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实验皮肤刺激的原理

动物实验皮肤刺激的原理

动物实验皮肤刺激的原理

动物实验的皮肤刺激原理主要涉及到皮肤免疫系统的反应以及刺激物和皮肤接触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以下将详细解释这些原理。

1. 皮肤免疫系统的反应:

皮肤是人和动物身体最大的器官,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第一个接触屏障。皮肤免疫系统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表皮细胞、角质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等。当皮肤接触到刺激物时,免疫细胞会发挥作用,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2. 刺激物与皮肤的接触导致的炎症反应:

刺激物是指任何对皮肤产生刺激或损伤作用的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刺激和生物因子等。不同类型的刺激物对皮肤的刺激机制略有不同。

2.1 化学物质刺激:

化学物质刺激是最常见的皮肤刺激原因之一。化学物质通过与皮肤细胞或细胞内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皮肤细胞的损伤。这些反应会引起炎症反应,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和介素-8(IL-8)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和细胞增殖,形成红斑、水肿和疼痛等症状。

2.2 物理刺激:

物理刺激包括机械刺激、热刺激和冷刺激等。机械刺激如摩擦、剐蹭或撕裂皮肤表面,会导致表皮细胞和角质细胞的损伤,引起炎症反应。热刺激和冷刺激可以影响血管舒缩和细胞代谢,引起皮肤变红或发白,也会诱发炎症反应。

2.3 生物因子刺激:

生物因子刺激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感染或产生毒素来刺激皮肤。这些生物因子能够引起免疫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反应,形成红肿、水肿和疼痛等症状。

3. 动物实验在皮肤刺激研究中的应用:

动物实验在皮肤刺激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动物体表涂抹或注射刺激物,可以观察动物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参与过程。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刺激物对皮肤的影响,评估化妆品、药物和化学品等的皮肤刺激性。

总结起来,动物实验的皮肤刺激原理主要涉及到皮肤免疫系统的反应以及刺激物与皮肤的接触导致的炎症反应。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控制不同刺激物对皮肤的刺激效应,为人类提供更安全的产品和环境。

动物实验皮肤刺激的原理

动物实验皮肤刺激的原理 动物实验的皮肤刺激原理主要涉及到皮肤免疫系统的反应以及刺激物和皮肤接触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以下将详细解释这些原理。 1. 皮肤免疫系统的反应: 皮肤是人和动物身体最大的器官,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第一个接触屏障。皮肤免疫系统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表皮细胞、角质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等。当皮肤接触到刺激物时,免疫细胞会发挥作用,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2. 刺激物与皮肤的接触导致的炎症反应: 刺激物是指任何对皮肤产生刺激或损伤作用的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刺激和生物因子等。不同类型的刺激物对皮肤的刺激机制略有不同。 2.1 化学物质刺激: 化学物质刺激是最常见的皮肤刺激原因之一。化学物质通过与皮肤细胞或细胞内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皮肤细胞的损伤。这些反应会引起炎症反应,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和介素-8(IL-8)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和细胞增殖,形成红斑、水肿和疼痛等症状。 2.2 物理刺激:

物理刺激包括机械刺激、热刺激和冷刺激等。机械刺激如摩擦、剐蹭或撕裂皮肤表面,会导致表皮细胞和角质细胞的损伤,引起炎症反应。热刺激和冷刺激可以影响血管舒缩和细胞代谢,引起皮肤变红或发白,也会诱发炎症反应。 2.3 生物因子刺激: 生物因子刺激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感染或产生毒素来刺激皮肤。这些生物因子能够引起免疫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反应,形成红肿、水肿和疼痛等症状。 3. 动物实验在皮肤刺激研究中的应用: 动物实验在皮肤刺激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动物体表涂抹或注射刺激物,可以观察动物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参与过程。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刺激物对皮肤的影响,评估化妆品、药物和化学品等的皮肤刺激性。 总结起来,动物实验的皮肤刺激原理主要涉及到皮肤免疫系统的反应以及刺激物与皮肤的接触导致的炎症反应。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控制不同刺激物对皮肤的刺激效应,为人类提供更安全的产品和环境。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刺激蟾蜍趾引起的屈肌反射,掌握反射时的测定 方法,了解刺激强度与反射时的关系。 2、通过脊蟾蜍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 活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为反射时,它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刺激越强,反射时越短;刺激越弱,反射时越长。 本实验中,涉及到的蟾蜍反射弧为: 趾皮肤中的感受器→大腿部的传入神经(混合在坐骨神经中)→神经中枢(脊髓)→大腿部的传出神经→大腿部的肌肉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2、在实验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关节的屈肌收缩,伸肌迟缓,称为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蟾蜍 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铁架台、蛙嘴夹、蛙板、小烧杯、点滴板、棉花、 滤纸片、塑料纸、秒表 3、实验试剂浓度分别为1%、0.5%、0.2%的硫酸溶液、2%普鲁卡因 四:实验步骤 1、脊蟾蜍的制备用左手持蟾蜍,右手持毁髓针从枕骨大孔插入向前捣毁蟾蜍 的脑,并在枕骨大孔出左右划几下,切断脑与脊髓的连接,只保留脊髓制成

