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工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理工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理工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为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新工科教育(四新学科)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教学上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公共艺术教育在理工院校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分为总体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

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教育部也出台相

关政策,提出五育并举,并不断推动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以上,反

映出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理工院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在理工学科人才素质培养基础上,

融合人文素质培养,而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最重要的路径。

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形式美理论、艺术创作实践,在认知上不断的提高人文修养,实现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

为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意能力、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构

建具有理工自身学科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成为各理工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紧密结合“新工科”和“五育并举”

的办学背景,以学校现有资源为基础,分析存在的诸多不适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

发展的问题,总结当前存在的优缺点,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开展面向理工院校公共

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法和措施。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群为载体,跨

学科进行师资融合,挖掘院校优秀的教学资源、案例,将之融入到公共艺术课程

教学之中。

一、公共艺术课程框架课程群

1.审美素质课程群主要包括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以

审美普及为教学目标,主要从审美观念上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想象力,

打破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培养丰富的创意思维。课程主要为《全国普通高等学

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的《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

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

鉴赏》等8门导论鉴赏类课程。现阶段,多数理工院校现有师资无法满足以上课

程的开设,该类课程可以“超星尔雅”、“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网”等线

上为主要形式开设同时结合现有师资展开线下课程,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提供最

基础的教学保障。任意选修课程以实践技能为教学目标,以线上审美普及课程为

基础,充分结合理工院校自身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现有师

资条件(院校所属设计院系、团委等部门),以线下等形式开设任意选修课程。

包括作品赏析类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中外美术简史》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

《视频编辑入门》、《书法创作与实践》等;在具备一定师资条件的院校可以开

设艺术批评类课程,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课程。

2.专业素质课程群以课程融合为主。结合理工学科的专业课程跨学科融合教

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美学或技术美学等课程,并

要求专业课程结合学科特点导入相应的形式美教学目标。将美学理念与专业知识

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充分融合,确确实实能够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到专

业知识的无限魅力。该类课程如《数学之美》、《光学之美》、《机械之美》、《科技之美》、《信息设计之美》、《管理美学》、《材料美学》、《生命美学》等,具体可结合院校自身学科特点设计展开。

详见表1:课程框架及进程表

表1:课程框架及进程表

二、教学方法

1.根据学情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所面向的通识教学的审美素质和面向学科方向内融合课程的专业素质两大层级。针对性的做好学情分析,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计方案,对应不同层级学生给予课前引导、课上讲解互动、课后答疑。(详见表2,表3)

(实践技能)料并寻找个人兴趣点。

2.教师现场示范,师生互动,点评并辅助

操作,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方法技巧,逐步确立

审美认知。

3.课后作业,布置下一课程要求。

逻辑。

2.督促学生勤学多

练,及时给予鼓励和肯

定。

3.理论联系实际,

融会贯通。

专业素质

1.课前布置要求,预习视频资料,搜集资

料发现专业中的材料美、技术美、数理美等。

2.教师讲解,学生汇报,师生互动,探索

未知

3.课后作业,布置下一课程要求。

1.督促鼓励学生自

主探索学习。

2.鼓励积极参与各

项创新创业及竞赛活

动。

表3:基于学情分析的课程设计对照表

表4:课程优劣势分析对比

2.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视点结构教学法,由教学视点“导入—揭示—延伸—检测—回归”五个环节构成。公共艺术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美的高度概括性和代表性下,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把事物重新构成一个丰富而完善的整体。通过对一点(审美视点)及多点的方法,去认识、分析事物,是学生掌握审美的内涵及其逻辑的方法,目的是通过一点便能把握一条线、一个面的能力。

以视点结构教学法为基础,结合多元的授课方法。审美多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分别为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法、作品互评法、合理运用数字终端等智慧教学法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

讨论式教学

翻转课堂,改变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参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或是学生针对某一艺术流派、艺术现象进行观点辩论,教师时时把握互动进展,必要时可以做有效引导并做出客观总结。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法

教师给出课程知识点,结合图片、视频,或课上现场演示对案例进行多维度的讲解分析,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和认知,可以更有

效的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如在《剪纸艺术与实践》课程中,教师对剪纸

的概念、题材、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后播放剪纸艺人的视频进一步说明,之后在课

堂现场给学生展示剪纸所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并进行剪纸作品的实操演示,学

生近距离的了解感受剪纸艺术之美。

作品互评法

实践类课程除按课程要求提交作业,定期进行作业、作品的展览展示是提高

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给出作品评判量化表,学生在评分前可与同学、

教师互动交流从而确定自己的评判标准并给出个人评分,最后教师针对展示作品

给出客观评价及相应的分数。评分过程中观点的碰撞,心得的交流,能够引发学

生更多主动的思考,更快的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并积极的寻求更进一步的学习。以《插画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例,为学生制定评分的量化标准,具体详见表4。

