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谭喻馨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谭喻馨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谭喻馨>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1⋯⋯⋯引言⋯⋯⋯⋯⋯⋯⋯⋯⋯⋯⋯⋯⋯⋯⋯⋯⋯⋯⋯⋯⋯⋯⋯⋯1⋯⋯⋯1.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建立的背景⋯⋯⋯⋯⋯⋯⋯⋯⋯⋯⋯⋯⋯⋯2⋯

1.1我国大众普遍使用的灾害分类的方法不能满足研究需要

1.2我国目前对于灾害事件的分类方法多样但不统一

1.3国家需要统一严谨的分类方法来帮助解决灾害事件

2.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构建⋯⋯⋯⋯⋯⋯⋯⋯⋯⋯⋯⋯⋯⋯⋯⋯3⋯

2.1灾害事件内涵的界定

2.2灾害事件三层分类体系的具体内容

2.3三层分类体系的结构说明

3.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特点⋯⋯⋯⋯⋯⋯⋯⋯⋯⋯⋯⋯⋯⋯⋯⋯6⋯

3.1 科学严谨,可研究性强

3.2适用范围广,可推广性强

3.3创新性强,发展空间大

4.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建立的意义⋯⋯⋯⋯⋯⋯⋯⋯⋯⋯⋯⋯⋯⋯7⋯

4.1 促进灾害分类研究的统一化和合理化

4.2促进灾害事件研究的科学化和有序化

4.3有利于灾害分类知识的推广

4.4有利于加强大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

4.5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5.结论⋯⋯⋯⋯⋯⋯⋯⋯⋯⋯⋯⋯⋯⋯⋯⋯⋯⋯⋯⋯⋯⋯⋯8⋯

6.参考文献⋯⋯⋯⋯⋯⋯⋯⋯⋯⋯⋯⋯⋯⋯⋯⋯⋯⋯⋯⋯⋯⋯9

摘要:随着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程度的加深,灾害的发生愈加频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各类灾害事件都会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还会对人民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灾害事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先将灾害按灾型分类,之后按灾类分类,最后按灾种分类,形成三层分类体系。同时研究灾害分类体系的特点及其意义,促进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为研究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进一步减少灾害的发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并为人类敲响科学防灾减灾的警钟,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灾害事件;三层分类体系;背景;特点;意义

引言

伴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由环境破坏导致的灾害逐渐频繁,

近年来更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2006 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155 人死亡,主要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台风、洪涝、滑坡泥石

流等。2007 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25 人死亡,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洪水冲走、雷击、山体坍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2008 年,“ 5 ·12 ”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5080 人遇难。自2010 年的一月起至二月,中国共发生地震灾害多达10 起以上;智利也饱受地震的侵害达 3 次以上;美国受水圈类灾害的侵袭,损失难以统计。由此我们可想而知,灾害具有的极大的破坏性,是影响人类社会

和谐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由于各种基础的灾害知识的不健全,关于灾害的研究也受到影响。比如灾害分类方面,就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灾害分类做过研究,如学者彭阿珊所作《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就详细阐述了我国灾害的类型及其特点,其他的学者也或多或少对我国灾害的类型做了概括。然而,毕竟类型不是分类,如今大多数人了解的灾害分类还是简单的类型而非科学的分类,这影响了灾害分类的发展及其在灾害研究方面的基础作用。后来,学者王立丽和林文发表文章《我国灾害时间三层分类体系的研究》,终于将科学合理的灾害分类体系传达给更多的人。但是,关于三层分类体系的研究还不够,关于这一体系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特点和意义还有研究的空间和价值。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能够将三层分类体系更加详细地传达,同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1.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建立的背景

1.1我国大众普遍使用的灾害分类的方法不能满足研究需要一般来说,灾害按照起因有人为灾害或自然灾害两种;根据原因、发生部位和发生机理划分有地质灾害、天气灾害和环境灾害、生化灾害和海洋灾害等。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懂,适用于生活,却不够严谨科学,于灾害学研究存在范围小,适用度低,严谨程度不够的缺点,不能为研究所用。灾害学研究工作需要一种更科学合理而有说服力的分类体系帮助指导灾害研究的工作。

1.2我国目前对于灾害事件的分类方法多样但不统一目前,灾害事件有多种分类方法。据笔者所知,有以马宗晋先生为组长的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提出的自然灾害七大类划分法,即: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和森林灾害; 宋乃平先生的灾害分类体系; 赵理真先生的人为灾害划分方法; 还有人提出自然灾害的六类划分法,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灾害的分类方法。[1] 这些分类方法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分类不够清晰明确,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不易于实际操作。