脊蟾蜍。用蛙嘴夹夹住其下颌皮肤,确定其前肢无抓挠反应。 2、反射时的测定①将蛙嘴夹悬挂于铁架台上,用0.2%硫酸溶液刺激左肢(或 者右肢)的中趾趾端(浸没约1mm),同时启动秒表计时,当屈肌反射一出现立即停止计时,记下反射时。并立即用清水清洗蟾蜍的后肢,将硫酸洗净。 间隔约3~5min后继续进行下一次刺激,重复三次,求均值。如果三个值中某个值偏离其它两个较多,应多加一次或者两次刺激,以得到可信数值。②然后再依次用0.5%、1.0%浓度的硫酸溶液刺激其中趾,同样得到反射时的均值。 ③在三个浓度中选取某浓度的硫酸溶液,用另一后肢(右肢)的中趾进行反 射时的测定。与之前得到的数值做对比,并进行分析。 3、反射弧的组成分析 ①用手术剪将蟾蜍左后脚上的皮肤进行环切,然后用手术镊剥净其脚部的皮肤,用1%硫酸刺激去皮的中趾,进行观察其屈肌反射,观察到其并没有反应;改换其右后肢有皮肤的趾,将其浸入硫酸溶液中,观察到其有屈肌反射。 ②沿蟾蜍右后肢背侧纵行剪开皮肤,在肱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沟内找到坐骨神经干,在其下部将一宽约5mm的塑料纸条穿过,并再将一细棉条从坐骨神经干下、塑料纸条上穿过。用硫酸刺激右后肢的中趾,观察发现其有抓挠反射;在靠近坐骨神经干的细棉条上滴几滴普鲁卡因(不要直接滴在坐骨神经干上),并立即计时,每隔一定时间用硫酸溶液刺激其右后肢中趾,当屈肌反射不再出现时记录时间,并立即将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右侧背部,观察其抓或擦反射,每隔一定时间用滤纸片刺激,直到抓或擦反射不再出现,记录时间。 ③将蟾蜍的脊髓毁坏,用滤纸片贴于其左两侧的背部和腹部,观察其反应。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

医学知识之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skintest)简称皮试,是在皮肤的体内免疫学试验。当试验抗原进入致敏者皮肤时,皮肤中结合有IgE的肥大细胞或致敏T细胞就会与试验抗原结合,引发即刻型或迟发型的皮肤超敏反应。试验抗原也可从注射部位进入微血管,与循环中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在局部沉积,激活补体引起炎症。所以皮肤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型和型变态反应,有时也用于检测Ⅲ型变态反应。 一、试验准备 首先应当制备试验用抗原,如有合格商品可直接购买。可以作为变应原的物质种类繁多,例如动物皮毛、家禽羽毛、鸽粪、昆虫、螨类、真菌、花粉、杂草、物理粉尘和各种食品等都可能成为变应原。 不同抗原的制备方法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收集原料;②粉碎与匀浆;③脱脂与提取;④过滤与分离;⑤分装保存。分装保存之前应对提取产物进行鉴定。首先必须经过无菌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和热原检查,保证提取产物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还要测定产物的蛋白含量,用凯氏定氮法或磷钨酸沉淀法标定出总氮单位或蛋白氮单位。 变应原的范围很广,难以做得完全,所以查找变应原需依靠患者的病史和医师的经验以将可疑范围缩小,学样成功的机会就大得多。一般医院和卫生所都能做药物过敏试验,多在注射室完成;防疫部位在一些免疫接种之前有时也要做皮肤试敏;其余的均在变态反应科或检验科的专门实验室。实验室应有专人负责,除具备各种专用试验器材之外,还应备有意外抢救的药品及设施。

试验部位应清洗干净,严格消毒,以免皮肤的不洁物引起非特异 性反应或感染。当皮肤患湿疹、感染、皮炎或外伤时不宜进行皮肤试验。正在或近日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组胺药物者也不宜进行皮肤试验。 二、试验类型及方法 皮肤试验的最常用部位是前臂曲侧,因此处皮肤较为光滑细腻, 而且便于试验操作和结果观察。按正规作法,左右两臂一侧作试验, 另一侧作对照。需要时也可选用上臂或背部皮肤。具体试验方法可分 为皮内试验(intracutaneoustest)、挑刺试验(pricktest)和斑贴 试验(patchtest)。 1.皮内试验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各0.0~20.03ml用皮试针头分别 注入皮内(不是皮下),使局部产生一个圆形小丘。当同时试验多种 抗原时,相互间至少间隔4cm,以免强烈反应时互相混淆结果。 皮内试验的敏感性比其他皮肤试验高,所用抗原应适当稀释,以 免出现严重反应;当高可疑性抗原出现阴性结果时,应逐渐加大抗原 浓度进行重复试验。 皮内试验是最常用的皮肤试验,应用范围也很广,几乎各类抗原 及各型反应都可用皮内试验进行测定,只是不同类型的反应观察结果 的时间和判定结果的标准不所不同。 2.挑刺试验也称点刺试验或刺痕试验。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分别 滴于试验部位皮肤上,用针尖透过液滴或在皮肤上轻轻地挑刺一下, 以刺破皮肤但以不出血为度;1min后拭(吸)去抗原溶液。同时试验 多肿抗原时,千万注意不要将不同的抗原液交叉混合,以免出现假阳性。

