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020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

六年级下册

郑重说明:

本教案版权归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所有,供全国小学科学教师无偿使用。其他网站或个人想要转载,请与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联系,联系人陈建秋(不睡觉的兔QQ173692760,微信“春秋如风”)。如果没有经过正式授权,其他网站或个人用于赢利,我们保留追究的权利!

配套精品课件,请登陆“小学科学教学网/下载中心”下载:

https://www.doczj.com/doc/3419242892.html,/web/index.aspx

本册教案编写人员:赵燕娜、陈飞琴、张旭、余敏雅、张秋佳、陈朋、陈梅娟、朱斌、李宏勇、马水娟、薛静艳、李金伟、莫盈盈、杨晓蔚、张宁素、汪璐珊、包家欢、陈峰、陈安妮、陈志强、阮翔、江丹、钱嘉彧、沈国萍、李张宇、肖文洁、王鑫芽、陆志浩、叶佩玉、徐莉莎、邱伟芸、黄君健、陈秀芬、从玮峰

1-6年级整理人员:1年级(吴振峰),2年级(金世超),3年级(陈建秋),4年级(吴迪),5年级(周娟),6年级(吴凤)

1.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倍数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能通过反复探究来收集具有放大作用的镜片,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增强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在探索微小世界的中的应用。

2.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过程中发现放大镜的作用及特点。

难点:探究放大镜的特点,知道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袋、水等。

小组:放大镜、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引出问题(预设3分钟)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提问:它是什么样的呢?(预设:人类的最高视力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物体。)

提问:那又该怎么观察呢?(预设:放大镜、显微镜等。)

2.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信息的。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探索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网状图)]

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它的构造怎样?

课件出示放大镜的构造图——镜架、镜片。

(1)提问: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

(2)学生交流,发表观点,记录于网状图中。

小结: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

三、探索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报纸、布料纤维、书本、皮肤指纹、不同笔的笔迹]

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放大镜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领域,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展示前概念,预设:放大)

追问:怎么用?(预设:学生说使用方法)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试。

(2)课件出示放大镜2种使用方法。

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课件出示100元纸币,学生比较肉眼和放大镜下的观察有什么区别。(预设:放大镜可以使纸币放大,纹路清晰。)

(2)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我们也来试一试?

A.根据学习单明确要求,完成观察任务,并记录。

B.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有什么不同。

C.领材料,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预设:适时板书,并点出:放大镜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A.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B.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屏幕、计算机屏幕,我们还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四、探索3:放大镜的特点

[材料准备: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1.挑战一:

(1)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些材料具有放大功能?与没有放大功能的每一种材料比一比,放大镜有什么特点?

(2)学生领材料,开始探究,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

它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秘密在哪里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并点出:根据它这样的特点,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A.(凸)中间厚、边缘薄

B.(透)透明

小结:通过用放大镜分别与玻璃片、围棋子、近视眼镜片的比较我们发现:放大镜片具有的特点,中间,边缘。

1.挑战二:

(1)出示操作提示:

①留下1号、2号放大镜片,其它材料放回材料盒。

②以本课课题“放大镜”为观察对象观察进行比较。

③每个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找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秘密。

(2)学生观察实验,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2:交流放大倍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你们组里2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相同吗?它和什么因素有关?你是怎么发现的?

A.请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补充。

B.形成共识: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号镜片的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有关,它们的关系是:放大镜的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五、总结拓展:

1.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发现或收获吗?

2.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

3.放大镜的历史。

(1)放大镜的发展历史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作用: 1.放大物体的图像

2.观察到更多细节

特点: 1.中间厚,边缘薄

2.透明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相关表单】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习单

小组:

《放大镜的特点》学习单

小组:

【作业设计】

1.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材简析】

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教学内容,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本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于我们对昆虫的了解。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一草蛉”。教科书的首段提出本课的观察活动任务,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昆虫知识。

第一部分的活动主要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的内容有: 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观察内容不限于昆虫的这几方面,这里只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人昆虫世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准备足够的昆虫标本,供分组观察用。