1.3国家需要统一严谨的分类方法来帮助解决灾害事件国家非常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在对各类突发事件明确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灾前的监测预警、灾中的紧急救援和灾后的恢复重建都做了详细的预案准备。但是由于灾害分类方法的多样不一,导致此类工作常遭遇瓶颈,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2.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构建

2.1灾害事件内涵的界定灾害事件是对所有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资源破坏的、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不稳定或危机的自然和人为现象的总称。没有造成灾情的不能称之为灾害,如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发生了较大强度的地震,未形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只能说是发生了地震,而不能称之为地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震灾害。[5]

在充分了解了灾害事件的内涵之后,多种多样的灾害类型需要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进行概括归类,以帮助防灾减灾工作的进行。

2.2灾害事件三层分类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分析各灾种的成因、发生环境和特征的基础上,将主要灾种归类为 2 种灾型和 4 种灾类,如表 1 所示:

表 1 灾害分类体系

2.3三层分类体系的结构说明

( 1) 灾型

根据各种灾害原因在地球系统中所分担角色的不同、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及其表现形式不同,将灾因归结为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两大类,因此,可以把灾害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型、人为灾害型两大类型。[3]

所谓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以自然变异为主因,对人类生存发展及其所依存的条件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非常事件和现象。

所谓人为灾害是人类作用和影响自然界而产生的,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对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的灾害事件。

( 2) 灾类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根据各种灾害的发生环境来进行分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都可依次分为气候类灾害、水圈类灾害、地质类灾害和生物类灾害四大类气候类灾害是指发生于大气圈的各种灾害; 水圈类灾害是指发生于水圈的各种灾害; 地质类灾害指发生于岩石圈的各种灾害; 生物类灾害是指发生于生物圈的各种灾害。

( 3) 灾种

灾害发生后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为害后果,根据各自的后果特征便可确定灾种。

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如雷暴大风、暴风雪、海冰、旱灾、地震、风暴潮、台风等。平时人们较多关注的也都是此类的灾害。人为灾害的种类虽不如自然灾害的种类那么复杂,但也是值得重视的,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和交通振动引起的地面沉降、任意排放污水和废物对水源和土壤造成的破坏等。

3.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特点

3.1 科学严谨,可研究性强

三层灾害分类体系采用递进的分类方式,专业性地将灾型、灾类、灾种作为分类的基础,体现了这一分类方式的科学专业性和严谨的特点。另外,有别于大众普遍接受的简单的灾害分类,界定不明显,易被混淆;三层分类体系清晰明了,且满足灾害事件研究的需要,具有可推敲性的同时具备研究价值。

3.2适用范围广,可推广性强

虽然看起来三层分类体系有一定的复杂性,然而仔细推敲会发现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该分类体系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能为普通大众使用,大部分灾害事件都能在三层分类体系中找到位置,易被接受,值得在大众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推广。

3.3创新性强,发展空间大

三层分类体系创新分类方法,不再只用一个标准分类,而是层层递进,每一层有独特的分类标准,使整个分类体系显得创新新颖。融合多方优点,结合多种分类方法,将变通性不强的分类体系转变为灵活有效的新体系。同时,该体系具有较大补充空间,能够将新灾种源源不断补充进去,有效扩大空间,使该体系充满活力。

4.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建立的意义

4.1 促进灾害分类研究的统一化和合理化在三层灾害分类系统建立之前,我国灾害分类的标准多且不一致,灾害分类没有统一的方法,导致灾害分类工作的拖延滞后。三层灾害分类体系建立之后,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大众之间,都对灾害分类有了一个合理的标准,有了判断对错的标杆,形成统一的合理的灾害分类观。

4.2促进灾害事件研究的科学化和有序化

对灾害事件进行分类是灾害研究工作的基础。没有一个标准的灾害分类体系会导致灾害研究在一开始就缺乏理论支持。建立三层灾害分类体系之后,灾害事件的研究工作得以有序地从基础开始进行;由于该体系的科学性得到验证,灾害事件的研究也得到更多的科学性保证。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4.3有利于灾害分类知识的推广杂乱的灾害分类容易在灾害知识推广中造成大众的误解和排斥,然而,一个科学而严谨的三层灾害分类体系却可以在大众心中为灾害知识宣传加分。大众能通过这个清晰的分类体系了解并掌握灾害知识,从而进一步实现灾害分类知识的推广。

