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艺表演专业简介

曲艺表演专业简介

曲艺表演专业简介
曲艺表演专业简介

曲艺表演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650205

专业名称曲艺表演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了解曲艺表演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曲艺表演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从事说唱表演、弹唱表演及相关辅导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各级各类文艺团体、演艺机构和文化馆(站),从事曲艺表演及相关辅导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辅导能力;

3.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4.具备根据剧本角色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5.具备正确领悟导演意图的能力;

6.掌握说唱、弹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专项曲艺说唱表演的能力;

7.了解音乐理论的一般常识,掌握曲艺乐器的演奏技能,具备曲艺表演伴奏的能力;

8.了解我国有关文艺法律法规,熟悉文艺演出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曲艺概论、曲艺唱腔、曲艺表演(相声、评书、快板、小品等)、曲艺创作、

形体训练、台词、剧目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曲艺专项基础实训。

在文艺团体、演艺机构、文化馆站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演员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曲艺表演杂技与魔术表演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表演戏剧学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213902767.html,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作者:王萍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摘要: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演员的手、眼、身、步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的舞 台动作,就是有这些属于舞蹈性的基本动作所构成的。它们的主要特点为、集中、锻炼、夸张、属于象征性和程式化。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性格和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相应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它、刻画它。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生活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5-01 一、真和假 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但要假里透真,不过这个真并非要求和生活一模一样,而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常言道:“两三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舞台上就要这样表现。人们从来也没说这样的表现不真实。对于观众来说:“明知是假,偏作真看,真见到真,反而觉假”。在演员是:“基础与真,提炼于假,假如真假,必然害真”。这是艺术作品与生活之间有血缘,但是又必尽然相同的关系。演员做虚拟动作,要想叫人家相信,做出来就像那么回事。怎么就真象那么回事了呢?首先得虚拟的合理。还说做针线活吧,谁都知道认上线缝衣服,线是越做越短,绝不会越做越长。但是有时演员在台上只顾唱了,忘了一点,她唱第一句时缝衣服的线只拉到胳膊肘那么长,唱了几句,一使劲一下把线拉到肩膀哪儿去了,先越做越长,无怪乎有人说她是用“猴皮筋”做衣服了。再说开门吧,有的演员走到台上,拔开门插关,两手一比划,随便往后一拽,就算开了门了。殊不知门是木头做的,不能打弯,要真有两扇门在那儿摆着,她这样开始开不开的,因为身子挡着呢!观众看了这种表演,绝不相信她是在开门,那得说她是扯碎布头呢!戏中表示真开门,演员应该脚底下向后退一步,闪身,把门让过去,同时双手平着向两边推,交代清楚了,才能真像开门了。演员做派,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得动作一切合理,而一切又像真的。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决不能离开生活根据,但必须把它舞台化,不能把生活中的原貌,一成不变地搬上舞台,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夸大、美化、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来,才能强烈地感染人,让人产生真实感。舞台上是以假作真,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二、内和外 体验与表现:无论是什么任务,头一件事就是研究他是谁? 演员在台上每一个表情都要让观众看清楚,不光是看的见,而且要看得懂,不如:演员在台上昂首看着远处,台下观众心里就再想:“他在看什么?”如果这个观众说你在看太阳,那个

浅析戏曲唱腔对民族声乐唱法的影响

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戏曲以其独有的魅力,通过其富有艺术的表演形式,为历代观众所习惯。名族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对于我国传统戏曲的唱腔特点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对戏曲唱腔的学习能提高民族唱法的水平,并将其鲜明的优势与独有的技巧,巧妙的融入民族唱法,一方面对我国民族声乐百花齐放的局面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延续与丰富两者之间的艺术关联性,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以下,通过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等方面,探索戏曲唱腔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戏曲唱腔对民族声乐唱法的影响。 (一)戏曲的发展历程 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形式的瑰宝戏曲,最先被使用的是宋刘埙,其作品《词人吴用章传》当中所提到的“永嘉戏曲”是今天很多戏曲种类的起源,例如“永嘉杂剧”等。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称谓是近代王国维开始称为词曲的。戏曲的剧种十分的丰富,且不同的剧中又蕴含这不同的趣味,演出的形式也大有不同,有歌舞形式、有文武形式、有说唱形式,不管何种形式“唱、做、念、打”都汇集在其中,戏曲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世界戏曲领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艺术形式,其价值是无可取代的。以我国国粹京剧为例,戏曲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男扮女,第二: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第三,脸谱,这是一种较为快长的艺术妆容,第四,行头,也就是戏曲的服装与道具,有着固定的样式及规格,第五,则是程式化表演。清朝时期,京剧的出现代表着戏曲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最原始的歌舞作为戏曲的起源,其文化地域以传统艺术艺术形式非常的浓厚。在经过了朝代的更替之后,艺术形式更加的完整。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为一种集文学、语言、舞蹈、音乐、美术、武术、杂剧、表演与医生的艺术形式,其种类最繁盛的时候多大三百六十多种。其特点就是将众多不同的艺术形式汇聚成一种,并形成带有自己特色的艺术标准,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形成自己的特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剧、喜剧,印度的梵剧统称为世界上的三大最古老的戏剧文化。我国的戏曲在经过了朝代更替变化,发展到今天逐渐形成了以京

