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伤性休克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创伤性休克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创伤性休克急诊鉴别诊疗指南【临床表现】属于更危重的低血容量性休克。1.创伤引起,低血压。

(1)成人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toniHg。

(2)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

(3)脉压减小。

2.生命征体位性改变

(1)仰卧位无低血压,但怀疑存在休克时。

(2)改变体位后3~5min测量脉搏,血压。

(3)收缩压下降超过l0~20mnlHg。

(4)伴脉搏增加超过15次/分。

(5)患者感头昏不适。

3.组织灌注不足表现

(1)肢端湿冷。

(2)皮肤苍白或发绀。

(3)外周脉搏搏动未扪及或细弱。

(4)烦躁不安,易激惹。

(5)神志淡漠,嗜睡,昏迷。

(6)尿量减少或无尿。

4.交感神经兴奋

(1)精神紧张,焦虑。

(2)过度换气。

(3)大汗。

【病因学及病理生理】

l.创伤导致内脏出血。

2.大血管破裂。

3.骨折。

4.大面积烧伤所致大量体液丢失。

【院前处理】

1.优先处理气道阻塞,维持通气。

2.有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心包填塞等情况,应立即处理。

3.有可见的活动性出血,立即有效止血。

4.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给予补液治疗。

【诊断】

1.创伤性休克的存在与否?

(1)创伤后出现。

(2)血压变化(成人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或脉压减小)。

(3)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如上述)。

2创伤性休克程度判断,见表16一l。

【急诊检查】

1.血流动力学监测

(1]动脉血压。

(2)中心静脉压监测。

(3)肺动脉楔压。

2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

3.血气分析,注意乳酸酸中毒情况。

4凝血功能检测,警惕I)Ic的发生。

【急诊治疗】

1.初步治疗

(1)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通气支持。

(2)优先处理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有效止血。

2.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通常采用中心静脉途径,同时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进一步治疗。

3.容量复苏

(1)复苏溶液的选择

1)晶体溶液:平衡盐溶液(林格氏液)是目前治疗创伤性休克的首选液体;有文献报道,高渗盐水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收到良好效果,机制包括维持较高心排量、扩大血容最使回血量增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组织水肿等。但有可能加重出血,而且不宜超过血容量的l0%。

2)胶体溶液:全血是最理想的胶体液,但应注意避免大量输注库存血;白蛋白可作为选择之一,可以较长时间保留在血管内,对纠正休克有利;右旋糖酐有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可有效减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但使用不宜超过1500ml。

(2)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1)首先应快速补充晶体液,在第一个30分钟内给予平衡盐溶液1000~1500ml。

2)失血在500ml以上或输液在2000m1以上,应同时补充胶体溶液。

3)晶体与胶体溶液的比例为4:1~2:l。严重失血可达l:1。

4)失血1000nll以上或胶体用量1000ml以上,红细胞压积小于20%,应补充血制品。

(3)复苏有效的判断

1)血压恢复并维持稳定。

2)红细胞压积30%~35%。

3)尿量0.5~1.0ml/kg·h。

4)神志恢复。

4.积极处理刨伤,应同时做好手术的准备,纠正休克的目的是为手术赢得时间。

5.纠正酸中毒

(1)轻度酸中毒时,仅输人大量晶体液即可起到纠正酸中毒的作用。

(2)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指导碱性药物的应用,目前主张代谢性酸中毒pH<7.20时可适当考虑应用碱性药物。

6.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不能替代容量复苏。

(2)仅在病情危重,容量复苏后血压不能维持时应用,可选用多巴胺。

7.抗生素的应用开放性创伤时为预防继发感染,可预

防应用广谱抗生素。

创伤性休克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创伤性休克急诊鉴别诊疗指南【临床表现】属于更危重的低血容量性休克。1.创伤引起,低血压。 (1)成人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toniHg。 (2)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 (3)脉压减小。 2.生命征体位性改变 (1)仰卧位无低血压,但怀疑存在休克时。 (2)改变体位后3~5min测量脉搏,血压。 (3)收缩压下降超过l0~20mnlHg。 (4)伴脉搏增加超过15次/分。 (5)患者感头昏不适。 3.组织灌注不足表现 (1)肢端湿冷。 (2)皮肤苍白或发绀。 (3)外周脉搏搏动未扪及或细弱。 (4)烦躁不安,易激惹。 (5)神志淡漠,嗜睡,昏迷。 (6)尿量减少或无尿。 4.交感神经兴奋 (1)精神紧张,焦虑。 (2)过度换气。

