N-H伸缩振动也出现在3500~3100 cm-1 ,因此,可能会对O-H伸缩振动有干扰。 C-H的伸缩振动可分为饱和和不饱和的两种: 饱和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 cm-1以下,约3000~2800 cm-1 ,取代基对它们影响很小。如-CH3 基的伸缩吸收出现在2960 cm-1和2876 cm-1附近;R2CH2基的吸收在2930 cm-1 和2850 cm-1附近;R3CH基的吸收基出现在2890 cm-1 附近,但强度很弱。 不饱和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 cm-1以上,以此来判别化合物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的C-H键。 苯环的C-H键伸缩振动出现在3030 cm-1附近,它的特征是强度比饱和的C-H浆键稍弱,但谱带比较尖锐。 不饱和的双键=C-H的吸收出现在3010~3040 cm-1范围内,末端= CH2的吸收出现在3085 cm-1附近。 叁键oCH上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更高的区域(3300 cm-1 )附近。 (2) 2500~1900 cm-1为叁键和累积双键区,主要包括-CoC、-CoN等叁键的伸缩振动,以及-C =C=C、-C=C=O等累积双键的不对称性伸缩振动。 对于炔烃类化合物,可以分成R-CoCH和R¢-C oC-R两种类型: R-CoCH的伸缩振动出现在2100~2140 cm-1附近; R¢-C oC-R出现在2190~2260 cm-1附近; R-C oC-R分子是对称,则为非红外活性。 -C oN 基的伸缩振动在非共轭的情况下出现2240~2260 cm-1附近。当与不饱和键或芳香核共轭时,该峰位移到2220~2230 cm-1附近。若分子中含有C、H、N原子,-C oN基吸收比较强而尖锐。若分子中含有O原子,且O原子离-C oN基越近,-C oN基的吸收越弱,甚至观察不到。

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复习总结

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复习总结 第1章绪论 考点: 1、算法的5个重要特性。(P3) 答:输入、输出、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 2、描述算法的四种方法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P4) 答: 1.自然语言优点:容易理解;缺点:容易出现二义性,并且算法都很冗长。 2.流程图优点:直观易懂;缺点:严密性不如程序语言,灵活性不如自然语言。 3.程序设计语言优点:用程序语言描述的算法能由计算机直接执行;缺点:抽象性差,是算法设计者拘泥于描述算法的具体细节,忽略了“好”算法和正确逻辑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求算法设计者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编程技巧。 4.伪代码优点:表达能力强,抽象性强,容易理解 3、了解非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分析。(P13) 要点:对非递归算法时间复杂性的分析,关键是建立一个代表算法运行时间的求和表达式,然后用渐进符号表示这个求和表达式。 非递归算法分析的一般步骤是: (1)决定用哪个(或哪些)参数作为算法问题规模的度量。 (2)找出算法的基本语句。 (3)检查基本语句的执行次数是否只依赖问题规模。 (4)建立基本语句执行次数的求和表达式。 (5)用渐进符号表示这个求和表达式。

[例1.4]:求数组最小值算法 int ArrayMin(int a[ ], int n) { min=a[0]; for (i=1; i

通用分支递归式: 使用扩展递归技术求解下列递推关系式(1) (2)

