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城市性质

第五章城市规模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节道路系统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第三节公共交通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第一节绿地系统

第二节城市景观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第一节消防工程

第二节人防工程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四节防洪工程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二十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

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

编著,1996年);

3、《东莞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1989年);

4、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00年);

5、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

6、关于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说明(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0年)。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

1、研究粤港协调和综合发展中东莞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职能问题,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策略;

2、调整和控制东莞市区土地利用和未来发展方式;

3、提出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发展战略;

4、提出市域和市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第四条规划原则:

1、与周边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2、市域城乡共同发展;

3、高标准的城市建设目标;

4、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第五条城市规划区为市域现状4区28镇,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是指市属城区、东城、万江、篁村4个区和寮步镇西北7个自然村的行政用地,总面积237.6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0~2005年,远期2006~2015 年,远景为2015年以后。

第七条规划在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90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3:54.7:41.0。社会保险覆盖率在95%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普及高中教育。年末总人口控制在430万人左右。第八条规划在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150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2:51.3:45.5。建立高层次的城市产业结构体系,国家重要的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基地基本形成。年末总人口控制在420万人左右。

第九条规划2015年全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30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3:47.7:50。产业的外向型发展和贸易仍是城市经济的主导;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和研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总人口控制在400万人左右。

第十条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动力,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和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发达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推动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的高层次发展。

第十一条社会发展战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建设全国基础教育强市,进一步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培育和塑造融优良传统和现代文化于一体的都市社区环境;逐步形成与产业国际化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和高效的政府调控和社会服务体系。

第十二条环境发展战略:严格控制全市各类污染源,整治环境污染;加强全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和历史古迹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城镇土地开发,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率,按照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调整和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实现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十三条规划2015年市域内形成以东莞市区为主体,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四条加速发展东莞市区(中心城)和虎门、常平两个副中心城,以及石龙、塘厦、长安、厚街、樟木头等重点城镇,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协调、高效的市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第十五条规划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80%,市域城镇人口规模为320万人左右(包括暂住人口)。

第十六条规划2015年全市形成主次明确、分工协作的城镇职能结构。

东莞市区:市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商贸服务中心,公路枢纽,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和发展基地。

虎门:市域西部发展中心,珠江两岸交通枢纽,综合性工业及商贸旅游城镇。

常平:市域东部发展中心,广东省重要的铁路枢纽,工业及外贸仓储基地。

塘厦:市域东南片区发展中心,外向型加工工业基地。

石龙:珠三角水铁联运中心之一,高新技术加工区。

厚街、长安:综合性轻工业加工区。

樟木头:外向型加工业区和度假旅游区。

清溪、凤岗:综合性外向型加工工业区。

麻涌、沙田:滨海港口工业城镇。

石碣、茶山、横沥、谢岗:铁路沿线工贸城镇。

中堂、望牛墩、道滘、洪梅、高埗:综合性加工业区,三高农业基地。

大岭山、大朗、黄江:外向型工业城镇,生态旅游区。

寮步、东坑、桥头、企石、石排:外向型加工业城镇。

第十七条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见表3-1。

表3-1 2015年东莞市域城镇人口规模等级结构

石龙、清溪、樟木头、凤岗、寮步、麻涌、

茶山、大朗、中堂

横沥、石碣、望牛墩、高

注:城镇人口包括暂住人口。

第十八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维持现状“一中心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和“一个中心连接东西两翼”的城镇发展形态。以东莞市区为市域发展中心,加速发展以常平为东部副中心的广深铁路城镇带和以虎门为西部副中心的西部城镇带。特别重视发展位于穗深港经济走廊中的西部城镇带。

第十九条按照中心城、副中心城、重点镇和一般城镇的四级等级序列,加速市域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质量的提高。除继续极化发展中心城区、常平和虎门两个副中心外,进一步加速发展塘厦、长安、厚街等现状经济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的城镇。扶持麻涌镇区的临港开发,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市域西北部的城镇发展极。

第二十条重视市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

1、公路建设:形成“六横四纵”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六横是望石(北环)高速公路、莞沙高等级公路和莞桥高等级公路、清塘高速公路、环珠高速公路、深圳大外环高速公路;四纵是沿海快速路、广深高速公路、从深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博深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与一、二级公路组成畅通的公路网系统。

2、铁路建设:完善常平铁路枢纽工程,改善石龙站用地紧张及配套交通拥挤的现状。

3、轻型轨道交通建设:随着穗深之间城镇发展及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规划预留基本沿107国道走向

的轻轨用地,以便适时建设广深之间沿107国道的轻轨客运系统。

4、港口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分工、抓住重点、分期建设的原则,逐步把东莞虎门港建设成为华南沿海港口群中的综合性、地方性港口。从长远看,虎门港与广州港新沙港区应合作发展,统一规划,充分发挥虎门港的优良港址和腹地条件。

5、给水工程:必须打破行政界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水厂,实行就近和联合供水;严格保护本地水源,充分发挥东江水源中跨区、镇大型供水工程的作用。

6、排水工程:全市根据水利条件划分为五大排水片区,即山乡片、埔田片、丘陵片、水乡片、沿海片。山乡片区包括凤岗、塘厦、清溪、樟木头及谢岗等镇,属石马河流域,现状雨水及山洪多通过明渠或暗渠汇流后自流排入石马河排出。丘陵片包括黄江、大朗、寮步、大岭山、东城、莞城等镇区,地形为丘陵地带,大部分雨水及山水都通过天然泄洪河道由南至北自流排入黄江河、寒溪河排出。埔田片区有桥头、企石、石排、常平、东坑、横沥、茶山等镇,雨水多由电排站提升排出。沿海片包括沙田、虎门、长安、篁村、厚街等镇,排水采用自流与电排相结合方式。水乡片由石碣、高埗、万江、中堂、望牛墩、麻涌、道滘、洪梅和石龙等镇,雨水采用分散排放方式,就近自流排入水体。