4.4有利于加强大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科学易懂的灾害分类体系的推广不仅可以促进灾害分类知识的推广,更能够进一步促进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众范围内的推广宣传。大众在心里接受了三层分类体系,接着会进一步关注灾害信息,从而得到更多关于防灾减灾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4.5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三层灾害分类体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部分,可以为该工作提供基础的灾害知识,为防灾减灾提供方向和方法。如果不了解灾害的分类,或者没有对灾害事件进行科学分类,会影响工作中的交流,很可能会把防灾减灾工作引入错误的方向,找不到正确有效的方法。相反,三层灾害分类体系的建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简易的灾害分类方法,帮助达成共识,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5.结论

我国的灾害事件具有成因复杂,种类多样,发生频率高且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一个科学严谨又具包容性的灾害分类体系——三层灾害分类体系是如今灾害研究工作所必需的,也是迫切需要的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使用三层灾害分类体系将灾害分类之后,可以分类制定灾害的防范措施。对人为灾害应该综合防治,规范人类行为,坚决杜绝该种灾害的发生; 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就要积极防御,做好监测和预警工作,努力将灾害的损失减至最低。

合理有效利用这一灾害分类体系不仅能够促进灾害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的进行,也能够有效推动大众关注越来越严峻的灾害形势,提高防范意识。

6.参考文献

[1]王立丽,林文,我国灾害事件三层分类体系的研究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11.12

[2] 高庆华,马宗晋,张业成,等.自然灾害评估[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7.

[ 3] 宋乃平.灾害和灾害学体系及其研究方法[ J].自然杂志,1992 ,15( 2) : 118 -120.

[4] 杜一.灾害与灾害经济[ M ].北京: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 83.

[5] 石辉,彭珂珊.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 ,23( 4) : 561 -567.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M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

[7] 范宝俊.人类灾难纪典[ M ].北京: 改革出版社,1998.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文- 汉语汉字编辑词条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 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

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10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1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年7 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 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

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2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距

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明· 魏学洢《核舟记》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

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章”。)[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属予作文以记

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美德;文德[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11.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文献,经典;韵文[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writings;record] 。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

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自然界的某些现象[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17.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法令条文[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literary language] 。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14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21.文教;礼节仪式[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指表现形式;外表[form;appearance] 。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指鼓乐,泛指曲调[music;tune] 。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姓

〈动〉

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修饰;文饰[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装饰[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此犹文奸。

15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撰写文章[write] 。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

1.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柔和,不猛烈[mild;gentle] 。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美,善[fine;good] 。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通“紊”。紊乱的[disordered]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

1.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用于计算纺织物

16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

后汉书》

文。

1

7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谭喻馨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谭喻馨>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1⋯⋯⋯引言⋯⋯⋯⋯⋯⋯⋯⋯⋯⋯⋯⋯⋯⋯⋯⋯⋯⋯⋯⋯⋯⋯⋯⋯1⋯⋯⋯1.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建立的背景⋯⋯⋯⋯⋯⋯⋯⋯⋯⋯⋯⋯⋯⋯2⋯ 1.1我国大众普遍使用的灾害分类的方法不能满足研究需要 1.2我国目前对于灾害事件的分类方法多样但不统一 1.3国家需要统一严谨的分类方法来帮助解决灾害事件 2.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构建⋯⋯⋯⋯⋯⋯⋯⋯⋯⋯⋯⋯⋯⋯⋯⋯3⋯ 2.1灾害事件内涵的界定 2.2灾害事件三层分类体系的具体内容 2.3三层分类体系的结构说明 3.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特点⋯⋯⋯⋯⋯⋯⋯⋯⋯⋯⋯⋯⋯⋯⋯⋯6⋯ 3.1 科学严谨,可研究性强 3.2适用范围广,可推广性强 3.3创新性强,发展空间大 4.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建立的意义⋯⋯⋯⋯⋯⋯⋯⋯⋯⋯⋯⋯⋯⋯7⋯ 4.1 促进灾害分类研究的统一化和合理化 4.2促进灾害事件研究的科学化和有序化 4.3有利于灾害分类知识的推广 4.4有利于加强大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

4.5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及其意义 5.结论⋯⋯⋯⋯⋯⋯⋯⋯⋯⋯⋯⋯⋯⋯⋯⋯⋯⋯⋯⋯⋯⋯⋯8⋯ 6.参考文献⋯⋯⋯⋯⋯⋯⋯⋯⋯⋯⋯⋯⋯⋯⋯⋯⋯⋯⋯⋯⋯⋯9

