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古代以来,水、旱、虫、震等各种灾害不断发生,进入近代更是有增无减。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内,华北地区(指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在内的地区)历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本文拟对华北地区在1851-1911年六十年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一梳理,俾能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进展。

一、灾害的发生

晚清六十年(1851-1911)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自然灾害在华北地区屡见不鲜,灾害之重,程度之深,令人震惊。除常见的水、旱两种巨灾奇稷,其他如虫、雹、震、疫诸灾也时常发生,某些年岁甚至数灾并发,危害极大。

(一)水灾。华北地区地形乎坦,河流众多密集,水灾是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黄河经常决堤,京畿地区,永定河、海河、滦河、大清、子牙、南运河、滹沱河、漳卫诸河流域地势低洼,极易造成大河决口,致使濒河地区往往泛滥成灾,水患不断。

1.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的灾情

此三处的地理环境大致相同,且周围河流密布,故永定、海河等河的漫决多会使三处同时被灾。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北京水灾35次,天津水灾44次,河北水灾50次。重要的灾情有:1851年7月,黄河丰北决口后,邯郸、天津、蓟州等32州县被水受灾,“低洼地亩被淹”。1853年夏秋之际,京师及直隶一带淫雨不止,山水陡发,永定、北运等河先后漫溢,秋禾被灾者达80余州县,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象。1856年、1857年、1859年,永定河接连漫溢,各河同时盛涨,永清、固安、广平等州县被水。1867-1875年,永定河连续九年漫决,滹沱、大清等河同时涨溢,一片汪洋。其所属“顺天、保定、天津、河间境内有成为泽国者,自保定至京师须用舟楫,乃数百年来罕见之灾”。同时畿辅东南也是几成泽国,“沿堤民居,多被淹浸,岌岌莫支”。1876-1879年京师及直隶阴雨连绵,大清、潴沱等河同时漫涨,通州、武清等诸多州县遭淹浸。1883--1898年的十几年时间里,永定河又多次漫口,潮白、永定等河也相继发生决口事件,顺直地区造成大面积水灾,“被灾之深,情形之重,为数十年所未见”。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出现明火抢劫事件。1901-1911年此处年年都有水灾,永定、北运等河漫决多口,沿岸禾稼均多被水。

2.山西

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山西水灾16次。此处水灾相对较少,且多半由于降雨过多所致。1851年6月,山西长治、长子二县大雨如注,田地被淹,民房冲坍,并有淹毙人口情事。1863年5月,山西蒲州府及太原县暴雨成灾,“黄河陡涨,一片汪洋,漫溢二十余里……实为数年来所未有之事”。1883年,山西崞县水灾较重。“居民猝不及避,以致淹毙男妇五十二名口”。1886年6月,山西山洪暴发,汾河涨溢,省城太原及沿河州县被淹,灾情颇重。1892年,山西连日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汾、涧、沙、涂等河同时并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通省灾情较重。1855年、1866年、1867年、1868年、1869年、1871年、1887年、1898年山西阳曲、太原、徐沟、平遥等州县被水。

3.内蒙古

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内蒙古水灾12次。1861年,内蒙古萨拉齐厅所属16村共500余顷粮地被淹,收成欠薄。1870年,在被水地区中,热河受灾情形最为严重。“热河郡街,连次大雨,被冲民房六百余间,淹毙大小男妇四十六名口”。1865-1869年内蒙古萨拉齐厅发生水灾。

(二)旱灾。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晚清华北地区旱灾严重,出现了1856-1857年的大旱、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和1899-1901年的“庚子大旱”。由于灾区既广,为日又长,带

给人们深重的苦难。

1.北京

在1851-191 1年的六十年里,北京旱灾29次,大约每二年一次。晚清华北地区严重的旱灾,北京均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除此外的其他旱灾则较轻。1858年,京师旱。1867年,京畿“久旱不得雨,春麦不得种矣”。1875年,京师全年干旱,田多龟坼,麦尽枯槁无收。1876-1878年,北方数省形成大范围的旱区,京师亢旱异常,并伴有蝗灾,灾情极重。1883年,京师入夏以来,雨泽稀少,旱情严重。1899-1900年,北方数省均苦荒旱,北京被灾之区甚广。1903年,“近畿一带苦旱,麦苗尽枯”。

