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细胞融合现象,首先在病料组织中发现了由细胞融合产生的多核细胞,紧接着发现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正常细胞中也可发生细胞融合,随后在体外组织培养中也发现了离体细胞的融合现象。自从发现活病毒可在体内介导癌细胞融合后,人们又实现了利用灭活病毒促进动物异种细胞融合,从而打破了细胞融合的种属屏障,推动细胞融合技术跃上新的

台阶。原生质体的大量制备较为困难,限制了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因此植物细胞融合的起步较动物细胞融合要迟10年左右。直到用酶法大量制备有活力的原生质体获得成功后,才使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工作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存在着病毒制备困难、操作复杂、灭活病毒的效价差异大等原因,人们又找到了比病毒简便、快速和高效且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使用方便的化学物质PEG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融合,但在PEG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的浓度范围内(50~55)对细胞毒性很大,因此人们又找到了新的方法来替代PEG,这些新方法有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和激光融合技术以及空间融合技术等。纵观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该技术的不断改进首先表现在融合剂上,从致癌活病毒到灭活病毒再到化学物质,其次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一般采用将化学法和物理法结合起来进行,如将磁、超声、机械等和激光、电相结合,同时添加化学剂以便进一步提高融合率,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始终朝操作方便、简单,便于量化研究,同时融合率又能得到不断提高的

方向发展。

1.细胞融合的意义

所谓细胞融合就是指在外力(诱导剂或促融剂)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种、属间)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口]。如取材为体细胞则称体细胞杂交,体细胞融合后可形成四倍体或多倍体细胞,由此形成的杂交细胞,其特性会有很大的变化。细胞融合不受种属的局限,可实现种间生物体细胞的融合,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因而是改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有力手段。它的意义在于从此打破了仅仅依赖有性杂交重组基因创造新种的界限和生殖壁垒,极大地扩大了遗传物质的重组范围;细胞融合技术避免了分离、提纯、剪切、拼接等基因操作,在技术和仪器设备上的要求不象基因工程那样复杂,投资少,有利于广泛开展研究和推广,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正得到科学界的日益重视[2_引。经过长期反复研究和实践,细胞融合技术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已成为生物工程的基础技术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物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细胞融合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更新,融合率也得到逐步的提高。

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改良培育动物新品种,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虽然细胞杂交属于理论生物学范畴,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用。动物体细

胞杂交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1967年Weise和Green发现在人和鼠的融合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优先丢失,并证明利用这一特点有可能对人染色体上的

基因进行定位。1970年Ruddle等开始系统地用融合细胞作为实验系统来绘制人类基因图。

2.2 用于生产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疫苗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不能诱导强的免疫应答反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够有效地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无论是在动物研究还是在人体早期临床试验中都证明这是一种方便、安全、可行的方法[4]。并且由于融合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因此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肿瘤抗原可以肽段或完整蛋白的形式与DCs结合,或者将肿瘤抗原基因转化进DCs 中,使其内源性地表达抗原,这两种方法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均有效-9],但适于免疫的肿瘤抗原及其基因难以鉴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有实验证明用这两种方法制备的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直接融合的异核细胞,融合细胞保持了DCs和肿瘤细胞的特性,并且能高效地将未知的肿瘤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今后肿瘤疫苗的研

究工作将集中在疫苗的纯化上,以期用高度纯化的杂合细胞来激发更为有效和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使得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实际.

2.3 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

使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能产生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具有专一性和灵敏性,作为理论研究的工具在病原检测和疾病治疗以及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985年,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制成功抗北京鸭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同时还与有关医学部门合作,成功地制备了抗人肝癌和肺癌的单克隆抗体。在神舟四号上我国自制的细胞电融合仪分别进行了植物细胞的电融合试验和动物细胞的电融合试验,动物细胞电融合实验采用纯化的乙肝疫苗病毒表面抗原免疫的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目的是获得乙肝单克隆抗体。目前有关单位利用McAb作用的专一性这一特点正在探索用“生物导弹”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2.4 用于动物育种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omatic cell nucleartransfertechnique,SCNT)是将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生物技术。动物体细胞融合后,杂种细胞难以发育再生为一个个体,但借助于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将融合后杂种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成熟卵内,可培育新的杂种。另外,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还为目前进行的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1]。

2.5 用于细胞疗法

SCNT将患者的任何体细胞与去核卵细胞融合,融合子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囊胚,囊胚的内细胞团是多能干细胞,对多能干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定向分化可形成所需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器官移植,不仅解决了器官和组织来源问题,并且也避免了宿主对外来物的免疫排斥。

2.6 动物体细胞融合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1)用于研究细胞的核质关系和个体发育。

2o世纪7O年代初,诞生了细胞拆合工程。Carter于1967年发现细胞松弛素B(CB)能诱发体外培养的小鼠L细胞的排核作用。Prescott等1972年首先应用离心术结合CB分离哺乳类细胞的胞质体获得成功,为研究哺乳类细胞的核、质相互关系、细胞质基因的转移开创了新的途径C1zJ。异核体和细胞杂合子被用来确定基因调节因子,这些调节因子决定一个细胞表型消失或得以保持以及赋予受体新性状;通过对供体和受体细胞所有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研究,细胞融合有助于人们了解发育,特别是在研

究基因编码的可逆性方面。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血红蛋白存在着从胚胎型向胎儿型(幼虫)最终向成人型的转换,对这些转换进行研究,除了揭示基因顺序表达的调控机理外,在医学方面也有意义,人们可以部分或全部扭转从胚胎型向胎儿型的转变从而治疗镰刀型贫血病。

