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

圄匾』b型堂盘查!螋生!旦箜堑鲞箜!塑堑!』堂:地坐型2塑:y丛:堑:№:!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P吣andprospect0feerebrovasodardiseaseinchildren

邹丽萍

【关键词】脑血管损伤;脑血管意外;抗凝药

1对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近年来对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儿

童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差

异,例如有的儿童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

却出现脑梗死的病灶;儿童静脉窦血栓形成有的只表

现为头痛或癫痫;而“卒中样发作”的儿童却有可能是

偏头痛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而没有明显的血管因素。

儿童脑血管疾病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变化…,儿

童卒中的危险因素较成年人更为复杂,后者主要与动

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酗酒以及吸烟等

危险因素有关,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在儿童卒中病例中

却很少见。因此,儿童卒中的临床诊断更为困难。

近10年来,人们对儿童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得到

进一步提高。在许多病例中,卒中发作与否同疾病触

发因素的存在有关,在儿童中最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

外伤、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或者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所表

现的血栓异常状态。需要指出的是镰状细胞性疾病和

其他血液高凝状态(如蛋白质C、S缺陷,抗凝血酶Ⅲ

和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等)主要常见于西方国

家儿童卒中病例,而在我国汉族儿童中这些危险因素

则十分罕见,可能与不同的种族背景有关。然而至目

前为止,在我国大陆地区(尤其北方地区)尚无系统全

面地对儿童卒中病例进行病因学分析的报道。我们课

题组通过对近1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

院312例卒中患儿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虽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出血性卒中

的首要病因,但本组资料中动静脉畸形仅占6.4%,而

大部分患)L(88.3%)在卒中发作前就具有明显出血倾

向,其中以维生素K缺乏最为常见幢J。近年来,发达

国家自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明显减少,然而发展中国

家(包括中国)这种现象仍十分普遍,可能与单纯母乳

DOI:10.3760/ema.j.ism.1673-4408.2009.01.001

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05-1012)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Ldt,内科?述评?

喂养、妊娠期间滥用药物、胎儿宫内或产时窒息以及在

出生后未常规使用维生素K预防等因素有关。而且

本组资料中亦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

居住环境、既往卒中史以及阳性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与

儿童卒中发作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进一步说明遗传

和先天性疾病在儿童卒中发病中可能占有更重要的地

位。儿童脑卒中与多种遗传和代谢疾病有关,与心源

性脑卒中有关的致病因素包括二尖瓣脱垂和马凡综合

征等。10%的患儿镰状细胞性疾病有脑卒中表现,儿

童首次发病以脑卒中发病多见,多于lO岁前发病。早

期引起颅内动脉远端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闭塞性动

脉瘤而产生脑梗死症状。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脑卒中

的重要危险因素,患儿在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压力大于

右心室,血液自左向右分流,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右心室

血液流出受阻、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等血液流动的

梯度发生逆转时,心脏血栓从静脉流向动脉系统可引

起心脏栓塞性卒中bJ。

与成年入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卒中发作的重要危

险因素不同,我们必须关注一些儿童特有的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其中包括镰状红细胞相关的动脉

病、烟雾病、暂时性脑动脉病(transientcerebralartery

disease,亿A)㈨1和动脉剥离症。因为对前两种疾病已

有广泛的认识,本文不再赘述,重点论及儿童’I℃A和

动脉剥离症。因为TCA的诊断越来越明确,似乎是儿

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动脉病变类型,因此,病

毒感染和(或)炎症导致的大、中动脉急性血管炎可能

是TCA潜在的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曾经把

这类疾病称为儿童特发性缺血性中风,发现与组织相

容性复合体一B51(HLA.B51)相关,特别是在17例mA.