2.天津

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天津旱灾26次。由于天津与北京、河北的特殊位置关系,此处的旱灾情形与北京、河北基本一致。晚清华北地区为害深重的旱灾,天津均受到影响。1861年,天津久旱,收成欠薄。1876-1879年,天津大部地区亢旱,秋收荒歉,灾区甚广。1899-1900年,北方诸省普遭旱灾,天津亢旱,不仅晚禾收成欠薄,且春麦未种,旱情遍及全省南北之广。

3.河北

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河北旱灾31次,平均每二年一次。1856年、1859年、1867年、1869年和1870年,河北部分州县得雨稀少,麦稼既已全坏。1875--1879年,河北滴雨未下,赤地千余,饥民遍野。此次旱灾之重为数十年所未有,灾情与山西约略相同,又称“晋豫大旱”或“晋豫大饥”。1883年,河北入夏以来,雨泽稀少,旱情严重。1892年,河北春夏亢旱,麦收减色。1899-1900年,河北夏秋亢旱,灾欠之地达33州县。1901年,河北春夏亢旱,尤以省南大名等三府为重。1902年,河北广宗、巨鹿一带春旱,收成欠薄。

4.山西

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山西旱灾17次。1860年,“山西平阳大旱,斗米值二千”。1876年山西的旱灾达到极点,旱灾82州县,赤地千有余里,饥民遍野。但地方官匿灾不报,贫民生计维艰。1877年,“晋省成灾州县已有八十余邑之多,待赈饥民计逾五六百万之众”。贫民挖食草根树皮,哀鸿遍野,甚至发生“人相食”之惨象。1878年,山西继上年奇旱后,春荒极重。六月再遭大旱,阳曲等56州县被旱,灾区甚广。1879年,山西连续数年大旱之后,是年春夏继续干旱,绛州等77州县被灾,灾情甚重,并有疫疠流行。1891年6月,山西阳曲等州县秋禾被旱成灾。1892年,是年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生较大的旱灾。山西冬春无雨雪,全省春旱。1899—(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2a19351753.html,/)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2a19351753.html,/ 全文阅读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a19351753.html,/xuebao/journal-of-social-science-of-hunan-normal-u/107930.html

主题是:“自然灾害的防治”(参见高二地理书)

字数3000字(kill me!!!)

内容包括:“类型”、“分布”、“形式”、“原因”、“防治”、和自己的理解...

PS:本人从来没有写过地理论文,特别是这么多字的地理论文... ...谢谢回答的各位了~

Life Sucks﹢回答:3 人气:41 解决时间:2010-07-04 16:20

满意答案

好评率:12%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五、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

(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

(二)森林病虫害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2.鼠害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四)生物入侵

中国的灾害概况

中国的灾害概况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而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触目惊心。 中国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地区间差异显著,这在造就了我国许多著名的绮丽壮观景色的同时,也为我国诸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除火山爆发外,洪涝、干旱、蝗灾、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均发生频繁。 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我国历史上便成为灾害多发地区。远到公元前3000年的史前大洪水以及历朝历代频繁的旱涝灾害,近到建国以来的各种灾害如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等等。历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使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程。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间,经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发布,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