(2)用于揭示疾病发生的机制。

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细胞融合是一种揭示疾病机理的有效方法。例如,细胞融合与免疫荧光,生化分析,电镜技术相结合,LattanziG等对肌肉萎缩症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cH]。

(3)用于膜蛋白动力学研究。

细胞融合技术与显微镜技术结合使用被用来研究膜蛋白动力学以及这些膜蛋白之间的关系,P6terNagy等的研究发现大型膜蛋白群之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包括MHC I和MHClI)发生蛋白质交换,并且群内蛋白之间也发生蛋白移位,小蛋白群之间也存在着蛋白重排现象。

3.植物细胞融合技术

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目前主要是作为扩大变异的手段,同时也正朝着将抗药性和胞质雄性不育等细胞质基因导人另一个体细胞的方向发展,有可能形成新的核质杂种。如果获得了有用性状的细胞系,在还不能形成植株时,就可以通过快速大量繁殖细胞加以利用。在生产应用研究方面,植物细胞融合在育种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诱导不同种问、属问甚至不同科问原生质体的融合,可能打破有性杂交不亲和性的界限,广泛地组合各种基因型,从而有可能形成有性杂交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新型杂种植株;另一方面又可将各种细胞器、DNA、质粒、病毒、细菌等外源遗传物质引入原生质体,从而有可能引起细胞遗传性的改变,为某些珍稀植物的快速繁殖、植物的复壮等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应用于植物育种、种质保存、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和有用物质生产等。植物细胞融合配合常规育种技术,可望选出优良材料,加之体细胞杂交来自双亲的遗传物质并非简单的堆积,而是发生了复杂的遗传重组,这正是改良作物所期望的。植物细胞融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植物细胞融合培育抗病新材料;合成新的物种,转移细胞质基因。原生质体新培养体系的研究将会提高融合率。YamagishiH

等[】设计了一种新的高效原生质体培养体系,增加了不对称杂交属内种间细胞融合率可以设想,细胞融合技术发展后,可以把人参和虫草的细胞融合,产生新的品种,并具备它们各自特有的

药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4.微生物细胞融合技术

用于植物和微生物育种是细胞融合技术最基本的应用领域。对微生物而言,该技术主要用于改良微生物菌种特性、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使菌种获得新的性状、合成新产物等。与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使对遗传物质进一步修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目前,微生物细胞融合的对象已扩展到酵母、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的种间以至属间,不断培育出用于各种领域的新菌种。自1979年匈牙利的Pesti首先利用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提高青霉素产量以来,开创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微生物细胞融合技术的一项突出应用是生物药品的生产,包括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疫苗等,它适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等。另一方面的突出应用就是为发酵工业提供优良菌种,例如日本味之素公司应用细胞融合技术使产生氨基酸的短杆菌杂交,获得比原产量高3倍的赖氨酸产生菌和苏氨酸高产新菌株。酿酒酵母和糖化酵母的种间杂交,分离子后代中个别菌株具有糖化和发酵的双重能力。日本国税厅酿造试验所用该技术获得了优良的高性能谢利酵母来酿制西班牙谢利白葡萄酒获得了成功。在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外源DNA转化、质粒转移、基因定位、病毒传递以及核与核、核与质之间的关系等已取得重大进展。

欧盟生物实验室设备与维护集团(BiologicalLaboratoryEquipment, MaintenanceandServiceLtd.简称:BLS),BLS公司是欧洲一家专业生产电融合设备的厂家,尤其在胚胎干细胞的电融合上面更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技术。BLS细胞融合仪CF-150B和相关电极槽(GSS-250)专为哺乳动物胚胎分裂球电融合而设计,可在电解液或非电解液中运用。一个适当导向的短电脉冲施加在早期胚胎可以溶解细胞膜,从而完成细胞质和细胞核融合。此细胞融合仪的主要应用是产生小鼠四倍体胚胎产生和体细胞核转移克隆。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细胞融合现象,首先在病料组织中发现了由细胞融合产生的多核细胞,紧接着发现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正常细胞中也可发生细胞融合,随后在体外组织培养中也发现了离体细胞的融合现象。自从发现活病毒可在体内介导癌细胞融合后,人们又实现了利用灭活病毒促进动物异种细胞融合,从而打破了细胞融合的种属屏障,推动细胞融合技术跃上新的 台阶。原生质体的大量制备较为困难,限制了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因此植物细胞融合的起步较动物细胞融合要迟10年左右。直到用酶法大量制备有活力的原生质体获得成功后,才使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工作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存在着病毒制备困难、操作复杂、灭活病毒的效价差异大等原因,人们又找到了比病毒简便、快速和高效且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使用方便的化学物质PEG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融合,但在PEG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的浓度范围内(50~55)对细胞毒性很大,因此人们又找到了新的方法来替代PEG,这些新方法有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和激光融合技术以及空间融合技术等。纵观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该技术的不断改进首先表现在融合剂上,从致癌活病毒到灭活病毒再到化学物质,其次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一般采用将化学法和物理法结合起来进行,如将磁、超声、机械等和激光、电相结合,同时添加化学剂以便进一步提高融合率,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始终朝操作方便、简单,便于量化研究,同时融合率又能得到不断提高的 方向发展。 1.细胞融合的意义 所谓细胞融合就是指在外力(诱导剂或促融剂)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种、属间)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口]。如取材为体细胞则称体细胞杂交,体细胞融合后可形成四倍体或多倍体细胞,由此形成的杂交细胞,其特性会有很大的变化。细胞融合不受种属的局限,可实现种间生物体细胞的融合,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因而是改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有力手段。它的意义在于从此打破了仅仅依赖有性杂交重组基因创造新种的界限和生殖壁垒,极大地扩大了遗传物质的重组范围;细胞融合技术避免了分离、提纯、剪切、拼接等基因操作,在技术和仪器设备上的要求不象基因工程那样复杂,投资少,有利于广泛开展研究和推广,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正得到科学界的日益重视[2_引。经过长期反复研究和实践,细胞融合技术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已成为生物工程的基础技术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物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细胞融合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更新,融合率也得到逐步的提高。 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改良培育动物新品种,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虽然细胞杂交属于理论生物学范畴,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用。动物体细

