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分析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 2012-04-05 13:25:08 ] 02.04--31.设原始存款5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6%,提现率为8%,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书上的公式12-3) 存款总额=500×1/(6%+8%+6%)=500×5 =2500(万元) 派生存款总额=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2500-500=2000(万元) 02.04--32.假定中国人民银行某年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数据 为:单位:亿元 (一)各项存款 120645 企业存款 42684 其中:企业活期存款 32356 企业定期存款 5682 自筹基本建设存款 4646 机关团体存款 575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63243 农村存款 2349 其他存款 6610 (二)金融债券 33 (三)流通中现金 13894 (四)对国际金融机构负责 391 请依据上述资料计算M 1、M 2 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各是多少? 答:(1)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13894+32356+2349+5759 =54358(亿元) (2)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54358+5682+4646+63243+6610 =134539(亿元) (注解:这里是未改版前的公式,与书本上的公式有出入,请大家学习好考试用书就可以了) 03.04--31.某商业银行吸收原始存款5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交存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准备金,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其余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若无现金漏损,请计算商业银行最大可能派生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由题意可知:因为法定准备金为1000万,所以法定准备金率1000/5000=20%,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000/5000=20%。无现金漏损,表示提现率为0%,计算如下: 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5000×1/(20%+20% )=12500万元 派生存款=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12500-5000=7500万元 03.07--31.若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次数为5次,同期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为8000亿元,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为多少?如果中央银行实际提供的货币供给量为2000亿元,请问流通中每1元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 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8000÷5=1600亿元 1元货币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实际货币需求量/名义货币需求量=1600÷2000=0.8 03.07--32.假设某商业银行吸收到100万元的原始存款,经过一段时间后,银行体系最终的派生存款为300万元。若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6%,客户提取现金比率为10%,试计算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 答: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和内生论的研究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研究 摘要:根据对“货币供给是否由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货币理论可以分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种。货币供给外生论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内生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本文将介绍国外学者对于货币供给外生论与内生论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还要讨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的争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额;进出口;内生性;外生性 一、货币外生论和内生论的含义及其差异 外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内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两者之间的差异:两者本身就是一种对立的身份出现,所以两者在基本方面来看都是呈现两极分布。 二、国外研究 (一)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1.古典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古典经济学家实际上都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他们的货币是金币,黄金的生产与经济的运行没有直接的内生的联系,按照费雪和庇古的货币数量说公式,都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商品的价格决定货币的供给。产出的多少为制度和技术因素所决定,既不受货币数量恩德影响,也不影响货币的数量。 2.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凯恩斯明确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自主地变动货币的供给量,调节利率。没有中央银行的决策,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不会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运行的状况下不会自发地影响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在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的图形中,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它与利率和实际经济的运行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3.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方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高能货币H、存款与准备金率D/R和存款与通货比率D/C,虽然分别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和公众的行为,但其中,货币当局能够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

货币供应量用英语要怎么来翻译

译国译民 “货币供应量”用英语要怎么来翻译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新闻发布会上,马建堂局 长表示:如果用不多的字来描述2009年,最好的两个字就是“收获”。在去年, 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和狭义货币(M1)均比 08年同期出现较大增长。 请看《中国日报》的报道: The broad measure of money supply, M2, which covers cash in circulation and all deposits, rose 27.68 percent from a year earlier as of the end of December, 9.86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end of 2008. 广义货币供应(即M2)包括流通货币以及全部储蓄存款。截至去年12月底, 我国M2供应量增长了27.68%,同比增幅达到9.86个百分点。 文中的 measure of money supply就是指“货币供应量”,而broad measure of money supply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简称为M2。与之相对应的M1就是指“狭义货币供应量”,即narrow measure of money supply。我国现阶段将货币供应量(measure of money supply)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M0,流通中 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 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文中的cash in circulation(流通货币)是指一定区域内处于流通中的纸币、铸币、信用货币,这些现实货币的通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我国primary sector(第一产业)、industrial sector (第二产业),以及tertiary /service sector(第三产业)都获得较快发展。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proactive fiscal policy(积极的财政政策)和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stimulus package(经济刺激政策),使我国经济出现V-shaped recovery(V型 复苏)的苗头。 去年,我国还公布了revitalization scheme for 10 major industries(十 大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risk control(风险控制),以及macro-regulation (宏观调控),并增加了fixed-asset investment(固定资产投资)。