据分析,2015年全国灾情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灾害发生频次偏少,灾情总体明显偏轻。二是南涝北旱格局显著,受灾地区较为集中。三是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西藏新疆受灾较重。四是台风登陆强度大,浙江广东损失严重。五是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影响局地。(摘自《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5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整体来看,我国2015年全国灾情总体偏轻,有关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制度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由此,纵观历来在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可以发现,发生频繁且造成损失巨大的主要有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因此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我国几乎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遭受的损失比重最大,其中尤以旱涝灾害为代表。 (1)旱涝灾害。我国大部分处于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不稳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地区间降水差异大。南方纬度低,距海近,气候较为湿热,海洋性气候明显,年降水量大,而北方纬度较高,引起降水的季风经常无法深入推进北方,降水量较南方少,因而在我国极易形成南涝北旱局面。南方长江流域为洪涝灾害多发区,除气候原因外,地形平坦不易排水,水网密布河流众多等也是引发洪涝灾害的因素。北方旱灾严重,夏季降水少,冬季盛行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华北地区是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的旱灾中心,多年平均旱灾受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古代以来,水、旱、虫、震等各种灾害不断发生,进入近代更是有增无减。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内,华北地区(指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在内的地区)历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本文拟对华北地区在1851-1911年六十年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一梳理,俾能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进展。 一、灾害的发生 晚清六十年(1851-1911)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自然灾害在华北地区屡见不鲜,灾害之重,程度之深,令人震惊。除常见的水、旱两种巨灾奇稷,其他如虫、雹、震、疫诸灾也时常发生,某些年岁甚至数灾并发,危害极大。 (一)水灾。华北地区地形乎坦,河流众多密集,水灾是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黄河经常决堤,京畿地区,永定河、海河、滦河、大清、子牙、南运河、滹沱河、漳卫诸河流域地势低洼,极易造成大河决口,致使濒河地区往往泛滥成灾,水患不断。 1.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的灾情 此三处的地理环境大致相同,且周围河流密布,故永定、海河等河的漫决多会使三处同时被灾。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北京水灾35次,天津水灾44次,河北水灾50次。重要的灾情有:1851年7月,黄河丰北决口后,邯郸、天津、蓟州等32州县被水受灾,“低洼地亩被淹”。1853年夏秋之际,京师及直隶一带淫雨不止,山水陡发,永定、北运等河先后漫溢,秋禾被灾者达80余州县,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象。1856年、1857年、1859年,永定河接连漫溢,各河同时盛涨,永清、固安、广平等州县被水。1867-1875年,永定河连续九年漫决,滹沱、大清等河同时涨溢,一片汪洋。其所属“顺天、保定、天津、河间境内有成为泽国者,自保定至京师须用舟楫,乃数百年来罕见之灾”。同时畿辅东南也是几成泽国,“沿堤民居,多被淹浸,岌岌莫支”。1876-1879年京师及直隶阴雨连绵,大清、潴沱等河同时漫涨,通州、武清等诸多州县遭淹浸。1883--1898年的十几年时间里,永定河又多次漫口,潮白、永定等河也相继发生决口事件,顺直地区造成大面积水灾,“被灾之深,情形之重,为数十年所未见”。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出现明火抢劫事件。1901-1911年此处年年都有水灾,永定、北运等河漫决多口,沿岸禾稼均多被水。 2.山西 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山西水灾16次。此处水灾相对较少,且多半由于降雨过多所致。1851年6月,山西长治、长子二县大雨如注,田地被淹,民房冲坍,并有淹毙人口情事。1863年5月,山西蒲州府及太原县暴雨成灾,“黄河陡涨,一片汪洋,漫溢二十余里……实为数年来所未有之事”。1883年,山西崞县水灾较重。“居民猝不及避,以致淹毙男妇五十二名口”。1886年6月,山西山洪暴发,汾河涨溢,省城太原及沿河州县被淹,灾情颇重。1892年,山西连日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汾、涧、沙、涂等河同时并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通省灾情较重。1855年、1866年、1867年、1868年、1869年、1871年、1887年、1898年山西阳曲、太原、徐沟、平遥等州县被水。 3.内蒙古 在1851-1911年的六十年里,内蒙古水灾12次。1861年,内蒙古萨拉齐厅所属16村共500余顷粮地被淹,收成欠薄。1870年,在被水地区中,热河受灾情形最为严重。“热河郡街,连次大雨,被冲民房六百余间,淹毙大小男妇四十六名口”。1865-1869年内蒙古萨拉齐厅发生水灾。 (二)旱灾。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晚清华北地区旱灾严重,出现了1856-1857年的大旱、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和1899-1901年的“庚子大旱”。由于灾区既广,为日又长,带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旱灾——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 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地震灾害——台湾、华北、西北、西南 泥石流、滑坡——西南 台风——东南沿海 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华北——旱涝、地震 华东、华南——台风、旱涝 西北——风沙、地震 西南——地震、滑坡、泥石流 东北——旱涝、低温灾害 2. 主要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中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我国灾种多、灾次频的原因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 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将这些影响灾害形成的因素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对应起来,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2)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诱因与预防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近年来地震频发,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地震后又有很多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及崎岖的高原分布广大。在这些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常常伴随着发生。近年来,泥石流滑坡作为常在山区城镇发生的自然灾害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受到极大威胁。滑坡和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危害程度相当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滑坡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滑坡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滑坡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在重力、冻水压力、地震或其他某些力的作用下,斜坡上的岩土沿坡内一定的软弱带(或面)做整体地向前、向下移动的现象,谓之滑坡。而泥石流一般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的自然现象;它介于山崩、滑坡等块体重力及动力运动与流水等液体水力运动之间,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状态,是各种自然营力(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滑坡和泥石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块体运动类型,在许多情况下,滑坡和泥石流相伴而生,迅速转化,难以区分,因此滑坡型泥石流和一般滑坡泥石流不同,它具备滑坡和泥石流的一些特征。 松散碎屑堆积物(包括残积物、坡积物、冲洪积物、崩塌和滑坡堆积物等)为滑坡型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碎屑物源。在一定的地形地貌条件下,特定的水动力来源则会激发土体发生滑坡,然后快速转化高速流动。土体能否发生位移运动,决定斜坡上土体的静力平衡是否被破坏,一般松散堆积土石位于斜坡上,在其自重作用下产生垂直坡面的正应力和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分力即下滑起动力,由于土体与斜坡地面之间产生抗滑动的摩擦力即抗滑动的抗剪强度,有人称临界起动力,当下滑起动力小于临界起动力时,土体处于稳定状态;两者相等时,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极限平衡被打破,土体快速向下滑动,在特定水动力条件下形成滑坡型泥石流 泥石流滑坡灾害形成的条件有很多。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可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势能条件,并可为其提供充足的固体物质来源条件。松散物质来源