教学设计曲艺艺术

教学设计《曲艺艺术》—高二年级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李璧 教材: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第五课“艺苑撷英”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真聆听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常德丝弦等曲艺的经典作品,在比较欣赏中,感受南北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的特点。2.能力目标:了解什么是曲艺、曲艺的功能以及曲艺音乐的特点及风格,能够学唱一些曲艺片段,分辨曲艺音乐的曲种。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体验作品中的革命家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在聆听、学唱中对我国的曲艺艺术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与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地区的曲艺音乐。 教学难点:通过听、唱、赏让学生了解曲艺艺术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 板书及多媒体课件共20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含学生欣赏20分钟;互动环节提问答题8分钟、练唱说3-4分钟、讨论2-3分钟;教师主讲7-8分钟,师生总结2分钟。) 具体过程简介: 一、导入 1.分组抢答说出下列片段的表演形式,每题10分,导入课题—《曲艺艺术》 2.介绍曲艺艺术 通俗地讲,曲艺就是划地为台、用说和唱的形式来讲故事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听曲艺是古代老百姓的一种重要的消遣方式。解放后统计,全国有400多种、、、

二、新课 (一)京韵大鼓 1.欣赏相声曲艺模仿片段 设问:①猜一猜这种曲艺流行于哪个地区?②演员表演时使用了哪些乐器?③演员的演唱与你平时听的歌曲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2.介绍京韵大鼓 这是最具北方特色的曲艺---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演唱者自击鼓板,另有大三弦、四胡或琵琶伴奏。多以说唱历史传说故事为主。 3、介绍演唱者骆玉笙。 骆玉笙,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建者。 她1914年出生在江南,6个月就被送给江湖艺人骆彩武做养女,4岁起开始配合养父演出杂耍,艺名“小彩舞”。 1931年,17岁时骆玉笙正式演唱京韵大鼓,1934年拜韩永禄为师,学刘(宝全)派大鼓曲目。后又兼采他家之长,形成“骆派”风格,并在中国的曲艺界独领风骚达半个多世纪。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红梅阁》等。 4.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①导言:1984年,骆玉笙被邀请为电视剧《四世同堂》演唱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年逾七旬的骆玉笙,第一次录音在西洋管弦乐队的现场伴奏下,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这首曲子在当时家喻户晓,让很多人都领略到京韵大鼓的魅力。 ②欣赏作品。(视频) ③师生就表格中所列出的内容进行探讨,并完成表格中京韵大鼓相关内容的填写。 (二)苏州弹词 1.教师演唱苏州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片段。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腔调? 2.介绍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成熟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等地,