(3)大汗。 【病因学及病理生理】 l.创伤导致内脏出血。 2.大血管破裂。 3.骨折。 4.大面积烧伤所致大量体液丢失。 【院前处理】 1.优先处理气道阻塞,维持通气。 2.有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心包填塞等情况,应立即处理。 3.有可见的活动性出血,立即有效止血。 4.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给予补液治疗。 【诊断】 1.创伤性休克的存在与否? (1)创伤后出现。 (2)血压变化(成人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或脉压减小)。 (3)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如上述)。 2创伤性休克程度判断,见表16一l。 【急诊检查】 1.血流动力学监测 (1]动脉血压。

(2)中心静脉压监测。 (3)肺动脉楔压。 2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 3.血气分析,注意乳酸酸中毒情况。 4凝血功能检测,警惕I)Ic的发生。 【急诊治疗】 1.初步治疗 (1)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通气支持。 (2)优先处理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有效止血。 2.建立大口径静脉通路,通常采用中心静脉途径,同时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进一步治疗。 3.容量复苏 (1)复苏溶液的选择

休克诊疗指南与规范

休克:诊断与治疗指南 休克是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由 典型的临床体征(比如低血压和少尿)一般出现的时间较晚,而不出现典型临床体征时也不可以清除休克的诊断 您应当在重症监护的条件下治疗休克患者 休克是什么?为何它很重要? 休克是由各样原由惹起的临床状态,是组织血流灌输不足的结果,血流灌 注不足致使供氧不足,不可以知足代谢的需求。这类失衡状态致使组织缺氧和乳酸性酸中毒,假如没有立刻获取纠正,会致使进行性的细胞损害、多器官功能 衰竭和死亡。 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总运氧量和组织的氧合作用 组织氧合度的浑身性测定指标 为了正确地治疗休克,您应当理解氧输送和氧耗的基来源理。一名患者总的组织运氧量是心输出量和动脉氧含量的乘积。动脉氧含量取决于:动脉血氧饱和度 血红蛋白浓度 血浆中溶解的氧气含量。 正常状况下,只有 20-30% 的运输氧量由组织摄入(氧气的摄入率)。其余的氧气回到静脉循环,能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丈量(中心静脉的氧饱和度)或者使用肺动脉导管丈量肺动脉的氧饱和度(混淆静脉氧饱和度)。 一般来说,休克与心输出量、动脉氧饱和度、或许血红蛋白浓度降落继发 运氧量降落有关。为了知足对氧气的需求,并保持稳固的耗氧量,组织经过提高对运输氧量的摄入率以适应运输氧量降落。

1 / 13

可是组织摄入的氧气不可以大于运输氧量的 60%。所以假如运氧量低于临界值,组织缺氧会致使混淆静脉氧饱合度 (<65%),或许中心静脉氧饱和度 (<70%) 降落,甚至无氧代谢陪伴乳酸浓度高升。 分类 休克的发生与调理心血管功能的四个主要成分中的一个及以上发生变化有关: 循环血量 心率、节律和缩短力 动脉张力,调理动脉血压和组织灌输 静脉容量血管的张力,调理回流至心脏的血量和心室的前负荷。 依据病因,休克能够分为三类: 1. 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是休克最常有的病因。因为以下要素致使循环血量不足: 失血(外伤或许胃肠道出血) 体液损失(腹泻或许烧伤) 第三空隙液体聚集(肠堵塞或许胰腺炎)。 低血容量的患者,静脉容量降落致使静脉回流、每搏输出量减少,最后导 致心输出量和运氧量减少。 内源性儿茶酚胺能够缩短容量血管,增添静脉回流,患者能够经过增添内 源性儿茶酚胺的浓度,代偿高达 25% 的循环血量减少。代偿期患者可能出现外周血管缩短和心输出量降落的体征,伴四肢冰凉,皮肤湿冷和瘀斑,心动过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伸。 2. 心源性休克

休克的诊疗指南

休克的诊疗指南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垂危。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休克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休克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种疾病。 一、休克的定义 休克是一种全身性病理生理过程,其特征是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休克通常由感染、创伤、过敏反应、烧伤、出血等多种原因引起。 二、休克的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休克可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等。 三、休克的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抗过敏治疗等。 2、补充血容量:休克时循环血量减少,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和心输出量。常用的补液药物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

品等。 3、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休克时常常伴有酸碱平衡紊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碱性药物或碳酸氢盐溶液等纠正酸碱平衡。 4、改善组织灌注:休克时组织灌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善组织灌注,如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等。 5、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时各器官功能受损,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如保护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四、休克的预防 1、加强预防意识:对于可能引起休克的各种病因,如感染、创伤等,应加强预防意识,及时发现并治疗。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和污染物。 3、增强免疫力: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4、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