全市分为三个排污片区。东部排污片区地处东深沿线,接纳污水的水体均为下游各镇的生活水源,规划要求污水全部进行二级处理后排放;中部排水片区为缺水山区,污水按二级处理排放,远景可考虑三级处理后回用;西部排水片区位于珠江入海口狮子洋沿岸,采用一级处理后水底分散排放的方式处理污水。力争在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总体环境规划》中要求的指标。

7、电力设施:规划期内,东莞市需配置500KV变电站2座,终期主变容量东莞站为2×75+120万KVA,东莞二站为3×100万KVA。为保持适度的发展空间,500KV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可按3×120万KVA主变容量设计。配置220KV变电站约17座,220KV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可按3×45万KVA主变容量设计。

在本次规划期内,原有及新建变电站共125座,其中500KV站有3座,220KV站有32座,110KV站有90座。

8、电信工程:规划至2015年,全市电话交换总容量300万门,长途交换总容量30万端口,建设3个长途交换局。

9、环境保护: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使全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在2015年左右达到60%(城区和镇区70%左右)。全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争取执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逐步提高东莞市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置率,到2010年应达到80-90%,中心城区及各镇中心区应达到100%,各管理区应达到80%以上。2010年全市域噪声控制达标率达到100%。

第四章城市性质

第二十一条东莞市区性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东莞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第二十二条东莞市区城市职能:

东莞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商贸服务中心;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和轻工产品制造业中心;

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基地。

第五章城市规模

第二十三条规划全市人口控制规模(包括户籍和暂住人口)2005年430万人,2010年420万人,2015

年400万人;中心城相应的人口控制规模分别为84万人、86万人和90万人。

第二十四条中心城规划建成区总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口控制规模为2005年71万人,2010年73万人和2015年80万人。

第二十五条规划2015年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为70.4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8.10平方米/人。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二十六条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完善现状初步成型的城市基本结构,控制土地拓展;

2、通过用地发展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自然条件,突出建成区的景观特色;

3、限制城市单纯沿对外交通干道漫延的发展模式;

4、严格保护郊野公园、城市绿地和楔形绿带,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第二十七条城市布局原则

1、维护和创造高质量的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市区的连绵发展;

2、规划高效能的道路系统,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3、突出利用东莞市区自然山水条件,规划建设规模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

4、规划形成和完善五大公共中心,即商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

5、开辟临江、临水公共活动空间,加强城市特色的营造;

6、规划各种档次、不同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区;

7、规划不同标准的工业区。轻工业靠近对外交通出入口,一般工业相对集中,高科技工业以环境优美为原则;

8、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进城市发展后劲,合理安排高科技产业。

第二十八条城市布局结构

1、规划市区包括六大片区,即新城中心区、旧城区、东城北片区、东城南片区、篁村片区和万江片区。

2、规划确定市区两大发展轴,即东北—西南发展轴和西北—东南发展轴;五个发展方向,即南部体育中心至白马方向、东部东城中心一带、东北部莞龙路方向、万江新区方向和同沙片区方向。

3、规划确定六条楔形绿地分隔城市片区。各绿楔管理控制要求见表6-1。

表6-1 绿楔规划管理控制要求

第二十九条城市布局要点

1、市级城市中心。按照规划城市结构,市级城市中心包括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景观特色为“新城靠山,旧城依水”。新城中心处于市区几何中心,规划重点布置城市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文化中心等;旧城中心作为传统商业文化及生活综合区,保持其商业文化副中心的职能。

2、区级城市中心。区级城市中心按城市区级行政区布置。东城区和万江区设独立区中心。

3、居住区级中心。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分别设置居住区级中心。

4、一般工业布局。新区工业布局集中成片,六大城市片区共规划设置12个集中成片的工业区。其中万江片区四片,篁村片区二片,东城北片区四片,东城南片区二片。

5、高科技工业区布局。遵照东莞市有关经济发展规划,中心区南部为高新技术产业区,总用地为10平方公里。视高科技园区建设需要,远景扩展到20平方公里左右。

6、居住区布局。居住用地布局集中成片,各居住片区尽可能相互联系,方便基础设施的配置。

7、通过上述城市中心和工业、居住用地的布局和调整,规划形成东莞市区中心突出、环状与放射结合

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城市发展基础。第三十条新城中心

平方公里,新城中心规划了“十字”型空间发展轴,一条为行

政办事中心主轴线,另一条由水景、山峰、广场等组成的休憩浪漫轴线。

第三十一条人均专项用地指标

1、居住用地为上限平均控制指标。城市新开发区人均居住用地以 25~28M2控制。

2、工业用地为上限控制指标。随着以技术进步为主的工业调整,鼓励工业用地向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转化,逐步降低工业用地指标。