四种戏剧样式

四种戏剧样式:(1),古希腊罗马悲剧和喜剧:人类最早成熟的戏剧形态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诞生的悲、喜剧,它具备了我们对戏剧理解的全部要素与含义,它的演出成为纯碎的人类娱乐与审美活动,它造就了一批伟大的剧作家产生了众多的戏剧文学剧本以及建筑了雄伟的剧场。后被古罗马悲、喜剧接引过去,在公元4世纪走向湮灭。(2),古印度梵剧:人类文明中诞生的第二种成熟的喜剧样式是印度梵剧,它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在创作上产生了马鸣、跋娑这样的大戏剧家,理论上产生了《舞论》,提供了迦梨陀娑《沙恭达罗》这样的世界名著和一大批梵剧剧本,写意型的戏剧样式,于公元12世纪走向衰亡。(3),中国戏曲:12世纪走向了成熟,以众多戏剧家作品,以及民间的广泛演出,承接了繁盛的人类戏剧。同样是写意型的戏剧样式,和程式化的表演。其深入民间的程度、以及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细密程度独标史册。能够随时变化各种地方声腔剧种,使其生命保持生生不息,一直走入了近现代。(4),日本能乐:13世纪孕育成熟,东方又一个具备强烈写意性特征的戏剧形态,第一位能乐表演大师世阿弥也是戏剧理论大师,为能乐提供了著作《花传书》。 面具的运用:使观众对剧种的人物年龄、身份等特征一目了然,而人物的表情也被刻画在上面,最为常见的悲剧面具造型:眉毛高举,嘴巴下垂,额角紧蹙,显示出一种深沉的悲哀。嘴部呈喇叭形,有助于传远声音,这些优点都使面具成为悲剧演出中必不可少的造型因素。歌队在悲剧演出中的作用:一、它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参与整个情节的发展。二、歌队可以为全剧设立一个道德架构和普遍标准,作为判定戏剧人物行动的依据。三、歌队又是理想观众的范型。四、歌队常常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以及氛围创造的关键因素,能使戏剧效果大大增强。五、歌队载歌载舞的群体形象使舞台场面更为生动形象。六、歌队具有重要的节律作用,它在戏剧行动进展过程中造成停顿,给以观众前瞻后顾的机会,从而对观众感情需求给予极大的满足。 悲剧与喜剧的区别:悲剧和喜剧在形态以及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其根本区别还在各自表现的人物、事件、以及结构和演出效果的不同上。悲剧的题材大多取自神话传说而喜剧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悲剧主人公多为神仙英雄,而喜剧的人物多为普通人;悲剧的语言是诗,喜剧多用日常口语;悲剧的结构严谨,喜剧则较松弛;悲剧的登场人物较少,而喜剧的登场人物较多。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剧中人物和剧作所引起的观众之心理状态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悲剧和喜剧的不同。 罗马悲剧喜剧的分类:①罗马喜剧有两类:一类是纯希腊喜剧的仿作,称为“大外套剧”,另一类为改穿罗马服装、描写罗马市民生活的“外套剧”。这些喜剧在演出过程中舍弃了歌队的上场,分场分景的间隔被取消,加强了音乐力量和人物对话,并开始有女演员表演。人物类型化,服装规格化。②罗马悲剧依其题材分为希腊和罗马两类,两种类型都以恐怖的情节、善恶分明的人物、通俗剧的效果和夸张的言词为其特色。 埃斯库罗斯在悲剧形式方面的贡献:(被称为“悲剧之父”一生共写过90部悲剧和“羊人剧”,流传7部悲剧:《乞援人》、《波斯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作为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埃在悲剧形式方面的贡献是在他的悲剧创造实践和演出实践中逐渐减少了合唱队的抒情成分,削减了独唱的长度,增加了第二个演员,给戏剧对话和人物表演留出时间和位置,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戏剧的一切要素,才得以健全地发展起来。 索福克勒斯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近130部悲剧和“羊人剧”完整流传至今的共有7部悲剧:《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得过24次头奖和次奖,是当时最伟大的悲剧家,被称之艺术戏剧荷马。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悲剧创作上,还体现在他对于戏剧表演技巧和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上。是他发明了舞台布景和舞台绘画,把歌队队员由12人扩大为15人,将舞台表演的两个演员又增加了一个,使二人对话变成了三人对话。促进了舞台背景和舞台设备的发展。 欧里庇德斯:一生创作了92部戏剧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7部悲剧和一部羊人剧,《海伦》、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课试题壹 自选2~3幅代表性的(了解,喜爱的)东方戏曲的截图。 试题贰 写三个以上与戏曲相关的成语。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有板有眼 试题叁 自绘2~3幅戏曲脸谱

试题肆 浅论戏曲的 1主要分类 2艺术特征 3表现方法 4神韵寓意 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1954年的日内瓦 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名列于 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

