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

(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

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和认识

3. 汉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1)原因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2)措施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影响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4.春秋战国

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4.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

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加强

答案:D

辨析:抓住题干:由“百家”到“独尊”的本质是一种专制。故答案为D。

例二:下列关于董仲舒的思想评论不正确的是()

A.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B. 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辨析:本体主要考查对“天人感应”学说历史作用的理解。“天人感应”一方面强化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又借神对皇权有了一定的约束。故答案为

D。

例三: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君权神授

B.独尊儒术

C.人定胜

天 D.实行“仁政”

答案:A

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清楚儒家学说在汉代是怎样发展的,其代表人物是谁,有哪些主张。汉“独尊”既是主张,更是赋予“新”之后的结果。“仁政”思想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观点。故答案为A。

例四: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A.“大一统”思想

B.“省徭役,宽民力”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辨析:董仲舒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其伦理观上,强化封建等级,强调封

建伦理纲常。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5年天津高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

的思想

C.“性善

论”D.“大一

统”的思想

答案:D

辨析:本题考查对“独尊儒术”政治含义的理解。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

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例二:(2007年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这里的“儒术”是(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

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于权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A项表述属于宋明理学。B、D两项不

符合史实。

例三:(2008年潮州模拟)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 )

A.完全抛弃先秦儒学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内容

C.宣扬“君权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答案:D

辨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叙述不完整;C项是新儒学

的内容而非特点。

六、演练广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2.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

B.董仲舒倍受各级官员推荐

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

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

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 发扬光大儒家思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 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4.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

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

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6.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的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

7.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

()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由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一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9.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 统治集团的斗

C. 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落

10.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

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这种局面到了汉代发生了变化。

请回答:

(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并从经济、政治和阶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哪些

主张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儒学人才辈出,但是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概括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不正确,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张的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等思想,都被他纳入统治思想并实行。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目的,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抓住“根本原因”。故

答案为D。

一定思想取决于一定社会存在。而董仲舒改造儒学的本质意图是适应现实需

要,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故答案为C。

.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逐步神学化、

宗教化、教主化。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从“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可以排除A、B两项,“大一统”学说和民族性格没有多少关系。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权,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因而汉武帝赦免了他。

.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同时,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若想进入最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只能去

长安的太学。

.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教化百姓完成善性是上天立王的本意,这充分体现了董

仲舒民性本善、君权神授的观点。

.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糅合道家、法家等诸子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主张。儒学内部的改造和发展,适应了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成为官方思想。

10.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结合第1课的学习内容应该不难作答。第(2)考查孔子、孟子关于“仁”的思想主张,要抓住“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第(3)问考查西汉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

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

原因:①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③阶级结构: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小手工业者等不同社

会阶层。

(2)孔子:仁、礼;孟子:仁政

(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正统)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 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

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 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在汉武帝之前,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中始终存在着儒道法的争论,中国从秦代到汉代在政治经济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的发展也从百家争鸣到一尊法术,再到崇尚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这其中董仲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秦朝兴于法术而亡于法术,汉承秦制,然而汉初统治者并未完全照搬秦制,而是以道家的无为作为指导思想,这是当时的学术发展、形势的需要以及统治者选择的结果,实行黄老学说,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史称“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而到汉武帝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支持对匈作战,急需加强中央对思想的统一,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案 课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和材料分析,培养多种信息提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学习该课对儒学有进一步了解并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图片导入 展示三张图片,第一张帮妈妈洗脚图片,第二张教室标语“慧而明理,敏而好学”,第三张是“仁义礼智信”等。 讲课人: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在这三张图片中看出共同点来,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的看法呢? 学生回答。 讲课人总结说出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它是以儒学为主的,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而儒学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登上正统之位的呢?下面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进入今天主题: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讲授新课: A、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由“萧规曹随”的历史故事引出无为而治;介绍无为而治的背景,目的,具体政策以及影响,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雄心勃勃的汉武帝肯定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大一统地位,就在汉武帝广为纳谏的之时,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对汉朝的发展可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人又是谁呢?他就是我的老乡―董仲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介绍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汉代广川郡人也就是现在的衡水人,他的专业是研究儒学,在当时也可以称为热门专业了,况且还拿到了硕士学位。可见专业 知识是很强的。人家的特长也是我最佩服的就是应变能力强,能根 据时代需要改造新思想。他也是充分的发挥了这一特长结合自己专 业知识创造了新儒学,从而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并给予重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新儒学。 2.运用材料分析新儒学思想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天子之所以当上天子是上天安排的,天下的臣民 要顺从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它的意思是天子顺应天意就会繁荣昌盛,而若不顺从天意就会天下 大乱。其实这条思想是有仁政思想的,天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意,它告诫天子一定要以民为本,不然就会让国家遭遇灭国之灾。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持一统,法制数不变,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我们主要看一下划线的这句话“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在思想杂乱 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统一思想,并且要提倡孔子的思想,其他的思 想就不要了。 材料四:三纲五常的史学材料 不知道同学们通过这几则材料是否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所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 1、君权神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儒家学派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思 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创了综合性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②强调 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③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首先,董仲舒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他认为,若按照传统道德绝对守正 不阿,坚决拒绝任何变通,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混乱与分裂。因此,董 仲舒倡导将实际情况、社会规律和传统道德统一起来,以变通的方式去对待有关问题,寻 求最好的解决方案。此外,他注重研究普世道德,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在做人处事中遵守一 些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包容理解等。 其次,董仲舒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从实践而言,而不是以提议或命令为基础。他还相信自然会提供人类行为的典范,从而带来和谐与平衡,因此要着力学习和奉行“诚实守信,节制节行”的自然之美。 最后,董仲舒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他强调要将思想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 到行动力,使人脱胎换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他强调,只有当知与行有机结合时,才 能形成之后的意志。此外,他还说,情感需要从实际中表达出来以及用内心的深度感受到 美和和谐,以蓄成内容纯正、人称师慈的资质作为人生实践的基础和根基。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探索了伦理道德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及自然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自然之美的伦理政令,强调了知行合一,着重了以内心蓄资质作为行为实践的基础。他的思想指明了一条推动实践经验和传统古代思想因素结合、促进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中国和谐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共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完成学案,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突破重点。时间15分钟。 第三环节:问题探究。突破难点。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时间5分钟。 (二)教师活动: 教师课前要准备学案。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多媒体展示两个要探究的问题:西汉前期的政治为什么会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也可以参加讨论。 (三)预设学生行为: 完成学案。 学生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会有疑问。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会有较多的疑问。 (四)设计意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知识结构】 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 1.汉初:无为而治 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 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 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 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 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