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_省略_探讨_基于联立方程回归的实证研究_杨旭

第12期(总第349期)2012年12月 财经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12(General Serial No.349) December,2012 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 与外生性问题的再探讨———基于联立方程回归的实证研究 杨旭,冯兆云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对此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思路与实施效果,因此需要我们给出清晰的回答。目前,对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与否的问题虽然已多有论述,但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外生说”缺少实证检验,“内生说”虽有大量的实证检验,但所采用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存在严重的缺陷,这包括:(1)它偏离了经济学关于判断货币供给内生或外生的标准;(2)它在确定解释变量时具有太大的随意性。为此,本文首先明确了判断标准;其次使用TSLS方法对我国货币的供求函数同时进行了估计。按照明确后的标准,估计的结果显示我国货币供给在现阶段依然是外生的。最后澄清了关于货币外生供给的一些误解。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单位根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2-0052-08 我国的货币供给究竟是一个内生变量还是一个外生变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思路与实施效果。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就意味着央行可以主动地、相机抉择地控制一国的货币数量,进而影响一国的整体经济。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则意味着央行无法单方面地控制货币数量,因此单纯的货币政策无法产生可预计的结果,对经济的干预需要央行与政府共同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和收入政策。显然,如果央行主观认为货币是外生的,但客观上却是内生的,那么货币政策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甚至对经济体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需要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与否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文献综述 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里,任何一种商品,其均衡价格与数量都是由其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货币也不例外,它的价格(即利率)与数量(货币余额)也是由它的需求与供给决定的。但比较特殊的是,主流的经济学教科书大多认为,货币的供给是外生的,即货币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1]-[2]。 然而,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关于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认为货 收稿日期:2012-07-20 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收入差距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算机模拟分析”(2011JBM237) 作者简介:杨旭(1974-),男,北京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E-mail:xyang@https://www.doczj.com/doc/7f17396082.html,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案例一: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基本原理: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K)。其中,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之和;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间的倍数关系,指单位基础货币所生成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主要受流通中现金对存款的比率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流通中现金对存款的比率受公众行为影响,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央行确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金融机构行为决定。 2003年12月末,我国基础货币余额为5.23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1万亿元,货币乘数为4.23。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公开市场证券买卖、对金融机构贷款、外汇占款、有价证券及投资等渠道。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对金融机构贷款,近年来主要是外汇占款。 一般而言,在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应保持同向运动。但在具体实践中,两者的运动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一是货币政策操作最终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一段时间(时滞),如当中央银行观察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时,采取发行央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收回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放慢,但由于政策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货币供应量可能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较高增长速度。二是货币乘数出现变化。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时,货币乘数会随之变化,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会派生出不同的货币供应量。 200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快速增长的情况,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在补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同时,为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将超额准备金率维持不变甚至提高,银行总存款准备金随之上升,基础货币总量有所增加。但由于货币乘数随准备金率的上升而缩小,基础货币扩张能力减弱,货币供应量由此逐步得到控制。 思考题: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不一致时可能带来什么影响?联系我国实际情况分析。 案例二:从货币供应过程看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关系 我国中央银行是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向社会供应货币的。基础货币,主要由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组成。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功能,放大数倍(货币乘数)后形成货币供应量。

