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Popper's Theory of Knowledge in China

金吾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波普尔的知识论与他的哲学一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进中国。中国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哲学讨论会的主题就是波普尔科学哲学讨论会,时间是1981年秋天。一段时间内,波普尔成为中国学者所特别关注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知识理论和证伪主义方法论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样在中国学术界,尤其在青年学者中得到广泛传播,也引起深刻的共鸣与认同。

本文将就波普尔的知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作一简略回顾,以表示对这位20世纪伟大哲学家的深切怀念。

(一)

波普尔对知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巨大的贡献。正是波普尔,打破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精心编织的科学知识的静态罗网,使知识研究驶向动态的历史航程;正是波普尔,把认识论研究转向对科学知识增长的研究,使知识论成为研究知识的发现与增长的理论,并建立起了呈严密理论形态的科学发现发展的方法,即"猜想与反驳方法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波普尔的知识论有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知识是猜测性的,可错的。波普尔常常谈到爱因斯坦。"按照爱因斯坦新的引力论,一切以往关于科学工作和科学知识的本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科学理论总是假设性的,总是要被更好的理论所取代。"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消除错误的批判方法进行学习。波普尔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是批判地检查我们通常意识不到的哲学偏见,在需要纠正的地方就纠正这些偏见。"[2]

波普尔关于知识的观点直接对自柏拉图以来的关于知识的经典定义提出了挑战。柏拉图提出,"知识是证明了的真的信念",直到英国哲学家艾耶尔给出的知识的定义都是:某人S知道命题P

当且仅当

(1)P是真的;

(2)S确信P;

(3)S相信P是经过证明的。

但是在波普尔那里,(1)P是猜测性的;

(2)S要反驳P;

(3)S相信P是可以否证的。

波普尔批判了关于人类知识的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观点,并提出"第三种知识观"即,"科学理论(知识)是真正的猜测-关于这个世界的提供丰富信息的猜测,它们虽然不可能证实(即不可能表明其为真),但可以付诸严格的批判检验。"因为"科学家绝不可能确凿地知道他的发现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虽然有时他可能有一定的把握确定他的理论是虚假的。"[3] 所以,在波普尔那里,柏拉图关于知识的定义,"某人S知道命题P"被修改成了"某人S 猜测性地知道命题P"。波普尔对知识的定义是破坏性的,而这种有限的破坏性对我们中国的绝对性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波普尔的否证主义知识论给我们向陈腐观念进击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例如,中国曾经有过一种绝对真的据说是经过无数次证明了的知识,叫物质无限可分论的知识,这种知识被当成

永恒真理。波普尔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可错的,所有的理论都应该受到批判性检验。波普尔的知识论对打破中国的教条主义无疑是晴天霹雳。波普尔在批评20世纪有的马克思主义者时说,"马克思的追随者不但不接受这些证伪事例,反而重新解释这个学说和那些证据以便使之相符。这样他们营救这个学说不至受到反驳;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采纳一种使这个理论无从反驳的伎俩。这样一来他们就给予这个理论一种'约定主义曲解';而且通过这一伎俩,他们就破坏了这个理论所大事宣传的科学地位。"[4]

我当时真正受惠于波普尔,深深被他的知识可错论所感染,把波普尔这一观点认作是对某些同志的一剂苦心良药。遗憾的是像有些学者至今还没有意识到波普尔关于知识可错的理论对知识增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波普尔告诫我们说,科学知识增长的总的图景是,我们选择某个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理论作为尝试性的解决,并竭尽全力去批判这个理论,并力图去驳倒它。即使我们驳不倒它,我们也将从其中学会很多东西,会弄清许多问题。波普尔的这种知识观与试错方法,对我们今天从事理论创新,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今天,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响亮口号。正是建立在知识的增长和进步这一认识基础上的,教条主义对任何事业都是极其有害的。然而,这一认识被接受并付诸行动,对中国人民来说,其间经历了多么艰难、多么曲折的历程,付出了多么巨大和惨重的代价呵!(二)

波普尔的知识论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知识的客观性。波普尔写了《客观知识》一书,提倡客观主义知识论,并从而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赋予知识世界以充分的本体地位。

波普尔对知识论的重大贡献是世界3理论。世界3是知识世界,包括理论、问题和论据。科学知识就属于第3世界,它是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而不是笛卡儿、洛克、贝克莱、休谟乃至罗素等人主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笛卡儿等人只集中主观主义上或第2世界的知识研究,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作为第3世界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笛卡尔等人,只集中于主观意义上或第2世界的知识的研究,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作为第3世界对象所具有的特征。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它是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5]