表4:学生互评量化标准表

合理运用智慧化教学平台

借助“课堂派”、“雨课堂”等授课平台,线下、线上同频,充分运用平台的考勤、直播、录屏、弹幕、词云等功能,与学生形成多位度的互动关系。课前发布问卷,做课前学情分析;发布相关图片、视频等预习资料和参考资料等;平台发布作业学生随时提交,教师时时查阅点评分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时效性。

公共艺术课程开课形式和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自身课程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讲授方式。除上述教学方法外,还有启发式、发散式、问题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甚至可以在课程中有效融入头脑风暴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融合学习。时时更新,与时俱进。

三、课程考核标准

公共艺术类课程基本以音乐、绘画、书法、设计、舞蹈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对课程的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在结课考核过程中,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或现场演示的方法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理解、掌握的水平评价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

通过学习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相关专业术语,初步掌握并能够利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则独立或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基础作业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考核内容包括:课程能力常规作业、作业创意思路汇报、作业综合展示,以及学生学习提高程度和学习态度。

表5:表考核环节及权重

四、教师团队

理工院校因学科特点在师资队伍上主要以自然学科为主,人文社科类

为辅,以及在质量上以工科为强势学科、人文艺术较弱的情况。相较综合类高校,公共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理工院校开展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应

用实践等方面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1.宏观统筹,优化整合

以学校公共艺术教学机构为核心,依托教务处、团委等相关职能

部门,优化整合学校资源、资源配置最优化,强调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合作

共享与互融作用,更应强调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2.专任教师固定化,兼任教师稳定化

以公共艺术教学机构师资为核心,人文艺术学院、校团委等部门

兼任教师为有益补充,同时聘请地方艺术团体、艺术家、民间艺人等担任校外教师,多渠道充实公共艺术师资配给,形成育人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对于“立德树人”的特殊功能。

3.学科融合,交流共享

在推进学校艺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的同时,需要不断的加强教师团队的交流与分享,带领教工深入地方或企业基层,强化师资队伍的动手设计能力的操作,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便丰富公共艺术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把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4.更新知识储备,凝练核心课打造精品课

针对现有专职教师,根据个人专业方向和特长凝练专属核心课程,形成一人一课,一人一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在完善线下课程的同时,加强幕课的探索和开发,不断锤炼,打造共享、开放的公共艺术精品课程。

5.师资培训,内外兼修

一是加强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的学习和培训,选派核心教师、年轻教师前往国内领先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以保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时时更新。二是针对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要进行专门系统培训,使其具备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注重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表达以及内心世界的探索。

6.完善考评体系,提升公共艺术教师地位

理工院校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多数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且以兼职教师队伍为主,承担了公共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指导的工作。要想广泛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需要完善考评体系和评价指标,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重要性,长远规划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激励制度。

姓名:董洪志学历:硕士单位:长春理工大学职称:副教

授研究方向:美育教育、艺术设计

本文为《新工科背景下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成果之一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美育工作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制定科学的实施路径,已成为当前美 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多角度探讨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以期提 出可行的建议。 一、加强美育人才培养 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中存在美术、音乐等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加强美育人才培养是 当前解决美育工作难题的重要途径。在美育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该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 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参与美育实践,培养专业美育教师,并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国内外美术、音乐等专业人才,开展短期交流和合作,提高师资队 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对美育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促进美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 学水平,为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建设多元化的美育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美育课程设置单一、内容较为单一,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建设多元化的美 育课程体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多元化的美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 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更饱满的美育体验。在美育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美育课程,使美育工 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还应该加强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构建跨学科的美育课程体系,提高艺术 教育的整体水平。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地域文化,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美育课程,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三、强化校园美育环境建设 校园美育环境是影响学生美育素养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高校的美育环境建设还存在诸 多问题。为了加强校园美育环境建设,高校应该增加艺术展览、演出、美术馆等校园艺术 设施,提高学生接触艺术的机会。还应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通过植物、雕塑、壁画 等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美育氛围。 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美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艺术竞赛、文化节、艺术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美育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 更多的艺术熏陶和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理工类院校美育类课程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理工类院校美育类课程模式研究 摘要:理工类院校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在美育教育及课程的建设方面不及综 合类院校,有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文试图以新工科为背景,通过跨学科师资融合,结合理工类院校自身优势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具有 理工类院校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理工院校;课程模式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中明确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以及教育,完善课程教学,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把公 共艺术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等关 于课程建设的规定。其宗旨在于不断的加强新时期高校美育教育教学工作,全面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满足在校大学生对美的最求和期盼。 国内理工类院校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在人文艺术教育上历来都是其教育教学 的薄弱环节。当前,多数理工院校都是依赖设计专业教师面向全校开设1-2门校 选公共艺术课程,弊端是学生即缺乏课程的选择性又缺乏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更 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艺术类知识的渴望。本文试图以新工科为背景,通过对理工 类院校美育类课程的设置进行调研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现存的诸多不适用 学科发展的问题,总结优缺点,打造具有理工类院校自身优势的美育课程模式。 一、理工类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理工类院校美育课程研究资源匮乏。通过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 网以“美育”、“课程”检索到0条信息;通过知网检索,针对高校美育课程的 相关文献仅有3篇;更多研究成果多为“通识艺术课程”或“公共艺术课程”的 专题研究。