促等,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了解休克的基本知识、分类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种疾病。加强预防意识,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及时就医等措施也有助于预防休克的发生。 儿科感染性休克诊疗方案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中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尤其是在新生儿和儿童中。这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本文将重点介绍儿科感染性休克的诊疗方案。 一、诊断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低体温、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尿量减少、意识改变等。实验室检查中,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减少,以及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 二、治疗 1、早期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应尽早开始,以防止病情恶化。首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创伤就是指机械力作用于人体后所造成的机体结构完整性的破坏与功能障碍。据WHO统计,全球约10%的死亡与16%的致残病例因创伤所致,同时创伤也就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 创伤失血性休克就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与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脉压差<20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30%~40%的创伤患者死亡就是因为失血过多所致,此类患者中,有一部分因为错误的救治方案及不恰当的治疗措施而死亡,据估计约占10%~20%。急性失血就是创伤首要的可预防性死因。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目前我国尚无创伤失血性休克紧急救治的相关指南。本共识旨在规范与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为急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1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首先就是血容量与血管容积的不匹配,造成外周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微循环变化、氧代谢动力学异常、炎症反应、凝血障碍以及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1、1 微循环变化 创伤失血性休克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就是失血所致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尤其就是重要脏器微循环改变。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主要机制包括:①休克产生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如热休克蛋白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触发免疫应答及失控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渗漏、循环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②内皮损伤引起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形成阻塞毛细血管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③创伤所致的持续或强烈的刺激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加剧微循环障碍。 1、2 氧代动力学异常及细胞代谢改变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存在氧代谢动力学异常。氧代谢动力学异常即氧供应(DO2)与氧消耗(VO2)的不平衡。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混合静脉血氧饱与度(SvO 2)的降低反映了反应氧输送与氧消耗的不平衡,而血乳酸升高则间接反映了机体微循环低氧及组织细胞缺氧状态。在此情况下,细胞能量代谢(如糖、脂、蛋白)亦会出现明显异常。 1、3 创伤性炎症反应与凝血障碍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在致伤因子的刺激下,机体局部可出现炎症反应。损害的组织、器官、细胞不同,炎症介质的质与量也有不同,表现为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外渗,白细胞及趋化因子聚集于伤处以吞噬与清除致病菌或异物。适当的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创伤修复,但过度炎症反应会导致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与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结合后,诱导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引发失控性炎症反应与组织损害,甚至造成凝血功能障碍,见图1。

2020年休克诊疗指南与规范(最新课件)

2020年休克诊疗指南与规范(最新课件) 休克是一种临床状态,由于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导致供氧不足,无法满足代谢的需求。这种失衡状态会导致组织缺氧和乳酸性酸中毒,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导致进行性的细胞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为了正确地治疗休克,需要理解氧输送和氧耗的基本原理。一名患者总的组织运氧量是心输出量和动脉氧含量的乘积,其中动脉氧含量取决于动脉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浆中溶解的氧气含量。 休克的发生与调节心血管功能的四个主要成分中的一个及以上发生变化有关,包括循环血量、心率、节律和收缩力、动脉张力和静脉容量血管的张力。根据病因,休克可以分为三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 低血容量是休克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失血(外伤或者胃肠道出血)、体液损失(腹泻或者烧伤)或者第三间隙液体积聚(肠梗阻或者胰腺炎)导致循环血量不足。

典型的临床体征(例如低血压和少尿)一般出现的时间较晚,而不出现典型临床体征时也不能排除休克的诊断。因此,在重症监护的条件下治疗休克患者是必要的。 低血容量的患者会导致静脉回流和每搏输出量减少,最终导致心输出量和运氧量减少。为了代偿循环血量减少,患者可以通过增加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浓度来收缩容量血管和增加静脉回流。然而,在代偿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外周血管收缩和心输出量下降的体征,如四肢冰冷、皮肤湿冷和瘀斑、心动过速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肌泵功能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的状态。收缩压18 mmHg)和肺水肿等症状都可能是心源性休克的表现。即使在首次评估时没有肺充血和低血压的症状,也不能排除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心源性休克有多种不同的原因,包括心肌疾病、心律失常、瓣膜疾病、心肌梗塞或缺血和阻塞等。 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其中5-15%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2.5%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入院时罹患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住院死亡率比入院后罹患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更高(75% vs。56%),但是急诊血管重建术的疗效