中国戏曲唱腔

音乐文学xx戏曲艺术——xx国度 “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这是描写戏曲的一段歌词。戏曲原先有三百多个剧种,到现在仅剩100多个。记的小时候爸爸总是爱看戏,而我却是那么的讨厌戏曲,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听不懂的东西会让这么多老一辈的人喜爱。但是从大学开始,在中国戏剧史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学习戏曲的艰辛,也给我们表演了戏曲的具体的动作,这时我才明白戏曲没有那么简单,它可以不借助任何实物来表现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戏曲是集诗,歌,画,舞为一体的具有写意性,程式性,综合性的美学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美的表现,包含了诗的美妙,歌的旋律,画的色彩以及舞的肢体美,这就决定了戏曲艺术的唱腔美,音乐美,服饰美,表演美,脸谱美,环境美,戏词美。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与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它是以歌舞演故事,是歌,舞,剧三者的综合。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充分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 戏曲的唱词美和表演美具体体现在戏曲具有虚拟性,它的虚拟性给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不但唱的时候要舞,不唱的时候,其舞台动作,也是节奏化程式化亦即舞蹈化的。 就如花旦的针织刺绣的活动,表演者把针线等实物完全虚拟化,利用自己的身段手势来表现,其稍稍夸张优雅的动作,害羞扭捏的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让观众一目了然,而且极尽大雅。戏曲让人生的柔美,壮美,华美以及凄美一览无余。演员在有限舞台上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行舟坐轿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此外,戏曲的唱词是极力追求美的,戏曲都倾心追求唱词的力与美的融合,在有理处偏不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综合性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2、写意性 “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 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它比“实象”更为鲜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以秦腔为例 汉语言文学1班郭子婷 201430040139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地方戏曲实际上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在今后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价值;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 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便成为国际上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之一。由于与西方的戏剧在服装、舞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了区别于戏剧的艺术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兼具表演与歌舞的艺术文化。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王国维先生认为中国戏曲实际起源于巫觋歌舞,也就是与巫术有关,而对于西方的戏剧起源存在着一种广泛认可的学说,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的说法。由此可见,实际上不管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的起源都与巫术、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正说明了戏曲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若想传承下去,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民是戏曲艺术的最大观者,戏剧在保留传统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添加能吸引人民眼球、满足人民兴趣的元素。地方戏曲实际上更符合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地方戏曲的不同特色也往往是因为各地环境所造成的地域性格、兴趣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地方戏曲反而取代昆曲、京剧成为人民中最受欢迎的剧种。但把视线放在当前,随着其他娱乐方式入侵人民的生活,地方戏曲的

戏剧表演的速度与节奏

戏剧表演的速度与节奏 摘要 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节奏。”可见,速度与节奏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在舞台上正确的把握速度与节奏,是每一个演员的必修课。正确的理论指导对实践有促进和导向作用,而正确的理论都是在不断实践活动基础中总结出来的,表演理论也亦如此。戏剧表演的理论在实践中产生的同时也让戏剧演员得以在表演中总结规律,从而是理论上升为实践,为己所用,更能让自己的表演上升一个台阶。本文在结合具体表演实践基础上来分析速度与节奏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以彰显速度与节奏在戏剧表演中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戏剧表演;速度;节奏 Russian drama master stanislav, once said: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are actions; where there is action, there are activities; where there are activities, there is speed; where there is speed, there is rhythm." Visible, the importance of speed and rhythm in performance is self-evident. On the stage and how to correctly grasp the speed and rhythm,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each of the actors. Theories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ace also is constantly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ing arts, drama is the art of practices, only realize the pac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practice guiding significance, can make actor's creativity to a higher stag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based o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peed and rhythm in the drama,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actual meaning in the speed and rhythm in the drama. Key words: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Speed; The rhythm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中戏) 风姿花传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着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书中最早的作品。此书以亡父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着述而成。《风姿花传》相关编辑本段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书。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作品。 意大利即兴喜剧 即兴喜剧,指没有写好的剧本、台词,也不经排练就向观众演出的一种戏剧表演。从希腊、罗马时代就在民间开始产生并流传。至17世纪时,形成意大利即兴喜剧,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一个剧种,深为当时民众喜爱,对戏剧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戏剧演出中,任何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每次演出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量的即兴表演要素在起作用,处理得当,会使角色更加生动、丰满。但是不能离开角色去随意发挥。 莎士比亚戏剧特点 他第一个用写史诗的规模写了九个历史剧,生动地叙述了也评论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的三百年英国历史。莎士比亚的剧本的主要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别人,然而经他加工之后,这些情节获得了新的深刻的意义。他的剧本总是情节生动,比别人的更能利用当时舞台的特点,发挥当时演员的潜力。他在戏剧的情节安排上显示了卓越的比例感和节奏感。他创造的人物总是比当时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更容易使我们同情。他在描写性格方面让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同别的人物的接触往来里丰满他们的形象。他总是力图在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里注入重大的思想内容,在冲突和冲突的解决里人物显示他们性格的更多方面,给予观众以新的震撼和新的了解。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浪漫主义戏剧反对古典主义,破除了剧坛陈腐规则,以奇突瑰丽的想象、鲜明强烈的个性、大开大阖的传奇性情节、多彩多姿的民间或异国情调和生动有力的通俗语言,使剧坛面貌焕然一新,为濒于僵死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同时,浪漫主义戏剧打破古典主义桎梏的成就为此后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浪漫主义流派的演员把舞台体验作为演员创作的基础,为角色灌注激情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形象。 花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深受下层民众所欢迎,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 一、世界戏剧历史 1、西方戏剧诞生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狄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2、中国戏剧诞生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3、中国戏曲发展 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金时期→元朝→元末明清时期→近代 元代兴盛 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曲词2宾白3科范4宫调 1曲词:配曲的唱词。 2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 3科范:指戏曲程式动作。 4宫调:乐曲曲调。 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原因何在呢? 首先,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

