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休克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休克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休克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属于中医学“厥逆”及“脱证”范围。多因严重汗、吐、泻下,大量出血,温病正不胜邪,严重外伤,心脏病或过敏反应等原因而产生,其病理变化为脏腑气血津液损伤,阴阳衰竭,尤以亡阳为主。

【诊断】

1.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精神委顿或烦躁,甚至昏迷,舌质淡,脉微而数,心音低钝,呼吸微弱,血压下降至收缩压80mmHg以下,脉压差小于20mmHg,甚至消失。

2.询问病前有无外伤、出血、高热、大量汗出、严重吐泻、接触或误服农药或毒药及使用青霉素、普鲁卡因等药物的病史。

3.注意检查外伤情况、皮肤出血点、脱水情况,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等有无异常体征,结合尿量测定、血液、大小便等化验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借以鉴别发生休克的不同原因。

【治疗】

一、紧急处理

1.使病人平卧,不用枕头,注意安静和保暖。

4.如呼吸停止,或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则迅速进行人工呼吸,给予氧气吸入。

5.针灸疗法

(1)体针:取人中、涌泉强刺激,间歇捻转15分钟;如症状改善不显著,血压仍不升高,配内关、素醪,用持续捻针,或加灸气海、关元,直至休克症状消失。配用耳针:肾上腺、枕、心或脑点。

(2)体针:取涌泉、足三里,耳针取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

先强刺激,血压上升后,延长捻针的间隔时间,血压稳定后维持数小时即可拔针。

以上两种处方可任选一方,如效果不显时,也可换用另一方。

6.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和面色、神志等方面的变化。

二、辨证论治

根据休克的临床表现多为亡阳虚脱,故治法当以回阳救脱为主。如因阴伤及阳,则当救阴回阳;若因邪盛正虚,则当观察邪正间的消长关系,扶正祛邪并治。可由鼻饲管

给药。

方药举例:参附汤加味。红参IOg,熟附片10g,牡蛎15g,五味子10g,山萸肉IOgo 加减:兼阴伤,见舌红而干,口渴,虚烦,加麦冬10g,北沙参12g,石斛12g<)

此外,必须针对导致休克的不同原因,分别采取各种治疗方法。由于休克病情严重,应当中西医结合抢救。

中医内科肺结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主要由呼吸道传染,成人一般以慢性肺结核病最多见。中医学称为“肺痛”,是由正气不足,熔虫侵入肺脏所引起。其病理演变开始为肺阴亏耗,继而发展至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病及脾肾。 【诊断】 1.成人肺结核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疲劳。 2 .早期轻症可无阳性体征,有时在呼气后轻咳再深吸气时可听到细啰音。重者可有震颤增强,叩诊呈浊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或湿啰音,或伴见胸廓上部变形或凹陷。 3 .确诊主要依靠胸部X线检查及痰液检查找到结核杆菌,儿童患者可作结核菌素试验。肺结核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可以增高。 4 .如病久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气喘、心慌,应注意并发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 一、辨证论治 病位在肺,病理重点主要在于阴虚,治疗应以扶正抗痛、补肺养阴为原则。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辨肺、脾、肾三脏的见证,并掌握阴虚、气虚的主次进行处理。 1.肺阴不足干咳痰少,质黏色白,或偶夹血丝,或午后潮热,胸闷隐痛,疲劳倦怠乏力,食少,口干,苔薄,舌边尖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举例:月华丸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玉竹各IOg,百部12g,百合、白及各IOg o 5 .阴虚火旺咳呛气急,痰少起沫,或吐黄痰,声音嘶哑,有时咳吐鲜血,潮热骨蒸,手足心热,盗汗,胸痛,心烦失眠,消瘦明显,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绛,脉数。 治法:滋阴清火。 方药举例:百合固金汤加减。沙参、麦冬、百合、白及各IOg,百部、生地黄各12g,玄参、黄苓各IOg,白毛夏枯草ISg0 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痰吐稀白或夹少量血液,骨蒸潮热,畏风,自汗,盗汗,腹胀食少,便清,面色眺白或有浮肿,舌质光剥少津,脉细数无力。

2020年休克诊疗指南与规范(最新课件)

休克诊疗指南与规范休克是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典型的临床体征(例如低血压和少尿)一般出现的时间较晚,而不出现典型临床体征时也不能排除休克的诊断 您应该在重症监护的条件下治疗休克患者 休克是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 休克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状态,是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的结果,血流灌注不足导致供氧不足,不能满足代谢的需求。这种失衡状态导致组织缺氧和乳酸性酸中毒,如果没有立即得到纠正,会导致进行性的细胞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总运氧量和组织的氧合作用组织氧合度的全身性测定指标 为了正确地治疗休克,您应该理解氧输送和氧耗的基本原理. 一名患者总的组织运氧量是心输出量和动脉氧含量的乘积。动脉氧含量取决于: 动脉血氧饱和度 血红蛋白浓度