休克的诊疗指南

休克的诊疗指南1000字 休克是一种紧急病况,必须及时诊疗才能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在 休克的诊疗中,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综合应用不同的治疗方 法非常重要。下面是休克的诊疗指南。 一、引起休克的原因和类型 引起休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血容量不足:如失血、脱水等。 2. 心功能不全:如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3. 血管扩张:如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4. 血管阻力降低:如脑源性休克、脊髓性休克、药物性休克等。 根据休克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1. 血容量不足型:如失血性休克、等容性休克等。 2. 心功能不全型:如心源性休克、心肌抑制性休克等。 3. 血管扩张型:如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4. 血管阻力降低型:如脑源性休克、脊髓性休克、药物性休克等。 二、休克的诊断方法 休克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休克患者的表现特点是体温降低、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加快、脉搏细弱等。 2. 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 休克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包括心率、脉搏、呼吸、血压等,有助于 诊断休克类型和程度。 3. 进行实验室检查:

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尿液分析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疾病情 况和病情程度。 4. 进行影像学检查: 如胸部X光、腹部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内部情况,并确 定休克的原因。 三、休克的急救处理 休克的急救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认休克的类型和原因。 2. 立即处理引起休克的原因,如止血、输液、抗感染、药物调整等。 3. 维持呼吸道通畅和呼吸功能,如吸氧、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4. 维持循环功能,如进行体外循环、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5. 监测并调整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脉搏、呼吸等。 6. 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缓解疼痛、纠正代谢紊乱等。 四、休克的预防措施 休克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情况,如积极预防失血、维持水平衡等。 2. 确保患者心功能的正常运行,如预防心肌梗死、提前发现心脏疾 病等。 3. 预防血管扩张,如预防过敏、控制感染、调整药物使用等。 4. 预防血管阻力降低,如预防脑源性休克、脊髓性休克等。 5. 提高抢救能力,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总之,休克是一种紧急情况,及时正确的诊疗措施,可以有效挽救 患者的生命。因此,相关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正确的诊治方法,提 高自己的抢救能力,尽可能避免休克的发生。

腹部创伤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腹部创伤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由于伤情不同,腹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异。 1.肝、脾、胰、肾等实质器官或大血管受损主要表现为腹腔内(或腹膜后)出血表现。 (1)面色苍白。 (2)脉搏增快、细弱、脉压变小,休克。 (3)持续性腹痛,一般不很剧烈。 (4)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也不如空腔脏器破裂时 2.胃肠道、胆道等空腔脏器破裂,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 (1)上消化道损伤时,漏出的胃液或胆汁对腹膜的强烈剌激导致剧烈腹痛,腹膜剌激征典型。 (2)下消化道操作时,漏出物的化学剌激征较轻,腹膜炎体征出现较晚,呈渐进性,感染中毒症状较重。(3)胃、十二指肠损伤可有呕血。 (4)直肠损伤可有呕血。 3.腹部以外的严重创伤,如颅脑伤、胸部伤、脊柱骨折等常比腹部伤更引人注目,从而掩盖后者,造成诊断错误。【院前处理】 1.有威胁生命的损伤,如气道阻塞、张力性气胸、心脏损伤 等应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

2.建立静脉通路,尽管积极的液体复苏目前存在争议,但仍 作为医疗标准。 3.转运至就近医院。 4.生命体征正常并不能排除重要的腹内病损。 【急诊检查及诊断】 (一)基本检查 1.详细了解受伤时间、暴力的性质、大小、方向、速度和作用部位,以及受伤后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经过。 2.腹部开放伤,易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处理,但也应注意穿透伤的入口或出口不在腹部,仍有穿透腹膜,伤及脏器的可能。 3.闭合伤的诊断相对困难,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有腹内脏器损伤: (1)早期出现休克。 (2)有持续性腹痛,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有固定的腹部压痛和肌紧张。 (4)呕血、便血、尿血。 (5)腹部出现移动性浊音。 (二)进一步实验室检查 l.血常规,生化(包括BUN、转氨酶、淀粉酶等)检查,尿常规,便常规。 2.查血型并交叉配血备用。

急诊科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医院急诊科 第一章医院急诊科救治范围及流程 一、医院急诊科救治病种范围 急诊诊疗范畴包括如下分类:非创伤类、创伤、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妇产科儿科疾病、五官科等急性疾病。 (一)非创伤类:包括以症状为主的内科疾病、环境理化损伤、中毒和意外伤害等。 (二)创伤:包括各类创伤及动物咬伤等。 (三)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 (四)妇产科儿科急症。 (五)五官科急症。 二、急诊处理流程 按照急诊对急性伤病的识别、评估和处置流程进行。 三、急诊处置分级 遵照急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具体参照第二章)。 (一)若患者分级为1~2级,需要在急诊科就地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后续专科治疗。 (二)若患者分级为3级,需要观察。 (三)若患者分级为4级,可简单处理后离院。 一些常见急危重伤病的诊疗规范可参考第三章,如所遇情况未纳入此诊疗规范,请参考相关治疗指南或规范。 治疗药物应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选择,治疗手段应从最基本措施开始,不超出所在地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危重病患者先安排在急诊抢救室抢救,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收入ICU。 经过救治患者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稳定但仍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转入相应科室治疗。 第二章急诊患者中危重症的判别标准 急诊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医院急诊科的救助主要针对急诊患者中的危重症,包括分级标准中的1级和2级患者(参见表1)。