B51阳性患儿中13例有前驱的呼吸道感染史,推测可

能是由患儿的免疫遗传素质决定的,并存在某种感染

促发的脑血管炎【6】。如果动脉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前

12个月以内患儿曾出现水痘病毒感染,则被称为“水

痘感染后血管病”。本病确诊还需要在磁共振血管造

影术(MRA)和(或)CT血管造影上表现为两个最基本万方数据

的条件:(1)梗死后3个月内血管影像呈现颈内动脉远端和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及分支、大脑中动脉或者后大脑动脉的单侧或节段性狭窄或闭塞;(2)在患儿初发脑卒中6个月后,随访影像学检查未有动脉损伤病理改变的明显进展【7]。最近病原学、免疫学以及相关神经病理学数据均提示,水痘感染后血管病是由于局灶动脉壁病毒侵入而诱发的急性血管炎。至于其他常见的病原体如细小病毒Bl。、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博氏疏螺旋体、肠道病毒和幽门螺杆菌等在非水痘病毒诱发的暂时性脑动脉病患儿中可能占有重要的地位。儿童动脉剥离症的主要原因是创伤后血管损害,其中包括强弱不等的颈部或头部直接外伤,或者类似于在惊吓婴儿综合征患儿中观察到的间接损伤。目前大家关注的是患儿摔伤后有没有颅内出血,但却忽视了儿童动脉剥离症。明确诊断颅内或颈动脉剥离需要行磁共振/MRA或常规血管造影检测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8】:(1)血管造影显示管腔内径双倍增宽、内膜片状物或者假性动脉瘤形成,或磁共振轴性Tl像显示脂质浸润,并在动脉血管壁内呈现出“明亮的新月形征象”;(2)颈动脉血管造影发现节段性狭窄(或闭塞)影像,询问病史提示患儿6周内曾有颈部或头颅外伤、或者颈痛病史;(3)在G锥体水平椎动脉血管造影发现狭窄(或梗死),患儿伴或不伴有创伤病史。与成年人相比,极少数患儿具有确定的潜在容易诱发动脉剥离的基础病变(如发生在成年入的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儿童卒中的确诊时间存在明显的滞后,明确诊断的平均时间为>24h。如果成年人在短时间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常首先考虑是脑血管疾病,而在儿童,如果没有外伤史,在短时间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常考虑是脑炎。因此,鉴别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

鉴别诊断包括对脑血管疾病的分型和有无昏迷。首先要排除任何原因引起的脑的继发性损伤。急性脑血管病各型均为急骤起病,有栓子来源者为脑栓塞,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无局灶体征或继而出现局灶体征者为内囊外侧型脑叶出血,在意识清醒时易将脑叶出血误诊为脑血栓,而以动态时发病、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应与大脑中动脉主干和起始部闭塞严重的意识障碍者鉴别。根据首发的局灶症状,脑的原发性损伤病前及起病时即有发烧者,要考虑脑炎或脑膜炎、脑脓肿。有外伤史者要考虑脑挫伤、颅内血肿。对于病史不详、鉴别有困难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腰椎穿刺、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疗是对儿童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虽然我们对这类患儿急性阶段管理和治疗方面的经验很少,但感染、发热、血压异常、高或低糖血症、颅内压升高以及惊厥等因素均可影响预后。尽管儿科卒中在使用溶栓治疗方面存在争议,但目前仍有较多报道在患儿动脉或静脉使用血栓溶解剂。在儿童部分病因包括狭窄一闭塞性疾病、动脉剥离或其他血栓异常状态已经采用血栓溶解疗法,然而很少有显示影响预后的报道。在我们的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患儿溶栓治疗可以给予脑组织早期灌注而得到很好疗效,病例组患儿中,63例接受了尿激酶或蝮蛇溶栓酶治疗[9]。我们的回顾性研究证明,溶栓药的使用是安全的,除1例患儿因颅内出血抽搐外,余均取得了好的疗效。推荐使用抗凝治疗主要在于限制已经存在的凝血块扩大化,同时阻止更多的血栓形成。在使用抗凝治疗的同时需要警惕用药后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在存在梗死的基础上。在成年人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48h以内使用抗凝剂治疗不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卒中相关的死亡率或卒中复发的风险。目前缺乏儿童病例较早使用抗凝剂的前瞻性研究,但是对许多卒中患儿在急性期仍给予了抗凝治疗。根据UK指南,一旦确定颅外动脉剥离的患儿应当考虑给予抗凝治疗。伴发心源性栓子的患儿在咨询儿科心脏病和神经病专家后可考虑给予抗凝治疗。在儿童中较常使用的抗凝剂包括持续给药的肝素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但并没有显示哪种剂型更具优势。选择抗凝剂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药物费用、给药途径、可逆性、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监测频率。肝素有较短的半衰期,而且使用鱼精蛋白可逆转其不良反应。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有更稳定的药动学,很少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华法令由于在治疗水平的延迟效应,且在最初的亚治疗剂量水平的血栓形成效应而不作为急性抗凝治疗的药物。在儿童病例中,肝素持续静脉输注是典型的给药途径,<1岁28U/(kg?h),稍大患儿20U/(kg?h),青少年剂量为18U/(kg?h)。抗凝治疗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在儿童发生出血的风险(颅内和颅外出血)相对低,尤其在使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治疗时一旦怀疑或证实出血,应立即停止使用,并用硫酸鱼精蛋白逆转肝素的作用(包括持续给药的肝素及部分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儿童发生血小板减少相对少见,Newall等对117例每周使用肝素治疗的患儿进行2年随访,4例怀疑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而其中最后确诊者仅l例。