波普尔强调世界3与世界2之间区别与相互作用,把心理过程或思想过程与逻辑的或客观的思想内容加以区别,从而形成了世界3 理论。世界3具有以下特征:

1. 它是真实存在的,是与物质对象一样真实地存在的,它能改变物质对象世界,它对我们的影响与我们的物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一样大,或甚至更大。

2. 它具有部分自主性,例如一个理论具有未被预期的和未及推断,它们是第3世界自己产生的,所以有自主性;

3. 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它是人心(世界2)创造的,反过来也影响人心。

波普尔用蜜蜂酿制蜜蜂来比喻人类生产知识与知识的客观性,他说:"蜂蜜是蜜蜂酿制的,由蜜蜂贮存,并且供蜜蜂消费;而消费蜂蜜的个别蜜蜂一般都不限于消费自己制造的那部分蜂蜜:蜜蜂也供应根本不从事生产(蜂蜜)的雄蜂。"[6]

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世界,即世界3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它对于我们的无法计量的影响"。波普尔指出"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我,没有它(世界3)便不能够生存;它们是牢牢地固定在第3世界之中的。应该把我们的合理性、批评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和行动的习惯,归功于同第3世界的相互作用。应该把我们的智力的发展归功于它。也应该把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对我们的影响归功于它。"[7]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尤其是关于世界3理论,一直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这里我们特别注意邱仁宗教授对世界3的说明。他说:"世界3不同于Plato的理念。理念是不变的、人造的,不仅包括真理,而且包括谬误、问题、猜想,世界3也不同于Hegel 的绝对精神。在Hegel看来,人是时代精神的工具,人没有创造性,是客观精神推动着人,并把客观精神

人格化为神。而世界3是人的精神的产物,但又与精神不同,正如鸟巢不同于鸟的本能一样,因而强调人的创造性。"7邱仁宗并介绍了突现观念;突现观念如今在复杂性研究中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这我们将在下面再谈。

20世纪下半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赛伯空间的出现(Cyberspace)的出现,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使得对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尤其世界3理论研究的兴趣大增。

孙小礼与刘华杰在1997年就谈到"虚拟世界"与卡尔?波普尔世界3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文中写道:"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所造成的这样一个'虚拟世界',是我们想起波普尔(K.Popper)所论述的'世界3','虚拟世界'很象波普尔意义上的'世界3',在一定意义上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世界3'在一定意义上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因为在虚拟世界中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集成人类生活中的一切东西,而在信息世界中,特别是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现实的人们经常地与虚拟世界打交道,这些'交道'将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8]由此是否可以说,"虚拟世界"大大丰富了波普尔的"知识世界",使世界3的内容在新条件下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波普尔世界3的理论在现时代的意义在王克迪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王克迪在他的《赛伯空间之哲学研究》一书只指出,"三个世界理论的现时代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理论,突出了人类的创造活动以及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9]王克迪同时指出了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不足并对他们作了重建。

此外,两位中国学者李伯聪与孙幕天于2000年先后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论文表示了承认波普尔世界3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世界4"主张。在李伯聪于2002年新出版的《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一书中阐述了波普尔的世界3与李伯聪的世界4的联系与区别:"人类认识的产物构成了世界3,而人类的工程活动的产物构成了世界4,"[10]从而避免犯波普尔那种"把飞机和书本混为一谈的错误。"[11]

更有意思的是,龚建华和林珲两位学者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作参照,讨论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1、2、3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如下图示:

在这里,世界3是以人,人的自然肉身为中心是知识,而世界III是与化身相关的知识,这两者(世界3与世界III)会集在一起,构成客观知识世界。[12]

龚建华、林珲与王克迪等人的工作已经把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推进到了新时代,波普尔如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

我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翻译过波普尔的一些文章。但没有涉及讨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容。2000年6月10-12日我们在浙江商学院召开的21世纪知识观学术讨论会上,我、董光璧、张华夏三人就孙慕天、李伯聪两位教授提出"世界4"观点发表过不同的看法。我们总的认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是开放的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的一些内在逻辑不协调或矛盾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引进世界4来解决。为简便起见我们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我们对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看法:

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开放性

图中虚线表示的圆圈是波普尔三个世界(世界1、2、3)的原型。随着时代的进步,三个世界(1ˊ、2ˊ、3ˊ)同时在发展。世界1,即物质世界,从纯粹自然物,发展到人工物构成的人工世界更进入到虚拟实在世界。包括赛伯空间(网络世界);世界2,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到智能系统和高级认知系统;世界3,从传统的知识世界到王克迪所说的的"编码文本"或孙慕所指天的"符码世界"都是客观知识世界。