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察活体昆虫的生活习性,难度有所增加。教材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能选择1-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学情分析】

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与功能,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科学探究目标

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晴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科学态度目标

在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工具在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蟋蟀的外部特征,并延伸到对其它昆虫的自行探究。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到小昆虫的细微构造,并描述或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PPT 出示]苍蝇复眼

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请你猜猜这是什么?(选取放大的苍蝇复眼,先第一次猜,然后缩小一次猜一次,直至全部呈现。)

2.解释:原来这是一只苍绳,放大后的昆虫竟然有那么奇特的结构,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放大的昆虫世界。

[PPT出示]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二、奇特的身体构造

1.出示一些昆虫的图片,问:蟋蟀的耳朵在哪里?苍蝇为什么能吸附在玻璃上?苍蝇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并把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学习单上。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控制放大镜: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

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学习单上。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3.[PPT 出示] 昆虫的耳朵、昆虫的复眼、蝴蝶的翅、昆虫的触角等图片。

结合学生的观察发现,补充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三、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PPT 出示] 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组织学生说说这部分内容和我们前面的观察有什么不同?(前面我们的观察是昆虫的标本,是静态的,而这部分内容是小朋友动态的观察)

3.组织学生说说想不想像小作者一样,到教室外面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昆虫的运动、生活。

4.[PPT 出示]《观察活动记录表》

(师下班巡视并指导)

6.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

1.组织学生说说利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有什么优点。

2.引导学生根据课内设计好的观察活动方案,课后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板书设计】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苍蝇:复眼

蟋蟀耳朵:长在足的内侧

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扁平的细毛

附:观察活动记录表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细小结构

第()小组年月日

《观察活动记录表》

第()小组年月日

【作业设计】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3.将下列昆虫与它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

天牛丝状

蝴蝶鞭状

蚂蚁羽状

蝗虫膝状

1.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材分析】

本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三课,是在用放大镜观察生命世界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晶体世界进行观察。晶体指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本课教材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观察晶体”;二是“制作晶体”。由于在课堂内制作较完整的晶体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基于保证学生能拥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教材中关于“晶体的制作”部分内容简略化处理,把本课的主要活动放在了4种晶体的观察活动以及根据晶体的特征来分辨上,并在此基础上以视频的形式把长时晶体制作进行展现。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又探索的新的领域,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关于晶体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不清楚,以前没有仔细观察过。因此,要从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晶体:白糖、食盐、味精、小苏打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让学生知道晶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也认识到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最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中的晶体,把观察活动引向课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晶体,并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晶体形状。

科学态度目标

知道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并愿意尝试自制各种晶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晶体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晶体不仅美丽,而且有着广泛的分布,生活中用处大。

【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探究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通过自己的观察、研讨形成“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共识。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每组4个编好号的纸杯分别装4种晶体(糖、盐、味精、小苏打)

演示材料:课件,晶体图片(张贴用)趣味制作结晶视频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在厨房里有两份调料,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有什么办法能区分它们?(看、尝)

2.那如果场景发生改变,在实验室里有两份粉末,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又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不能吃,只能看)

3.用肉眼观察的时候白糖和味精的颗粒十分细小,所以我们应该用?

(放大镜)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像白糖这样的颗粒物,它的几何形状是什么样的?同一种颗粒物在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贴,放大镜)

二、探索:观察、记录、总结(预设10分钟)

1.除了白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其他一些颗粒物供大家观察,它们分别是2号——、3号——(依次出示已编号的食盐、味精、小苏打)。不过观察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课件图文结合展示):1特别注意:不能尝;2每种物质每个人都要观察;3边观察边把它们的形状用简图画下来,每人都要画。(课件出示各种几何形状。)

2.还有问题吗?那待会儿拿到材料后,一边观察一边画,观察一种画一种。(学生领取材料并开始分组观察。)

3.学生汇报展示。

这两种物体的颗粒在形状上有怎样的特点呢?(有棱有角)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似么?(相似)这样的彼此相似有棱有角的形状被我们统称为规则几何外形。

①每种物质的颗粒物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根据学生小结意见板演相应的外形简笔画)

