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全然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授课教师授课时刻

教学内容

导言

内容:

1、全然知识

2、正常心电图

3、心房、心室胖大

4、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目的:

1、掌握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2、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3、掌握各波段命名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冲动,心房和心室的电冲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确实是根基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图形。

一、心电图导联体系

即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导联〕。临床上诊断后壁心肌梗死还常选用V7-V9导联。

二、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多描记在记录纸上。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 表示,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表示。

心率的测量:心率=60/RR间期的秒数

三、心电图的组成及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呈钝圆波形,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振幅在肢体导联≤导联Ⅰ、Ⅱ,胸导联中≤0.2mV。宽度≤2s。

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刻。正常窦性心律的范围-。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时刻,能够在~范围内动摇。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R V1。V5、V6导联QRS 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肢体导联:Ⅰ、Ⅱ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方向多变。aVR导联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aVF导联可呈qR、Rs或R、rS型。R aVR≤0.5mV,RⅠ<1.5mV,R aVL<1.2mV,R aVF<2.0mV。

4、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0.05mV;上抬在V1-V2导联<0.3mV,V3<0.5mV,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0.1mV。

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能够向上、双向或向下,V1的T波方向向上,V2-V6导联不应再向下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6、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刻。正常范围:0.32-0.44s。

7、u波,T波后的振幅特别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产生气制未明。

四、心房、心室胖大的心电图特征

〔一〕右房胖大

1、P波尖而高耸,振幅,以Ⅱ、Ⅲ、aVF导联最为突出,又称“肺型P波〞;

2、V1导联P波竖立时,振幅,如P波呈双向时,振幅的算术和振幅;

3、P波电轴右移超过750。

〔二〕左房胖大

1、P波增宽,时限≥0.12s,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 导联明显,又称“二尖瓣型P波〞;

2、PR段缩短,P波时刻/PR段时刻>;

3、V1导联上P波常呈先正而后出现深宽的负向波。将V1负向P波的时刻乘以负向P波振幅,称为P波终末电势。左房胖大时,Ptfv1〔尽对值〕≥0.04mm ﹒s。

〔三〕双心房胖大

1、P波增宽≥0.12s,振幅≥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范围。

〔四〕左室胖大

1、QRS波群电压增高,常用的左室胖大电压标准如下:

胸导联:RV5或RV6>;R V5+S V1>mV〔男〕或>〔女〕;

肢体导联:R

Ⅰ>;RaVL>;RaVF>;R

+S

>;

Cornell标准:R aVL+S V3>〔男〕或>〔女〕;

2、可出现额面QRS心电轴左轴;

3、QRS波群时刻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仍<0.12s;

4、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可呈下歪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在以S波为主的导联可见竖立的T波。

〔五〕右室胖大

1、V1导联R/S≥1,呈R型或Rs型,重度右室胖大可使V1导联呈qR型,V5导联R/S≤1或S波比正常加深;aVR导联以R波为主,R/q或R/S≥1;

2、R V1+S V5>〔重症>〕;R aVR>;

3、心电轴右偏≥+900〔重症可>+1100〕;

4、常同时伴右胸导联ST段压低及T波倒置。

〔六〕双侧心室胖大

1、大致正常心电图;

2、单侧心室胖大心电图;

3、双侧心室胖大心电图。

五、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出现高大T波。如下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可出现高大竖立的T波;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面向缺血区的导联记录到倒置的T波。如下壁心外膜下心肌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可出现倒置的T波。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ST段偏移,可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

〔二〕临床意义

典型的心肌缺血发作时,面向缺血部位的导联显示缺血型ST段压低和〔或〕T 波倒置。变异型心绞痛多引起临时性ST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ST段持续抬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六、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根底上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堵塞所致,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除了临床表现外,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演变规律是确定心肌梗死诊断和判定病情的重要依据。

〔一〕全然图形及机制

1、“缺血型〞改变:

心内膜下肌层缺血----对向缺血区的导联高而竖立的T波;

心外膜下肌层缺血----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

心肌复极时刻延长,引起QT间期延长。

2、“损伤型〞改变:面向损难过肌的导联出现ST段。

3、“坏死型〞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者呈QS波。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1、超急性期〔超急性损伤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数分钟后,心电图出现高大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呈歪型抬高,与高耸竖立T波相连。QRS振幅增高、轻度增宽,无异常Q波。

2、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至数周,心电图示动态演变过程。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着可形成单向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继而渐下落;面向坏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落低或丧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竖立开始倒置,并渐加深。

3、近期〔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至月,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愈合期〕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Q波。〔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一.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竖立型,PⅡ竖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竖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尽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竖立型,PⅡ竖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竖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竖立型,PⅡ竖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竖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落,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

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

(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 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

窦性停搏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全然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特别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

房与窦房结能够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窦房阻滞诊断要点

(一)Ⅰ型(文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出现PP间期逐渐缩短;

2.长的PP间期

(二)Ⅱ型(莫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无PP间期逐渐缩短的趋向;

2.长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整数倍。

窦性早搏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完全一致,其后继以QRS波群形态也与窦性心搏相同;

2.常无固定的配对时刻(偶联间期);

3.无代偿期,早搏后的PP间期等于全然心律的PP间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在发热、运动之后心率亦无明显增加,注射阿托品后心率不能增至90次/分,并伴有窦性停搏及/或窦房阻滞等;

2.心房应激性增加,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纤颤等;

3.上述的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4.伴有或不伴有交界性逸搏。当房室交界组织同时受累时可不能出现交界性逸搏,称为双结病变。