谈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

戏曲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以写意的程式化舞台表现形式,通过演员唱、念、做、打艺术的再现生活。 戏曲表演向来讲究唱、念、做、打,这是戏曲演出公认的基本训练。其中每一项都有承袭已久的规范表演、程式,程式性作为戏曲表演的显著特征,具有规范性的基本固定格式。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观众欣赏节奏的加快,在新时代的舞台表演中,古老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表演,已渐为人所厌。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我认为,这个创新同样应该包括对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创新与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中有一种分场式叫做“吊场”,上场一亮相,站定后三科袖,整冠、理须,然后一步一步晃到台子上念“引子”,再返回向内一步一步归正中回身坐下,拖沓沉长的程式化表演为观众所不乐。顺应时代的节奏,必须加以创新,创新的舞台表演,必须继承传统的程序化表演的精髓,还要融入现代表演之个人风格,那么,创新候必将会取得较好的舞台效果。 再此如戏曲程式化表演中对于唱的要求。几乎每一剧中,每一强调,都有较为严格的程式规范,演员的表演往往囿于固有不变的模式。这对演员塑造人物的形象是十分不利的。因为戏曲的演唱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演员唱腔的程式化。虽然会再体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和表现戏剧矛盾冲突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传统唱腔往往会在另一方面起到反作用,这也正式是戏曲产业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形式,循入窘境的原因之一。因此,戏曲表演程式的创新,要感意思,塑造人物,涉及唱腔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舞台人物,在唱功上下功夫突破陈规,用声韵来表现人物情感,性格变化,使程式化的曲调能够获得新的审美价值,以期求得戏曲表演的创新之势。 程式,广义地说是一种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表现手段。程式性是一切艺术形式共同必备的形式特征之一。如绘画以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音乐用被挑选的音组成的音列来描写事物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程式”。就戏曲来说,程式把艺术形式纳入一定的标准,成为一种相对定型的有一定准则的行动单元或行动组合就叫“程式”。戏曲表现形式的程式化则是指戏曲表演体系、音乐体系、舞美体系和编导的艺术构思、统一的运用程式性的艺术处理,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戏曲创作实践,程式化也是在戏曲表演形式范畴的对戏曲综合性的具体的体现。 程式,就戏曲表演来说,是舞台形动的规范化,是塑造舞台形象表演技术的规格化是戏

浅谈对戏曲艺术的认识

浅谈对戏曲艺术的认识 反复地斟酌这篇文章的题目,觉得既像是一篇职工入职前的考题,又像是以戏曲艺术为论述核心的学术论文。但无论题意究竟是什么,在初识许昌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初识中心各位领导的今天,我谨以下面寥寥短文,以此来表达对中心及中心领导给予我面试机会的感激之情! 在互联网日渐发达的今天,随便找个搜索引擎就能很轻易的找到许多与戏曲艺术相关联的文章与材料。但我完全摒弃互联网的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只是凭着自己对戏曲艺术的有限认知和理解,对“戏曲艺术”这个宏大的议题做一个简短、非专业甚至是幼稚的阐述,不足和偏颇之处请中心领导和老师及时给与指正。 一、戏曲的艺术性 戏曲作为一种以说唱与表演相结合的舞台表现形式,以演唱和叙事为主要艺术表达载体,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艺术研究价值。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多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现代戏曲以专业化的唱腔,脸谱化的角色,故事化的情节,影视化的表演,辅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俗配乐,将历史典故与现代风尚有机结合,兼顾高雅与通俗,使中国戏曲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整个世界文化艺术领域逐渐享有越来越高的盛誉,其中作为中国戏曲