②如果我把这四种颗粒物混合在一起,你能区别吗?怎么区别?(看来晶体的几何形状还可以作为判断物质的一种——依据。)

③完善板书,揭示晶体概念。

三、研讨:晶体的定义,诞生途径以及辨认晶体(15分钟)

1.研讨:晶体的定义

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由晶体组成的。(板贴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自然界中还有这样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物质么?展示各种矿物晶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说出其几何外形。

2.研讨:晶体的诞生

衔接:我们发现晶体都具有美丽的?(规则几何外形)那么这样美丽的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

①晶体诞生途径:(蒸发)结晶和物态变化

这里有两张图片(海水晒盐,雪花结晶)引导学生分析(蒸发)结晶和物态变化两种产生晶体的方式。(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重点强化:出示花岗岩图片,找出石英,云母,长石,解说花岗岩的形成。

②对碱面进行重新结晶

白糖和味精都有了晶体称号,我们拿着放大镜对食盐进行了观察,它是不是晶体?为什么?(有规则几何外形,是晶体)。

碱面也用放大镜进行了观察,它是晶体吗?(不确定)怎样能让他恢复自己的身份呢?(重新结晶)用什么方法(放入水中进行溶解后蒸发形成结晶再观察。)出示初始结晶后的样本(图片)

碱面是晶体吗?为什么?(结晶有规则几何外形,是晶体)。

3研讨:晶体的辨别

(利用晶体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对物质进行辨认)

以下各种物质,你认为哪些是晶体呢?(图片板贴)

难点辨析:玻璃(对碎玻璃进行观察)珍珠(观察形成过程)没有规则几何外形不是晶体。

四、拓展:观察晶体制作过程(5分钟)

1.利用视频了解晶体制作过程

晶体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吗?(出示一个大的硫酸铜晶体实物)(视频介绍制作过程)

2.结晶实验

有兴趣的还可以自己做一些好玩的结晶实验。(展示树枝、锻带、绢花结晶图片)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

有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非晶体

【作业设计】

一、填空:

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合而成。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或蒸发水分的方法来自己制造晶体。

二、判断:

1.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2.玻璃、琥珀和珍珠都是晶体。(×)

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有一定的规则。(√)

4.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

1.4 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课文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

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此外,课文资料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那么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是怎样的呢?用两个放大镜和一个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又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叠放两个放大镜可以使放大倍数大大提高呢?学生的体验是不多的。这也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一个最早期简易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学会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并且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体验一个简易放大装置的效果。

2.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到放大物体的图像之后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节。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会利用两个透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难点: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放大镜、简易显微镜、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印有图文的纸(微小视力表)、松花粉、食盐、糖、蝴蝶标本工艺品等。

教师演示器材:放大镜,自制的放大装置,简易显微镜、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及简易放大装置观察(预设10分钟)

1.前几课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分别看到了身边的昆虫世界,观察了熟悉的食盐晶体等,大家觉得效果怎么样?

2.我们希望能看见更大、更清晰的图像。如果现在两人一组,你们有一个5倍和一个3倍的放大镜,你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物体的图像(微小视力表)放得更大呢?

3.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4.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5.那我们来试一试吧。学生操作。

6.师导:把观察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了的小组请举手?这两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不同,两个放大镜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放大的效果一样吗?

二、探索:简易显微镜观察(预设15分钟)

(一)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简单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尝试感觉非常难做好,因为受实验器材的限制,物体的图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放得更大的效果。我们一定迫切想有更好的材料来观察,来体验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介绍一个新材料,它是“简易显微镜”。

(二)用简易显微镜观察

1.出示简易显微镜:这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得比我们用自制的放大装置更大些。谁来猜猜这个简易显微镜的结构原理?