中国地理灾害

中国地理灾害 地理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 产造成破坏和威胁的各种自然灾害现象。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 境复杂,地理灾害在中国经常发生,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造成很 大的影响。本文将就中国的地理灾害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气候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气候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风暴和台风等。洪涝是中国最常见的气候灾害之一,每年 夏季和秋季都会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在沿 海和江河流域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和水文条件复杂,洪涝灾害造成的 破坏更为严重。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常见灾害,为农林牧业带来的 损失巨大。风暴和台风则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防护 设施和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二、地震灾害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陆板块交界带,地震活动频繁。每年 都有大量的地震发生,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民生带来巨大破坏。特别 是西部地震带,地震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为严重。汶川地震、唐山地震 等都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的防治,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社会 防震减灾能力的提升。 三、地质灾害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国家,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中国的山地地区,特别是四川、云南等地,地势陡峭、植被繁茂,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这些灾害经常给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和盆地地区,由于地下开采和水资源开发的过度,造成地下空洞和地面下陷。地裂缝则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破裂现象,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四、其他自然灾害 除了上述的气候灾害、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中国还有其他自然灾害。例如,火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灾害,特别是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较大。近年来,森林火灾也逐渐成为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在林区的火灾防治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总结起来,中国的地理灾害多发、多样,对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构成了巨大威胁。地理灾害的发生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科学防灾减灾和加强应急救援能力来降低损失。同时,政府和社会机构应该加大投入,加强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防范能力,共同建设一个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人教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4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举例、利用资料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谈论暑期东北三省的汛情,引入新课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新课讲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阅读书54页完成问题: 1.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分类: 我国长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引导学生阅读图2.46 ,了解主要的气象灾害的形成与危害。并联系生活实际情况讨论。 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引导学生读图2.47,了解主要的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危害。并联系实际举例讨论。 完成活动: 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下列现象或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A.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属于自然灾害,因为冰雹是自然现象, 并造成了损失。 B.化工厂废水泄露,水田被污染,有刺激的臭味。不属于自然灾害,因为化工厂废水泄露 是人为原因。 C.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不属于自然灾害,因为游客乱 扔烟头致森林火灾。 D.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瞬时大风刮落,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属于自然灾害,因 为大风是自然现象,并造成了损失。 2.交流: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举例并观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说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观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看看我们的家乡哈尔滨是否位于地震带上。 阅读材料:2010年我国的自然灾害。 完成活动: 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1.阅读图 2.48和图2.49,写出我国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古代是一个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国家,其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影响的分析。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一是多发性。中国地处地震带、台风带和洪水带等多个地理灾害带,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例如,中国地震频发,特别是在盆地和山区地带,地震活动频繁,给古代人们的生活和建筑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另外,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季风带来的台风和暴雨情况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洪水灾害。此外,中国地理多样性带来了各种地方性自然灾害,如干旱、泥石流、雪灾等,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灾害特点。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二是规模大。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普遍较大。古代人们的生产技术相对有限,防灾措施不够完善,因此自然灾害往往给古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例如,古代洪水灾害常常使农田被淹,庄稼被毁,饥荒和社会动乱随之而来。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也会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秩序瓦解。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首先,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支柱,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尤其对农田产量的影响巨大。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歉收,引发饥荒和社会动荡。其次,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居住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多建于河流附近,洪水灾害常常造成城市的水患和破坏。此外,地震和台风也会摧毁建筑物,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带来威胁。另外,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生活也造成了不小的影