以上看法,还未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这至少说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尤其是世界3的理论,对我们中国的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三)

波普尔知识论第三个特点是主张知识进化观。

首先,三个世界在历史关系上是进化的,首先有世界1,物质世界,其中又演化出生物

有机世界,成为世界1的一部分;世界2是有机体世界进化的产物;然后又进化出世界3,它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作为世界2的进化成果而出现的。

世界3本身即知识世界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在知识起源问题上,波普尔批判了传统的知识起源说。按照传统的知识起源说,所有知识都是从知觉或感觉开始的,而科学知识则是从观察开始的。波普尔则主张,知识不是起源于观察,而是起源于期望或问题。"我们不是从观察开始,而总是从问题开始","理论,至少一些基本的理论或期望,总是首先出现的;它们总是先于观察。"[13]

知识的成长则是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老问题到新问题的发展。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理论成长的公式:

P→TT→EE→P

P代表老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EE代表排除错误,P代表新问题。

知识的成长是一个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分类似的过程。知识的增长与生物进化一样,都按照试错法进行,经受不住检验的理论(知识)被淘汰出局,没有被驳倒的,暂时生存下来,"我们的知识时时刻刻由那些假说组成,这些假说迄今在它们的生存斗争中幸存下来,由此显示它们的(比较的)适应性;竞争性的斗争淘汰那些不适应的假说。"[14] 知识的进化与理论的进步连在一起。理论的进步意味着新突现的问题与旧问题不同,理论真正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影响。波普尔关于理论进化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批评理论还原论,主张突现论。

波普尔说:"我的四段图式可以用来新问题的突现,因此还描述新解决方案即新理论的突现;我甚至想把四段图式当成一种尝试,试着以理性的方式来说明突现。我想提一下,四段图式不仅可以用于描述新行为形式的突现,甚至新生物形式的突现。"[15]

波普尔讨论了突现和还原的关系。波普尔对通常的还原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想把所有的化学发现还原成物理学定律(即从物理原则演绎出化学发现)是成问题的,因为"即使用纯物理方法控制化学反应也并不等于把化学还原成物理学。还原有更丰富的意义。它意指理论的理解:旧研究领域对新研究领域的理论渗透"。[16]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生物到物理学可能没有理论的还原。"[17]

波普尔认为,还原主义无法解决理论进化或科学知识成长的根本问题,因而必须引入突现。因为彻底的还原论将导致历史决定论,而在波普尔看来,"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的方法。"[18]波普尔概括出五个论题,对历史决定论提出反驳,其中三个论题是:

(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2)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3)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19] 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成长之所以不能预测,正是因为有突现:"思想史很清楚地教导我们,思想是在逻辑关联中突现的;或者,照人们喜欢的说法,可以说思想是在辩证关联中突现的。"[20]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波普尔的知识进化是突现进化。相对而言,我将突现看作是生成,突现即生成。21以往我们对波普尔突现进化论的研究要少一些,而突现问题即生成问题,随着复杂性问题或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而日益受到重视,[注]波普尔对此的贡献也将日显其重要性。

波普尔的哲学,包括知识论,所激起的波澜将永远在中国学者胸中涌动,决不会泯灭的。

欢迎阅读本文档!

【精品】

sunshine

科学技术哲学

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 杨亮 2120100313

一、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卡尔·波普尔(1902-1994),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失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界影响极大。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得出结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可以证伪的。所谓可证伪性,就是说这个学说可以被人们推翻,具有可以被推翻的可能。比如爱因斯坦认为一切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这个说法就是可以证伪的。只要有一种新式飞船,速度能够超过光速,爱因斯坦的理论就被推翻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发明出这样的飞船。暂时没有不等于永远没有,可能以后就能发明出来从而推翻这一理论。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之以理论至今为止是正确的。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定律都是一种理性的冒险,它们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危险,但是那是一种人类的进步,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综合来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批判归纳主义 归纳主义主张科学家通过归纳、反复地检验或观察,去证明一个理论。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观察永远也不能证明一个理论,而只能证伪它。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他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例如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还是举刚才的例子,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3.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