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成年人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缺血性卒中的患儿急性期是否使用抗血小板制剂目前仍无定论。UK指南推荐儿童卒中不伴镰状红细胞性疾病或动脉剥离时,急性阶段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目前可采用的抗血小板制剂包括阿司匹

万方数据

垦匪』L登堂苤鲞2坚生!旦箜堑鲞箜!塑丛』壁堕匦:』墅堂垫堕:必:堑:塑!!!

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噻氯匹啶(ticlopidine)、潘生丁及阿司匹林复合制剂。阿司匹林在儿童卒中的治疗中较有经验,氯吡格雷在儿童中耐受性较好,但是目前联合疗法(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和其他抗血小板制剂在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尚不清楚¨0J。阿司匹林推荐剂量为1—5me,/(kg-h),t:/服,每日一次,该剂量在患儿中的耐受性好。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不适、出血倾向和瑞氏综合征。但是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制剂很少导致显著的出血。在儿童病例中,阿司匹林诱发瑞氏综合征通常呈剂量依赖性,多见于剂量超过40.e,/ks者。伴有血小板减少、出血、葡糖一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水痘或流感患儿不应接受阿斯匹林治疗。另外,迫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儿也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换血疗法是预防镰状红细胞性疾病并发卒中的常规方法,但急性期使用是否合理需进一步证实。国内使用较为少见。UK和CHEST诊疗指南也推荐对于镰状红细胞性疾病并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采用换血疗法(目标血红蛋白S<30%),治疗过程中可采用或不采用静脉内水化。烟雾病确诊后主要是手术治疗。脑血管再形成术对预防卒中复发可能有效,烟雾病患儿可以考虑采取类似的手术。目前有数种血管再形成手术,各种手术之间在最终效果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矫正治疗是导致儿童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证实血栓形成的患儿必须进行抗凝治疗。

2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展望

近10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进一步明确了针对儿童卒中新的病因,并制定了相应的卒中诊断定义术语系统。明确病因及诊断有利于早期干预并改善预后。当然,在将来的研究中还要更多着手于儿童卒中诊断方面的评估和儿童脑血管疾病数据库的建立。在卒中摇床表型和发病机制方面,成年人与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年龄相关差异,因而成年人的卒中分类系统直接应用于儿童缺血性卒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需要在多中心临床互助研究项目中使所得数据进一步达到标准化。

儿童卒中治疗策略的基础来源于成年人的研究、儿童病例研究以及专家意见。随着对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已有的防治措施已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治疗儿童缺血性卒中的方法包括溶栓、抗凝以及抗血小板疗法,另外还有输血和外科治疗等。新近一些议题已经提及儿童卒中治疗欠缺某些循证依据,其中包括多中心调查者相互临床信息共享、单一的或多中心群体及病例的对照研究以及以证据为基础的指导方针的发表等。目前,集中研究儿童卒中的国际性医学网络已经在加拿大、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等国家得到了发展。这个网络包括儿科神经病学家和(或)血液病学家,可以共享专业知识、多中心数据以及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另外,国际性儿科卒中研究(InternationalPediatricStrokeStudy.1)目前已登记在案的病例主要来自世界20个中心,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以及澳大利亚,同时涉及32个进行随机临床试验的国际性协助调查者,他们希望各国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加入到这个网络研究中,这将有利于儿童卒中标准化命名系统的完善,儿童缺血性卒中的分类、定义及诊断标准的修订,更有利于多中心研究。

针对不同儿童缺血性卒中亚类,探讨其发病机制、预后和治疗安全性很有必要,同时需要更多的基础实验及动物研究,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采用合理的治疗。

参考文献

[1JRoachES,GolombMR。AdamsR,ela1.Mml删tof赧eininfantsandchildran:ascientificstatementfrom8SD∞ialWritingGroupoftheAmericanHeartAssoeiati∞strokeGounciIandtheGameilOnCamiovⅢ-cllJarDiⅨm∞intheYoung.StlDke,2008,39(9):2644-2691.[2]王建军,邹丽萍,石凯丽,等.北京市儿童医院10年儿童脑卒中疾病谱回顾性分析.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4(4):259.264.