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 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根本原因)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④兴办太学; 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 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及突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由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转变为官方学说,深远地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伦理和行为方式。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从当时的现实政治需要和儒学发展两方面来理解。 一、神化皇权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王权日益削弱,先后有11个诸侯相继称王,齐、秦甚至一度称帝(此前,“帝”只能用来称呼天神),周朝最后也被秦国灭亡。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又登泰山封禅,表示自己顺应天命来统治天下。但是,皇权至上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项羽在浙江看到秦始皇巡游,就喊出“彼可取而代也”。大泽乡起义时,陈涉向众人宣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初,七国公开反叛朝廷,一度严重威胁了皇权。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采取黄老思想,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无为”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同时,又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到皇权,表现为:1、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使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汉武帝初年,丞相无视皇权,自行推荐和任命高职官吏。 2、郡守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权力,中央对郡守控制较弱。王国问题严重。中央把大部分地方权力授予王国,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诸侯王“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最后发生了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要求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 三、调整统治思想的需要。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导致“秦二世而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黄老思想,又导致相权和地方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和中央权力,社会动荡不安,这说明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统治需要了。

董仲舒法律思想

董仲舒法律思想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西汉中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和宋代朱熹之前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从法律思想方面来看,他倡导的君权至上、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等,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 一、君权神授,皇权至上 西汉中期,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迫切需要一种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新的政治法律理论。董仲舒秉承汉武帝的旨意在《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著述中,把封建皇权和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神圣化、永恒化、合理化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即认为天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国家的治国之道以及个人的道德、情感、思想、行为都要与天道相符,整个宇宙是一个大一统的秩序体。董仲舒对天的神化,是为了对地上统治者的神化,是为了给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君权不仅是神授的,而且君主又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世的,这样他就把天和人沟通起来,建立起君权神授说。至于君主的思想言论,即用以表达天意的名,董仲舒认为它是区分是非的标准。他说: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如曲直也。既然君主的言论是区分是非的标准,当然就具有法律效力了。在封建制度下,君主的言论是金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决不允许阳奉阴违,抗拒不从。君主的诏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可以取消法律,更改法律,代替法律。为了维护皇权,确保君主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历代封建王朝都从立法方面作了严格规定。所谓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罪名,都是为了维护皇权而制定的。 二、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 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并被董仲舒及后世经学大师立为德礼教化和立法的根本原则。董仲舒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在他看来,君、父、夫永远是臣、子、妻的绝对统治者。这种关系的安排,是天意的体现,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对儒家礼教尊尊、亲亲原则的具体化,构成了国家与家族互相维系的纵向服从关系。董仲舒倡导的三纲,是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所以,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巩固他们的统治,就极力宣扬三纲的说教,并使之成为