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 一、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这是FCM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最早的一个领域。首先需要把实体瘤组织解聚、分散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用荧光染料(碘化吡啶PI)染色后对细胞的DNA含量进行分析,PI可以与细胞内DNA和RNA结合,采用RNA抑制剂将RNA消化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的与DNA结合的PI的荧光强度直接反映了细胞内DNA含量的多少。由于细胞周期各时相的DNA含量不同,通常正常细胞的G1 / GO期具有二倍体细胞的DNA含量((2 N),而G2/ M期具有四倍体细胞的DNA含量((4 N),而S期的DNA含量介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因此,通过流式细胞术PI 染色法对细胞内DNA含量进行检测时,可以将细胞周期各时相区分为G1 / GO 期,S期和G2/ M期,并可通过特殊软件计算各时相的百分率,DNA含量直接代表细胞的倍体状态,非倍体细胞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1、发现癌前病变,协助肿瘤早期诊断 人体正常组织发生癌变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而癌前细胞即处于量变过程中向癌细胞转化阶段。人体正常的体细胞均具有比较稳定的DNA二倍体含量。当人体发生癌变或具有恶性潜能的癌前病变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伴随细胞DNA含量的异常改变,FCM可精确定量DNA含量的改变,作为诊断癌前病变发展至癌变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标志,能对癌前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作出估价,有助于癌变的早期诊断。有资料证实,癌前病变的癌变发生率与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有密切关系,增生程度越重,癌变发生率越高。随着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DNA非整倍体出现率增高,这是癌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在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FCM在肿瘤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认可,DNA非整倍体细胞峰的存在可为肿瘤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FCM分析病理细胞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敏感度高等优点,已被用在常规工作中。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对病人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异倍体肿瘤恶性病变的复发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也高,而二倍体及近二倍体肿瘤的预后则较好。FCM不仅可对恶性肿瘤DNA含量进行分析,还可根据化疗过程中肿瘤DNA分布直方图的变化去评估疗效,了解细胞动力学变化,对肿瘤化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情况,依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动力学的干扰理论,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从DNA直方图直接地看到瘤细胞的杀伤变化,及时选用有效的药物,对瘤细胞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 3、FCM在细胞凋亡和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中的作用 研究如何用药物诱导癌细胞死亡。通过对细胞体积、光散射、DNA含量及特异性抗原基因(如bcl-2, Fas等)测定分析出细胞凋亡情况。如可用Annexin V结合PI或7- AAD双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分析。在凋亡的早期阶段,胞浆膜磷脂的不对称性丧失,导致膜内侧磷脂酞丝氨酸(PS)从细胞膜内层暴露于外层,从而可被PS特异的Annexin- V探针所标记。PS转移到细胞膜外不是细胞凋亡特有的,也可发生在细胞坏死中。但在凋亡的早期细胞膜是完整的,而细胞坏死时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由于碘化丙锭(PI)或7-AAD对细胞膜完整的活细胞和早期凋亡细胞是拒染的,而对膜完整性被破坏的晚期凋亡细胞或坏死细胞可以染色。因此,Annexin- V结合PI或7-AAD进行双染色可以用于检测活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正常活细胞不会被染色,凋亡细胞可被标记上Annexin-V,坏死和凋亡晚

动物的克隆----动物的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第二章克隆技术 第三节动物的克隆----动物的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说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概念、原理及方法。 2.辨别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 3.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概念、原理及方法;辨别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2.难点:辨别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课前导忆】 写下植物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和诱导方法。 动物细胞克隆培养的方法和要求。 【课堂任务】 任务一: 请阅读p31,完成以下问题 细胞融合的概念: 细胞杂交的概念: 细胞融合的诱导方法: 选择下列材料,为制备针对肝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提供思路 原理: 动物细胞的融合物理: 诱导方法化学: 生物: 应用: 【课堂练习】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 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下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请分析回 答: (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_________和__________技术。