二.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逸搏与房性逸搏心律诊断要点

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一个与P波形态不同的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的P'波也可呈逆行型性;

2.P'波后的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

3.P’的形态可能一致,也可能呈多形性,这取决于心房异位节律点是单源性抑或多源性;

4.当房性逸搏连续出现即形成房性逸搏心律,心率在50次/分左右。

房性早搏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2.P'R间期一般正常,也可延长(房室干扰现象),偶可短于0.12秒;

3.早期的P'波有时下传受阻,P'波后无QRS波群,称为受阻型的房性早搏;

4.早期的P'波后继的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5.代偿期多不完全性。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房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2.P波频率160~220次/分,节律规整;儿童超过180次/分,婴幼儿超过230次/分;

3.P波与R波之比例可为1:1,也可能为2:1,3:!等,有时可呈文氏型传导阻滞;

4.PR间期>0.12秒时刻.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5.有陡然发作与陡然停止的历史;

6.既可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

7.压迫颈动脉窦可能使发作停止或无效。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P波形态不一,与窦性P波明显不同;

2.PP间期不整,PR间期变不一致;

3.P波频率一般>100次/分;

4.每一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

5.多见于冠心病与肺心病患者,罕见于健康人。

心房颤抖诊断要点

1.各导联P波消逝,而代之以f波;

2.f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f波的频率450~600次/分;

3.RR间期尽对不整;

4.心室率一般增快,但通常

5.长期的房颤,因心房肌肌肉纤维数量减少,f波可变得纤细面不易识不;

6.心房纤颤的QRS波群时刻、形态一般正常,但因心室周期动摇较大,出现于长短周期的心搏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7.心房纤颤应用洋地黄过量时,可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现在心室律可变为规整,其不同点在于:前者心室率70~100次/分,QRS时刻、形态正常;后者的心室率40~60次/分,QRS波群呈宽大畸形。

心房扑动诊断要点

1.各导联P波消逝,而代之以F波;

2.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FF间隔规整;

3.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350次/分;小儿常在300次/分以上;

4.F:R比例多为2:1,故心室率一般在140~160次/分;

5.QRS波群时刻、形态一般正常,也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特别是在房室传导比例为2:1与4:1交替出现时,出现于长短周期的心搏易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房性并行心律诊断要点

1.P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所不同,多提早出现,其配对时刻明显不等;

2.P波之间的间距相等,或者成倍数关系;

3.常可出现房性融合波。

三.交界性心律失常

交界性逸搏与逸搏心律诊断要点

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时刻、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的QRS波群;

2.逸搏之后可能出现窦性P波,但PR间期

3.逆行性P'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

4.逸搏周期大约为1~1.5秒左右,各逸搏周期全然相等,差距不超过0.08秒。小儿逸搏周期较短:1岁以内超过0.65~0.85秒;1~6岁0.75~1.3;6岁以上与成人相同。

5.连续出现的逸搏形成逸心搏心律,心室率40次/分左右,小儿1岁以内80~100次/分,1~6岁50~80次/分,6岁以上40~60次/分。。

6.交界性逸搏心律的QRS波群可与窦性P波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

冠状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1.P波呈逆传型,PI竖立,II、III、aVF倒置,AVR竖立,心前导联上P波多为竖立。PR间期>0.12秒或RP>0.20秒

2.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

3.心室率一般在50次/分左右。

有人认为冠状窦性心律属于房性逸搏心律,也有人认为系交界性心律伴有第一度前向性传导阻滞。

冠状结性心律诊断要点

1.P波竖立型,在Ⅱ、Ⅲ、aVF导联竖立,在aVR导联倒置,PR间期

2.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

有人认为冠状结性心律懊于变异型的预激综合征,也有人把它划回交界性性心律的范畴。

左房心律诊断要点

1.P波多呈逆行型,PⅠ、II、III、aVF、V5、V6倒置,PV1圆顶型与尖顶型

2.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

多数学者否认左房心律存在,主张划回交界性逸搏心律的范畴。

交界性早搏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因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发生畸形;

2.逆行性P’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成人PR间期

3.代偿期多完全。

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心室率70~100次/分,节律规整;

2.心房可能在窦房结操纵之下,窦性P波与交界性QRS波群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

3.心房也可能在异位心房节律点的操纵之下,如出现心房纤颤等;

4.多见于急性心肌堵塞、急性心肌炎及洋地黄过量的患者,少见于正常人。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交界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2。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心室率160~220次/分;

3.逆行型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或其后;

4.发作与终止陡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当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心室率160~220次/分,瞧不清明显的心房活动时,统称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压迫颈动脉窦可能使发作停止。

四.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方向相反;

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

4.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刻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刻不等,那么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5.代偿期呈完全性。

室性逸搏与室性逸搏心律诊断要点

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宽大的QRS波群;

2.逸搏的QRS波群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如有窦性P波出现,PR间期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秒;

4.逸搏的周期>0.15秒,多个出现的逸搏周期相等;

5.可能出现室性融合波;

6.如逸搏连续出现形成室性逸搏心律,心室率30~40次/分。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60~100次/分;

2.逆行性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秒;

3.心房可能仍在窦房结操纵之下,窦性P波与室性心律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也可形成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室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2.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心室率140~180次/分,特别少超过180次/分;但小儿可在200次/以上。

2.RR间期规整,或稍不匀齐RR间期互差偶有超过0.03秒者;

3.逆行性P波偶可见到,位于QRS波群呈1:1传导或2:1传导,RP间期>0.20秒;