血浆中溶解的氧气含量。 正常情况下,只有 20-30% 的运输氧量由组织摄取(氧气的摄取率)。其余的氧气回到静脉循环,可以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测量(中心静脉的氧饱和度)或者使用肺动脉导管测量肺动脉的氧饱和度(混合静脉氧饱和度)。 一般来说,休克与心输出量、动脉氧饱和度、或者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继发运氧量下降有关。为了满足对氧气的需求,并维持稳定的耗氧量,组织通过提高对运输氧量的摄取率以适应运输氧量下降。但是组织摄取的氧气不能大于运输氧量的 60%。因此如果运氧量低于临界值,组织缺氧会导致混合静脉氧饱合度 (〈65%),或者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 下降,甚至无氧代谢伴随乳酸浓度升高。 分类 休克的发生与调节心血管功能的四个主要成分中的一个及以上发生变化有关: 循环血量 心率、节律和收缩力 动脉张力,调节动脉血压和组织灌注 静脉容量血管的张力,调节回流至心脏的血量和心

中医内科休克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休克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属于中医学“厥逆”及“脱证”范围。多因严重汗、吐、泻下,大量出血,温病正不胜邪,严重外伤,心脏病或过敏反应等原因而产生,其病理变化为脏腑气血津液损伤,阴阳衰竭,尤以亡阳为主。 【诊断】 1.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精神委顿或烦躁,甚至昏迷,舌质淡,脉微而数,心音低钝,呼吸微弱,血压下降至收缩压80mmHg以下,脉压差小于20mmHg,甚至消失。 2.询问病前有无外伤、出血、高热、大量汗出、严重吐泻、接触或误服农药或毒药及使用青霉素、普鲁卡因等药物的病史。 3.注意检查外伤情况、皮肤出血点、脱水情况,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等有无异常体征,结合尿量测定、血液、大小便等化验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借以鉴别发生休克的不同原因。 【治疗】 一、紧急处理 1.使病人平卧,不用枕头,注意安静和保暖。 4.如呼吸停止,或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则迅速进行人工呼吸,给予氧气吸入。 5.针灸疗法 (1)体针:取人中、涌泉强刺激,间歇捻转15分钟;如症状改善不显著,血压仍不升高,配内关、素醪,用持续捻针,或加灸气海、关元,直至休克症状消失。配用耳针:肾上腺、枕、心或脑点。 (2)体针:取涌泉、足三里,耳针取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 先强刺激,血压上升后,延长捻针的间隔时间,血压稳定后维持数小时即可拔针。 以上两种处方可任选一方,如效果不显时,也可换用另一方。 6.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和面色、神志等方面的变化。 二、辨证论治 根据休克的临床表现多为亡阳虚脱,故治法当以回阳救脱为主。如因阴伤及阳,则当救阴回阳;若因邪盛正虚,则当观察邪正间的消长关系,扶正祛邪并治。可由鼻饲管

中医内科高血压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则称高血压病;后者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脏、内分泌等病变所引起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故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等病范畴,并与“心悸”、“胸痹”、“中风”等有一定关系。发病原因为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复加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过嗜酒辣肥厚,而致心肝阳亢或肝肾阴虚,两者互为因果,并可发生化火、动风、生痰等病理变化。一般早期偏于阳亢为多;中期多属阴虚阳亢,虚实错杂;后期多见阴虚,甚则阴伤及阳或以阳虚为主。 【诊断】 1.常见症状有:头昏、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慌、四肢麻木、面红、烦躁、失眠等。 2 .成人收缩压MOmmHg以上,和(或)舒张压90mmHg以上者,可诊断为高血压O 3 .病程较久,出现心慌、心悸、气急或夜间呼吸困难等症时,应检查心脏。如发现心脏向左扩大、心尖区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第二音亢进或心率增快等,提示高血压心脏病。 4 .如发现血压突然升高,伴心率增快、异常兴奋、皮肤潮红、出汗、剧烈头痛、眩晕、耳鸣、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气急、心悸等症状,提示高血压危象;如并见意识障碍、抽搐、昏迷,或暂时性偏瘫、失语等症状,提示高血压脑病,均属高血压病的特殊表现,提示病情严重。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首当分别标本虚实。标实为风阳上亢,治以潜阳熄风为主,夹有痰火的,佐以清火化痰。本虚多为肝肾阴虚,治以滋养肝肾为主,必要时当标本兼顾;如阴虚及阳者,又需注意补阳。 1.风阳上亢头眩晕,目花,耳鸣,颗顶抽掣痛,头重脚轻,肌肉跳动,手抖,唇舌、肢体麻木,或有手足抽搐,项强,语言不利,苔薄白,舌尖红,脉弦劲。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声。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 【诊断】 1.既往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间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胸部X线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 5.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发细、心悸、四肢浮肿的,应考虑肺源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源性喘息鉴别。后者常伴心慌、心悸、发纳、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啰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1.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麻黄5~10g,川桂枝5g,姜半夏IOg,生甘草 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5g,杏仁IOg。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g,炒白芥子5g,射干、炒苏子IOgC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荒、款冬花或白前各10g。