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有感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发现和直观地理解,任何特定的事件如何发生和为什么发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它的原因和结果……然而我们发现,我们不能提出普遍规律,不能用普通名词来描述这种因果关系。” ——卡尔·波普尔先谈谈我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印象。刚读前面的部分,我就感觉作者受到了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影响,特别读到后面关于整体主义、人性的部分,明显感觉到他受量子力学的影响较大。作者在阐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上,一步一步找出历史决定论的漏洞,逐个击破。 波普尔把历史决定论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反自然主义的,另一种是泛自然主义的。无论是哪一种历史决定论者,只是强调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是有规律可言的,但他们都不能证明他们所阐述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能证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能在整体上促进人类发展,这就产生了逻辑和哲学上的谬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的因果关系被历史决定者强迫改为了理论科学。 其中,卡尔?波普尔对“整体主义”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整体主义是要加以抨击的历史决定论的最关键的论点之一”。第一,历史决定论者不认同社会中的“齐一性”,认为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历史决定论者“企图把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和改造”,所以,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是本质上的不同,任何通过对社会进行局部调整的行动都是不适合的。第二,整体主义忽略了社会发展状态的复杂性,任何看似无关的事物都有可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一论证让我想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决定论者,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当中就包含一个观点,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

质性研究选题的效度探讨_基于知识论的视角

2010年第9期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宋改敏 赵建斌 质性研究选题的效度探讨 摘 要: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效度的甄别、思考和处理,通过对“效度威胁”的控制和 避免来提高相对的“真实有效性”,然而质性研究交互建构的、自我解释的、情境描画的特点,使得研究结果的阐释很难真实地表述研究的现象。从多元效度的考虑出发,以质性研究初始选题作为“知识宣称”的可信和可能证实为中心,结合质性研究选题浮现的过程和选题蕴含的研究内容之间的融贯和研究路径的逻辑支持,能够实现知识论视角的效度考察。 关键词:质性研究;选题;合理效度 在质性研究中,围绕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问题而产生的对研究效度的探究成为提高研究质量的重要方面。一般地,质性研究的效度是在研究者和资料的互动分析中,通过提升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的功能和研究的描述阐释质量,通过避免各种“效度威胁”而确保效度。但是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质性研究本身就是研究者和材料不断互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研究结果本身作为存在的知识形态,按照汉莫斯里“复杂现实主义”认为的“知识是一些具有合理效度的信念”的说法〔1〕,对效度的考察应该贯穿选题、资料收集分析过程以及结论的得出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以知识论为理论视角,对质性研究的选题进行效度考察。 一、研究选题的浮现 我的研究方向是“课程与教师教育”,于是研究自然锁定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当我参与导师课题多次进入研究现场(北京S 小学)时发现:作为一所发达城市的小学,在校长和研究者的带动下,教师全部参加了“学习和发展共同体”(Learning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 ,简称LDC ),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共同体的发展“捆绑”在一起。教师们将研究定位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事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批判交流并共享成果,特别是他(她)们对我们这些研究者接纳和自然的开放态度,让我鲜明地感觉到:S 小学和别的学校好像不一样。S 小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面貌?教师们是如何走入共同体并认同参与其中的?他们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并引起一系列联动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其他支持条件是什么?学校环境是怎样促成教师变化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浮现、吸引并撞击我的心扉。我又进一步探究引起这些变化和不同的背后缘由,表面看到的似乎是LDC 这一共同体的影响,那么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在和几位老师 交谈后,我又找到了校长这位“守门人”。她探讨地说道:“我觉得还是一个土壤问题,是一个组织的机制。”如果期望老师多做研究,在改良土壤的时候,我们给里面放了哪些肥料?怎么改良的,使它和别的学校不一样?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背后,学校提供了什么?关键因素是哪些?肯定里面是相关的,但谁都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因素不是一个,把校长隐去之后,也有老师内部的因素的焕发,究竟是什么因素焕发了它呢?比如,你会发现这个学校做课题,那个学校也做课题,为什么不一样呢,恐怕还有核心的东西。 大量的思考信息扑面而来,究竟是什么呢?文化?机制?动力?都不全是。是什么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呢?假如教师是“苗”,学校是“土壤”,“土苗”的结合不就构成了一幅生态图景吗?除了同样的阳光、空气和水之外,是谁给S 小学这块“土壤”添加了“肥料”,导致S 小学的老师和其他学校长得不一样?在S 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中添加了什么“添加剂”呢?难道我是要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吗?那么,生态环境的基本含义又是什么呢? 从学界对生态环境的界定上看,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影响某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2〕。本研究的生态环境并不是指实体意义上的生态环境,而是指由特定环境要素构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开放的系统整体,并间接、潜在、长远地影响生存和发展。 另外,在环境研究和实践中,一般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自然自身的原因引起的,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指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称为现生环境问题。一般地,某地区各类学校的原生环境条件基本相似,差距不大,而现生环境问题却各有不同、差距较大。就本研究而言,研究的生态取向也决定了研究脉络基本定格在共同体内外的各种关系 ———基于知识论的视角 34