4.窦性P波有时可能见到,时隐时现,窦性P波与QRS波群无关,有时,可见到心室夺获与心室融合波。

室性并行心律诊断要点

1.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多提早出现,其配对时刻明显不等;

2.异位之间间距相等,或者成倍数关系;

3.可形成室性融合波。

心室扑动诊断要点

各导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频率200~250次/分;

心室颤抖诊断要点

QRS-T波群消逝,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均匀的.波幅大小不一的颤抖波,速率在250~500次/分。

五.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1.PR间期持续超过0.21秒;小儿按年龄和心率,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

2.PR间期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心率未变或较快时,PR间期较原先延长0.04秒。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Ⅰ型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心室漏搏;

2.RR间期逐渐缩短;

3.长的PP间期短于两个短PP间期之和;

4.QRS波群时刻、形态一般正常(除非合并室内传导异常);

5.房室传导比例一般>2:1,比方3:2,4:3等。

Ⅱ型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在心室漏搏之前,PR间期恒定;

2.RR间期无明显变化;

3.长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整数倍;

4.房室传导比例一般为2:1,3:1等。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1.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的时刻关系,P波频率快于QRS频率,PP间隔与RR间隔各有其固定规律,PR间期无固定关系;

2.心房多在窦房结操纵之下,故常可见到窦性P波,也可能为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等;

3.QRS波群时刻、形态与频率,取决于心室节律点的位置----如心室节律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上,QRS波群时刻、形态正常,心室率35~50次/分;留神室节律点位于希氏束之下,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心室率35次/分以下。

六.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1.QRS时刻延长,成人大于或等于0.12秒,年长小儿大于0.10秒,婴儿等于或大于0.09秒;

2.V1呈RSR型或R波宽钝、错折,V5的S波宽钝、错折而不深。Ⅰ导联及aVR 导联S宽钝、错折;

3.ST-T的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4.右室壁冲动时刻延长,成人大于0.06秒,小儿大于0.05秒;

5.常见电轴右偏;

6.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有以上QRS波群的特点,但QRS波群时刻成人在0.08~0.12秒,小儿在0.08~0.10秒。

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1.QRS时刻延长,成人大于或等于0.12秒,年长小儿大于0.10秒,婴儿等于或大于0.09秒。

2.V1呈R型,R波宽钝、错折,一般无Q涉及S波,V1导呈QS型或RS型,R 波微小,S波宽钝、错折。

3.ST-T的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4.左室壁冲动时刻延长,成人大于0.06秒,小儿大于0.04秒;

5.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内有以上QRS波群的特点,但QRS波群时刻成人在0.08~0.12秒,小儿在0.08~0.10秒。

左前分支阻滞诊断要点

1.QRS波群显著左偏:-30~-90°;

2.Ⅰ、aVL导联呈QR型,Q波小于0.02秒,Ⅱ、Ⅲ、aVF导联呈RS型。

3.aVR导联多呈QR型;

4.V5、V6导联可为QR或QRS,也可无Q波;

5.QRS波群时刻正常或轻度延长,延长的程度不超过0.02秒。

左后分支阻滞诊断要点

1.QRS波群右偏,在120°以上;

2.Ⅰ、aVL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

3.QRS波群时刻正常或轻度延长;

4.诊断还需排除其它电轴右偏的情况,如右室胖厚、肺气肿、正常小儿等。

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分支阻滞诊断要点

(一)心前导联有束支阻滞的图形的特征;

(二)肢体导联上出现分支阻滞图形的特征。

三束支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1.完全性束支阻滞的特征;

2.电轴左偏或右偏;

3.房室传导阻滞。

七.预激综合征

Kent束(W-P-W)诊断要点

1.P-R间期短,

2.QRS波群增宽,≥0.12秒;小儿2岁内≥0.08秒;2~10岁≥0.10秒;年长儿≥0.12秒;

3.QRS波群起始部有挫折、模糊,称为预激波;

4.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5.P-J间期正常。

此外,旁道有的心电图上无预激波或预激波呈间歇性,称为潜在型预激综合征。有的旁道只有逆传能力,无前传能力称为隐匿性预激综合征。

Jame束诊断要点

(1)P-R间期短,

(2)QRS波群正常,无预激涉及ST-T改变。

Mahaim束诊断要点

(1)P-R间期正常,且多变;

(2)QRS波群增宽,呈左束支阻滞图形,时限≥0.12秒。小儿2岁内≥0.08秒;2~10岁≥0.10秒;年长儿≥0.12秒;

(3)QRS波群起始部可有挫折、模糊,有预激波,但常有变异,且挫折常不明显;

(4)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5)P-J间期延长。

(6)V1导联R波细小。

七.心脏扩大

左房扩大诊断要点

1.Ⅰ、Ⅱ、aVR、aVL导联P波增宽,超过0.11秒;

2.P波多呈双峰型,第二峰常较第一峰大,峰间距大于0.04秒;

3.V1导联中P波电压增高,超过2毫米,呈双向波,终末负向局部明显增宽,V1导联中P波终末电势(PTF-V1)增大。

右房扩大诊断要点

1.Ⅱ、Ⅲ、aVF导联中P波异常高尖,电压超过

2.5毫米;

2.Ⅰ、aVL导联中P波低平或倒置;

3.V1、V2导联中P波形态不定,多高尖耸立,少数呈现低平或倒置;

4.P波时刻仍在正常范围内。

左室胖厚的诊断要点

1.QRS波群电压的改变

(1)RV5或RV6电压超过25毫米;