摘要:随着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程度的加深,灾害的发生愈加频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各类灾害事件都会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还会对人民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灾害事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先将灾害按灾型分类,之后按灾类分类,最后按灾种分类,形成三层分类体系。同时研究灾害分类体系的特点及其意义,促进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为研究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进一步减少灾害的发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并为人类敲响科学防灾减灾的警钟,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灾害事件;三层分类体系;背景;特点;意义 引言 伴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由环境破坏导致的灾害逐渐频繁, 近年来更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2006 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155 人死亡,主要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台风、洪涝、滑坡泥石 流等。2007 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25 人死亡,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洪水冲走、雷击、山体坍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2008 年,“ 5 ·12 ”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5080 人遇难。自2010 年的一月起至二月,中国共发生地震灾害多达10 起以上;智利也饱受地震的侵害达 3 次以上;美国受水圈类灾害的侵袭,损失难以统计。由此我们可想而知,灾害具有的极大的破坏性,是影响人类社会

灾害学百度文库

灾害学 第一章 第一节灾害学及研究进展 1、灾害学的定义 灾害学是研究各种灾害的危害、特点、成因、灾害损失评估及防灾抗灾、救灾、援建恢复等减轻灾害损失途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灾害学的分类 基础灾害学,应用灾害学,区域灾害学 第二节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1、灾害的概念 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及其生存环境资源造成危害性后果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总称。 2、灾害的分类体系——灾型、灾类、灾种 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 2、灾害分类的意义 (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 (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 (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 (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 第二章人与自然灾害系统 第一节自然灾害系统论 1、孕灾环境子系统(E) 孕育发生灾害性洪水的环境背景 2、致灾因子子系统(F) 3、承灾体子系统(R)对象 4、灾情子系统(D)损失(直接、间接)

5、E、F、R、D的关系 a、灾害是各种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对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b、在灾害系统中,人是承灾体的主体部分,人既是致灾因子,又是防灾抗灾的主力军 c、灾情大小,不但与致灾因子的致灾能量,承灾体价值、数量、分布密度有关,还与承灾体的抗灾能力有关 d、E、F、R相互作用是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 因为灾害本身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是自然物质子系统和人文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 1、缺乏防灾减灾意识,诱发灾害 2、短视行为,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诱发与放大灾害 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诱发与放大灾害 第三章地质灾害及应急响应 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一、概念与内涵 1、地质灾害指因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遭到突发性破坏,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与事件 2、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 3、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 第二节地质灾害的类型 根据致灾动力机制——自然动力因素型、人为动力因素型、自然与人为综合型自然动力因素型 内动力作用:地震、火山 外动力作用:滑坡、泥石流 人为动力因素型 道路工程:崩塌、荒漠化 水利水电工程:泥石流 矿山工程:地震、地面塌陷 城镇建设工程:地面下沉、地下水变质 海岸港口工程:海底滑坡 第三节地质灾害的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地壳运动必然使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物质转移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发生地点、时间、强度、危害性具有不确定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渐进性

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现状及意义 ——海洋灾害及其防治近年来,全球灾害频发,我国是一个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大国,且我国边缘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也不能避免许多灾害的发生。比如前些年的南方雪灾,南方高温,四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频发,我国沿海地区也不断遭到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倒灌等等海洋灾害。现在国家对海洋灾害相当重视,因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绝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国内外对海洋的各项灾害研究也不断深入,中国海大学海洋灾害防治研究所的成立,以及各所高校对海洋灾害的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防治》等等。 我国海洋灾害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岸侵蚀、海雾、海冰、海底地质灾害、海水入侵、沿海地面下沉、河口及海湾淤积、外来物种入侵、海上溢油等等。 1.风暴潮 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如1895年4月28、29日,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2004年,我国沿海共发生了10次台风风暴潮,8次温带风暴潮,3次罕见天文大潮,受灾人口1614.2万,死亡失踪人口49人,直接经济损失52.15亿。其中“云娜”、“艾利”、“蒲公英”、“海马”的台风风暴潮在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赤潮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高磷高氮的水体条件下突发性繁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颜色改变的生态异常现象。 2006年我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 起止时间地点 面积(平方公里) 5月3~8日浙江舟山外至六横岛东南海域1000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DZ 一2000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送审稿) 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前言 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 【导言】 气象灾害是指自然界的气象现象对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现象和后果。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准确分类气象灾害以及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对于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象灾害的分类】 1.台风灾害 台风是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袭击。台风带来的风力大、雨水多,对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有效应对台风灾害,应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民众防护意识,调整沿海经济结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暴雨灾害 暴雨灾害在我国广泛分布,经常给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带来不利影响。应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合理规划农田,提高农田排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加强气象预报,提前预警,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3.干旱灾害 气候变化使得我国遭受干旱灾害的区域越来越多,干旱灾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给。应积极发展抗旱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抗灾能力;合理规划水资源,加大建设水库和灌溉设施的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4.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对农田、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等造成重大破坏。应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加强河道整治工作,改善河道自然条件;加强农田整治,提高农田排水能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库调节能力。 5.霜冻灾害 霜冻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农业区,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应提高农作物抗冻能力,培育抗寒品种;加强农业保险的推广,减少农民损失;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降低霜冻灾害风险。 【二、防灾减灾对策】 1.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能力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加强对各类灾害的监测,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使公众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安全措施。 2.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3.加强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合理的防灾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和抗震能力;建设更好的农田排水系统,提高农田的防灾能力;加强水库和畜禽养殖设施的抗灾能力。 4.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加强灾害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5.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气象灾害防治技术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灾害防治带来的挑战。