_历史_的规律性在哪里_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摘要:波普尔特有的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使他走上了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学术道路,他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而提出了历史只有趋势却没有规律更无法预测的观点。波普尔历史观失误的理论原因在于:扩大了证伪原则的适用范围;忽视了历史规律呈现的复杂多值性;夸大了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只要摒弃人类自主活动与合规律性无法相容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不难解释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决定历史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正是这些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为我们解释并把握历史提供了可能性。历史不是任意的,它的规律性正是存在于人类的自主活动之中。 关键词:波普尔;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规律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5-0031-03 “历史”的规律性在哪里 —— —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申建林,贺云松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批评理性主义”、“证伪原则” 等科学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他的政治哲学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有人评价说“从绝对真理(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普遍至信,到对其根本性的质疑和警惕,这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最为重大的事件。而波普尔的学说,特别是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篇作中阐发的观点,对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1]还有人甚至认为该书“属于本世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思想经典著作。”[2]那么,他对马克思的批评令人信服吗?历史究竟有无规律性?如果有,历史的规律性又在哪里? 一、波普尔非历史决定论思想产生的背景1.波普尔的人生经历。在少年时期,波普尔自诩为共 产主义者,他17岁那年,为帮助关押在维也纳警察局的共产党人逃脱,在示威游行时遭到枪击。这一事件对波普尔心理刺激很大,他开始对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产生怀疑,并从此决定了他终身的思想倾向———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他中年时期,即《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书的写作年代(1935-1942),恰逢纳粹德国对内采取高压政策、加强社会控制,对外煽动民族仇恨、大举实施侵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执行极“左”路线和政策,社会矛盾尖锐,甚至发生大清洗等严重错误。波普尔 进一步认为,德、苏政策的理论基础都是历史主义,历史主义与极权主义、专制主义密切相关,他甚至认为共产主义与法西斯毫无差别。因此,波普尔认为,把历史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会给人类带来不幸。 2.波普尔的知识结构。波普尔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科 学哲学,他在读书求学时代就广泛涉猎各门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了中学数学和物理教师的资格考试并取得教师职位。他与爱因斯坦、波尔、薛定锷等20世纪最知名的自然科学家交往甚多,经常就自己的学术观点请教这些科学家,受到他们的赞赏。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波普尔把自然规律的可重复性转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必须出现完全重复的历史事件才能证实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这使他的历史观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由于他的知识论源于他对当代自然科学理论的洞察,而其政治思想恰恰建立在他的知识论基础上,这更加使他确信历史是不存在规律性的。 二、波普尔非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在波普尔看来,历史主义或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3]波普尔通过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批判,否认历史的规律性,进而否认人们对未来进程进行预测的能力,并提出“历史无意义”的观点,即历史没有意义,“不可能有‘事实如此’的历史,只能有历 作者简介:申建林(1966—)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松(1980—)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史学概论书目

1.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 4.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6.(法)J.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伊格尔斯、帕克主编:《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与理论》,陈海宏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13.(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博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版。 14.(英)波普(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英)波珀(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美)亨普耳:《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8.(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9.恩格斯:《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8-458页。 20.庞卓恒:《中西文明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转载其中第2节;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赵吉惠:《历史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苏)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莫润先、陈桂荣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5.(苏)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26.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7.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8.庞卓恒主编,田晓文、侯建新副主编:《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9.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0.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刘泽华、张国刚:《历史认识论纲》,《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2.田汝康、金重远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4.(英)爱德华.霍利斯.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管理学研究方法整理

1、研究方法之哲学信仰 进化知识论(重要知识点) 以波普尔(Karl R.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进化认识论为代表。他主张科学方法应当是以理性批判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科学家先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假说和猜想,再依据事实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在检验过程中不断修正原有的假设和猜想。其进化认识论如下图(波普尔的四段图示)所示: ?科学哲学的转向 在科学理论的场合,问题的产生通常是出自于下列三种不同情景:(1)理论与观察或实验的结果不一致;(2)理论系统内不发生相互矛盾的现象;(3)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冲突。 ?进化论与逻辑实证论的区别 知识论方面,进化认识论不像逻辑实证论那样,采用“逻辑图像论”只以精确地描绘世界图像为满足,而主张要建构理论来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 本体论方面,进化认识论认为:科学家为了解释事实或现象,在建构理论时必须提出各种形而上的概念,这种形而上的假设建构,不是一种虚构,而是一种“实在”。 方法论方面,正因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建构出来的,而不是“描绘世界的图像”,因此进化认识论在方法论方面主张“证伪论”,认为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在于“证实”命题,而是在于“证伪”理论中的命题,他们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哲学——总结 ? 1. 实证主义:极端经验论(实证) ? 2. 逻辑实证论:极端经验论(实证)、逻辑图像论(反对形而上) ? 3. 后实证主义(进化认识论):理论建构(形而上)、实证(非极端经验论)、可证伪性