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1级: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如气管插管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级:危重病人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随时关注,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3级: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明确在短时间内没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

2023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 摘要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的规范性仍有待提高,为此我们组织了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急诊专家,基于最新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据,权衡患者获益程度,编写了适用于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等创伤失血性休克不同阶段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急诊医生规范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提供系统、全面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院内;快速识别;评估;液体复苏;温度管理;疼痛管理;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是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约30%~40%因大量失血导致死亡,失血也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于严重创伤的救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导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低“可预防性死亡”的发生。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紧急救治的关键问题,于2017年12月在国内首次推出了《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领域涌现了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一些观念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在第一版《共识》的基础上,以创伤救治流程的时间轴为主线,围绕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关键

问题,更新并依据最新临床证据总结推荐意见;通过全国急诊领域专家的共同讨论,以文献、数据的质量和每项推荐意见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为基础进行了分级。临床证据的分级标准依据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价系统制定,见表1。 表1 本共识中采用的临床证据分级标准 共识不再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单独以章节形式描述,而是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推荐意见的支撑文献之中;对时间依赖性较强的救治环节进行了简化,如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强化了致命性出血控制要点的阐述;细化了液体复苏目标、液体选择、决策转变依据;对创伤性凝血病

急诊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急诊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1.根据外伤史,确定致伤部位、性质和程度。 2.注意全身情况,确定是否有复合伤或多发伤。 具体诊断要点如下: 1.观察神志、脉搏、血压、呼吸和瞳孔的变化。 2.判断是否有活动性内出血或休克。 3.针对颅脑伤,重点检查神志、瞳孔、肢体运动和神经反射。 4.针对胸部伤,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反常呼吸,以及叩诊是否有过度回响或浊音。 5.针对腹部伤,注意是否有腹膜刺激征和移动性浊音。 6.针对脊柱和四肢伤,注意是否有假关节活动、畸形和感觉运动障碍。

7.如果怀疑有骨折、腹部脏器上或血气胸,应进行X线检查。如果怀疑有胸腹腔内出血,可以进行B超检查或诊断性 穿刺。 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 1.1 安静、保暖、平卧,必要时给予氧气。 1.2 抗休克。静脉快速输液和输血。 1.3 止痛和镇静。可以给予吗啡、哌替啶或巴比妥类药物(颅脑伤禁用吗啡)。 1.4 抗感染。如果有开放性伤口,应选用抗生素。常规情 况下,应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对于TAT1500U肌内注射,儿 童和成人剂量相同。对于伤口大、污染重或受伤超过24小时 或有糖尿病者,剂量应加倍。在注射之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方法是抽取0.1ml血清加0.9ml生理盐水稀释,取0.05~0.1ml

做皮内注射,观察15~30分钟。如果皮内试验呈阳性,可以进行脱敏注射。方法是先用等渗盐水稀释10倍,首次注射剂量 为1ml,之后每次间隔30分钟,依次为2ml、3ml和4ml。也 可以使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U深部肌内注射,儿童和 成人剂量相同,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 1.5 如果有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 1.6 针对严重胸部伤和喉痉挛导致上呼吸道阻塞的情况, 除了及时解除胸部原因外,应尽早行气管切开。 2.局部处理 2.1 包扎伤口。对于开放性气胸,应变为闭合性气胸。对 于腹部脏器脱出,不得送回腹腔,应在外用保护圈后进行包扎。对于脱出的脑组织,应用纱布圈套住后进行包扎。