[3JBraunKP,edayMF,Uite~aalCS,etaI.Modeofonsetpredictseddieddiagn∞isofarterial

isehemie或幽inchildren.StrDke,2007.38(2):298.302.

L4jB哪Frim,Cd打JH,Q崎JO.elai.Fatalvaricetla删口viresartlgmpositiveslantcellarteritisofthecentralnervollssystem.PediaDrInfectDisJ,2000,19(7):653彤6.

【5JMandrioliJ,PondaniM,CortdliP,etd1.MiddlecerebralarterythroRibosisincm№0fparvovirusB19infectioninayoungadult:anewriskfactorfar或l'oke.JNcurovir01.20D4,lO(1):71-74.

[6]Z∞12,GuoYH。FangF,ela1.Evidenceforhumanleukocyteantigen-relatedsusceptibilityinidiopathicchildhoodischemiestroke.EarNettrd.加02,镐(30):153.157.

【7]SinghalAB,si嚼1alBS,UraekarMA,ela1.SerialMRa嚼删yaMcontrast-enhancedMmit,chickenpox-associated蚰谴e.Neurology,2001,56(6):815.817.

[8]Fullerton141,JdmswnSC。SmithwS.ela1.ArterialdissectionandfltrokeiIlcIIildren.Neurology,200l,57(7):1J55一1160.

【9JSKl江,WangJJ,LiJW,da1.Arterialischdvac龇:饮呻r鼬inChinesecKldren.PediatrNeuwl,2008,38(3):186-190.

[10]MflnagleP,OlanA,MmsieotteP,eta1.Antidamlx五ctII啊叩yindlildl'en!theSeventhACCPc0IlI西啪ceonAnfi岫candThrtmaholytiefIller印y.Otest,2004。1263Sut,pI:645S-687S.

(收稿日期:20呕.11-19)

(本文编辑:赵英卓)

万方数据

脑血管病的康复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论坛?脑血管病的康复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王茂斌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康复医学介入脑血管病的后续治疗虽然已近半个世纪,但其效果直到近年来才得到循证医学证实并被学术界认可,有关卒中单元和社区康复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1 卒中单元的比较研究 狭义的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内的一定区域,如卒中病房内,由神经、康复科医师、专职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 A)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管理模式。这种综合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立体的和多方位的服务。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患者的管理延续到出院后的家庭医疗、社区医疗和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 卒中单元起源于欧洲。1950年北爱尔兰Ada m s 率先报道了组织化的卒中服务模式,即在老年病房建立卒中康复组。真正意义的卒中单元最早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其中某些卒中单元模仿了心脏重症监护单元(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的模式。然而,由于缺乏针对急性卒中的治疗手段,各种形式的卒中管理模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如移动卒中小组(mobile str oke tea m)、卒中服务(str oke service)和急性神经血管单元(acute neur ovascular unit)等。1962年,Feldman等报道了卒中康复系统的第1个随机对照研究(RCT)。1980年,报道了第1个卒中单元的大样本病例研究(>300例),证实了其短期疗效。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借助“循证医学”模式确认卒中单元的有效性。即通过随机对照和盲法研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并取得了重要成果[1]。经循证医学方法评价,关于卒中单元最初的和最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见表1。 这些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确认卒中单元对卒中患者的综合处理最为有效。众所周知,在卒中单元中,康复处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脑血管病的康复干预通过卒中单元而表现出来的效果确定,有循证医学依据。此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卒中医学基本都建立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之上,卒中康复医疗也因此获得了大力推广。在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大的医疗单位开始建立卒中单元,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超早期医疗处理(如3h内完成转运、影像学诊断和溶栓治疗等)所需必要的人员、财力和设备难以处于时刻准备的状态外,缺少正规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矫形支具师等),也是一个巨大障碍。但无论如何,卒中单元在我国都必将逐步成长和壮大起来。 2 卒中社区和家庭康复与医疗机构中康复干预的比较 由于脑血管病后相应功能的恢复建立在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因此,需要长时间、维持性甚至终生性的康复训练。而且,较早进入社区和家庭,可得到家庭的支持,花费较低,既有利于长期康复训练的实施,又有利于患者言语、认知、情感和心理功能的恢复。因此,早期出院、尽快转到社区和家庭的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在发达国家,主要进行了机构康复(患者在医院内进行强化康复)和社区康复(主要形式是日间医院和回到家庭)的比较研究。后者通常由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社区康复小组和人员进行康复处理。机构康复与早期出院到社区的比较研究,见表2。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