我国货币供给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对我国而言,货币政策已逐渐成为了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用的实证分析是必要的。本文旨在研究货币供应和产出之间关系,即货币政策对产出效用大小问题,所以选择了简化形式的实证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货币供应量是影响GDP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M2对GDP产生影响相对更大也得到了统计结果的支持。最终得出结论,M2作为货币政策的观测目标更具指南作用。 关键词:货币供给;M2;产出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波动加剧,除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外,各国政府央行也纷纷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稳定。用什么样,何种程度的政策来减少产出及通胀的波动,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问题之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政策的发挥效力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所以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很多的成果。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基本分为两派,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观点,产生了极大的争论。 支持凯恩斯主义的学者采取结构模型的实证分析,多年来发现了多种清晰的结构模型,如(1)传统利率传导途径: (2)托宾q理论: (3)财富效应:等等。 结构模型实证分析有其优势,我们可以独立的分析各个机制来看它是否合理,对政策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准确的预测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预测如何改变制度还影响货币政策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优势都必须以这些模型是正确的为前提。 支持货币主义的学者更倾向用简化形式的实证分析,不考虑中间的过程,只是看M与Y之间的实证关系,这样就没有了途径的限制,考虑的更为全面。但同时也带来了因果关系颠倒和外在因素影响的问题。 对我国而言,货币政策也已经成为了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发展阶段,且金融结构和制度与国外有不同,所以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比较 张曙光 货币理论的新视角 宁咏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以下简称《内生》)是一部有关货币问题的理论性著作,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与主流货币理论不同的理论框架。可以说,作者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新的理论和新的学派都是在向传统理论和主流理论的挑战中产生的和发展的,都是在对名流大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当中涌现和成长的。因此,一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批判史(张曙光,1995)。这是由理论发展本身的逻辑决定的。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其对象都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运动过程。一种理论其所以成为主流,一个学者其所以成为名家,就在于其理论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对象作出更全面的描述和更深入的解释,因而有更多的人进行学习和研究,由这种理论分析中得到的政策结论,能够解决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某些重大的关键问题,因而能够得到经验的检验,并获得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对传统的主流理论进行挑战,要对名流大家的观点进行批判,首先要找到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和切入点,由此出发,看看传统理论和名家学说提出和解释了哪些问题,忽略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解释对了,哪些问题解释错了,哪些解释还不够全面。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说,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就能作出自己的理论创造。《内生》就具有的样的特征。 在现代经济学中,主流货币理论主要是指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外生性的基础之上的。所谓货币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其对经济运行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是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实现的。因而,货币被帕廷森称为神赐的食物吗哪(manna),或者如弗里德曼所言,是从直升飞机上抛撒下来的。这样,在主流货币理论的理论模型中,并没有为货币数量的决定或货币供给留下什么位置。 主流货币理论的形成始于凯恩斯《通论》的发表。在《通论》中,凯恩斯使用了货币外生性的假设,由于《通论》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凯恩斯主义遂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凯恩斯的外生货币理论也就成为主流货币理论。货币主义虽然在理论取向和政策主张上与主流凯恩斯主义相对立,从主张政府干预转向经济自由主义,从重视财政政策到突出货币政策,从实行“相机决策”的政策方式到主张“常数货币政策规则”,但在货币外生性这一基本理论假设上,其与凯恩斯主义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只是主流货币理论中的不同派别。 在主流货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有不少经济学家对货币外生性提出过质疑,也对货币内生性作出过一些分析和说明,如果以《通论》的出版为界,早期有银行主义学派中的图尔、威尔逊、富拉顿等,马克思,《货币论》时代的凯恩斯以及熊彼特等人,后期有卡尔多和“拉德克利夫报告”、格利和肖、托宾以及后凯恩斯主义者戴维森、温特劳布、明基斯、摩尔、罗西斯等人。很明显,前者未能成为主流,后者则由于内容上的缺陷和观点上的分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提不出一个可与主流理论相抗衡的新的货币理论。 《内生》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主流货币理论进行挑战,并力图提出一个研究货币问题的新思路,构造一个内生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首先,《内生》从货币的生产性出发,将生产的货币经济与交换的货币经济相对应,扩展了货币需求的内容,把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找到了货币存量和流量相结合的途径,使研究的重点从货币的使用转向货币的创造,为内生货币理论奠定了独立而坚实的基础。进而,作者详细分析了货币供给的创造过程,并区分了不存在中央银行和存在中央银行的两种情况,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说明了货币供给的内生过程。为了给这一理论分析寻求经验支持,《内生》不仅从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一般地考察了金融机构的行为,而且从货币供给的制 度特征、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对中国的货币供给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基础货币内生性的宏观经济模型和超额准备率的