(2)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给小鼠注射的HCG相当于________,使小鼠产生分泌相应 ________的淋巴细胞,此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______免疫。 (3)在细胞内DNA合成一般有两条途径,主途径是在细胞内由糖和氨基酸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而氨基喋呤可以阻断此途径。另一辅助途径是在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存 在的情况下,经酶催化作用合成DNA,而骨髓瘤细胞的DNA合成没有此辅助途径。 ①.利用DNA合成途径不同的特点配制的HAT培养基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添加的_________ 成分具有筛选杂交瘤细胞的作用。 ②.最终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过程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__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从而诊断早孕。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 生物方法融合:1957年,冈田善雄意外发现仙台病毒(HVJ),能诱导悬液中小鼠艾氏腹细胞(EAC)融合。然后Harris、Kada等用于诱导种间细胞融合,获得成功。 化学方法融合:1972年,卡尔森首先用硝酸钠进行烟草两个种的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1974年K a o等,首先发现聚乙二醇(PEG)能诱导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产生杂交细胞。 1975年Pentecorvo发现P E G也能帮助哺乳类动物细胞的融合,1976年,Davidson更进一步证实这一结果,并且认为其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率等优点。因而,1975年之后聚乙二醇就逐渐取代了仙台病毒。 电融合法电融合法:70年代未期和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细 胞融合方法。1970年,Senda首先应用电脉冲,通过微电极在显微镜下使植物细胞融合,奠定电融合技术基础。 激光诱导卵细胞融合:激光诱导方法是最新的细胞融合方法,该法为张闻迪等人在1988年首先应用,他们利用激光微束的单色性、高功率密度、短脉宽和极小的作用范围等特点。对泥鳅受精卵进行融合试验,获得成功,且融合后的细胞可存活发育,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孵化期、直至幼鱼。整个过程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还可同时由电视摄象监视器观察和进行照相记录。 典型试题解析

试题:回答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问题。(1)如图是细胞融合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 ①若A、B是植物细胞,则在细胞融合之前已用处理过。用 聚乙二醇诱导融合之后,体系中会出现未融合的细胞,原因 是。 ②若A是小鼠骨髓瘤细胞,B是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用灭活的 仙台病毒诱导融合之后,需要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 养基上,细胞和的细胞都会 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杂交瘤细胞)能够生长。杂交瘤细胞不止 一种,原因是。 (2)植物组织培养有一项应用是培育“脱毒苗”,动物细胞培养需要 创造“无菌无毒的环境”,脱毒苗中的“毒”是指,“无菌无毒环境”中的“毒”是指。 (3)制备单克隆抗体有一项重要的应用是作为诊断试剂,例如“早早 孕诊断试剂盒”。“早早孕诊断试剂盒”通过检测被测试者尿液中人绒 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含量,从而判断被测试者是否怀孕,其起检测作用的 核心物质是。 (4)动物的培育过程中需要进行细胞核移植,早期的细胞 核移植操作会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再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但取 出细胞核的过程会对细胞核造成一定的损伤。后期的核移植操作是直接 将供体细胞注射到去核卵母细胞外的透明带位置,再通过电刺激的方法 诱导,从而实现供体细胞核进入去核卵母细胞。 【答案】:(1)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融合的成功率不是百分之 百②未融合的亲本融合的具有同种核小鼠脾脏中分离 的B淋巴细胞是多种 (2)病毒代谢废物 (3)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 (4)克隆供体细胞膜与去核卵母细胞膜融合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 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再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 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两次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 瘤细胞。据图分析,图示A细胞与B细胞融合,形成的C是正在融合的 细胞,D是杂种细胞。

超融合技术白皮书超融合架构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技术白皮 书 深信服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 版权声明 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对本文档及本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和修改权。 本文档中出现的任何文字叙述、文档格式、插图、照片、方法、过程等内容,除另有特别注明外,其着作权或其它相关权利均属于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书面同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形式对本文档内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摘录、备份、修改、传播、翻译成其他语言、将其全部或部分用于商业用途。

免责条款 本文档仅用于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其内容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编写本文档的时候已尽最大努力保证其内容准确可靠,但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不对本文档中的遗漏、不准确、或错误导致的损失和损害承担责任。 信息反馈 如果您有任何宝贵意见,请反馈至: 信箱:广东省深圳市学苑大道1001号南山智园A1栋 邮编:518055 缩写和约定 修订记录

目录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技术白皮书 1前言................................................................. 1.1IT时代的变革............................................................................................................................ 1.2白皮书总览 ................................................................................................................................ 2深信服超融合技术架构................................................. 2.1超融合架构概述 ......................................................................................................................... 2.1.1超融合架构的定义......................................................... 2.2深信服超融合架构组成模块....................................................................................................... 2.2.1系统总体架构............................................................. 2.3aSV计算虚拟化平台 ................................................................................................................. 2.3.1概述 .................................................................... 2.3.2aSV技术原理 ............................................................ 2.3.3aSV的技术特性........................................................... 2.3.4aSV的特色技术........................................................... 2.4aSAN存储虚拟化 ..................................................................................................................... 2.4.1存储虚拟化概述........................................................... 2.4.2aSAN技术原理........................................................... 2.4.3aSAN存储数据可靠性保障................................................. 2.4.4深信服aSAN功能特性 .................................................... 2.5aNet网络虚拟化....................................................................................................................... 2.5.1网络虚拟化概述........................................................... 2.5.2aNET网络虚拟化技术原理 ................................................. 2.5.3aNet功能特性 ........................................................... 2.5.4深信服aNet的特色技术...................................................