临床输血原则

临床输血原则 一、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血输A型血,B型血输B型血。 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授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AB血型的人如果需要输血,血源相对其它血型来说可能会较少。因为AB血型的人并不是万能受血者。AB血型人的血清中虽不含有抗A抗B抗体,但其红细胞内含A。B抗原。如果输用其他血型血时,极易引起输血反应。所以,AB血型不能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O型血并不是万能血,那种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的陈旧观念应该彻底更新。因O型血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所以O型洗涤红细胞可以在主侧配型相合时,给A、B、AB型的患者输注。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一A、抗一B,如果将含有O型血浆的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目前一般医院输血都输同型血。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考虑到人类的血型系统种类较多(如RH血型),为了慎重起见,即使在ABO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应该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还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和献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只有在两种血型配合都没凝集反应,才是配血相合,而可以进行输血。 二、ABO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为什么只有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呢?因为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与抗A)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接着这些红细胞又破裂溶血,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当大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时,又可以堵塞肾小管而损伤肾功能,引起少尿或无尿。这一连串的反应可以引起下列症状: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三、输血方式 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例如,给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最好输入血浆,因为这种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入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给严重贫血患者输血,最好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因为这种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某些出血性疾病患者需要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物质的血浆,以增强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能力,促进止血。上述只给患者输入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式,叫做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可以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和疗效,而且因为不输入患者不需要的成分,所以不会增加心脏负担。基于上述原理,近年来输全血的患者逐渐减少,输所需要血液成分的患者逐渐增多。

临床输血指征

输血指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 一、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或红细胞压积≥30%不予输血:急性失血量在600ml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 二、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可小量分次输血,应采用成份输血。 1、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的病人。 (1)、PT或APTT>正常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失血量是判断输血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估失血量对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评估失血量的依据主要有:血液检查、临床指标、体位试验、中心静脉压等。 急性出血情况下,失血量的评估单纯依靠血液检测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出血管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明显,仍可表现为正常水平,难以通过HB、Hct等指标准确体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指标辅助判断。 轻度失血表现:口渴畏冷,皮肤苍白,血压及脉搏随体位变化而变化,颈静脉塌陷,尿色深且量少,预计成人失血量约为800~1200ml; 中度失血进一步表现:口干,出冷汗,脉搏>100次/分、且无力,收缩压<90mmHg,预计成人失血量为1200~1600ml; 重度失血表现: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四肢厥冷,血压明显下降,脉快而细弱,呼吸深快等,预计成人失血量>1600ml。 此外,休克指数亦可辅助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左右。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现象较为急骤,且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临床中十分重视该种疾病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若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受到及时救治及合理干预,将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预后成效。现阶段,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方法有很多,此文就该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其进展情况作以下综述。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1 前言 临床中接收的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均因其脑动脉血栓而发病,如果脑动脉出现堵塞现象,脑组织将会随之发生缺氧、缺血,并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瀑布样反应”的一系列病症问题。从当前的药物治疗现状来看,用于治疗此病的方法多以降低病人脑部组织损伤程度、延长脑神经元寿命为主要目的,现在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状及其进展展开综述。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患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多数病人都会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的症状,向病人予以抗血小板凝聚的相关药物,有利于消除因血小板过度凝聚而诱发的血管堵塞现象。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其可促使TXA2快速合成,进而阻断血小板聚集以及释放反应,同时阿司匹林半衰期在15~30 min内,通常在1~3小时内可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药物起效较为快速。和阿司匹林的药效相比,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受到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使用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指出,阿哌沙班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助减少体循环栓塞、卒中等的出现率及致死率,并且未增加病人用药期间大出血风险。当前,临床中以多药联用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实施颅内動脉支架置入手术后需要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展开治疗[1]。 3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的是:向病人给予某些药物以促使阻塞血管的栓子较快溶解,并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现阶段,溶栓治疗分为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两种,当中静脉溶栓在临床中的运用时间相对较长,且技术更为成熟,特别是针对远端性血管阻塞的疗效甚为理想。常见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及链激酶等。尿激酶一般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发6小时内的临床治疗中,该药经大量试验证实其有效安全,并通过了国家审核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用在病人病发3小时内治疗中,此药在血管再通方面的疗效较佳,也有助于治疗病人的颅内出血症状。链激酶属于较常见的溶栓治疗药剂,一般用在病发后3~4.5小时内的治疗中,虽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此药容易增高血管出血的临床风险,故此临床中多不建议使用此溶栓药物。动脉溶栓是用于紧急救治缺血性脑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