? A Simplifi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Types of Research ? ?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 ?二、科学研究过程 ?检验假设的研究(演绎法)遵循图1右半部分的流程。?建立理论的研究(归纳法)遵循图1左半部分的流程。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2004年第5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34期  No 15 2004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Sum No 1134 [收稿日期]2004-02-27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文理研究基金项目(0301004) [作者简介]许宏武(1964-),男,湖南新化人,中南大学人事处副教授;谭扬芳(1972-),女,重庆人,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哲学研究§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许宏武1,谭扬芳2 (1.中南大学人事处,湖南长沙410083; 2.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探讨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论点,结合当前现实剖析其合理因素,并对“必然性与偶 然性的关系”、“历史规律和趋势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国家集权主义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波普尔;历史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4)05-0038-06 批判“历史决定论”是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其激烈程度可以借用布赖恩?马吉的一句话来表述:“我必须承认,我不明白任何具有理性的人如何能在理解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仍然是一位马克思主义 者。”[1](11页) 鉴于此,本文拟就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中的主要观点作一梳理,发掘出其合理因素,批判性地对其再批判。 一、何谓历史决定论 从目前国内研究的状况来看,关于历史决定论概念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历史决定论是特指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因果性、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它包括四大类型: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特指机械论)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是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其二,历史决定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极端理性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它主张一切事物包括道德的选择都要由先前存在的理性观念所决定。二是指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它是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的自然性、主体实践的参与性等三个方面同时 展开的。它的辩证特征在于揭示历史规律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历史机遇和历史选择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机制,阐明历史“自然性”发展的过程和迈向真正人类历史的基础、条件和进程。 在西方,用来称谓历史决定论概念的并不是“historical determinism ”这一术语,而是“his 2toricism ”一词。这一概念最初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1935年提出的,1957年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his 2toricism ”一词就是指一种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和分析的方法,以及承认历史事件的发展具有总体上的不可逆性和前后相继性。但“historicism ”一词在波普尔那里显然是指“探讨社会科学的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 的”[2](2页)。这里,社会规律、历史的因果关系、历史必然性、历史预见性等等成为理解“histori 2cism ”一词的关键术语。波普尔提出的“histori 2cism ”一词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仅仅是指“历史决定论”。而作为历史决定论,它的理论基石就是对历史因果性、历史规律性和历史预见性的崇拜。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 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 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 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