2018年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及应用研究报告

2018年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及应用研究报告 2017年12月

目录 一、区块链概述 (1) (一)概念及主要特征 (1) 1、区块链的概念 (1) 2、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2) (二)核心技术 (3) (三)功能价值 (6) (四)重要意义 (7) 二、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 (9) (一)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10) 1、积极利用国际开源技术资源加快创新 (10) 2、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密码技术体系 (10) 3、部分区块链底层基础架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0) (二)企业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品开发 (11) 1、万向集团 (11) 2、世纪互联 (11) 3、Onchain (12) 4、布比 (12) 5、火币网 (12)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逐步拓展 (13) 1、金融领域 (13) 2、医疗领域 (14) 3、能源领域 (14) 4、公证领域 (15) 5、通信领域 (15)

6、物流领域 (15) 三、区块链的典型应用场景 (16) (一)智能合约 (16) 1、应用价值 (16) 2、典型案例 (17) (二)资产管理 (18) 1、应用价值 (18) 2、典型案例 (18) (三)供应链金融 (19) 1、应用价值 (19) 2、典型案例 (20) (四)社会治理 (21) 1、应用价值 (21) 2、典型案例 (21) (五)能源管理 (25) 1、应用价值 (25) 2、典型案例 (25) 四、我国区块链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瓶颈 (27) (一)技术层面的瓶颈 (27) (二)产品层面的瓶颈 (28) (三)应用层面的瓶颈 (29) 五、全球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30) (一)全球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现状 (30) 1、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区块链发展 (30) 2、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加 (32) 3、金融领域应用不断深入,其他行业应用加速扩展 (34) (二)对我国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及应用的启示 (35)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专题综述#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霍乃蕊a,韩克光b (山西农业大学a.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b.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一项核心基础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表现在融合剂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正在尝试将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综合应用,使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向操作更为简便,便于量化研究,同时又能使融合率得到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本文以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对上述内容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细胞融合技术;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Q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146(2006)022******* C ell Fu si on T echn iqu e:its D eve l opm en t and App lica ti on s H U O N a i2ru i a,HA N Ke2guang b (Shanxi Agr i cu lt ura lUn i ve rs it y a.College of Food Sc i ence and Eng i neering; b.College ofAn i m a l Sc ience and Technol ogy,Ta i gu030801,Shanx,i Ch i na) Ab stra ct:C ell u l a r engi neer i ng i s o ne of t he f our techniques of biote chnolo gy,and as t he core of ce ll ular engi neering, the cell fusi on technique ha s acqu ired outstand i ng ach ieve m ents i n m any fields such as agr icu lt ure,m ed icine and envi2 ron m enta l protecti on.Its app licati on i s still i ncreasi ng i n nu m ber.The i m prove m ent of t he ce ll fusi on techn i que i nvol ves the fusi on agent,new m e t hods and the cells used i n fusi on.No w new cell fusi on m ethods are re sorti ng to the co m b i ned usage of phys i ca l and chem i ca lm ethods to deve l op a s i m p le and co nven i ent,easy quantificati on and a t t he sam e ti m e can i ncrease the fusi on rate.A ll these aspects wer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 r centered aro und the h i story of the cell f usio n te ch2 n i que. K ey word s:ce ll fus i on techn i que;deve l op m ent;app licati on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主要组成之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在细胞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或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核心基础技术之一,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细胞融合技术不仅为核质关系、基因调控、遗传互补、细胞免疫学、肿瘤发生、基因定位、衰老控制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遗传学、发生生物学,特别是在单克隆抗体及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融合 第15卷第2期2006年4月 激光生物学报 ACTA LAS ER BI O LOGY SI NI CA Vo.l15No.2 Ap r.2006 *收稿日期:2005203210;修回日期:2005209222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委攻关项目(0410552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1094) 作者简介:霍乃蕊(1972)),女,博士,现为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方面研究. (电子信箱)sxndkgh@163.co m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应用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应用 摘要:区块链诞生自中本聪的比特币,自2009年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类比特币的数字货币,都是基于公有区块链的。区块链技术就像一个公开透明 的可信赖的帐务系统,但它的意义之重大,用途之广泛,一旦你意识到你定会 激动万分。区块链行业目前发展迅速,是全球各大顶级银行和金融机构大力投 资和追逐的新兴领域,正在革新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是未来五年有前景的行业 之一。区块链技术使得DAC成为可能,而DAC是一种能够从根本上颠覆人类社 会组织模式的东西,将来对社会的影响力,可能会不亚于工业革命,成为互联 网给世界带来的最为深刻的变革。它来源于比特币,却也成就了比特币,超越 了比特币。可以这样说,没有比特币,区块链技术可能要晚很多年才可能出现;第二是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工业化最成功也是目前最成熟的一个例子,当然, 它也未必是最好的,因为它有公有链,基于代币的pow的公有链。那么,面对 当今格局的风云变幻,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竞争,区块链技术未来又将具体 用在哪些方面呢?据调查研究分析,区块链技术未来可能会对我们的货币贸易、资产和数据、股权等进行改革。 关键词:帐务系统、人类社会组织模式、变革、竞争。 (一):区块链技术的工作原理 区块链的机制目前主要分为两类: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机制和 pow(proof of work ) 工作量证明机制。 中本聪要在这个支付系统中自证其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双花,即重复 支付的问题。正如现在的法币系统中,如何杜绝假币的问题,主流社会的做法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通过强制力迫使人杜绝制造假币,而中本聪则用 区块链系统本身杜绝了人为因素,完全依靠技术解决双花问题。而比特币采用 的pow工作量证明机制,则是按照做工作量的多少来获得奖励。 区块链有以下特性: 1:随时提取————去中性化特性 2:不可伪造————集体维护监督 3:不可撤销————开源即匿名性 4:可验证性————可分数据存储 首先我们来看基于公有区块链讲解的两张图