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内容详细】

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1 目的 确定化学品对哺乳动物皮肤局部是否有刺激作用及程度,为制定化学品对皮肤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 制定依据 《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 3试验方法 3.1受试样品处理 液体受试物一般不需稀释,可直接使用原液。若受试物为固体,应将其研磨成细粉状,并用水或其它无刺激性溶剂充分湿润,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有良好的接触。使用其它溶剂,应考虑到该溶剂对受试物皮肤刺激性的影响。需稀释后使用的产品,先进行产品原型的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如果试验结果显示中度以上刺激性,可按使用浓度为受试物再进行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受试物为强酸或强碱(pH 值≤2 或≥11.5),可以不再进行皮肤刺激试验。此外,若已知受试物有很强的经皮吸收毒性,经皮LD50 小于200 mg/kg 体重或在急性经皮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剂量为2000 mg/kg 体重仍未出现皮肤刺激性作用,也无需进行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3.2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 多种哺乳动物均可被选为实验动物,首选白色家兔。应使用成年、健康、皮肤无损伤的动物,雌性和雄性均可,但雌性动物应是未孕和未曾产仔的。实验动物至少要用4只,如要澄清某些可疑的反应则需增加实验动物数。实验动物应单笼饲养,试验前动物要在实验动物房环境中至少适应3d 时间。 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房应符合国家相应规定。选用常规饲料,饮水不限制。 3.3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步骤 3.3.1试验前约24h,将实验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毛剪掉,不可损伤表皮,去毛范围左、右各约3cm×3cm。 3.3.2 取受试物约0.5mL(g)直接涂在皮肤上,然后用二层纱布(2.5cm×2.5cm)和一层玻璃纸或类似物覆盖,再用无刺激性胶布和绷带加以固定。另一侧皮肤作为对照。采用封闭试验,敷用时间为4h。对化妆品产品而言,可根据人的实际使用和产品类型,延长或缩短敷用

毒理学实验三

毒理学实验三 皮肤刺激、眼刺激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家兔备皮技术 2、掌握皮肤刺激性试验方法 3、掌握家兔眼刺激试验方法 4、学会观察受试物对皮肤和眼的损害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器材 1、试验动物:家兔,每组1只,4人1组 2、器材:手术剪、镊子、注射器,滴管、纱布、无刺激性胶布、玻璃纸 三、实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1、家兔脱毛及皮肤染毒 (1)准备:备皮(家兔背部脊柱两侧),不要伤皮肤,范围3 cm×3 cm;(2)染毒:取受试物0.5 ml(500μg)涂一侧皮肤,另一侧为对照(记号笔画);(3)2.5 cm×2.5 cm两层纱布覆盖,加一层油纸后,无刺激性胶布固定;(4)固定时间10min; (5)10min后,用温水除去残留受试物; (6)除去受试物后10min 、20min、30min 观察,对皮肤刺激反应进行评分,评价刺激强度。 2、皮肤刺激反应观察、评分及评价 (1)10min 、20min、30min分别评分,每个时间段除以实验动物数(每只动物平均分)选最高分为总积分(最强刺激)(见评价表); (2)皮肤刺激:红斑和水肿(不同程度),按表评价刺激强度; (3)多次皮肤刺激试验试验时间为14天,每天涂抹,1 小时后观察,总积分为总和除以实验动物数(每只动物)。 3、家兔眼染毒 (1)染毒:受试物0.1ml(100g)滴入家兔一侧眼结膜囊内(轻轻拉开家兔一侧眼睛的下眼睑),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 (2)冲洗:被动闭合1秒(分以下三种情况)(不冲洗、4秒后冲洗、30秒后冲洗)(生理盐水冲洗); (3)观察:记录10s、20s、30s眼局部反应和恢复情况,必要时用2%荧光素钠溶液或裂隙灯、放大镜检查角膜及虹膜的变化;