中医内科感冒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感冒 感冒有轻重之分,轻的一般称“伤风”,重的称“重伤风”或“时行感冒”。多因气候变化,寒暖失常,人体抵抗力减弱时,感染时邪病毒而得病。外邪之中以风为主,常兼寒、兼热伤人,从口鼻犯肺,外侵皮毛,出现肺卫表实的证候。本病包括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诊断】 1有与感冒病人接触史,起病多急。 2 .主要症状为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多嚏流涕,咳嗽,咽痒或咽痛;重的有怕冷,发热,有汗或无汗。 3 .如见高热、头痛及四肢酸痛较重,或伴恶心呕吐、腹泻、流涕、咽痛,咳嗽较甚,又有流行趋势的,应考虑流行性感冒,并注意肺部情况,防止并发肺炎。 4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由细菌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可以增高。 【治疗】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一些对致病因素一一细菌或病毒有一定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有时亦可单独应用。 一、辨证论治 当以解表为原则,但因临床证候有风寒和风热之区别,因此,解表也有辛凉和辛温的不同。 1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吐清稀样痰,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举例: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IOg,防风6g,紫苏IOg,前胡10g,桔梗6g,甘草3g,生姜3片或葱白3根。 加减:夹湿而头痛身痛较重的,加白芷5g,羌活6g。 2.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汗少,头胀痛,咽痛或红肿,咳嗽吐黄痰,口干,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淡豆豉12g,薄荷(后下) 5g,桔梗6g,牛劳子10g,杏仁10g,甘草3g。 加减:发热高的,加桅子、黄苓各IOgo咽痛较甚,咽炎或扁桃体炎显著的,加土牛膝根30g或山豆根IOg,射干Iog或板蓝根30g,蚤休15g。夏令夹暑湿,胸闷脱痞,恶心,大便或稀,苔腻的,去淡豆豉、杏仁、甘草,加蕾香10g,佩兰IOg,豆卷12g。 二、中成药 午时茶每次1包,每日1~2次,煎服或开水泡服。适用于风寒感冒轻症,伴有肠胃消化不良的。 银翘解毒片(丸)每次4~6片(或1丸),每日2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桑菊感冒颗粒每次1包,每日2~3次。适应证同上。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日2~3次。适应证同上。正柴胡饮每次1包,每日2~3次。适用于风寒感冒。小柴胡颗粒每次1包,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感冒。清开灵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羚羊感冒片每次4~6片,每日2次。 板蓝根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风寒、风热感冒,预防或治疗均适用。 蕾香正气丸(片)每次6g(4~6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寒夹湿证。 三、简易方药 清热解毒中药如大青叶、板蓝根、马鞭草、贯众、鸭跖草、七叶一枝花等均有对抗病毒或细菌的作用,可以选用一至数味煎服,每味20~30g,适用于风热感冒;如与羌活10g、荆芥10g、防风6g合用,可用于风寒感冒。 四、针灸疗法 体针风池、合谷、复溜。高热,加大椎、曲池。头痛甚者,加太阳、印堂。咳嗽,加肺俞、尺泽。咽痛,加扶突、少商(出血)。主方各穴用重刺激法,反复行针,使微出汗。 耳针内鼻、额、枕、肾上腺、皮质下。 【预防】 1注意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2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气候变化时注意及时增减衣服。 3 .流行期间,适当注意隔离。

