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是临床上最

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重

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讲解。

一、心电图的来源和原理

心脏是由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构成的,它们产生的电活动可以通过

皮肤表面的电极传导出来,形成心电图。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

沿时间轴的变化情况。心电图有三个主要的波形:P波、QRS波群和T 波,它们分别代表了心房、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二、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和标准导联位置

心电图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不同部位来记录不同导联的心电信号。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和Ⅲ导联)、胸导联(V1-

V6导联)和肢导联(aVR、aVL和aVF导联)。标准导联通常用于评

估心脏整体的电活动情况,而胸导联则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的前后位和

左右位的电活动变化。

三、常见的心电图波形

1. P波:P波是由心房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房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正向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08秒以内。

2.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均匀且持续时间在0.12秒至0.10秒之间。

3. T波: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肌肉再次极化

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状应该与QRS波群一致。

四、心电图的常见异常表现和诊断意义

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

缓和心房颤动等。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患者的心律情况,为临床医生

进行正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

的表现是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这些异常波形可以帮助医生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指心脏的心室壁增厚,通常是由高血压、

心脏瓣膜病等引起。在心电图上,心室肥厚常常表现为QRS波群增宽、ST段压低等异常,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室壁的厚度变化并作出相应的

诊断和治疗决策。

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基本功能情况,如心律、传导情况

和心肌缺血等。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心电图还被广泛应用于体检、普通疾病筛查以及运动心电图测定等方面。

六、心电图检查的操作步骤

1. 患者准备:解除患者上半身的衣物,以便于贴上心电图电极。让

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保持舒适和放松。

2. 安装心电图电极:按照标准导联的贴导方式,将心电图电极贴在

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

3. 心电图记录:将心电图仪器连接好,并启动记录功能。患者在安

静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录,避免活动和说话。

4. 结果分析和诊断:医生根据记录下的心电图波形进行分析和诊断,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正常或存在异常。

总结:

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心脏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通过对

心电图的分析和解读,医生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疾病的情况,为

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同时,了解心电图的基础知识对于

患者自我监测和健康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掌握心电图的

基本知识,关注和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全然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授课教师授课时刻 教学内容 导言 内容: 1、全然知识 2、正常心电图 3、心房、心室胖大 4、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目的: 1、掌握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2、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3、掌握各波段命名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冲动,心房和心室的电冲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确实是根基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图形。 一、心电图导联体系 即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导联〕。临床上诊断后壁心肌梗死还常选用V7-V9导联。 二、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多描记在记录纸上。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 表示,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表示。 心率的测量:心率=60/RR间期的秒数 三、心电图的组成及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呈钝圆波形,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振幅在肢体导联≤导联Ⅰ、Ⅱ,胸导联中≤0.2mV。宽度≤2s。 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刻。正常窦性心律的范围-。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时刻,能够在~范围内动摇。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R V1。V5、V6导联QRS 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肢体导联:Ⅰ、Ⅱ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方向多变。aVR导联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aVF导联可呈qR、Rs或R、rS型。R aVR≤0.5mV,RⅠ<1.5mV,R aVL<1.2mV,R aVF<2.0mV。 4、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0.05mV;上抬在V1-V2导联<0.3mV,V3<0.5mV,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0.1mV。 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能够向上、双向或向下,V1的T波方向向上,V2-V6导联不应再向下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6、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刻。正常范围:0.32-0.44s。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什么是心电图我们的心脏之所以能够进行收缩和舒张运动,是因为心 肌细胞能够产生生物电,当这种生物电经人体组织传递到体表时,用心电图 机把这些生物电记录下来,描记成曲线,并给予适当的解释,就是心电图。 简单地说,就是用心电图机将心脏激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体表 记录下来的曲线。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是1903年由荷兰的一个科学家Einthoven 发明的,1913年提示著名的“Einthoven”三角理论,同年创立了心电图 标准双极肢体导联记录系统。由于在心电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获得诺贝 尔医学奖,被誉为心电图之父。 心电图检查是临床器械检查方法之一,它的临床应用有近百年的历史,从理论上、技术上均有很大的进展。现在已可以从心电图的改变了解心脏 状况,以辅助临床诊断: 1、首先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至今尚无其 它任何方法能代替它。2、对心肌梗塞的诊断具有可靠而实用的价值,不 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以确定梗塞的病期、部位、范围,并了 解它的演变过程。3、对房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心肌供血不足和心 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等)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影响。 5、心电监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及 危重病人的抢救。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肌静息膜电位的形成