构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却始终存在,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必须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本文将从构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重要性、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加强地震知识普及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提升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一、构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极其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能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而地震的发生是难以预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地震灾害发生时要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应对。因此,构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地震,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及时采取避险措施。通过对地震信号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规模、深度和位置等信息,推断出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和避险措施,以减轻灾害的影响。因此,构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及时防范和避免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在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我国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已经比较完备。我国的地震监测工作主要由国家地震局和地方的地震局组成。国家地震局是我国的地震监测中心,负责地震数据的收集、分析及预测、预警。地方的地震局则负责地震灾害情况的调查和处理、应急指挥等方面的工作。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地震监测站和地震预警设备,进行地震数据的实时监测,并实行地震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然而,我国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仍有不足之处,比如监测设备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稳定性还需要加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未来我国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需要进一步发展。 未来我国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应该加强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使其更加先进、精准。同时,进一步扩大地震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深度,发现更多的地震监测数据。此外,还应该不断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在系统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上进行突破,提高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总之,未来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应该不断完善,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地震知识普及 除了构建完备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之外,人们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地震知识,以提高自救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现在,我国在地震知识普及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仍然存在欠缺情况。

灾害脆弱性分析

灾害脆弱性分析 灾害脆弱性分析是一种对灾害发生潜力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 造成影响程度的评估方法。通过对灾害脆弱性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 地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分 析方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灾害脆弱性分析进行探讨。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脆弱性的概念、评估维度和 影响因素等。脆弱性是指系统面对外部冲击时,对冲击的承受能力和 适应能力的相对滞后性。脆弱性的评估维度主要包括物理脆弱性、社 会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物理脆弱性关注系统所面临的自然灾害的强 度和频率,社会脆弱性关注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灾害影响 的敏感性,经济脆弱性关注经济系统应对灾害的能力。影响脆弱性的 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主要基于专家经验、案例研究和系统地理信息等,通过对脆弱性评估 维度的描述和比较来评估系统的脆弱性。定量分析主要通过建立脆弱 性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和模型构建等,对系统的脆弱性进行量化评估。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随着灾害脆弱性分析的不断深入,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也得到 了充分体现。灾害脆弱性分析可以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灾害应急预警和防灾减灾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例如,在城市规 划中,可以利用灾害脆弱性分析来评估城市抗震能力,指导新区域的 规划布局和建设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灾害脆弱性分析来评 估农作物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指导农业生产决策。 此外,灾害脆弱性分析还可以为国际间的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在 跨国灾害风险管理中,各国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各自的脆弱性水平,加 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挑战。例如,联合国、世 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可以利用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对发展中国家提 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促进其减少灾害风险、增强灾害抵御能力。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防灾减灾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防灾减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全球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2003年1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形成。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与GIS在空间分析的优势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软件建设):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 2.工程性防御(硬件建设):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二者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减灾效益的“十分之一法则”。防灾投入是受灾损失的十分之一。说明了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 五、灾前准备(未雨绸缪)、灾中应急(雪中送炭)和灾后恢复(亡羊补牢)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一、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救灾人员。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如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二)灾中应急 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硬件) 4.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灾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软件),关系到各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使灾情最小化。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我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我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中国的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我 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也因为一些困境而显得不够完善和强大。本文就对我国农村气象 灾害防御体系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应对对策。 在我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中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投入不足。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投入,但是由于 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不足,导致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质量难以保障,影响了农村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 二是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相对较弱,一 方面是由于监测设施和设备的不完善和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监测技术水平和预警能力需 要提升。这就导致了在气象灾害发生时,及时有效的预警和应对措施不能及时得到落实, 从而增加了灾害的损失。 四是救援能力有限。在遭受气象灾害侵袭时,农村地区的救援能力也显得相对薄弱,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救援队伍和救援设备不够完善和健全,导致了一旦发生气象 灾害时,农村居民和农业生产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和保障。 面对以上困境,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应对对策。 应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护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气象灾害防护设施的 建设和改造力度,并确保建设质量和维护效果,以达到有效地保护农村居民和农业生产的 目的。 我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存在一些困境,但是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能够共同努力,在资源投入、监测预警能力、防护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救援能力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相 信我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和 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公共安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