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态度

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态度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个性格强悍、怀有雄心壮志的皇帝,某些方面其实和秦始皇颇具相似之处。其独尊儒术确定了两千年的官方思想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皇权独裁,同时他所尊的儒,不是孔子原汁原味的儒,而是由董仲舒加工过的“新儒学”。与君王专政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在政治方面主张“民贵君轻”,认为皇帝如果不仁,那么臣子便可以推翻他。汉景帝在位时,一个叫辕固生的儒生和一个黄老学派的黄生在君前争论:商汤推翻夏桀的革命究竟是否是正义的革命?这个儒生认为是合理的,因为民心就是天命啊,夏桀失去了民心,就应该被推翻。黄生却认为:帽子再旧也要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新也只能穿在脚上。夏桀虽然失道,但汤武却是臣下,不仅没有劝谏天子,反而杀了天子,这就是乱了首尾次序,就是大逆不道。儒生不慌不忙地又说了这样一句话: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一下子大家都瞠目结舌、鸦雀无声了,景帝赶紧出来打圆场,说到:“吃肉不吃有毒的马肝,并不说明你不是美食家;做学术不研究汤武革命,也不说明你就不是学者。”把这个问题搁置了起来。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是让君主很头疼的。君主不仁,臣子就可以打着道义的名义有理由来取代我?那我的万世基业还怎样传承下去? 一句话可以概括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思想 董仲舒对儒家学术的推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没有董仲舒,就没有后来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甚至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诞生以来一直不受统治阶级所接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儒家思想本质上是复古主义,与时代潮流不合拍。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吸收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里融入了时代特色,让儒学成为皇权统治的工具,从而深得汉武帝赏识,让儒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有两层含义,一层它强调君权神授,以上天名义承认皇权的神圣。君权神化,对巩固皇权,强化帝制统治,稳定社会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受益人皇帝的推崇。 天人感应的另一层含义是,君主应该法天德民,如果失德,上天就会以地震、日食、水旱灾、流星等灾异现象警告皇帝,皇帝如果不思悔改,就会有被“更天命”(改朝换代)的危险。 二、“大一统”思想 所谓大一统,就是两个统一,即政权统一、思想统一。 这是董仲舒从《公羊春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运行的基本法则,是常理,因而人类应该法天而行。所以,天下必须思想统一,建立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法律、统一的行为准则,并由此构建一个统一的政权。 三、“皇权独尊,以德治国”思想 董仲舒认为,为了社会的稳定,应该抛弃严刑峻法,代之以德政,他反对一切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制度,强调“调均”,主张皇权独尊,遏制豪强兼并,与民休息。 汉武帝为何推崇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

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春秋》大一统①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②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③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④以持一统;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x

第32讲汉代儒学 备考指导素养目标 把握 一个核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 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考生的辩证思维能 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 (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进 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 注意 两个 目的 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理解三个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 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影响 (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过程 (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 (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 (3)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4)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3.评价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 1.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1)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改变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3)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情境体验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

习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精讲例题 【例1】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家巩固和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例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例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例4】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但西汉以前主要是法家受重视,直到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才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A.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法等家的思想 B.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提倡实行“仁政”,受到人民的欢迎 D.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主要的思想 【例5】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前179-前104年) ⑴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⑵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⑶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随堂巩固 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2.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和发挥,成为新儒学。据此西汉的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3.高二历史课上,老师让学生用一句最准确的话评价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深远的影响,下列你认为最贴切评述的是 ( ) A.甲:思想上的大一统带来了中国历史政治上长久的统一 B.乙: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C.丙:重视儒学家参入政治,儒学之士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D.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5.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6.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

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政治哲学思想董仲舒 (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年)。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汉代孔子”。他对《公羊春秋》与《易经》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汉景帝时,被选任为博士,但因景帝崇尚黄老之术,故其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下帷讲诵”。武帝时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L以备咨询.连对三策,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故称《天人三策》(或称《举贤良对策》)。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许。对策后.先后担任汀都易王刘非、胶西王刘端的国相,晚年致仕在家,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请教。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所以他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以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其要点如下。 (一)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照他的说法,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

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他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董仲舒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天安排的,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他说天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的形体以及精神上的各种表征,完全跟天相同,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即天人之间相互感应。他宣称“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能创造和安排万物和人类,并进行严格的赏罚。皇帝是神的首脑的显现,是天的儿子,是天派下来统治万民、“替天行道”的,是唯一合法执行“天意”的人,其他三公、九卿、元士是神的耳目口鼻手足各部分的体现,是派来协助皇帝的,要服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在他看来,代天而治民的君主,其行为的好坏,能直接地影响到天。如果君主施行仁政,上天就会降下“符瑞”或“祥瑞”现象,以示天的奖励或授命;如果君主施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异现象,以示“谴告”,而这种谴告也是天对君主的爱护与挽救。但董仲舒也认为,民只有通过假借“天”才能制约君。也就是说,民只有假借“天”威,规谏皇帝不要过分残暴,以免受到天谴。 董仲舒建立了君权神授的学说,从神学上证明了君权高于一切,统治和教化的权力都要集中到皇帝手里,使王权和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神圣化、绝对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