牛蛙反射弧实验报告

牛蛙反射弧实验报告 牛蛙反射弧实验报告 引言: 在生物学中,动物的行为和反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 牛蛙的反射弧来了解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反应机制。牛蛙反射弧是一种典型的 生物反射,通过刺激牛蛙的皮肤,我们可以观察到牛蛙的快速反射动作,从而 揭示其神经系统的运作原理。 实验方法: 我们选取了十只健康的牛蛙作为实验对象。首先,我们将牛蛙放置在一个安静 的环境中,并确保其舒适和安全。然后,我们用一个细长的棉签轻轻刺激牛蛙 的腿部皮肤。在刺激的同时,我们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牛蛙的反射动作,并测 量其反射弧的延迟时间和反射弧的幅度。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首先,牛蛙的反射动作非常迅速,几乎是即刻发生的。这表明牛蛙的反射弧是一种本能反应,与大脑的意识无关。其次,我们发现牛蛙的反射弧延迟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几毫秒内完成。这说 明牛蛙的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传导速度和反应效率。最后,我们观察到牛蛙的 反射弧幅度较大,通常伴随着整个腿部的收缩。这表明牛蛙的反射弧是一种强 烈的肌肉收缩反应。 讨论与分析: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思考。首先,牛蛙的反射弧是一种非 常基本和保护性的生物反射。这种反射弧的迅速性和强度,使得牛蛙能够在面

临危险时迅速做出反应,从而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其次,牛蛙神经系统的高 速传导和反应效率,为其快速反射提供了可靠的生理基础。这种高效的神经系 统也是牛蛙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牛蛙反射弧实验还可以为人类的神经系统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人类的神 经系统同样具有反射弧机制,虽然相对复杂,但也遵循着类似的原理。通过对 牛蛙反射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反射行为,为神经科学 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论: 通过牛蛙反射弧实验,我们得出了牛蛙的反射弧是一种本能反应,具有迅速性、高效性和保护性的特点。牛蛙的神经系统通过这种反射弧机制,能够在面临危 险时做出快速反应,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同时,这一实验还为人类神经系统 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牛蛙反射弧的原理,我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反射行为,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

皮肤致敏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皮肤致敏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皮肤致敏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技术,用于检测过敏原对人体的过敏性反应。本文将介绍皮肤致敏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诊断技术。 一、基本原理 皮肤致敏试验是基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进行的。在皮肤致敏试验中,通过将过敏原溶液或悬液涂抹于病人的皮肤表面,观察皮肤的变化,以确定病人是否对该过敏原产生了过敏反应。 具体来说,皮肤致敏试验是基于“变态反应”的免疫原理进行的。当人体免疫系统接触到某些过敏原后,会产生特定的抗体,这些抗体称为免疫球蛋白E(IgE)。IgE与特定的过敏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后,会激活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在皮肤致敏试验中,将过敏原涂抹在病人的皮肤表面后,如果该病人对该过敏原产生了过敏反应,就会出现皮肤的变化,如发红、瘙痒、水疱等,这些变化称为“皮肤过敏反应”。 二、步骤 皮肤致敏试验的步骤主要包括过敏原选择、试验部位选择、试验前准备、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判定等。 1. 过敏原选择 过敏原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和可能的过敏原进行选择。通常选择涉及病人症状的过敏原进行检测,并通过对正常人进行控制,避免误诊。还应选择纯度高、含量适当的过敏原,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试验部位选择 皮肤致敏试验可在不同部位进行,如手臂、背部等。选择试验部位时,应选择无过敏症状的区域,并避免病人有药物、烟、酒等刺激物的干扰。 3. 试验前准备 试验前,应核实病人的身份、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应进行清洁和消毒,将试验区域清洁干净,并用70%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以避免细菌感染并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试验过程

抓挠止痒的生物原理

抓挠止痒的生物原理 引言: 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人们常常会用手抓挠来缓解痒感。然而,为什么抓挠可以止痒呢?这其中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原理。本文将从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进化学角度来探讨抓挠止痒的生物原理。 一、神经生理学原理 痒感是由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当皮肤受到刺激时,比如昆虫叮咬或过敏反应,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会释放一种叫做组胺的信号物质。组胺能够刺激周围神经纤维,传递痒感信号到脊髓。在脊髓中,痒感信号被传递到大脑皮层,引起人们感到痒。 二、抓挠的作用机制 抓挠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来止痒:一是机械性刺激,二是痛觉刺激。机械性刺激是指抓挠过程中的物理摩擦,可以刺激皮肤上的神经末梢,干扰痒感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抓挠也会引起痛觉刺激,痛觉信号可以抑制痒感信号的传递,使人们感到缓解。 三、生物化学原理 抓挠还可以通过生物化学作用来止痒。当人们抓挠皮肤时,皮肤上的细胞会释放一种叫做脑啡肽的物质。脑啡肽是一种内源性镇痛物

质,具有止痛和止痒的作用。脑啡肽能够与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的活动,减少痒感信号的传递。 四、进化学原理 抓挠止痒的行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得到保留,具有一定的生存价值。昆虫叮咬或皮肤刺激可能会导致感染或疾病的传播,而抓挠可以帮助清除刺激物,减少感染的风险。此外,抓挠还可以提醒人们注意身体的异常,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健康。 结论: 抓挠止痒的生物原理涉及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进化学等多个领域。神经生理学上,痒感信号从皮肤传递到大脑,引起人们感到痒。抓挠的机械性刺激和痛觉刺激可以干扰痒感信号的传递,减少痒感的感知。生物化学上,抓挠会释放脑啡肽等物质,具有止痛和止痒的作用。进化学上,抓挠止痒的行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得到保留,有助于清除刺激物、减少感染风险,并提醒人们关注身体健康。通过对抓挠止痒的生物原理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止痒治疗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实验7 家兔大脑皮层刺激效应及诱发电位引导