-80~95mv ++++++++++++++++++ Nernt方程方程跨膜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就这样测量 (1)心肌静止时)(复极状态) (2)心肌细胞受刺激)(从左到右开始除极)depolarization:Na+influ 某 除极方向此时若将检测电极置于体表一定位便可测得一定的电位变化。置,便可测得一定的电位变化。 从左到右除极)(3)除极过程从左到右除极)除极过程(从左到右除极 depolarization:Na+influ某 除极方向 除极完成)(4)除极状态(除极完成) 复极化(re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larization)心肌细胞完成除极后,极后,继之出现极化状态的恢复过程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复 极化

心电图基础知识详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详解 第一节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心电图是一组具有正、负向波的波形曲线,可以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或显示在心电示波器上(图3-1-1)。 图3-1-1 心电图波(段)的测量 一、各波段时间与心率的测量 心电图记录纸上横向坐标可以测量各波的宽度,即时间。每小格距离为1mm,采用25mm/s的纸速时,则横坐标上每1mm的距离等于0.04s。根据需要可以提高走纸的速度,如成倍提高至50mm/s 或100mm/s,则每小格1mm就分别为0.02s或0.01s。 在心电图上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P-P(或R-R)间期的秒数,然后除以60即可得出心率数。计算公式:HR=60/P-P(或R-R)。例如R-R间期为0.75s时,心率=60/0.75=80(次/min)。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当心律不规则,P-P和R-R间期不均匀时,不能用一个心动周期计算,一般采取数个(如10个)心动周期的P-P或R-R问期平均值计算。测量各波的时间,应选用波形清晰的导联并且同时多测量几个导联的方法方能准确。各波的时间测量应自该波形内缘的起点测至波形内缘

的终点。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心电图记录纸上的纵向坐标可以测量各波的振幅,即电压。先按通用的标准调整心电图机增益,使输人1mV的定标电压时,心电图机的描笔上下移动10mm,即每1mm的振幅相当于0.1mV的电压。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定标电压。如受检者心电波形振幅过小者可加倍输人,振幅过大者可减半输入。正向波形的测量,应以基线的上缘测至波形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负向波的测量,应以基线的下缘测至波形底端的垂直距离。基线(等电位线)应以QRS波起始部作为测量参考点。 三、心电轴及其测量方法 临床所用的心电轴是指QRS向量环的平均心电铀,它常用心室除极时综合心向量在额面上的主导方向来表示,即该向量与Ⅰ导联所成的角度。 1、正常心电轴与电轴偏移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左心室除极向量占优势,因此心电轴基本偏向左、后、下方,额面上指向左下象限,故正常人的心电轴在0°—90°之间。<0°视为心电轴左偏,>90°视为心电轴右偏。按其偏移的度数分为轻、中、重度左偏或右偏(图3-1-2)。 图3-1-2 心电轴的正常范围与偏移 2、心电轴的测量方法 (1)目测法。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定义: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来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的电活动信号,包括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以及心脏的节律和心率等。 二、心电图的组成: 心电图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反映心房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2.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包括Q波、R波和S波,反映心室的收缩性和传导性。 3.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反映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4. U波:代表心肌的微小除极,但具体意义尚不明确。