中医内科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尤其柯萨奇B、埃可病毒)侵犯心脏,心肌可有局限或弥漫性炎性病变。病程6个月以内为急性期,6~12个月为恢复期,1年以上为慢性期。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几无症状,常见多为心律失常,少数可见心衰、休克或猝死,多数预后良好。 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多属“感冒”、“心悸”、“胸痹”等范畴,危重者与“心水”、“喘证”、“厥脱”等有关。病因由正气不足复感时邪疫毒或湿热邪毒,病位初在肌表肺卫,渐而内舍心体,损伤心气心阴,血脉运行不利,日久阴伤及阳,可致水邪泛滥或阳虚厥脱。 【诊断】 1发病前3周内常有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史,如发热、全身酸困、乏力及咽痛、腹泻等。 2.病后常见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极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喘脱、厥脱,甚或暴亡;部分轻症者亦可无任何不适。 3.体检可发现部分患者心脏扩大,与体温不相称的快脉或迟缓脉,心律失常以早搏最常见,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或舒张期奔马律,并发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危重病例可见急性心衰、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相关体征。 4.早期多数血沉增快,血白细胞数轻度升高;心肌随谱(AST、1DH、CK及CK-MB.CTnT.CTn1等)增高。心电图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房早、室早)与I。〜II。房室传导阻滞最多见。X线检查部分心影扩大、搏动减弱,肺野可有不同程度瘀血表现。超声心动图部分显示左心室舒缩功能异常,节段性及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心室扩大等。 5.早期可从咽拭子、粪便或心肌活检中分离出病毒,病毒荧光抗体阳性。恢复期柯萨奇病毒中和抗体滴定度高于正常4倍。反复发作者常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淋巴细胞转化率<50%,花环形成试验<50%,补体C3<66mg∕d1等)。 6.本病急性期当与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等相鉴别,至恢复期、慢性期则须与冠心病、甲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鉴别。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多属虚实夹杂,一般急性期虚实并见,恢复期则以虚为主。故辨证首当分清虚实主次,

中医内科伤寒副伤寒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伤寒副伤寒 本病是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一般属于中医学“湿温”病的范畴。多因夏秋季节脾胃功能减弱,湿与热互结肠胃,蕴酿熏蒸而致病;甚则湿热化燥伤津,出现肠出血等严重症状。 【诊断】 1典型的未经治疗的伤寒具有下列临床特点: (1)持续发热,午后热甚,起病较缓慢,第1周初起体温呈弛张热型,以后呈梯型上升,第2周持续在39〜40C左右,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第3周末开始体温逐渐下降,约1周左右恢复正常。小儿患者,起病较急,热型多不规则。 (2)明显中毒症状面色淡黄而垢,表情淡漠,听力减退,胸闷不饥,腹胀,腹泻或便秘,嗜唾,澹妄,甚至昏迷,舌苔厚腻(小儿患者,中毒症状较轻,常有恶心、呕吐)。 (3)皮疹在发病第2周,胸背部或腹部出现散在性粉红色细小皮疹,压之可退色,称作“玫瑰疹”(小儿少见高热汗多阶段,颈、项、胸腹部可见“汗疹”,中医称为“白痞 (4)相对缓脉,即体温很高,而脉搏增快不明显。如体温39~40C时,脉搏仅80〜90次/分。 (5)肝脾常有轻度肿大,质软,有压痛(小儿少见)。 2 .化验检查:血液白细胞总数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减少或消失。早期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3〜4周后大小便可培养出伤寒杆菌。病程第2周起,血清肥达反应逐渐出现阳性(未经免疫者,0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逐周复查,效价依次递增,诊断价值更大。 3 .在病程第2〜3周应注意并发症的产生。 (1)肠出血:表现黑便或暗红色便,轻者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2)肠穿孔:右下腹突然剧痛、肌紧张,局部有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脉细数。

2023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一、引言 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领域的重要指导文件,它对疾病诊断和治疗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 地探讨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基本概念 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价进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总结。它旨在规范中医临床实践行为,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评估 本文将全面评估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主要内容和框架 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病症诊断标准、

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其中,病症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中医病 名与西医疾病对应关系进行规范;证候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中医证候与 西医病名对应关系进行规范;疗效评定标准主要依据治疗后患者的临 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评定。 2. 与传统医学的结合 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结合了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成果,既体现了中医的独特优势,又克服了传 统中医诊疗模式的局限性,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和实用。 3.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发布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中医医师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有利于提高中医 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 2023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医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 的中医医师,我深切感受到这一标准给中医临床实践带来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规范了诊疗行为,提高了临床疗效,还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医内科中署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署 中暑为夏季较长时间在高温或烈日之下劳动,感受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邪热内郁,蒙蔽清窍所致;甚则动风痉厥,体虚者耗伤津气,易致虚脱。 【诊断】 1.初起头晕头痛,胸闷乏力,口渴,恶心欲吐,全身酸痛不适,甚则汗闭高热,烦躁不安,严重者神志不清,澹语,或汗多尿少,四肢抽搐,肌肉痉挛,小腿转筋酸痛,或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心慌气短。 2 .有在闷热环境中或烈日下劳动时间过长的发病史。 3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有汗无汗、有无小便及脱水等情况。 4 .中暑昏迷者,需注意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型疟疾相鉴别(参考第五章昏迷节)。 【治疗】 一、紧急处理 1.迅速将病人移卧阴凉通风的地方,松解衣服,先用温水巾敷头部及擦全身,后用井水或冰水敷头部,或用50%乙醇擦全身,并扇凉散温,给予饮冷开水、冷茶、淡盐水、西瓜汁等。 5 .针灸疗法 体针:十宣(放血)、百会、人中、涌泉。痉挛,上肢加针合谷、曲池;下肢加针委中、承山;发热,加大椎、曲池。上列各穴,均应用强刺激反复行针,以迅速控制症状。 耳针:神门、交感。 6 .刮痛疗法操作法见本章急性胃肠炎节。 4.中成药 行军散0.3g,开水化服。用于中暑头目昏晕,心胸烦闷,呕吐,甚至不省人事。 辟瘟丹∙2~4片吞服。用于中暑头晕、呕吐。 玉枢丹0∙6g,开水化服。用于头昏、胸闷、呕吐、恶心、苔腻。通关散少许吹鼻取嚏。