3、城市绿地为下限控制指标。

4、公共设施用地为下限控制指标。

5、市区各项用地规划见表6-2、表6-3。

表6-2 城市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统计表

注:1、1999年建成区总人口为66.8万人。规划2015年建成区总人口为80万人。

2、旗峰山等大片城市绿带、山地以及东莞运河、东莞水道等水面不参加用地统计,另计入现状及规划用地

表2287.06 2287.06

第七章 居住用地规划

第三十二条 居住用地分为一、二、三类布置。一类住宅用地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的低层住宅用地;二类住宅用地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住宅用地为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混合交叉的用地,主要包括规划期内必须改善的旧村。

第三十三条 加快对三类居住用地特别是“城中村”的改造。按照国家及广东省的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第三十四条 居住用地分别按六大城市片区布局和建设。各片区主要建设指标见表7-1。 表7-1 东莞市中心城居住用地规划表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三十五条规划中心城公共设施按市级、片区级两级设置,部分内容配置到居住区级。结合新城中心的开发,完善市级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和文化设施用地的配置。

第三十六条除新城中心和旧城片区外,规划在东城、万江片区布置区级中心。居住区级中心设于各居住区中心。

第三十七条规划市级城市公共中心以新城中心为主,总用地为3.3平方公里。新城中心用地以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等内容为重点,建设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文化馆(市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建筑。并结合城市山水自然景观,布置一条以市民办事中心为主景的轴线和一条集商贸、休憩、娱乐为一体的浪漫轴线。

第三十八条旧城中心功能以传统商业为主,避免兴建大型商业建筑。旧城改造规划的重点以开辟商业步行街、增加文娱用地、绿化休息广场和改善居住、交通条件等为主。

第三十九条规划远期搬迁市政府及市属办公用地于新城中心,形成用地适当、环境优美的市级行政中心。规划行政中心位于现状体育中心南侧。市政府及机关原有用地规划为教育培训中心。非市属行政办公用地布置于各行政区中心。

第四十条规划于新城中心布置市级大型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安排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各类银行、投资公司、证交所、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保险业用地,形成东莞市的现代化商务办公中心。

第四十一条西延新城中心的鸿福路至东莞运河。沿道路两侧,以银城大厦为中心,主要安排贸易咨询等办公用地及大型旅馆业用地。

第四十二条规划安排建材、粮油、百货、水果、蔬菜及综合批发市场共五个市级批发市场,分别靠近对外交通出入口布置。农贸市场按综合市场规划,包括肉菜、小百货、小型书店、小型自选商场、修理店、粮油小商店等,设置于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设置标准0.7~1处/万人,每处占地2000~3000平方米,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按此要求具体布置。

第四十三条新城区商业金融中心南侧布置新闻出版业和市级文化娱乐用地。各城市片区各布置一处综合文化娱乐中心,安排游艺室、图书室、小型电影厅、录像厅等。综合文化娱乐中心各占地3.5~5.0公顷。第四十四条除现有市级体育中心外,规划安排三处区级体育中心,分别位于万江、东城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区级体育中心占地10公顷左右,安排标准田径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篮、排球场、游泳馆、健

身中心等。在同沙城市组团布置体育学校,体校内附设业余体校,占地18.6公顷。

第四十五条 规划在篁村片区科技大道西侧五环路南建设1000床大型综合医院一处,儿童医院规划在东城东路东侧;传染病院规划在西郊大备湾,市肿瘤医院规划在东郊豆腐岭。通过对现状医疗用地的调整和医疗设施改善,规划市区远期各类医院达13个。

第四十六条 将市防疫站改设为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由于用地十分紧张,可规划适当集中。规划中心血站、急救中心在东城片区内选址。

第四十七条 近期规划新建高级中学四所,占地分别为17.33公顷、9公顷、9.6公顷和2.5公顷。另将位于市区中心的两所中学迁出,原址改为两所初级中学。

第四十八条 对可园、金鳌洲塔、凤凰台、西门楼等文物古迹、古建筑,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第九章 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第四十九条 市区现状工业用地布局结构已经初步形成,用地规模偏大,因此规划布局以调整完善为主,充实现有用地散乱、零星建设的工业小区,力求形成集中成片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布局以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龙头,结合现有工业带和工业组团,形成以电子资讯、光电一体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园区内布置和建设相应的高技术开发和服务设施。

第五十条 市区工业主要集中于沿莞龙、莞惠、107国道万江段两侧和篁村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按如下要求规划建设:

1、

莞龙路工业发展翼:规划于莞龙路方向重点发展桑园、泊洲边、九牙岭三个主要工业区,总面积约181.8公顷,由于位于城市上风上游方向,莞龙路方向工业区严禁发展污染工业。

2、莞惠路工业发展翼:重点发展东城大道南工业区、朗基湖工业区以及松朗三个工业区,主要布置电子、轻纺服装等无污染工业,总面积约248.8公顷。

3、107国道万江段工业区:重点发展石美工业区、蚬涌工业区以及梅树墩工业区,总面积约92.9公顷,主要布置机械、玩具、食品等工业。

4、万道公路工业区:用地处于市区下风下游,规划布置机械、食品等工业。重点发展古屋村和水蛇涌工业区,总面积约71.1公顷。

5、篁村工业区:篁村现状工业发展起点较高,工业区规模较大,现状建设初具规模的工业区有周溪工业区、宏兴工业区等。规划以完善尚未建成的宏图工业区为主,重点发展电子、食品等工业。篁村工业区总面积约296.6公顷。

6、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配合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东莞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本次规划继续预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良好的管理以及地价、税收等倾斜扶持,吸引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到此落地生根。规划在2010年左右布置高科技工业用地445.2公顷,远期根据城市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适当调整用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包括大学科技城,总用地规模控制在20平方公里左右。