2010年湖北公考申论热点之“公共安全问题” 继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海地的地震后,传来唐山发生地震以及14日的青海地震,这些突发的公共事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 每年突发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是惊人的。如我国2003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一)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二)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三)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灾害系统的初步认识

灾害系统的初步认识 摘要: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灾害学研究正逐渐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然而, 对灾害的概念却存在很多争议,很多研究者通过举例来代替灾害的概念,这显然不利 于灾害的理论性研究。本文将对灾害的几种概念进行简要的总结,并提出认为适合的 概念。灾害的种类是复杂多样的,灾害分类是灾害研究和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灾害 系统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者综合作用的产物,不能片面地地各要素划分 主次。 关键字:灾害;概念;灾害分类;灾害系统;初步认识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大国。仅陆地面积就达到96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海域面积达到1260多万平方公里。在如此辽阔的疆域内,更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错综复杂的板块结构等,造就了自然灾害多样、灾情的严重性。常言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若是灾害频繁、严重,则会民不聊生,国无宁日[1]。实践的需求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众多研究者对灾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史培军教授在1991至2009年间,共发表了五篇灾害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系统的向我们阐述了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学科建设的内容[2~5]。灾害的研究主要还有对风险评估、脆弱性、灾害链、应急管理等的研究[6~8]。在前期自然灾害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本人阅读大量关于灾害学的相关文献,对灾害学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灾害学想要在理论上指导实践,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需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灾害?然后很多研究中却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本文将对多位学者提出的概念进行总结,并提出笔者认为较合适的概念。对不同灾害的类别进行划分,以期能够形成一个较为你完整的灾害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灾害系统的内容进行阐述,对灾害系统的各要素的内涵进行分析。 1 灾害科学 1.1 灾害的概念 什么是灾害?这是我们在学习灾害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到现在还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关于灾害这个定义存在很多种说法,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定义所侧重的角度可能会有差别,可能会造成概念之间的混乱。甚至有些研究者对灾害的概念避而不谈,仅仅对灾害进行简单陈述,这不利于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9]。黄崇福教授在研究自然灾害定义的过程中,认为定义需要遵循4条规则,即相称性;非循环;非否定性;清楚确切性规则[10]。根据这些原则,黄认为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史培军将灾害看作在地球表层上,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者综合的系统[5]。不同于其他定义,史培军将灾害看作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不存在主导和次要因素之间的区别。本文将会在下面的灾害系统中进行更多阐述。李永善认为灾害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危害的自然事件,后者是指对人类的生态环境、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造成较大危害的事件[11]。灾害并非指的是造成灾害的本身事件或力量,而是其所造成的一系列

其他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编码

其他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编码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编码标准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应 对各类灾害事件,并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和恢复措施。本文将生动、 全面地介绍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编码,为读者提供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编码体系。灾害防 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编码采用了一种多级分类的结构。其中,第一级 分类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第二级分类则 细分了每种灾害的不同情况和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应对和管理。第 三级分类则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服务项目和措施。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各级分类中的具体编码。以地震为例,地震 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在第一 级分类中,地震对应着编码“01”。在第二级分类中,地震可进一步 细分为不同等级,如小震、中震、强震等,每种等级对应的编码分别 为“0101”、“0102”、“0103”等。在第三级分类中,具体的服务 项目和措施也分别有对应的编码,如地震的监测与预警措施对应的编 码为“010301”,应急救援措施对应的编码为“010302”。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具体情况,采用 相应的编码来组织和管理相关的服务项目和措施。例如,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可以使用编码“01”来指代地震灾害,通过进一步细分的编 码来确定具体的服务项目和措施。这样一来,不同的组织机构和工作 人员可以根据编码来进行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协作效率和应对能力。