实验7 家兔大脑皮层刺激效应(一)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哺乳动物的开颅方法。 2.观察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刺激效应。 二、实验原理 大脑皮层运动区是躯体运动机能的最高级中枢,电刺激该区的不同部位,可以引起躯体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 三、实验器材 家兔、常用手术器械、咬骨钳、骨钻、止血钳、剪毛剪、计算机采集系统、银丝电极(双电极)、突体手术台、石蜡油、20%氨基甲酸乙酯、棉球、温热生理盐水。 四、实验步骤 1.取一只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1g/kg体重),将其麻醉后腹位 固定于手术台上。剪毛剪将头顶部被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眉骨至枕骨部纵向切开皮肤,沿中线切开骨膜。用手术刀柄自切口处向两侧剖开骨膜,暴露额骨和顶骨。用骨钻在一侧的顶骨上开孔(勿伤及脑组织)后,将咬骨钳小心伸入孔内,自孔处向四周咬骨以扩展创口。向前开颅至额骨前部,向后开至顶骨后部及人字缝之前(切勿掀动人字缝之前的顶骨,以免出血不止)。 按开颅区域,暴露双侧大脑半球。 2.用眼科剪小心剪开脑膜,暴露脑组织。将温热生理盐水浸湿的薄棉片盖在 裸露的大脑皮层上(或滴几滴石蜡油)防止干燥。 3.放松动物四肢,用棉球吸干脑表面的液体,。将无关电极固定在头部切开 的皮肤上,先用刺激电极接触皮下肌肉,调节刺激强度。以引起肌肉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及25~30Hz的频率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观察躯体肌肉活动的反应。绘出大脑半球背面的轮廓图,标出躯体肌肉运动的代表区域。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说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机能特征。

实验 7 家兔皮层诱发电位(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记录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方法。 2、观察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波形。 二、实验原理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所引导的电位变化。本实验是以适当的电刺激作用于左前肢的浅桡神经,在右侧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引导家兔的诱发电位。用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动物的皮层感觉区,在研发皮层机能定位上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脑皮层随时都存在自发电活动,诱发电位经常出现在自发电活动的背景上。为了压低自发电活动,使诱发电位清晰的引导出来,实验时常将动物深度麻醉。 三、实验器材 家兔、常用手术器械、骨钻、骨钳、手术台、马蹄形头固定器、示波器、前置放大器、刺激器、屏蔽箱、皮层引导电极(直径1mm银丝,顶端呈球形)、保护电极、1%氯醛糖与10%氨基甲酸乙酯等量混合麻醉剂、骨蜡。石蜡油、生理盐水。 四、实验步骤 1、麻醉 取家兔一只,称重,以1%氯醛糖与10%氨基甲酸乙酯混合麻醉剂(5ml/kg体重)耳缘静脉注射。在实验过程中,以每小时0.5ml/kg体重的维持量皮下注射补充麻醉剂,维持一定深度的麻醉水平。麻醉深度一般以呼吸频率为20次/min为宜。此时皮层自发性电活动较小。 2、动物的固定 在左、右颧骨突处剪毛后作一小切口,分离骨膜,用骨钻在颧骨突上钻一小孔。将家兔俯卧位,用马蹄形头固定器两侧的尖头金属棒分别嵌入左、右两侧的小孔内。将固定器前方的金属棒尖端插在两上门齿的齿缝之间。三点固定稳妥后,旋紧螺旋。此时家兔头部处于水平位置并略高于躯干部。 3、浅桡神经的分离 在左前肢肘部桡侧剪毛,切开皮肤,寻找分离浅桡神经约3cm,用蘸有温热石蜡油(38℃)的药棉包裹保护之,并将皮肤切口关闭备用。 4、暴露大脑皮层 按实验的方法开颅,暴露大脑半球。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手和皮肤消毒剂: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必须进行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如果偶尔使用或间隔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如果每日使用或连续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接触皮肤伤口的消毒剂,还必须增做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接触创面的消毒剂,应增做眼刺激试验。使用过程中,必需接触皮肤的其它消毒剂,也应增做完整皮肤刺激试验。根据消毒剂的成分,估计可能有致敏作用者,还需增做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一、检测项目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二、检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皮肤刺激试验,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三、检测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公司送检的样品(对新西兰兔多次完整皮肤刺激强度为是否具有刺激性。 (本页以下无正文) 四、检测方法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1)试验前动物皮肤准备同2.3.3.3.1 (1)。 (2)次日将受试物[浓度同 2.3.3.3.1 (2)]0.5ml(g)涂在一侧皮肤上,另一侧涂溶剂作为对照,在涂抹后4h,用水或无刺激的适宜溶剂清洗,除去残留物。每天涂抹一次,连续涂抹14d。在每次涂抹后24h观察结果,按表2-11评分。为了便于受试物的涂抹和结果观察,必要时应剪毛。对照区的处理方法同试验区。 2.3.3.4 评价规定 2.3.3.4.1一次皮肤刺激试验 在各个观察时间点,按照表2-11对动物的皮肤红斑与水肿形成情况进行评分,并分别按时间点将3只动物的评分相加,除以动物数,获得不同时间点的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均值(刺激指数)。取其中最高皮肤刺激指数,按表2-12 评定该受试物对动物皮肤刺激强度的级别。 2.3.3.4.2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动物实验猪皮脂腺小