手外伤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手外伤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 1.闭合性手外伤局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 2.开放性手外伤可见创口,出血。 3.骨、关节损伤除了局部肿胀、疼痛外,还有畸形、反常活动和骨擦感(音)。 4.肌腱断裂手指的主动活动丧失。 5.血管损伤手指肤色苍白、皮温降低、指腹瘪陷、动脉搏动消失。 6.神经损伤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 7.断肢(指)完全性断肢的表现通常很明显。部分性离断时,血管蒂可受损或完好无损,远端肢体可发黑、发绀、感觉下降,两点间辨别觉下降.毛细血管充盈延迟,脉搏减弱 消失。 【病因】刺伤,挤压伤,切割伤,撕脱伤。火器伤。 【院前急救】 1.止血局部加压包扎是手部创伤最简单而有效的止血方法。少数大血管损伤所致的大出血才采用止血带止血,应用气囊止血带缚上臂上1/3部位,敷好衬垫,记录时间,迅速转运。压力控制在33.3~40.0kPa(250~300mmHg),如时间超过l小时,应放松5~10分钟后再加压。手外伤不宜采用橡皮管捆扎止血。

2.创口包扎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包扎伤口,防止创口进一步被污染,创口内不要涂药水或撒敷消炎药物。3.局部固定转运过程中,无论伤手是否有明显骨折,均应适当加以固定,以减轻患者疼痛和避免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固定器材可就地取材,采用木板、竹片、硬纸板等。固定范围应达腕关节以上。 4.断肢的处理 (1)收集所有离断的部分,包括骨块,组织块及皮肤碎片。 (2)不全性断肢应注意将肢体用木板固定,如断肢仍在机器 中,应将机器拆开取出断肢,切不可强行拉出断肢或将机器倒转,以免加重损伤。 (3)采用压迫止血法,禁用止血钳,腐蚀剂或血管结扎。最 后手段可用止血带(可能损伤神经、血管、也可能防碍再植)。 (4)维持正常血容量,适当治疗休克及其他损伤。 (5)妥善处理离断部分(无论完全离断还是部分离断),将断肢 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好,放人清洁、干燥的塑料袋中,然后将密封好的袋子放人4℃冰箱中,或放在加盖的容器中,外周加冰块保存,但绝不能直接放在冰上,也不能用任何液体浸泡。 【急诊检查】 1.皮肤损伤的检查包括以下三方面:

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流程

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流程 英文回答: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shock involve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tabilize the patient and addres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shock. Traumatic shock occurs as a result of severe injury or trauma, leading to inadequate tissue perfusion and oxygenation. The goal of the management is to restore tissue perfusion and oxygenation, while also addressing any 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The initial assessment of a patient with traumatic shock involves the ABCDE approach, which stands for 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 Disability, and Exposure. This approach ensures that immediate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 are identified and managed promptly. For example, if the patient's airway is compromised due to facial trauma, immediate interventions such as intubation or surgical airway may be required.

休克诊断和鉴别诊断和急救流程图

休克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急救流程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有典型临床表现时,休克的诊断并不难,重要的是要在其早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1.早期诊断 当有交感神经一肾上腺功能亢进征象时,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早期症状诊断包括:①血压升高而脉压差减少②心率增快③口渴④皮肤潮湿、粘膜发白、肢端发凉⑤皮肤静脉萎陷⑥尿量减少(25~30ml/L) 诊断标准 2.临床上延续多年的休克诊断标准是:①有诱发休克的原因。②有意识障碍。③脉搏细速,超过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迫后再充盈时间超过2秒钟),皮肤有花纹,粘膜苍白或紫绀,尿量少于30ml/h或尿闭。⑤收缩血压低于10.7kPa (80mmHg)。⑥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血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上述第①项以及第②、③、④项中的两项和第⑤、⑥、⑦项中的一项者,可诊断为休克。 按照现代休克的病理生理概念,纠正氧债和超常氧运输是休克复苏的终点之一,因此必须使(1)心脏指数>4.5L/(min.m2),氧供指数>600ml/(min.m2),氧消耗指数>170ml/(min.m2);而血乳酸升高是组织氧供和氧需求失衡的间接反应,大致能反映低灌注和休克的严重程度,因此(2)血乳酸≤2mmol/L;碱缺失可反映全身组织灌流和酸中毒情况,所以(3)如常≤ -15 mmol/L,则有生命危险,如≤-6mmol/L,ARDS、MOF明显增加;胃粘膜内pH (pHi )真实反映内脏血管床的灌注和供氧情况,(4)pHi 的正常值应该是>7.30 。 二、鉴别诊断 (1)良性低血压与休克的鉴别 休克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低血压,但所有低血压的病人未必都能诊断休克。生理情况下,血压的正常变异范围较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的人,其血压正常值可以不同。一般认为成年人肱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为低血压。良性低血压是一种没有休克病理变化的低血压,与休克有着本质的区别。常见的良性低血压主要包括两种: 1)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人,女性较多,可有家族遗传倾向,一般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收缩血压可仅为10.6kPa(80mmHg),但无重要临床意义,少数患者可出现精神疲倦、健忘、头昏、头痛,甚至晕厥,也有出现心前区重压感、心悸等类似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者。这些症状也可由于合并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无器质性病变表现,心率往往不快,微循环充盈良好,无苍白和冷汗,尿量正常。