(2)RV5+SV1综合电压超过40毫米(女性超过35毫米)

(3)RⅠ电压超过15毫米;

(4)RⅠ+SⅢ综合电压超过25毫米;

(5)RaVL电压超过12毫米或RaVF电压超过25毫米

2.QRS间期及室壁冲动时刻的变化

(1)QRS间期延长超过0.10秒;

(2)V5或V6的室壁冲动时刻延长,超过0.05秒;

3.ST-T改变

(1)V5、V6、aVL或aVF导联ST段下移超过0.50毫米,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TV5或TV6低于同导联中R波电压的1/10;

(3)V1导联ST段上移,T波多高耸或竖立;

4.QRS电轴常显示电轴左偏,大多在-100以上。

右室胖厚的诊断要点

1.QRS波群电压的改变

(1)RV1电压超过10毫米;

(2)RV1+SV5综合电压超过12毫米;

(3)R1R/S大于1,V5R/S小于1;

(4)V1呈qR波形;

(5)显著顺钟向转位,V1至V4甚至V6均呈rS波形;

(6)RaVR电压超过5毫米;

(7)aVR导联R/S大于1;

2.QRS间期及室壁冲动时刻的变化

(1)QRS间期多正常,右室壁显著胖厚者,QRS间期可超过0.10秒;

(2)V1室壁冲动时刻延长超过0.03秒;

3.ST-T改变

(1)V1、V2、V3导联中ST段下移超过0.5毫米,T波倒置;

(2)Ⅱ、Ⅲ导联亦多出现ST段下移及T波低平或倒置;

(3)V5导联ST段上移及T波高耸竖立;

4.QRS电轴常显示电轴右偏,大多在+1100以上。

八.心肌堵塞

急性心肌堵塞的诊断要点

1.初始0.03-0.04秒QRS向量异常:

①在除aVR导联和心脏呈垂直位时的aVL导联外,任何导联出现Q波的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波的1/4,时刻超过0.04秒;

②在右侧胸导联,出现q波,不管其宽度和深度如何,假设能除外右心室胖大及左束支前分支阻滞,那么表示有心肌堵塞(多为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堵塞);

③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在Ⅰ、aVL、及V4-V6导联R波之前出现Q波,应视为室间隔心肌堵塞或前壁心内膜心肌堵塞;

2.ST向量的改变:心电图上出现ST段移位,在不同的导联上表现为ST段上抬或下移,且呈单向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特征性变化.

3.平均T向量的改变:心电图出现T波改变----早期呈为高尖T波,以后由竖立变为倒置,T波不管竖立或倒置均有以下特征:

①升支及落支与基线所形成的角度,大致相等;

②基底较窄;

③顶点较尖;

4.QRS终末向量的改变:在出现坏死型Q波的导联上,出现终末R波。

左室心肌堵塞的定位诊断

前壁

前侧壁

前间壁

高侧壁

下壁

正后壁

后侧壁

后下壁

V1

+* -

V2

±

±

+* -

V3

±

±*

V4

V5

±

±

±

V6 -+-+--±

V7 -±---±+

V8 -----++

V9 -----++

aVL ±+±+

-+

aVR -------

aVF ----++-

I ±+±+--+

II ----++-

III ---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导言内容: 1、基本知识 2、正常心电图 3、心房、心室肥大 4、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目的: 1、掌握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2、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3、掌握各波段命名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就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一、心电图导联体系 即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肢体导联(标准导联I、U、川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aVF)和胸导联(V1-V6导联)。临床上诊断后壁心肌梗死还常选用V7-V9导联。 二、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多描记在记录纸上。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n表示0.04s,当标准电压1mV=10m时,两条横线间表示0.1mU 心率的测量:心率=60/RR间期的秒数 三、心电图的组成及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呈钝圆波形,在I、U、aVF、V4-V6 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振幅在肢体导联w导 联I、U 0.25mV,胸导联中w 0.2mV。宽度w 0.12s。 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窦性心律的范围0.12s-0.20s。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时间 0.08s,可以在0.06?0.10s范围内波动。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R V W 1.0mV。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R w 2.5mV。肢体导联:I、U 导联主波向上,川导联主波方向多变。aVR导联主波向下,可呈QS rS、rSr 或Qr 型。aVL、aVF导联可呈qR Rs或R rS 型。R V W 0.5mV, R】v 1.5mV, FU L V 1.2mV, R^VF V 2.0m\A 4、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v 0.05mV;上抬在V1-V2 导联v 0.3mV, V3v 0.5mV, V4-V6 导联及肢体导联v 0.1mV。 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I、U、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川、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V1的T波方向向上,V2-V6导联不应再向下除川、aVL、aVF、 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6、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正常范围: 0.32-0?44s 。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全然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授课教师授课时刻 教学内容 导言 内容: 1、全然知识 2、正常心电图 3、心房、心室胖大 4、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目的: 1、掌握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2、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3、掌握各波段命名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冲动,心房和心室的电冲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确实是根基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图形。 一、心电图导联体系 即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导联〕。临床上诊断后壁心肌梗死还常选用V7-V9导联。 二、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多描记在记录纸上。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 表示,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表示。 心率的测量:心率=60/RR间期的秒数 三、心电图的组成及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呈钝圆波形,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振幅在肢体导联≤导联Ⅰ、Ⅱ,胸导联中≤0.2mV。宽度≤2s。 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刻。正常窦性心律的范围-。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时刻,能够在~范围内动摇。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R V1。V5、V6导联QRS 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肢体导联:Ⅰ、Ⅱ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方向多变。aVR导联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aVF导联可呈qR、Rs或R、rS型。R aVR≤0.5mV,RⅠ<1.5mV,R aVL<1.2mV,R aVF<2.0mV。 4、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0.05mV;上抬在V1-V2导联<0.3mV,V3<0.5mV,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0.1mV。 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能够向上、双向或向下,V1的T波方向向上,V2-V6导联不应再向下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6、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刻。正常范围:0.32-0.44s。