学校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学校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逐渐更新,学校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学校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本文将围绕学校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展开研究,探讨其意义、策略和挑战,以期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美育课程的意义 学校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美育课程可以提供丰富多 样的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通过接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其次,美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 以培养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判断和鉴赏能力。同时,美育课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美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艺术修养, 还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素质和社交能力。通过参与艺术实践和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各个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实施美育课程,学校需要遵循一些策略。 首先,学校应注重课程整合。美育课程应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有机 结合的课程体系。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观看历史题材电影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其次,学校应注重课程创新。美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发 展的潮流。学校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VR技术、AR技术等,创设更加真实、多样的艺术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再次,学校应注重教师培养。培养专业的美育教师是实施美育课程的关键。学 校需要重视对美育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和资源支持,使教师具备丰富的美育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实施美育课程。 最后,学校应注重家校合作。美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向家长传递美育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家长在家庭环境中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和爱好。 四、美育课程的挑战 尽管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学资源不足是美育课程实施的一大挑战。很多学校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专业的教师、艺术设施等,限制了美育课程的开展。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课程压力与时间安排问题也制约了美育课程的开展。学校面临着应试教 育的压力,很多课程都需要求快速掌握和应付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美育课程,使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学术研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是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难点之一。美育课 程的研究和评价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学生的美育能力和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美育课程的实施和改进。 最后,美育课程的传承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美育课程受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 方式的冲击,亟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使美育课程更具时代性,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五、总结

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例

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与实践——以清华大学 为例 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例 引言: 美育(Art Education)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科,逐渐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亲近艺术、欣赏美学,促进学生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清华大学为例,探讨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与实践。 一、理念篇 1. 价值观培育 高等院校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价值观为核心。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基本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 实践创新 美育课程应该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融入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融合 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应该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环境。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倡导艺术与科技、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发展创造力和综合

能力。 二、实践篇 1. 专业课程设置 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其中,美学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对美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艺术史课程引导学生对艺术历史的把握和鉴赏;实践性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 2. 实践活动组织 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组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开设艺术社团和艺术工作坊,组织艺术创作交流和展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观点;组织艺术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知识面。 3. 课堂互动教学 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注重课堂互动教学,通过艺术欣赏、作品分析、团队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教师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为目标,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创新的学习氛围。 三、成果与展望 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在参与美育课程后,能够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培养了一批具有艺术修养的学生。同时,该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课程与学科之间的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实践教学的资源和平台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三是学生艺术创作和展示的机会还不够充分。因

美育品牌课程建设

美育课程建设 美育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确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 力,还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 2.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 色课程。基础课程可以涵盖艺术基础知识,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拓展课程可以涉及更深层次的艺术领域,如艺术史、艺术批评等;特色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进行设置,如创意设计、戏剧表演等。 3.丰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该多样化,涵盖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同时,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并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创作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体验。 5.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教学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 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给学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6.开展艺术活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如展览、演出、讲座等,为学生 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比赛和创作活动,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7.建立评价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 科学评价。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提升,而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 8.推广效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美育课程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其在社会 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其他学校或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美育课程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评价能力,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美育课程。

大美育观下课程体系建设

大美育观下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因此,大美育观应运而生,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大美育观强调的是美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即将美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大美育观下,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各个学科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只能在各个学科中学习知识,而无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在大美育观下,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例如,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可以将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数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美术、音乐等学科的魅力。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美育观下,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还需要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大美育观下,课程体系

建设需要将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大美育观下,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学校美育教育建设方案