此外,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编码还可以与其他相关的编码体系进行关联。例如,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编码进行关联,以便更好地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还可以与资源管理系统的编码进行关联,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调度和优化配置。这样一来,各个系统之间可以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提高整体的应急响应能力。 综上所述,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编码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和管理工具。通过合理地使用编码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协调各类灾害事件的应对和管理工作。同时,编码还可以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关联,提高整体的服务效能。因此,了解和应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编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主要灾害种类有地震、火灾、洪灾、地质灾害、风灾、雷电等。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噪声、疾病、工业事故、交通事故、建设性破坏等城市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且还会不断出现新的灾害源。 如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利用、天然气生产和使用、核技术利用中存在的致灾隐患等。可以说,我国防灾减灾的任务非常艰巨。 防灾减灾与土木工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灾害之所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多与土木工程的破坏有关。因此,土木工程师对防灾减灾负有重大责任。 一、土木工程中的灾害及其分类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

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 二、灾害的基本属性 (1)普遍性和恒久性灾害是物质运动形式普遍发生,不断发生,直至永恒。 (2)多样性与差异性每一类灾害都各具特点,既有多样性,也有差异性。 (3)全球性与区域性全球处处有灾害,不同区域灾害种类各不相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4)随机性与预测困难性根据时间、地点、强度和范围的不同,增加了灾害的随机性和预测困难性。 (5)突发性和迟缓性突发灾害如地震、火山、海啸爆发等;迟缓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6)迁移性、滞后性与重现性迁移性,如加拿大酸雨来自美国污染;滞后性,如人口膨胀等;重现性,如每10年一次大地震,中国每年约遭遇20次台风袭击等。 (7)后果的严重性如火山灰经风化后可成沃土;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降雨和降温;地震使矿床上移;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但利于光合作用等。

灾害

灾害:是指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致超过该地区承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地区承灾能力:指某地区对一种或多种灾害的抵御能力,救助能力与恢复能力的综合,反映该地区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 灾害的性质:(基本属性)自然社会性和生态经济性。 灾害的特性:(1)普遍性与恒久性(2)多样性和差异性(3)全球性与区域性(4)随机性和可预测性(5)灾害后果的双重性。 灾害的成灾规律:1、灾害的突发性与迟缓性2、迁移性、滞后性与重现性3、准周期性 酝酿(麻痹)--------爆发(惊慌)------扩展(救济)-------适应新的环境,恢复平衡(恢复)灾害的后果:1、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作用(死亡、受伤‘财力、精神’)2、灾害对经济建设的危害作用(工业生产、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3、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危害作用(经济发展---灾害的经济损失;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水平——灾害对城市的破坏作用‘居民、各生产部门、城市环境、生命线工程影响—水、电、天然气、通讯’;社会安定)4、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作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改变;对自然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 灾害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能总结各类灾害的个性,对灾害的研究、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2、是灾害损失评估的基础3、能有助于灾害的危机管理,有效采取防灾减灾措施4、是灾害定量研究的基础,总之,为更好地分析和预防。 基于成因的灾害分类:自然灾害:人类无法操作、控制的自然力度爆发所造成的灾害;人为灾害:在人类社会生产、建设中,人的不合理行为造成的损失、灾害。 以成因为标志的三元分类体系的好处:自然灾害、人文灾害、环境灾害 1、从致灾过程看;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自身运动,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释放,自身遭到破坏; 环境灾害:人类为自身生存而进行工程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改变环境的能量分布,超过承受极限,爆发释放,造成破坏,体现为自然的破坏但是由于人的作用;人文灾害:人的某些活动作用于人类社会自身,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 2、从成灾机制上讲:1)致灾因子不同:自然、人、人和自然2)孕育灾害的环境有所不同 3)管理手段有所不同:救助为主、防灾追究事故责任人、有可控性可防止 自然灾害:是由一种多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的方式释放,从而造成一定范围内破坏甚至严重破坏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一种自然现象。 自然灾害的基本属性:1、自然属性:地区性、群发性、链发性、周期性、关联性2、社会属性:全民性、同步性、双重性、破坏性、恐慌性3、经济属性:负经济性、时效性、风险性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1、空间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多发沿海平原、沿河平原、山前平原、黄土高原、山间盆地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带: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四川东部——云南贵州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原因:处在新构造活跃地带;受不稳定季风影响严重;相对地域辽阔,以农业生产为主,受灾相对严重。 地震和地震波:地震是从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从而引起震动,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处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级;一次地震中地壳释放能量的测度。6个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振动剧烈程度和破坏状况的测度。与震中距离、震源深度、震级有关 设防烈度:根据历史资料近n年最强地震烈度,表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②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水利工程灾害应急预案与控制措施研究

水利工程灾害应急预案与控制措施研究引言 - 重要性和必要性 - 目的和意义 - 研究背景 灾害分类与特点 - 淹没灾害 - 原因和形成机制 - 预警监测 - 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 - 泥石流灾害 - 原因和形成机制 - 预警监测 - 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 - 坍塌和滑坡灾害 - 原因和形成机制 - 预警监测 - 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 灾害应急预案制定