货币供给内生性

浅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 中央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电子货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肯定会越来越难。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需求的上涨,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小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比较强的投资效应, 而消费效应却比较弱。我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所折射出的是我国现有的整个金融体系的构造性问题,掺杂着许多向市场转轨期的制度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在涉及货币政策时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考虑。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基础货币中央银行 一、引言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是货币理论发展史上争论已久的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 主流货币理论建立在货币供给外生的基础上, 认为货币供给是一个完全决定于货币当局主观意愿的外生变量,不受其他经济因素的制约。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需求决定供给, 即货币供给是由企业和家庭的信贷需求内生决定的, 它受制于经济体系内的众多因素( 如产出、物价、利率等) , 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大小, 只能被动地根据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投放货币。20 世纪80 年代末, 随着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很多国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和各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我国的特殊经济体制,本文将从我国独特的地方来解读其内生性问题。 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早期货币内生性理论 1.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观点。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在1959 年提出的关于货币体系运行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将货币定义为“流动性”之外,还指出流动性的最重要来源是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使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变得毫无意义。这些金融机构具有比银行更低的准备率,一旦人们的资产选择发生变化,银行的存款负债就有可能被转移到这些金融机构中,于是整个社会的现金准备尽管未变,信用却得到了扩张。决定整个社会支出的是整个流动性状况,而不仅仅是货币供给。只有对经济的一般流动性加以控制才能获得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拉德克利夫委员会所实际主张的是,货币供应是内生的,因而它是不受货币当局控制的。 2. 格利和肖(Gurley&shaw)认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充当信用中介的过程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创造某种形式的债权。货币系统和非货币中介机构的竞争取决于它们创造的金融资产间的替代程度,而货币、非货币间接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这就使货币供给不再仅仅取决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据此,他们证明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而不是一个外生变量。 3. 托宾(Tobin.James)认为由于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区别日渐消失,货币越来越多地决定于经济过程的内部变动,即成为内生变量,从而使人为的对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第三章货币需求与货 币供给

第三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货币市场的均衡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M=Y/V ?M: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Y:经济生活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V:货币的流通速度 ?该理论的两个特点: ?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是出于交易动机(货币作为 交换媒介的职能); ?⑵商品的价格水平独立于货币流通,是个外生经济变 量,因此不能用货币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来解释通货膨胀的产生。

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在其1911年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M=PY/V 或M/P=Y/V ?M:名义货币需求数量 ?P:商品的价格水平 ?M/P:货币购买力,即实际货币需求量 ?Y:社会总产出或总收入 ?V:货币的流通速度 ?该方程中的Y取决于一国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商业信心、消费者欲 望和消费者偏好等,是个稳定的值;V取决于社会惯例(支付制度与金融制度)、消费倾向(如节约与储藏的程度)、经济发展(如工业集中度)等因素,也是个稳定的值。 ?该方程最终说明: ?⑴商品的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两者同方向同比例变化。即当货币 数量按某一比例增加时,商品的价格水平也按同一比例上升;当货币数 量按某一比例减少时,商品的价格水平也按同一比例下降。 ?⑵货币数量的多少最终又决定了货币的购买力。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余额理论 M=KPY ?M:货币需求量 ?K:以现金形式保留的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 ?P:价格水平 ?Y:总产出或总收入水平 ?短期内Y是个既定的外生变量。短期内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主要是K和P。