心电图详细解释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Ⅱ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作为非心电图专科医生,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去研究心电图,结果定是痛不欲生,一无所获。临床医生只要能看懂这是一个什么图,危不危重,就够了。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定义: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来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的电活动信号,包括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以及心脏的节律和心率等。 二、心电图的组成: 心电图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反映心房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2.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包括Q波、R波和S波,反映心室的收缩性和传导性。 3.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反映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4. U波:代表心肌的微小除极,但具体意义尚不明确。

三、心电图的形成原理: 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转化为图形来得到的。当心脏的电活动信号通过电极板进入心电图机时,机器会将信号转化为图形形式,记录在纸上。心电图的波形和振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心电信号的强度、电极的位置和距离、导联的选择等。 四、心电图的特点: 心电图具有以下特点: 1. 无创性:心电图检查不会对病人造成创伤,安全性高。 2. 简便易行:心电图机便携性强,操作简单,结果快速得出。 3. 可靠性高: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反映全面:心电图能够反映出心脏的电活动、兴奋性和传导性等多种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心脏的功能状况。

五、心电图的应用范围: 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主要用于诊断以下心脏疾病: 1. 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2.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 心肌炎和心肌病: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 4. 心包疾病:如心包炎等。 5.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六、心电图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检查前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涂抹护肤品或化妆品,以免影响电极的粘贴效果。 2. 检查时需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身体,以免影响电极信号的采集。

心电图诊断要点

心电图诊断要点一.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 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 (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窦性停搏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根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窦房阻滞(一)Ⅰ型(文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出现PP间期逐渐缩短; 2.长的PP间期<两个短PP间期之和。 (二)Ⅱ型(莫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无PP间期逐渐缩短的趋向; 2.长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整数倍。 窦性早搏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完全一致,其后继以QRS波群形态也与窦性心搏一样; 2.常无固定的配对时间(偶联间期); 3.无代偿期,早搏后的PP间期等于根本心律的PP间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在发热、运动之后心率亦无明显增加,注射阿托品后心率不能增至90次/分,并伴有窦性停搏及/或窦房阻滞等; 2.心房应激性增加,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纤颤等; 3.上述的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4.伴有或不伴有交界性逸搏。当房室交界组织同时受累时不会出现交界性逸搏,称为双结病变。 二.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逸搏与房性逸搏心律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一个与P波形态不同的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的P'波也可呈逆行型性; 2.P'波后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 3.P’的形态可能一致,也可能呈多形性,这取决于心房异位节律点是单源性抑或多源性; jz*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是临床上最 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重 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讲解。 一、心电图的来源和原理 心脏是由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构成的,它们产生的电活动可以通过 皮肤表面的电极传导出来,形成心电图。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 沿时间轴的变化情况。心电图有三个主要的波形:P波、QRS波群和T 波,它们分别代表了心房、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二、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和标准导联位置 心电图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不同部位来记录不同导联的心电信号。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和Ⅲ导联)、胸导联(V1- V6导联)和肢导联(aVR、aVL和aVF导联)。标准导联通常用于评 估心脏整体的电活动情况,而胸导联则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的前后位和 左右位的电活动变化。 三、常见的心电图波形 1. P波:P波是由心房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房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正向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08秒以内。

2.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均匀且持续时间在0.12秒至0.10秒之间。 3. T波: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肌肉再次极化 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状应该与QRS波群一致。 四、心电图的常见异常表现和诊断意义 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 缓和心房颤动等。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患者的心律情况,为临床医生 进行正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 的表现是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这些异常波形可以帮助医生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指心脏的心室壁增厚,通常是由高血压、 心脏瓣膜病等引起。在心电图上,心室肥厚常常表现为QRS波群增宽、ST段压低等异常,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室壁的厚度变化并作出相应的 诊断和治疗决策。 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基本功能情况,如心律、传导情况 和心肌缺血等。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诊