浅谈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4143611.html, 浅谈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 作者:李罗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 摘要:归纳法是重要的科学推理方法之一,扩展性、或然性和不同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 度不同是归纳法显著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推理方法,归纳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是哲学家争论的一个焦点之一。本文主要是谈谈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及其失误。 关键词:归纳法;波普尔;批判 一、归纳法的主要特征 归纳法是科學的推理方法之一,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事实到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手段和模式。利用这一方法,人们可以由所观察到的特殊现象推理出一个普遍的规律。通过对归纳法推理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归纳法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 1、归纳法具有扩展性,而这一点正是科学理论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如果没有扩展性,人们只能在已知的世界中徘徊,无法认识新的事物。可以说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归纳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扩展性使得人类的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扩充,也使得科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归纳法的使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如何发展到如今庞大的科学体系。 2、归纳法具有或然性。所谓或然性,即虽然我们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前提是真的,但通过归纳法,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却未必真。而一个理想的推理形式,首先应该避免的是从真的证据引出假的结论。那么,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我们能将按照归纳法进行推理产生的结论看作是真的呢?当我们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观察时,会发现如下的现象:小麦是植物,是可以进行 光合作用的;菠菜是植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羊齿植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当我们的观察扩展到成千上万种植物时,发现它们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且所有这些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亦即我们的前提都是真的,我们能否因而就推出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光合作用功能这一结论呢?而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又如何呢?当我们发现了如列当和天麻之类全寄生植物 时,才认识到,由真的前提,我们得到了一个假的结论。 3、归纳法的不同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是不同的。也即不同的例证对于结论的正确性具有不同的作用。 二、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 在传统的认识论模式里,科学方法通常都是被归结为以经验为基础的、对实验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的方法。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认为,可信和确然的知识是植根于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的,而科学则是这种知识的身躯,离开了经验和对经验的归纳性陈述,便没有科学,至于科学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左红 单一结构的社会有大惰性,往往导致停滞不前。对峙的战争、多元化的政治经济力量与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并存、交流、碰撞,才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端是辽阔的亚洲大陆。亚洲地理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系列巨大的高山。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包围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向陆地交通的巨大屏障;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南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又将中国与印度和西亚之前隔离开来。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的巨大山系,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造成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困难。中国地域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穿行于半个中国的土地,流经国内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地带,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又使得能提供水运。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地区向内陆发展比向外围发展要容易得多。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有很多差异。地理条件的多样化,造成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除了草原地带的其他少数民族不与土地区域以外,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比之黄河流域,内部存在着大得多的差异性。由于地形地貌上的分割,形成许多易于独立的区域。历史上北方易形成统一政权,南方多成为割据状态。 周代非常明确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必须与外姓通婚。齐国靠海边,有丰富的鱼类和盐资源。燕国地处华北平原北段,有良好的水利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农业。赵国在山西省的中、东北部,河北的东南部。从赵国的北部到燕国,成为日后农牧对峙、冲突最频繁的地区。楚国在汉水流域发展,从长江以北的汉中、湖北西东到淮河的南北和苏北为西楚;湖南的中部和北部,江西的北部,为南楚;苏南浙北为东楚。秦国在关中,有山东各国的先进文化滋养自己,又可以排斥山东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它拥有富饶的四川,关中还有陇西,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兴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使它成为富庶区域。 春秋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没有开垦的土地占有极大部分,农业居民区还分散、彼此孤立。在各区间,交通不便,各个农业区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只能是区域经济,政治也只能是领主政治。生产力的进步,区域持续发展,扩大了稻、粱、麦、黍、菽、稷、桑等农作物的种植,普及于黄河流域,促进共同生活方式的形成。精耕细作的小生产方式首先在黄河流域得以普遍的确立。 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一个原因是在早先生产水平还很低时,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于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简陋的工具与极易耕耘的黄土地结合而有较高的生产力。人口增殖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1、17年小说 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 1、文艺政治化 2、题材单一化 3、手法简单化 4、人物形象扁平化 5、作家非专业化 2、批判运动 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 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 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分歧两点: 1.民族形式民间形式 2.主观主义 3、政治抒情诗 1.艺术渊源A.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传统B.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 2.特征: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广场诗歌”,诉诸公众场合的朗诵这种集体性的参与。 3.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 4、新民歌运动:

科学哲学 第三章第四节

第三章第四节 费耶阿本德(1924-1994 ) 生平与著作 1945:战争中受伤 1947:回维也纳大学 1949:参加哲学俱乐部 1951:获哲学博士学位 《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1975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1978 《告别理性》,1989 《光阴虚度》,法兰克福,1995 一、思想来源 1.哲学俱乐部 公开辩论中起作用的并不是论证,而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某种方式。论证并不表明自己的真实信念,只是说服对手的工具。 2.对哥白尼革命的研究 3.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触 4.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5.波普尔的影响 6.对历史艺术的强烈爱好与系统的人文科学训练 二、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批判 1.不存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事实,观察和理论之间相互依存 当哥白尼的毕达哥拉斯式的地动说被重新捡起来的时候,它遇到了那些已被当时的托勒密天文学所超越的困难。确切的说,人们必定要把它看作是被驳倒了的。伽利略对哥白尼的学说深信不疑?-?-他致力于找寻到支持哥白尼且能为所有人看到的新事实。 2.不存在唯一可靠的、能获得正确成果的“科学方法” 除了他每次都得提供的理性根据外,他还使用了心理学的伎俩。?-?-这些伎俩掩盖了这样的事实:伽利略意欲将哥白尼学说建立于其上的那些经验不外乎就是他那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果?a?a它是被杜撰出来的。 3.对常用规则的违犯不是偶然的事实,而是科学进步必不可少的特征 三、增殖原理与韧性原理 1.增殖原理(principle of proliferation):大胆发明、详细阐述与公认观点不一致的理论,即便后者碰巧得到高度证实或被普遍接受也在所不辞。