我国货币内生性原因

三、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原因 内生性货币供给使得中央银行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奏效。导致我国货币供给 内生性,从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控制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存款外流程度、商业银行经营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居民收入、市场 利率、金融资产多元化程度、对未来预期等因素会影响持有金融资产的行为,导致居民现金持有量发生变化。而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和现金漏出是影响货币乘数的重要变量,⑥二者随经济内生变量的波动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测性;同时,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以及社会公众行为偏好等因素,也会导致货币乘数的长期不可测。 (2)在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和投融资体制的缺陷,财政和企业的 预算软约束在投资饥渴症的刺激下,必然转化为银行信贷的软约束,从而形成“适应性内生货币供给”式的“倒逼机制”,导致信贷规模失控;另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存在破产的风险,因此它们对利润的关心远远超过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当前,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监管指标还不尽科学,例如,当前存贷比指标监管还未采用日均存贷比,⑦这被认为是银行过度放贷冲动和月末恶性揽储大战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和库存现金的减少使得银行系统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则不得不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3)我国的国债市场还不完善,中央银行可用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资产又十分短缺,只能做 投放短期资金的单向操作,难以通过逆回购业务收回基础货币,因此灵活性受到束缚。由于缺少较好的投资渠道,持有大量国债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将国债视为优质资产而不愿出售,这些都使得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从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中央银行开办公开市场业务的难点还在于其独立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4)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外汇管理上实行的是“强制结汇,意愿售汇” 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从而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增加的主要渠道。本文认为,从本质上讲,我国所面临的不是外汇占款问题,而是进口商品的占款问题。我国每年的外贸赢余在扣除了各出口企业外当代财经2012 年第6 期总第331 期 66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Economics 汇留成之后,外汇占款造成的人民币投放远远无法弥补进口商品所造成的人民币占款。同时,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进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据的买卖(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加重了货币短缺,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强。这样还会导致热钱的大量流入,加重外汇占款的程度。再加上其他的诸如走私进口、假进口(骗取外汇)、出口转进口等,以及其他地下经济所转化出来的对人民币的需求,这都是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难以考量却又影响巨大的因素。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