7、其他工业区:规划保持和完善同沙和立新工业区用地,面积共约175.3公顷,主要布置电子、服装等无污染工业。

第五十一条 规划设置龙湾港工业区,面积共103.9公顷,包括宏远工业开发区和港后工业开发区,主要布置食品、机械等工业。

第五十二条 规划布置五处仓库区,总用地面积44.09公顷。具体规划如下:

1、龙湾港仓库区:位于龙湾港后,面积约14.09公顷,为外贸、煤炭、建材、粮食、石油综合库区。

2、同沙仓库区:为工业与民用物资综合仓库,总面积13公顷。

3、外贸仓库区:位于篁村蛤地,总面积17公顷,为市区外贸产品及日用品仓库区。

4、桑园仓库区:位于郊区桑园管理区温园路东,为工业与民用综合仓库区,面积共21.8公顷。

5、危险品仓库区:规划在郊区白水涡(万江区)设置市区易燃易爆、化工危险品仓库区,面积18公顷。

第五十三条同沙仓库区、外贸仓库区和桑园仓库区规划向货物流通中心方向发展,远期成为集储、运、销为一体的社会化公共设施。外贸仓库区发展成为生活性货物流通中心;同沙仓库区和桑园仓库区发展成为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第五十四条规划东莞市区将形成由十七条对外道路、两条东西向快速路,两条南北向高速公路组成的完整的对外公路运输网络。

第五十五条莞龙方向增加两条对外道路。一条基本沿温塘路,连接环珠三角高速公路,其走向西起东兴路,过高田坊、塘边头,至石大公路为止;另一条通过樟村、柏洲边,沿东莞运河直通茶山镇。

第五十六条莞惠方向增加两条对外道路。沿樟长路增加两个对外出口,从高尔夫球场东北部边缘通过,连接寮步镇的西南大道。

第五十七条东莞至虎门方向沿东莞运河增加一条对外公路。

第五十八条进一步完善万江至白水涡、万江至道滘的两条一般对外公路。

第五十九条规划建设市区南、北环高等级公路。北环高速公路西起望牛墩立交,穿过高埗镇,向北与规划中的从深高速公路相交,联系东莞市区北部公路干道;南环高速公路(为莞沙高速公路和莞桥高速公路的市区部分)西起沙田镇北部,经石鼓立交附近,从水濂山水库、西平水库和同沙水库的北侧边缘通过,与广深高速、规划中的从深高速公路、博深高速公路相交并互通。南环路为东莞市区南部的交通干道。

第六十条规划建设从深高速公路由东莞市区东侧通过。规划石碣、温塘、同沙三个立交口与市区相接。从深高速公路向北在从化太平与京珠高速公路相接,向南经寮步、大朗、黄江、塘厦等镇连接深圳梅(林)观(澜)高速公路。

第六十一条规划于南四环路以南,科技大道以西建设长途汽车客运站,总用地面积11公顷,远期达到运送客流量5万人次/天,并与市内公交相配套。现状东莞市区汽车总站和罗沙车站用地狭窄,地处市区重要商业区与交通干道两侧,规划改做市区公交站场。

第六十二条规划万江车站、篁村车站和城区车站为中短途汽车客运站,占地分别为4公顷、2.5公顷和1.8公顷,以中型客车为主。其中万江车站远期扩建至60~80个中型客车车位;篁村车站和城区车站远期皆应达到80~120个中型客车车位规模。

第六十三条东莞市区规划期内主要使用石龙铁路客运站。铁路货物运输规划期内主要使用常平编组站。第六十四条东莞市区老港位于莞城区东莞大桥附近,设施简陋,港区水域狭窄,码头陆域不足,且处于城区居民住宅层层包围之中,已不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规划在万江区龙湾洲建设东莞新港,货场年吞吐量达到50万吨,其中集装箱4万标箱,杂货10万吨。龙湾港预留多个1000吨级泊位,建设客运码头和游艇码头。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节道路系统

第六十五条市区路网采用环形放射式布局,形成以城市快速路为骨架,主次干路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路网系统。市区道路等级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种等级。

第六十六条市区干道系统由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组成。规划在2015年左右建设干道系统总长约347.3公里,干道网密度为4.71km/km2。市区道路网规划见表11-1、表11-2。

表11-1 东莞市区道路网规划指标

快速路主干路

迎宾路主干路

主干路0.6

快速路

注:①*表示规划高架路特殊断面。

②南环公路取石鼓立交至同沙立交计算道路长度;

③北环公路取望牛墩立交至石碣立交计算道路长度;

④道路编号详见《道路断面规划图》。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第六十七条城市道路设施主要包括:立交、渠化路口、高架路、桥梁、隧道;城市交通设施主要包括:社会公共停车场、公交站场、汽车客运站、货物流通中心、公共加油站、城市广场。

第六十八条规划道路交叉口设施包括立交和渠化路口规划,其中立交划分为非互通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非互通式立交一般为跨线桥,其用地在道路红线范围内;互通式立交由于型式不同,用地面积有所差异,一般用地规模不超过10公顷(见表11-3和表11-4)。

表11-3 城市立体交叉口通行能力及用地规模

8000 3.5~

表11-4 城市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及用地规模

注:通行能力单位:千当量小汽车/小时;用地规模单位:公顷

第六十九条规划新建15座桥梁,其中东江南支流增加4座桥梁;万江水道增加4座;东莞水道增加3座;东莞运河增加4座。规划桥梁的车道数量一般应与联接道路的车道数量相一致(详见《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图》)。