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

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 1.心律失常种类 1.1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 心电图特征如下: 1)宽大且畸形的QRS波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提前出现,其时限等于或大于0.12s。 2)往往伴有继发性ST-T改变,即T波与QRS主波的方向相反。 3)多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期,即期前收缩之前的RR间期与期前收缩之后的RR间期之和等于正常的RR间期的两倍。 4)激动前向传导,QRS波前后无P波。 5)激动逆向传导,产生逆行P波。 常见的五种表现形式: 1)在同一导联上,QRS波形态一致,与前面窦性QRS波的联律间期一致; 2)在同一导联上,QRS波出现等于或大于两种形态,但联律间期是固定不变的; 3)在同一导联中,QRS波出现等于或大于两种形态,但联律间期是变化的; 4)同一导联中,两个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5)在两个窦性QRS波之间发生一次额外的室性期前收缩,并没有代偿间歇。 这五种表现形式在心电学中有对应的专有术语,分别是: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算法思路:由于PVC时域形态呈现很多种,而且不同人的时域形态也不一样,单纯采用模板匹配效果并不好,所以需要结合参数特征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同一个人的波形形态相对来说变化小很多,所用先用参数特征来进行判断并建立形态学模板(更新模板库),后续再结合模板匹配和特征参数来进行判断,同时保持模板库的及时更新。 采用的参数特征:R波宽度、RR间期,(畸形R波,代偿间歇) 存在的难点: (1)分类过程中面临着噪声的干扰,特别是基线对结果的影响还是较大的; (2)EEG信号的特征参数(如RR间隔、QRS复波宽度等)具有模糊性,每个特征参数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着的量,同一特征参数的正常值与异常值的区分阈值对不同的个体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参数确定、提取和识别的困难; (3)ECG波形形态多变,在个体间、个体内都有一定差异性,无法使用固定的模板库来进行匹配; (4)畸形的R波对R的准确定位和R波宽度的计算产生了一定困难; 本算法还未解决的问题: (1)当PVC的提前量和R波宽度与正常值差异并不太大的情况下,特征参数的阈值很难设定,从而很难加入模板库。 (2)某些情况的畸形R波难以准确检测,R波宽度也较为困难。 1.2室性自主心律(室性逸搏心律,idioventricular rhythm,IVR) 在主导节律的心动周期突然延长时出现单个或连续两个延迟的心搏,称为逸搏;连续3次或以上的逸搏称为逸搏心律。一般认为逸搏和逸搏心律是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传导阻滞等

十一种常见心电图名称及诊断分析

十一种常见心电图名称及诊断分析 11种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动过速 4房室传导阻滞 5.房早与室早 6.心房扑动 7.房颤 8.室速 9.室扑 10.室颤 11.心肌梗死 (一)各波形的意义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电位变化。

算心率 心律齐:HR=60/P-P(或R-R) 心律不齐:3s(或6s)内的QRS波群数乘以20(或10),既可算出心室率 1、正常心电图

1)窦性P波(振幅:<0.25mv、时限:<0.12s) 2)P-R间期0.12-0.20s 3)心率:60-100次/分 这个大家一般扫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窦速与窦缓口诀:小三大五窦速缓,三五之间无异变。 2.窦性心动过缓=大于五格 3.窦性心动过速=小于三格 4.房室传导阻滞 说到房室传导阻滞,大家先记一对夫妻,丈夫外遇的故事:(记住这个↓,下面常用到) P波代表老婆 QRS代表老公 一度—老公经常性晚归,但还是回来了。 二度I型—老公晚上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候太晚就没有回来。二度II型—老公晚上回家时间比较固定了,但是经常不回家了!三度—离婚了,老公老婆就各玩各的啦!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老公虽然晚归,但是终究还是回来了! P-R间期持续>0.20S(五个小格,一个正方形的格),但是每个P 波后面还是有QRS波群。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老公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候太晚了就不会来了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QRS波,脱落后的第一个P-R 间期又恢复正常,而后渐延长,直至又脱落QRS波,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称文氏现象。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老公晚上回家时间固定(PR间期相等),但是经常不回家了!(QRS波群突然漏搏); P-R间期固定,规律性的出现QRS波脱落;每两个P波,有一个P波未下传,称2:1传导阻滞;每3个P波有一个未下传,称3:2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5.房早与室早 口诀:房早撇,室早阔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一)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正常值及意义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 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 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 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 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 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 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 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最新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最新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急诊心电图诊断标准 1、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判断要点 1. 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 PR间期0.12~0.20s; 3. P波频率大于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判断要点 1.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PR间期0.12~0.20s; 3.P波频率小于60次/分。 3、窦性心律不齐 诊断要点 1、P 波为窦性,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 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 (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4、窦性停搏 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

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5、房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2.P‘R间期一般正常,也可延长(房室干扰现象),偶可短于0.12秒; 3.早期的P‘波有时下传受阻,P’波后无QRS波群,称为受阻型的房性早搏; 4.早期的P‘波后继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5.代偿期多不完全性。 6、房室交界区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前出现的P 波与QRS波分别为交界区早搏向上及向下传导引起,故P 波与QRS 波之间无传导与被传导的关系,P 波可在QRS 波之前、之后或埋藏在QRS 波之中; 2、交界区性早搏向心房或心室均可发生隐匿性传导; 3、P 波为逆行性,即Ⅱ、Ⅲ、aVF 导联P 波倒臵,PR 间期< 120ms ; 4、QRS波形态可为正常或增宽,后者是发生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所致 7、室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方向相反 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 4.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间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5.代偿期呈完全性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是检查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流在不同时刻、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根据心电图的形态特点,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心脏疾病的症状。心电图的标准测量时间为10秒钟,可以检测到以下6个方面的信息:心率、心律、电轴、波形、增强和阻滞。 心率:一个正常心音周期的时间,一般为0.8秒到1.2秒。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间。 心律:心脏跳动的规律性。正常心律是指心脏所有区域的跳动频率相等,节律准确,无央振。 电轴:反映心脏电流在空间上的传播路径。正常情况下,心脏电轴介于-30度至+90度之间,以0度为轴,垂直于身体前后平面。 波形:包括R波、S波、Q波、T波等标志特征。 增强:指心脏一个区域的电流强度增大,对应的心电图特点为电压过高。 阻滞:St-T可能表示心肌缺血或缺氧。 心电图的治疗方法: 对于没有心脏疾病的人,心电图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但如果发现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史、体检等综合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心房颤动,可以采用口服抗凝药物、消融术、药物治疗