数字推理规律总结

<2>表格形式数字推理 行间运算规律:行间运算规律主要是每行两个数字简单运算得到第三个数.主要有下面三种形式: 每行前两个数运算得到第三个数. 每行后两个数运算得到第一个数. 每行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运算得到中间数字. <3> 三角形形式数字推理 三角形数字推理的规律通常是寻找三角形的数字与中心数字之间的联系 一、圆圈形数字推理 1、考虑对角数字和周围数字 【例】 A.27 B. 21 C. 16 D. 11 【答案】C 【解题关键点】考虑对角数字和周围数字 5×8+(13+7)=2,3×12+(3+15)=2,15×4+(19+11)=2 2、考虑四周数字得到中间数字的方式 解题思想 1.思考角度:一般由四周向中间位置的数靠拢。 2.运算关系:一般各数之间为“加减乘除”关系,其中加法、减法、乘法是最常见的运算方法。 3.组合关系:一般采用上下、左右、对角三种组合关系。 4.如果中间位置的数是质数,那么一般是通过加法或减法向中间位置靠拢;如果中间位置的数是合数(特别的一些质数也可分解为其与1的乘积),则可以首先将中间位置拆分成 两个(或三个)因数的乘积,再将已知数向因数靠拢,也可以通过加减法向中间位置数靠拢。 5.如果中间位置数值较大,而其他数值较小,则考虑运算中含有乘法关系。 6.作减法和除法时,注意减数和被减数、除数和被除数的位置关系。 要点提示 奇偶数之间有如下的运算法则: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根据以上法则可以得到以下规律: (1)几个偶数之间做四则运算无法得到一个奇数。 (2)偶数个奇数之间的无法通过加法得到一个奇数,偶数个奇数之间无法

如何分析红外谱图

如何分析红外谱图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公式:不饱和度(Ω)= 1+F+(T-O)/2 其中,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例如:比如苯:C6H6,不饱和度=6+1+(0-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 (2)分析3300~2800 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 cm-1为界:高于3000 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炔,芳香化合物,而低于3000 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 3)若在稍高于3000 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 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 炔2200~2100 cm-1;烯1680~1640 cm-1;芳环1600, 1580, 1500, 1450 cm-1 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 cm-1的频区,以确定 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 (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 O-H, 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1700 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 常用健值: a. 烷烃:C-H伸缩振动(3000-2850 cm-1);C-H弯曲振动(1465-1340 cm-1);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 cm-1以下,接近3000 cm-1的频率吸收; b. 烯烃:烯烃C-H伸缩(3100~3010 cm-1);C=C伸缩(1675~1640 cm-1);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 cm-1); c. 炔烃:伸缩振动(2250~2100 cm-1);炔烃C-H伸缩振动(3300 cm-1附近); d.芳烃:3100~3000 cm-1 芳环上C-H伸缩振动;1600~1450 cm-1 C=C 骨架振动。 2. 推测C4H8O2的结构 解:1)Ω=1-8/2+4=1 2)峰归属 3)可能的结构H C O2CH2CH3 O H3C C O2CH3 O H3CH2C C O CH3 O 1180 1240 1160

算法分析资料报告与设计-课程设计资料报告材料

XXXX大学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 年级: 姓名: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互联网与网络技术 指导教师:

X X X X 大学

目录 题目1 电梯调度 (1) 1.1 题目描述 (1) 1.2 算法文字描述 (1) 1.3 算法程序流程 (4) 1.4 算法的程序实现代码 (8) 题目2 切割木材 (10) 2.1题目描述 (10) 2.2算法文字描述 (10) 2.3算法程序流程 (11) 2.4算法的程序实现代码 (15) 题目3 设计题 (17) 3.1题目描述 (17) 3.2 输入要求 (17) 3.3输出要求 (17) 3.4样例输入 (17) 3.5样例输出 (17) 3.6测试样例输入 (17) 3.7测试样例输出 (18) 3.8算法实现的文字描述 (18) 3.9算法程序流程 (19) 3.10算法的程序实现代码 (20) 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总结 (23) 参考文献 (24)

题目1 电梯调度 1.1 题目描述 一栋高达31层的写字楼只有一部电梯,其中电梯每走一层需花费4秒,并且在每一层楼停靠的时间为10秒,乘客上下一楼需要20秒,在此求解最后一位乘客到达目的楼层的最短时间以及具体的停靠计划。例如:此刻电梯停靠需求为4 5 10(有三位乘客,他们分别想去4楼、5楼和10楼),如果在每一层楼都停靠则三位乘客到达办公室所需要的时间为3*4=12秒、4*4+10=26秒、4*9+2*10=56秒,则最后一位乘客到达办公室的时间为56秒,相应的停靠计划为4 5 10均停靠。对于此测试用例电梯停靠计划方案:4 10,这样到第4楼的乘客所需时间为3*4=12秒,到第5楼的乘客所需时间为3*4+20=32秒,到第10楼的乘客所需时间为9*4+10=46秒,即最后到达目的楼层的顾客所需时间为46秒。 输入要求: 输入的第1行为整数n f1 f2 … fn,其中n表示有n层楼需要停靠,n=0表示没有更多的测试用例,程序终止运行。f1 f2 … fn表示需要停靠的楼层(n<=30,2<=f1

初中数学数字找规律题技巧汇总.