三、心电图的形成原理: 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的电活动信号转化为图形来得到的。当心脏的电活动信号通过电极板进入心电图机时,机器会将信号转化为图形形式,记录在纸上。心电图的波形和振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心电信号的强度、电极的位置和距离、导联的选择等。 四、心电图的特点: 心电图具有以下特点: 1. 无创性:心电图检查不会对病人造成创伤,安全性高。 2. 简便易行:心电图机便携性强,操作简单,结果快速得出。 3. 可靠性高: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反映全面:心电图能够反映出心脏的电活动、兴奋性和传导性等多种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心脏的功能状况。

五、心电图的应用范围: 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主要用于诊断以下心脏疾病: 1. 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2.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 心肌炎和心肌病: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 4. 心包疾病:如心包炎等。 5.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六、心电图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检查前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涂抹护肤品或化妆品,以免影响电极的粘贴效果。 2. 检查时需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移动身体,以免影响电极信号的采集。

(整理)心电图基础知识图解

一、心电图基础 心脏的电位是每个心肌细胞在瞬时间电位的矢量和,所谓矢量,即指有大小和方向。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除、复极过程中总的电位变化, 1、心电图导联的安置 因为某时刻心脏总电位的大小和方向一定,而记录导联放置位置不同,所以各个导联记录的电位各不相同。 肢导电极放置如下图: 胸导电极放置如下图:

额面及横面各导联记录心电图与心肌除极、复极向量环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1)心电图纸上的每个小方格,横格为0.04s,纵格为0.1mv。 (2)心率:窦性心律,正常为60-100bpm之间,超过100bpm的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bpm 的为窦性心动过缓。在一定范围内低于或高于正常频率的,以及轻度的窦性心律不齐,都属于正常范围的心律。

(3)心律;健康人绝大多数时间为正常窦性心律,偶有早搏等(见第十二章)也非异常。 (4)P波:在肢体导联中除avR为倒置外,余导联多为直立,或较低平。在胸壁导联V1-6,多不够明显直立。 (5)P-R间期: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开始的时间。正常范围为0.12-0.20s。 (6)QRS波群:为一狭窄,形态多样的(qR,R,Rs,rs,或qRs)波群,时间在0.06-0.10s 的狭窄范围内。 (7)ST段:是自QRs波群终了的J点开始至T波开始的一段。正常形态是随T波的直立而浅浅的上飘。ST段平行的压低或斜向下的压低不正常,轻度抬高可见于正常人,应与临床情况结合判断正常与否。 (8)T波:除在avR导联是例置外,余在R波高于0.5mv时均应直立。(如在I,II导联应直立,avR中应倒置,胸前导联自V4-6均直立)。 (9)U波:T波后的小波,在V2-3中易见,正常应直立,其它导联可不明显。 (10)Q-T间期: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了的间期。Q-T间期随心率而略有长短之别。但Q-T 间期与心率不符合的延长有较重要意义。异常缩短多为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影响。 3、心率的计算:标准心电图纸横向表示时间,在25mm/s的纸速时一个小格是0.04秒,一个大格是0.20秒。1分钟是300个大格。 ⑴在心律规则时计算心率 计算公式是HR=60/1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S),在心电图上,这个公式的分母是0.04×一个RR间期包含的小格数。简便一些的算法是测量一个RR间期的大格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因为在心电图上1分钟是300个大格,所以HR=300/一个RR间期的大格数。由此可以推算出下表:

心电图基础知识word版本

心电图基础知识

以上是主页君在网上随意找到的正常的ECG图示,可能很多人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正常的心电图看起来和上图不一样呢?其实,上图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下的图示,只不过是为了说明心电图而画出的理论图示。正常的ECG在不同导联上有这完全不同的表现,我们学习的目标是认识正常的心电图,才有能力分辨异常心电图,发现其中的异常,从而得出判断,起到辅助诊断的目的。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这是额外要求,初学者了解,不懂也不影响学习)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和心脏的机械舒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Q1l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其亚微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从而造成钠离子快速内流,此时可测得+30mv的电压,这就是动作电压。这时细胞膜上的Na+—K+ATP泵逆浓度差把钾离子送回细胞内而排除钠离子,恢复原有的极化状态。 3. 除极和复极 1 除极:指细胞由静息膜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 2 复极:指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的过程,消耗ATP,逆浓度差进行,速度较慢。 3 除极时正电荷在前,负电荷在后(指在细胞外);人为地使对着正电荷描记向上的波、对着负电荷描记向下的波。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1.形态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四)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的,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以产生许多大小不—、方向不尽相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或头尾相加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叫做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1.向量是一种既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力量大小的物理学名称,一般用“箭矢”表示。 2.心脏是由无数个心肌构成的,综合方向就是它的代数和。

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不产生电位变化。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阈刺激),其通透性发生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电源(正电荷)在前,电穴(负电荷)在后,电流自电深流入电穴,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为除极(depolarization )状态。嗣后,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repolarization)过程,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并较缓慢向前推进,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图4-1-l)。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检测电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的波形,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产生向下的波形,在细胞中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但因复极化过程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相反(图4-1-2)。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

心肌细胞不同。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因心外膜下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图4-1-3)。 这种既其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vector )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电向量。 由于心脏的解剖结构及其电活动相当错综复杂,致使诸心电向量间的关系亦较复杂,然而一般均按下列原理合成为“心电综合向量”( resullant vector ) :同一轴的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相同者,其幅度相加;方向相反者则相减。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构成一定角度者,则可应用“合力”原理将二者按其角度及幅度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取其对角线为综合向量(图4-1-4)。可以认为,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电变化,乃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按上述原 理所综合的结果。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结、希氏束(His bundle)、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图4-1-5)。

最全最详细的心电图基础知识

最全最详细的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电产生原理与心向量概念 一、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排列着一定数量的阳离子,细胞膜内则附着同等数量的阴离子,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电位差,而膜外各点阳离子分布均匀,不产生电位差,也无电流产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此时探查电极仅记录出一水平线(等电位线)。 当心肌细胞的左侧受到刺激,使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即开始除极过程。刚开始除极的一点与其邻近尚未除极部分之间存在电位差,因而有电流产生,形成电偶。电偶由电源与电穴组成,除极过程犹如一组电偶在沿着心肌细胞膜向前推进,电源在前,电穴在后。当电源对着探查电极时,描记出向上的波(正向波)。 当除极结束后,细胞膜外排列一层负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数量的正电荷,心肌细胞处于除极状态。此时,细胞膜外左右两端无电流产生,探查电极描记的曲线又回到等电位线。心肌细胞的复极化过程,与除极时的情况恰好相反,复极过程电穴在前,电源在后。由于电源背离探查电极,故描记出向下的波(负向波)。复极结束后恢复到极化状态时的细胞膜外显示一层正电荷,膜内附有同等数量的负电荷,细胞膜外没有电位差,探查电极描记的曲线又回到等电位线(图2-1-1、2-1-2)。 图2-1-1 单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所产生的电偶变化