学校美育教育建设方案 美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 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学校美育教育建设方案的完善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校美育教育建设的方案。 第一,制定美育教育目标与规划。美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艺 术创造能力和文化修养。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个人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美育教育目标,并结合现行课程设置合理规划美育教育内容。 第二,完善美育教学体系。学校美育教学体系包括艺术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 设和教学资源配备。首先,学校应合理安排艺术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次,学校应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学校应建设良好的教学资源,包括音乐厅、美术馆等设施,以及优秀的艺术教材和多样化的艺术教具。 第三,创新美育教学方法。传统的美育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缺乏互动和体验,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疲劳。因此,学校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情景体验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加强校本美育教育实践。丰富学校美育教育的内涵,促进学生身心的全 面发展。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实践活动,如音乐会、美术展览、戏剧表演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艺术,并锻炼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 第五,推动学校与社区合作。社区资源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支持,学校应积 极与社区合作,举办各类艺术活动,邀请社区的艺术家和文化团体来校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 第六,建设美育教育研究平台。通过建设美育教育研究平台,可以促进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学校可以成立美育教育研究中心,组织教师开展研究课题,推动美育教育的创新和改进。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研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 要阵地,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培 养美好的人格品质。因此,构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对于推进大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生命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特色美育理念的提出 高校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首先需要明确特色美育的概念。特色美育是 以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方式。特色美育强 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能够产生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形成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审美眼光。 特色美育需要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它的核心是要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现在 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因此在特色美育体系的构建中,需要考 虑到这些因素,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促进学生的观念转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特色美育的实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实施。具体 实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资源是特色美育实施的基础,要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建立 特色美育的教育体系。通过合理的资源安排和利用,形成一条成体系、梯次分明的美育课 程线,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获得深入的艺术修养,增强文化素养。 2.创新美育课程形式 为了让特色美育更好地实施,需要创新形式,建立灵活多样的美育课程体系。不仅要 注重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更应该多种形式相结合,例如讲座、实验、实地考察、观摩演 出等,打造全方位的美育体验。 3.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特色美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一种课程,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开展独立探究。通过分 组合作、社团活动和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 美能力。

基于“美的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基于“美的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天津市汉阳道中学始建于1965年,是天津市和平区唯一所以美育为特色,全面发展的国办中学。根据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关于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和高效教学体系建设方案研制及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美的教育”基本教学模式的高效课堂为中心任务,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前期研究、开发、实践相对薄弱的情况,在认真审视我校“崇文·尚美”核心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崇文·尚美”的核心办学理念结合起来,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以“美的教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相呼应,确定了我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以人为本,提高内涵发展和办学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型公民作为目的;以更新教学理念和树立高效课堂意识为前提;以教学制度的健全完善为保证;以教学策略应用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为推手,促进学校发展目标——“创建一所以美育品、管理规范、和谐共进、内涵丰富、彰显美的教育特色的现代化学校”得以实现。 二、研究的意义 1、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 课程体系是学校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教育载体,解决了学校课程中重复交叉的一些问题,减轻了“校源性负担”,给学生轻松、愉快、丰富、生动活泼地学习成长提供非常好的平台。 2、对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

在学校“美的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中,课程体系初步建立,每位教师 必须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式、才能不断提升课程研究力、开发力、执行力、指导力,和教育专业能力和水平。 3、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美的教育”课程体系,催生学校新的生长点。全体教职员工逐步树立大课 程意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显著提升,教师参与课程的热情和创造力不断萌发,“美的教育”课程,整合各学科、各领域、各方面资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 非常好的基础。 三、“美的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内涵 “美的教育”是品格、知识、能力、体魄综合与协调的教育;是全面发展与 特色发展相协调的教育;是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相结合,更加强调扬长的教育; 是当下各种硬性要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是学生、教职工、学校共 同成长的教育;是一般生、学优生、学困生、“另类生”(特色生)全面、充分 发展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与人类普遍价值之美相协调的教育;是物理空间 之美与电子网络空间之美相协调的教育,让学生之美、教职工之美、学校之美、 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之美成为师生和学校的共同追求。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 程相对应。校本课程建设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提升课程研究力、开发力、执行力、指导力;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式、不断提升教育专业能力和水平,实现自我的终身学习、完善和发展。 四、基于“美的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1、“美的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 汉阳道中学“美的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涵盖基础性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 性课程和环境类课程,共四类九层,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 教育。通过顶层设计和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课程实施的步骤,建构出完善的“美的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劳动美育体系构建:目标、重点与路径