2.了解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结合课件教师指导:这个简易显微镜就是由两个放大镜片组成的。上面的是目镜,也就是眼睛观察的地方,下面是物镜,也

就是接触观察物体的地方;中间是一个调焦旋钮,如果看不清楚,就要用旋转的方式调整焦距;物镜边上有一盏灯,用手指轻轻拉开灯就亮了,可以增加观察物体的亮度。

3.观察材料有每组4个简易显微镜,2个蝴蝶标本以及装在培养皿里的食盐、白糖晶体和松科植物的干燥花粉松花粉。同学们轮流观察,有时间多,还可以选择你身边其他的观察物体,把其中你最感兴趣的,看得最清晰的两种物体的细微结构画在作业本第6页上。

4.请每个小组上来领取简易显微镜和观察材料。

5.各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简易显微镜在培养皿上直接观察松花粉、食盐、白糖、书本彩页、小视力表等。)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9分钟)

1.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放中间。下面我们来开一个科学报告会。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新发现。

2.交流:一节课下来,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其他想法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图像放大,看到更细微的东西,工具真好。)

3.教师总结:放得更大的装置的出现,特别是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小世界。(板书:显微镜,微小世界)

四、拓展: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史和发展史(预设6分钟)

1.自读故事:我们把课本翻到第11页,自学“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 显微镜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着。我们来了解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史。课件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放大镜→简易装置→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微小世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黉舍卫生室拿来安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举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需要时能够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搜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分歧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举行排序; (2)假如学生带来小时分的指模或脚印,能够让他们把现在的指模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假如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分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零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办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身高和体重并绘制曲线 [教学准备]:视频材料、实验材料 [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春节刚过,我们又长了一岁,也懂事了许多。但是你从哪些方面说明我们在长大呢?好,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个话题。请打开课本P2,阅读并完成相关内容。 [探究一]:回忆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发现自己在成长。 [探究二]: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间接证明自己在成长。 证据一: 证据二: [探究三]: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1、身高的测量: 如何正确测量自己的身高,(单位一般用厘米),并绘制本人身高变化曲线图。 2、体重的测量: 如何正确测量自己的体重,(单位一般用千克),并绘制本人体重变化曲线图。 结论: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是衡量我们生长发育最常用的指标。 [ [ 1 二、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间接证明自己在成长。 三、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教学反思]: 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道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知道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 [教学准备]:视频材料、实验材料 [精彩回放]:你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说明自己正成长。 [创设情境]: 同学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等的变化说明我们在成长,并且在变化,那么我们现在与刚上一年级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呢?我相信每们同学都有自己的答案,好,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这个话题,请打开课本P4,阅读课本并完成相关内容。 [探究一]:悄悄发生的变化 1、说说自己的变化: 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 2、身体形态的变化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潜力。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明白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明白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明白生物的多样性是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明白分类是研究生物的根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状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其中女19。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潜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缺乏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珍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用心,应个性注意培养,构成良好的气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潜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 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使学 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 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注重实验中的观察潜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 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人和动物 目标:了解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认识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 共同特征。 课时一:人和动物的异同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教学内容:: 1. 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具有生命和呼吸等基本特征。 2.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人类具有智慧、语言和文化等独特特征。 教学步骤:: 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动物,并引导他们发现人 和动物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 导入知识: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 操作实践: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人和动物的异同。 4. 完成作业: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 课时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共同点。 教学步骤:: 1. 复课前知识:让学生回顾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介绍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

3. 讨论研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理解。 4.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学生小组内合作总结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展示形式呈现给全班。 课时三:生活中的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 1. 生活中的哺乳动物:猫、狗、牛、猪等。 2. 哺乳动物的特征:体温恒定、哺乳、毛发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9审核2020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

【2020出版新教材】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2019审核通过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30人。他们经过小学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大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小小设计师》《能量及其转换》《动物与环境》《我们的家园》四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三、总体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

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明白设计是生活经验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知道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 3.认识水、空气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水、蓝天和空气质量,明白可持续性发展的含义。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3.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能量的转换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小学科学教材,共分七个单元,分别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显 微镜看世界”、“物体的密度与浮力”、“一氧化碳与安全”、“植 物的生长与发育”、“电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天文现象”等。 本教材突出了“情景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教材中所设涉及的“情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领悟能力。同时,在 教材内容安排上紧凑而有序,涉及面相对广泛,可以较全面地帮助学生了解到目前为止的科学知识,奠定小学科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本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并能因此解释一些常见现象;了解一氧化碳这种有毒气体对人和环境的伤害,能够科学使用燃气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了解电的基本概念,了解导体和非导体的特点,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合理使用电器和开关;了解生活中的天文现象,掌握日、地、月的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 能熟练进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问题、合理预测、设计实验、