2018年超融合技术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超融合技术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一、超融合架构简介 (6) 二、传统服务器集群的架构形成多种瓶颈,超融合技术驱动IT基础架构达标互联网规模化 (7) 2.1大数据、云计算市场高速增长,为超融合市场高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7) 2.2 传统IT基础架构的瓶颈和问题 (8) 2.3 虚拟化、云计算发展令企业面临新问题和更复杂的抉择 (9) 2.4超融合技术使企业基础设施拥有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优势 (10) 2.5 替代现有IT基础架构趋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 (14) 2.6 全球著名企业纷纷加入 (16) 三、超融合是IT基础架构领域从设备到管理、运维市场的颠覆力量 (19) 3.1 现有存储、服务器、虚拟平台软件的厂商受到冲击 (19) 3.2 超融合技术的易用性使得数据中心运维企业同样受到冲击 (20) 四、超融合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发展初期,有望成为蓝海 (21) 4.1 IDC产业成超融合替代重点,未来千亿量级空间可期 (22) 4.2 国内名列前茅的超融合技术、解决方案企业 (23) 五、投资建议 (26) 六、风险提示 (28)

图表目录 图表1超融合架构的发展历程 (6) 图表2全球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2014-2020年间CAGR高达49% (7) 图表3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2014-2020年间CAGR高达53% (7) 图表6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2013-2016年间CAGR为32% (8) 图表72013-2016年我国私有云市场在我国云计算市场占比均超过70% (8) 图表8传统体系架构下的SAN存储 (9) 图表9传统SAN存储遭遇I/O瓶颈 (9) 图表10企业在抉择是否采用虚拟化、私有云时纠结的主要因素 (10) 图表11企业使用桌面虚拟化和企业级应用虚拟化时面临的挑战 (10) 图表12超大型互联网公司数据中心超融合方案的理念 (11) 图表13Nutanix超融合基础架构(HCI) (12) 图表14华为FushionCube超融合服务器 (12) 图表15Nutanix分布式存储池的结构及企业级数据和存储功能 (13) 图表16Nutanix产品架构 (13) 图表17传统IT架构、云计算架构和超融合架构云的功能比较 (14) 图表18Gartner 2015年发布的存储技术炒作周期 (14) 图表192012-2017年的超融合架构和Server SAN市场空间广阔 (15) 图表20全球超融合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15) 图表212014年IDC魔力象限 (16) 图表222016年Gartner魔力象限 (16) 图表23EMC VxRail (17) 图表24HPE Hyper Converged 380 (17) 图表25Nutanix (18) 图表26VMware Virtual SAN (19) 图表27超融合系统的软硬件体系覆盖了数据中心中设备到平台软件的所有层面 (20) 图表28数据中心体系的沿革和代表厂商 (20) 图表29超融合系统的系统规划、实施、优化的服务周期从月、天下降到分钟数量级 (21) 图表30超融合系统带来的全方位的系统和应用管理服务 (21) 图表31H3C在我国超融合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22) 图表322014-2019年我国HCI市场规模及增速 (22) 图表33我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23) 图表34联想ThinkCloudAIO一体机 (24) 图表35华三通信UIS超融合解决方案示意图 (24)

细胞工程在细胞融合技术上的应用

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一项 心基础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表现在融合剂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正在尝试将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综合应用,使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向操作更为简便,便于量化研究,同时又能使融合率得到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方法动物细胞融合植物细胞融合应用 1.细胞融合常用的技术 1.1生物法 仙台病毒HVJ诱导法 1962年日本的冈田善雄偶然发现了由日本血凝性病毒HVJ或称仙台病毒引起的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的现象+ 冈田善雄的研究为人工诱导体细胞杂交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细胞融合现象的发现引起细胞学界的高度重视。 1.2化学法 1.2.1盐类融合法 此法是应用最早的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盐类融合剂对原生质体的破坏小。今后研究应提高其融合率,使其对液泡化发达的原生质体能够诱发融合。1.2.2高钙和高pH值融合法 Keller首先发现高Ca2+和高pH值可以诱发融合。Melchers用此法将烟草种内2个光敏感突变体诱导融合成功并获得100余株体细胞杂种。提高该方法的使用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2聚乙二醇融合法(PEG法) 加拿大籍华人高国楠(1974)用聚乙二醇(PEG)为融合剂诱发大豆与大麦、大豆与玉米、哈加野豌豆与豌豆的融合[5]。此法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用PEG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融合。在PEG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浓度范围内(50%~55%)对细胞的毒性应进一步减小。 1.3物理法 1.3.1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 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细胞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技术融合效率高,是PEG的100倍,操作简便、快速,对细胞无毒无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全过程[6]。 1.3.2激光融合技术 1987和1989年德国海德堡理化研究所采用准分子激光器使油菜原生质体融合,从开始照射到完成融合仅需几秒钟[7]。该法可选择任意两个细胞进行融合,易于实现特异性细胞融合,作用于细胞的应力小,定时定位性强,损伤小,参数易于控制,操作方便,可利用监控器清晰地观察整个融合过程,实验重复性好,无菌无毒性,但它只能逐一处理细胞。 2细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

惠普超融合一体机技术方案

惠普超融合一体机技术方案 白鸽学吧 惠普SS100超融合一体机 技术响应方案 第 1 页 白鸽学吧 1. 项目背景 由于业务发展客户需要对现有IT系统进行扩容,考虑到云计算可以大大提升IT 资源利用率,提高业务系统可用性,客户原来计划使用“2台X86服务器+MSA存储+VMware ”组建云平台,幵把域控,杀毒,补丁服务器,文件共享服务器,门锁系统,人事系统,会员系统等8-10个应用,均为win2008,迁移到云平台,系统架构如下: 第 2 页