圄匾』b型堂盘查!螋生!旦箜堑鲞箜!塑堑!』堂:地坐型2塑:y丛:堑:№:!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P吣andprospect0feerebrovasodardiseaseinchildren 邹丽萍 【关键词】脑血管损伤;脑血管意外;抗凝药 1对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近年来对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儿 童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差 异,例如有的儿童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 却出现脑梗死的病灶;儿童静脉窦血栓形成有的只表 现为头痛或癫痫;而“卒中样发作”的儿童却有可能是 偏头痛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而没有明显的血管因素。 儿童脑血管疾病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变化…,儿 童卒中的危险因素较成年人更为复杂,后者主要与动 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酗酒以及吸烟等 危险因素有关,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在儿童卒中病例中 却很少见。因此,儿童卒中的临床诊断更为困难。 近10年来,人们对儿童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得到 进一步提高。在许多病例中,卒中发作与否同疾病触 发因素的存在有关,在儿童中最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 外伤、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或者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所表 现的血栓异常状态。需要指出的是镰状细胞性疾病和 其他血液高凝状态(如蛋白质C、S缺陷,抗凝血酶Ⅲ 和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等)主要常见于西方国 家儿童卒中病例,而在我国汉族儿童中这些危险因素 则十分罕见,可能与不同的种族背景有关。然而至目 前为止,在我国大陆地区(尤其北方地区)尚无系统全 面地对儿童卒中病例进行病因学分析的报道。我们课 题组通过对近1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 院312例卒中患儿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虽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出血性卒中 的首要病因,但本组资料中动静脉畸形仅占6.4%,而 大部分患)L(88.3%)在卒中发作前就具有明显出血倾 向,其中以维生素K缺乏最为常见幢J。近年来,发达 国家自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明显减少,然而发展中国 家(包括中国)这种现象仍十分普遍,可能与单纯母乳 DOI:10.3760/ema.j.ism.1673-4408.2009.01.001 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05-1012)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Ldt,内科?述评? 喂养、妊娠期间滥用药物、胎儿宫内或产时窒息以及在 出生后未常规使用维生素K预防等因素有关。而且 本组资料中亦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 居住环境、既往卒中史以及阳性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与 儿童卒中发作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进一步说明遗传 和先天性疾病在儿童卒中发病中可能占有更重要的地 位。儿童脑卒中与多种遗传和代谢疾病有关,与心源 性脑卒中有关的致病因素包括二尖瓣脱垂和马凡综合 征等。10%的患儿镰状细胞性疾病有脑卒中表现,儿 童首次发病以脑卒中发病多见,多于lO岁前发病。早 期引起颅内动脉远端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闭塞性动 脉瘤而产生脑梗死症状。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脑卒中 的重要危险因素,患儿在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压力大于 右心室,血液自左向右分流,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右心室 血液流出受阻、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等血液流动的 梯度发生逆转时,心脏血栓从静脉流向动脉系统可引 起心脏栓塞性卒中bJ。 与成年入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卒中发作的重要危 险因素不同,我们必须关注一些儿童特有的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其中包括镰状红细胞相关的动脉 病、烟雾病、暂时性脑动脉病(transientcerebralartery disease,亿A)㈨1和动脉剥离症。因为对前两种疾病已 有广泛的认识,本文不再赘述,重点论及儿童’I℃A和 动脉剥离症。因为TCA的诊断越来越明确,似乎是儿 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动脉病变类型,因此,病 毒感染和(或)炎症导致的大、中动脉急性血管炎可能 是TCA潜在的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曾经把 这类疾病称为儿童特发性缺血性中风,发现与组织相 容性复合体一B51(HLA.B51)相关,特别是在17例mA. B51阳性患儿中13例有前驱的呼吸道感染史,推测可 能是由患儿的免疫遗传素质决定的,并存在某种感染 促发的脑血管炎【6】。如果动脉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前 12个月以内患儿曾出现水痘病毒感染,则被称为“水 痘感染后血管病”。本病确诊还需要在磁共振血管造 影术(MRA)和(或)CT血管造影上表现为两个最基本万方数据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办法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办法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和医务处每半年对各用血科室的工作记录和用血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如发现存在不符合考核要求的方面,应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在医院进行公示,限期完成整改。 关于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一、医院临床用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医院各科室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使用血液,不得浪费或者滥用。 三、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血红蛋白低于 80g/L,血球压积低于25%。 四、患者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五、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当向其本人或者家属讲明输血目的、输血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经血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患者输血前应当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六、对患者输血前,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必须认真检查血液检验结果和血袋标签,