图2-1-2 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对单个心肌细胞而言,先除极的部分先开始复极。除极和复极的扩展有如一对电偶在移动。除极时电源在前,电穴在后,除极方向与除极电偶移动的方向相同;而复极时电源在后,电穴在前,复极方向与复极电偶移动的方向相反。由于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进行的方向相同,但电偶轴方向相反,故复极波与除极波方向相反。 正常心脏的除极与复极和单个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的过程是不同的。心脏的除极自心内膜开始向心外膜扩散,心外膜最后除极。而复极则是从最后除极的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扩散,心内膜最后复极。由于心脏除极与复极过程进行的方向相反,但电偶轴方向相同,所以心室复极波(T波)与除极波(QRS波)主波方向一致(图2-1-3)。 图2-1-3 左、右心室外膜面除极与复极 心脏的除极和复极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传统的观点认为心外膜的温度较心内膜高,导致复极先从温度高的心外膜开始。而当心室收缩时,心内膜压力高于心外膜,也是导致心外膜先复极的可能原因。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是临床上最 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重 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讲解。 一、心电图的来源和原理 心脏是由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构成的,它们产生的电活动可以通过 皮肤表面的电极传导出来,形成心电图。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 沿时间轴的变化情况。心电图有三个主要的波形:P波、QRS波群和T 波,它们分别代表了心房、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二、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和标准导联位置 心电图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不同部位来记录不同导联的心电信号。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和Ⅲ导联)、胸导联(V1- V6导联)和肢导联(aVR、aVL和aVF导联)。标准导联通常用于评 估心脏整体的电活动情况,而胸导联则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的前后位和 左右位的电活动变化。 三、常见的心电图波形 1. P波:P波是由心房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房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正向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08秒以内。

2.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均匀且持续时间在0.12秒至0.10秒之间。 3. T波: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肌肉再次极化 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状应该与QRS波群一致。 四、心电图的常见异常表现和诊断意义 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 缓和心房颤动等。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患者的心律情况,为临床医生 进行正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 的表现是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这些异常波形可以帮助医生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指心脏的心室壁增厚,通常是由高血压、 心脏瓣膜病等引起。在心电图上,心室肥厚常常表现为QRS波群增宽、ST段压低等异常,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室壁的厚度变化并作出相应的 诊断和治疗决策。 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基本功能情况,如心律、传导情况 和心肌缺血等。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诊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一)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正常值及意义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 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 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 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

心电图基础知识

以上是主页君在网上随意找到的正常的ECG图示,可能很多人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正常的心电图看起来和上图不一样呢?其实,上图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下的图示,只不过是为了说明心电图而画出的理论图示。正常的ECG在不同导联上有这完全不同的表现,我们学习的目标是认识正常的心电图,才有能力分辨异常心电图,发现其中的异常,从而得出判断,起到辅助诊断的目的。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这是额外要求,初学者了解,不懂也不影响学习)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和心脏的机械舒缩活动无直接关系.(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Q1l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其亚微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从而造成钠离子快速内流,此时可测得+30mv的电压,这就是动作电压。这时细胞膜上的Na+—K+ATP泵逆浓度差把钾离子送回细胞内而排除钠离子,恢复原有的极化状态。 3。除极和复极 1 除极:指细胞由静息膜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 2 复极:指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的过程,消耗ATP,逆浓度差进行,速度较慢。 3 除极时正电荷在前,负电荷在后(指在细胞外);人为地使对着正电荷描记向上的波、对着负电荷描记向下的波.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 1.形态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四)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的,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以产生许多大小不—、方向不尽相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或头尾相加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叫做瞬间综合心电向量。1。向量是一种既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力量大小的物理学名称,一般用“箭矢”表示。 2.心脏是由无数个心肌构成的,综合方向就是它的代数和。