高职院校劳动美育体系构建:目标、重点与路径 高职院校劳动美育体系构建:目标、重点与路径 一、引言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高职院校的劳动美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劳动美育体系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塑造品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劳动美育体系的构建目标、重点及路径等问题。 二、构建目标 1.培养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是高职院校劳动美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要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不同工种的技能要求,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有能力参与社会劳动的高素质人才。 2.发展创新能力 劳动美育体系的构建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和改良,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3.塑造品德素养 劳动美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塑造学生的品德素养。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强调劳动过程中的纪律和秩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习惯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重点 1.改革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美育体系的核心,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首先,课程设置要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劳动技能培训。其次,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是劳动美育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训设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行业要求。 3.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劳动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高职院校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乐趣,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引导他们发展创作和创新能力。 四、路径 1.建立健全劳动美育制度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劳动美育制度,明确劳动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劳动美育的学分和课时要求,明确师资队伍的要求和培训计划,确保劳动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劳动美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

高职院校大美育课程建构模式及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大美育课程建构模式及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大美育课程建构模式及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 研究大美育课程的建构模式和实施路径,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实施大美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审美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大美育课程、高职院校、建构模式、实施路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肩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大美育课程是一种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一种课程。因此,研究大美育课程的建构模式和实施路径,对于提高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美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大美育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其基本内容包括审美教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方面。通过大美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大美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大美育课程涉及多个艺术领域,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2.互动性:大美育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性:大美育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能力。

4.个性化:大美育课程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感受和表达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路径。 三、大美育课程建构模式 大美育课程的建构模式包括三个层面:教材建构、课程体系建构和教学方法建构。 1.教材建构:大美育课程的教材应涵盖多个艺术领域,并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教材应具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课程体系建构:大美育课程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基本素养,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建构:大美育课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 四、大美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1.培养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艺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素养。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大美育课程的需求。 2.建设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应注重艺术教育资源的建设,包括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等。同时,还应加强与社会机构和艺术团体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交流和实践机会。 3.改革评价制度: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大美育课程的建构模式和实施路径,提出了

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建设探索与研 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 素养,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力、鉴 赏力,从而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全新认识,起到完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助力美好社会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课程; 引言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受教育者鉴赏美和创造美的 能力。1795年,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F.Schiller)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美的欣 赏和创作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美育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历史阶 段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着各自不同 的审美认识和审美需求。随着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审美教育的不断加强,美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院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美育教育是贯彻落实《意见》的重要举措。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在实施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进一 步丰富学生的艺术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格和鉴赏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提 升自我价值的需要。高职院校开展美育教育是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的重要培养 目标,为新时代美育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政策保障。国家美育方针政策也对新

大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XXXX大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 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艺体[2019]2号)和《XX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X政办发[20XX)14号)精神,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加强分类指导,形成富有我校特色的美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 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评价考核,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等融入美育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作品鉴赏、美育实践、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023年将美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学生开设美育选修课程;2025年在全面总结实施情况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到2030年,形成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五育”融合发展的学校大美育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普及美育教育,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美育概论、音乐、

高校《美学与美育》课程“三位一体”主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最新教育文档

高校《美学与美育》课程“三位一体”主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最新教育文档 高校《美学与美育》课程“三位一体”主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美学与美育》是高校开设的适合于多学科多专业的一门选修或必修课程,有的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有的作为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有的作为大学美育必修课程,有的作为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以来,各高校对美育更加重视,如何更好地通过《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已是迫在眉睫之事,也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对《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的研究涉及诸多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笔者认为在这些问题中,要着力解决的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如何构建《美学与美育》课程“三位一体”主体化教学体系的论题,以更好促进教学美育发展。 一、课堂教学审美化 课程教学审美化,就是以课堂为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审美化教学,以实现审美交流。所谓审美化教学,就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 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师生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和操作模式。”[1]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一、审美化教学主要由四个教学要素构成,即教学目标的审美化、教学内容的审美化、教学方法的审美化和教学评价的审美化;二、审美化教学重在过程的“转化”,从“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到“美的创造”,凸显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动态性和层递性;三、审美化教学主要内容表现在“内在逻辑美”(即内部知识结构系统美)与“外在形式美”(即

大学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模板

大学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 方案 为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强化文化主体和文化创新意识,培育艺术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学生中心。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美育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形成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

坚持因材施教。健全并不断完善面向全校学生的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美育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优化美育教育载体,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创新美育教育模式,将美育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与志趣之中。 三、工作目标 以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普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教育,构建通识美育课程、美育实践活动、美育校园文化、美育成果熏陶“四位一体”的美育教育体系。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拓展美育资源,强化实践体验、健全评价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构建面向全体、改革创新、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形成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美育工作模式。到2022年,学校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