核对献血者姓名、血型、编号、品种、规格、采血时间(有效期)和患者姓名、血型、住院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治疗,并将输血情况详细记录入病历。 七、经检查血袋标签记录与所需用血不符或者血液超过有效期等问题时,医务人员必须立即将血液退回输血科(血库),并逐级报告,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八、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医学文书资料随病历保存。 九、医务处定期对各科室的用血情况进行考核,并在医院进行公示。 用血科室考核标准: 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合格,95分以上为优秀,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要限期整改。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褥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褥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 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 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心脑血管药品市场情况

国内心脑血管药品市场情况 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数约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300 人。 根据卫生部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对比重,城市患者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脑血管患病率高达70%以上,预计到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个亿,由于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庞大的消费群体将为我国心脑血管药物市场提供快速发展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市场 1998年、1999年、20O0年销售分别为亿元。 106亿元、14亿元,2001年185亿元,1999~2001 年市场销售年均增长速度达29.6%,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总销售额在整个医药市场仅列第3位,销售额仅次于抗感染类用药和胃肠道类用药居于第3位(世界药品销售额中心脑血管用药居第1位,第2位和第3位分别是类用药和胃肠道类用药)。 从1999年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典型医院用药比重看,1999年心血管系统用药比重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17.5%、杭州14.7%、哈尔滨14.3%、广州13.4%和上海12.1%,其中用药比重和增长速度均较高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增速29%)、杭州(增速42.4%)、广州(增速28.3%)和上海(增速 39.8%),可以看出上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根据2001年16城市入网医院用药统计,亚类产品销售金额前20位排序情况看,心脏病治疗用药达7.38亿元,居于第3位;周围血管扩张药心血管系统用药2.03亿元,居于第11位,抗血栓形成药 1.38亿元,居于第18位。钙通道阻滞剂和作用于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分别为2.48亿元和1.75亿元,居于第10位和第12位。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 300万人因心脑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700万人因脑卒中而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1、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00万人以上。 2、目前,我国脑卒中幸存者约有700万人,其中75%的患者留有永久性残疾(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状态)。这些惊人的数据说明心脑血管疾病已经给我们全世界、全国、全社会以及全人类带来了沉重的恶果。脑卒中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很可怕,但可怕得是患病之后被疾病的折磨,那种求生不能、求死也难的感受,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 我们何必要等到病发的时候再去后悔去弥补,著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洪昭光告诉我们:花1元钱预防,可以减少100元的治疗费用。心脑血管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很多不重视保健的人,30岁的人有60岁的血管,当然容易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取决于血管质量。血管是生命交通线,人体所需的营养和氧气都是通过血管川流不息地输送到全身各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动脉血管会发生硬化。动脉硬化时血管内膜会形成粥样斑块,这就是血栓。如同水管内年久会形成水垢及铁锈一样,血栓会越积越厚,阻断或减少了动脉血液的供应,导致患者因心肌梗塞或脑中风而猝死。动脉硬化的血管也如同天长日久老化的塑料管一样,非常脆弱。一旦病人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时候,极易发生 破裂,所以心脑血管病人因脑血管破裂猝死在卫生间和牌桌上的事屡见不鲜。