代表之一的京剧成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 豫剧、曲剧、越调作为河南本土戏曲,自起源至今经过几百年的兴衰与发展,历经多代表演艺术家与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如今,河南本土戏曲已逐渐从过去的草台班子演绎逐渐登上高雅、专业的艺术领域大雅之堂,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时,这也标志着河南本土地方戏曲以过往民间通俗娱乐表演形式实现向专业学术领域及艺术鉴赏领域的有效过渡,通过多年的艺术积蓄与沉淀,最终体现出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度艺术价值与艺术专业性。 二、戏曲的群众性 纵观戏曲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其具备广大的群众性及参与门槛较低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戏曲在各地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流传广泛的经典戏目大多耳闻能详,具有较高的传唱度,戏曲爱好者甚至是非戏曲爱好者都能随时随地的唱上一段,哼上一曲。以豫剧、曲剧、越调为主的河南本土戏曲在本省更是群众基础深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许昌人,打小就对河南戏有着特殊的情感。儿时,跟着祖父逛戏园、看大戏,许昌剧院、春秋剧院、西湖公园的露天戏园子留下自己热闹、兴奋的足迹;少年时代,一部《倒霉大叔的婚事》令人难忘,任宏恩老师嘹亮的唱腔,滑稽的动作夹杂着浓浓山药蛋味儿的本土许昌话至今让人铭记于心。毛爱莲、桑振君、张晓凤等许昌本土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字也在这时涌入我的记忆;青年时光,《梨园春》的热播

[对当前曲艺艺人与观众缺失的再认识] 曲艺

[对当前曲艺艺人与观众缺失的再认识] 曲艺 对当前曲艺艺人与观众缺失的再认识曲艺对当前曲艺艺人与观众缺失的再认识曲艺摘要本文从社会角色互动的角度对宝丰地区的曲艺艺人与观众的生存现状进行考察。指出了从事曲艺演出的艺人以及听赏曲艺的观众的社会角色,是在一个稳定的、长期的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对于目前曲艺艺人和观众缺失的现状,提出只要社区文化存在,社区的文化需求就不会停止,社区就会不断创造出适应社区文化的曲艺艺人和曲艺观众的观点。 关键词曲艺艺人观众社会角色我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演出体制、演出形式都受到很大影响。无论是戏曲、歌舞还是器乐合奏等艺术形式,都受到多重的冲击,生存现状困难重重,越来越多的民间古老艺术形式走到了日趋消亡的困境。流传在宝丰地区的曲艺艺术,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下面我们先从两组数据中看一下该地区曲艺演出的情形。 马街书会是宝丰地区规模最大的民俗庙会,在这个庙会上因为有曲艺艺人卖书的展演形式,而吸引了周边众多的艺人和观众。因为参与人数众多,曲艺艺人之间的竞争激烈,所以曲艺艺人都要赴会卖书,一方面借以"卖"一个好书价,另一方面也是扩大自己声誉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说马街书会参与艺人的数量,可以直接反应当地曲艺演出现状。下表是宝丰县文化局对1985年20xx年到会艺人的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马街书会到会艺

人在1997年2000年达到最高数值792棚,20xx年达到最低值82棚,从1999年开始,与会的艺人在数量上就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当地写书的人群也是呈现缩减的趋势,曲艺演出在当地的市场逐渐下滑。 在笔者的采访中,也再没有见过如艺人们所说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演出场景,下面是笔者对宝丰地区艺人演出时的统计由上表也可知,当地说书演出场次缩减的同时,观众人数也在大量的缺失。以往对于曲艺行业演出体制缩减的调查得出的观点大致有曲艺行业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演出体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曲艺艺人素质跟不上时代;创演体制过于老化,不能够吸引年轻人的眼光等。诚然这些因素在当地的存在对曲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如果我们从观众和艺人社会角色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现状,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主要指演员在舞台上的行为及其身份,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对角色的定义"即是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个体在扮演某一社会角色时所应有的作为与行动"。 人类学家对"角色"的形成有这样的观点。 "每一个角色,都相应地有一套行为规范需要个体去学习和掌握"。宝丰地区的曲艺观众,自小就生活在一个地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他们在自己的社区中从小就感受了社区的文化,这些内容