动物实验猪皮脂腺小 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段,其中包括许多种动物的使用。本文将具体讨论关于动物实验中猪皮脂腺功能的研究。 猪皮脂腺是位于皮肤深层的一个重要的生物组织,它具备多种功能,为我们的皮肤提供保护和润滑。研究猪皮脂腺的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皮肤生理。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科学家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其中包括使用猪进行观察和测试。 一项针对猪皮脂腺功能的动物实验需要一些基本的实验步骤。首先,科学家们会选择一些猪进行实验,这些猪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他们会在猪的皮肤上涂上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以模拟真实世界中对皮肤的刺激。接下来,科学家们会观察和记录猪皮肤的反应,包括脂腺分泌量和皮肤的变化。最后,他们会分析这些数据,并提出结论。 通过这个过程,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猪皮脂腺的功能。他们可以了解到猪皮脂腺在特定刺激下的分泌量和反应时间。此外,他们还可以观察到猪的皮肤在刺激下的变化情况,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动物的皮肤健康和疾病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动物实验引发了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一些人认为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是虐待和不人道的行为。他们认为人类不应该把动物作为实验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此外,有些人认为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身上,因为动物和人类的生理、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

面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必须严格遵守伦理准则并确保动物实验的道德性。在进行动物实验之前,他们需要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保证猪在实验过程中受到适当的待遇和保护。此外,科学家们也意识到动物实验的局限性,并知道某些结果不能简单地直接应用于人类身上。 尽管如此,动物实验仍然是许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物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治疗和保健方案。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动物实验可能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寻找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苦难和伤害。 综上所述,动物实验在研究猪皮脂腺功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猪皮脂腺的功能和皮肤生理,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治疗。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动物实验可能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并持续推动替代动物实验的研究,以找到更合理和道德的科学方法。

豚鼠过敏试验的应用及原理

豚鼠过敏试验的应用及原理 1. 引言 豚鼠过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本文将介绍豚鼠过敏试验的应用和原理,并解释其在医学、药物研发和化妆品评估等领域的重要性。 2. 应用领域 豚鼠过敏试验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 •医学研究:豚鼠过敏试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食物和其他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 •药物研发:豚鼠过敏试验可以用于评估新药物的安全性,特别是对于潜在的过敏反应。 •化妆品评估:豚鼠过敏试验可以用于评估化妆品中的成分是否存在过敏风险。 3. 原理 豚鼠过敏试验的原理是通过观察豚鼠对特定物质的免疫反应来评估该物质是否具有过敏原性。具体步骤如下: 1.预处理:首先,将豚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会接触到被测物 质,而对照组则不接触。 2.物质接触:被测物质可以通过注射、口服或皮肤接触的方式与豚鼠接 触。 3.观察反应:观察一段时间后,检查豚鼠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肤 红斑、水肿、呼吸困难等。 4.结果评估:根据豚鼠的反应严重程度,评估被测物质的过敏原性。 4. 优点和局限性 豚鼠过敏试验具有一些优点,也有一些局限性。 4.1 优点 •简单易行:豚鼠过敏试验的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高级实验设备。 •相关性强:豚鼠的生理结构和人类相似,因此豚鼠过敏试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重复性好:豚鼠过敏试验可以重复进行,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4.2 局限性 •伦理问题:豚鼠过敏试验涉及动物实验,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 •结果可靠性:豚鼠过敏试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误判。 •人体差异性:豚鼠与人类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试验结果不能完全推广到人类。 5. 结论 豚鼠过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物质过敏原性的实验方法。它在医学研究、药 物研发和化妆品评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豚鼠过敏试验存在一些局限性,但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临床病例分析,可以得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改进这一试验方法,以提高其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通过对豚鼠过敏试验的应用和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敏反应 的发生机制,并在医学和化学领域中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

皮肤刺激试验

皮肤刺激试验 2.3.3.1 目的 检测消毒剂对实验动物皮肤的刺激/腐蚀作用和强度。 2.3.3.2 实验动物 每次试验至少需 3 只皮肤完好的健康家兔或豚鼠。 2.3.3.3 操作程序 2.3.3.3.1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1)在试验前24h,用脱毛剂将家兔或豚鼠背部脊柱两侧的毛去掉,不得损伤皮肤。去毛范围,左、右各约3cm×3cm。 (2)次日将受试物(浓度一般为皮肤消毒应用液的5倍或原液0.5ml (g)直接滴于面积为2.5cm×2.5cm 的一侧去毛完整皮肤上,或滴于同样大小的2层~4 层纱布上并敷贴在一侧去毛皮肤表面,然后用一层无刺激塑料膜或油纸覆盖,再用无刺激胶布固定。另一侧去毛皮肤作为空白对照(或溶剂对照)。敷贴时间为 4h。试验结束后,用温水或无刺激性溶剂除去残留受试物。 (3)分别于去除受试物后1h、24h和48h观察皮肤局部反应,并按表2-11进行刺激反应评分。 2.3.3.3.2 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 (1)涂受试物前,在2.5cm×2.5cm的去毛皮肤上,用75%酒精清洁、消毒暴露皮