心电图知识

心电图知识 技术:常规12导联心电图包括3个肢体导联(Ⅰ、Ⅱ和Ⅲ导联)、3个加压肢体导联(aVR、aVL和aVF导联)和6个心前导联(V1~V6导联)。 多年以来,肢体导联的电极被连接在手腕和脚踝上,同时病人头下垫枕仰卧。6个胸前电极的位置是:V1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V2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V3在V2和V4连接线的中点,V4在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V5在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在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临床意义:如果心前电极不以基础的骨性标志为标准,电极位置可能在方向上就会变得垂直。心前电极的错误放置常常导致心电图波形的较大变化。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V1和V2导联错误地放在第2或第3肋间。这可能导致这两个导联的R波振幅下降,大约每个肋间相差0.1mV,这可能引起心前导联R波振幅递增不良或错误的前壁心肌梗死的征象。V1和V2电极位置较高常常可能引起波群呈rSr?形伴T 波倒置,类似于aVR导联记录的波形。在膈肌位置较低的患者中,如阻塞性肺病患者,V3和V4电极被放置在心室边缘上,可能记录到以负向波为主的心电图而伪似前壁心肌梗死。另外一种常见错误就是V5和V6电极放在第6肋间隙,甚至更低的位置,这可能导致波幅的改变而影响到心室肥厚的诊断。在相当多的情况,心前导联的错误放置可以解释不同次描记的心电图波幅的变化。关于V5和V6电极的标准位置,目前的指南和教科书中仍然存在分歧。一些观点仍坚持原来的意见,认为V5和V6电极应该沿第5肋间放置,而不是与V4保持平行。此外,普遍的认为,应该将腋前线作为解剖标志放置V5电极。然而,争议是一直存在的,因为肋间隙是多变的,腋前线的定义也是模糊的。对于乳房较大的女性来说,心前电极的放置也有疑问。最常见的是将电极放在乳房下,这样可以减少较高的身体阻抗所引起的波幅衰减,并且看起来,在常规操作中有利于放置位置的可重复性。相反,一项研究提示将电极放在乳房之上,心电图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略有提高。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 展开全文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波段心电活动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PR间期P波与PR段合计,房室传导时间 QRS波 群 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

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 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1期复极占时约10nu。2期复极又称为平台期,持续100—150MS。3期复极速度加快,占时约100-150n~。 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后的时期。通过Na'—K'泵的作用,使Na+、Ca2'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K'又回到细胞内,心室肌细胞逐渐恢复到0期除极前状态。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 点;2期复极相当于$-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4期相当于T-P段。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 1.形态 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 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四、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通过记录心脏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变化来进行心脏功能检查的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心电图能够反映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心脏产生的电位变化来记录心脏的工作情况。当心脏的起搏点发出电脉冲时,会引起心脏肌肉的兴奋,产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些电位变化经过传导组织的传导,最终传到身体表面。医生会将几个金属电极贴在患者的胸口和四肢上,通过这些电极采集到的电位变化被放大、滤波和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 在心电图上,时间水平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电压。通常,心电图被分为三个主要部分:P波、QRS波群和T波。P波代表心脏的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脏的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复极。其中,P波和T波的变化较小,主要反映心脏的起搏和复极过程;而QRS波群变化较大,主要反映心脏的传导情况。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形态和波峰间隔,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例如,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脏节律不齐等都可以通过心电图来诊断。此外,心电图还可以检测心脏的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症等疾病。 心电图是一种安全、简单且无痛的检查方法,但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来说,有时可能需要进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

(Holter)检查,以记录长时间内心脏的工作情况。动态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分析心脏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捕捉到一些在短时间内无法观察到的心电图变化。这对于发现心脏疾病的病因、评估治疗效果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心电图是一种重要的心脏功能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产生的电信号变化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揭示心脏的起搏、传导和复极功能,帮助医生诊断各种心脏疾病。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来说,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详细的心脏工作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科学的依据。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根底知识讲座 1、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冲动,心房和心室的电冲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2、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①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左右两心房电冲动过程,也叫心房除极过程。其起点表示窦房结开始冲动,终点表示两心房冲动结束。 在肢体导联中除aVR为倒置外,余导联多为直立,或较低平。在胸壁导联V1-V6多不够明显直立;P波宽度(时间)不超过0.11 s;P波振幅〔电压〕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 mV,胸导联不超过0.2 mV。 P波后心房尚有一个复极波,叫Ta波、方向与P波相反,振幅较低,常因埋没于ORS 波群中不易发现。 ②P-R间期:反映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过程。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开始的时间。表示冲动从窦房结发出,经结间传导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心室肌〔普肯耶纤维〕兴奋所需的时间。正常范围为0.12 - 0.20 s。〔3-5个小方格〕。 ③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代表全部心室肌纤维兴奋。为一狭窄,形态多样的〔pR,R,Rs,rS或qRs〕波群,时间在0.06 - 0.10 s的狭窄范围内。〔2-3个小方格〕。 ④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代表心室除极完毕到复极开始的一段时间,其开始部位S-T交接点称为J点。ST段是自QRS波群终了的J点开始至T波开始的一段。正常形态是随T波的直立而浅浅的上飘。ST段平行的压低或斜向下的压低不正常,轻度抬高见于正常人,应与临床情况结合判断正常与否。肢体导联升高小于0.10mv;右侧胸导联升高小于0.30mv;左侧胸导联升高小于0.10mv;任何导联水平降低小于0.05mv。 ⑤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其方向一般应与主波方向一致。除在aVR导联为倒置外,余在R波高于0.5 mV时均应直立。T波小于1/10R波。 ⑥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了的间期。心率在60 -100 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应为0.32 –0.44 s;校正的Q-T 间期〔Q-Tc〕不应超过0.44 s。