响。对于古代人们来说,自然灾害是无法控制的力量,经历了自然灾害的人们常常会感到恐惧和无助,社会活动也往往因灾害而受到限制。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多发和规模大,其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破坏,给人们生活和居住环境带来了威胁,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不小影响。古代中国的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通常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如修建水利设施来防洪灾、抗震重建等。然而,由于古代技术和防灾意识的限制,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仍然相对较弱。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逐渐得到了缓解。

中国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地处东亚地震带、太平洋风 暴带以及黄、长、江河流域,所以经常受到地震、洪水、旱灾、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困扰。这些灾害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损失,还造成了许多生命的伤亡。 首先,地震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 震带和欧亚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的 地震,如196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地震不仅破坏了大 量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而且还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为了应对地震的 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建立地震台网、加强地震 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促进地震科学研究。 其次,洪水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有许多大河,如长江、黄河等,水灾经常发生。每年夏季和秋季,由于暴雨和台风的影响, 河水暴涨,造成河水泛滥,导致洪水。洪水会淹没农田和居民区,损 坏农作物和房屋,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中国政府致力 于加强洪水预警和防范工作,如加强堤防建设、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和 加强防洪物资准备。 除了地震和洪水,中国还经常受到旱灾的影响。中国是农业大国, 大部分农业依赖自然降水。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不断增多。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损害农民的收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水 资源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推广抗旱作物和节水农业技术,以减少旱灾带来的影响。

此外,台风和泥石流也是中国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台风主要发生 在夏季和秋季,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破坏。台风伴随着狂风和暴雨,造成房屋倒塌、海水倒灌、航运中断等问题。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台风 的监测和预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泥石流也是中国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强降雨和地形条件,泥石流容易发生。泥石流会冲毁村庄、破坏农田,造成人员伤亡。中国政府加强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并采取了工程措施来减轻泥石流 带来的影响。 总之,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旱灾、台风和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和财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防灾救灾工作、推动科技创新等。在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 术水平较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的影响更加严重。古代中国人面对 自然灾害采取了哪些防灾减灾措施呢? 一、洪水 洪水是古代中国经常遭受的一种自然灾害。在中国历史上,洪 水曾经夺去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特别是黄河流域,常年面临着 恶劣的防洪减灾环境。 古代的中国将洪水防治方案分为了“治、堤、撑、护”四大措施。其中,治是指河道的疏浚和保洁;堤是指修建、加固堤坝;撑是 指采用麻袋、沙袋等物品进行沿岸加固;护是指在河流的上游建 造堰坝,防止成灾涝产生。据记载,早在唐代,赵光义就曾提出 了加强黄河防洪措施的建议:加强清淤、固堤、引水、避险、断流、掘渠。这些措施为古代黄河流域的防洪减灾奠定了基础,也 成为后来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二、地震