等方法;对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也需要根据原因和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 注意事项: 1.检查前禁食及限制饮水,以免影响心电图的结果。 2.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放松身体,避免摆动,以免影响心电图波形。 3.患者需保持电极的清洁干净,以免影响心电图记录的质量。 4.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可能会出现记录异常的情况,因此最好在月经期间避免进行心电图检查。 5.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注意身体的暴露程度,以尽量保护患者的隐私。 心电图异常什么意思 心电图异常是指在心脏电活动的记录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的电信号,这些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的表现。心电图异常可能由心脏本身的问题引起,也可能是由其他系统的问题引起。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因异常的种类而异。 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心率过快、心率过慢、心室扑动、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脏节律异常等。下面将针对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进行详细介绍。 1. 心率过快 心率过快是指心脏每分钟的心跳次数超过正常范围,正常成年人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心率过快可能由身体剧烈运动、疾病、药物或心理因素等引起。治疗方法取决于引起异常的原因,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来治疗。注意事项包括避免剧烈运动、选择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以及避免持久焦虑等。

心电图重点知识总结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1)心脏的传导系统心电信号传递的三站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 ○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 (3)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二、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肌细胞与心电图形成学说: 极化状态除极过程复极过程心电图的波形 ○电偶学说: 心电向量心电向量图心电图 ○电偶: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组成一个整体。 ○心电向量:既有强度又有方向的电位幅度。 ○第一次投影 三个平面:额面、横面、失状面 ○第二次投影 ○心电图各导联 ○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一)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面情况 标准导联:ⅠⅡ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二)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包括:V1、V2、V3、V4、V5、V6 第第一次投影 第三个平面 第第二次投影 第12导联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 ○(二)心率的测量 ○常用两种方法: △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乘以10。 △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 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范围:正常(-30 ~+90 °) 左偏(-30 ~-90 °) 右偏(+90 ~+180 °) 不确定(-90 ~-180 °) △心电轴计算法:分别计算Ⅰ、Ⅲ导联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 △心电轴的简单的目测法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P波 △位置:P波一定出现在QRS波群之前 △形态:光滑圆钝,可有轻度切迹。 △时限:<0.12秒 △电压:<0.25mV(肢导联) <0.2mV(胸导联) △方向:窦性心律 Ⅰ、Ⅱ、avF, V4~V6导联直立 avR导联倒置 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即PtfV1 :V1导联P波双向时,其负向波。 正常人PtfV1>-0.04mms(负向波的波幅与时间的乘积) ○P-R间期 △PR正常值0.12~0.20秒 △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 △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QRS波群 △代表: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限:0.06 ~0.10秒<0.12秒 △波形: –Ⅰ、Ⅱ、V4 ~V6导联主波:向上 –avR、V1导联主波:向下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 •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 •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可有q波) –V1至V6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 –q波<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

心电图基础知识与几种常见心律失常的辨别

心电图基础知识与几种常见心律失常的辨别 一、心电图的基础 心电图是心脏的电活动借助敏感的监测装置从体表探查电极并记录下来的曲线图。心电图记录的信息代表来自于心脏的电兴奋,而这个电兴奋代表心脏激动的各个阶段,即记录了心脏静止期和收缩期的信息。在静止状态下心肌细胞是充电或极化的,当受到电刺激时心肌细胞收缩即除极,也就是说静止状态时,心肌细胞是极化得,细胞内部是带负电的,当细胞受刺激收缩时变为正电,心肌细胞的这些特殊的电刺激叫做除极和复极,心电图记录的是除极(细胞内变为正的)和复极(细胞内变为负的)波。除极的激动使心肌细胞充电为正电,在复极期间每个心肌细胞内重新获得负电荷,除极和复极都是电现象,当这种电活动通过心脏时,可以被体表的探查电极感受并记录下来,这就是心电图,也可以说心电图就是由放在皮肤上的探查电极获得的心脏电活动。 二、心电图各种波形的意义 当心肌细胞内除极获得正电时,在心电图上记录下来一个正的(向上的)波,反之,当心肌细胞内复极获得负电时,在心电图上记录下来一个负的(向下的)波。心肌细胞的电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后壁内),并以波的形式扩展,激动两个心房,产生一个同时发生的心房收缩波,这个电冲动扩展到整个心房并产生心电图上的P波,即P波代表两个心房收缩的电活动。然后该兴奋到达房室结,在这里有1/10秒的暂停,以便让血液进入心室,暂停1/10秒后,房室结被激活,兴奋开始向下进入房室束,再到左右束支,引起心室细胞的除极,心电图上把从房室结以下同过心室传导系统到达心肌细胞的激动过程(除极过程)记录为QRS综合波,因此QRS综合波代表心室刺激的电活动即心室除极。Q 波是心电图上第一个向下的波,它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向上的R波,需要注意的是,Q波是QRS综合波的第一个波,在此之前的任何向上的波都不Q波,而在心电图上常常缺如。在QRS综合波之后有一个暂停,这个暂停即ST段,然后出现T波,ST段是QRS综合波与T 波之间的一段基线,T波代表心室复极,复极后,每个心脏细胞内可重新得到负电荷,进行再次除极。P波、QRS综合波和T波代表一个新动周期,心脏就不断地重复这个周期从而周而复使得工作着。