2023年心电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一种小格为0.04秒,一种大格为0.2秒;一种小格为0.1mv,一种大格为0.5m v,两个大格为1mv。 原则电压:1mv=10mm。 P波:代表心房肌除级旳电位变化。 P波时限一般不不小于0.12秒。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不不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不不小于0.2mv。 P波方向:Ⅰ、Ⅱ、A 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他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 PR间期:从P波旳起点至QRS波群旳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级至心室开始除级旳时间。 PR间期时限:0.12~0.20秒,老年人及心动过缓旳状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秒。ﻩ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级旳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人QRS时间一般不超过0.11秒。多数在0.06~0.10秒。 R峰时间: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04秒,V5、V6导联不超过0.05秒。 Q波:正常人Q波时限一般不超过0.03秒(除Ⅲ和A VR导联外)。Ⅲ导联Q波旳宽度可达0.04秒。 正常状况下,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旳四分之一。 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出现可呈QS波。 J波:QRS波群旳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ST段:自QRS波群旳终点至T波旳起点间旳线段。代表心室缓慢旳复级过程。 T波:代表心室迅速复级时旳电位变化。 方向:Ⅰ、Ⅱ、V4~V6导联向上,A VR导联向下,Ⅲ、AVL、A VF、V1~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旳T波方向向上,则V3~V6导联就不应再

向下。 振幅:除Ⅲ、A VL、A 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 导联R波旳10分之一。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尚属正常。 QT间期:指QRS波群得起点至T波终点旳间距,代表心室肌除级和复级全过 程所需旳时间。 QT间期:正常范围为0.32~0.44秒。 U波:在T波之后0.02~0.04秒。 初期复级:V3~V5导联、Ⅱ、Ⅲ、A VF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其振幅≥0.12mv,以Ⅱ、Ⅲ、AVF导联体现最突出,又称“肺型P波”。 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其时限≥0.12秒,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秒,以Ⅰ、Ⅱ、A VL导联最明显。又称“二尖瓣P波”。 双心房肥大:1.P波增宽≥0.12秒,其振幅≥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向上、上下振幅均正常范围。 左心室肥厚:1.胸导联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或>3.5mv (女性)。 2.肢体导联RⅠ>1.5mv;RA VL>1.2mv;RAVF>2.0mv;RⅠ+S Ⅲ>2.5mv。 3.CORNELL原则:RA VL+SV3>2.8mv(男性)或>2mv(女性)。 4.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11秒。 右心室肥厚:1.V1导联R/S≥1,呈R型或Rs型,重度右心室肥厚可使V1导联呈qR型(除外心肌梗死);v5导联R/S≤1或S波比正常加深;A VR导联以R波为主,R /q或R/S≥1。 2. Rv1+Sv5>1.05mv(重症>1.2mv);RAVR>0.5mv。