猝死的发生率取决于血管质量。好的血管极富弹性、血液清洁、管道通畅。不好的血管内腔狭窄、硬化、脆化易破。最危险的是:当血管堵塞60% 时人们是感觉不到的,70%时仅仅是有感觉,只有当血管阻塞达到75%以上的时候,患者才会有明显感觉,而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危险了。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的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心肌梗塞死去的28岁的浙江卫视美女主持人梁薇就是其中一例。经事后解剖检验,那些不到30岁就发生猝死的年轻人,血管质量还不及60岁老人的血管。所有这些悲剧都提示我们:爱护生命,维护血管健康,必须从现在抓起,从预防抓起~ 有这些症状就要警惕脑中风、猝死随时会发生:1、经常头晕目眩反复出现瞬间眩晕,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2、四肢麻木出现手脚肢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异常感觉。3、眼睛突然发黑或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这是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4、不明原因的摔倒或者走路像踩棉花: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供给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摔倒、走路摇晃不稳。5、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6、频繁打哈欠: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7、精神改变:如嗜睡,或性格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8、流鼻血经医学观察,高血压病人反复鼻出血,也可能会发生脑溢血。 心脑血管疾病不要等到生病后才治疗,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我国每年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同时有脑卒中幸存者约700万人,其中75%的患者留有永久性残疾(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状态)。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作者:苏哲心脑血管专栏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39 更新时间:2006-11-29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脑痴呆、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目前,全球有高血压患者6亿人,高血压患病率约10%。 2005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口的总死亡率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居首位,城市居民脑血管死亡率达21.2%,心脏病死亡率17.9%;而农村居民脑血管死亡率也达21.2 %,心脏病死亡率11.8%。中国每年有大约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天大约70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大约每12秒钟1个。近十几年35-55岁男性心肌梗死死亡增加速度最快。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都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人们积极防治高血压的今天,脑出血事件减少,但是对于胆固醇重视和防治不够,因为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上升,脑中风发病率也居高不下,心脑血管疾病趋于年轻化,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胆固醇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06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卫生部“十年百项”2006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和中国心力衰竭教育计划启动会新闻发布会上,以上两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呼吁,胆固醇防治刻不容缓。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硬变化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心律不齐,严重时会发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剧烈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心绞痛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并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的某一分支闭塞、血流中断,造成该分支所营养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是心脏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主要症状为:突发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且疼痛持续半小时左右,呼吸短促、头昏、恶心、寒战、多汗、脉搏细微、皮肤湿冷等重病病容,严重时会出现晕厥或休克。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高血脂症。当血脂(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超过正常值限时,就称为高脂血症,它是富裕生活带来的恶疾,它对人体的损害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并且是全身性的,由此引起一系列心、脑、肾的损害。它的发展步骤是这样的:高脂血症→血管硬化→血压增高→心脑供血不足→心脑血管意外(即中风或冠心病)。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老年痴呆、糖尿病等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都可能合并高脂血症。因此,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应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焦点。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4

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 1 我国脑血管病发病情况及其危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疾控中心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部死亡病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脑血管病有四高特征;既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因此防治脑卒中已经迫在眉睫,而降低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 2 什么是脑梗死 我们知道脑血管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60%-80%。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等。其中脑梗塞最常见。 那什么叫脑梗死哪,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壯。 3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高血压:我们知道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一个公认的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一。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6%.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病率越高。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占81%,脑梗死病人有高血压的占45%.,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是没有高血压的2倍。降低血压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不适当降压过度也是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原因。 2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造成血粘度增高同时导致脑动脉硬化,有糖尿病比非糖尿病人脑卒中发病率高2--3倍。 3心脏病:是另一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房颤,心肌梗死、先天性瓣膜病、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心衰等。有心脏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比没有心脏病者高2倍。 4血脂增高是引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发生脑梗塞的直接原因。当血脂升高时脑梗死发生率升高。 5 、吸烟、酗酒,吸烟是导致脑梗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会引起血液中的脂质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从而会致使血粘度增高。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比不吸烟者患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2倍。而饮酒则会导致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酒精,酒精会使脑血管发生收缩、痉挛的作用。脑梗死发生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 6颈动脉狭窄或动脉炎. 7 肥胖体重超过正常人20%肥胖的人多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其中高血压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9倍 8生活不规律、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压波动或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引起脑血栓的形成。 9、精神情绪不稳:情绪恶劣,尤其是暴怒或长期忧郁、焦虑,可引起血管神经调节失常,或导致脑血管收缩,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诱因。 10 不可控因素,年龄40岁以后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性别,男性多于女性,脑卒中家族史,有脑血管病家族史发病率是没有家族史的4倍。寒冷季节气发病率高,脑梗死12月份发病率高。。 4脑梗死有哪些临床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