地震是古代中国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一种自然灾害,但古代人也有一些关于地震的防灾减灾方法。 在《周礼》中,就曾经提到了一种叫做“拜地神”的预防地震的方法。在古代,人们认为地震是由于四大神物造成的,所以会在这四个方向的山上、村庄等地方修建祭祀神明的建筑,并在建筑物中供奉一些能够代表四方位的物品,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同时,古代的中国在建筑方面也有了一些防灾减灾的技术,如对于地震波的震动,古代建筑师会在建筑中加入一些高度弹性的材料和结构来分散地震的力量,以减少对于建筑物的损害。 三、旱灾 旱灾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针对这种情况,古代的中国采取了一些防灾减灾的方法。 在古代中国的一些灾荒纪录中,记载了古代人民解决旱灾的方法。如在华北平原一带,早在元至正年间,就有一种叫做“洒水祈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研究综述报告: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雹灾占8%,霜冻灾占5%。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2006 年的夏季,洪涝、干旱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福建等沿海地区先后遭受7次较大规模洪涝、台风灾害的袭击;西南的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也发生了严重的灾情,这是自2001年以来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2007年夏,洪涝灾害又一次无情的袭击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河南等24个省市。洪涝灾害来势之凶猛,使许多城市和农村变成了一片沼泽,重庆市遭遇了1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雨灾害的袭击,主城区交通几乎瘫痪,多个县城进水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90年代,自然灾害对粮食的减产幅度多年平均为5%,棉花减产达20~30%,油料减产达15%左右。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10次波动(其中有6次超常波动)。而且,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25000亿元左右。 自然灾害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增加2%~3%。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1.2%是当年返贫人口。在当年返贫农户中,有55%的农户当年遭遇了自然灾害,其中有16.5%的农户当年遭受了减产5成以上的自然灾害,42%的农户连续2年遭受了自然灾害。这不仅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使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也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就是将预测、预报和防治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灾害防范系统。自然灾害并不是不可预防的,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力量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干旱、风暴等。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东亚季风区,地理环境复杂,因此自然灾害频繁且多样。本文将围绕中国的自然灾害展开讨论。 一、地震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发的地球上最剧烈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 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带,地震活动频繁。1999年 的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和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都给中国人留下了深 刻的伤痛。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导致基础设施 的破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洪水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大部 分地区都经历了洪水的侵袭。每年夏季,中国的南方地区常常发生洪灾,导致大量农田和城市被淹。特别是长江和黄河流域,常常受到洪 水的威胁。洪水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农田、城 市设施和交通网络,给农民和居民带来严重影响。 三、干旱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另一种自然灾害。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地势复杂,气象条件多变,许多地区经常出现长时间的干旱现象。特别是北方的 黄土高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带,干旱常常造成水源匮乏,农作物减产,

甚至生态系统退化。干旱还会导致水资源紧张,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经 济发展。 四、风暴 风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龙卷风和暴风雨等。 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往往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每年夏季和秋季,南 部沿海地区都可能遭受台风的袭击,给当地居民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此外,在北方地区,龙卷风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会引发破坏和人员 伤亡。 在面对这些自然灾害的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灾害 防范和抗灾救灾工作。政府加强了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了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了人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和应对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面临着多样化的自然灾害威胁,包括地震、洪水、 干旱和风暴。这些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 巨大的挑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将继续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 和防范工作,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因二