用于中暑昏倒者。 二、辨证论治 由于中暑发病多急,故必须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结合辨证论治。根据中暑病理特点,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并区别病情的轻重、症状的不同,采取适当措施。 1.轻症头痛,昏晕,目花,心悸,身热无汗,精神疲乏,胸闷,恶心欲吐,苔腻,脉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举例:蕾香正气散加减。蕾香、佩兰、青蒿各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益元散(包煎)15g,青荷叶1角。 加减:无汗,加陈香蕾5g。胸闷,呕恶,加白蔻仁(后下)3g0 2.重症高热,汗多或无汗,口渴多饮,烦躁不安,苔薄黄,舌质干红,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举例: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鲜芦根30g,鲜竹叶30片,西瓜青皮30g,鲜荷叶1角,鸡苏散(包煎)15g(有汗者不用)。 加减:邪人心包,神昏,另用万氏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或紫雪丹1.5g,开水化服。动风痉厥,四肢肌肉抽搐,痉挛,转筋者,加木瓜10g,钩藤12g,石决明30g。出现虚脱征象者,必须紧急处理,可参见本章休克节。 三、简易方药 黄荆叶捣汁滴鼻取嚏。 大蒜3~4瓣,捣烂水调,送服。 明矶0.9~L2g,研末吞服。用于日射病,头昏晕,烦闷,恶心。 鲜荷叶、鲜竹叶、鲜芦根、鲜蕾香、鲜佩兰、青蒿,任选1〜2种,煎水或泡茶频 服,并可作预防用。 【预防】 1.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2 .夏天多喝淡盐开水或绿豆汤。 3 .备带人丹、清凉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

202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完整版)

202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范围 中医药适用于18周岁以上的慢性心衰患者,适合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西医医师使用。二、临床诊断 01中医辨证 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可用气虚血瘀概括,在此基础上本虚可有阴虚、阳虚,甚至发生阴阳两虚、阴竭阳脱,标实兼有痰饮。参考《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3种基本证型,各基本证型均可兼痰饮。 02气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②白天无明显原因而不自主地出汗,活动后加重;③语声低微;④面色或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03气阴两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口渴或咽干;②白天无明显原因而不自主地出汗且活动后加重,或睡眠中汗出异常而醒来后汗出停止;③手足心发热;④面色或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04阳气亏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害怕寒冷和(或)喜欢温暖;②胃脘/腹/腰/肢体部位具有寒冷的感觉;③身体感觉寒冷,同时伴有出汗的症状;④面色或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力。 以上3种证型分别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辩证。若伴有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中任意 1 项,同时具有舌苔润滑或腻、脉滑的表现,可辨证为兼痰饮。 三、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基于现有研究文献,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尚缺乏充分的研究证据,故主症本指南仅针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

中医内科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如以呕吐、胃腕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脐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肠炎;吐泻均明显者,称为急性胃肠炎。属于中医学“吐泻”或“霍乱”等范围。多因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加之感受暑湿或因热贪凉,寒湿内蕴,以致胃肠运化功能失调,水谷清浊不分,发生吐泻腹痛;如吐泻过甚,津气耗伤,可以出现虚脱现象。 【诊断】 1.突然发生呕吐、腹泻、腹痛。呕吐物多为食物。大便呈黄色水样,少数病例可带黏液与血液。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头痛。 2.吐泻剧烈时,如见皮肤松弛、目眶凹陷、心烦口干、尿少等症状,则提示脱水;如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体温下降、脉微细数等症状,则提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现象,须作紧急处理。 3.上腹部和脐周围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4.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 5.本病应与急性菌痢和霍乱鉴别。①急性菌痢大便量少,次数多,有脓血便和显著的里急后重感。②真霍乱大多先泻后吐,吐泻频剧,吐泻物如米沿水,量多,腹不痛,有显著的脱水,或休克、昏迷,腹直肌和腓肠肌痉挛性疼痛。 【治疗】 一、紧急处理 由于本病发病多急,治疗先当急救,采取针灸、刮痛、口服成药、频频喂服淡盐开水等方法。如呕吐频繁,不能饮水,应予补液;如脱水严重,出现休克现象,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1.针灸疗法 体针内关、中院、足三里、合谷。腹痛,加气海;阳虚欲脱者,加神阙(隔盐灸)。上穴应用重刺激法,重症每天应针刺2~3次。 耳针大肠、小肠、交感、神门。 6.刮痛用边缘光滑的瓷匙或钱币蘸麻油少许,在脊柱两侧、肋间、胸骨、肘和胭窝等处, 自上向下或自背后向胸前刮之,先轻后重,以出现红紫色出血点为 度。 3.中成药 玉枢丹0∙6g,加生姜汁5〜7滴,开水调服,每日2次。适用于呕吐恶心明显者。孕妇禁