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诊断与辨别

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诊断与辨别诊断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医院王仁友 一、常规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分析: 对疑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第一确信有无心律失常存在,第二要确信心 律失常的类型,最后尽可能找出病因。当心电图显现以下改变时应考虑心律失常的存在: 1、心率>120次/分或低于40次/分; 2、波单个或多个提早显现或延迟显现; 3、P或QRS波形态改变; 4、P波与QRS之间的关系改变; 5、P或QRS节律不齐; 6、无心房活动; 一、常规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分析 •对疑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第一确信有无心律失常存在,第二要确信心律失常的类型,最后尽可能找出病因。当心电图显现以下改变时应考虑心律失常的存在: •1、心率>120次/分或低于40次/分; •2、波单个或多个提早显现或延迟显现; •3、P或QRS波形态改变; •4、P波与QRS之间的关系改变; •5、P或QRS节律不齐; •6、无心房活动; •当疑心心律失常存在,应选择P波最清楚导联(一样II或VI)分析,第一应确

信大体心律性质,如窦性心律,心房扑动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第二应分析不正常的心博以确信心律失常的类型,最后结合临床资料找出最可能病因,以便进行医治。 •(一)对P波的分析: •心电图的心律失常的分析,应第一从心房活动开始,对P渡的分析,不仅是诊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环,若是对心房活动弄不清楚,那么心律失常的诊断老是不够确切的。 •正常情形下,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至心房而产生P波,它确实是所谓窦性P 波。窦性P波额面电轴常位于+40~+60°在导联I IIavF中P波直立,在avR中p倒置,在导联III中一样直立,也能够双向或侧置,在V1导联中P平坦或双向。 •正常窦性心律P-R间期多超过",由于心房异位节律点发出的兴奋亦可兴奋心房产生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节律点的P波那么可呈逆行型,起源于心房的P波不论形态如何,其P-R间期均超过"。由于房室连接区或心室节律点逆传至心房产生的的P泼,亦呈逆行型,所谓逆行P波,其兴奋传导方向与窦性的P 波相反,额面电轴常位于-70~-90°,导联II III avF中P波倒置,在avR中P′波直立,由房室连接区逆传至心房产生的P′波,可位于QRS波之前P′-R<",也可位于QRS波以后,R-P′<"。心室节律点逆传至心房产生的P′波均位于QRS波群以后,而R-P′>"。 如心电图上见不到P波,应认真寻觅。第一应注意P波是不是与前一个心博的T波相重叠,专门在心动过速最易发生。第二应注意P波是不是隐藏于QRS波的始末部份或ST段内。有时P波消失代之F波,当心率220~350次/分为心房扑动,少见情形下如窦性停博、完全性窦房阻滞与窦室传导,心房电活动停止,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心电图表现 [一]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和激动次序的异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窦房结心律失常 正常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由窦房结冲动引起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其正常频率为60~100次/分。心电图示窦性P波在Ⅰ、Ⅱ、aVF 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s。 ⑴窦性心动过速 当窦性心律的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咖啡、酒、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 ⑵窦性心动过缓 当窦性心律的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亦可见于颅内高压、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黄疸、服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器质性心脏病中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窦性心动过缓多无自觉症状,当心率过分缓慢,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病人可有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⑶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或称窦性静止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电冲动,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由低位起搏点发放的冲动来控制。心电图特征:为比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或P波和QRS波群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和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窦性停搏一般属病理性,各种病因所致的窦房结功能低下是其主要原因,除常见的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以外,还可见于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中毒,钾盐和β受体阻滞剂过量等。一旦窦性停搏

时间过长而又不能及时出现逸搏时,病人常可发生头晕、晕厥甚至抽搐。 ⑷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器官性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或传导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心电图特征:①、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 ②、窦性停搏和窦房传导阻滞; ③、窦房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④、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是指心动过缓和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发作; ⑤、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甲状性功能低下、感染等。轻者有发作性眩晕、视曚、头痛、乏力、心绞痛等心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重者可出现阿-斯综合征。 2、异位心律 ⑴被动性异位心律 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①主动性异位心律 ①、期前收缩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所致。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不同,可将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三类,其中以室性最为常见。 心电图特征: A、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特点 一、胸导联: V1~V6导联的具体位置: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为心房除极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1、 V2)可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正常P波的时间≤0.11s;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P-R段:是电激动过程在房室交界区以及希氏束、室内传导系统所产生的微弱电位变化,一般呈零电位,显示为等电位线(基线)。 P-R间期:自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到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正常成年P-R间期为0.12~0.20s。 QRS波群:为左、右心室除极的波,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 S-T段:从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平线,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情况下,S-T段表现为一等电位线。在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V1-V3导联不超过0.3mV,其他导联均不应超过0.1 mV。 T波:为心室复极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前支较长,后支较短;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Q-T 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表现: 1、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1)左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0.11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以在V1导联上最为显著。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二尖瓣型P波”。 (2)右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其幅度>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型P波”,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2、心室肥大心电图表现: (1)左室肥大:心电图表现为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 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其中QRS波群高电压最为重要,是诊断左室肥大的主要依据。 (2)右室肥大:心电图表现为①V1 R/S>1,V5R/S<1,V1或V3 R的QRS波群呈RS、RSR’、R或QR型。②心电轴右偏,重症可>+110°。③RV1+SV5>1.2mV,aVR导联的R/Q或 R/S >1,RaVR>0.5mV。④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T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3、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1)进展期:心肌梗死数分钟后出现T波高耸,S-T段斜行上移或弓背向上抬高,时间在6小时以内。 (2)急性期:心肌梗死后6小时至7天。S-T段逐渐升高呈弓背型,并可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此时可出现异常Q波,继而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线,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此期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 (3)愈合期:心肌梗死后7~28天,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