- 目标和原则 - 需要的信息和数据收集 - 风险评估和预测模型建立 - 参与方的角色和责任 应急控制措施 - 紧急疏散和救援 - 人员和资源调配 - 指挥体系和协调机制 - 抢险修复与恢复 - 制定修复方案 - 快速响应与恢复工程 - 风险减缓和防范 - 提高工程防护能力 - 定期巡查和维护 案例分析 - 汶川地震灾害及水利工程应急预案 - 灾害背景和影响 - 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实施 - 效果与不足

- 长江洪水应急措施分析 - 洪水特点和风险 - 预警与控制措施 - 成效评估和改进 研究结论 - 灾害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 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 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水利工程带来挑战,因此,研究水利工程灾害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灾害分类与特点: 水利工程灾害主要可分为淹没灾害、泥石流灾害以及坍塌和滑坡灾害。淹没灾害多是由河流洪水、水库溃坝等情况引起,需要通过预警监测来发现并及时采取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泥石流灾害则是降雨引发的,预警监测体系需要覆盖到降雨和地质条件等多个方面,并配合水利工程的改造与防护,采取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灾害损失。坍塌和滑坡灾害往往是由地质条件和土地开发等因素共同作用,对于这类灾害需要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控制措施。 灾害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的目标是为了在灾害发生时尽快采取行动,并确保各方能够协调合作,提高抗灾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前,需要收集灾害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并

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

People who often blame themselves can often get forgiveness from other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 体系 在中国,自然灾害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历史上,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不仅直接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还极大地影响了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宗教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治理洪水曾促成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而对于灾荒救助的失效也几经成为一些王朝覆亡的重要诱因。灾害救助,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体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基本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基本系统 本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体系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我国的灾害应急救助系统主要包括: (一)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组织领导系统

在国家的层面上,应急救助的领导系统主要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一名国务院副总理担任主任,另外还设有若干副主任,共有34个国务院的部、委、办、局和军队及红十字会等组织参加。根据规定,国家减灾委员会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这个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所以,在各级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行政部门主要是民政部、省级的民政厅、地区和县级的民政局。 (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系统 全国县以上各级政府均制定了相应的救灾预案,并确定了不同的灾害救援响应等级,建立了灾害的应急机制。每当灾害发生以后,有关的政府首长都能够比较及时地启动灾害应急机制,调度有关方面的力量,协调各种资源,投入救灾行动。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灾害损失情境,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其中一级响应为最高响应。 (三)国家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预警工作主要由相关的灾情预测部门负责,灾害的预警、预报体系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大江大河的灾害性洪水预警预报体系、森林和草原防火预警体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 钱海涛;张力方;修立伟;吕悦军 【摘要】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 【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年(卷),期】2014(041)001 【总页数】9页(P119-127)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分类方案;控制因素;分布特征;明显差异 【作者】钱海涛;张力方;修立伟;吕悦军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P694

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种类多、灾害重,对此,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工作,其成果之丰富、研究之深入是毋庸置疑的,但多是专注一类或几类灾害或是局部地区的地震地质灾害,在面向全国存在多种类型的地震地质灾害这一特征上尚显得不够全面,难以很好反映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总体特征。 要分析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应首先界定清楚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定义,以避免不同研究者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因所持基本概念本身定义不同而导致的概念替换或误用。因此本文在对大量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分类,并对其总体分布规律予以阐述。 1 目前几类关于地震地质灾害概念与分类的代表性观点 地震地质灾害,顾名思义,是指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其与人类工程活动具有直接的关系,它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国内外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备受重视。对此,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阐述。 从地震学的角度,一些学者认为地震地质灾害是地震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的学者如蒋溥等[1~2]将其定义为“地震导致的地质环境的变化与破坏”;在 具体内涵上将其等同于地震的地面破坏效应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地表破裂、斜 坡失效、地基变形和失效,其基本特点见表1。 表1 基于破坏效应的地震地质灾害分类方案Table 1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based on ground damage effect 注:据蒋溥等[2]简化修改主要类型主要特点和定义地表破裂地震断层深部发震 断层在地表直接或间接的标志,这是和发震构造相关的地表破裂现象;往往由一系列或几个带组成,规模大、延伸长,不受地形地貌控制地裂缝地震应力波作用下,受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控制的地表破裂效应崩塌岩土体在地震后崩落 于坡脚,规模巨大者称为山崩,个别石块称为滚石,山崩多发生在高山峡谷地区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