中医内科支气管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有急、慢性的区别。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因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如过冷空气)或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幼虫)所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可以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大气污染(如化学气体)、各种粉尘、吸烟与过敏等因素有关。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急性的属外感暴咳,慢性的属内伤久咳,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气候多变,尤其冬春季节,外邪从口鼻侵犯于肺,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咳嗽;如反复发作,久延不愈,可导致肺气亏虚,痰饮伏肺,而形成咳喘。 【诊断要点】 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有喉痒干咳,广2天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逐渐转为黄脓痰或白黏痰,可持续2~3周。 2 .慢性支气管炎,多有长期反复咳嗽病史,秋、冬天气寒冷时易于复发或加重,早 晚咳嗽较剧,痰多为白色清稀或黏液样。此为单纯型,如伴哮鸣者则为喘息型。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与临床缓解期。如咳嗽频繁,咳吐黄脓或白稠痰,伴有发热的,应考虑继发感染;如兼见气喘、气短的,应考虑合并有肺气肿。 3 .检查听诊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散在性干、湿啰音(湿啰音以肺底部较多);在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并可听到哮鸣音。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在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时可以增高。 4 .老年人、婴儿或体质衰弱的病人,如见发热较甚、气喘、肺部听诊有湿啰音等情 况,提示可能并发支气管肺炎,可作肺部X线检查。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根据外感新病和内伤久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风寒、风热、痰湿、寒饮等证型施治。 1.风寒起病较急,咽痒咳嗽,咯痰稀白或黏,并有鼻塞、流涕,或有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相当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举例:止嗽散加减。苦杏仁IOg,枯梗6g,前胡10g,金沸草10g,紫WlOg,甘草3g。 加减:胸闷,泛恶、痰多、苔白腻者,加法半夏10g,橘皮6g,伴有气喘、喉间痰鸣者,去桔梗;加麻黄5g,佛耳草15g。

中医内科单纯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单纯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属于中医学“瘦病”的范畴,称为“气瘦”。发病原因为郁怒忧思,肝失条达,痰气互结于颈部,或因居住山区,长期饮用“沙水”缺碘所致。如肝郁化火伤阴,可出现阴虚阳亢证,多相当于西医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诊断】 1.颈项粗大,一侧或两侧甲状腺肿大,呈弥漫性,按之质软不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或触到大小不等的结节。肿块大者觉局部沉重,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 2 .单纯性甲状腺肿有地方性特点,多见于离海较远的山区,女性多见。大多发生在青春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基础代谢率正常或偏低。 3 .如兼见心悸、易怒、多汗、消瘦、失眠、双手伸直时震颤、眼球突出等,在甲状腺上可触到震颤,并听到血管杂音,以及心率加快者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征象,基础代谢率常增加30%~50%.有条件者可作甲状腺功能试验[包括甲状腺摄碘率,或血清总甲状腺素(TQ、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及游离T、T3(FT4>FT3)测定]。 4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如出现脉搏增快,体温升高,剧烈呕吐,腹泻,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现为甲状腺危象,严重的可发生昏迷、休克,危及生命。此种情况多因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前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诱发。 【治疗】 一、辨证论治 单纯性甲状腺肿,治当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为主。如属甲状腺功能亢进,则予以育阴清火法。 1.痰气郁结颈项一侧或两侧甲状腺日渐肿大,随情绪好坏而增减,按之松软不痛,或可触到结节,一般无全身症状,或见胸闷,干咳声哑,吞咽不利,苔厚白,脉多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方药举例:四海疏郁丸加减。海藻IOg,昆布10g,牡蛎30g,海蛤粉(包)12g,香附IOg,柴胡5g,枳壳IOg,黄药子12g。 加减:胸闷干咳者,可加郁金IOg,竹沥半夏6g,大贝母IOgo声音嘶哑,加射干10g,木蝴蝶3g0口苦苔黄,加夏枯草15go触有结节,加桃仁10g,莪术10g,红花10g,白芥子10g。