2.韧性原理(principle of tenacity):支持与某些观察结果和实验事实不一致的理论,而不管它遇到多大的实际困难 批判“证伪主义” 3.增殖原理与韧性原理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理论多元、相互竞争的局面 四、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1.科学不需要理性的标准或规范的指导,要认识世界,需要使用一切方法,包括非理性方法以及神话、宗教等 我无意于用一种别的规则去取代一大堆普遍规则。我毋宁是想让读者们相信:所有的方法论,即便是那些最明白易懂的,都有其局限性。 2.科学进步常常为偏见、奇想、激情等所推动 3.科学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构造世界观的方式,除了科学之外,还有神话、神学教义和形而上学等 Anything goes(怎么都行) “怎么都行”: (1)不是肯定性原则,而是一种批判的、颠覆性的原则 (2)拒斥所有带普遍要求的规则和观念,倡导注重实效的自由的解决方案 (3)是对一种没有什么方法准则的创造性的-多元的科学理解的辩护 只有一条原则,它在所有情况下和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上都是可以维护的。这条原则就是:怎么都行。 知识不是由一些自我一致的、向一个理想观点汇合的理论构成的系列;这不是向真理的渐次逼近,它是一个日益增长的、相互不一致(不可通约)的可取理论的海洋,构成这个集合的每个理论、童话和神话迫使其他理论、童话和神话加入,形成更大的集合,而它们全都通过这个竞争过程对我们意识的发展作出贡献,没有什么东西会固定下来。 无论对于科学的内部进步还是对整个文化的发展来说,无政府主义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理性?ˉ终于加入到一切别的抽象怪物诸如??义务?ˉ、??责任?ˉ、??道德?ˉ、??真理?ˉ及其比较具体的先行者诸神(它们曾被用来威吓人,限制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发展)之中,与它们为伍:理性凋谢了?-?- 4.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既区别于怀疑论,也区别于政治与宗教的无政府主义 任何观点,不管它多么??荒谬?ˉ或者??不正派?ˉ,他都不会拒绝考虑,也不会拒绝按之行动;他也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他明确而绝对反对的一样东西,是普适标准、普遍定律、普遍观念,例如??真理?ˉ、??理性?ˉ、??正义?ˉ、??爱?ˉ以及它们所带来的行为; 尽管他并不否认,行动时权当这种规律(这种标准、这种观念)存在,并好象相信它们,常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收稿日期:2010-03-03 作者简介:卢德友(1982-),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J ou rnal of Ch ina Un iversity of M inin g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0年3月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卢德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波普尔对各种历史决定论所做的批评,有着先在性的方法论因由。在波普尔看似严谨的论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可被/证伪0之处。深入到波普尔论证的方法与过程之中,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反历史决定论观点,进而重申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整体主义;社会工程 中图分类号:B5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0)01-0001-05 波普尔在其代表著作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与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主要从改造社会的方法论角度来批评历史决定论者。具体讲,他是从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异同出发,一概否认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针对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国内学者试图从多方面进行反驳。综观这些反驳的努力,大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波普尔的同时,正面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然而,对于重视实证与推理的波普尔来说,这样的外围打击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深入其方法论内部,从根本上动摇其反历史决定论的存在依据。 一、方法之镜:波普尔反历史决定 论方法的渊薮 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波普尔之所以责难历史决定论进而倡导渐进的/社会工程0,从方法论上导源于自休谟以来的反决定论问题。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始终囿于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知识的对象是印象和观念,在论证观念之间的关系时休谟引出因果联系问题。在他看来,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联系、接近联系与因果联系三种方式,其中唯一能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之外,并将那些看不见、触不着的存在和对象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因果关系。在新康德主义者那里,以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主要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在自然界里才存在一般的规定性,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都 是特殊的、单一的,因而不存在任何规律性。文德尔班主张自然科学追求的是规律,历史科学追求形态,前者是从特殊到一般,而后者则始终是对特殊事物进行摹写,这种特殊事物本身就是在根源意义上说的,不能被自然科学的一般所包括。越出认识论的边界,当代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的研究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从而否定了以规律性承载的决定论。自然科学领域里的非决定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支撑起来,它又给社会科学中的非决定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波普尔通过休谟而接触到归纳问题,他对休谟指出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深有体认,由此他对于运用归纳来确证认识产生怀疑,尤其是在遭遇社会历史问题时便生发不可知的困惑。新康德主义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划,使波普尔自觉肯定了社会历史问题的特殊性,拒斥一般性。故他明确表示历史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件感兴趣,甚至直言不可能有一般性的历史规律。同时,自然科学在蓬勃发展中所张扬出来的经验实证原则,更是促成了波普尔对此种认识方法的坚守。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这要由一个事实命题而非价值命题来做出判断。波普尔在肯定事实命题对于价值命题优先性的同时,也不否认价值命题的作用,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它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由此,一种经验证伪原则的感想在波普尔那里成型:任何科学理论,不管受过多么严格的检验,不管有过多么成功,都可以被推翻、被否证,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