1 t 初中数学数字找规律题技巧汇总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 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 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1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1+(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 (二)、比值相等(等比数列): 例:2、4、8、16、…。第n项为:a n=2n (三)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即二级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 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 3+2×(n-2)=2n-1,总增幅为:〔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 单的多了。 (四)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 如:2、3、5、9、17、…. 分析:数列2、3、5、9,17…。的增幅为1、2、4、8…. 即增幅为等比数列,比为:2。 那么,增幅数列(等比数列)1、2、4、8….的和为多少求出来加上第一位数就是第n位数,即增幅数列(等比数列) 1、2、4、8…. 的和为:设:s=1+2+4+8+…+2n-2, 2s=2+4+8+16…+2n-1 2s-s=2n-1-1, 所以: 第n位数为:a1+s=2+2n-1-1=2n-1+1 (五)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 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算法设计与分析学习总结

算法分析与设计 学习总结 题目:算法分析与设计学习总结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 届次 学生姓名 学号2013110657 二○一三年一月十五日

算法分析与设计学习总结 本学期通过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了解到:算法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算法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将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个算法的优劣可以用空间复杂性和时间复杂度来衡量。算法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伪代码、流程图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描述。计算机系统中的操作系统、语言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软件,都必须使用具体的算法来实现。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核心问题。 设计的算法要具有以下的特征才能有效的完成设计要求,算法的特征有:(1)有穷性。算法在执行有限步后必须终止。(2)确定性。算法的每一个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3)输入。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作为算法开始执行前的初始值,或初始状态。(4)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5)可行性。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计算过程。 算法设计的整个过程,可以包含对问题需求的说明、数学模型的拟制、算法的详细设计、算法的正确性验证、算法的实现、算法分析、程序测试和文档资料的编制。算法可大致分为基本算法、数据结构的算法、数论与代数算法、计算几何的算法、图论的算法、动态规划以及数值分析、加密算法、排序算法、检索算法和并行算法。 经典的算法主要有: 1、穷举搜索法 穷举搜索法是对可能是解的众多候选解按某种顺序进行逐一枚举和检验,bing从中找出那些符合要求的候选解作为问题的解。 穷举算法特点是算法简单,但运行时所花费的时间量大。有些问题所列举书来的情况数目会大得惊人,就是用高速计算机运行,其等待运行结果的时间也将使人无法忍受。我们在用穷举算法解决问题是,应尽可能将明显不符合条件的情况排除在外,以尽快取得问题的解。 2、迭代算法 迭代法是数值分析中通过从一个初始估计出发寻找一系列近似解来解决问题(一般是解方程或方程组)的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所使用的方法统称为迭代法。迭代法是用于求方程或方程组近似根的一种常用的算法设计方法。设方程为f(x)=0,用某种数学方法导出等价的形式x=g(x),然后按以下步骤执行: (1)选一个方程的近似根,赋给变量x0。 (2)将x0的值保存于变量x1,然后计算g(x1),并将结果存于变量x0。 (3)当x0与x1的差的绝对值还小于指定的精度要求时,重复步骤(2)的计算。 若方程有根,并且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来的近似根序列收敛,则按上述方法求得的x0就认为是方程的根。 3、递推算法 递推算法是利用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一种递推关系求问题解的一种方法。它把问题分成若干步,找出相邻几步的关系,从而达到目的。 4、递归算法 递归算法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调用自身的算法。 能采用递归描述的算法通常有这样的特征:为求解规模为n的问题,设法将它分解成规模较小的问题,然后从这些小问题的解方便地构造出大问题的解,并且这些规模较小的问题也能采用同样的分解和综合方法,分解成规模更小的问题,并从这些更小问题的解构造出规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