白鸽学吧 该架构使用VMWare 搭建虚拟化平台,使用MSA存储设备作为共享存储。该架构有以下一些缺点: , 存储设备是整个系统癿单点,如果这个存储设备发生故障,那么整 个虚拟机环境就会完全瘫掉。 , 这个架构是“伪高可用”,vmware 采用主-从,master-slave,架 构,vcenter 是整个系统癿管理中心,当vcenter所在物理机宕机戒 vcenter自身发生故障时,用户将不能管理整个云环境,例如无法新 建/删除云主机等,,除非搭建vcenter HA,需要购买,. , 目前推荐使用癿是VMware vSphere 6 Essentials Plus Kit for 3 hosts(Max 2 processors per host) 最多支持3个节点,虽然当前价 格幵不是徆高,未来系统扩容如果超过3个节点,需要购买 vSphere 标准版,费用就会大大增加; , 使用MSA 存储阵列采购成本较高,未来需要维护X86服务器和存储 设备,扩容和运维成本较高; 该方案配置如下: 数量方案组件 HP ProLiant DL388 Gen9机架服务器; 2 HP DL380 Gen9 Intel Xeon E5-2620v3 (2.4GHz/6-core/15MB/85W) Processor Kit 2 HP 16GB (1x16GB) Dual Rank x4 DDR4-2133 CAS-15-15-15 Registered Memory Kit 6 HP DL380 Gen9 Universal Media Bay Kit 2 HP 9.5mm SATA DVD-ROM JackBlack Gen9 Optical Drive 2 HP 300GB 6G SAS 10K rpm SFF (2.5-inch) SC Enterprise 3yr Warranty Hard Drive 4 HP 800W Flex Slot Platinum Hot Plug Power Supply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 开篇推荐: ?如何学习微服务大规模设计? (点击文字链接可阅读) 1、超融合:软件定义一切趋势下的诱人组合 超融合是以虚拟化为核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资源融合到一台标准x86 服务器中形成基本架构单元,通过一整套虚拟化软件,实现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功能的虚拟化,从而使购买者到手不需要进行任何硬件的配置就可以直接使用。 “超”特指虚拟化,对应虚拟化计算架构。这一概念最早源自Nutanix 等存储初创厂商将Google/Facebook 等互联网厂商采用的计算存储融合架构用于虚拟化环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基于X86 硬件平台的计算存储融合产品或解决方案。超融合架构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存储,由原先的集中共享式存储(SAN、NAS)转向软件定义存储,特别是分布式存储(如Object、Block、File 存储)。 “融合”是指计算和存储部署在同一个节点上,相当于多个组件部署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物理

融合系统中,计算和存储仍然可以是两个独立的组件,没有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超融合则重点以虚拟化计算为中心,计算和存储紧密相关,存储由虚拟机而非物理机 CVM(Controller VM)来控制并将分散的存储资源形成统一的存储池,而后再提供给Hypervisor 用于创建应用虚拟机。 超融合已从1.0 阶段发展至3.0 阶段,服务云平台化趋势明显,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超融合1.0,特点是简单的硬件堆砌,将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打包进一个“盒子” 中;超融合2.0,其特点则是软件堆砌,一般是机架式服务器+分布式文件系统+第三方虚拟化+第三方云平台,具有更多的软件功能。 在1.0 和2.0 阶段,超融合和云之间仍旧有着“一步之遥”,并不能称之为“开箱即用”的云就绪系统,超融合步入3.0 阶段,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年级专业 课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人们对细胞融合的机理、融合方法的了解越来越多,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对细胞融合的机理、方法、应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细胞融合;机理;方法;应用 细胞融合不仅为细胞的起源、核质关系、肌肉骨骼胎盘的发育[1]、肿瘤发生、干细胞介导的组织再生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2],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育种学、发生生物学,特别是在单克隆抗体[3-4]及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细胞融合的机理 最近研究表明,细胞融合与病毒和细胞之间的融合以及细胞内的膜泡融合有许多相似之处,即带包被的病毒(或细胞)通过转膜病毒蛋白介导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进行融合。I类病毒融合蛋白包括流感病毒红血球凝集素(H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包被蛋白,它们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域,即都具有a-螺旋结构。病毒和细胞之间正是通过这些蛋白来完成融合过程(伴随有构象的变化)的。细胞内的膜泡融合也是如此,其相关融合蛋白包括GTPases及SNARE家族。因此推测细胞融合采用相似的机理。然而细胞融合蛋白并不全具有a-螺旋结构,提示a-螺旋并非融合所必需[2]。 2细胞融合的方法 2.1生物法 自从发现活的仙台病毒可在体内介导癌细胞融合后,人们又实现了利用灭活的病毒促进动物异种细胞融合,从而打破了细胞融合的种属屏障,推动细胞融合技术跃上新台阶。解决病毒制备困难、操作复杂、灭活病毒的效价差异等问题是病毒诱导细胞融合新的研究方向。 2.2化学法 2.2.1盐类融合法 此法是应用最早的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盐类融合剂对原生质体的破坏小。今后研究应提高其融合率,使其对液泡化发达的原生质体能够诱发融合。2.2.2高钙和高pH值融合法 Keller首先发现高Ca2+和高pH值可以诱发融合。Melchers用此法将烟草种内2个光敏感突变体诱导融合成功并获得100余株体细胞杂种。提高该方法的使用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3聚乙二醇融合法(PEG法) 加拿大籍华人高国楠(1974)用聚乙二醇(PEG)为融合剂诱发大豆与大麦、大豆与玉米、哈加野豌豆与豌豆的融合[5]。此法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用PEG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融合。在PEG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浓度范围内(50%~55%)对细胞的毒性应进一步减小。 2.3物理法 2.3.1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 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细胞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技术融合效率高,是PEG的100倍,操作简便、快速,对细胞无毒无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全过程[6]。