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

第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习题及答案

第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习题及答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10-1章货币需求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货币数量论,将货币供应量削减三分之一,会导致 ( c )。 A.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三分之一 B.交易总量削减三分之一 C.物价水平下跌三分之一 D.物价水平提高三分之一 2.费雪在交易方程式中假定( d )。 和V短期内稳定和P短期内稳定 和V短期内稳定和V短期内稳定 3.费雪交易方程式中关于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关系的结论是 ( b)。 A.货币数量是果、物价水平是因 B.货币数量是因、物价水平是果 C.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互为因果 D.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没有因果关系 4.剑桥方程式中的M研究的是( c )。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C.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5.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b )。 A.是最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B.具有最强的流动性 C.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D.是最好的金融资产 6.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受利率影响的货币需求是 ( c )。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C.谨慎性的货币需求 7.流动性陷阱是指( a )。 A.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8.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利率低于“正常”水平时,人们预期债券价格(),货币需求量( c )。 A.上升,增加 B.上升,减少 C.下跌,增加 D.下跌,减少 9.在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中,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交易性货币是因为( b )。 A.机会成本的存在 B.交易成本的存在 C.时间因素的影响 D.非流动性成本的存在 10.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d )。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住金融统计系统不完善导致的时间序列数据中缺失数据的挖掘、修补办法;掌握数据的收集渠道。 二、实验背景 分析与检验经济货币化程度,需要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数据。现有的公开统计当中,中国统计年鉴金融业的货币供应量是从1990年开始的,1978—1990年的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在中国统计局年鉴数据金融方面找到,其他方面数据需要挖掘修补。 三、实验类型 设计型实验。本实验主要是设计对1978年——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析的基本路径与程序。 四、实验环境 数据处理软件:微软Excel工作表 Minitab15统计软件 数据比较:利用Minitab15统计软件计算各项统计指标。 五、实验原理 广义货币M2 的统计构成原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货币统计标准与我国的货币统计实践,广义货币M2的计算公式为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狭义货币M1的计算公式为: M1 =流通中的现金(M0)+活期存款 按照 M2的计量原理及相应的基础数据进行测算 平均值=隔年货币供应量之和/年数 标准差=∑(每年货币供应量-平均值)∧2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出数据1990年——2011年的有数据 第二步:上述数据只是1990年以后的,所以,从国家统计局中找出1978年——1990年之间的部分数据 第三步:合并上述数据得到下列数据表: 1978 212 1979 267.7 1980 346.2 1981 396.3 1982 439.1 1983 529.8 1984 792.1 1985 987.8 1986 1,218.40 1987 1,454.50 1988 2,134.00 1989 2,344.00 1990 15293.4 6950.7 2644.4 4306.3 8342.7 1991 19349.9 8633.3 3177.8 5455.5 10716.6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2011-11-16 摘要: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对198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生成机制,认为货币内生性造成的供给量过度增加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一个原因。文章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央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增加是使得货币供给量内生增加进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从政策层面上应该改革汇率制度和信贷投放制度,使得货币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内生货币,后凯恩斯主义 一、引言 过去几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加大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接近9.6万亿元,截至2009年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32.4%和27.7%,比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分别提高23.3和9.9个百分点。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从1985年以来一路攀升,广义货币量从1985年的4146.3亿元到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长了将近80倍,但与此相反,货币流通速度却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1.74下降到2009年的0.55,如图1所示:

图1 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货币流通速度在中国持续下降与货币供给量增加,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杜子芳(2005)认为货币供应量(M2)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沉淀率在现阶段维持较高水平,将货币供应量过大归咎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不合适。孙健、辛然(2002)认为经济的货币化、中央银行货币的过量发行、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制度性紧缩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原因。易纲(1996)认为在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原因产生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唐兴国、徐剑刚(2006)认为,外资流入使货币当局的对外资产迅速增加,造成潜在的货币供给压力,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总的来看,国内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对货币流通速度有很大影响,但分析好像侧重于经验和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到货币供给内部去细分影响因素,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角度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分析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关系。 二、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模型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理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要点提示 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需求 2、现金交易说 3、剑桥方程式 4、流动性偏好理论 5、鲍莫尔模型 6、惠伦模型 7、资产选择理论 8、恒久收入 9、人力财富 10、非人力财富 11、基础货币 12、货币乘数 13、货币层次 14、流动性陷阱 15、信用创造说 16、通货比率 17、乔顿模型 18、货币供应新论 二、填空题 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MIU+CIA+内生货币+新货币经济学Model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IU Model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oney in the utility Function或MIU Model) [编辑]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的概述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由塞朝斯基(Sidrauski,1967)首先提出,模型假定行为人的效用既来自于对物品的消费也来自于对货币的持有。持有货币能够直接带来效用的原因在于货币的使用在“需求双向不吻合(No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的交易中减少了购物时间,而时间是能够为人们带来效用的。但要增加货币持有量就必须减少行为人的消费量或债券拥有量,而这些同样会为行为人带来效用。因此,行为人要使其效用极大化,需要在货币持有量与其消费量或债券拥有量之间进行权衡。如果稳态下模型经济的货币需求为正,它能为人们带来效用,那么,货币就具有了正的价值。MIU模型是首次在均衡分析中使货币真正具有正价值的模型。 [编辑]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的内容 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将代表性行为人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1) 其中,c t( = C / N)为时期t人均消费,m t( = M / PN)为人均实际货币余额,0 < β < 1为贴现因子。通常假定u c > 0,u m > 0,u(c,m)为严格凹函数。假定经济中有货币和物质资本2种资产,给定收入,行为人的财富分解为消费、资本投资和货币余额3部分。用τt表示行为人在t期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净转移支付,πt表示通货膨胀率,Y t表示t期产量,δ表示资本折旧率,总体经济的预算限制可表示为: (2) 当人口增长率为n时,用人均量表示,等式(2)成为: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学习资料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理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要点提示 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需求 2、现金交易说 3、剑桥方程式 4、流动性偏好理论 5、鲍莫尔模型 6、惠伦模型 7、资产选择理论 8、恒久收入 9、人力财富 10、非人力财富 11、基础货币 12、货币乘 数 13、货币层次 14、流动性陷阱 15、信用创造说 16、通货比 率 17、乔顿模型 18、货币供应新论 二、填空题 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期看,()是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5、卡甘在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的货币存量后,认为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动。