休克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休克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①有发生休克的病因;②意识异常;③脉搏快超过100次/min;细或不能触及;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皮肤花纹;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小于30ml/h或无尿;⑤收缩压小于10.64kPa80mmHg;⑥脉压小于2.66kPa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有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①;以及②、③、④中的二项;和⑤、⑥、⑦中的一项者;即可成立诊断.. 鉴别诊断: 一心原性休克的鉴别诊断:心原性休克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发现和血心肌酶的检查结果;确诊急性心肌梗塞一般并无问题..在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心原性休克时需与下列情况鉴别:①急性大块肺动脉栓塞鉴别要点参见"心肌梗塞"..②急性心包填塞..为心包 腔内短期内出现大量炎症渗液、脓液或血液;压迫心脏所致..患者有心包感染、心肌梗塞、心脏外伤或手术操作创伤等情况..此时脉搏细弱或有奇脉;心界增大但心尖搏动不明显;心音遥远;颈静脉充盈..X线示心影增大 面搏动微弱;心电图示低电压或兼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X线CT或MRI显示心包腔内液体可以确诊..③主动脉夹层分离参见"心肌梗塞"..④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扑动、颤动;阵发生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尤其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判别..⑤急 性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由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创伤、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所致..此时有急性左心衰竭;有关瓣膜区有返流性杂音;超声心 动图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确诊..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鉴别诊断:急性血容量降低所致的休克要鉴别下列情况:①由出血..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的出血;最后排出体外诊断不难..脾破裂、肝破裂、破裂、主动脉瘤破裂、破裂等;出血在腹腔或胸腔;不易被发现..此时除休克的临床表现外患者明显贫血;有胸、腹痛和胸、腹腔积血液的体征;胸、腹腔或阴道后穹窿穿刺有助于诊断.. ②外科创伤..有创伤和外科手术史诊断一般不难..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参见"糖尿病"..④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参见"胰腺炎".. 三感染性休克的鉴别诊断:各种严重的感染都有可能引起休克;常见的为:①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多见于儿童;休克可能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前;需肛门拭子取粪便检查和培养以确诊..②肺炎双球菌性肺炎..也可能在出现呼吸道症状前即发生休克..需根据胸部体征和胸部X线检查来确诊.. ③流行性出血热..为引起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疾病..④暴发型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以儿童多见;严重休克是本病特征之一..⑤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多见于年轻妇女月经期使用阴道塞;导致葡萄球菌繁殖、毒素吸收;亦见于儿童皮肤和软组织葡萄球菌感染..临床表现为高热、呕吐、头痛、咽痛、肌痛、猩红热样皮疹、水样腹泻和休克..

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流程

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流程 When dealing with trauma-induced shock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t is crucial to follow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nsure the best possible outcome for the patient. 在急诊科处理创伤性休克时,必须遵循系统化的方法,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结果。 The initial assessment of a patient in trauma-induced shock should focus on the ABCs of resuscitation – Airway, Breathing, and Circulation. 对于出现创伤性休克的患者,最初的评估应该聚焦在急救的ABC原则上——即气道、呼吸和循环。 First, ensuring a patent airway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hypoxia and ensure adequate oxygenation. At the same time, assessment of breath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any respiratory compromise or chest injuries that may be contributing to the shock state. 首先,确保气道通畅对于预防缺氧和确保充足的氧合至关重要。同时,需要进行呼吸评估,以确定是否有任何的呼吸受限或胸部损伤导致休克状态。 The next step is to assess circulation, including evaluating the patient's pulse, blood pressure, and signs of inadequate tissue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种诊疗规范2019版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种诊疗规范 (2017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失血性休克(ICD-10:T79.4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JEmergMed,December2017,Vol26,No12) 诊断标准: 1.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脉压差<20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 2.临床表现:代偿期表现:主要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 为主要表现,包括早期的皮肤或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动过速,精神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尿量正常或减少等。此时期血压可能正常甚至偏高。失代偿期表现: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口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小,少尿、无尿,皮肤花斑。此时期可以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ARDS,甚至MOD