第七十条社会公共停车场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设置在城市对外出入口处,共计4处,总面积15.9公顷。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主要设置在商贸、大型公建及交通枢纽附近,服务半径中心区不大于200米,一般地区不大于300米,总面积为47.7公顷。配建停车场指标按表11-5执行。

次干路上,并附设车辆等候加油车道。公共加油站在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布置。

第七十二条东莞市区货物运输应以社会化专业运输为主,同时结合市区货物特征合理选择货运车辆,大、中、小货车的合理车型比例为1∶5∶3。规划的同沙仓库区、外贸仓库区、桑园仓库区应逐步向货物流通中心方向发展。

第七十三条规划城市公共广场13处,分布在市区的车站、码头,以及行政、商业中心区等地,总用地面积27.6公顷。

第三节公共交通

第七十四条市区公交发展原则为:

1、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争取在城市形成规模的同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公交网络,达到每万人拥有8辆公交标准车的水平。

2、公交车辆以单机标准公交车(大巴)为主;小型客车(中巴)以及出租车为辅。

3、随城市规模的扩展,逐步形成快速公交走廊。

4、建立中小巴系统,利用中小巴特有的灵活性,作为常规公共交通的一种辅助方式。

5、建立完善的公交站场,在主要公交线路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6、市内公交线路长度一般控制在15公里以内,站距控制在500米左右。

第七十五条按每辆单机标准公交车年客运量40万人次估算,折合每日约1000人次左右。2015年,东莞市区公交车需求量为560辆标准公交车。

第七十六条公交站场包括:首末站、枢纽站、停车场、停靠站、保养场以及综合车场等设施。规划2015年市区公交首末站31处,枢纽站5处,保养场2处,综合车场5处,总用地规模为24.4公顷。

第七十七条首末站规划用地指标为每标准车120M2,每条发车廊面积为120M2。首末站中,有三条以上营运线路的称为枢纽站。规划保养场用地指标为每标车85~90M2;考虑停车坪用地,每标车停车用地指标为65~80M2;由于综合车场兼首末站功能,其用地规模应综合考虑,公交站场规划用地规模见表11-6。

表11-6 公交站场规划用地汇总表

台)用地规模(平方米

12800

11 保养场

第七十八条现状市区道路红线内公交站场,应逐步改造迁到道路红线以外。新建道路均应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专用中途站(划线以示只准公交车停靠),开辟专用首末站和专用换乘枢纽站设施。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第一节绿地系统

第七十九条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以山地、丘陵、河道、园地、农田林网等防护隔离绿地组成伸入城市内部的绿楔。规划市区2015年绿化覆盖率不小于50%,规划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07平方米/人。

第八十条规划2010年市级公园13座(见表12-1)。另有同沙郊野公园、绿色世界公园、东莞植物园和水濂山郊野公园等郊区公园和保护区。

表12-1 东莞市区市级城市公园规划表(单位:公顷)

滨江公园

第二节城市景观

第八十二条景观规划坚持四项原则,即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保护与创新相结合和场所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第八十三条城市对外联系通道是城市空间领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创造城市印象的切入点。规划确定的八大城市对外通道为:东北新温塘通道、东部莞樟公路通道、东南规划南外环路通道、南部莞长公路通道、西南石鼓立交处通道、西部北环公路通道、西北部莞穗大道通道和北部环珠三角高速公路东莞段通道。规划确定了各通道的具体景观建设要求,力求创造各通道不同的景观主题。

第八十四条黄旗山是市区最醒目的标志,其山形轮廊应加强保护,在市内主要道路上,应注意山形轮廓线的显露。

第八十五条规划确定了两条城市景观轴线。新城中心景观轴线结合新中心区,以黄旗山和龙湾港客货码头为标志视线对景;新城中心--生态绿地景观轴线从中心区开始,向东贯通若干广场、绿地、一直延伸到黄旗山及生态绿地。

第八十六条规划根据河道、黄旗山楔入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结合自然丘陵、绿地等创造和建设六条切入市区的楔形绿带,使城市形态与自然形态有机结合。楔形绿带必须严格控制和保护。

第八十七条市区重点景观控制及城市设计重要地段包括下述地区:城市新中心区、东城中心、西城中心、旧城区、规划温塘路街景、博厦桥南东江南支流与东莞南北水道交汇处临水地段、市区其他主要临水地带。第八十八条高度重视下述城市景观轴线的规划设计:

1、城市中心东西景观轴,西起龙湾港客运码头,东至旗峰山主峰;

2、温塘路茶山至桑园道路景观轴;

3、城市新中心区至南部山头地标景观轴。

第十三章旧城改建与更新规划

第八十九条规划实行如下旧城改造原则: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

2、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方便居民生活;

3、严格控制旧城区人口,以全面改善城市综合环境;

4、保护旧城区传统风貌,特别是骑楼街区水乡特色;

5、合理利用原有设施,以改善提高为主,尽量减少拆迁量;

6、对旧城环境进行综合改造,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城市面貌;

7、治理内涝,逐步完善排水系统,消除水体污染;

第九十条旧城区规划分为三大片区。(1)运河东片区用地168.5

公顷,以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游

览休憩为主。在西正路和向阳路之间,结合原有迈豪街、同德街及文化广场,加以补充完善,形成商业步行区和文化娱乐中心。(2)运河西片区用地172.8公顷,该区以传统风貌的商业服务业为主要功能。结合原有大西路、中兴路、和平路、中山路等骑楼商业街,加以完善,形成商业步行区。(3)桥南片区:用地125.40公顷,该区以居住为主。