肤,待酒精挥发后,用灭菌刀片或注射针头在皮区内划一个“井”形的破损伤口,并在该破损皮区内染毒。注意皮肤破损仅达表皮,不要伤及真皮。 (2)手术前的皮肤准备,手术后受试物涂抹和局部皮肤反应的观察,评分方法同 2.3.3.3.1。注意鉴别感染和原发性刺激反应的区别,若有感染可疑,应进行重复测试。 2.3.3.3.3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1)试验前动物皮肤准备同2.3.3.3.1 (1)。 (2)次日将受试物[浓度同2.3.3.3.1 (2)]0.5ml(g)涂在一侧皮肤上,另一侧涂溶剂作为对照,在涂抹后4h,用水或无刺激的适宜溶剂清洗,除去残留物。每天涂抹一次,连续涂抹14d。在每次涂抹后24h观察结果,按表2-11评分。为了便于受试物的涂抹和结果观察,必要时应剪毛。对照区的处理方法同试验区。 2.3.3.4 评价规定 2.3.3.4.1一次皮肤刺激试验 在各个观察时间点,按照表2-11对动物的皮肤红斑与水肿形成情况进行评分,并分别按时间点将3只动物的评分相加,除以动物数,获得不同时间点的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均值(刺激指数)。取其中最高皮肤刺激指数,按表2-12 评定该受试物对动物皮肤刺激强度的级别。2.3.3.4.2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家兔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刺激效应及去大脑僵直的观察

姓名***系年级********* 学号*********** 科目动物生理学实验同组者***、***日期*********** 家兔大脑皮层运动区得刺激效应及去大脑僵直得观察 【实验目得】 1、学习哺乳动物得开颅方法。 2、观察大脑皮层运动区得刺激效应。 3、观察去大脑僵直现象,了解中枢对肌紧张得调节。 【实验原理】 大脑皮层运动区(cortical motor area)就是躯体运动机能得高级中枢,点刺激该区域得不同部位,可以引起躯体不同部位得肌肉运动。 从中脑四叠体(quadrigeminal bodies)得前、后丘之间切断脑干得动物,称去大脑动物.由于神经系统内,中脑以上水平得高级中枢对肌紧张得抑制作用被阻断,而中脑以下各级中枢对肌紧张得易化作用相对加强,因此出现了肌紧张亢进得现象。动物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向后仰,尾向上翘得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实验材料】 1.材料:家兔。 2.器具:兔体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剪毛剪,解剖刀,咬骨钳,止血钳,棉花,棉线,三通气 管插管,银丝电极(双电极). 3.试剂:20﹪氨基甲酸乙酯,石蜡油,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麻醉:取一只家兔,抓取称重,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5g/1kg体重). 2、气管插管:将麻醉后得兔子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用剪毛剪将颈部得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颈部向后切开皮肤,用止血钳夹住切开得皮肤,放在两侧,再用止血钳向下插入肌肉,撑开肌肉3~4cm,可瞧到气管与两根颈总动脉。分开食管与气管,穿2条线,将2条线前后分开备用。在气管上切一个‘T’形切口,插入三通气管插管,分别在插管得上方与下方结扎固定.在2条颈总动脉下方分别穿线备用,用蘸了生理盐水得棉花盖在颈总动脉上,避免干燥。3、大脑皮层运动区得刺激效应:将兔子改为腹位固定,用剪毛剪将头顶部被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眉间至枕骨部纵向切开皮肤,用棉花用力向两侧擦开颅骨表面得肌肉,暴露额骨及顶骨。在一侧得顶骨上开孔后,将咬骨钳小心伸入孔内,自开口处向四周咬骨以扩展创口。向前开颅至颅骨前部,向后开颅至顶骨后部及人字缝之前(切勿掀动人字缝前得顶骨,以免出血不止),暴露一侧大脑半球。 用眼科剪小心剪开硬脑膜,暴露脑组织。将温热石蜡油滴在裸露得大脑皮层上,防止干燥。

医疗器械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方法要点解读

医疗器械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方法要点解读标准GB/T 16886.10-2017用于评定从医疗器械中释放出的化学物可能引起的接触性危害,包括导致皮肤与黏膜刺激、眼刺激或皮肤致敏反应,器械中未知成分可导致人体接触时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前要先评价器械潜在的不良作用。 本部分试验类型包括刺激试验和皮肤致敏试验,主要为动物试验,另增加体外试验和人体试验作为辅助。 本部分可作为基础文件,用于选择和实施能评价与医用材料和器械安全性相关的刺激和皮肤致敏反应的试验。 那么刺激与致敏试验到底讲了什么呢?小编已为您梳理出重点内容: 1刺激与致敏试验涉及的相关标准 1/ 6