S。 3.休克指数:休克指数(shockindex,SI)是脉搏(次/min)与收缩压(mmHg)的比值,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临 床指标之一,可用于失血量粗略评估及休克程度分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JEmergMed,December2017,Vol26,No12) 四、计划住院天数为20天内 五、计划住院总费用为10万元内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降钙素原、NT-proBNP、动脉血气分析、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DIC全项; (3)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心脏超声、肺部超声、肾脏彩超; (4)颅脑、胸部、腹部、骨盆CT。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颅脑、脊髓核磁。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救治原则与目标:救治原则对创伤患者,应优先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使伤情得到初步控制,然后进行后续处理,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护功能第二,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对于创伤失血

休克的诊疗指南

休克的诊疗指南

休克的诊疗指南 【基本临床表现】 低血压:成人肱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较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脉压减小。 生命体征改变:仰卧位无低血压,但怀疑存在休克时;改变体位后3-5min测量脉搏、血压,收缩压下降超过10-20mmHg,伴脉搏增加超过15次/分;患者感头昏不适。 组织灌注不足:肢端湿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外周脉搏搏动未扪及或细弱;烦躁不安,易激惹;神志淡漠,嗜睡,昏迷;尿量减少或无尿。 交感神经兴奋:精神紧张,焦虑;过度换气;大汗。 【各类休克临床表现】 心源性休克:心前区疼痛;牙痛、肩关节痛、上腹痛;呼吸困难及急促;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心动过速、奔马律、心脏杂音、收缩期喀喇音;恶心、呕吐。 感染性休克:发热或低体温;呼吸浅速;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感染病灶表现。 出血性休克:

(1)轻度失血(丢失血容量15%):焦虑、心动过速、脉压增大。 (2)中度失血(丢失血容量15%-30%):心跳呼吸增快,脉压减小,尿量轻度减少。 (3)重度失血(丢失血容量30%以上):意识精神状态改变,少尿或无尿。 出血表现:呕血、便血、咯血、诊断性腹穿见不凝血、后穹窿穿刺见不凝血、产后出血、大血管穿透性损伤。 过敏性休克:有接触过敏原病史;突然发病;皮肤红斑和瘙痒;胸闷、气短;腹部不定位的隐痛或绞痛;恶心、呕吐、腹泻;二便失禁;喉头水肿和支气管水肿,呼吸窘迫,发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烦躁不安。 【休克合并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肝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急性心力衰竭。 【问诊要点】 1、起病情况,可能诱因。 2、现病史:平时血压;心脏病状况;近期感染性疾病史;昆虫叮咬史;目前用药情况。

2023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 1 前言 创伤是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约30%~40% 的创伤死亡因大量失血所致,失血也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严重创伤的救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所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低“可预防性死亡”的发生。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紧急救治的关键问题,于2017 年12 月在国内首次推出了《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为中国急诊医生对此类患者进行诊疗工作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参考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领域涌现了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一些观念发生了变化。为此,编写组在第一版《共识》的基础上,以创伤救治流程的时间轴为主线,围绕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关键问题,更新并依据最新临床证据总结推荐意见;通过全国急诊领域专家的共同讨论,以文献、数据的质量和每项推荐意见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为基础进行了分级。临床证据的分级标准依据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价系统制定, 本共识不再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单独以章节形式描述,而是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推荐意见的支撑文献之中; 对时间依赖性较强的救治

环节进行了简化,如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识别; 强化了致命性出血控制要点的阐述; 细化了液体复苏目标、液体选择、决策转变依据; 对创伤性凝血病的范畴进行了拓展,新增对创伤性凝血病高凝状态表型的阐述; 明确了创伤镇痛的阶梯化方案; 力求推荐意见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本共识主要关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由于篇幅所限,并没有对创伤整体治疗其他要点进行展开。 2 创伤失血性休克快速识别及严重程度评价标准 2.1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概念 创伤失血性休克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概念,本共识制定组认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概念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临床症候群。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 定义为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脉压<30 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 mmHg]。 2.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与程度评价 创伤失血性休克可以发生在接诊前,也可以发生在医疗救治的过程中;从休克发生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仅有2 h,早期识别失血性休克和迅速采取止血措施是拯救生命的关键。为了争取更长的诊疗时间窗,降低死亡率与并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第九章心律失常 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十一章脑出血 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 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 一、气管插管 二、机械通气 三、电除颤 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五、清创缝合术 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 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 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 1 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 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

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现场急救顺序为: 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现场急救处理包括: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2 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 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 3 静脉窦出血现场处理比较困难,在情况许可时最好使伤员头高位或半坐位转送到 医院再做进一步处理; 4对已暴露脑组织的开放性创面出血可用明胶海绵贴附再以干纱布覆盖,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加重脑组织损伤; 3.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单纯颅脑损伤的病人很少出现休克,往往是因为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骨折、头皮裂伤等造成内出血或外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引起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