第九十一条旧城区道路分为市级主干道、区内主路、次路、支路四级。规划主干道间距 600米左右,次干道间距300米左右。主次干路相互联通,形成网络。环绕旧城区形成内外两条环路,其中外环由沿江路-可园路-金牛路-罗沙路等道路组成,主要担负旧城区过境交通组织;内环由下关路-向阳路-新芬路等道路组成,担负旧城区内部的主要交通组织。

第九十二条考虑市内车辆和外来车辆临时停放的需要,旧城区停车场采用小型分散布置,停车场位置选择要顺应主要交通流向。规划按每人0.9M2设置公共停车场,旧城区共设2700个公共停车位,分为28个停车场,其中运河西区11个,运河东区14个,桥南片3个。

第九十三条旧城居住区住宅分为一类住宅、二类住宅、三类住宅和特色建筑四类。规划确定了分类改造和控制的具体指标。在各类住宅区中的破旧危房应拆除,不准许就地翻建,原基地改为公共绿地或停车场用地。

第九十四条规划逐步全部搬迁旧城内有污染和与居住混杂的工厂。市粮食仓库及其加工厂占地2.11公顷,改建为特色游乐城。人民医院南侧东江大堤外仓库,规划迁至龙湾港库区,原址作东江公园。船闸公园西南侧东江大堤外的生产资料公司仓库和医药保健品仓库,规划将其分别迁至龙湾港库区和篁村外贸库区,原址作为绿地。船闸公园西北、运河西岸的二轻仓库,规划将其迁至篁村外贸库区,原址改建住宅。东莞大桥桥洞内的仓库和商店,严重影响交通,规划将其迁出,原址改造为绿地。

第九十五条规划在西正路和向阳路之间,综合现有迈豪街设置商业步行区。充分利用周围原有商业设施,新建一批3~5层的商业建筑,将专业商店集中,组成专业街。

第九十六条修缮大西路、中兴路、和平路、中山路等三十年代前后建成的传统商业骑楼街,维护其传统商业风貌。振华路由于交通原因道路须拓宽至23M,两侧原有三层破旧商店均须拆除、改建为6层新商业骑楼街。

第九十七条规划尽量利用原有文化设施,在各片区各设一处文化馆,作为大众化文化娱乐场所(包括片区级青少年及老年活动中心)。在文化广场东面的街坊内,利用原有一组富有特色的住宅(同德街5巷18、11、12、15号,新芬路23、25号)改建为民俗博物馆,用地0.25公顷。

第九十八条规划将体育学校迁至同沙。运河东区原游泳场向南扩展,用地面积21494㎡,除保留游泳馆、跳水池外,补建标准池、比赛池和看台。在人民公园内的蓝球场和大型运动场仍保留,远期拟将大型运动场迁出,原址改为绿地。运河西区在洲面坊路和光明路转角处设一处运动场,面积17347㎡,内设三百米环形跑道,篮、排球场和游泳池。桥南区在滨河路旁东莞大桥南侧设一处运动场,面积9021㎡,内设三百米环形跑道及篮、排球场。游泳场设在闸门公园北面,滨江路东侧,内设儿童池及标准池,面积5686㎡,以及三百米环形跑道及篮、排球场。

第九十九条结合道路改造,通过用地调整,规划对旧城区医疗卫生用地适当调整和改善。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一OO条按照山水自然景观--旧城特色街区--各类古迹点的保护层次对自然和历史古迹实施保护;在历史文化保护区,要坚持以保护为主,采取保护、整治和进行必要的改造更新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大拆大建,以假代真的做法。

第一O一条规划在东莞运河东岸埋设污水截流管,在运河以西埋设污水干管,将沿河污水纳入污水管,引至下游污水处理厂,逐步恢复运河清彻见底的原貌。在运河两岸适当地段扩大绿带宽度,增设街头绿地,美化运河,运河两侧道路改为单行道,以改善道路交通现状。

第一O二条山体的保护。东莞市区内外山体、丘陵众多,是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应树立保护的意识,尽量维护其原有地貌。对于为开采土方而破坏的山体,应禁止继续挖掘,并将已破坏的表面以绿化覆盖。第一O三条景观视线的保护。黄旗山顶峰与江边的金鳌洲塔之间的通视是规划中体现山水构思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通视廊,在此视廊内不得出现任何遮挡视线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为加强这一视廊,可结合自然地形、地貌以绿化强调。在主要干道上应注意山形轮廊的显现。

第一O四条重点保护片区。划定四个保护片区分别实施重点保护。并对一些重点文物进行妥善保护。1、西城楼保护区:规划要求重点保护。以城楼中心为圆心,半径50米以内为绝对保护区,区内开辟广场进行绿化,严禁设置任何建筑物;半径50~80米内为景观保护区,允许建高度12米以下的建筑;半径80~150米范围内为环境保护区,不允许新建高层建筑。

2、可园保护区:可园本身为绝对保护区,可园内建筑物及景物(包括树木),不得变动更改;景观保护区范围北至下关路,东至可园东墙外14米,南至高架桥。原有水塘要保护。可园东墙外14米内须植树绿化,不得修建任何建筑物或构筑物。可园至高架桥范围内不得建任何建筑物,并须对高架桥进行垂直绿化美化。在西至珊洲河及东江南支流,北至大西路、振华路,东至运河西路,南至高架桥以内为环境保护区,不得新建高层建筑。