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语言描述和简单的科学论述。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使探索活动更加活跃有趣。 3. 道德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内容:物体的密度与浮力、一氧化碳与安全、电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天文现象。 2. 难点内容: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燃气具的使用与安全、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日、地、月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中所涉及的“情景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本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的教学法”。通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 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之前通过自主学习教材,老师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形成问题,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 互动探究:采用多种互动探究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夏季星空》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夏季星空》教案 【教材简析】 星座相当于夜空中星星的平面坐标。由于本课教学时间临近我国的夏季,选择夏季星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好的实践意义。教科书中让学生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以便夜间确定方向。由于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中心,所以北极星始终在北方,如果指导学生进行夜晚观察活动,北斗七星和北极星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天文兴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星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会利用星座寻找方向,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征,最后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观星活动。 制作活动观星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星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星座的位置关系来认识星座。由此,学生在实际观察活动中认识到星座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因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因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星座逐渐西移现象。这里的活动观星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提前制作。 【学生分析】 学生对星座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能说出几个星座,但对认识星座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太清楚,而且缺少实际观察星座的方法。但是学生对有关星座的神话传说非常感兴趣,对星星的研究的兴趣也非常大,这些都是有利于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因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北极星辨认方向,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观星等天文活动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空活动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星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意识到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更好地认识宇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观星方法。 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能利用它在夜晚进行观星。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活动观星盘、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观星软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教师出示几张星座图,提问:“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星座吗?” 学生自由分享回答。 2.提出问题。 教师:白天,我们可以利用天空中的太阳来辨认方位;夜晚,我们也可以利用星座辨认方位。 提问:这些星座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天空中的星座呢?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星座探究的兴趣,同时给出本课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 活动一:利用星座找方向 1.导入。 北极星是一颗不太亮的星,但它始终在北方,所以能帮助我们在夜间辨别方向。 2.过程。 (1)教师出示北斗七星和大熊星座的图片,带领学生认识大熊星座。 提问:你能在大熊座上找到北斗七星吗? 学生回答。 (2)继续追问:如何根据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的位置? 预设: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

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身高体重仪。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没有身高体重仪的学校,学生要带木板和尺子,也可用其他东西替代。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 2、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3、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4.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2.悄悄发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月球表面突出的特征是广泛分布的环形山。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无论是月球的正面,还是月球的背面,无论是明亮的高原,还是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这部分采用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这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可以借此对他们的推测进行比较和反思。 二、教学背景: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2.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科学词汇:环形山、月球地形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 2.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 4.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科学方法:推测成因、模拟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 3.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核心价值观:充分表达观点、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实验的差距。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具: 简单课件。 教师准备: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 学具:给每组学生准备: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环形山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 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 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三篇 篇一人造卫星与飞船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 (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教师巡视。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 (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 (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构造、作用和用途。 2.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3.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介绍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2.小组讨论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二、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1.分组实验,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让学生观察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 幕上的图像。 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1.让学生观察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 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等物体的细节。 2.让学生自己制作放大镜,观察不同物体。 3.让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应用,如在医学、科学研究、制造 业等领域中的应用。 四、总结 1.回顾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2.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有趣的事物。 3.强调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鼓励学生探索微小 世界。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爱护之心,了解科学工具的作用和价值。 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科学工具,它的作用是放大物体的像,而不是把物体本身放大。除了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和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方面,放大镜还广泛应用于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

定珠宝、公安人员用于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于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等众多领域。 通过学生的演示,我们可以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在选择一小块面积进行观察时,我们可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下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让我们可以看清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放大镜的特点在于它的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中间 凸起且透明,因此也被称为“凸透”镜。我们还可以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而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放大镜的作用和用途,以及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放大镜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