量化宽松论文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源、对华影响及对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国的基准利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情况下,央行为了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产生新的流动性,鼓励消费、投资等,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其主要手段是央行通过印刷钞票,在公开市场上大量的买入本国国债,使新产生的流动性通过这种方式流入市场,市场上的资金因此大量增加。它的原理就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从而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消费和投资,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1]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影响不仅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负面的影响。如美国这个经济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其政策或经济活动,对其本身乃至全球各个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美国的政策或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大。事实表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作为美元的持有大国,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超过其他一般国家。 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源 金融危机后美国表示因其国内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信贷萎缩等原因,不顾他国的反对施行了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希望采取这一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复苏的目的,但这一政策会直接加大美元贬值预期,大量美元投机资金进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行投资套利,对世界经济稳定带来严重冲击。[2]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传统货币政策失灵,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陷入了自身的经济问题中。货币市场利率在危机爆发后开始走高,金融机构因此融资意愿下降,信贷危机爆发。货币政策的调节是最直接的方式,美联储对利率进行了连续的下调,当利率调节到接近于零时,此时利率已经不能再降了,货币数量再怎么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这时候,调节利率为主要手段的传统货币政策就失灵了。但是利率在接近于零时,对现金的持有需求会变大,银行贷款、私人投资和消费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可能产生“流动性陷阱”。另外在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应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比如扩大公共部门投资来推动需求。然而这一系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美国的财政赤字急剧上升。据估计,美国的公共债务到2025年有可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0%,并在2035年达到GDP 的185%。[3]因此如果继续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财政赤字继续大幅上升,会有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因此在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更好,并且传统的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非传统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政策就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二)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走入低迷阶段。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GDP为141508亿美元,第二季度GDP为142945亿美元,环比增加1.02%。第三季度仍然是上涨,达到144128亿美元,环比增加0.83%。第四季度GDP数据为142003亿美元,环比下降1.47%。从数据中看出,在危机爆发前,GDP增速减缓,危机爆发后,GDP出现负增长。1月份美国的失业率4.91%,一直到4月份,失业率都维持在5%左右。5月份失业率相比前四个月有明显的增加,达到了5.52%,接下来一直到12月份,失业率都呈现上涨,涨至7.19%。 伯克南明确指出:由于美国仍然疲弱的经济基本面,以及高企的失业率和过低的通胀,美联储需要更多的刺激经济。当大多数的实际通胀率指标都不到2%,低于美联储决策者心目中符合经济长期健康增长所需的水平。虽说低通胀一般来说是有益的,但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过低的通胀仍然可能对经济构成严重风险。其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极低的通胀可能变成通缩,这会造成长期的经济停滞。正是处于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悲观预期,甚至是对通缩或停滞的提前防控,希望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和就业。[3] (三)转移债务风险 发达国家多以黄金作为外汇储备,而发展中国家多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在2001至2006年,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美国累计对外借债净增加 3.209万亿美元,但净负债却减少了199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