心电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一个小格为0.04秒,一个大格为0.2秒;一个小格为0.1mv,一个大格为0.5mv,两个大格为1mv。 标准电压:1mv=10mm。 P波:代表心房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P波时限一般小于0.12秒。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P波方向: 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 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级至心室开始除级的时间。 PR间期时限:0.12~0.20秒,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秒。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人QRS时间一般不超过 0.11秒。多数在0.06~0.10秒。 R峰时间: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04秒,V5、V6导联不超过0.05秒。 Q波:正常人Q波时限一般不超过0.03秒(除Ⅲ和AVR导联外)。Ⅲ导联Q波的宽度可达0.04秒。 正常情况下,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四分之一。 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出现可呈QS波。 J波: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的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的复级过程。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级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3~V6导联就不应再 向下。 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 导联R波的10分之一。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尚属正常。 QT间期:指QRS波群得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级和复级全过 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正常围为0.32~0.44秒。 U波:在T波之后0.02~0.04秒。 早期复级:V3~V5导联、Ⅱ、Ⅲ、AVF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其振幅≥0.12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突出,又称“肺型P波”。 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其时限≥0.12秒,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秒,以Ⅰ、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1. 胸前导联:从左至右,分别为:V1--V6导联位置V1:胸骨右缘4肋间隙,V2:胸骨左缘4肋间隙,V4:左锁骨中线与5肋间隙交点,V5:V4水平与腋前线交点,V6:V4水平与腋中线交点。 2.心电轴正常0 ~ +90°轻度左偏0 ~ -30°明显左偏-30°~ -90°电轴右偏+90°~ +180°目测看I导联、III导联,尖对尖右偏,背对背左偏 3.正常心率60-100次/分,计算方法60/R-R间期 4.P波:时限:<0.11秒,振幅:<0.25mV(肢导联)、<0.2mV(胸导联) 方向:窦性心律Ⅰ、Ⅱ、avF, 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P-R间期:PR正常值0.12~0.20秒 5.QRS波群:时限:0.06 ~ 0.10秒,<0.11秒 –I、II、V4 ~ V6导联主波:向上 –avR、V1导联主波:向下 6. ST段所有导联ST段下移≤0.05mV,所有肢导联及V4-V6导联ST抬高≤0.1mV 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V3导联ST段抬高≤0.5mV T波方向:I、II、V3-V6导联直立,avR倒置 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 7.QT间期:正常范围:约0.32-0.44秒 8.正常人可无U波,明显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9.右心房肥大:P振幅≥0.25mV,左心房肥大(肺性P波):P波增宽>0.12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二尖瓣P波),Ptf超过-0.04mm.s。 双房肥大:兼有左心房及右心房双房肥大的特点,P波振幅≥0.25mV,增宽≥0.12秒10.左心室肥大:心电轴左偏,<-30°,常呈逆钟向转位 左室高低压RV5或RV6 ≥2.5mV ,RV5+SV1 ≥4.0mV(M)(注,F ≥3.5mV) RaVL >1.2mV或RaVF >2.0mV,RⅠ>1.5mV或RⅠ+SⅡ≥2.5mV 11.右室肥厚:电轴右偏,右室高电压:RV1 ≥1.0mV;RV1+SV5 ≥1.2mV;V1呈qR 形RaVR ≥0.5mV;aVR导联R/S >1,V1 R/S>1,V5 R/S <1 12.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窦心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 13.窦性静止:在规则的P-P间隔中P波突然消失,而且所失去的P波在 时间上与正常P-P间隔不成倍数关系。 14.交界性早搏 P’在QRS波之前、之中、之后 ⅡⅡⅡ 15.房性早搏 心电图特征 1. 提早出现的QRS波一般不变形,其前有一个复杂的P波,P-R>0.12sec; 2. 代偿间歇不完全; 3. 有早搏之P波之后可不出现QRS波,且与其前面的T波相融合而不易辨认,称为房早未下传。 16.室性早搏: 心电图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