(完整版)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 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3、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开展评价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教学准备:关于人类起源的相关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爸爸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那你的爷爷奶奶呢?……”学生说一说,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猜想。 二、活动探究。 1、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他们存入“问题银行”。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活动。 (1)学生分小组整理和评议所提出的问题,并从中选择一两个既感兴趣又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指导:选择好主题后,要大胆的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集体交流。 1、学生代表说一说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师生评议. 2、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教学目标 1、初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初步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

的基本态度。 2、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过程 1、对选择的主题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与证据,这是专题研究的核心环节。 2、计划与组织。在以往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知道了做好研究准备的基本方法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先进行商讨,并制订出研究计划,然后集体交流和评议,再修改完善研究计划。教材设计了一个范例,从计划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制订研究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 3、事实与证据。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学校图书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认真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而学生家庭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网站,让他们利用梨外时间查阅资料,搜集证据;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均不具备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原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供学生查阅。 (2)、教师一宽一要指导学生做好资料卡,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注意证据的科学品质。教材中呈现了三个资料卡和一个采访记录,分别是探究小组和奇妙小组搜集的资料,就是要引领学生重视填写资料卡,重视把搜集的资料记录下来。 (3)、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摊材料和证据。 3、整理与分析。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资料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对这些数据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解读,是专题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哪些可以作为证据验证我们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们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后,可以开展集体交流,汇报小组形成的结论,对于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要组织全体学生

2020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遗传与变异 第一课人的相似与差异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都是人的性状,卷舌和不能卷舌、有酒窝和无酒窝等都是人的常见性状。 知道人的子代和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知道人的子代个体间有相似也有不同。 初步理解遗传和变异,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 2.科学探究 对照人的六个常见性状,能观察记录自己的性状,能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班级调查统计的数据,比较自己和同学的异同。 比较自己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性状的异同,能绘制条形统计图,并综合大家的调查情况,从中归纳出人的性状特征的相关规律。 3.科学态度、STSE 积极调查了解人的相似与差异,如实记录并认真整理,乐于合作和分享。 懂得人的性状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都是珍贵的。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老师的全家福照片、性状调查表;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猫生猫来狗生狗,种下大豆得大豆。深入观察有异同,物种就在延续中。 (2)提问: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学生自由回答。

(4)讲述:今天,我们将开启这学期新的科学探究之路。让我们先从《遗传与变异》开始。首先,来探究人的相似和差异。 (5)展示全家福。说一说,老师和谁长得像,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6)交流:想一想,长得像与不像,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判断呢? (7)学生自由发言。(五官、肤色、脸型、身高……) (8)小结:人的肤色、脸型、五官长相、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人体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都是人的性状。 (二)新课学习 1. 认识人的常见性状 (1)课件展示教材P2下方图。认识人的六个常见性状。 (2)提问:在人的常见性状中,我们和同学更像还是和自己的父母更像?怎样研究? (3)学生讨论,研究思路,然后简要汇报。 (4)小结,明确研究思路: a.观察记录自己的性状。 b.调查同伴的性状。 c.调查父母的性状。 d.对比自己和同伴、自己和父母性状的相似与不同。 2. 观察记录自己的性状 (1)任务一:观察并记录自己的6个性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2)任务二:任选一个同伴,比较自己与他(她)的这6个性状,有几个相似?有几个不同? (3)数据收集与统计:在完成以上两个任务后,先小组内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再汇总到班级大表中,展示班级调查结果。 (4)分析并交流:通过观察、比较你和同伴的性状,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我们每个人与同伴的性状相似个数和性状不同个数都各不相同,难以找到规律。 3. 调查自己和父母性状的相似与不同 (1)任务三:调查自己与父母的性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2)调查统计:先小组内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再汇总到班级大表中,展示班级调查结果。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 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 第一课细胞 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 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教学重点: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习活动。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准备橡皮泥,有关细胞的图片和资料等 教学环节:

总结提升:1、说说细胞的形态结构。 2、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从哪里来 时间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

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 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搜集有关生命的由来,了解胎儿发育的大致过程.

2、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人的一生 时间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 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 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 特点;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习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