3、金鳌洲塔保护区:以金鳌洲塔为中心,四周各控制300米为景观保护区。保护区内河堤路西侧只能修建四层以下建筑;河堤路外侧不得设置任何建筑和构筑物,以绿化为主,可以设置临时性的游览服务设施。其四周800米内为环境保护区,不得新建高层,建筑各路段须注意塔轮廓的显露,使金鳌洲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显示其控制地位。

4、同德街特色民居保护区:同德街5巷11、12、1

5、18号及新芬路23、25号,形成了一个特色民居群。规划考虑辟为民俗博物馆,并划定为保护区。可按其原样进行修缮,周围改建或新建的建筑注意与之保持协调。

第一O五条重点保护街区。规划将大西路、中兴路整条街区设为景观保护区,区内质量较好的如大西路3~6号、34号、36号;中兴路24号、28号、30号、32号、38号需绝对保护。有些年代久远、破损较严重的,可依其原样翻修;若拆掉重建则必须按照整条街的建筑风格、材料质感及规模大小新建。在街道上视野内不得出现影响街道风貌的建筑,街道上的一些设施尽量做到古朴自然。

第一O六条市区重要文物保护古迹见表14-1。

表14-1 东莞市区重要文物保护表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O七条在饮用水、地表水保护区内,严禁新建任何有污染的项目,对已有污染的行业,必须限期治理,必要时采取停业整治或关闭措施,做好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工作, 防止农业污染物对水源的污染。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信息管理专业认识

信息需求产生与满足过程的分析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研究范畴逐步扩大,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及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管理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只有通过人类的使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的关键,同样,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也成为了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我产生了对信息的一些需求,比如: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信息管理发展的状况和同学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和期望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的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询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发现信息管理专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基础建设力量较为薄弱;二、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三、研究工作人员的机构和地区的分布极度不平衡;四、课程设置体系不够规范。由于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五、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不够明确,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六、绝大部分是对本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外研究很少。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更加关注。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三个关键问题,应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 为了使我对培养计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上网阅读一些著名教授的文献,我发现这些专业文献里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信管专业的培养从实践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出发,可以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组,提高师资水平;二、完备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三、丰富课堂教学

东莞市干线路网规划课件

东莞市市域干线道路网规划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二○○四年三月

目录 一、规划目标、原则与方法 (1) (一)规划目标 (1) (二)规划原则 (1) (三)规划方法 (2) 二、规划方案 (3) (一)规划路网体系 (3) (二)高速公路网络 (3) (三)快速路网络 (5) (四)干线性主干道网络 (7) (五)规划路网规模 (8) (六)规划路网总体评价 (8) 三、分期建设计划 (9) (一)分期建设年限 (9) (二)各建设阶段的建设目标 (9) (三)分期建设计划 (9)

一、规划目标、原则与方法 (一)规划目标 在东莞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拟定干线道路网规划的目标。 东莞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为构筑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一体化交通系统,以优质、高效、安全的交通服务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东莞市干线道路网规划目标为: 1、建立适应东莞市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促 进全市最终形成具有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包括干线性主干道和普通主干道)、城市次干道以及城市支路(包括集散性支路和出入性支路)的完善的道路网络。 2、明确各类道路的功能,整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关系,使过境交 通、对外交通以及市域内部交通各行其道,减少相互干扰。同时,适当分离城市客运和货运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3、合理配置全市干线路网的等级结构,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级配合理、规模适当的市域干线网络。 4、完善路网布局,提高全市各区域的通达性。 (二)规划原则 1、注重与国家及区域(珠三角)道路网总体规划相协调,加强与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doczj.com/doc/3e18827862.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报告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实习)报告 实验(实习)名称 MIS基础实验日期 2014.3.21 得分指导教师系经济管理专业物流管理年级一班次 1 姓名徐建华学号 20121347048 实验一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一、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3)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 (4)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二、实验环境 1、实验设备 服务器、交换机和PC机组成NT网络。 2、软件环境 (1) 服务器采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 (2) 学生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系统、IE6.0以上浏览器。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案例一: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是一门容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HIS是现代化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实现HIS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更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来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从而树立现代医院的新形象,这也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方向。系统设计概述:

该系统的实施将在整个医院建设企业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在其基础上构建企业级的应用系统,实现整个医院的人、财、物等各种信息的顺畅流通和高度共享,为全院的管理水平现代化和领导决策的准确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系统具有成熟、稳定、可靠、适用期长、扩充性好等特点,可以根据各医院各自的特点度身制作。该系统已成功地运行在普兰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庄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大连市中山医院、盖州市中心医院、蓬莱市人民医院、丹东市中医院、抚顺市中医院、铁岭中医院、铁岭县医院、黑龙江省呼兰县中医院、大连大学附属医院、瓦房店第一人民医院等一系列三甲、三乙、二甲等医院,为各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也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 应用软件功能 (1)、医院各职能部门微机配备表 (2)、医院管理子系统功能视图 操作步骤及运行环境 医院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因此,在设计方案中,大连汇源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考虑到管理面广、部门多、信息交换要求及时等特点,同时兼顾医院的实际情况,网络采用国际标准的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其具有扩充灵活、维护方便、运行稳定、互连性好、性能价格比合理等特点,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的最优、也最经济的方案。 1. 综合布线 缆线是计算机网络的生命线,是传送信息的动脉,线路如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损坏,将会使网络全部瘫痪,而停止工作。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采用楼宇自动化的综合布线方案,严格按照综合布线的技术要求,以此提高线路的质量和稳定性。 2. 网络设备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项目组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实验一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一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1.实验学时:4学时 2.实验目的 ①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②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3.实验内容 (a)上网查询管理信息系统相关著作和教材,了解其主要内容,列出三本教材的作者、出版社和目录,并写出自己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内容应该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b) 通过网络搜索和社会调查等手段,寻找信息系统。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使用的成绩查询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图书馆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宾馆使用的客房管理系统等。详细了解这些信息系统实现了哪里功能。具体描述实现每个功能的操作步骤。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了解这些信息系统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什么影响,分析这些系统是否还有不完善之处,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4.管理信息系统举例 ①高等信息系统举例 高等院校教务管理系统涉及教务管理各环节,是一个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促进学校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减员增效,为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提供有力的支持,是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平台。 (a) 系统功能。 a) 综合教务管理:包含基本信息管理、注册管理、收费、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等子系统。 b) 排课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和本学校的教室资源,制定每学期的课程、教室、时间的计划。 c) 选课管理:支持学生的选课功能,根据学生的培养计划来预制选课时学生的选课信息及课程的选课情况。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排课系统,由学生在网上制定个人的学期计划。选课分为三个阶段——预选、正选、退课选,以最大程度地解决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 d) 教材管理:包括教材信息、教材征订、库房管理、统计报表等几个功能模块。系统采用C/S和B/S结合的架构。 e) 教学质量评价:以网上填写评价问卷的方式完成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教师互评,可以动态形成评价系和问卷。 f) 师资管理:师资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编码维护、师资查询、教师统计等。 ②图书管理系统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答案要点

实验

3、分组讨论并确定小组管理信息系统的题目,并给出题目的具体功能和要求。心得体 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你在上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你是怎么克服的?你的收获有哪些?你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等) 实验

书E 选脚 ■1. 订盼蔚豆 建立学生表 则剩余不够的部分还须向其他书商订购,同时 在订购信息中添加该教材在另一个书商中订购的信息。 1、请画出上述内容的 E-R 图。 2、把E-R 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 学 生(学号,姓名,性别,院系,年龄) 教 材(书号,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 书商(商号,电话,联系人,商名) 山膿E 軀 nanie = ^Buy_Booksdb , j filename - J E: \Buy_Bcoksdb* mdf', size = 5j maxsize - 20, f llegrovrth = 1 ) log on ( rtajne-' Buy^Bookslog 1、 f ilenajue~, E:\Buy_Bcakslog. ldf'. size=2_, maxsize! 8, fllegrawth-1 ] Go 口. ■号, 3、在SQL Serve r (或Access )中建立数据库和表(截图) 建立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Buy Books on primary 主键为学号 主编) 主键为书号 主键为商号 ' —i r - ! 見意「腿 性别 商号 1 ---------- 戟条人

CREATE TABLE St udent ( Sno char 9- primary key. Sname char (20 i unique, Ssex char (2), Sage smallint. Sdept char (2Q 1 ) f -f 建立教材表 CREATE TABLE Books ( Eno char 9) primary key Btitle char (40), Bauthor char ^20), Bpress char 40 Bdate datetime ): 建立书商表 -CREATE TABLE SSellcr BSno char 9[ priinaty key, BSnane char 201 . Tel char 30;. Person char (201 feedback char '40 1 鼻 /*书号* /車书名*/ 八作者于/ /廉也版社康/ " 由版日期柑

东莞市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改方案〔

东莞市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改方案〔中集凤岗集装箱产业基地〕 (征求意见稿) 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 2013年9月

目录 一、规划修改区域概况 (1) 二、规划修改原因分析 (3) (一)涉及规划修改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和用地要求 (3) (二)规划修改的背景 (5) (三)规划修改的原因分析 (8) (四)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0) 三、规划修改编制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编制依据 (13) 五、规划修改的可行性分析 (14) (一)项目建设和凤岗镇的发展符合规划修改条件 (14) (二)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广东省产业政策 (15) (三)项目建设符合广东省和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符合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15) (四)项目用地符合土地供应政策 (16) (五)规划修改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16) 六、具体规划修改情况 (19) (一)调入地块的规划修改详细情况 (19) (二)调出地块的规划修改详细情况 (24) (三)规划修改前后主要调控指标变化情况 (33) (四)落实补充耕地任务的途径 (33) 七、规划修改影响评估 (35) (一)规划修改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评估 (35) (二)规划修改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0) (三)结论 (47) 附表 (48) 附表1 凤岗镇规划修改涉及地块基本情况表 (48)

附表2 凤岗镇规划修改前后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对比表 (52) 附表3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表 (53) 附图 ⒈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现状图1(2011年) (51) ⒉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1(调整前) (52) ⒊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1(调整后) (53) 4.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现状图2(2011年) (54) 5.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2(调整前) (55) 6.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2(调整后) (56) 7.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现状图3(2011年) (67) 8.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3(调整前) (58) 9.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3(调整后) (59) 10.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现状图4(2011年) (60) 11.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4(调整前) (61) 12.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4(调整后) (62) 13.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现状图5(2011年) (63) 14.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5(调整前) (64) 15.凤岗镇调入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5(调整后) (65) 16.凤岗镇调出地块土地利用现状图1(2011年) (66) 17.凤岗镇调出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1(调整前) (67) 18.凤岗镇调出地块土地利用规划图1(调整后) (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