中医内科贫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贫血 贫血是指血液循环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减少,低于正常值的下限而言。包括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抗贫血因子缺乏所致的贫血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原因的贫血。中医学统称血虚,属于"黄肿病"、"虚劳”等范畴。其原因很多,如失血、虫积、饮食失调、素体不强或病后体虚都可耗伤气血,而致脾肾亏虚,不能生化气血,甚则影响心肝等脏。 【诊断】 1.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指甲、口唇和睑结膜颜色苍白,头晕耳鸣,甚则困倦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血液红细胞总数及血红蛋白量均减少。 2.询问有无失血、胃肠道功能障碍、营养缺乏、接触或使用过有害于造血组织的物质或药剂,或慢性感染,严重心、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体检时注意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黄疸、舌炎,心肺有无异常特征,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情况,再结合血液常规化验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骨髓象检查,以判断贫血的性质和病因。 【治疗】 一、辨证论治 对于贫血病的治疗原则,当以补血为主,但应同时重视补气,因益气可以生血。并需辨别脾虚与肾虚的主次,分别予以补脾和补肾的方法,以加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还需掌握导致贫血的原因,针对原发疾病进行适当处理。 1.气血两虚面色眺白,或萎黄少华,头昏眼花,或心慌气短,疲劳乏力,甚至面足虚浮,或有一时性昏倒。女子月经不调,经闭。口唇及爪甲淡白,舌质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补气益血。 方药举例:十全大补汤加减。当归IOg,黄英15g,党参10g,白术10g,熟地黄12g,炙甘草3g,红枣5个。 加减:心惊失眠,加熟枣仁10g,五味子3g。 2.脾虚湿困面色萎黄虚浮,腹胀食少,或能食而无力,或有异嗜症,舌质胖 淡,苔腻。

中医内科肺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肺炎 肺炎是肺实质的急性炎症。按解剖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段性、小叶性和间质性肺炎。按病因分有细菌性、病毒性、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和原虫等肺炎。临床上以大叶性、小叶性肺炎(均属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较多见。多属于中医学“风温”、“外感肺热”范畴。发病原因为肺卫不固,风热从卫表口鼻犯肺,以致热郁肺气,蒸液 成痰;若气分之邪不解,可以发生热入心营和正虚邪陷的变化。 【诊断】 1.起病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兆症状或继发于其他感染性疾病。 2.常见的大叶性、小叶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均以发热、咳嗽、咯痰或胸痛、气 急等为主要症状,但轻重程度不一,其鉴别诊断见表。近年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 床上大叶性肺炎以轻型或不典型者为常见,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及痰培养。 表:常见肺炎鉴别表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 多见于青壮年,多见于老人、小孩较缓,病情较轻 病势起病急骤,病情较 重、体弱者,常继发于其他病 病原体肺炎链球菌为主多种细菌病毒 寒战,高热,咳发热,咳嗽,气症状较轻,发 主要症状嗽,咯铁锈色痰,急或鼻翼煽动,热不高,体温38C左右胸痛咯痰白黏或黄黏,症,咳 病侧胸部叩诊浊音情轻重不一双侧胸嗽,痰少而黏, 体征,呼吸音减低, 或呈管状呼吸音,有 湿啰音,语音震颤加 强,口唇有单纯性疱 疹 部有散在性湿啰音偶带血丝病侧胸部可有少 量湿啰音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 细胞均增同左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 高肺叶片状阴影沿支气管分布有小斑 状或小片状阴影,以 肺下部非均匀性片状阴影,密度增深,边缘不整, 境界不清,多从肺门开始向外支延,以肺下叶为多 见 3.大叶性肺炎经治疗1周以上,热度仍不退,或退而复升,肺部体征不消失者, X线检查较多

中医内科流行性出血热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野鼠,传播媒介是螭。国内多发生于河湖低洼地、林间湿草地及水网稻田三类疫区。每年以5~6月和10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季节。按其发病季节及症状特点,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又因其有出血症状及流行性,故亦可称为疫斑、疫疹。主要病因病理是时邪疫毒从卫气深入营血,因高热而致动血出血,由肺胃逆传心包,引动肝风,发生神昏抽搐。若邪盛正虚,热伤气阴,可以由邪闭转为正脱,或内闭外脱互见,表现一系列危重证候;并可因阴津耗损,热结膀胱而致少尿,或伤及肾气,津液不藏而出现多尿等证。 【诊断】 1.在个月内(尤其流行季节)有在流行地区参加生产劳动或野营留宿等接触史。 2.本病以高热、休克、多处出血现象、肾脏损害、电解质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典型病程可分为发热期(持续5~6天)、低血压期(持续1~2天)、少尿期(持续1~4天)、多尿期(持续数天至数周,平均10天)和恢复期。但重型患者前三期多相互重叠,不能截然划分,且易并发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等。而轻型非典型病例,可缺少其中的低血压、少尿或多尿期,经过发热期即至恢复期。 3.见怕冷发热,极度乏力,全身痛,眼眶痛,腰痛,或相对缓脉,伴有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时,即为前驱症状,应引起注意。 4.出血现象是本病的重要特点,初起面颈、上胸、腋部皮肤潮红充血,呈酒醉貌,然后有皮下出血、黏膜下出血、球结膜出血、齿鼻岷血、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 5.重症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尿少或尿闭,甚至引起尿毒症、高钾血症、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6.发病48小时内,血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第4~5天起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下降。 7.尿蛋白多于3~5天后出现,迅速增多,不与发热成正比,并有红、白细胞和管型。 8.散发病例或疫区初发病例需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溃疡病出血等病相鉴别。 【治疗】 本病病情多较严重,必须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加强治疗措施,常需中西医综合治疗。