§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因: 二、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1.海洋灾害带 2.东南沿海灾害带 3.东部灾害带 4.中部灾害带 5.西北灾害带 6青藏高原灾害带 讲授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通过读图2.1 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掌握以下内容:①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②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说明:P24 倒数两段 原因: (1 )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 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通过读图2、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可以发现:以黑河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界线),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东部的旱灾多发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 思考P25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有何特征?为什么? 点拨: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是由于(1)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 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发达,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自大禹治水以来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始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与斗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有着更高的企盼。改革完善自然灾害应对制度、创新发展自然灾害应对体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一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自然灾害应对制度与人民共和国相伴而生。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指示》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生产救灾委员会,包括内政、财政、工业、农业、贸易、合作、卫生等部门及人民团体代表,由各级人民政府首长直接领导”。1950年2月,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当时的《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规定:日常救灾工作由内务部负责,也具体规定了灾害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党政统一领导、政府综合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对体系。该体系的主要构成如下。 (一)自然灾害应对管理系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是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行政领导机构。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政府成立的减灾委员会成为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的综合协调机构。其中,国家减灾委通常由一名国务院领导担任主任,34个国务院部门、军队以及红十字会等组织机构参加。国家减灾委的职责包括:①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②协调开展重大防灾减灾活动;③指导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④推进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⑤组织和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国家减灾委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除了减灾委这样的综合性机构,各级政府的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地震、海洋气象等部门则依据相关规定负责某一类型或某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 (二)自然灾害应急准备 应急预案方面,我国自上而下制定了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在中央政府层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用于规范综合灾害救助工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第四节自然灾害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常见的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发生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2.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3.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知识点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4.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5.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 (1)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3)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4)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 (5)寒潮灾害:影响范围广,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6)地震灾害:影响范围广,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地区。 知识点3防灾减灾 6.防灾: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可以比拟准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为防御自然灾害,我国修建了大量的防灾工程。 7.救灾:我国建立一大批救灾物资储藏中心,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及时供给救灾物资。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我国政府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从而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8.避灾方法。

(1)当地震发生时,假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平安的空旷地带;假如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2)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课堂根底达标 知识点1常见的自然灾害 1.以下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 A.我国贵州省夏季持续干旱 B.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年干旱 C.太平洋海面上形成了台风 D.横断山脉没有人的深山里发生了滑坡 2.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B) A.干旱、洪涝、地震、水污染等 B.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C.滑坡、台风、寒潮、干旱等 D.寒潮、洪涝、大气污染等 3.以下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D) ①滑坡②台风③泥石流④洪涝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知识点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4.王林同学绘制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C) A.寒潮洪涝干旱台风 B.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C.寒潮台风洪涝干旱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同步练习(解析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4分) 1.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B. 洪涝多发生在北方地区 C. 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分布广 D. 我国的西南地区多地震 【答案】B 【考点】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A正确;洪涝多发生在南方地区,B错误;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分布广,C正确;由于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答题即可。 2.下列地区最易受到寒潮影响的地区是() A. 内蒙古高原 B. 四川盆地 C. 青藏高原 D. 云贵高原 【答案】A 【考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分析】北方靠近寒潮的发源地,寒冷的寒潮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所以,受寒潮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强度最大的应该是位置最北的地区。四个选项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最北的地区。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寒潮最容易影响到的地区,理解解答即可。 3.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自然灾害是() A. 泥石流 B. 洪涝 C. 寒潮 D. 酸雨 【答案】B 【考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分析】长江中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夏季多暴雨;地形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长江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泄洪能力减弱,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为集中,最为严重,最为频繁的地区。故选:B;长江流域的主要灾害是洪涝,三峡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点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4.造成狂风和特大暴雨的自然灾害是() A. 寒潮 B. 台风 C. 地震 D. 冰雹 【答案】B 【考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分析】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台风过境时,通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台风一般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福建、海南等省区。 故选:B。 【点评】依据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来解答此题。 5.4月,甘肃一学生被龙卷风卷起摔伤,龙卷风还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当灾害来临时该如何自救?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A. 人员伤亡 B. 地球表层的变化 C. 自然现象 D. 自然环境的异变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预警种类、等级划分与应对措施的小知识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预警种类、等级划分与应对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一、高温预警 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级: 1、高温黄色预警信号: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⑵、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⑷、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高温橙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⑵、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⑷、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X因用电量过高,以与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3、高温红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 ⑵、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 ⑷、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二、暴雨预警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 1、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⑴、政府与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⑵、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⑶、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⑷、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