2基本原则——逐步评价法 本部分要求逐步评价法,应包括下列一项或多项内容: 1)按照ISO 10993-9、ISO 10993-13、ISO 10993-14、ISO 10993-15和ISO 10993-18的基本原则,对试验材料进行表征; 2)试验材料文献检索; 3)按照ISO 10993-2,应考虑体外试验优先于体内试验; 4)体内动物实验:1)、2)、3)阶段获得信息不能进行风险评定时适用,目前对致敏作用只能通过体内试验测定; 5)非侵入性人体试验/临床试验:如材料被证实对动物无刺激、无致敏或无毒性,可考虑进行人体皮肤刺激研究。 3试验前的考虑 2/ 6

●总则 ►需要强调的是试验前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得出无需进行刺激和/或致敏试验的结论; ►非无菌样品只应通过局部试验进行研究。对不能保证无菌但认为是无污染的样品,可进行皮内实验但需要进行论证; ►GB/T 16886.1-2011的第5章内容同样适用于本部分。 ●材料类型:应考虑医疗器械的原材料、制造和装配期间可能用做加工助剂(如润滑剂或脱模剂)的其他化学成分,以及装配粘合剂/溶剂残留物、灭菌残留物或灭菌过程所致的反应性产物。 ●化学成分方面的信息:应确立材料化学成分方面的完整的定性数据,也应获取与生物安全性相关的信息及定量数据。如没有定量数据,说明应形成文件并进行论证。 3/ 6

皮肤实验报告

皮肤实验报告 皮肤实验报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皮肤实验成为了研究皮肤问题和开发新产品的 重要手段。皮肤实验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深入了解皮肤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我 们提供更好的护肤品和治疗方案。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皮肤实验的意义 和方法,并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皮肤实验的意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起到保护身体 免受外界伤害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环境污染、紫外线辐射、压力等因素的 影响,我们的皮肤容易受到损伤和衰老。皮肤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损伤 和衰老的机制,从而开发出更有效的护肤品和治疗方法。此外,皮肤实验还可 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皮肤实验的方法。皮肤实验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 同的研究目的和需求,科学家们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 一是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指将皮肤细胞或组织培养在实验室中,通过添加不 同的物质或刺激,观察它们的反应和变化。这种方法能够模拟真实的皮肤环境,为科学家们提供研究的基础。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是动物实验。动 物实验是将某种物质或刺激应用于动物的皮肤上,观察动物的反应和变化。这 种方法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人类皮肤的反应,但也存在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需 要慎重对待。 在皮肤实验中,科学家们还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高分辨率显 微镜能够帮助科学家们观察皮肤细胞的微观结构和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皮肤 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此外,基因测序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皮

肤实验中,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最新的皮肤实验研究成果。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皮肤实验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例如,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通过调节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可以改善皮肤的健康状况。这项研究证明了皮肤微生物在维持皮肤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为开发新的护肤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使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可以更好地渗透皮肤,提高治疗效果。这项研究为皮肤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总之,皮肤实验在研究皮肤问题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皮肤实验,科学家们能够深入了解皮肤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护肤品和治疗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皮肤实验将会在未来取得更多的突破,为人类的健康和美丽贡献更多。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3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了解反射弧的组成。 二、实验原理: 从皮肤接受刺激到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为反射时。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过程: ◆实验动物及器材 蟾蜍,常用手术器械,支架,蛙嘴夹,蛙板,蛙腿夹,小烧杯,小玻璃皿,小滤纸片,棉花,秒表,纱布,0.5%和1%硫酸溶液,2%普卢卡因,水,任氏液。 ◆实验步骤 1、蟾蜍一只,单毁髓,只毁脑,称脊蛙。剪开右侧股部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穿线备用。 2、用蛙嘴夹夹住蟾蜍的下颌,悬挂于支架上。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脚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浸入时间不超过10s),立即记下时间(以秒计算)。当出现屈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反射时。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求出平均值作为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用手术剪剪开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硫酸刺激去皮的长趾,记录结果。 4、改换右后肢有皮肤的趾,将其浸入硫酸溶液中,测定反射时,记录结果。 5、取一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蟾蜍的右侧背部和腹部,记录擦或抓反射的反射时。 6、取一细棉条包住分离出的坐骨神经,再细棉条上滴几滴2%普卢卡因溶液后,每隔2min重复步骤4(记录加药时间)。 7、当屈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记录时间),立即重复步骤5。每隔2min重复一次步骤5,直到擦或抓反射不再出现为止(记录时间)。记录加药至屈反射消失的时间及加药至擦或抓反射消失的时间,并记录反射时的变化。 8、将左侧后肢最长趾再次浸入0.5%硫酸溶液中记录反射时有无变化。毁坏脊髓后再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四、实验观察和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