中医内科痢疾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痢疾 本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床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和阿米巴痢疾两类。前者系由感染痢疾杆菌而引起;后者由于感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所引起。中医学也称痢疾。其病因病理是外受湿热疫毒,饮食不洁,贪食生冷、肥腻而致脾胃不调,大肠传导失常所形成;如病人正气不足,加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不愈,可成慢性久痢或休息痢。如感受的湿热疫毒深重,可以迅速传入营血,而致昏迷痉厥;严重的由于毒邪内陷,正气不支,可以出现内闭外脱的危象。 【诊断】 1.病前有饮食不洁史,或与痢疾病人接触史。 2 .主要症状突然发热或无热,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粪便量少,含有黏液或脓血,并有里急后重(统指下腹部和肛门坠痛,时有大便感觉,大便次数多而量少,感觉排解不畅等一类症状)。 3 .检查腹部压痛点及化验大便有助于鉴别两类痢疾。 4 .在流行季节,如见突然高热、呕吐、嗜睡或昏迷、抽搐、面色青灰的,即使尚无腹泻或脓血便,应考虑中毒性菌痢(小儿尤为多见),须密切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及时进行灌肠或用手指由肛门内取出大便作化验检查,以迅速明确诊断。 5 .本病迁延至2个月以上,腹痛腹泻、脓血便等时发时止,反复不愈,或大便次数增多,有黏液而脓血便不明显者均属慢性痢疾,需与慢性肠炎、血吸虫病等作鉴别。 6 .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的鉴别见表。 表: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鉴别表

【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和某些单味中药对急性痢疾,尤其菌痢的治疗,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由于病情有轻重和急慢性的不同,有时还需根据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辨证论治 急性暴痢,多属实证。一般为湿热痢,治当清热化湿人调气导泄,重证为疫毒痢,则需加用大剂清热解毒药。慢性久痢,多属虚证,当以调补脾胃为主,分别阳虚或阴伤处理,并酌情配合固涩之药;如见虚中夹实证的,可参以清肠化湿导滞法。 1.湿热痢除前述主症外,并见胸脱痞闷,口干苦而黏,小便短赤,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导滞。 方药举例:芍药汤加减。黄连3g,黄苓IOg,白芍!,0g,木香5g,枳壳IOg,马齿宽30g o 加减:初起有表证,见恶寒、发热、头痛、四肢疼痛者,加荆芥、防风、葛根各10g。热偏盛,发热、头痛、心烦、口干、大便赤多白少、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均较显著,脉数者,加金银花、地榆各15g。湿偏重,见恶心胸闷、大便白多赤少、苔白腻、脉濡者,加蕾香、厚朴、苍术各IOg o夹有积滞,见腹痛、胀满、拒按,大便不爽,臭秽气味较重,苔厚腻者,加用大黄6~10g,枳壳改用枳实IOg o 2 .疫毒痢发病急骤,病势较重,各种主要症状均较严重,大便以脓血为主或纯下鲜血,并见高热、烦躁,甚至嗜睡、昏迷、抽搐,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数大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举例: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30g,秦皮10g,黄连3g,黄柏10g,金银花15g,地榆15g,牡丹皮10g,赤芍10g,枳壳或枳实10g,木香5g 加减:兼有呕吐,不能进食者,加姜半夏10g,生大黄10〜15g(后下)。见嗜唾或昏迷、烦躁等热毒入营症状者,另加神犀丹1粒化服。见抽搐、昏厥等热甚动风症状者,另加紫雪丹1.5g 化服。小儿中毒症状明显的,可用生大黄15g,煎浓汁鼻饲。本型如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或出现中毒性休克的,应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3 .虚寒痢痢疾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每因饮食不慎或受凉而诱发,大便稀薄夹有黄白黏冻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 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 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