浅谈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及其艺术价值

浅谈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及其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戏曲表演中,唱念做打是基本功,也是其基础的表现手段。作为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角色不同身段表演方式不同。仅从台步来说,青衣,老旦,老生和武生的台步就完全不同。为了更好地塑造戏曲形象,身段中还会配合水袖,手帕,头饰等各类戏曲表演道具来表演。可以说,戏曲的艺术价值如果脱离了身段表演,其价值会大幅下降,也会直接降低戏曲艺术的魅力。 一、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 (一)身段动作 戏曲表演是以人的行为来完成整个演出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紧紧围绕戏剧这一核心进行,身段动作的创作都是为了配合与推动戏曲情节的发展。身段的动作节奏感强,表演的过程会配合唱腔,韵白以及锣鼓等。形体表演过程中,身段动作自然流畅,比如在《卷席筒》中苍娃儿和《柜中缘》中淘气儿等这些生活化的念白,其身段动作生活感强,形体动作象征意义强。当然,在戏曲表演中,身段的表演形式取材于生活,经过艺术的提炼后,身段动作优美夸张,能很好地表现人物角色的情感。戏曲表演过程中,演员根据不同角色的定位,会适当调整身段动作的表演方式。比如戏曲表演中的起霸。身段动作其实大体都是一个套路,但是在戏曲演出中,考虑到男起霸与女起霸不同的角色定位,会有阳刚与阴柔两种不同的表演方式。而小生与武生的表演中,其身段会自然地体现出文质彬彬与矫健气魄两种不同的区别。作为戏曲演员,在演出的过程中,身段动作要考虑到角色人物的定位,要考虑戏曲情境才能有效调整身段,提高戏曲人物形象的饱满度。 (二)情景营造 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可以营造舞台的情景。戏曲艺术的表演在舞台上,但戏曲艺术的表演范围却包罗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比如说戏曲演员要在舞台上表演出身处花园的情景,看花,闻花,抱花都只能通过演员的无实物表演体现出来,也就是身段的表演。戏曲表演看花时,动作细腻,不仅要求演员手要指向花朵,眼神也要看向花朵,且目光中要有真实感。在看花的情境里,演员的身段表演分为几个阶段。先是手提裙边,缓缓走向花朵所在的地方。然后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轻移莲步身体下倾,探身去扶住花茎,再缓缓拉直花茎,把花朵向自己鼻尖凑,做出夸张而细腻的闻花动作。整个表演中,舞台上没有花,都是依靠戏曲演员的身段来表演出舞台的花朵花香。这样的身段表演塑造了戏曲情景,丰富了戏剧的演出形式。比如在《秋江》这部戏里。舞台上要演出身处江中船上的情景,只能依靠戏曲演员的身段来演。为了表示江中一片舟的感觉,戏曲演员各站船头船尾,上下高低倾斜,表现出身处江舟波涛不定的形态。陈妙常与老艄公两个人还要展示出身段的互动,加强船上的颠簸之感,营造出更写实的情境。一般来说,在营造情景的过程中,身段表演不仅需要演员优美而鲜明的造型,同时还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大量夸张而到位的身段动作,才能把情景营造做出真实的感觉。比如在《拾玉镯》里,角色看到玉镯后想拾起却又放下的心情,看到玉镯的心理活动等,角色所处的情境都是通过演员的身段表演达成的。 (三)点出主题 对于戏曲表演来说,戏曲身段的表演可以有效地点出戏曲主题。比如在《十五贯》中,为了表现娄阿鼠的狡诈,其身段表演中会模拟老鼠的形态神情来刻画。眼珠四处乱转,弯腰下倾,其油滑与诡诈展露无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身段表演中的金鸡独立是表现人物身手,点出其角色定位的动作。如扮演李逵张飞等人物时,身段表演上会有意识地模仿老鹰,老虎的动作形态,表现出角色性格中勇猛无畏的特点。戏曲表演中,舞蹈动作的引入也很多,以通过各种不同作用的舞蹈动作来点出人物的主题。比如在扮演《扈家庄》中的扈三娘这个人物时,戏曲艺术吸收了舞蹈动作设计的精髓,其身段妖娆以体现扈三娘的美与媚。而快准狠的身段表演则点出了扈三娘性格上的本质,身段动作已经把扈三娘整个人的状态全部演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