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创新发展

(一) 单选题,共 30 题。 1.(中国)以科技、监管以及新的客观经济学与新的市场发展区块链。 2.(联盟链)能够为金融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3.(比特币)是区块链最早的一个应用,也是最成功的的一个大规模应用。 4.(合约层)是区块链最核心的容。 5.(D)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制定医药供应链参考架构,定义接口和验证算法。 (A) 2015 (B) 2016 (C) 2017 (D) 2018 6.(D)的同步传输指的是以区块为单元的同步传输。 (A) 密码技术 (B) 共识算法 (C) 智能合约 (D) P2P网络 7.2019年8月23日,(英国央行)提出了使用单一的“合成霸权数字法币”。 8.(2019)年,fnality批发数字法币、美元、英镑 9.(2015)英国做数字英镑计划 10.(共识)决定了区块创建方式,因此事区块量的核心构成之一 11.(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G 1.根据本课程,(B)是中国科技重要突破口。 (A) 互联网 (B) 区块链 (C) 超级账本 (D) 以太坊 2. 根据本课程,在工程技术领域要促进高技能人才与(D)人才融合发展。

(A) 学术 (B) 智能发展 (C) 大数据 (D) 工程技术 3. 根据本课程,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词是(B )。 (A) 自动化 (B) 智能化 (C) 机械化 (D) 工业化 4. 根据本课程,我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智能手机产量的(B )。 (A) 0.6 (B) 0.7 (C) 0.9 (D) 0.8 5. 根据本课程,区块链中心化计算与处理模式的核心是(D)。 (A) 业务受理系统 (B) 业务接入系统 (C) 业务代理系统 (D) 中心化业务处理系统 6. 根据本课程,总书记提到,(B)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A) 新增长点 (B) 劳动者素质 (C) 技能水平 (D) 产业调整 7.根据本课程,(真链)的协议是加密+拜占庭将军。 8.根据本课程,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词是(智能化)。 9. 根据本课程,(C)的协议是中心化一致性。 (A) 真链 (B) 弱链 (C) 伪链 (D) 类似链 10. 根据本课程,区块链可以大幅缩短周期,现在贸易金融周期是(B) (A) 86 (B) 87 (C) 88 (D) 89 11.根据本课程,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C)决定了社会繁荣。 (A) 创新能力 (B) 实践能力 (C) 技术技能 (D) 教育程度 12.根据本课程,英国央行行长2019年8月23日提出(C)取代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

基于超融合技术在煤矿工业平台的应用

基于超融合技术在煤矿工业平台的应用 摘要:随着矿井的信息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矿井的各个子系统增加越来越多, 各自为政相互兼容性差。机房服务器越来越多,形成了多个系统信息孤岛。里彦 煤矿根据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大数据建设形式的需求,适时构建井上下信息综合 传输平台、集中控制平台尤为重要。 关键词:超融合工业平台建设应用 一、项目背景 里彦煤矿生产调度机房原采用的是独立的服务器和工控机承载生产调度用的 系统,所有的工控机和服务器加起来一共有20台左右。随着机房使用年限的增大,设备老旧出现故障的概率不断增大。矿井的各子系统增加越来越多,相互兼 容及系统数据的集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煤矿工业云平台建设的意义 基于超融合技术的全矿井综合智能化平台建设,为实现与集团公司大数据中 心的无缝对接,数据共享。实现全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该“智能化平台”基于超融合技术,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督管理方式 进行建设,横向覆盖到矿井主、副井提升、主井装卸载、压风系统、抽风系统、 洗煤厂、主运皮带、中央泵房等运转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纵向覆盖了井下生产环 境各种参数的监测、人员位置信息的实时监控。该工业化平台的应用,对于研究 机械化减人、自动化降人的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的工业平台集中控制各生产环节。 三、超融合架构选择与建设 1、超融合与传统架构选择 超融合基础架构(简称“HCI”)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备份软件、快照技术、重复 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等元素,而多套单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 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HCI是实现“软件定义 数据中心”的终极技术途径。HCI类似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基础架构模式,可以为数据中心带来最优的效率、灵活性、规模、成本和数据 保护。 传统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特点: (1)性能:随着访问集中存储的服务器越来越多,性能瓶颈将日益凸显。 (2)横向扩展:由于架构限制,无法实现横向扩展。 (3)高可用性:通过raid技术实现高可用性,但面对硬件故障时,性能下降严重。 (4)整合比:虚拟机密度低 (5)安装配置:需要准备大量安装实施前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且由专人进行安装部署,最少需要2天时间 (6)管理维护:需要专门存储管理软件,配置复杂。需要厂商支持。 (7)耗电:使用传统架构:8台服务器平均每台服务器耗电600W计算,存 储耗电1500w,总共耗电6300W,运行三年电费支出约为:16.8万元。 超融合架构的特点: (1)性能:尽可能提供本地吞吐,并使用SSD保证应用IO需求。不存在性 能瓶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